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k均值算法道客巴巴

k均值算法道客巴巴

发布时间:2023-03-19 02:57:48

㈠ K均值聚类分析的原理

在训练图像中,数据事件数量非常多。如果将这些数据事件逐一与模拟区域数据模式进行比对,对计算机性能要求高,计算效率低下。对数据事件分析发现,很多数据事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可以将其划分为同一类。这样大大减少数据事件的个数,提高了运算效率。基于这样考虑,聚类分析技术被引入到多点地质统计学中。

J.B.MacQueen在1967年提出的K-means算法是到目前为止用于科学和工业应用的诸多聚类算法中一种极有影响的技术。它是聚类方法中一个基本的划分方法,常常采用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作为聚类准则函数,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定义为

多点地质统计学原理、方法及应用

式中:mi(i=1,2,…,k)是类i中数据对象的均值,分别代表K个类。

K-means算法的工作原理:首先随机从数据集中选取K个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计算各个样本到聚类中的距离,把样本归到离它最近的那个聚类中心所在的类。计算新形成的每一个聚类的数据对象的平均值来得到新的聚类中心,如果相邻两次的聚类中心没滑模有任何变化,说明样本调整结束,聚类准则函数已经收敛。本算法的一个特点是在每次迭代中都要考察每个样本的分类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就要调整,在全部样本调整完后,再修改聚类中心,进入下一次迭代。如果在一次迭代算法中,所有的样本被正确分类,则不会有调整,聚类中心也不会有任何变化,这标志着已经收敛,因此算法结束。

基本步骤如下:

a.对于数据对象集,任意选取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类中心;

b.根据类中对象的平均值,将每个对象重新赋给最相似的类;

c.更新类的平均值,即计算每个类中对象的平均值;

d.重复b和c步骤;

e.直到不再发生变化。

图2-7是利用K-means方法做的一个数据事件的聚类分析结果。数据类定义为10个。数据事件来自于图2-8,采用的数据样板是8×8的数据样板。

K-means算法优点为当聚类是密集的,且类与类之间区别明显时,效果较好。对于处理大数据集,这个算信迟缓法是相对可伸缩和高效的,缺点主要有三个:

图2-7 K-means方法聚类结果

图2-8 用于聚类的训练图像,数据样板选择为8*8

1)在K-means算法中K是事先给定的,这个K值的选定是非常难以估计的。很多时候,事先并不知道给定的数据集旦敏应该分成多少个类别才最合适。这是K-means算法的一个不足。

2)在K-means算法中,首先需要根据初始聚类中心来确定一个初始划分,然后对初始划分进行优化。这个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对聚类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一旦初始值选择的不好,可能无法得到有效的聚类结果,这也成为K-means算法的一个主要问题。

3)从K-means算法框架可以看出,该算法需要不断地进行样本分类调整,不断地计算调整后的新的聚类中心,因此当数据量非常大时,算法的时间开销是非常大的。所以需要对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进行分析、改进,提高算法应用范围。

㈡ k均值聚类算法原理

 算法:
第一步:选K个初始聚类中心,z1(1),z2(1),…,zK(1),其中括号内的序号为寻找聚类中心的迭代运算斗高并的次序号。聚类中心的向量值可任意设定,例如可选开始的K个模式样本的向量值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第二步:逐个将需分类的模式样本{x}按最小距离准则分配给K个聚类中心中的某一个zj(1)。
假设i=j时, ,则 ,其中k为迭代运算的次序号,第一次迭代k=1,Sj表示第j个聚类,其聚类中心为zj。
第三步:计算各个聚类中心空迹的新的向量值,zj(k+1),j=1,2,…,K
求各聚类域中所包含样本的均值向量:

其中Nj为第j个聚类域Sj中所包含的样本个数。以均值向量作为新的聚类中心,可使如下聚类准则函数最小:

在这一步中要分别计算K个聚类中的样本均值向量,所以称之为K-均值算法。
第四步:若 ,j=1,2,…,K,则返回第二步,将模式样本逐个重新分类,重复迭代运算;
若 ,j=1,2,…,K,则算念碧法收敛,计算结束。

