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华为公布的方舟编译器资料 可以推测鸿蒙系统是用C、C++语言编写
如何看待华为鸿蒙系统的开发?
可以预见的鸿蒙系统。
1、除华为外其他国产手机公司不会安装或重视。由于google禁售的是华为,对于小米等其他国产手机公司不禁售,因此小米等其他国产公司不会安装鸿蒙系统,即便出于公共形象的压力而安装,也不会真正重视,最多就是做个样子。
反正,内斗内行吧——除非华为让渡鸿蒙系统的控制权!
2、鸿蒙系统即便能够兼容安卓应用,在过了新鲜期之后,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度是关键。如果像阿里OS一样可以远程删除用户的app,就直接死翘翘吧。
保持软件开发商的利益和用户体验度的平衡,是鸿蒙系统能否生存的关键。开发商没有得到利益,不会开发鸿蒙系统的app;用户体验度差,用户就不会用鸿蒙系统。
⑵ 华为鸿蒙系统详解,没看懂或错过发布会的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昨晚华为举行了鸿蒙2.0系统的线上发布会,正式版系统发布,将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平板以及各种家电设备甚至是 汽车 等等,废话不多说,接下来小麦就带大家来了解以下鸿蒙系统的定位。
真正的万物互联,用户自由调取软硬件
鸿蒙系统诞生以来一直想深耕于万物互联,这次的发布会进一步确定了鸿蒙万物互联的布局方式。鸿蒙在开发时重点应用了分布式技术,在鸿蒙的正式系统中加入了超级终端功能,用户不单单可以自由调取软件,还能自由组合调取硬件,什么意思呢?
关于软件给大家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在鸿蒙系统手机上安装了一款app,但是在pad或者电脑上没有对应应用,在我们想用平板或者电脑使用这个软件时可以直接调取手机的这个app而不用另外下载。
硬件方面和软件有点类似,还是给大家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我们一般的显示器没有很强的算力,比如现在卖的各种智慧屏是没有多少算力的,但是我们可以调用有强大算力的计算机,同时感觉智慧屏的音质不行,可以调用专业音箱来输出声音。当然鸿蒙系统远不如此,我们可以自由切换组合各种硬件设备输出硬件对应的优势,高清屏幕的画质、蓝牙耳机的声音、电脑的算力、pad方便的手写等等。
华为新的鸿蒙手表可以控制鸿蒙 汽车
万物互联当然少不了现在火热的新能源车和智能手表,从发布会的演示视频来看,华为新的Watch3可以控制搭载鸿蒙系统 汽车 的一些操作,而在此前华为就演示了手机的操控性能,现在鸿蒙2.0又做了大升级。更重要的,新款手表采用了esim的连接方式,可以独立使用,离开手机不影响任何功能,虽然这个方式不是全球首用,但是也正是得益于华为在通信领域的实力能够直接与运营商合作就能完成项目,此外该模式将成为拓展华为终端物联的方式。
终端物联方式将多样化
目前除了少部分产品,连接终端的方式主要还是蓝牙,随着esim和华为电力载波的广泛使用,相信终端的连接方式将越来越多样化,通过各种不同产品对于带宽的不同需求精准化使用将会大大提升效率,并且降低成本,现在的华为智能家居中其实已经在使用这样的功能了。
当以上功能实现AI智能化
华为其实前几年就在白皮书中将“云技术+人工智能+5G”定义为下一次工业革命,当然全球公认的工业4.0也早就做了类似的定义。 当以上的所有功能技术都拥有AI的能力会怎么样?还是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很多人喜欢玩 游戏 ,当我们回家坐在沙发上拿起 游戏 手柄,系统智能识别出来要玩 游戏 自动调取了计算机的算力、沙发前显示器的显示功能和蓝牙耳机的声音,可以直接开始随心所欲玩 游戏 ;又比如工作日我们戴着装载系统的手机或者手表靠近自己的车,天气预报显示今天天气较热, 汽车 自动打开了空调,走到车前车门自动开启,里面已经很凉快了;等等。
鸿蒙系统非常值得期待,虽然现在芯片领域被卡脖子,但是华为没有落下其他技术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华为的生态布局完全可以媲美苹果和安卓甚至是超越,同时鸿蒙是开源的并且将源代码捐给了国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开源资源加入其中,目前windows系统安装插件已经可以支持使用。最后是所有华为手机更新正式版鸿蒙的时间表。
⑶ 鸿蒙OS是用什么语言编写的,它的应用又是用什么语言可以编写
鸿蒙OS是基于linux内核源码开发实现的,OS实现代码主要是C语言,并且内核提供的原生系统调用接口肯定也是C语言接口,上层APP应用兼容现有的安卓java程序,可能需要重新编译JAVA应用程序代码即可运行。
应用编写需要用java语言。
鸿蒙OS(英文:HarmonyOS)。在2019年8月9日,华为在东莞举行华为开发者大会,正式发布操作系统鸿蒙OS。鸿蒙OS是一款“面向未来”的操作系统,一款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它将适配手机、平板、电视、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等多终端设备。
(3)鸿蒙内核源码汇编传参篇扩展阅读:
技术特性:
1、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技术实现系统天生流畅
鸿蒙OS通过使用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两大技术解决现有系统性能不足的问题。确定时延引擎可在任务执行前分配系统中任务执行优先级及时限进行调度处理,优先级高的任务资源将优先保障调度,应用响应时延降低25.7%。鸿蒙微内核结构小巧的特性使IPC(进程间通信)性能大大提高,进程通信效率较现有系统提升5倍
2、基于微内核架构重塑终端设备可信安全。
