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想问一下有没有比较方便的人脸识别算法,求推荐
主流的人脸识别技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类,即: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基于模板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
1.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是最早、最传统的方法,通常需要和其他算法结合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2. 基于模板的方法可以分为基于相关匹配的方法、特征脸方法、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奇异值分解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动态连接匹配方法等。
3. 基于模型的方法则有基于隐马尔柯夫模型,主动形状模型和主动外观模型的方法等。
1.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
人脸由眼睛、鼻子、嘴巴、下巴等部件构成,正因为这些部件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上的各种差异才使得世界上每个人脸千差万别,因此对这些部件的形状和结构关系的几何描述,可以做为人脸识别的重要特征。几何特征最早是用于人脸侧面轮廓的描述与识别,首先根据侧面轮廓曲线确定若干显着点,并由这些显着点导出一组用于识别的特征度量如距离、角度等。Jia 等由正面灰度图中线附近的积分投影模拟侧面轮廓图是一种很有新意的方法。
采用几何特征进行正面人脸识别一般是通过提取人眼、口、鼻等重要特征点的位置和眼睛等重要器官的几何形状作为分类特征,但Roder对几何特征提取的精确性进行了实验性的研究,结果不容乐观。
可变形模板法可以视为几何特征方法的一种改进,其基本思想是 :设计一个参数可调的器官模型 (即可变形模板),定义一个能量函数,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使能量函数最小化,此时的模型参数即做为该器官的几何特征。
这种方法思想很好,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能量函数中各种代价的加权系数只能由经验确定,难以推广,二是能量函数优化过程十分耗时,难以实际应用。 基于参数的人脸表示可以实现对人脸显着特征的一个高效描述,但它需要大量的前处理和精细的参数选择。同时,采用一般几何特征只描述了部件的基本形状与结构关系,忽略了局部细微特征,造成部分信息的丢失,更适合于做粗分类,而且目前已有的特征点检测技术在精确率上还远不能满足要求,计算量也较大。
2. 局部特征分析方法(Local Face Analysis)
主元子空间的表示是紧凑的,特征维数大大降低,但它是非局部化的,其核函数的支集扩展在整个坐标空间中,同时它是非拓扑的,某个轴投影后临近的点与原图像空间中点的临近性没有任何关系,而局部性和拓扑性对模式分析和分割是理想的特性,似乎这更符合神经信息处理的机制,因此寻找具有这种特性的表达十分重要。基于这种考虑,Atick提出基于局部特征的人脸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构成了FaceIt人脸识别软件的基础。
3. 特征脸方法(Eigenface或PCA)
特征脸方法是90年代初期由Turk和Pentland提出的目前最流行的算法之一,具有简单有效的特点, 也称为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的人脸识别方法。
特征子脸技术的基本思想是:从统计的观点,寻找人脸图像分布的基本元素,即人脸图像样本集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以此近似地表征人脸图像。这些特征向量称为特征脸(Eigenface)。
实际上,特征脸反映了隐含在人脸样本集合内部的信息和人脸的结构关系。将眼睛、面颊、下颌的样本集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称为特征眼、特征颌和特征唇,统称特征子脸。特征子脸在相应的图像空间中生成子空间,称为子脸空间。计算出测试图像窗口在子脸空间的投影距离,若窗口图像满足阈值比较条件,则判断其为人脸。