㈢ K均值算法

代价函数可以定义为各个样本距离所属簇中心点的误差平方和

K均值算法有一些缺点,例如受初值和离群点的影响每次的结果不稳定、结果 通常不是全局最优而是局部最优解、无法很好地解决数据簇分布差别比较大的情 况(比如一类是另一类样本数量的100倍)、不太适用于离散分类等。但是瑕不掩 瑜,K均值聚类的优点也是很明显和突出的,主要体现在:对于大数据集,K均值 聚类算法相对是可伸缩和高效的,它的计算复杂度是O(NKt)接近于线性,其中N是 数据对象的数目,K是聚类的簇数,t是迭代的轮数。尽管算法经常以局部最优结 束,但一般情况下达到的局部最优已经可以满足聚类的需求。
其实书中也少讲了缺点,那就是关于k的选择,当维度很高的时候,你很难判断选择k多少比较合适。
不过书中在算法调优中说了。所谓的调优其是也是变相的说那些缺点。

K均值算法的调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1)数据归一化和离群点处理。
K均值聚类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欧式距离度量的数据划分方法,均值和方差大的 维度将对数据的聚类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未做归一化处理和统一单位的 数据是无法直接参与运算和比较的。同时,离群点或者少量的噪声数据就会对均 值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中心偏移,因此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之前通常需要对数据 做预处理。

(2)合理选择K值。
K值的选择是K均值聚类最大的问题之一,这也是K均值聚类算法的主要缺 点。实际上,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可行的办法来弥补这一缺点,或者说找到K值 的合理估计方法。但是,K值的选择一般基于经验和多次实验结果。例如采用手肘 法,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K值,并将不同K值所对应的损失函数画成折线,横轴 为K的取值,纵轴为误差平方和所定义的损失函数,如图5.3所示

由图可见,K值越大,距离和越小;并且,当K=3时,存在一个拐点,就像人 的肘部一样;当K (1,3)时,曲线急速下降;当K>3时,曲线趋于平稳。手肘法认 为拐点就是K的最佳值。
手肘法是一个经验方法,缺点就是不够自动化,因此研究员们又提出了一些 更先进的方法,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Gap Statistic方法[5]。Gap Statistic方法的优点 是,不再需要肉眼判断,而只需要找到最大的Gap statistic所对应的K即可,因此该 方法也适用于批量化作业。在这里我们继续使用上面的损失函数,当分为K簇时, 对应的损失函数记为Dk。Gap Statistic定义为
Gap(K)=E(logDk)−logDk

内按照均匀分布随机地产生和原始样本数一样多的随机样本,并对这个随机样本
做K均值,得到一个Dk;重复多次就可以计算出E(logDk)的近似值。那么Gap(K)有
什么物理含义呢?它可以视为随机样本的损失与实际样本的损失之差。试想实际 样本对应的最佳簇数为K,那么实际样本的损失应该相对较小,随机样本损失与实 际样本损失之差也相应地达到最小值,从而Gap(K)取得最大值所对应的K值就是最 佳的簇数。根据式(5.4)计算K =1,2,...,9所对应的Gap Statistic

(3)采用核函数。
采用核函数是另一种可以尝试的改进方向。传统的欧式距离度量方式,使得K 均值算法本质上假设了各个数据簇的数据具有一样的先验概率,并呈现球形或者 高维球形分布,这种分布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面对非凸的数据分布形状时, 可能需要引入核函数来优化,这时算法又称为核K均值算法,是核聚类方法的一种 [6]。核聚类方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一个非线性映射,将输入空间中的数据点映射到 高位的特征空间中,并在新的特征空间中进行聚类。非线性映射增加了数据点线 性可分的概率,从而在经典的聚类算法失效的情况下,通过引入核函数可以达到 更为准确的聚类结果。

K均值算法的主要缺点如下。
(1)需要人工预先确定初始K值,且该值和真实的数据分布未必吻合。
(2)K均值只能收敛到局部最优,效果受到初始值很大。
(3)易受到噪点的影响。
(4)样本点只能被划分到单一的类中。

■ K-means++算法
K均值的改进算法中,对初始值选择的改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这类算法 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K-means++算法。原始K均值算法最开始随机选取数据集中 K个点作为聚类中心,而K-means++按照如下的思想选取K个聚类中心。假设已经 选取了n个初始聚类中心(0<n<K),则在选取第n+1个聚类中心时,距离当前n个 聚类中心越远的点会有更高的概率被选为第n+1个聚类中心。在选取第一个聚类中 心(n=1)时同样通过随机的方法。可以说这也符合我们的直觉,聚类中心当然是 互相离得越远越好。当选择完初始点后,K-means++后续的执行和经典K均值算法 相同,这也是对初始值选择进行改进的方法等共同点。