鸿蒙OS采用全新的微内核设计,拥有更强的安全特性和低时延等特点。微内核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简化内核功能,在内核之外的用户态尽可能多地实现系统服务,同时加入相互之间的安全保护。微内核只提供最基础的服务,比如多进程调度和多进程通信等。
3、鸿蒙OS将微内核技术应用于可信执行环境(TEE),通过形式化方法,重塑可信安全。
通过统一IDE支撑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鸿蒙OS凭借多终端开发IDE,多语言统一编译,分布式架构Kit提供屏幕布局控件以及交互的自动适配,支持控件拖拽,面向预览的可视化编程,从而使开发者可以基于同一工程高效构建多端自动运行App,实现真正的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在跨设备之间实现共享生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华为鸿蒙系统
⑷ 鸿蒙系统全面解析,诞生背景、技术细节生态圈一文看懂 | 智东西内参
华为6月2日正式发布的鸿蒙系统无疑占据了最近热点话题的C位,虽然不全是赞美的声音,但这种努力打破美国垄断,挑战谷歌、苹果在移动操作系统上垄断地位的尝试必将成为中国 科技 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兴业证券的报告《华为鸿蒙深度研究》, 从鸿蒙系统的产生背景、开源技术细节和产业链生态圈全面解析鸿蒙系统。
原标题:
《华为鸿蒙深度研究》
作者: 未注明
鸿蒙产生的时代背景,总体来说有六个:
1、数字化的时代背景:数字化新时代的到来需要新的操作系统;
2、IoT 与 5G:5G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操作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3、中国面临“卡脖子”的挑战:独立自主的研发操作系统是迫切的需求;
4、人工智能的兴起:AIoT场景天然要求多设备智能协同,需要一个适用于各类型机器的操作系统;
5、大数据与云计算:TB、PB级的大数据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多机互联的操作系统;
6、全球信息安全面临挑战:网络安全威胁呈现多元化、复杂化、频发高发趋势,需要一个足够安全的系统进行保障。
到鸿蒙的出现,操作系统已经经历了四代:分别是Unix、Windows/Mac/Linux、iOS/Android和鸿蒙/Fuchsia。
Fuchsia是由Google自主开发的基于Zircon微内核的开源系统,它可以运行在手机、电脑、智能家电等硬件产品上。
谷歌公司对Fuchsia的预期发展是让它取代Android和 Chrome OS ,统一两者成为一个操作系统。
和安卓相比,鸿蒙与安卓都是基于Linux开发,安卓是基于宏内核结构设计,而鸿蒙是基于微内核结构设计。鸿蒙系统使用C和C++编写,不需要虚拟机这一中间过程,因此运行效率更高。
和iOS相比,iOS和鸿蒙都是致力于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iOS底层是基于Unix的,并且是闭源的,鸿蒙是基于Lmux的, 是开源的。
全球操作系统格局
2012年,华为出于对谷歌如果对其断供就会难以维持生产的顾忌,开始布局自有分布式操作系统。
2019年5月15日,华为被列入了所谓“实体清单”,谷歌Android 服务GMS对华为禁供。
5G迅猛发展,物联网时代来临,多年前的布局使华为抓住了最佳的发展时期。
鸿蒙发展 历史
总体来说,鸿蒙的技术现阶段优势在于开放,但劣势是生态。系统在分布式部署、时延和流畅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最大短板生态。
构建一个成熟的生态是鸿蒙能否生存下去并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技术上,鸿蒙系统使用微内核架构。内核是操作系统内最基础的构件,因此内核的设计对于操作系统的外部特性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常见内核结构可以分为宏内核、微内核、混合内核、外内核等。
微内核是较新内核结构,但是它拥有着众多宏内核不具有的优良特性,吸引了很多研究者。
微内核与宏内核对比
微内核架构包含两类组件:核心系统和插件模块。核心系统负责通用功能,不因为业务的变化而变化。
插件模块负责实现具体的业务,可以根据业务的变化而改动和扩展。
微内核架构模式可以将其他应用程序的功能作为插件添加到核心应用程序,从而提供应用的可扩展性、功能分离性和独立性。
微内核架构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敏捷度高、易部署、可测性高、功能表现优秀、可扩展性强和不易开发。
鸿蒙系统设计
鸿蒙架构的另一个很大优势是依靠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设备虚拟化、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任务调度等技术,可以实现多种类、多数量的设备之间硬件的互助和资源共享。
分布式数据管理
分布式软总线
分布式设备虚拟化
鸿蒙系统设计初衷是为满足全场景智慧体验的高标准链接要求,可适配手机、平板、电视、智能 汽车 、可穿戴设备等广泛的终端设备, 将在未来万物互联的智能 社会 中打造下一代操作系统。
鸿蒙当前和未来架构
在技术特性上,鸿蒙有着 一次开发,多端部署 的特点。
在鸿蒙OS的框架层提供了用户程序框架、Ability框架和UI框架。它们可以支持多终端设备业务逻辑和界面逻辑的复用,这样应用跨设备的开发效率也就得到了提框架层升。
另一个特点是 统一OS,弹性部署 。鸿蒙os通过组件化和小型化的设计方法,使得针对各种类型的设备可以按需求选择合适的部署方案。
鸿蒙支持多种组件配置方案:1、支持各组件的选择,组件并不是必须被部署,可以按照需要选择合适的部件;
2、支持组件内功能集的配置,可以按照需求选择性的给组件配置功能集;