基于特征分析的方法,也就是将人脸基准点的相对比率和其它描述人脸脸部特征的形状参数或类别参数等一起构成识别特征向量,这种基于整体脸的识别不仅保留了人脸部件之间的拓扑关系,而且也保留了各部件本身的信息,而基于部件的识别则是通过提取出局部轮廓信息及灰度信息来设计具体识别算法。现在Eigenface(PCA)算法已经与经典的模板匹配算法一起成为测试人脸识别系统性能的基准算法;而自1991年特征脸技术诞生以来,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和理论分析,FERET'96测试结果也表明,改进的特征脸算法是主流的人脸识别技术,也是具有最好性能的识别方法之一。
该方法是先确定眼虹膜、鼻翼、嘴角等面像五官轮廓的大小、位置、距离等属性,然后再计算出它们的几何特征量,而这些特征量形成一描述该面像的特征向量。其技术的核心实际为“局部人体特征分析”和“图形/神经识别算法。”这种算法是利用人体面部各器官及特征部位的方法。如对应几何关系多数据形成识别参数与数据库中所有的原始参数进行比较、判断与确认。Turk和Pentland提出特征脸的方法,它根据一组人脸训练图像构造主元子空间,由于主元具有脸的形状,也称为特征脸 ,识别时将测试 图像投影到主元子空间上,得到一组投影系数,和各个已知人的人脸图像比较进行识别。Pentland等报告了相当好的结果,在 200个人的 3000幅图像中得到 95%的正确识别率,在FERET数据库上对 150幅正面人脸象只有一个误识别。但系统在进行特征脸方法之前需要作大量预处理工作如归一化等。
在传统特征脸的基础上,研究者注意到特征值大的特征向量 (即特征脸 )并不一定是分类性能好的方向,据此发展了多种特征 (子空间 )选择方法,如Peng的双子空间方法、Weng的线性歧义分析方法、Belhumeur的FisherFace方法等。事实上,特征脸方法是一种显式主元分析人脸建模,一些线性自联想、线性压缩型BP网则为隐式的主元分析方法,它们都是把人脸表示为一些向量的加权和,这些向量是训练集叉积阵的主特征向量,Valentin对此作了详细讨论。总之,特征脸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实用的基于变换系数特征的算法,但由于它在本质上依赖于训练集和测试集图像的灰度相关性,而且要求测试图像与训练集比较像,所以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基于KL 变换的特征人脸识别方法
基本原理:
KL变换是图象压缩中的一种最优正交变换,人们将它用于统计特征提取,从而形成了子空间法模式识别的基础,若将KL变换用于人脸识别,则需假设人脸处于低维线性空间,且不同人脸具有可分性,由于高维图象空间KL变换后可得到一组新的正交基,因此可通过保留部分正交基,以生成低维人脸空间,而低维空间的基则是通过分析人脸训练样本集的统计特性来获得,KL变换的生成矩阵可以是训练样本集的总体散布矩阵,也可以是训练样本集的类间散布矩阵,即可采用同一人的数张图象的平均来进行训练,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光线等的干扰,且计算量也得到减少,而识别率不会下降。
4. 基于弹性模型的方法
Lades等人针对畸变不变性的物体识别提出了动态链接模型 (DLA),将物体用稀疏图形来描述 (见下图),其顶点用局部能量谱的多尺度描述来标记,边则表示拓扑连接关系并用几何距离来标记,然后应用塑性图形匹配技术来寻找最近的已知图形。Wiscott等人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用FERET图像库做实验,用 300幅人脸图像和另外 300幅图像作比较,准确率达到 97.3%。此方法的缺点是计算量非常巨大 。
Nastar将人脸图像 (Ⅰ ) (x,y)建模为可变形的 3D网格表面 (x,y,I(x,y) ) (如下图所示 ),从而将人脸匹配问题转化为可变形曲面的弹性匹配问题。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进行曲面变形,并根据变形的情况判断两张图片是否为同一个人。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将空间 (x,y)和灰度I(x,y)放在了一个 3D空间中同时考虑,实验表明识别结果明显优于特征脸方法。
Lanitis等提出灵活表现模型方法,通过自动定位人脸的显着特征点将人脸编码为 83个模型参数,并利用辨别分析的方法进行基于形状信息的人脸识别。弹性图匹配技术是一种基于几何特征和对灰度分布信息进行小波纹理分析相结合的识别算法,由于该算法较好的利用了人脸的结构和灰度分布信息,而且还具有自动精确定位面部特征点的功能,因而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适应性强识别率较高,该技术在FERET测试中若干指标名列前茅,其缺点是时间复杂度高,速度较慢,实现复杂。
