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B轮融资数亿元后,伽奈维医疗要做什么样的“肿瘤微创机器人”
在微创肿瘤医疗器械的赛道上,浙江伽奈维医疗还是个新名字。但从创业到现在,公司已经在这个行业中布局了八年。
凭借一批成熟的介入耗材产品,伽奈维医疗顺利拿证并上市销售。后来,从研发和生产肿瘤微创耗材产品,到逐渐走上微创机器人的道路
2月14日,伽奈维医疗宣布完成B轮融资,获得杭实资管、海尔资本、老股东海邦沣华的数亿元投资。本次融资后,伽奈维医疗将进一步推进临床验证和新产品研发。
在2022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大会上,雷峰网&医健AI掘金志,与伽奈维医疗副总裁、技术总负责人陈强,以及智能医疗事业部研发总监斯辉健, 从器械生产商的角度,剖析微创肿瘤行业的临床需求、伽奈维医疗在行业风口中的立足点,以及创业八载以来的技术和产品筹划。
2014年,伽奈维医疗成立。
截止目前,伽奈维医疗研发中心分三个独立事业部运营:设备事业部、耗材事业部、智能医疗事业部。
陈强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斯辉健担任智能医疗板块负责人,领导算法开发团队和机器人团队,负责CT引导穿刺介入手术导航系统的开发。
成立之初,伽奈维医疗专注在微创耗材领域,搭建了自身的技术平台和产品线,并同步对接临床资源和耗材加工产业链。
有了耗材领域的积淀后,伽奈维医疗在2016年投身微创机器人赛道。
据雷峰网《医健AI掘金志》了解,公司已完成两轮融资,分别为2020年12月A轮融资、以及2022年1月的B轮融资。
目前,公司已经开发出肿瘤微创、外周介入、精细外科、智能医疗四个领域的产品线。
在能量消融方面, 为了应对不同的肿瘤适应症,伽奈维医疗布局了四种产品:
• 肿瘤射频消融:主要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局部治疗,比如早期肿瘤的根治性治疗和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射频消融产品配备大功率能够快速消融,针对大体积不规则肿瘤进行适形高能消融。目前,伽奈维医疗已设计出一系列一次性使用射频消融电极针,如双极射频消融电极针、冷循环尖端可调单针、冷循环尖端固定电极针。
• 陡脉冲电场(纳米刀):陡脉冲电场治疗方式是微创介入类肿瘤治疗最新技术,通过纳米脉冲电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适用于肝肺等危险部位消融以及前列腺、胰腺等实体肿瘤。
• 微波消融:适用于肝肿瘤等实体肿瘤的消融,可同时双源双通道消融,消融时间短,消融区域呈现球形、消融效果可预测。
• 静脉腔内射频消融:适用于慢性静脉疾病的治疗,疗效可靠、创伤小、疼痛轻并且术后恢复快。
值得注意的是,伽奈维医疗在射频消融技术中加入了名为“呼吸漂移”的公司专利,能够自动跟踪人体呼吸运动,当显示波形锁定时表示处于最佳穿刺时隙,保证穿刺时呼吸位置与CT扫描时状态一致,避免呼吸位移,从而实现高精度空间定位。
其次,在术前活检和切除手术上, 伽奈维医疗搭建了针对不同病变部位的一次性经皮穿刺活检针,可用于甲状腺,肺部,肝脏,肾脏,乳腺,前列腺、骨髓等组织病变诊断中,尤其是在妇科常见的良性乳腺肿瘤上,伽奈维医疗研发转化了活检和旋切的产品线。
伽奈维医疗在当前最复杂的软组织机器人领域做了长期研发积累,通过高频手术设备发展了精细手术,适用于皮肤外科、整型美容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妇科、肛肠科、骨科等领域。
此外,伽奈维医疗还在加速智慧医疗机器人的布局 ,引入了牵星 GNV-F1 CT引导穿刺介入手术导航系统。该机器人导航系统为智能化穿刺介入手术提供了新标准,具有操作稳定、精准和灵活等特点,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操作难度、缩短培养周期等方面优势明显。
