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上海编译学院

上海编译学院

发布时间:2023-01-06 05:35:36

❶ 侍桁是谁

侍桁是三十年代着名作家和评论家,翻译家

我最欣赏的川端康成译文是刊登在1979(?,记不准确了)的《外国文艺》杂志上的几篇小说,当时非常留意该译者——侍桁。其实,学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读者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

韩侍桁是三十年代着名作家和评论家,所谓的“第三种人”。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渊源颇深,只有具备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也才能准确而传神地传达出像川端康成原作优美的精髓。这一点,叶译差的太远了。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作家,如韩侍桁先生,不仅学贯中西,而且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创作功力,相信读过的人自有公论。

❷ 求知道上海大学计算机专业考研有哪些科目

上海大学计算机专业考研主要有:

(1)301数学一

(2)201英语一

(3)101思想政治理论

(4)专业课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

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301数学一4.832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数据结构5.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复试科目)

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301数学一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5.复试科目:C++程序设计 或 编译原理

具体信息可以到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查询。

(2)上海编译学院扩展阅读: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始建于1988年,由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联合成立,学院是在钱伟长老校长亲切关怀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所计算机学院,清华大学教授李三立院士为首任院长。1994年,随着新上海大学的诞生,原上海大学计算机应用系和原上海高等科技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系也加入计算机学院,联合成立的计算机学院正式命名为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2名,其中专任教师8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5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8名,副高级职称37名,中级职称27名。在读本科生997人,硕士生416人,博士生106人。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博士点1个,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部3个二级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1个。近年来,计算机学院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智能信息处理、多媒体技术、高性能计算、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与光计算机等方向开展。学院现有上海大学先进计算和应用中心、上海市上大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研发平台3个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两个系和上海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一个公共平台。