5. 神经网络方法(Neural Networks)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具有良好的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目前神经网络方法在人脸识别中的研究方兴未艾。Valentin提出一种方法,首先提取人脸的 50个主元,然后用自相关神经网络将它映射到 5维空间中,再用一个普通的多层感知器进行判别,对一些简单的测试图像效果较好;Intrator等提出了一种混合型神经网络来进行人脸识别,其中非监督神经网络用于特征提取,而监督神经网络用于分类。Lee等将人脸的特点用六条规则描述,然后根据这六条规则进行五官的定位,将五官之间的几何距离输入模糊神经网络进行识别,效果较一般的基于欧氏距离的方法有较大改善,Laurence等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人脸识别,由于卷积神经网络中集成了相邻像素之间的相关性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对图像平移、旋转和局部变形的不变性,因此得到非常理想的识别结果,Lin等提出了基于概率决策的神经网络方法 (PDBNN),其主要思想是采用虚拟 (正反例 )样本进行强化和反强化学习,从而得到较为理想的概率估计结果,并采用模块化的网络结构 (OCON)加快网络的学习。这种方法在人脸检测、人脸定位和人脸识别的各个步骤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其它研究还有 :Dai等提出用Hopfield网络进行低分辨率人脸联想与识别,Gutta等提出将RBF与树型分类器结合起来进行人脸识别的混合分类器模型,Phillips等人将MatchingPursuit滤波器用于人脸识别,国内则采用统计学习理论中的支撑向量机进行人脸分类。
神经网络方法在人脸识别上的应用比起前述几类方法来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对人脸识别的许多规律或规则进行显性的描述是相当困难的,而神经网络方法则可以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对这些规律和规则的隐性表达,它的适应性更强,一般也比较容易实现。因此人工神经网络识别速度快,但识别率低 。而神经网络方法通常需要将人脸作为一个一维向量输入,因此输入节点庞大,其识别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降维处理。
PCA的算法描述:利用主元分析法 (即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 PCA)进行识别是由 Anderson和 Kohonen提出的。由于 PCA在将高维向量向低维向量转化时,使低维向量各分量的方差最大,且各分量互不相关,因此可以达到最优的特征抽取。
⑵ OCR文字识别用的是什么算法
OCR文字识别用的是什么算法,解答如下OCR算法,即字符识别算法,是专门针对字符识别和检测的一种有效的图像处理算法。
常用的OCR文字识别软件有,很多,像ABBYY FineReader、汉王OCR、Scancard、捷速ocr、尚书和紫光等等,文字识别软件我自己也使用过好几款,不过综合下来还是ABBYY FineReader最好用,识别率比较高,直接将图片上的文字转换为word,其他的都是讲图片文字转换成txt文本的,所以就方便而言,FineReader的比较好用一点,操作也是,其他的操作有点麻烦。望采纳。
⑶ 人脸识别技术的核心算法是什么
人脸识别核心算法包括检测定位、建模、纹理变换、表情变换、模型统计训练、识别匹配等关键步骤,其中最关键的技术包括两部分:人脸检测(Face Detect)和人脸识别(Face Identification)。
检测技术核心称为:迭代动态局部特征分析(SDLFA),它是以国际通用的局域特征分析(LFA)和动态局域特征分析(DLFA)为基础,并且针对现实业务场景进行了全面的算法增强及结果优化,识别技术核心称为:实时面部特征匹配(RFFM),其识别特征数据紧凑,特征算法准确高效,是国际国内独创性的识别技术。
⑷ OCR文字识别用的是什么算法
首先OCR是模式识别的一个领域,所以整体过程也就是模式识别的过程。其过程整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预处理:对包含文字的图像进行处理以便后续进行特征提取、学习。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图像中的无用信息,以便方便后面的处理。在这个步骤通常有:灰度化(如果是彩色图像)、降噪、二值化、字符切分以及归一化这些子步骤。经过二值化后,图像只剩下两种颜色,即黑和白,其中一个是图像背景,另一个颜色就是要识别的文字了。降噪在这个阶段非常重要,降噪算法的好坏对特征提取的影响很大。字符切分则是将图像中的文字分割成单个文字——识别的时候是一个字一个字识别的。如果文字行有倾斜的话往往还要进行倾斜校正。归一化则是将单个的文字图像规整到同样的尺寸,在同一个规格下,才能应用统一的算法。