对于以上产品线的设计,陈强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说,无论是射频、微波、激光、纳米刀还是冷冻消融,没有一种产品是通吃的,病人会有各种各样的适应症。在外科医生看来,它们组合起来才是一套手术刀。”
去年年底,针对肿瘤、肝癌和静脉曲张的多通道射频消融系统都已经进入注册和临床阶段。经皮活检针系列、肿瘤射频消融针系列产品已上市销售。
目前,随着影像学等科学技术的成熟,治疗肿瘤的手段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技术的成熟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作为介入治疗的一种,肿瘤微创消融治疗技术包括热消融和冷消融,如微波、射频和冷冻消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进入国内市场,并迅速兴起,目前已经成熟应用于肝、肺、肾等多种实体瘤的治疗当中,适用癌种超过 80%。
这种无需开刀的介入性治疗方案,可以实现在小创口下完成肿瘤治疗,患者痛感减轻,无需全身麻醉,恢复时间也将大大缩减,对于高龄或者身体状况不佳的患者也同样适用。
其中,针对软组织的微创机器人,正在吸引着一大批从业者的加入。
2000年至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几乎垄断这一市场达二十多年,也验证着软组织手术机器人是当下商业化最成功的手术机器人领域。目前,软组织机器人在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都拥有较好的应用,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80亿美元。
尽管前景向好,但是微创机器人仍然面临一些落地上的难题:
量产难。 微创医疗器械属于动态的动力结构,需要配合医生穿刺率、手感取样、超声显影等诸多问题,当所有的性能都集中在一个极小的硬件上,复杂度高、产能低。
关键性能迭代与标准化。 换用微创机器人做手术,很多医生强调触觉反馈,但不同的医生感受不同,对器械的品质和标准化都是考验。
难以找到适用于智能介入穿刺医疗的机械臂。 通用机械臂虽然很容易买到,但难以适应微创介入手术的要求,比如在安全性、承载的力矩、力反馈精度方面,通用机械臂无法达到临床设计要求。
陈强表示,“精准、微创、智能是我们的研发方向。精准是微创的一个必要条件,而智能化是方向。医疗器械行业的临床标准化,不可能短期内建立,需要很多企业都来做,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对症下药。另外,我希望医生用户们降低对微创智能机器人的过高预期,看到它好的一面,这样才容易落地。”
2022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上,浩悦资本合伙人杨振军也提到,国内正向着“ 机器人公司收购耗材公司 ”的方向发展,并体现出微创化、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技术趋势。
机器人公司输出可视化、导航定位和操作能力,提高手术效率;耗材公司输出多品类的高精度产品,产品生产线以及临床资源,或许能够打破耗材行业整体的小散乱、行业集中度尚低的困境,打造手术机器人上下游市场壁垒。
总体而言,中国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与国际相比仍然很低。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截至2020年底,中国仅安装189台,手术渗透率仅0.5%。
而美国同期已安装3727台,手术渗透率达到13.3%。这也给国内手术机器人玩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从2018年开始,由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第一批专利保护陆续到期,美敦力、强生、西门子、史赛克等医械巨头开始入场。
2025年,随着达芬奇机器人专利的陆续失效,国产机器人企业迎来新一轮的产业机会,他们能否抓住这次机遇?