3、支持组件内功能集的配置,可以按照需求选择性的给组件配置功能集。
除了微内核,鸿蒙的另一大卖点是方舟编译器。方舟编译器可以方便安卓APP移植到鸿蒙系统。
方舟编译器是华为自主研发的编译器平台,它将以前边解释边执行的低效运行方式转变为将Java、C、C++等代码一次编译成机器码的高效运行方式,同时也实现了多语言的统一。
华为官方数据表明,方舟编译器能提升24%的操作系统流畅度、44%的系统响应能力和60%的三方应用操作流畅度。
华为当前的业务可分为四大领域: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云服务四大业务领域相互协同、共同发展,拼接成华为生态战略布局版图。
华为生态
鸿蒙系统的生态可以概括为1+8+N。1+8+N战略的核心是1 , 即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作为鸿蒙生态的核心部分,凭借华为海思自研的麒麟芯片,为其他设备终端提供相应的通信支撑。
正是因为万物互联的场景中手机的重要性,华为始终以全球手机市场第一作为目标。
8是指 PC、平板、智慧屏、音箱、眼镜、手表、车机、耳机 ,这8项将由华为公司亲自研发和参与市场,并且会追求市场领先地位。
N是 摄像头、扫地机、智能秤等外围智能硬件 ,涵盖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 健康 、影音 娱乐 、智慧出行五大场景模式。
这些领域是与鸿蒙生态的合作伙伴进行共同开发,在合作过程中,鸿蒙生态将会提供HiLink协议标准,HiAI组件,Lite OS等技术平台,同时将鸿蒙操作系统开源。
2019年8月,全球第一款搭载华为鸿蒙系统的荣耀智慧屏正式发布。
荣耀智慧屏作为当时首个搭载鸿蒙系统的终端产品,突破了传统电视的概念,搭载有鸿鹄818智慧芯片等三颗华为自研芯片和升降式AI摄像头,内置华为系统级视频通话功能,开创了大屏和手机的新交互方式,除了可联控智能家居,还能实现智慧双投、魔法闪投、魔法控屏等功能。
鸿蒙OS + 智慧屏
2021年4月,华为的鸿蒙OS智能座舱正式发布。
鸿蒙OS车机操作系统是面向车的操作系统,与手机同平台。鸿蒙OS智能座舱搭载有一芯多屏、多用户并发、运行时确定性保障、分布式外设、车载网络、多部件等多种应用,提供差异化启动恢复、极速启动、多用户切换、声场控制、多部件协同等功能。
鸿蒙OS智能座船可以及时升级应用,基于其HMS-Automotive平台,开发者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应用体验,实现人、车、家的全场景协同。
鸿蒙OS + 智能座舱
同时面向车载场景增量还开发有HOS-A子系统,可实现账号、多模输入、用户程序框架、元能力框架、多媒体、公共通信、车机业务启动恢复等功能,使得自动驾驶、导航、视频、音乐和通话等业务能够在智能座舱和其他设备之间实现无缝切换,让智能驾驶变得简单、有趣、享受。
发布会现场透露,目前智能驾驶生态平台已获得30+硬件生态、50+应用生态合作伙伴支持,未来鸿蒙OS将继续加大与 汽车 及应用领域的开放与合作力度,与产业链一起打造智能驾驶的极致体验。
2020年7月,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与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智慧家居领域达成“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 。
2021年4月,作为首批支持鸿蒙系统的家电产品,美的家用智能蒸烤箱S5mini正 式上市,该智能蒸箱搭载了华为鸿蒙系统,同时搭配了鸿蒙系统的一碰连特性,可以快速完成配网。
配网成功后,手机会自动跳转到鸿蒙系统内置的轻量化产品页面,用户可以在页面中获取跟产品搭配的定制食谱,根据菜谱准备食材,即可一键启动机器、机器自动烹饪。
智东西 认为,数字商业的终极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操作系统的竞争,全球市值前3名的苹果、谷歌和微软,他们共同特点就是都具备操作系统。鸿蒙的推出,长远来看决定了能否在异构计算时代中取得第四张操作系统入场券的关键。
⑸ 此时此刻,鸿蒙时刻——再说华为鸿蒙系统的那些事儿
2021年6月2日,对于华为和很多关心华为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千呼万唤的华为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正式发布,虽迟但到。就像HDC 2019上鸿蒙初次发布那样,准随着它的争议从未消失,且更随着手机鸿蒙系统的推出在即,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HDC 2019之后,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华为鸿蒙系统的那些事儿》的文章,此时此刻,我觉得是时候再说说华为鸿蒙系统那些事儿了——虽然我知道,在这个当口,写这样一篇文章很可能给我自己挖一个大坑……
不搞懂Android,你就看不懂鸿蒙
关于鸿蒙的最大争议点无非就是:“HarmonyOS是不是套壳Android?”要说不是,不服气的人肯定大把,要说是,那也一样不得了,那就一层层地说清楚。首先,让我们看看Google手中的Android操作系统是怎么回事。
回顾一下Android操作系统的起源。它是由知名IT人Andy Rubin于2003年10月成立的Android公司推出的产品,其本身是基于Linux内核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2005年8月,Google收购了Android公司;2007年11月,Android操作系统首次亮相,同时Google宣布以Apache免费开源许可证的授权方式,发布Android的源代码,Google牵头的OHA也正式创立(OHA,Open Handset Alliance,该组织最初由34家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以及芯片制造商共同组成);2008年9月,Android 1.0版本正式推出,首款Android智能手机G1发布,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启。现在,Android操作系统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大操作系统,也广泛使用在智能手机之外的很多设备上。