特征提取和降维:特征是用来识别文字的关键信息,每个不同的文字都能通过特征来和其他文字进行区分。对于数字和英文字母来说,这个特征提取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数字只有10个,英文字母只有52个,都是小字符集。对于汉字来说,特征提取比较困难,因为首先汉字是大字符集,国标中光是最常用的第一级汉字就有3755个;第二个汉字结构复杂,形近字多。在确定了使用何种特征后,视情况而定,还有可能要进行特征降维,这种情况就是如果特征的维数太高(特征一般用一个向量表示,维数即该向量的分量数),分类器的效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识别速率,往往就要进行降维,这个过程也很重要,既要降低维数吧,又得使得减少维数后的特征向量还保留了足够的信息量(以区分不同的文字)。
分类器设计、训练和实际识别:分类器是用来进行识别的,就是对于第二步,你对一个文字图像,提取出特征给,丢给分类器,分类器就对其进行分类,告诉你这个特征该识别成哪个文字。在进行实际识别前,往往还要对分类器进行训练,这是一个监督学习的案例。成熟的分类器也很多,什么svm,kn,神经网络etc。我当时不知天高地厚用经典bp神经网络去学习,结果……呵呵……
后处理:后处理是用来对分类结果进行优化的,第一个,分类器的分类有时候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实际上也做不到完全正确),比如对汉字的识别,由于汉字中形近字的存在,很容易将一个字识别成其形近字。后处理中可以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通过语言模型来进行校正——如果分类器将“在哪里”识别成“存哪里”,通过语言模型会发现“存哪里”是错误的,然后进行校正。第二个,OCR的识别图像往往是有大量文字的,而且这些文字存在排版、字体大小等复杂情况,后处理中可以尝试去对识别结果进行格式化,比如按照图像中的排版排列什么的,举个栗子,一张图像,其左半部分的文字和右半部分的文字毫无关系,而在字符切分过程中,往往是按行切分的,那么识别结果中左半部分的第一行后面会跟着右半部分的第一行诸如此类。
OCR的大致内容差不多就是这样。
⑸ 简单数字识别(knn算法)
knn算法,即k-NearestNeighbor,后面的nn意思是最近邻的意思,前面的k是前k个的意思,就是找到前k个离得最近的元素
离得最近这个词具体实现有很多种,我使用的是欧式几何中的距离公式
二维中两点x(x1,y1),y(x2,y2)间距离公式为sqrt( (x1-x2)^2+(y1-y2)^2 )
推广到n维就是
x(x1,x2, … ,xn),y(y1,y2, … ,yn)
sqrt [ ∑( x[i] - y[i] )^2 ] (i=1,2, … ,n)
knn算法是要计算距离的,也就是数字之间的运算,而图像是png,jpg这种格式,并不是数字也不能直接参与运算,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一下转换
如图所示一个数字8,首先要确定的是这一步我做的是一个最简单的转换,因为我假定背景和图之间是没有杂物的,而且整个图只有一个数字(0-9)如果遇到其他情况,比如背景色不纯或者有其他干扰图像需要重新设计转换函数
接下来就是最简单的转换,将图片白色部分(背景)变0,有图像的部分变1。转换后的大小要合适,太小会影响识别准确度,太大会增加计算量。所以我用的是书上的32*32,转换后结果如图所示
这样一来,图片就变成了能进行计算的数字了。
接下来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库,这个库里面存着0-9这些数字的各种类似上图的实例。因为我们待识别的图像要进行对比,选出前k个最近的,比较的对象就是我们的库。假定库中有0-9十个数字,每个数字各有100个这种由0和1表示的实例,那么我们就有了一共1000个实例。
最后一步就是进行对比,利用开头说的欧式几何距离计算公式,首先这个32*32的方阵要转换成一个1*1024的1024维坐标表示,然后拿这个待识别的图像和库中的1000个实例进行距离计算,选出前k个距离最近的。比如50个,这50个里面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除以50就是结果数字的概率。比如50个里面数字8出现40次,那么待识别数字是8的可能性就是40/50 = 80%
个人理解:
只能识别单个数字,背景不能有干扰。如果想多数字识别或者背景有干扰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考虑具体的图像转01的方法。
数字识别非常依赖库中的图像,库中的图像的样子严重影响图像的识别(因为我们是和库中的一一对比找出距离最近的前k个),所以数字的粗细,高低,胖瘦等待都是决定性因素,建库时一定全面考虑数字的可能样子
计算量比较大,待识别图像要和库中所有实例一一计算,如果使用32*32,就已经是1024维了。如果库中有1000个,那就是1024维向量之间的1000次计算,图像更清晰,库更丰富只会使计算量更大
