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叫EBF算法
通常我们用K-平均法和K-邻近法估计椭圆基函数(EBF)中心位置与函数宽度等参数.但上述的方法在输入矢量包含相关元素时存在性能次优化问题.另外,对于EBF网络来说,如何选择适当的类的数目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用结合改进的RPCL算法和EM算法的EBF网络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在话者识别的软件开发中,证明这种结构具有更优越的样本表征能力以及更好的识别率.
② 数学中关于e的运算法则
(1)ln e = 1
(2)ln e^x = x
(3)ln e^e = e
(4)e^(ln x) = x
(5)de^x/dx = e^x
(6)d ln x / dx = 1/x
(7)∫ e^x dx = e^x + c
(8)∫ xe^xdx = xe^x - e^x + c
(9)e^x = 1+x+x^2/2!+x^3/3!+x^4/4!+....
(10)d(e^x sinx)/dx = e^x sinx +e^xcosx=e^x(sinx+cosx)
(2)e算法扩展阅读:
自然常数e的由来:
第一次提到常数e,是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于1618年出版的对数着作附录中的一张表。但它没有记录这常数,只有由它为底计算出的一张自然对数列表,通常认为是由威廉·奥特雷德制作。第一次把e看为常数的是雅各·伯努利(Jacob Bernoulli)。
已知的第一次用到常数e,是莱布尼茨于1690年和1691年给惠更斯的通信,以b表示。1727年欧拉开始用e来表示这常数;而e第一次在出版物用到,是1736年欧拉的《力学》(Mechanica)。虽然以后也有研究者用字母c表示,但e较常用,终于成为标准。
③ em算法是什么
最大期望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 EM),或Dempster-Laird-Rubin算法,是一类通过迭代进行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的优化算法 ,通常作为牛顿迭代法(Newton-Raphson method)的替代用于对包含隐变量(latent variable)或缺失数据(incomplete-data)的概率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EM算法的标准计算框架由E步(Expectation-step)和M步(Maximization step)交替组成,算法的收敛性可以确保迭代至少逼近局部极大值 。EM算法是MM算法(Minorize-Maximization algorithm)的特例之一,有多个改进版本,包括使用了贝叶斯推断的EM算法、EM梯度算法、广义EM算法等 。
由于迭代规则容易实现并可以灵活考虑隐变量,EM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处理数据的缺测值 ,以及很多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算法,包括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 和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HMM) 的参数估计。
④ 求算自然对数e的第n位的算法
首先,你要知道求e的公式,再将求e公式求出的结果转换成string型(如定义一个变量string s),之后再判断s.size()是否等于n!
⑤ 求高中数学中e的计算方法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e在科学技术中用得非常多,一般不使用以10为底数的对数。学习了高等数学后就会知道,许多结果和它有紧密的联系,以e为底数,许多式子都是最简的,用它是最“自然”的,所以叫“自然对数”,因而在涉及对数运算的计算中一般使用它,是一个数学符号,没有很具体的意义。
其值是2.71828……,是这样定义的:
当n->∞时,(1+1/n)^n的极限。
注:x^y表示x的y次方。
你看,随着n的增大,底数越来越接近1,而指数趋向无穷大,那结果到底是趋向于1还是无穷大呢?其实,是趋向于2.718281828……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⑥ C语言e的近似值算法 错在哪
#include<stdio.h>//error
voidmain()
{
intt;
floate=0;
intfac(intt);
for(t=0;;t++)
{
e+=1.0/fac(t);//1.0浮点除法
if(fac(t)>100000)
{
break;
}
}
printf("e=%f ",e);
scanf("%d",&t);
}
intfac(intt)
{
if(t<0)
{
printf("error");
}
else
if(t==0||t==1)
{
return1;
}
else
returnt*fac(t-1);
}
⑦ 关于极限e^x的算法。有什么通用的公式或者诀窍么
直接代入x=0
=1-1=0
⑧ 请问数学中e的算法
E就是指10的多少次方,比如你说的这个就是6.4281成衣10的负四次方
⑨ 关于e得算法
e前面的数字是乘法运算,后面的数字是幂运算,即多少次方!
这种是不规范的表达方式,有可能是出题者不会使用公式编辑器,或者排版工作者的疏忽造成的!
⑩ e值是怎么来的
第一次提到常数e,是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于1618年出版的对数着作附录中的一张表。但它没有记录这常数,只有由它为底计算出的一张自然对数列表,通常认为是由威廉·奥特雷德(William Oughtred)制作。第一次把e看为常数的是雅各·伯努利(Jacob Bernoulli)。
已知的第一次用到常数e,是莱布尼茨于1690年和1691年给惠更斯的通信,以b表示。1727年欧拉开始用e来表示这常数;而e第一次在出版物用到,是1736年欧拉的《力学》(Mechanica)。虽然以后也有研究者用字母c表示,但e较常用,终于成为标准。
(10)e算法扩展阅读
e最初不是在自然界中发现的,而是与银行的复利有关。
想象一下,如果把钱存在年利率为100%的银行中,一年之后的钱将会增加为原来的(1+1)^1=2倍。假如银行不用这种方式来结算利息,而是换成六个月算一次,但半年的利率为之前年利率的一半,也就是50%,那么,一年后的钱将会增加为原来的(1+0.5)^2=2.25倍。
同样的道理,如果换成每日,日利率为1/365,则一年后的钱将会增加为原来的(1+1/365)^365≈2.7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