Android的起源和开源两个字分不开。是的,Android系统底层所使用的Linux内核,是必须遵照GPL协议进行开源传播的(GPL协议,General Public License,简称GPL,通用性公开许可证)。这个协议中的一项原则就是:确保软件自始至终都以开放源代码形式发布,保护开发成果不被窃取用作商业发售。
因此,采用Linux内核的Android操作系统,也不能违反这个协议, 前边提到的Android免费开源许可证授权,就是指Google要向使用该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厂商提供开放的源代码,即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但这部分源代码并不代表“Android”操作系统的全部。
Google当初看上Android,可不是想要将这个开源系统作为一个免费的“慈善”项目来推动,而是在意Android这个平台的商业化潜力。于是,在收购了Android系统之后,Google就按自己的设想打造Android系统,即在开源代码的部分之外,基于自家在移动互联网上强大的控制力,把Gmail、Maps、Google Play、YouTube、Chrome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应用服务整合为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服务包植入,从而形成了这个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简单理解Android系统的本质,就是AOSP+GMS的合体。
换句话说,智能手机厂商可以自由使用AOSP提供的免费源代码进行自家操作系统的开发,但想要卖得好,拥有更多的用户,却离不开GMS包含的应用,在Android的商业模式中,Google有一套严格的机制在免费开源与付费授权之间取得平衡的。
之前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2016年间,Android操作系统为Google供贡献了高达310亿美元的营收,而利润更是高达220亿美元,也就是说,数以亿计的搭载Android操作系列和GMS服务包的智能硬件们,都成为了Google帝国的现金奶牛。
只是,Google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却总有不能企及的地方——中国大陆。早年因为不愿意服从法律监管,Google几乎将整个互联网服务都移出了中国大陆市场,但是Android操作系统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在中国市场壮大。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Google不能在中国提供服务,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们,早就习惯了自主开发没有GMS,但又包含完整本地化服务的自主UI,但因为要面向全球市场,所以又会在自主UI中保留Google GMS框架,这样就可以在海外市场很方便地接入GMS并激活一系列的服务。
因为GMS服务不能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手机厂商们会在这个基础上接入很多自己的服务,比如应用商店、主题商店、内容、支付、推送等,可是没有Google Play的应用审核机制,国内的软件生态是啥样大家都看到的,到最后手机厂商自己都受不了了,才有了“统一推送联盟”、“软件绿色联盟”之类的组织,且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强,现在已经好多了。
随着Android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Google也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毕竟这家公司的口号在2015年就从“Do not be evil”变成了“Do the right thing”。如将一些关键特性和重要代码的更新放入GMS包的版本迭代中,比如部分组件、驱动等,有意拉开Android与AOSP的代数差距,从而凸显自己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对Android生态的控制力。所以,为了能让自家的UI能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智能手机厂商们对Android的魔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回到华为。2019年5月16日,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被视为美国对华为终极打压的开始,首当其冲的就是销往全球的华为新款手机不能再使用Android系统。
是的,华为的确是不能使用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统了,但更具体的描述应该是: “华为不能在自家手机新品中内置GMS服务,但AOSP源代码的使用丝毫不受影响”, 而非那段时间盛传的华为手机从此变砖。但是,无法内置GMS,对于华为手机在全球市场的销售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但好在对于系统本身进化影响并不大——现在让我们来到第二个话题:“华为掏空Android。”
华为真的掏空了Android?
