‘壹’ 中国最近代史上都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家
1、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着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从1927年起在国内外发表数学论文160余篇,出版了10多部专着,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
2、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启荣,字致本,生于福建闽侯,着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3、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4、黄祯祥,1910-1987,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毕生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在世界上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世界病毒学界所公认,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
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流行规律、免疫诊断、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了疫苗研制等多方面工作,为我国的病毒性传染病的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5、张青莲(1908.7.31-2006.12.14)江苏常熟人,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辅仁、清华、北大等大学教授,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对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起过重要作用。晚年从事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测得的铟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作品有《重水之研究》论文集、《无机化学丛书》等。
‘贰’ 上海文史馆的文史馆简介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于1953年在陈毅市长亲自主持下建立。 地址:上海市思南路41号 张元济(1867-1959),浙江海盐人,1953年6月任馆长。前清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创办通艺学堂专讲泰西实学。曾与康有为参加戊戌变法。后任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时主持校勘出版四部丛刊、百纳本二十四史。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委员。着有《涉园序跋集录》等。
江庸(1878~1960年),字翊云,晚号澹翁,福建长汀人,出生在四川。近代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名人。1953-1960年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
平海澜(1885-1960),上海松江人,1960年7月任馆长。曾任清华学堂教授,南洋公学附中主任,商务印书馆英文杂志编辑主任,大同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擅长项英文,编成多种英文字典,着名的有“English Student”等。
金兆梓(1889-1975),浙江金华人,1961年4月任馆长。曾任华北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国立编译馆编审,北洋政府外交部顾问,上海中华书局教科图书部长。解放后曾被选为苏州市副市长,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主任。
王国忠,笔名石焚。江苏无锡人。编审。1951年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农艺系。1951年任《苏南农村青年报》总编辑。1952年调华东青年出版社,任编委。1954年调少年儿童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1978年,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党组书记。1983年,任上海市出版局局长。1986年10月,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还有,徐福生、吴孟庆 ,现任馆长沈祖炜。
‘叁’ 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有哪些,并做出解释。
1、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着《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网络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
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2、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着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3、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着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着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4、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着名爱国将领。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5、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肆’ 中国版本图书馆的机构沿革
中国版本图书馆的前身为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图书馆,成立于1950年7月1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提议并筹建。其任务是:负责保管本国出版物样本,以利于出版工作的调查研究和文化的传承。成立伊始,立即向全国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出版单位征集1949年10月1日后印行的初版、重版图书和期刊样本,并接收了原南京国立编译馆的全部藏书,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图书馆最早的馆藏。
1954年11月,国务院撤销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出版行政业务划归文化部。12月1日成立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图书馆即更名为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图书馆,1957年5月,又更名为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1958年1月起,增加图书、期刊、报纸出版统计职能。
1970年5月,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与北京图书馆合并,改称北京图书馆版本书库。197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版本书库重新划归国务院出版口,更名为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
文化部系统一批从湖北省咸宁“五七干校”回京工作的作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80多人,被临时安置在版本图书馆,版本图书馆为此增设研究室和编译室,分别负责审读图书和翻译外文图书,4年中翻译出版图书26种。版本图书馆被称为“既藏书,又藏人”。
1982年7月,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合并到文化部,改为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更名为中国版本图书馆,该名称沿用至今。1985年10月,国务院决定将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改为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恢复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8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成立,中国版本图书馆为其直属事业单位。1995年10月,中国版本图书馆与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合并,称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其主要职能是:征集、保管全国各级各类出版物样本,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版权、发行等信息资源,建立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基地和网络,为领导机关、新闻出版行业和全社会服务等。