❸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的历史沿革

1979年在原上海机械学院外语教研室和德语教研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科技英语专业和科技德语专业,并于当年即开始招生,分别招收科技英语专业和科技德语专业本科学生各20名。当时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教师共40余名。
随着大学英语的发展,为适应当时教学发展的形势,教研室作了相应的调整,分别成立大学英语教研室、科技英语专业教研室科技德语专业教研室和第二外语教研室(含法语、日语和大学语文教师)。 1980年设立科技法语专业,并于当年招收科技法语专业专科学生15名。至1981年英语、德语、法语、日语、俄语以及大学语文各类教师人数随之增加至60余人,并成立外语图书资料室和外语电化室。
1981年2月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正式成立科技外语系,由陈光辉任系负责人,负责系的全面工作,戴炜华任系副主任,负责全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兼任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赵学铭任系副主任兼德语教研室主任,卢思源任科技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吴家谈任科技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张学勤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机械学院成为当时全国理工科大学中成立外语系的极少数大学之一。
1982年5月,教育部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召开全国第一次英语教学经验交流会暨全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指名邀请上海机械学院副院长戴鸣钟和外语系负责人戴炜华参加会议。大会上戴鸣钟被选为全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戴炜华则应邀在大会上作了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专门用途英语)的学术报告。
1983年起蒋佑熙任科技外语系党总支书记。1983年学校决定由戴炜华任系负责人,负责系的全面工作。陈开明和赵学铭任系副主任,分别负责大学英语教学和科技德语专业教学。
1982年,考虑到法语专业的办学条件和毕业生出路等原因,第一届科技法语专业专科学生在完成原定教学计划毕业后,科技法语专业即随之撤消。
1984年9月经过调查研究和师资的准备,科技外语系招收第一届专门用途英语(ESP)硕士研究生。
1985年卢思源任系副主任。孙雅芳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后任党总支书记。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专门用途英语(ESP)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7年-1988年初在卢思源和戴炜华两位教授赴美出国期间,周锦虎任系副主任,负责系的全面工作。
1988年2月学校任命戴炜华为外语系主任。
从1985年-1988年在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科研外事处的安排和支持下,科技外语系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UNY)的皇后学院 (Queens College)合作,先后举办两期硕士课程性质的英语作为外语教学(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FL)研究生班。教育计划由中美双方共同制定。按教学计划共设置19门课程,由中美双方的教授分别担任主讲。毕业时向毕业研究生发放毕业证书,由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的代表、上海机械学院院长、纽约市立大学Queens College的校长和基础学院院长Ernest Schwarcz在毕业证书上分别签名。两期研究生班共毕业研究生50人。
1988年12月学校决定科技外语系和基础教学部合并,成立文理学院。由卢思源任院长,戴炜华任常务副院长,吴益和和高惠中任副院长。柏丽任党总支书记。文理学院管辖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体育等学科,包括物理实验室等单位,但本科专业仍为科技英语专业和科技德语专业。并开始筹备英语(经贸)本科和专科专业。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仍然保留专门用途英语(ESP)硕士点。 1991年文理学院撤消,在原来的科技外语系基础上成立外语学院,由卢思源任院长,戴炜华任常务副院长,从1991年至1996年期间先后有沈伟栋、任明章、程月芳、张经浩、吕乐任副院长。周中保担任院党总支书记。此时,英语、德语、日语、俄语、法语以及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数已增加至80多人。
1991年起外语学院招收英语(经贸)专业本科和专科学生。
1992年6月机械工业部教育司和美国杨伯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The 1992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的外教及其他院校的外教参加大会。上海机械学院外语系卢思源教授为大会学术委员会成员。戴炜华教授和我校外教 Mr. Long参加大会。
1994年起外语学院开始招收英语(国际新闻)本科专业,并连续招收三届学生。考虑到师资和毕业生难以在新闻和广播事业找到合适单位等问题,1997起英语(国际新闻)本科专业停止招生。
1994年外语学院申报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硕士点,经过上海市外语学科评审组评审获得通过,并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于是在英语方面有专门用途英语(ESP)和国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这两个硕士点。
1995年10月第四届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改选,外语学院卢思源教授当选为会长,从1995年至2004年间,卢思源教授连续当选第四、第五届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会长。
1995年外语学院正式筹备日语(经贸)本科和专科专业,并于1996 年开始招生。
1996年外语学院和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全面合作,成立上海-纽约联合语言学院,开展国际联合办学,设立英语(金融与投资)、英语(国际贸业)两个本科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
1998年,外语学院领导班子作了变动。卢思源仍担任院长,负责外语学院全面工作,并任中美合作的上海-纽约联合语言学院院长,魏育青任常务副院长,负责小语种教学。吕乐任副院长,负责本科生教学,程琪龙任副院长,负责研究生教学和科研。
1998年12月,学校给卢思源和戴炜华两位教授发放荣誉证书,表彰他们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1998年,程琪龙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 2001年吕乐接任外语学院院长和上海-纽约联合语言学院院长,邓志勇任副院长。刘曙刚任院党总支书记。先后由魏东、李建东任党总支副书记。
2001年,张经浩任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
2001年外语学院向上申报了英语语言文学(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硕士点,经过上海市外语学科评审组评审获得通过,并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 2002年起,外语学院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这两个硕士点招生。专门用途英语(ESP)硕士点即自动撤消。
2002年7月12日--7月15日中共中央编译局(主办单位)、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承办单位)在上海理工大学隆重召开2002全国中译外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数达到142人。
2002年10 月上海市外文学会改选,外语学院卢思源教授(当时为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被选为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
2002年之后何刚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
2003年之后叶胜年任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
2004年8月8日至14日上海理工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外语系以及美国北以阿华大学现代语言系、英语系联合举办北京-上海第六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讨会,
先后在北京和上海隆重举行。参加上海阶段会议的有来自28个国家的国内外学者120 多名。
2005年7月-12月学院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吕乐继续担任外语学院院长并兼任上海-纽约联合语言学院院长,王平任院党总支书记兼任外语学院副院长,邓志勇和蔡建平任外语学院副院长,冯慧春任党总支专职委员、姜诚任院长助理。
2005年12月2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组长、教育部全国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Winthrop大学名誉博士戴炜栋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全国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日语组组长谭晶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名誉院长、全国着名语用学家何兆熊教授被聘为上海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2006年之后,随着外语各专业的发展,外语学院对各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体制作了调整。英语专业教研室I 和英语专业教研室II合并为英语系;日语、德语教研室升格为日语、德语系;大学英语教研室升格为大学英语教学部;第二外语教研室和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合并为综合语言教学部。
2003年至2006年期间外语学院先后任挂职副院长或院长助理的有:高军、姜诚和韩戈玲。

❹ 上海外国语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看到很多回答里提到了外交官和演员陈冲、章龄之一类的演员,答主则想到了去年加入联合国维和警队的上外学子张紫璇。