华为是否掏空了安卓?这应该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拉出来遛一圈儿的问题。其实在我看来, 答案:是也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因为AOSP还在呢,华为从来没有说过要排斥这个开源项目的,毕竟在这个软件生态上运行着数以百万计的应用,真要把这个掏了,难不成华为要自己做一个全新的软件生态,脑子抽了还差不多。为什么说是?因为华为对Android操作系统的改变也是真实的,很多谷歌做的东西,很多都被华为自己的东西替代了。
这个涉及一个主角, 即EMUI,华为自主开发的UI,或者说两个主角也行,EMUI+HMS。 在这其中,现任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王博带领的EMUI团队显得尤其重要,从他2016年加入这个团队之后,EMUI的根本性改变就发生了,用他的话说:“EMUI不仅仅是一个UI,而是一个平台。”EMUI是如何从UI变为平台的呢?简单梳理一下:
-EMUI 4.X时代,主要的变化还只是TEE OS(即用于指纹的TustZone)以及SensorHub这样基于硬件功能的模块上;
-EMUI 5.X时代,这是一个战略级别的关键版本。解耦Android底层组件,精简各子模块。虚拟机在这个版本也得到了优化,特别涉及了垃圾回收机制(GC)、AOT(运行前编译)、数据库优化(IO并行)等。在这个版本,新的文件系统F2FS(针对闪存推出,大幅度减少文件碎片),还有UltraMemory(即4GB运存达到友商6GB运存效果)的推出,通过对各个Android底层技术模块的深度开发,让EMUI团队敢于将“十八月不卡顿”放到了公众面前,没记错这就是EMUI第一个大争议点出现;
-EMUI 8.X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加入系统,iAware借着算力,整个系统的后台管理模式更合理,图形引擎得到升级,即半路加入的GPU Turbo,这是EMUI对Android系统全栈图形模块修改的开始,EROFS超级文件系统也在此期间亮相开源社区;
-EMUI 9.X时代,也是“Turbo”的时代,GPU Turbo 2.0、CPU Turbo、LinkTurbo都是在这一代出现的,系统性能继续优化,EROFS正式加入,连接能力得到强化。2019年MWC上,华为“1+8+N”智慧全场景战略首次浮出水面,在这背后,鸿蒙的研发其实已经悄悄进行了不短的时间了;
-EMUI 10.X时代,分布式技术、软总线、超级终端这一系列的概念出现了,它在HDC 2019上推出,伴随着它一起发布的就是鸿蒙1.0,其时还是一个半成品,只能叫操作系统内核。只是因为2019年5月16日的事件,它不得不作为战略产品提前亮相,在推出的时候,鸿蒙就直接宣布将会开源;
-EMUI 11.X时代,鸿蒙来到了2.0版本,但HDC 2020的主角是HMS和AppGallery,不但前边提到的一系列系统底层的能力变化全部被涵盖其中,连Google最引以自傲的营收来源GMS服务、Google Play也被替代了。
看完上边这个简单的梳理,你是不是对本章节开头的那个问题概念更明晰了? 如果说华为掏空了Android,没错,华为EMUI团队觉得Google做得不好的地方,要么魔改,要么就干脆换掉,比如底层连接协议。 特别是在2019年5月16日之后,即EMUI10和11两代,这样的动作愈加突出,幅度也越来越大。
要说华为没有掏空Android,也没错, 因为现在华为完全自主运营的AppGallery应用商店,里边的应用都是基于AOSP规范开发,但又置入了HMS服务的华为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应用在没有GMS支持下的消费者体验问题。 毕竟在全球范围内,华为已经积累了7亿多终端用户,在他们换机或是华为解决手机硬件产品问题之前,用户还是要继续使用这些华为手机和软件服务的。
到这里,为什么会有鸿蒙这个东西了应该也有答案了。 “低情商”的说法,它有点像是华为在EMUI进化过程中,用来解决多设备连接协作问题中的“副产品”;“高情商”的说法,它是包涵底层互联协议、芯片能力调用、多设备协同过程中交互界面等全方位解决方案的集合体,高效率的连接(HiLink)、低时延(HiLink)以及微内核(比如LiteOS)是它的三大特点,所以,从软硬件一体化的整体度来说,鸿蒙肯定就是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
因为华为的工程师认为,当前物联网的连接协议太过碎片化,从业厂商开发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最后出来的产品也就五花八门,这样的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华为“1+8+N”战略的推进效果,“1+8”都是华为自己的好说,“N”怎么办呢?那就交给鸿蒙来解决吧。
这是发布会后宣布的消息:2020年和2021年,华为按计划分两次把HarmonyOS的核心基础能力全部捐献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整合其他参与者的贡献,形成 OpenHarmony 开源项目——这和AOSP是不是差不多?这就是为了能让其他有兴趣加入华为“1+8+N”战略的设备制造和服务提供商能更好的理解这个生态系统。在2021年5月18日上海的华为HarmonyOS Connect伙伴峰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还提到了鸿蒙的商业模式,包括免费认证服务这些内容,我有整理专访,大家有兴趣也可以了解一下。
在2019年发布鸿蒙1.0的时候,华为的确是没有那么快的计划将它放在智能手机上。HDC 2019之后对余承东的专访中,他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确认谷歌不再为华为提供操作系统,那么,我们可以在一夜之间通过升级,将所有的华为手机操作系统的内核更换为鸿蒙,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打算这么做,因为我们还是希望可以让合作伙伴(主要是指美国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但同时,他也说了三个“Ready”,意即华为是可以随时这么做,而在6月2日的发布会上,华为手机的鸿蒙升级计划是何等规模大家也看到了。同样的问题王博早些时候的回答也是:“做操作系统并没有难度,关键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时间来到2020年5月16日,美国针对华为的终极制裁到来,手机SoC芯片断供,蓬勃发展的华为手机业务随时面临停摆的问题。虽然现在看,华为还可以通过购买第三方公司的芯片,在全球继续推出4G手机产品,但GMS同样不能使用,出货量也会从过去的亿级下降到千万级,决定华为消费者业务未来的“1+8+N”也随之面临巨大的挑战。两年前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瞬间就变成生死存亡的关键,HarmonyOS变得意义更加重大,不得不发。
