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人脸检测算法综述

人脸检测算法综述

发布时间:2023-03-11 06:39:44

❶ 人脸识别的识别算法

人脸识别的基本方法

人脸识别的方法很多,以下介绍一些主要的人脸识别方法。

(1)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

几何特征可以是眼、鼻、嘴等的形状和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如相互之间的距离)。这些算法识别速度快,需要的内存小,但识别率较低。

(2)基于特征脸(PCA)的人脸识别方法

特征脸方法是基于KL变换的人脸识别方法,KL变换是图像压缩的一种最优正交变换。高维的图像空间经过KL变换后得到一组新的正交基,保留其中重要的正交基,由这些基可以张成低维线性空间。如果假设人脸在这些低维线性空间的投影具有可分性,就可以将这些投影用作识别的特征矢量,这就是特征脸方法的基本思想。这些方法需要较多的训练样本,而且完全是基于图像灰度的统计特性的。目前有一些改进型的特征脸方法。

(3)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

神经网络的输入可以是降低分辨率的人脸图像、局部区域的自相关函数、局部纹理的二阶矩等。这类方法同样需要较多的样本进行训练,而在许多应用中,样本数量是很有限的。

(4)弹性图匹配的人脸识别方法

弹性图匹配法在二维的空间中定义了一种对于通常的人脸变形具有一定的不变性的距离,并采用属性拓扑图来代表人脸,拓扑图的任一顶点均包含一特征向量,用来记录人脸在该顶点位置附近的信息。该方法结合了灰度特性和几何因素,在比对时可以允许图像存在弹性形变,在克服表情变化对识别的影响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于单个人也不再需要多个样本进行训练。

(5)线段Hausdorff 距离(LHD) 的人脸识别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识别轮廓图(比如漫画)的速度和准确度上丝毫不比识别灰度图差。LHD是基于从人脸灰度图像中提取出来的线段图的,它定义的是两个线段集之间的距离,与众不同的是,LHD并不建立不同线段集之间线段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它更能适应线段图之间的微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LHD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和不同姿态情况下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但是它在大表情的情况下识别效果不好。

(6)支持向量机(SVM) 的人脸识别方法

近年来,支持向量机是统计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它试图使得学习机在经验风险和泛化能力上达到一种妥协,从而提高学习机的性能。支持向量机主要解决的是一个2分类问题,它的基本思想是试图把一个低维的线性不可分的问题转化成一个高维的线性可分的问题。通常的实验结果表明SVM有较好的识别率,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每类300个),这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不现实的。而且支持向量机训练时间长,方法实现复杂,该函数的取法没有统一的理论。

人脸识别的方法很多,当前的一个研究方向是多方法的融合,以提高识别率。

在人脸识别中,第一类的变化是应该放大而作为区分个体的标准的,而第二类的变化应该消除,因为它们可以代表同一个个体。通常称第一类变化为类间变化,而称第二类变化为类内变化。对于人脸,类内变化往往大于类间变化,从而使在受类内变化干扰的情况下利用类间变化区分个体变得异常困难。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一直到21 世纪初,国外才开始出现人脸识别的商用,但由于人脸识别算法非常复杂,只能采用庞大的服务器,基于强大的计算机平台。



如果可以的话,可以Te一下colorreco,更好的技术解答。

❷ 人脸识别身份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❸ 人脸检测会不会把鼻子检测成眼睛

不会,可以识别的。

人脸检测算法的输入是一张图片,输出是人脸框坐标序列(0个人脸框或1个人脸框或多个人脸框)。一般情况下,输出的人脸坐标框为一个正朝上的正方形,但也有一些人脸检测技术输出的是正朝上的矩形,或者是带旋转方向的矩形。

常见的人脸检测算法基本是一个“扫描”加“判别”的过程,即算法在图像范围内扫描,再逐个判定候选区域是否是人脸的过程。因此人脸检测算法的计算速度会跟图像尺寸、图像内容相关。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输入图像尺寸”、或“最小脸尺寸限制”、或“人脸数量上限”的方式来加速算法。

人脸配准

“人脸配准(Face Alignment)”是定位出人脸上五官关键点坐标的一项技术。

人脸配准算法的输入是“一张人脸图片”加“人脸坐标框”,输出五官关键点的坐标序列。五官关键点的数量是预先设定好的一个固定数值,可以根据不同的语义来定义(常见的有5点、68点、90点等等)。