■ ISODATA算法
当K值的大小不确定时,可以使用ISODATA算法。ISODATA的全称是迭代自 组织数据分析法。在K均值算法中,聚类个数K的值需要预先人为地确定,并且在 整个算法过程中无法更改。而当遇到高维度、海量的数据集时,人们往往很难准 确地估计出K的大小。ISODATA算法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改进,它的思想也 很直观。当属于某个类别的样本数过少时,把该类别去除;当属于某个类别的样 本数过多、分散程度较大时,把该类别分为两个子类别。ISODATA算法在K均值 算法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两个操作,一是分裂操作,对应着增加聚类中心数;二是 合并操作,对应着减少聚类中心数。ISODATA算法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算法,其缺 点是需要指定的参数比较多,不仅仅需要一个参考的聚类数量Ko,还需要制定3个
阈值。下面介绍ISODATA算法的各个输入参数。
(1)预期的聚类中心数目Ko。在ISODATA运行过程中聚类中心数可以变 化,Ko是一个用户指定的参考值,该算法的聚类中心数目变动范围也由其决定。 具体地,最终输出的聚类中心数目常见范围是从Ko的一半,到两倍Ko。
(2)每个类所要求的最少样本数目Nmin。如果分裂后会导致某个子类别所包 含样本数目小于该阈值,就不会对该类别进行分裂操作。
(3)最大方差Sigma。用于控制某个类别中样本的分散程度。当样本的分散 程度超过这个阈值时,且分裂后满足(1),进行分裂操作。
(4)两个聚类中心之间所允许最小距离Dmin。如果两个类靠得非常近(即这 两个类别对应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小于该阈值时,则对这两个类进行
合并操作。
如果希望样本不划分到单一的类中,可以使用模糊C均值或者高斯混合模型, 高斯混合模型会在下一节中详细讲述。

K均值聚类的迭代算法实际上是一种最大期望算法 (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简称EM算法。EM算法解决的是在概率模 型中含有无法观测的隐含变量情况下的参数估计问题。
EM算法只保证收敛到局部最优解

㈣ 大数据十大经典算法之k-means

大数据十大经典算法之k-means
k均值算法基本思想:
K均值算法是基于质心的技术。它以K为输入参数,把n个对象集合分为k个簇,使得簇内的相似度高,簇间的相似度低。
处理流程:
1、为每个聚类确定一个初始聚类中心,这样就有k个初始聚类中心;
2、将样本按照最小距离原则分配到最邻近聚类
3、使用每个聚类中的样本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4、重复步骤2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变化
5、结束,得到K个聚类
划分聚类方法对数据集进行聚类时的要点:
1、选定某种距离作为数据样本间的相似性度量,通常选择欧氏距离。
2、选择平价聚类性能的准则函数
用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来评价聚类性能。
3、相似度的计算分局一个簇中对象的平均值来进行
K均值算法的优点:
如果变量很大,K均值比层次聚类的计算速度较快(如果K很小);
与层次聚类相比,K均值可以得到更紧密的簇,尤其是对于球状簇;
对于大数据集,是可伸缩和高效率的;
算法尝试找出使平方误差函数值最小的k个划分。当结果簇是密集的,而簇与簇之间区别明显的时候,效果较好。
K均值算法缺点:
最后结果受初始值的影响。解决办法是多次尝试取不同的初始值。
可能发生距离簇中心m最近的样本集为空的情况,因此m得不到更新。这是一个必须处理的问题,但我们忽略该问题。
不适合发现非凸面形状的簇,并对噪声和离群点数据较敏感,因为少量的这类数据能够对均值产生较大的影响。
K均值算法的改进:
样本预处理。计算样本对象量量之间的距离,筛掉与其他所有样本那的距离和最大的m个对象。
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选用簇中位置最靠近中心的对象,这样可以避免孤立点的影响。
K均值算法的变种:
K众数(k-modes)算法,针对分类属性的度量和更新质心的问题而改进。
EM(期望最大化)算法
k-prototype算法
这种算法不适合处理离散型属性,但是对于连续型具有较好的聚类效果。
k均值算法用途:
图像分割;
衡量足球队的水平;
下面给出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auther archersc
//JLU
namespace CS_LIB
{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Kmean
{
public:
//输入格式
//数据数量N 维度D
//以下N行,每行D个数据
istream& loadData(istream& in);
//输出格式
//聚类的数量CN
//中心维度CD
//CN行,每行CD个数据
//数据数量DN
//数据维度DD
//以下DN组,每组的第一行两个数值DB, DDis
//第二行DD个数值
//DB表示改数据属于一类,DDis表示距离改类的中心的距离
ostream& saveData(ostream& out);
//设置中心的数量
void setCenterCount(const size_t count);
size_t getCenterCount() const;
//times最大迭代次数, maxE ,E(t)表示第t次迭代后的平方误差和,当|E(t+1) - E(t)| < maxE时终止
void clustering(size_t times, double maxE);