并肩前行的OpenHarmony和HarmonyOS
我相信有了前边两个部分的铺垫,再进入第三个部分,很多人的困惑应该会少很多。华为目前对鸿蒙这个操作系统的定义是: “HarmonyOS是新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不同设备的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提供了统一的语言” ,它与我们使用的Android这种宏内核系统在思路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宏内核操作系统我们用得很多,电脑上的Windows、手机上Android都是,它最大的特点是设备要装载这个操作系统,就得所有的系统组件全部加包一起装载,不管用不用得着,同时在运行时,系统也会依据内存大小,自动加载组件,响应速度是提升了,但会消耗极大的系统资源。
到2021年我们已经能见到最高达18GB RAM的安卓手机了,而在当前主流的Android 11系统描述中写到:“设备最小运行内存为512MB”。如果设备的运行内存小于512MB,要到不能用最新版本的Android系统,要么就只能用老版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有些车机还在跑Android 4.4版本……
但是鸿蒙的设想就恰恰是反过来,它从架构设计上就进行了全栈解耦,将庞大的操作系统打散,拆解成很小的颗粒,不同能力的设备只需要按自己的要求来选择相应的模块能力加载即可, 比如鸿蒙系统的前身LiteOS,它最小的体积只有10KB,你能相信它是操作系统么?可它就是!华为认为这是未来物联网时代和必然趋势,巧的是Google也同样这样认为,所以,足足被其孕育了5年的微内核操作系统Fuchsia,刚刚于近日才正式推送,它的目标就是替代Android和ChromeOS,从而更好地适应物联网时代的多样终端和生态。
为了更好地让合作伙伴与开发者适配设备与系统的能力,华为将采用鸿蒙系统的设备从L0~L5做了6个分级,其中从L0~L2这三个级别的设备,要么没有交互界面,要么交互和功能都非常简单,家电、手环就算这种设备,运行内存也非常小,甚至低到KB级,其被定义为瘦终端,它们采用的鸿蒙系统,代码百分之百来自华为,不包含AOSP的任何部分;而L3~L5这三个级别的设备,有交互界面,可应用扩展,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车机、VR/AR等这些设备就属于富终端的类别,它们采用的鸿蒙系统,就会引用AOSP的部分代码。在这其中,手机无疑是功能最复杂的核心设备,会跑最多的应用,它引用AOSP顺理成章。
所以,这次发布的HarmonyOS是何物就好解释了。 华为软件团队开发出的OpenHarmony开源项目用来构建“1+8+N”生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华为手机终端团队加入HMS服务包,提供全套华为服务和连接能力,包括嵌入HMS服务的华为版应用,再加上部分AOSP开源代码,支持Android广泛的应用生态,保证消费者可以继续无障碍地使用已有的应用 ,这就是今天发布的HarmonyOS。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人感觉眼熟?
没错,苹果现在M1平台的MacBook就差不多是类似的情况,它既可以运行macOS应用,又可以运行iOS应用,而HarmonyOS呢,既可以运行原来的Android(APK)应用,又可以运行鸿蒙平台开发的应用(APK)。所以,6月2日发布会王博演讲的最后一个环节的话不晓得各位注意到没有: “HarmonyOS是基于OpenHarmony的第一个公开发行版” ,也算是把两者的关系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了。
关于鸿蒙系统是否是完全自主开发,要是没记错,华为自己是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类的话倒是看到过不少, 这个巨人放在HarmonyOS上,就是AOSP。至于有人说到的鸿蒙上使用的代码老旧,经过前边两个章节的介绍你应该明白,这对现在的华为和EMUI来说并不太重要,因为Android操作系统最核心的模块,华为早就已经是脱离谷歌自己在做更新,包括HMS加入后,连应用验证都自己在做,依赖度已经非常低了。
所以,现在EMUI 11还只基于Android 10版本的AOSP代码,但其对比采用Android 11版本的友商系统体验如何,相信大家心里是有数的。只是因为环境的关系, 本来应该“慢工出细活”的事情,全部被按下了快进键,很多还没来得做的事情,也都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成,比如代码替换等,相信今年的HDC 2021上华为软工团队会有更多新消息放出。
选择在现在推出HarmonyOS,对于华为也是有风险的,早年阿里YunOS与Android商业生态的冲突让我们第一次理解到了Google对“开放”的态度。现在,HarmonyOS可能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但好在华为有HMS和初具规模的AppGallery可以进行一些对冲。
但对比这样的风险,真正的风险还是时间。从2020年5月16日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消费者的换机周期是28个月左右,留给华为以手机产品为中心推进“1+8+N”战略的时间并不多,在余下的短短1~2年时间里,华为除了继续保留尽可能多的存量用户,还需要完成去手机中心化的“1+8+N”战略,还需要团结尽可能多的手机厂商来形成新的中心,从之前与杨海松的对话来看,新战略中的“1”,很有可能就是App了。
但另一方面,杨海松也说过: “华为擅长做产品而不擅长做生态”,这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以前华为做产品,秉持的是“进入一个行业,就一定要做到世界第一”的“霸道”原则,现在做生态,华为应该想的是如何交到更多朋友,合作共赢,姿态非常重要……
写在最后
“华为推出HarmonyOS,中国骄傲”,发布会之后,以此为主题,各种各样的鸡血文章、小视频又出现在各大内容平台上,好一场流量盛宴。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一年前,在他们口中,似乎华为能以一己之力,一夜之间厘清中国整个芯片产业的 历史 欠账。华为人并非没有看到这些,但现在的他们,哪里有功夫去理会这些论调,有太多事要做了。虽然这篇长文,也许看到的人和看完的人有限,但我觉得能把那些关于HarmonyOS的事儿解释清楚,足矣。
⑹ 汇编源程序与C源程序是如何进行参数传递的
llo.out,编译没错的话,就会在根目录出现一个hello.out的文件,然后 /hello.out,就可以看到结果了.