对于其他可以直接计算距离的数值型问题,可以用欧式距离,也可以用其他能代表距离的计算公式,对于非数值型的问题需要进行合适的转换,转换方式很重要,我觉得首先信息不能丢失,其次要精确不能模糊,要实现图片转换前后是一对一的关系
参考资料:机器学习实战 [美] Peter Harrington 人民邮电出版社
python源码
import numpy
import os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heapq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def pictureconvert(filename1,filename2,size=(32,32)):
#filename1待识别图像,filename2 待识别图像转换为01txt文件输出,size图像大小,默认32*32
image_file = Image.open(filename1)
image_file = image_file.resize(size)
width,height = image_file.size
f1 = open(filename1,'r')
f2 = open(filename2,'w')
for i in range(height):
for j in range(width):
pixel = image_file.getpixel((j,i))
pixel = pixel[0] + pixel[1] + pixel[2]
if(pixel == 0):
pixel = 0
elif(pixel != 765 and pixel != 0):
pixel = 1
# 0代表黑色(无图像),255代表白色(有图像)
# 0/255 = 0,255/255 = 1
f2.write(str(pixel))
if(j == width-1):
f2.write('\n')
f1.close()
f2.close()
def imgvector(filename):
#filename将待识别图像的01txt文件转换为向量
vector = numpy.zeros((1,1024),numpy.int)
with open(filename) as f:
for i in range(0,32):
linestr = f.readline()
for j in range(0,32):
vector[0,32*i+j] = int(linestr[j])
return vector
def compare(filename1,filename2):
#compare直接读取资源库识别
#filename1资源库目录,filename2 待识别图像01txt文档路径
trainingfilelist = os.listdir(filename1)
m = len(trainingfilelist)
labelvector = []
trainingmatrix = numpy.zeros((m, 1024), numpy.int8)
for i in range(0,m):
filenamestr = trainingfilelist[i]
filestr = filenamestr.split('.')[0]
classnumber = int(filestr.split('_')[0])
labelvector.append(classnumber)
trainingmatrix[i,:] = imgvector(filename1 + '/' + filenamestr)
textvector = imgvector(filename2)
resultdistance = numpy.zeros((1,m))
result = []
for i in range(0,m):
resultdistance[0,i] = numpy.vdot(textvector[0],trainingmatrix[i])
resultindices = heapq.nlargest(50,range(0,len(resultdistance[0])),resultdistance[0].take)
for i in resultindices:
result.append(labelvector[i])
number = Counter(result).most_common(1)
print('此数字是',number[0][0],'的可能性是','%.2f%%' % ((number[0][1]/len(result))*100))
def distinguish(filename1,filename2,filename3,size=(32,32)):
# filename1 png,jpg等格式原始图像路径,filename2 原始图像转换成01txt文件路径,filename3 资源库路径
pictureconvert(filename1,filename2,size)