图源和部分信息来自 official account上海外国语大学

❺ 向达的人物简介


向达,(1900—1966),中国着名历史学家、敦煌学家、中外交通史专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
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着重于敦煌俗文学写卷和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完成力着《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翌年刊出《中西交通史》;1935年秋赴欧洲,访求中西交通史、敦煌写卷、汉籍及俗文学写卷等重要资料 ,1938年秋,携带数百万字资料返国。返国后,先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不久转任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兼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
194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西北史地考察团,向达代表北京大学于1942 年春到达敦煌,考察了莫高窟(千佛洞)、万佛峡等;返重庆后,发表《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及其连带 的几个问题》。
1943年7月~1944年,向达作为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组长,再赴河西。他两到敦煌,除对敦煌地区诸石窟留下了重要记述外,写成多篇有关敦煌和西域考古方面的论文初稿,后来陆续发表。
1949年后,向达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第二所副所长兼学部委员等职;刊出了一系列中外交通史资料,并发表有关中西交通、南海交通、敦煌学方面论文多篇,出版了《蛮书校注》;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1958—1960年主持《中外交通史籍从刊》;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迫害和凌辱,11月24日不幸逝世;1980年获得平反昭雪。
着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及《史料目录学引论》、《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汉唐间西域及南海诸国古地理书叙录》、《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等