具体参阅GCC的用法
一.gcc历史
GCC最早是Richard Stallman在十几年前编写的针对于C的编译器,意思即为GNU C Compiler,后来发展支持Ada,C++,Java,Objective C,Pascal,COBOL,以及支持逻辑编程的Mercury语言,后来其英文原名变为:GNU Compiler ollection([1]).除此之外,GCC对于各种硬件平台都提供了完善的支持。
一般的,GCC的编译功能包括gcc(C的编译器),g++(C++的编译器),在编译过程中,一共有四步工作。
1.预处理,生成i文件,C文件编译为.i文件,C++文件编译为.ii文件,它们都为源程序的预处理结果文件.以最简单的Hello World程序为例:
*********************************
// test.c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 9
int main()
{
int a;
a=MAX;
printf("Hello Worldn");
}
*********************************
用cpp test.c test.i 可得到预处理文件test.i,通过查看该文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引入的include文件已经被引入处理,define定义的部分已经被完全带入。
2.预处理文件转换成汇编语言,生成.s文件。这一步利用egcs来完成(在mingw标准包中没有见到这个预编译器,所以测试没有成功,将继续测试)
3.汇编变为目标文件,生成.o文件,利用as来完成。
4.连接目标文件,生成可执行程序,利用ld来完成.(后续继续研究ld编译过程。)
二.GCC参数祥解
-x language filename
设定文件使用的语言,这样源程序的后缀名无效了,并对gcc后接的多个编译文件都有效。这样如 果存在.c和.cpp文件联编会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用到了下一个参数 -x none filename,在下面做介绍。因为在预处理过程中对于.c和.cpp文件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可以使用的参数有:'c','objective- c','c-header','c++','cpp-output','assembler','assembler-with-cpp'.编译的时候, 如果有这样的一个用C语言写的test.tmp的文件,用gcc编译的时候就用gcc -x c test.tmp就可以让gcc用编译C语言的方式来编译test.tmp.
-x none filename
关掉上一个选项,就是让gcc根据文件名后缀,自动识别文件类型。如用下列方式编译: gcc -x c test.tmp -x none test2.c 这样可以自由地选择编译方式
-c
只激活预处理,编译和汇编,也就是把程序做成obj文件。如gcc -c test.c 就会生成test.o文件,当然这样还只是目标文件,需要经过ld连接器对所有的.o文件进行联接才能生成可执行文件.
-S
只激活预处理和编译,把文件编译到汇编代码。相当到对源程序做一个egcs操作,生成.s文件。可以查看生成的汇编文件结果。这个对于研究汇编语言的程序员来说是很有作用的。
-E
只激活预处理,这个将对文件进行预处理,将对所有引入的include文件和define定义的量进行代换,为我们开头所说的gcc 编译的第一步,即用cpp命令将程序语言文件进行预处理.但这一步不生成结果文件,如果你需要生成结果文件保存,那么需要利用系统中的输出重定向。
-o
定制目标名称,缺省的时候在unix和linux平台下gcc filename的结果是一个文件名为a.out的文件,windows下用mingw里带的gcc编译结果是a.exe。如果我们用gcc -o hello.exe test.c的话,将生成hello.exe可执行程序。这个并不一定只限于最后一步可执行程序的生成,如用上面所讲的-S生成的汇编程序也可以用-o参 数生成,比如 gcc -o hello.asm -S test.c 这样hello.asm就是test.c经过预处理和编译之后的结果。
-pipe
使用管道来代替编译中的临时文件,因为编译的整个过程有几个不同的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是以前一个步骤的输出为输入的,这样就涉 及到数据传递的问题,在没有-pipe参数的情况下,是用临时文件的形式来进行传递的,在有该情况的时候就利用管道来传递中间数据。当然,在某些系统中, 汇编不能读取管道数据,这样这个参数就不能正常工作了。
-ansi
关闭gnu c与ansi c不兼容的特性,激活ansi c的专有特性,在此情况下,处理器会定义一个__STRICT_ANSI__的宏,在有些头文件中会关注该宏是否被申明过,以避免某些函数的引入。此项可参照ansi c与gnu c的差别得到更多理解。
-fno-asm
此选项为ansi选项功能的一部分,禁止将asm,inline,typeof用作关键字。
-fno-strict-prototype
这个选项只对g++有作用。这个参数让编译器将所有没有参数的函数都认为是没有显式参数的个数和类型的函数,而不是没有参数。而对于gcc来说,会将没有带参数的函数认成没有显式说明的类型。
-fthis-is-variable
这个参数仅对C++程序有效,可以让this做一般变量使用,允许对this赋值.
