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身份证加密算法

身份证加密算法

发布时间:2022-12-26 20:28:48

❶ 第二代身份证的加密技术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式样如何?

答:二代证为由多层聚酯材料复合而成的单页卡式证件,长度85.6mm,宽度54mm,厚度0.9mm。证件正面印有国徽、证件名称、长城图案、证件的签发机关和有效期限及彩色花纹。证件图案国徽位于左上角(红色实底国徽图案),使整个证件庄严、沉稳,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证”的名称字样,很好地表达了主题。背景图案的主要标志物为灰色写意万里长城,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配远山的背景,加深了长城图案的纵深感。底纹为彩虹扭索花纹,颜色从左至右为浅蓝色至浅粉色再至浅蓝色,清新、淡雅的色调使证件显得简朴、大方。证件背面印有持证人照片、登记项目、彩色花纹。图案底纹同正面。少数民族地区证件,在使用汉字的基础上,需要同时填写一种少数民族文字。

3、问: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有哪些技术特色?

答: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使用非接触式IC卡芯片作为“机读”存储器。优点是芯片存储容量大,写入的信息可划分安全等级,分区存储,按照管理需要授权读写,也可以将变动信息(如住址变动)追加写入;芯片使用特定的逻辑加密算法,有利于证件制发、使用中的安全管理,增强防伪功能;芯片和电路线圈在证卡内封装,能够保证证件在各种环境下正常使用,寿命在十年以上;并且具有读写速度快,使用方便,易于保管,以及便于各用证部门使用计算机网络核查等优点。

(二)证件信息的采集和传输采用数码照相和计算机技术,可以缩短制证周期;

(三)证件制作和生产管理采用计算机监控,可以严密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四)证件信息的存储和证件查询采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既可实现全国范围的联网快速查询和身份识别,也可以进行公安机关与各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络互查,能够有效利用人口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社会管理。

4、问: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采用了哪些防伪技术?

答:主要采用数字防伪和印刷防伪技术。数字防伪用于机读信息的防伪,是将持证人的照片图象和身份项目内容等数字化后存入芯片。可以有效起到证件防伪的作用,防止伪造证件或篡改证件机读信息内容。证件表面的视读防伪,主要是采用高新技术制作的防伪标识和印刷防伪技术,具有一定的防伪功效。

❷ 网上的软件要身份证照片和视频认证(眨眼动作)这样的安全吗

平台要求上传身份证照片,目的是实现实名制,一是可以识别用户的合法身份,二是,近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实名制。

想法是善意的,目的是明确的,……手法,也是不错滴!!!

但是这样上传身份证照片,并不是很安全可靠的。
用户在注册的时候,网站会缓存信息,那黑客通过“拖库”、“撞库”等手段,就能获取用户信息,这些信息很可能就会进入身份校验的黑市。