compare(filename3,filename2)
url1 = "/Users/wang/Desktop/number.png"
url2 = "/Users/wang/Desktop/number.txt"
traininglibrary = "/Users/wang/Documents/trainingDigits"
distinguish(url1,url2,traininglibrary)
⑹ 人脸识别算法的分类
人脸识别法主要集中在二维图像方面,二维人脸识别主要利用分布在人脸上从低到高80个节点或标点,通过测量眼睛、颧骨、下巴等之间的间距来进行身份认证。人脸识别算法主要有:
1.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模板分为二维模板和三维模板,核心思想:利用人的脸部特征规律建立一个立体可调的模型框架,在定位出人的脸部位置后用模型框架定位和调整人的脸部特征部位,解决人脸识别过程中的观察角度、遮挡和表情变化等因素影响。
2.基于奇异值特征方法:人脸图像矩阵的奇异值特征反映了图像的本质属性,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分类识别。
3.子空间分析法:因其具有描述性强、计算代价小、易实现及可分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人脸特征提取,成为了当前人脸识别的主流方法之一。
4.局部保持投影(Locality Preserving Projections,LPP)是一种新的子空间分析方法,它是非线性方法Laplacian Eigen map的线性近似,既解决了PCA等传统线性方法难以保持原始数据非线性流形的缺点,又解决了非线性方法难以获得新样本点低维投影的缺点。
5.主成分分析(PCA)
PCA模式识别领域一种重要的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人脸识别算法中,基于PCA人脸识别系统在应用中面临着一个重要障碍:增量学习问题。增量PCA算法由新增样本重构最为重要 PCS,但该方法随着样本的增加, 需要不断舍弃一些不重要PC,以维持子空间维数不变, 因而该方法精度稍差。
6.其他方法:弹性匹配方法、特征脸法(基于KL变换)、人工神经网络法、支持向量机法、基于积分图像特征法(adaboost学习)、基于概率模型法。 二维人脸识别方法的最大不足是在面临姿态、光照条件不同、表情变化以及脸部化妆等方面较为脆弱,识别的准确度受到很大限制,而这些都是人脸在自然状态下会随时表现出来的。三维人脸识别可以极大的提高识别精度,真正的三维人脸识别是利用深度图像进行研究,自90年代初期开始,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三维人脸识别方法有:
1.基于图像特征的方法:采取了从3D结构中分离出姿态的算法。首先匹配人脸整体的尺寸轮廓和三维空间方向;然后,在保持姿态固定的情况下,去作脸部不同特征点(这些特征点是人工的鉴别出来)的局部匹配。
2.基于模型可变参数的方法:使用将通用人脸模型的3D变形和基于距离映射的矩阵迭代最小相结合,去恢复头部姿态和3D人脸。随着模型形变的关联关系的改变不断更新姿态参数,重复此过程直到最小化尺度达到要求。基于模型可变参数的方法与基于图像特征的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在人脸姿态每变化一次后,需要重新搜索特征点的坐标,而前者只需调整3D变形模型的参数。
⑺ 指纹识别算法都有哪些,最先进的是什么算法
现在国内外大都采用基于细节特征点的指纹识别技术,即采用基于图像处理的指纹识别算法,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是基于方向滤波增强,并在指纹细化图上提取特征点的算法,另一种是直接从指纹灰度图上提取特征点的算法。难题在于有些算法会由于指纹图像的噪音、皮肤弹性引起的非线性形变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在识别过程中出现误差,影响识别率等[1-2]
指纹算法存在的难题与方向
指纹图像预处理:预处理的目的是改善输入指纹图像的质量,以提高特征提取的准确性。本文采用灰度分割法对指纹图像进行分割。利用中值滤波去噪。通过自适应二值化的方法处理指纹图像,最后再对图像进行细化处理并去除毛刺,断裂等干扰。
指纹图像特征提取:对指纹图像的特征点进行提取。由于经过预处理后的细化图像上存在大量的伪特征点,这些伪特征点的存在,不但使匹配的速度大大降低,还使指纹识别性能急剧下降,造成识别系统的误拒率和误识率的上升。因此在进行指纹匹配之前,应尽可能将伪特征点去除,针对提取出的指纹细节特征点含有大量的伪特征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边缘信息判别法,有效地去除了边界伪特征点,再根据脊线结构特性去除其毛刺和短脊等伪特征点,明显的减少了伪特征点。