2001年4月,新闻出版署更名为新闻出版总署,升格为正部级,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相应更名为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
2010年5月20日,根据《关于新闻出版总署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职能调整的通知》,恢复中国版本图书馆建制, 同时加挂条码中心的牌子,更名为中国版本图书馆(新闻出版总署条码中心),为新闻出版总署直属财政补助事业单位,除原有业务外,增加出版物书号发放、条码制作等管理职能。
历任馆长及在任时间分别是:孙伏园(1950.7- );宁起枷(1977.9-1983.2);宋志诚;崔源禹(1983.2-1986.6);许绵(1988.6-1997.5);顾永高(1997.5-2004.12);艾立民(2004.12-2010.5);左晓光(2010.5-今)。
‘伍’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历史沿革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由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十七中和国立二中留川部合并而成。 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时期 1914年(民国三年),四川巡按使陈廷杰倡议,兴办四川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二女师”,校址初设在重庆市渝中区临江门牛皮凼文庙后山。
1922年(民国十一年),学校开设了普通初中班,开始招收初中学生。
1924年(民国十三年),学校开办普通高中班。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9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简称渝女师)。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学校停办普通初、高中班两年;之后分设高中班、初中班、女子班、师范班。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因避日机空袭,学校迁至江津县白沙镇溜马岗。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时期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5月,原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附设“第四中山中学班”,校址设在江北鱼嘴镇。
1941年(民国三十年)1月,改称为”教育部特设第四中山中学班“。同年8月,改为“国立17中学女子初中分校”,后迁至江津白沙镇。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原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附设第八中山中学班,校址设在江津白沙镇。1941年秋,改为“国立17中女中分校”。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2月,以“国立17中学女子初中分校”和“国立17中女中分校”为基础,成立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又称“国立女子师范学校”)。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8月,“渝女师”(四川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高中部并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国立第二中学迁回江苏常熟,留川师生迁往北碚,并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0月,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迁至北碚“国立第二中学”遗留女子部和师范部地址,在今重庆市北碚公园右侧国立编译馆馆舍处设高中部,在北碚区文化馆附近的国立歌剧学校乐观园设初中部,在北碚区梨园村重庆师范学校(现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地址)设师范部。 解放后 1950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一度改为“重庆市女子师范学校”,附中遂于1951年更名为北碚二中(含师范部)。
1951年,西南师范学院接管北碚二中,遂更名为“西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含高、初中及师范部,迁入《川东日报》旧址杜家街(今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所在处)。
1954年,西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师范部并入重庆第一师范学院(今重庆师范大学)。
“文化大革命”时期,西南师范学院迁往重庆市梁平县,学校暂交由重庆市教委管辖。
1972年,西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更名为“重庆市102中学”,归重庆市教委管辖。
1973年,西南师范学院迁回北碚,重新接管学校,学校遂复名“西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1978年,学校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
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学校遂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西南师大附中”。
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学校遂于2011年12月10日更名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2006年,经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成立国际部。
2015年7月16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下划重庆市北碚区教育委员会管理。
‘陆’ 白沙和北碚为什么有两处国立编译馆
抗战时期的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合称四川文化四坝,是当年大后方的着名文化区。
‘柒’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30历史人物主要事迹,影响或贡献
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李鸿章等人兴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化先河。
甲午海战邓世昌不畏生死,以船撞敌。
康有为梁启超领众举人“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终被叫止。
孙中山创兴中会,辛亥革~命,建中华民国
‘捌’ 中国有哪些做出巨大贡献并闻名于世的科学家
1、着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科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元勋。他隐姓埋名工作28年,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玖’ 天秤座的秤怎么读
十二星座中天秤座中的"秤"怎么读? 因为是天秤座,所以研究过。这个字只有一个音,就是cheng,辞海中注释的“天秤宫”也是“tian cheng gong,之所以被大家误解为“天平”,主要是因为图片中阿斯托列亚拿的那个太像天平了。
./question/32952633?fr=qrl3的回答把关于天秤座的传说写的很清楚,省得我再敲了,最后宙斯把“阿斯托列亚随身携带的秤,往天上一抛,于是成为现如今的天秤座”。
还有一点,天秤座原先是天蝎座的一部分,在古罗马以前,印度和中东文化中把这一部分的星叫做“秤杆子”,但罗马人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恺撒时代,发现当太阳运行到这部分星空时,正是昼夜平分的秋分前后,因而将这一部分星独立划出,并命名为“天秤座”。
再嗦一句,公元前500年左右,罗马的“杆秤”诞生了,使用秤砣代替砝码,他们认为是很灵活的发明。相对于埃及产物的“天平”,罗马人命名星座还是会倾向于自己国家的产物吧!