当前效果的较好的一些人脸配准技术,基本通过深度学习框架实现,这些方法都是基于人脸检测的坐标框,按某种事先设定规则将人脸区域扣取出来,缩放的固定尺寸,然后进行关键点位置的计算。

因此,若不计入图像缩放过程的耗时,人脸配准算法是可以计算量固定的过程。另外,相对于人脸检测,或者是后面将提到的人脸提特征过程,人脸配准算法的计算耗时都要少很多。



❹ viola jones人脸检测原理

Viola-jones人脸检测算法是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目标检测算法,但它却克服了滑动窗口检测带来的低效问题,可以用于实时人脸检测,主要归功于以下三点:

我参考论文[1]实现了Viola Jones中提到的attention cascade检测框架,此处是 github传送门 。

下面进一步详细介绍整个检测原理。

基于滑窗的目标检测基本原理很简单,首先构建一个classifier(分类器),以人脸检测为例,分类器的工作是判断给定大小的图像的是否为人脸,用该分类器从左至右从上到下扫描整幅图像,扫描获取的部分图像称为子窗(文章中子窗大小为24x24像素),当分类器判断子窗是人脸时,即完成了人脸检测。

这样处理有个问题,如果图像中包含的人脸变大了,此时采用固定大小的子窗就无法进行检测。通常有两种解决方法,1. 采用image-pyramid(图像金字塔),也就是通过resize获得多种不同大小图像并堆叠在一起,用固定大小分类器同时对所有图像进行扫描;2. 采用不同大小的分类器进行扫描。文章中用到的是第二种方法,尽管如此,虽然避免了调整图像大小带来的计算开销,但不同大小的分类器意味着有更多子窗需要进行处理。

如何构建一个足够快的分类器来对每个子窗进行快速判断。

分类器的构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pixel-based(基于像素),另一种是feature-based(基于特征)。当把神经网络作为图像分类器时,输入是图像的像素值,即基于像素的分类器。用图像像素作为输入不包含任何和待分类目标有关的特定信息,往往训练这种分类器需要大量数据,并且分类过程较慢。基于特征的分类器就是先针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HOG特征,SIFT特征等),再利用获取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器不需要大量训练数据,且计算量一般会在特征计算部分,相对较小。

文章采用的是基于特征的分类器,选取了一种较为简单的特征即haar-like特征。利用矩形个数对可以将haar-like特征分为三类,分别由两个,三个,和四个 大小相同 的矩形组成。全部列举出来可以分为以下(a)(b)(c)(d)(e)五类(注意是五类不是五个,具体有多少个haar-like特征是由子窗大小决定的)。如下图所示(文章[1]中的图)。

当子窗大小给定后,我们可以用五个参数唯一确定 一个 haar-like特征,即特征种类(a/b/c/d/e),左上角x轴坐标,左上角y轴坐标,矩形的长,矩形的宽。对应的特征值等于位于白色矩形框中像素值总和减去位于黑色矩形框中的像素值总和。文章中用到的子窗大小为24x24像素,可以计算出来总共有162336个特征(把在子窗中所有可能位置和可能大小的特征全部列举出来)。利用haar-like特征进行分类只需两步:

haar-like特征有两个优点,第一是它是scale-invariant(不随图片大小而改变)的,第二是可以通过积分图像快速计算。简单的说下第一点的含义,例如我们用24x24像素的训练样本训练获取一组haar-like特征和对应的门限值,当对图像进行扫描时,子窗大小调整为SxS像素,此时只需将特征中的矩形大小按同样比例进行缩放(门限值同样需要缩放),计算所得的特征值依然是有效的。
积分图像是受卷积的微分性质启发而定义一种数据结构。积分图像定义:

其中 为积分图像, 为原图像。积分图像中 位置处的像素值等于原图中位于 的左侧和上方的所有像素值之和。有了积分图像我们就可以快速计算haar-like特征,以特征(a)为例,如下图所示。