private:
double calDistance(vector<double>& v1, vector<double>& v2);

private:
vector< vector<double> > m_Data;
vector< vector<double> > m_Center;
vector<double> m_Distance;
vector<size_t> m_DataBelong;
vector<size_t> m_DataBelongCount;
};
}
#include "kmean.h"

#include <ctime>
#include <cmath>
#include <cstdlib>
//auther archersc
//JLU

namespace CS_LIB
{
template<class T>
void swap(T& a, T& b)
{
T c = a;
a = b;
b = c;
}

istream& Kmean::loadData(istream& in)
{
if (!in){
cout << "input error" << endl;
return in;
}
size_t dCount, dDim;
in >> dCount >> dDim;
m_Data.resize(dCount);
m_DataBelong.resize(dCount);
m_Distance.resize(dCount);
for (size_t i = 0; i < dCount; ++i){
m_Data[i].resize(dDim);
for (size_t j = 0; j < dDim; ++j){
in >> m_Data[i][j];
}
}
return in;
}
ostream& Kmean::saveData(ostream& out)
{
if (!out){
cout << "output error" << endl;
return out;
}
out << m_Center.size();
if (m_Center.size() > 0)
out << << m_Center[0].size();
else
out << << 0;
out << endl << endl;
for (size_t i = 0; i < m_Center.size(); ++i){
for (size_t j = 0; j < m_Center[i].size(); ++j){
out << m_Center[i][j] << ;
}
out << endl;
}
out << endl;
out << m_Data.size();
if (m_Data.size() > 0)
out << << m_Data[0].size();
else
out << << 0;
out << endl << endl;
for (size_t i = 0; i < m_Data.size(); ++i){
out << m_DataBelong[i] << << m_Distance[i] << endl;
for (size_t j = 0; j < m_Data[i].size(); ++j){
out << m_Data[i][j] << ;
}
out << endl << endl;
}
return out;
}
void Kmean::setCenterCount(const size_t count)
{
m_Center.resize(count);
m_DataBelongCount.resize(count);
}
size_t Kmean::getCenterCount() const
{
return m_Center.size();
}
void Kmean::clustering(size_t times, double maxE)
{
srand((unsigned int)time(NULL));
//随机从m_Data中选取m_Center.size()个不同的样本点作为初始中心。
size_t *pos = new size_t[m_Data.size()];
size_t i, j, t;
for (i = 0; i < m_Data.size(); ++i){
pos[i] = i;
}
for (i = 0; i < (m_Data.size() << 1); ++i){
size_t s1 = rand() % m_Data.size();
size_t s2 = rand() % m_Data.size();
swap(pos[s1], pos[s2]);
}
for (i = 0; i < m_Center.size(); ++i){
m_Center[i].resize(m_Data[pos[i]].size());
for (j = 0; j < m_Data[pos[i]].size(); ++j){
m_Center[i][j] = m_Data[pos[i]][j];
}
}
delete []pos;
double currE, lastE;
for (t = 0; t < times; ++t){
for (i = 0; i < m_Distance.size(); ++i)
m_Distance[i] = LONG_MAX;
for (i = 0; i < m_DataBelongCount.size(); ++i)
m_DataBelongCount[i] = 0;
currE = 0.0;
for (i = 0; i < m_Data.size(); ++i){
for (j = 0; j < m_Center.size(); ++j){
double dis = calDistance(m_Data[i], m_Center[j]);
if (dis < m_Distance[i]){
m_Distance[i] = dis;
m_DataBelong[i] = j;
}
}
currE += m_Distance[i];
m_DataBelongCount[m_DataBelong[i]]++;
}
cout << currE << endl;
if (t == 0 || fabs(currE - lastE) > maxE)
lastE = currE;
else
break;
for (i = 0; i < m_Center.size(); ++i){
for (j = 0; j < m_Center[i].size(); ++j)
m_Center[i][j] = 0.0;