指纹匹配:对指纹图像的匹配算法进行研究。特征匹配是识别系统的关键环节,匹配算法的好坏直接影响识别的性能、速度和效率。为了克服指纹图像非线性形变的影响,采用基于结构特征的点匹配算法,对校准后的点集进行匹配,匹配的特征点个数在两个点集中所占比例大约百分之六十五的范围内就可判为匹配成功。
⑻ 人脸识别的识别算法
人脸识别的基本方法
人脸识别的方法很多,以下介绍一些主要的人脸识别方法。
(1)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
几何特征可以是眼、鼻、嘴等的形状和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如相互之间的距离)。这些算法识别速度快,需要的内存小,但识别率较低。
(2)基于特征脸(PCA)的人脸识别方法
特征脸方法是基于KL变换的人脸识别方法,KL变换是图像压缩的一种最优正交变换。高维的图像空间经过KL变换后得到一组新的正交基,保留其中重要的正交基,由这些基可以张成低维线性空间。如果假设人脸在这些低维线性空间的投影具有可分性,就可以将这些投影用作识别的特征矢量,这就是特征脸方法的基本思想。这些方法需要较多的训练样本,而且完全是基于图像灰度的统计特性的。目前有一些改进型的特征脸方法。
(3)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
神经网络的输入可以是降低分辨率的人脸图像、局部区域的自相关函数、局部纹理的二阶矩等。这类方法同样需要较多的样本进行训练,而在许多应用中,样本数量是很有限的。
(4)弹性图匹配的人脸识别方法
弹性图匹配法在二维的空间中定义了一种对于通常的人脸变形具有一定的不变性的距离,并采用属性拓扑图来代表人脸,拓扑图的任一顶点均包含一特征向量,用来记录人脸在该顶点位置附近的信息。该方法结合了灰度特性和几何因素,在比对时可以允许图像存在弹性形变,在克服表情变化对识别的影响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于单个人也不再需要多个样本进行训练。
(5)线段Hausdorff 距离(LHD) 的人脸识别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识别轮廓图(比如漫画)的速度和准确度上丝毫不比识别灰度图差。LHD是基于从人脸灰度图像中提取出来的线段图的,它定义的是两个线段集之间的距离,与众不同的是,LHD并不建立不同线段集之间线段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它更能适应线段图之间的微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LHD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和不同姿态情况下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但是它在大表情的情况下识别效果不好。
(6)支持向量机(SVM) 的人脸识别方法
近年来,支持向量机是统计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它试图使得学习机在经验风险和泛化能力上达到一种妥协,从而提高学习机的性能。支持向量机主要解决的是一个2分类问题,它的基本思想是试图把一个低维的线性不可分的问题转化成一个高维的线性可分的问题。通常的实验结果表明SVM有较好的识别率,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每类300个),这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不现实的。而且支持向量机训练时间长,方法实现复杂,该函数的取法没有统一的理论。
人脸识别的方法很多,当前的一个研究方向是多方法的融合,以提高识别率。
在人脸识别中,第一类的变化是应该放大而作为区分个体的标准的,而第二类的变化应该消除,因为它们可以代表同一个个体。通常称第一类变化为类间变化,而称第二类变化为类内变化。对于人脸,类内变化往往大于类间变化,从而使在受类内变化干扰的情况下利用类间变化区分个体变得异常困难。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一直到21 世纪初,国外才开始出现人脸识别的商用,但由于人脸识别算法非常复杂,只能采用庞大的服务器,基于强大的计算机平台。
如果可以的话,可以Te一下colorreco,更好的技术解答。
⑼ 人工神经网络目标检测识别算法分类
1、基于区域建议的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
2、基于回归的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
3、基于收索的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