个人觉得,在身份校验这方面,平台方面还是应该想想其他的方式了,比如生物识别,人脸啊,虹膜啊,安全性还是不错的。

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世界,身份是区别于其他个体的一种标识。为了与其他个体有所区别,身份必须具有唯一性。当然,唯一性也是有范围的,如电话号码,在一个区域内是唯一的,如果考虑多个区域,可能会有相同的号码,但只要再添加区域号段,又能唯一区分开来。网络环境下的身份不仅仅用于标识一个人,也可以用于标识一个机器、一个物体,甚至一个虚拟的东西(如进程、会话过程等)。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身份是只在一定范围内用于标识事、物、人的字符串。
一、身份认证概述
网络环境下的认证不是对某个事物的资质审查,而是对事物真实性的确认。结合起来考虑,身份认证就是要确认通信过程中另一端的个体是谁(人、物、虚拟过程)。
那么,怎么知道通信的另一端是谁呢?通常,通信协议都要求通信者把身份信息传输过来,但这种身份信息仅用于识别,不能保证该信息是真实的,因为这个身份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是可以被恶意篡改的。那么,怎样才能防止身份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恶意篡改呢?事实上要完全杜绝恶意篡改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公共网络(如互联网)上传输的信息,而能做的,就是在身份信息被恶意篡改后,接收端可以很容易检测出来。
要识别真伪,首先要“认识”真实的身份。通过网络传递的身份可能是陌生人的身份,如何判断真伪?这里需要阐述一个观点:要识别真伪,必须先有信任。在网络环境下,信任不是对一个人的可靠性认可,而是表明已经掌握了被验证身份者的重要秘密信息,如密钥信息。假设A与B之间有一个得到确信的共享密钥,不管这个共享密钥是怎么建立的,他们之间就建立了相互信任。如果A确信掌握B的公开密钥,也可以说A对B建立了信任,但还不能说明B对A建立了信任。从上述讨论不难看到,在完全没有信任基础的情况下,新的信任是不能通过网络建立的,否则是不可靠的。
二、身份认证机制
身份认证的目的是鉴别通信中另一端的真实身份,防止伪造和假冒等情况发生。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方法主要是密码学方法,包括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公开密钥密码算法、数字签名算法等。
对称加密算法是根据Shannon理论建立的一种变换过程,该过程将一个密钥和一个数据充分混淆和置乱,使非法用户在不知密钥的情况下无法获得原始数据信息。当然一个加密算法几乎总伴随着一个对应的解密算法,并在对称密钥的参与下执行。典型的对称加密算法包括DES和AES。
公钥密码算法需要2个密钥和2个算法:一个是公开密钥,用于对消息的加密;一个是私钥(私有密钥),用于对加密消息的解密。根据名称可以理解,公开密钥是一个能公开的密钥,而私钥只能由合法用户掌握。典型的公钥密码算法包括RSA公钥密码算法和数字签名标准DSS。
数字签名实际是公钥密码的一种应用,其工作原理是,用户使用自己的私钥对某个消息进行签名,验证者使用签名者的公开密钥进行验证,这样就实现了只有拥有合法私钥的人才能产生数字签名(不可伪造性)和得到用户公钥的公众才可以进行验证(可验证性)的功能。
根据身份认证的对象不同,认证手段也不同,但针对每种身份的认证都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如果被认证的对象是人,则有三类信息可以用于认证:(1)你所知道的(what you know),这类信息通常理解为口令;(2)你所拥有的(what you have),这类信息包括密码本、密码卡、动态密码生产器、U盾等;(3)你自身带来的(what you are),这类信息包括指纹、虹膜、笔迹、语音特征等。一般情况下,对人的认证只需要一种类型的信息即可,如口令(常用于登录网站)、指纹(常用语登录电脑和门禁设备)、U盾(常用于网络金融业务),而用户的身份信息就是该用户的账户名。在一些特殊应用领域,如涉及资金交易时,认证还可能通过更多方法,如使用口令的同时也使用U盾,这类认证称为多因子认证。
如果被认证的对象是一般的设备,则通常使用“挑战—应答”机制,即认证者发起一个挑战,被认证者进行应答,认证者对应答进行检验,如果符合要求,则通过认证;否则拒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认证就是一个典型的对设备的认证,这里设备标识是电话卡(SIM卡或USIM卡),认证过程则根据不同的网络有不同的方法,例如,GSM网络和3G网络就有很大区别,LTE网络又与前2种网络有很大不同,但都使用了“挑战—应答”机制。
在物联网应用环境下,一些感知终端节点的资源有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通信资源,实现“挑战—应答”机制可能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这种情况下需要轻量级认证。为了区分对人的认证和对设备的认证,把这种轻量级认证称为对物的认证。其实,对物的认证不是很严格的说法,因为在具体技术上是对数据来源的认证。
三、对“人”的认证
人在网络上进行一些活动时通常需要登录到某个业务平台,这时需要进行身份认证。身份认证主要通过下面3种基本途径之一或其组合来实现:所知(what you know),个人所知道的或掌握的知识,如口令;所有(what you have),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如身份证、护照、信用卡、钥匙或证书等;个人特征(what you are),个人所具有的生物特性,如指纹、掌纹、声纹、脸形、DNA、视网膜等。
(一)基于口令的认证
基于口令的认证方式是较常用的一种技术。在最初阶段,用户首先在系统中注册自己的用户名和登录口令。系统将用户名和口令存储在内部数据库中,注意这个口令一般是长期有效的,因此也称为静态口令。当进行登录时,用户系统产生一个类似于时间戳的东西,把这个时间戳使用口令和固定的密码算法进行加密,连同用户名一同发送给业务平台,业务平台根据用户名查找用户口令进行解密,如果平台能恢复或接收到那个被加密的时间戳,则对解密结果进行比对,从而判断认证是否通过;如果业务平台不能获知被加密的时间戳,则解密后根据一定规则(如时间戳是否在有效范围内)判断认证是否通过。静态口令的应用案例随处可见,如本地登录Windows系统、网上博客、即时通信软件等。
基于静态口令的身份认证技术因其简单和低成本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这种方式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安全性仅依赖于口令,口令一旦泄露,用户就可能被假冒。简单的口令很容易遭受到字典攻击、穷举攻击甚至暴力计算破解。特别地,一些业务平台没有正确实现使用口令的认证流程,让用户口令在公开网络上进行传输,认证方收到口令后,将其与系统中存储的用户口令进行比较,以确认对象是否为合法访问者。这种实现方式存在许多隐患,一旦记录用户信息的文件泄露,整个系统的用户账户信息连同对应的口令将完全泄露。网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用户信息被公开到网上的现象,反映的就是这种实现方式的弊病。另外,这种不科学的实现方式也存在口令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的安全隐患。随着网络应用的深入化和网络攻击手段的多样化,口令认证技术也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为了防止一些计算机进程模拟人自动登录,许多业务平台还增加了计算机难以识别的模糊图形。
基于口令的身份认证容易遭受如下安全攻击。
(1)字典攻击。攻击者可以把所有用户可能选取的密码列举出来生成一个文件,这样的文件被称为“字典”。当攻击者得到与密码有关的可验证信息后,就可以结合字典进行一系列的运算,来猜测用户可能的密码,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验证猜测的正确性。
(2)暴力破解。也称为“蛮力破解”或“穷举攻击”,是一种特殊的字典攻击。在暴力破解中所使用的字典是字符串的全集,对可能存在的所有组合进行猜测,直到得到正确的信息为止。
(3)键盘监听。按键记录软件以木马方式植入到用户的计算机后,可以偷偷地记录下用户的每次按键动作,从而窃取用户输入的口令,并按预定的计划把收集到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发送出去。
(4)搭线窃听。通过嗅探网络、窃听网络通信数据来获取口令。目前,常见的Telnet、FTP、HTTP 等多种网络通信协议均用明文来传输口令,这意味着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传输的所有信息(包括明文密码和用户数据)都有可能被窃取。
(5)窥探。攻击者利用与用户接近的机会,安装监视设备或亲自窥探合法用户输入的账户和密码。窥探还包括在用户计算机中植入木马。
(6)社会工程学(Social Engineering)。这是一种通过对受害者心理弱点、本能反应、好奇心、信任、贪婪等设置心理陷阱进行诸如欺骗、伤害等手段,取得秘密信息的手法。
(7)垃圾搜索。攻击者通过搜索被攻击者的废弃物(如硬盘、U 盘、光盘等),得到与口令有关的信息。
为了尽量保证安全,在使用口令时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足够长的口令,不使用默认口令;
(2)不要使用结构简单的字母或数字,尽量增加密码的组合复杂度;
(3)避免在不同平台使用相同的口令,并且要定期更换口令。
为克服静态口令带来的种种安全隐患,动态口令认证逐渐成为口令认证的主流技术。顾名思义,动态口令是指用户每次登录系统的口令都不一样,每个口令只使用一次,因而也叫一次性口令(OTP , One Time Password),具有“一次一密”的特点,有效保证了用户身份的安全性。但是如果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时间或次数不能保持良好的同步,就可能发生无法使用的问题。OTP的原理是采用一类专门的算法(如单向散列函数变化)对用户口令和不确定性因子(如随机数)进行转换生成一个一次性口令,用户将一次性口令连同认证数据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利用同样的算法计算出结果与用户提交的数据对比,对比一致则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通过这种方式,用户每次提交的口令都不一样,即使攻击者能够窃听网络并窃取登录信息,但由于攻击每次窃取的数据都只有一次有效,并且无法通过一次性口令反推出用户的口令,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认证过程的安全性。 OTP 从技术上可以分为3种形式:“挑战—应答”、时间同步和事件同步。