-fcond-mismatch
允许条件表达式的第二和第三参数类型不匹配.表达式的值为void型.
-funsigned-char
-fno-signed-char
-fsigned-char
-fno-unsigned-char
这四个是对char在编译时进行的设置,它们分别决定将char设为unsigned char或signed char.
-include filename
加入头文件的位置,以使程序中顺利使用#include ,这样就可以在编译的时候这样编译:gcc test.c
-include ./include/test.h,进行联编。
-imacros filename
将filename中的宏扩展到gcc的输入文件里,宏定义本身不会出现在输入文件中。意即在编译某个文件test.c的时候,它里面申明的宏如果在没有用到该参数的时候,生成目标文件之后就会被丢弃掉,而在用了这个参数之后,这些宏将被保留用于之后文件的编译。
-Dmacro
相当于#define macro,宏的内容为字符串'1'。如在编译的时候使用gcc -o test.exe test.c -DDEBUG就相当于在test.c里面定义了DEBUG宏,值为字串'1'。可用如下程序测试可知:
**********************************
//test.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Hello Worldn");
#ifdef DEBUG
printf("hellon");
#endif
}
**********************************
如用gcc -o test.exe test.c编译,刚运行结果为:
Hello World
如用gcc -o test.exe test.c -DDEBUG编译,则运行结果为:
Hello World
hello
因此可以在下一种编译方法中相当于在test.c里面定义了DEBUG宏。
-Dmacro=define
作用同上,但设定宏的值为define.
-Umacro
相当于给程序中定义的宏作了一次undefine.即:#undef macro
-undef
取消了对任何非标准友的定义
-Idir
在#include 的时候,先在用这个参数指定的位置找头文件,如果没有找到,则到缺省的目录找头文件
-I-
取消-Idir的作用,表明以后编译的程序将不在-Idir指定的目录里寻找头文件。
-idirafter dir
在-I的目录里面查找失败之后,再在这个目录里面查找头文件,这样的参数为设置头文件查找的优先级问题比较有帮助。
-iprefix prefix
-iwithprefix dir
这两个参数一起用,在-I目录寻找失败的时候,到prefix的dir下查找头文件。
-nostdinc
编译器不再系统缺省的头文件目录里面找头文件。这样就可以精确地确定头文件的来源,应该比较慎用,在对编译器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编译失败.
-nostdinc C++
不在g++的标准路径中找头文件,但在其他的路径中继续找。在创lib的时候用。
-C
为了有效的分析程序,有预处理的时候不删除注释信息,与-E一起使用,有利用分析程序的过程。
-M
生成文件的关联的信息,这样就可以知道源代码文件里面关联了哪些它所依赖的头文件。
-MM
同上,但忽略由#include 造成的依赖关系
-MD
跟-M相当,但是输出导入到.d文件中,如gcc -MD test.c,刚输出的依赖关系存放在test.d文件里。
-MMD
跟-MM相同,但是输出到.d文件中,如gcc -MMD test.c,刚输出的依赖关系存放在test.d文件里。忽略#include 的关系
-Wa,option
这个参数将option传给汇编程序,如果option中有逗号,则会把option分成多项,传给汇编程序。
-Wl,option
这个参数将option传给连接程序,如果option中有逗号,则会把option分成多项,传给连接程序。
-llibrary
用于制定编译的时候使用的库,如 gcc -lgtk tset.c则程序使用gtk库进行编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gcc库一般都是以libname.a来命名库文件,在用-l参数来加入库文件的时候,直接用-lname来引入,而前面的lib被省掉。这一点需要注意。
-Ldir
编译的时候设定库文件查找的路径,不然的话,编译器只在标准库路径里面找库。
-00
-01
-02
-03
编译器的优化选项,-00表示没有优化,-01为缺省值,-03为最高。
-g
在编译的时候,产生调试信息
-gstabs
以stabs格式声称调试信息,但不包括gdb的调试信息。
-gstabs+
以stabs格式声称调试信息,包括gdb的调试信息。
-ggdb
该参数将把gdb的调试信息输出
-static
这个参数将禁止使用动态库,这样程序只能连接静态库。
-share
这个参数将让程序尽量使用动态库
-traditional
试图让编译器支持传统的C语言的特性.
三.总结
gcc的参数还远远多于上面写到的这些,但是有以上的参数我们已经可以对gcc的大部分编译掌握的比较熟练了,更多的参数介绍可以参照GCC的manual,现在已有翻译了的中文手册,地址在下面的参考文献里面被列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⑺ 华为鸿蒙系统用什么语言写的
系统如下:
华为鸿蒙系统采用开源的方式,源代码已经在官方公布的网站挂出。根据其源代码来看,内核基于C++语言开发,部分功能模块通过C语言以及C++混合编写。总体上来看,鸿蒙系统是以C语言为基础,掺杂了部分C++语言共同开发而来。
简介:
华为鸿蒙系统(HUAWEI HarmonyOS),是华为在2019年8月9日于东莞举行华为开发者大会,正式发布的操作系统鸿蒙OS。
华为鸿蒙系统是一款全新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创造一个超级虚拟终端互联的世界,将人、设备、场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消费者在全场景生活中接触的多种智能终端实现极速发现、极速连接、硬件互助、资源共享,用合适的设备提供场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