❻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项目介绍

一、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瞄准专业学位的国际专业化标准,学术学位的科学研究前沿。人才培养通过国际国内、学界业界、校内校外合作,实现政、产、学、研互相交叉、联动、融合。
学院开设翻译学硕士、博士专业,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英汉、法汉、俄英汉),国际会议口译专业。毕业学生500余人,目前在校学生数已经达到200多人。
二、科学研究
学院在翻译学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出版了大量的相关学术着作、编写了一批专业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的教材,为专业翻译教学和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承担了: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比较文学概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
国家语委《公共领域外文译写规范—英文译写标准》;
国家语委《陕西省公共场所公示语英译规范》;
上海市人民政府项目《上海市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上海大网络全书》英译本审校;
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指标体系研制》;
教育部青年项目《新时期以来英美女作家小说翻译研究》;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MTI实习的设计与管理; MTI专业学生的技能化培养。
三、社会服务
学院组织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政府机构的众多大型专业翻译任务,并与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的翻译合作关系。主要完成的翻译任务来源于联合国环境署、人居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教育部、国家语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一些委办局、国内各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 此外,学院还为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第三届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海市长咨询会等提供了翻译服务。
四、师资队伍
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型与学术型结合、专职与兼职师资结合、学界与业界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中既有翻译研究、专业翻译的资深教授博导,又有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既有学界的专职教师,又有业界的兼职教师。教师既有国内的专兼职教师,又有来自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的外国专家。
五、国际合作
针对高端翻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征,建院伊始,学院就开始与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合作,并与相关国外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
六、学生实训
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实训中心,指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日常运作。学院还与联合国(含各办事处及粮农组织等)、欧盟、上海市外办、上海日报社、昆山市外办、华为等签订了学生实训协议。 其中上海日报实践基地、 华为实践基地、联合国实践基地被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验项目”正式立项。
师资队伍
学院领导
党总书记 姚富民
名誉院长 柴明颎
院长张爱玲
副院长 戴慧萍 吴刚
口译组
蔡明颎 戴慧萍 张爱玲 梅文杰 Celine 金伟涛 李枫 徐琦璐 黄一 孙海琴
陆晨 马修 王吟颖 杨安其
笔译组
吴刚 姚锦清 董翔晓 黄协安 吴明 龚锐 何文婷 王育伟
译学理论组
谢天振 张莹 李红玉郑晔 江帆
行政组
姜如芳 张金雷 韩纲治 李朝飞 陈敏杰 陆海虹
参考资料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机构设置
1)应用翻译系
专业口译
会议口译专业(Conference Interpreting, CI)
翻译专业硕士口译方向(Master of Interpreting, MI)
应用翻译系口译专业方向设有会议口译方向 (学制两年,以下简称CI)和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口译方向(学制两年半至三年,以下简称MI)。
会议口译专业的使命是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提供全球一流的会议口译专业教育,以培养能胜任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国际外交及各种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工作的专业会议口译员。会议口译专业严格按照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所制定的各项标准组织遴选、教学与考试工作,并与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直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所有二年级学生将赴联合国、欧盟进行同声传译实践练习,是全中国唯一颁发由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欧盟等国际组织考官正式签字的专业证书的会议口译教学单位。
口译专业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高端口译专门人才,服务于国际会议、商务交往等跨文化、跨语言交际。CI和MI的口译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时间均为2年。CI方向以及MI中通过考试进入CI 的学生均需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参加升级分流考试,符合条件的学生方可进入二年级同传阶段的学习。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和辅助专业课程等。专业课程包括交替传译、同声传译。辅助专业课程包括政治、文化、经济、金融、外交、法律等。
学院拥有出色的口译教学团队,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口译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教学。另外,来自国际组织、区域组织、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专业人士不定期地为学生进行演讲和短期授课。
学院与联合国各办事处以及政府外事部门和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供学生进行专业实习。
目前专业口译共设有汉英、汉法、汉俄英、汉阿英等语言组合。(仅供参考,以每年实际招生为准)
专业笔译
翻译专业硕士笔译方向(Master of Translation, MT)
翻译硕士专业笔译方向旨在培养高层次、专业化的笔译专门人才。开设的方向有公共服务笔译、商务笔译、技术笔译和法律笔译等,各培养方向均包含对学生在翻译、编译、编辑、项目管理、翻译科技应用和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学制两年半至三年。
学院在国际、国内建设有一批学生专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在学期间的专业实习,为培养高层次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服务。
学院拥有出色的笔译教学团队,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笔译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教学。另外,来自国际组织、区域组织、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专业人士不定期地为学生进行演讲和短期授课。
笔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专业笔译、笔译工作坊、翻译概论、文学翻译、学位论文写作等多门课程,教学方法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毕业生在世界各地的翻译岗位和相关岗位上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为跨语言交际服务。同时毕业生非常关注学院的发展,并与学院合作,参与各种活动。
2)译学理论系
翻译学硕士(Master of Art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学博士(Ph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译学理论系是首个在中国大陆设立翻译学博士和硕士学位点的学术研究教学单位,在译介学领域和中国译学学科建设方面均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译学理论系招收翻译学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具备翻译学理论与专业知识、了解翻译学学科研究前沿理论、能从事翻译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翻译研究工作者。研究方向包括翻译学研究、译介学研究,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笔译研究等。
翻译学博士核心课程包括口译理论与研究、国际口译研究流派与趋势、翻译理论与教学、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翻译研究方法论等;硕士核心课程包括翻译研究基础、西方翻译简史、中国翻译简史、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当代中国翻译研究、口译实践与理论、文学翻译实践与鉴赏、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等。