雷峰网
‘贰’ 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有
人工智能应用的七大领域
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
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前景,日前“AI+”已经成为公司,发展至今,下面是2019人工智能应用最为广泛的几大场景。
家居
智能家居主要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硬件、软件系统、云计算平台构成一套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圈。用户可以进行远程控制设备,设备间可以互联互通,并进行自我学习等,来整体优化家居环境的安全性、节能性、便捷性等。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随着智能语音技术的发展,智能音箱成为一个爆发点。
小米、天猫、Rokid 等企业纷纷推出自身的智能音箱,不仅成功打开家居市场,也为未来更多的智能家居用品培养了用户习惯。但目前家居市场智能产品种类繁杂,如何打通这些产品之间的沟通壁垒,以及建立安全可靠的智能家居服务环境,是该行业下一步的发力点。
零售
人工智能在零售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无人便利店、智慧供应链、客流统计、无人仓/无人车等等都是热门方向。京东自主研发的无人仓采用大量智能物流机器人进行协同与配合,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图像智能识别、大数据应用等技术,让工业机器人可以进行自主的判断和行为,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在商品分拣、运输、出库等环节实现自动化。
图普科技则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客流统计,通过人脸识别客流统计功能,门店可以从性别、年龄、表情、新老顾客、滞留时长等维度建立到店客流用户画像,为调整运营策略提供数据基础,帮助门店运营从匹配真实到店客流的角度提升转换率。
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是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集成应用的产物。ITS 应用最广泛的地区是日本,其次是美国、欧洲等地区。目前,我国在ITS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交通中的车辆流量、行车速度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对交通进行实施监控和调度,有效提高通行能力、简化交通管理、降低环境污染等。
医疗
目前,在垂直领域的图像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基本满足医疗行业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众多技术服务商,例如提供智能医学影像技术的德尚韵兴,研发人工智能细胞识别医学诊断系统的智微信科,提供智能辅助诊断服务平台的若水医疗,统计及处理医疗数据的易通天下等。尽管智能医疗在辅助诊疗、疾病预测、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药物开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各医院之间医学影像数据、电子病历等不流通,导致企业与医院之间合作不透明等问题,使得技术发展与数据供给之间存在矛盾。
教育
科大讯飞、乂学教育等企业早已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通过图像识别,可以进行机器批改试卷、试题答题等;通过语音识别可以纠正、改进发音;而人机交互可以进行在线答疑解惑等功能。AI 和教育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育行业师资分布不均衡、费用高昂等问题,从工具层面给师生提供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但还不能对教育内容产生较多实质性的影响。
物流
物流行业通过利用智能搜索、 推理规划、计算机视觉以及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在运输、仓储、配送装卸等流程上已经进行了自动化改造,能够基本实现无人操作。比如利用大数据对商品进行智能配送规划,优化配置物流供给、需求匹配、物流资源等。目前物流行业大部分人力分布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环节,京东、苏宁、菜鸟争先研发无人车、无人机,力求抢占市场机会。
安防
近些年来,中国安防监控行业发展迅速,视频监控数量不断增长,在公共和个人场景监控摄像头安装总数已经超过了1.75亿。而且,在部分一线城市,视频监控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不过,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安防监控领域仍然有很大成长空间。
截至当前,安防监控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模拟监控、数字监控、网络高清、智能监控时代。每一次行业变革,都得益于算法、芯片和零组件的技术创新,以及由此带动的成本下降。因而,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成为安防监控系统功能升级、产业规模增长的关键,也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叁’ 融资30亿,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故事怎么讲
雷锋网消息,近日,上市公司微创医疗发布公告,旗下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微创医疗机器人”)已完成总额30亿元(人民币)融资。其中15亿人民币来自直接增资,另外15亿来自微创股权转让款,并引入了包括高瓴资本、北京磐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贝霖资本、天津远翼元福、易方慧达创业投资(广东)合伙企业在内的多家战略投资者。
本轮投资完成后,微创医疗机器人的估值将达到225亿元,将仍为公司的附属公司。
微创医疗的官网显示,其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张江科学城,已上市产品300余个,覆盖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心律管理、骨科与软组织修复、大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与神经科学、内分泌管理等生命 科技 、外科及医疗机器人,泌尿、妇科、呼吸、消化,医美及康复医疗、体外诊断与影像等十大业务集群。