S1到S6是积分图像在这六个顶点上的值。该特征值等于位于A中的像素总和减去位于B中的像素总和,而A中像素总和等于S5+S1-S2-S4,B中像素总和等于S6+S2-S3-S5,并且无论矩形多大,我们总能在固定时间内计算出特征值(6次索引操作和少量的加法乘法计算)。积分图像只需计算一次后续可以一直使用,事实上在算法实现时,我们只需保存样本的积分图像,原图像反而不用保存。

现在找到了一类特征用于构建分类器,和快速计算该类特征的方法。分类器是由一组特征构成的,而不是一个,如何找到一组有效的特征。

文章列举了前人的一些特征选取方法(此处就不列举了),它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终选出来的特征数量还是太多。文章将adaBoost算法用于特征选取(创新点),即每次训练的弱分类器的过程看做特征选取的过程,一次从162336个特征中选取一个特征(同时还包括了对应的门限值,极性,加权误差)。

adaboost算法就不详细介绍了,它的基本思想是训练一系列“弱”分类器,组成一个committee(即每个弱分类器都有投票权,但是权重不同,加权误差越小的弱分类器权重越大)。adaboost采用迭代训练方式,给定一个t阶committee,如何寻找第t+1个弱分类器和对应的权重,以最小化在一定分布下的训练样本的加权指数损失。这个优化过程可以转换为对训练样本的分布进行调整(即增大上一轮错误判断的样本的权重,减小正确判断的样本权重),在调整后的样本分布下寻找最小化加权0-1损失的弱分类器并计算对应的加权0-1损失。

可以利用adaboost找到一组特征构成分类器,使得该分类器有极高的准确率和召回率(这种分类器势必会有较大的计算量),这样会导致图像中的每一个子窗都享有同等的计算量,扫描一整幅图会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子窗,总体计算量依然很大。实际上一幅图像中只有极少可能包含人脸的位置是我们感兴趣的,其他不包含人脸的子窗我们希望能够快速筛除,将更精细的计算用于包含人脸的子窗。

文章引入了attention-cascade的机制(注意力级联),即训练多个分类器进行级联,替代单一的分类器。结构如下图所示(文章[3]中的图)。

上图所示的分类器有三级,上一级的输出是下一级的输入,只有预测为正的样本才能传递给下一级,预测为负的样本直接舍弃。大部分非人脸子窗往往在前几级分类器就被舍弃,这样使得扫描每个子窗所需的平均计算量大大减小。

分类器是一级一级训练之后级联起来的,训练分类器时,整个级联分类器的假负率(fpr_overall)有一个训练目标(文章[1]中设置为10e-7),同时每一级有一对训练目标,即假正率和假负率。每级分类器训练的思想是在假负率极低的情况下(文章[1]中设置为0.005)尽量得到一个较低的假正率(文章中[1]中设置为0.5),即我们保证在正样本尽可能多的通过该级分类器的情况下尽量筛除更多的负样本。文章[3]通过一个松弛量来调节假正率和假负率。

下一级用到的训练数据是由所有的正样本和上一级输出的假正样本组成的,这样训练的好处是可以让处于级联后半部分的分类器“看到”更多负样本数据,缺点是训练后期假正样本很难获取,训练时间会比较长。

尽管我们获取了一个级联分类器,但依然不能保证对同一幅图中的一张人脸只会检测到一次(子窗相对人脸有所便宜或者缩放子窗大小都可能导致重复检测),如何消除重复检测,获得更好的检测效果。

文章[3]中说的较为简略,主要是针对检测框构建并查集,并对并查集中的候选框求平均得出最终的检测框。

文章[1]中是采用连通分量算法,计算每种大小检测框的置信度,根据置信度选取最终结果,但前提是检测器在图像中扫描的步进必须是1个像素,处理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只能用于正脸检测,如果人脸朝屏幕内外或者在屏幕平面上旋转均有可能失效
在背景较亮,人脸较暗的情况下可能失效。
在有遮挡的情况下大概率失效。

❺ 描述人脸识别的过程

人脸识别是一种依据人的面部特征,自动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通常我们所说的人脸识别是基于光学人脸图像的身份识别与验证的简称。

人脸识别利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图像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应用操作,技术上包括图像采集、特征定位、身份的确认和查找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从照片中提取人脸中的特征,比如眉毛高度、嘴角等等,再通过特征的对比输出结果。人脸识别的一般流程:

一、人脸采集:

不同的人脸图像通过摄像镜头采集得到,比如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不同位置、不同表情等,当采集对象在设备的拍摄范围内时,采集设备会自动搜索并拍摄人脸图像。

人脸采集的主要影响因素:

图像大小

人脸图像过小会影响识别效果,人脸图像过大会影响识别速度,图像大小反映在实际应用场景就是人脸离摄像头的距离。

图像分辨率

越低的图像分辨率越难识别,图像大小综合图像分辨率,直接影响摄像头识别距离。

光照环境

过曝或过暗的光照环境都会影响人脸识别效果,可以从摄像头自带的功能补光或滤光平衡光照影响,也可以利用算法模型优化图像光线。

模糊程度

实际场景主要着力解决运动模糊,人脸相对于摄像头的移动经常会产生运动模糊。部分摄像头有抗模糊的功能,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考虑通过算法模型优化此问题。

遮挡程度

五官无遮挡、脸部边缘清晰的图像为最佳,在实际场景中,很多人脸都会被帽子、眼镜、口罩等遮挡物遮挡,这部分数据需要根据算法要求决定是否留用训练。

采集角度

人脸相对于摄像头角度为正脸最佳,因此算法模型需训练包含左右侧人脸、上下侧人脸的数据

❻ 人脸识别技术小知识有哪些

人脸识别技术是指利用分析比较的计算机技术识别人脸。人脸识别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人脸追踪侦测,自动调整影像放大,夜间红外侦测,自动调整曝光强度等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

(1)人脸检测

面貌检测是指在动态的场景与复杂的背景中判断是否存在面像,并分离出这种面像。一般有下列几种方法:

①参考模板法

首先设计一个或数个标准人脸的模板,然后计算测试采集的样品与标准模板之间的匹配程度,并通过阈值来判断是否存在人脸;

②人脸规则法

由于人脸具有一定的结构分布特征,所谓人脸规则的方法即提取这些特征生成相应的规则以判断测试样品是否包含人脸;

③样品学习法

这种方法即采用模式识别中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即通过对面像样品集和非面像样品集的学习产生分类器;

④肤色模型法

这种方法是依据面貌肤色在色彩空间中分布相对集中的规律来进行检测。

⑤特征子脸法

这种方法是将所有面像集合视为一个面像子空间,并基于检测样品与其在子空间的投影之间的距离判断是否存在面像。

值得提出的是,上述5种方法在实际检测系统中也可综合采用。

(2)人脸跟踪

面貌跟踪是指对被检测到的面貌进行动态目标跟踪。具体采用基于模型的方法或基于运动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此外,利用肤色模型跟踪也不失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手段。

(3)人脸比对

面貌比对是对被检测到的面貌像进行身份确认或在面像库中进行目标搜索。这实际上就是说,将采样到的面像与库存的面像依次进行比对,并找出最佳的匹配对象。所以,面像的描述决定了面像识别的具体方法与性能。主要采用特征向量与面纹模板两种描述方法:

①特征向量法

该方法是先确定眼虹膜、鼻翼、嘴角等面像五官轮廓的大小、位置、距离等属性,然后再计算出它们的几何特征量,而这些特征量形成一描述该面像的特征向量。

②面纹模板法

该方法是在库中存贮若干标准面像模板或面像器官模板,在进行比对时,将采样面像所有象素与库中所有模板采用归一化相关量度量进行匹配。此外,还有采用模式识别的自相关网络或特征与模板相结合的方法。

人脸识别技术的核心实际为“局部人体特征分析”和“图形/神经识别算法。”这种算法是利用人体面部各器官及特征部位的方法。如对应几何关系多数据形成识别参数与数据库中所有的原始参数进行比较、判断与确认。一般要求判断时间低于1秒。

识别过程

一般分三步:

(1)首先建立人脸的面像档案。即用摄像机采集单位人员的人脸的面像文件或取他们的照片形成面像文件,并将这些面像文件生成面纹(Faceprint)编码贮存起来。

(2)获取当前的人体面像。即用摄像机捕捉的当前出入人员的面像,或取照片输入,并将当前的面像文件生成面纹编码。

(3)用当前的面纹编码与档案库存的比对。即将当前的面像的面纹编码与档案库存中的面纹编码进行检索比对。上述的“面纹编码”方式是根据人脸脸部的本质特征和开头来工作的。这种面纹编码可以抵抗光线、皮肤色调、面部毛发、发型、眼镜、表情和姿态的变化,具有强大的可靠性,从而使它可以从百万人中精确地辨认出某个人。人脸的识别过程,利用普通的图像处理设备就能自动、连续、实时地完成。

技术流程

人脸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以及匹配与识别。

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

人脸图像采集:不同的人脸图像都能通过摄像镜头采集下来,比如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不同的位置、不同表情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采集。当用户在采集设备的拍摄范围内时,采集设备会自动搜索并拍摄用户的人脸图像。

人脸检测:人脸检测在实际中主要用于人脸识别的预处理,即在图像中准确标定出人脸的位置和大小。人脸图像中包含的模式特征十分丰富,如直方图特征、颜色特征、模板特征、结构特征及Haar特征等。人脸检测就是把这其中有用的信息挑出来,并利用这些特征实现人脸检测。

主流的人脸检测方法基于以上特征采用Adaboost学习算法,Adaboost算法是一种用来分类的方法,它把一些比较弱的分类方法合在一起,组合出新的很强的分类方法。

人脸检测过程中使用Adaboost算法挑选出一些最能代表人脸的矩形特征(弱分类器),按照加权投票的方式将弱分类器构造为一个强分类器,再将训练得到的若干强分类器串联组成一个级联结构的层叠分类器,有效地提高分类器的检测速度。

人脸图像预处理

人脸图像预处理:对于人脸的图像预处理是基于人脸检测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并最终服务于特征提取的过程。系统获取的原始图像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随机 干扰,往往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在图像处理的早期阶段对它进行灰度校正、噪声过滤等图像预处理。对于人脸图像而言,其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人脸图像的光线补 偿、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化、归一化、几何校正、滤波以及锐化等。

人脸图像特征提取

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人脸识别系统可使用的特征通常分为视觉特征、像素统计特征、人脸图像变换系数特征、人脸图像代数 特征等。人脸特征提取就是针对人脸的某些特征进行的。人脸特征提取,也称人脸表征,它是对人脸进行特征建模的过程。人脸特征提取的方法归纳起来分为两大 类:一种是基于知识的表征方法;另外一种是基于代数特征或统计学习的表征方法。

基于知识的表征方法主要是根据人脸器官的形状描述以及他们之间的距离特性来获得有助于人脸分类的特征数据,其特征分 量通常包括特征点间的欧氏距离、曲率和角度等。人脸由眼睛、鼻子、嘴、下巴等局部构成,对这些局部和它们之间结构关系的几何描述,可作为识别人脸的重要特 征,这些特征被称为几何特征。基于知识的人脸表征主要包括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和模板匹配法。

人脸图像匹配与识别

人脸图像匹配与识别:提取的人脸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特征模板进行搜索匹配,通过设定一个阈值,当相似度超过这一阈值,则把匹配得到的结果输 出。人脸识别就是将待识别的人脸特征与已得到的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较,根据相似程度对人脸的身份信息进行判断。这一过程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确认,是一对一 进行图像比较的过程,另一类是辨认,是一对多进行图像匹配对比的过程。

衡量人脸识别的算法能力:拒识率、误识率、通过率,准确率。

阅读全文

与人脸检测算法综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ndroidlinuxadt 浏览:498
广联达软件加密锁原装芯片 浏览:338
如何打开数据库服务器 浏览:310
kppm是什么app 浏览:538
python多个数组命名 浏览:191
a算法csdn 浏览:23
r720服务器什么年代 浏览:975
本地电脑怎么设置传奇服务器 浏览:1002
安卓10框架怎么制作 浏览:959
程序员退休工资待遇 浏览:609
湛江中文编程数控系统代理 浏览:419
openglandroid书 浏览:170
奇妙组件安卓版叫什么 浏览:729
微信授权什么app权重最高 浏览:11
php循环数组foreach 浏览:78
zip和app有什么区别 浏览:633
乖法快速算法 浏览:872
日本程序员一年工资 浏览:199
出国做程序员怎么样 浏览:736
rar锁定压缩文件 浏览: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