译学理论系的师资队伍强大,除了自身的教授之外,还从国际引进一批学术功底深厚的各译学领域权威专家和学者作为兼职和客座教授。2009年高翻学院加入国际翻译高校联合会(CIUTI)后,译学理论系拥有更大的译学研究国际平台,将进行更多的师资、科研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译学理论系目前科研成果以口笔译研究、译介学研究、译学学科发展研究为特色,获得教育部、上海市等组织和机构的多项课题资助。学院出版的着作(含译着和编着)15部,完成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核心期刊科研论文若干篇。
3)学生实训中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学生实训中心创立于2008年5月,是上外高翻学院为社会提供专业翻译与语言服务的分支机构,也是学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实训中心致力于加强与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及企事业的合作关系,自成立以来,已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及企事业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翻译服务;另一方面,实训中心为 MTI 学生量身打造实习项目,指导其参与实际翻译流程,使之在实战训练中不断学习成长,增进对翻译职业、行业和市场的切身认识,借此弥补单纯课堂教学的不足。
翻译与语言服务
上外高翻学院是国内知名的口笔译人才培养机构,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训中心同样拥有一流的从业人员与丰富的语言资源。中心以此为依托,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国内一流的翻译与语言服务。
实训中心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整个翻译过程质量与效率并重,每年完成的高端翻译项目累计达数千万字,客户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具体质量控制流程如下: 译前准备:利用行业工具分析待译文本,提取重复部分,准备参考文件; 初译:在前期准备资料的基础上,译员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翻译,并建立实时更新的在线术语表,确保术语统一; 互校:译员互相审校,确保术语一致、文风统一; 统稿:项目经理统合译稿,改正残留错误,确保译文统一连贯; 审校:审校人员对译文进行校订和润色,其中汉译外项目均由母语专家进行审校,确保译文地道,符合目标语的交流习惯; 定稿:资深定稿人对译文进行全面审定,除语言问题之外,特别考虑项目特性、交流目的、专业背景及客户要求等因素; 通读:将初定稿反馈给译员及专门通读人员进行通读,防止出现任何疏忽性失误,并保证格式和数字等细节准确无误; 交付及后续工作:按时交付定稿,及时更新语料库、资料库和术语库,以备将来之用。 实习项目
实训中心为翻译专业学生提供以下实习机会: 实战参与联合国常规翻译项目和其他各类翻译项目的操作,体验实训中心优质高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与内部译员进行合作,学习掌握质量控制流程,确保按时交付高质量的译稿; 在资深译员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翻译项目,提高翻译技能; 深入了解翻译职业、行业和市场,认识行业规范,培养职业道德; 培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在未来的翻译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卓越。 实习项目分为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
短期项目安排在寒暑假,为期6至8周。工作时间通常为上午9点至下午5点,午休1小时。为了配合学院优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训中心接收所有翻译专业学生为短期实习生,在实训中心内部译员的指导下完成非紧急的翻译任务。
长期项目则贯穿学生在高翻学院的整个学习时期。在实训中心资深译员的悉心指导下,实习生可承担难度较大的翻译任务。长期项目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学生可选择在家工作,且无需遵循固定的上班时间。然而,长期项目的选拔程序非常严格,有关实习生须符合以下要求: 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可承受较强的工作压力并能按时交付译稿; 具备优秀的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长期实习项目结束后,部分学生可获选进入实习中心工作。中心将根据实习生的翻译能力、兴趣程度和工作积极性进行选拔。
目前已经与学院签署学生专业实践合作协议的机构:
国际:联合国欧盟
国内:上海市外办 上海市浦东新区外办江苏昆山市外办上海市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 上海日报华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创凌翻译服务有限公司美国强生医疗器械公司
学院历程
2003年4月18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正式成立。
2003年9月,与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签约。
2003年10月,学院的“同声传译教学与研究”基地成为教育部“十五”规划、“211”重点项目。
2004年1月2月,学院成立中国大陆第一个翻译学学位点,次年(2005年9月),招收了中国大陆第一批翻译学硕士和博士生。
2004年4月,与联合国驻内罗毕办事处签约。
2005年11月,学院与欧洲委员会(EC)签订:“专业会议口译员训练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与欧盟合作之路。
2005年11月,学院被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评为国际最高等级的会议口译专业教学单位之一(全球共15所院校)。
2007年5月,学院获得翻译硕士专业(MTI)学位口、笔译两个方向的学位授予权,并于2008年3月在国内第一批招收翻译专业硕士。
2008年8月,与联合国驻维也纳办事处签约。
2008年8月,学院成为联合国首个整体合作签约高校,签署了正式合作备忘录协议,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MoU Universities)之一。
2008年11月,学院成为欧盟国际组织“大学联络组”(Universities Contact Group,简称UCG)的正式会员单位。
2009年,学院获准建立211工程、十一五规划“二十一世纪多语言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09年6月,学院正式加入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成员,与该联合会的全球42所翻译人才培养高校共处同一个交流平台上。在此前后,学院已与法国巴黎第三大学高翻学院、美国密德布雷大学蒙特雷高翻学院、俄罗斯赫尔岑师范大学高翻学院、瑞士日内瓦大学翻译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翻译学院等多所国际翻译专业顶尖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2010年10月,教育部批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硕士(MTI)专业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同年12月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硕士(MTI)为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项目。
2010年11月,学院与联合国总部续签了合作框架协议。
2010年12月,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签约。
2011年4月,学院参加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部(DGACM)组织的第一届全球“联合国签约高校”联席会议,与会的全球18所高校就建立合作平台,强化专业口笔译人才培养,以更好地适应联合国对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
2012年再次被评为“国际会议口译”教学单位,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入选的机构。学院开设的英汉、法汉、俄英汉等多语对组合在国际口译人才培养领域具有先进水平。
2012年1月,学院与欧洲议会(EP)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
2012年12月,学院三个学生实习基地(上海日报社实践基地、华为实践基地、联合国实践基地)被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验项目”正式立项。此外,学院还与昆山市外办、上海市外办、浦东新区外办等机构签订了学生实践合作协议。
合作交流
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
联合国驻内罗毕办事处
欧盟委员会口译总司(DGSCIC)

❼ 我想考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文献编译的研究生,怎样才能弄到真题

上海音乐学院历年考研真题

链接:https://pan..com/s/1OdDf2NP05rei4yIseRzPnA

提取码:75iy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阅读全文

与上海编译学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解压伤感图片 浏览:472
python判断周几 浏览:14
数据文档加密保管 浏览:166
app会员如何运营 浏览:856
工行app登录名如何改 浏览:23
window怎么登陆服务器 浏览:992
Python取ID对应的值 浏览:633
现在我的世界什么服务器最混乱 浏览:764
美国好的源码出售 浏览:326
苹果ipad文件夹怎么添加文字 浏览:485
腾讯云连接自己的服务器地址 浏览:218
硕士英语综合教程pdf 浏览:46
分段加密的安全性 浏览:507
咪咕直播为什么没有适配安卓系统 浏览:172
php模版大全 浏览:102
没车能解压吗 浏览:634
php开发oa系统源码 浏览:759
怎么安装苹果ios的app 浏览:581
app拉新如何机刷 浏览:480
zendeclipseforphp 浏览: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