❸ 数字加密成ASCII码,求大概算法

有很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是字典法,把你的数字按照字典对应到你的字符,比如0-^ 1-@ 2-t 3-y 4-T 5-u 6-o 7-O 8-p 9-s 这样 123就可以替换为@ty当然,这种方法过于简单,规律极易暴露,不过可以多备几套字典,比如序号 0123456789A! !wWdaS^$):w% 'Jh%^0_1@#....以序号区分,这样就可以将12341转换为A!wWdaw或者w%Jh%^J,应该说用起来还不错

❹ 区块链技术中的哈希算法是什么

1.1. 简介

计算机行业从业者对哈希这个词应该非常熟悉,哈希能够实现数据从一个维度向另一个维度的映射,通常使用哈希函数实现这种映射。通常业界使用y = hash(x)的方式进行表示,该哈希函数实现对x进行运算计算出一个哈希值y。
区块链中哈希函数特性:

阅读全文

与身份证加密算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hp取现在时间 浏览:246
单片机高吸收 浏览:427
怎么区分五代头是不是加密喷头 浏览:244
hunt测试服务器是什么意思 浏览:510
2013程序员考试 浏览:641
毕业论文是pdf 浏览:736
服务器跑网心云划算吗 浏览:471
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初值的计算公式 浏览:801
win7控制台命令 浏览:567
猫咪成年app怎么升级 浏览:692
360有没有加密软件 浏览:315
清除cisco交换机配置命令 浏览:751
华为删除交换机配置命令 浏览:473
shell打包命令 浏览:827
加密狗插上输不了密码 浏览:187
大学单片机相关科目 浏览:23
自己建了服务器地址 浏览:698
命令按钮的属性设置 浏览:965
证券技术分析pdf 浏览:779
linux命令连接oracle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