为什么天秤座中的秤读ping呢? 秤。这个字。其实只有一个读音。就是读Cheng第4声(去声)
而枰。这个字。才读ping。
只是大家把秤读成PING。读习惯了。也就随大众了。
正确的读法应该是
天秤(tain.cheng)座的。
天秤座的“秤"怎么读? 第四声吆・・・・。cheng
因为我也是天秤的・・・
天秤座的正确读音 天秤座原名为天平座,其图是天平(一种衡器)取其公平公正之意,故为天平座。名字来源:在中国,天平本被称为“衡”,疑人头顶一角保持平衡之义,但“天平”一词却到了元代才出现。有先生认为“天”象秤之两端,“平”继续延续了“衡”的含义,“天平”的语源大致如此。1933年国立编译馆印行的《天文学名词》,首次将Libra翻译为“天秤座”,而这个翻译当是张钰哲、朱文鑫等天文学家借用的日本的翻译。在日语里“天秤(てんびん)”表示汉语的“天平”,“びん”当借“平”字之唐音;而日语的“天平(てんぴょう)”专指圣武天皇的年号,因当时左京职献上背有“天王贵平知百年”文字的祥瑞灵龟而改元,“ぴょう”当采“平”字之吴音。“天平”一词传入日本时,疑日本以“秤”代“平”,以示区别(或为避讳)。“天秤”翻译是日本汉字“天秤(てんびん)”传入,日语里杆秤天秤统一用秤字,而国内天平/杆秤不同写法,但由于同样是汉字出于方便就没改了(源自日本的外来语大部分都这样)。所以精确来说天平与天秤的写法都对。但读音应读作tiānpíng。日本读音“tenbin”。当电子衡器未出现以前,质量衡量器具作为机械衡器,都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但是在外观和结构上有两种形式: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人们习惯将等臂杠杆衡器称为天平(balance),而将不等臂杠杆衡器称为秤(scale)。从汉字来看,天平,也正是星座上天平座所代表的事物和图案,而汉语里的秤是秤砣秤杆,与那个精致的左右摇摆的天平是有区别的。所以读作tianpingzuo无疑。“天秤”读作てんびん,“秤”的吴音汉音都是しょう,但在这个词里却读作“びん”,在日文里算作音读,这个字音读有两个音:ショウ和ビン,训读一个音:はかる。这个字读ショウ是因为受“称”的影响,吴音和汉音都读ショウ,意为谷物的持有量。日语中在出现了“禾+平”这个组合之后,这个字的唐宋音是读ビン的,也有另外一个惯用音为ヒョウ,这个字描绘了给谷物称重时的情形。禾-谷物,平-水平,秤的两端保持水平状态。所以,“秤”这个字在日语里的读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用秤进行称量时读:秤量(ショウリョウ?ヒョウリョウ)、称量(ショウリョウ)。2.在托盘上放东西,以观察平衡法进行计量的秤读:天秤(テンビン)。(可见日语中的天秤座中的“秤”指的是平衡测量,即天平)日语里杆秤天秤统一用秤字,而国内天平/杆秤不同写法,所以“并非用“天平”这种量重工具作为中文决定译名”这种说法是错的,由于日本统一用“秤”字,所以日文起名的最初就是因为“天平”这种测量工具而来的。总的来说,秤这个字在日语中有天平跟秤两个含义并且两个读音,但中文只有秤一个含义,从而在引入名词之后产生了歧义。究其原因,日文用天秤的本义是天平才对。只不过日文没有天平这种写法,他们自己用的挺爽,但是到了我们这里就产生歧义了(题外话)。现代将天秤座读作cheng,所以说其实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源自对“秤”字的读音规范,但却违背了“天平座”这个名字的起源跟本意。如果想要纠正,建议恢复名字为天平座,或者增加秤字ping的读音,否则这种误读仍然会继续下去,因为天秤座的星座图是一座天平,人们看到星座图的第一反应就是天平,这是因为“语言逻辑”的存在。请参考:称重技术研讨会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第十一届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综述篇):秤与天平的关系
天秤座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跟很多人谈起过天秤座,也听很多人聊过天秤座,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秤”字念成“平(ping)”。 昨晚回家的路上听广播,广播中的主持人竟然也把它说成“天秤(ping)座”! 难道我们都错了吗?回家就查《现代汉语词典》:“秤”只有一个读音,即cheng,而且还有“天秤座”这个词条。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片尾曲《天地之间有杆秤》,家喻户晓。为什么这样一个并不生僻的字,这么多人念错呢?我分析大概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1,念字读半边。“秤”字的右边是个“平”字,所以就念ping了;
2,受图标的误导。在很多有关星座的书籍或网页上,都有各个星座的图标。天秤座的图标是一架天平,于是就把“天秤”当成“天平”了。其实,“天平”也是一种“秤”。3,以讹传讹。听别人那么念,也就这么念了。 你念对了吗?
十二星座天秤座秤怎么读 天枰座```星座书上的都是这个“秤” 但绝对是念ping```平常说的都是tian ping 而不是tian cheng
天秤座的秤怎么读音是不是读 绝对念 CHENG 但是通常大家会读白字作“平”
你自己知道cheng的音牢记就行了,平时念对了 都要解释一遍,也比较麻烦的
查任何词典都是我这个观点 放心
天秤的“秤”到底怎么读 天秤的“秤”到底怎么读
秤
读音:[chèng]
部首:禾五笔:TGUH释义:衡量轻重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