}
for (i = 0; i < m_DataBelong.size(); ++i){
for (j = 0; j < m_Data[i].size(); ++j){
m_Center[m_DataBelong[i]][j] += m_Data[i][j] / m_DataBelongCount[m_DataBelong[i]];
}
}
}
}
double Kmean::calDistance(vector<double>& v1, vector<double>& v2)
{
double result = 0.0;
for (size_t i = 0; i < v1.size(); ++i){
result += (v1[i] - v2[i]) * (v1[i] - v2[i]);
}
return pow(result, 1.0 / v1.size());
//return sqrt(result);
}
}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fstream>
#include "kmean.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namespace CS_LIB;

int main()
{
ifstream in("in.txt");
ofstream out("out.txt");
Kmean kmean;
kmean.loadData(in);
kmean.setCenterCount(4);
kmean.clustering(1000, 0.000001);
kmean.saveData(out);

return 0;
}

㈤ kmeans算法是什么

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也叫做K均值或K平均,也经常被称为劳埃德(Lloyd)算法。是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数据集中的各个点划分到距离它最近的簇内,距离指的是数据点到簇中心的距离。

K-means算法的思想很简单,对于给定的样本集,按照样本之间的距离大小,将样本划分为K个簇。将簇内的数据尽量紧密的连在一起,而让簇间的距离尽量的大。

算法流程

1、选取数据空间中的K个对象作为初始中心,每个对象代表一个聚类中心。

2、对于样本中的数据对象,根据它们与这些聚类中心的欧氏距离,按距离最近的准则将它们分到距离它们最近的聚类中心(最相似)所对应的类。

3、更新聚类中心:将每个类别中所有对象所对应的均值作为该类别的聚类中心,计算目标函数的值。

4、判断聚类中心和目标函数的值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则输出结果,若改变,则返回2)。

㈥ 什么是k均值聚类算法

适用条件:系统聚类法适于二维有序样品聚类的样品个数比较均匀。K均值聚类法适用于快速高效,特别是大宴滚裤量数据时使用。

两者区别如下:

一、指代不同

1、K均值聚类法:是一种迭代求解的聚类分析算法。

2、系统聚类法:又叫分层聚晌简类法,聚类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步骤不同

1、K均值聚类法:步骤是随机选取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然后计算每个对象与各个种子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把每个对象分配给距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

2、系统聚类法:开始时把每个样品作为一类,然后把最靠近的样品(即距离最小的群品)首先聚为小类,再将已聚合的小类按其类间距离再合并,不断继续下去,最后把一切子类都聚合到一个大类。


三、目的不同

1、K均值聚类法:终止条件可以是没有(或最小数目)对象被重新分配给不同的聚类,没有(或最小数目)聚类中心再发生变化,误差平方和局部最小。

2、系统聚类法:是以距离为相似统计量时,确定新类与其他各类之间距离的方法,如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备滚、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群平均法、离差平方和法、欧氏距离等。


㈦ K均值算法介绍

从没有标记过的数据中学习称之为非监督学习。
在非监督学习中,通过算法来定义一些数据的结构,将数据分别聚合到这些子集中,这种算法称之为聚类算法。

K均值 (K-means) 算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聚类算法。


假设有槐闭运如上的数据集,可以看到只有输入 ,没有输出 。

下面说明一下K均值算法的过程

K均值算法的代价函数为:

优化目标就是使用上面的代价函数最小化所有参数。

上述步骤中
第3步集群分配,是通过找到离样本最近的聚类中心点来最小化代价函数;
第4步移动质心,是通过改变样本和聚类中心点的距离来最小代价函数。
在K均值算法中,代价函数是一直下降的,不可能出现上升的情况。

聚类中心的个数 一般都是小于样本数量 的,因此可以随机取 个样本来作为聚类中心。

步骤

这样做的优点是方便快捷,缺点是不一定能够找到最佳的聚类中心,容易陷入局部最优。铅梁
这种陷入局部最优的情况在聚态行类中心过少时一般会出现,一般在 的情况下,解决办法是多次执行该步骤,比较代价函数的值,取最小值。

聚类中心数量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方法,跟主观上的判断有很大关系,也跟业务,以及一些客观条件,以及使用K均值算法的目标有关。

㈧ 聚类算法 - kmeans

kmeans即k均值算法。k均值聚类是最着名的划分聚类算法,由于简洁和效率使得他成为所有聚类算法中最广泛使用的。给定一个数据点集合和需要的聚类数目k,k由用户指定,k均值算法根据某个距离函数反复把数据分入k个聚类中。