作为众多业务线中的一员,微创医疗机器人的应用对象,和它的名字一样——微创伤外科。
微创医疗机器人主要 探索 灵巧机器人、智能控制、信息传感等领域的技术,提供以腔镜手术机器人、关节手术机器人、三维电子腹腔镜为代表的多科室一体化智能微创伤手术产品。
2015年,微创医疗机器人成立,旗下有几款核心产品。
作为辅助工具,“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是由图像台车、患者手术平台、医生控制台组成的,可以为医生提供了立体真实反应解剖位置。手术器械优化人体力学,可以在狭窄空间中充分施展高灵活运动能力。
“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则是面向骨科医生的“拿不稳,截不准,看不到”等3大难题。微创医疗机器人创始人孙洪斌表示,“鸿鹄”已经获得国家批准,进入绿色通道,接下来将会扩大产品的量化生产,建立自己的全链条产品线。同时,与战略合作方扩大市场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融资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所在赛道的未来想象力,医疗机器人正是如此。
据雷锋网了解,按照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的分类,医疗机器人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四大类,主要用于伤病人员的手术、康复、救援和转运。
其中,手术机器人大类包括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矫形外科机器人系统、神经外科机器人系统、可操纵的机器人导管、及其他临床手术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包括帮助护士进行输液、配药、体检、情绪抚慰的机器人。
整体来看,康复机器人占的比重约为41%,辅助机器人为17%,手术机器人为16%。
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表示,医疗机器人是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未来,应用机器人最多的领域或不再是 汽车 行业,而是医疗行业。
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当前,我国医疗机器人占服务机器人领域比重已经达到了约30%,2019年国内市场规模达到了约40亿美元。
另外,国内医疗机器人及其核心技术也在监管层面不断获批。
从国内看,通过CFDA认证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包括:天智航的骨科医疗机器人(2010,国内最早);安翰医疗的胶囊机器人;三坛医疗的激光定位系统;Remebot推出的“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2018)。
以“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为例,它采用手术治疗帕金森综合症方法称为脑深部电刺激术,需要将毫米粗细的电极,精确植入到患者丘脑底部犹如花生米大小的特定神经核团内,对靶点定位的精准性要求极高,且只有在特定的部位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精度1-2mm。
庞大的 社会 需求和产品表现的不断成熟,也满足了人们对医疗机器人行业的期待。
从市值角度看,目前微创医疗市值是568.49亿人民币。上述提到的天智航发展迅猛,8月18日,天智航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截止到9月11日,天智航的市值也达到了292.49亿元。
此外,博实股份的参股公司思哲睿医疗主从一体式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型式检验,目前处于临床启动阶段;微创腹腔手术机器人系统目前进入型式检验阶段。
雷锋网了解到,2018年,成立于德国慕尼黑的思灵机器人也在医疗和工业制造领域布局。据36氪报道,在医疗方面,思灵机器人可以应用于骨科、神经外科、腔镜、康复理疗等许多医疗场景,搭载思灵机器人自研的“机器大脑”和操作系统,可以适应手术机器人末端的不同功能,同时保障安全性。
该产品已经拿到国内相关医院及医疗类机器人公司的订单,预计可以在明年通过医疗认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融资的一个关键角色——高瓴资本。
高瓴资本是医疗赛道的大玩家。擅长投资消费、TMT、企业服务、医药四大领域的高瓴资本,在今年大举进军医疗 健康 产业。23亿元独家全额凯莱英定增、12亿元领投华兰生物、11亿元定增凯利泰。
有数据统计,2005年创立以来,高瓴资本已在全球医疗 健康 产业累计投资160余家企业,国内企业100家,海外企业60家,上面提到的思灵机器人也是高瓴资本的跟投项目之一。
今年,高瓴资本宣布正式成立高瓴创投,首期规模100亿元,专注于投资早期创业公司,并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作为重点覆盖的领域之一。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表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已经到了寒武纪阶段,即大爆发阶段,各种各样的物种全部出现,这些现象背后,既有监管的原因,也有市场经济的原因。“我们是坚定的重仓大 健康 大医疗行业,我们在这个行业已经投资了1200亿人民币。”
可以看到,国内的医疗机器人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无论是机器人本身的技术还是医护人员对医疗机器人的操控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环境,都还在培育的过程中。
而且,随着产、学、研、投等几大要素的相互带动,医疗机器人与人工智能5G网络、AR/VR等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医生、患者与机器人之间的交互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并对数据、物体和环境等有更精准的感知。
但是,正如天智航自己所说的那样,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业务,存在产能利用率较低、研发周期长、市场开发尚存有不确定性、研发费用均未资本化、未来将承担大量资本性支出的情况,未来盈利时间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在产品实现规模化销售前,公司需要持续进行投入。
除此之外,机器人进入临床手术尚处于起步期,增进医院、医生、患者对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认知程度尚需一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