简易动画过程在这, 传送门
第一步 ,输入k的值,即我们希望将数据集经过聚类得到k类,分为k组
第二步 ,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识的聚类中心(质心,Centroid)
第三步 ,对集合中每一个数据点,计算与每一个聚类中心的距离,离哪个中心距离近,就标记为哪个中心。待分配完全时,就有第一次分类。
第四步 ,每一个分类根据现有的数据重新计算,并重新选取每个分类的中心(质心)
第五至N步 ,重复第三至四步,直至符合条件结束迭代步骤。条件是如果新中心和旧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某一个设置的阈值(表示重新计算的质心的位置变化不大,趋于稳定,或者说收敛),可以认为我们进行的聚类已经达到期望的结果,终止迭代过程。

该算法的核心就是选择合适的k值,不同的k值出来有不同的结果。

手肘法的核心指标是SSE(sum of the squared errors,误差平方和),

其中,Ci是第i个簇,p是Ci中的样本点,mi是Ci的质心(Ci中所有样本的均值),SSE是所有样本的聚类误差,代表了聚类效果的好坏。

手肘法的核心思想是:随着聚类数k的增大,样本划分会更加精细,每个簇的聚合程度会逐渐提高,那么误差平方和SSE自然会逐渐变小。并且,当k小于真实聚类数时,由于k的增大会大幅增加每个簇的聚合程度,故SSE的下降幅度会很大,而当k到达真实聚类数时,再增加k所得到的聚合程度回报会迅速变小,所以SSE的下降幅度会骤减,然后随着k值的继续增大而趋于平缓,也就是说SSE和k的关系图是一个手肘的形状,而这个肘部对应的k值就是数据的真实聚类数。当然,这也是该方法被称为手肘法的原因。

该方法的核心指标是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某个样本点Xi的轮廓系数定义如下:

其中,a是Xi与同簇的其他样本的平均距离,称为凝聚度,b是Xi与最近簇中所有样本的平均距离,称为分离度。而最近簇的定义是

其中p是某个簇Ck中的样本。事实上,简单点讲,就是用Xi到某个簇所有样本平均距离作为衡量该点到该簇的距离后,选择离Xi最近的一个簇作为最近簇。

求出所有样本的轮廓系数后再求平均值就得到了 平均轮廓系数 。平均轮廓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1],且簇内样本的距离越近,簇间样本距离越远,平均轮廓系数越大,聚类效果越好。那么,很自然地,平均轮廓系数最大的k便是最佳聚类数。

(1)容易理解,聚类效果不错,虽然是局部最优, 但往往局部最优就够了
(2)处理大数据集的时候,该算法可以保证较好的伸缩性
(3)当簇近似高斯分布的时候,效果非常不错
(4)算法复杂度低

(1)K 值需要人为设定,不同 K 值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2)对初始的簇中心敏感,不同选取方式会得到不同结果
(3)对异常值敏感
(4)样本只能归为一类,不适合多分类任务
(5)不适合太离散的分类、样本类别不平衡的分类、非凸形状的分类

㈨ k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包括

一种迭代求解的聚类分析算法。
其步骤是,世让预将数据分为K组,则随机选取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然后计算每个对象与各个种子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把每个对象分配给距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聚类中心以及分配给它们的对象就代表一个聚类。每分配一个样本,聚类的聚类中心会根据聚类中现有的对象被重新计算。这个过程将不断重复直到满足某个终止条件。终止条件可以是没有(或最小数目)对象被重新分配给不拍返昌同的聚类,没有(或最小数目)聚类中心再发袭扒生变化,误差平方和局部最小。

㈩ 聚类算法之K均值算法(k-means)的Python实现

K-means算法是硬聚类算法,是典型的基于原型的目标函数聚类方法的代表,它是数据点到原型的某种距离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利用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得到迭代运算的调整规则。K-means算法以欧式距离作为相似度测度,它是求对应某一初始聚类中心向量V最优分类,使得评价指标J最小。算法采用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作为聚类准则函数。

通常,人们根据样本间的某种距离或者相似性来定义聚类,即把相似的(或距离近的)样本聚为同一类,而把不相似的(或距离远的)样本归在其他类。

所谓聚类问题,就是给定一个元素集合D,其中每个元素具有n个可观察属性,使用某种算法将D划分成k个子集,要求每个子集内部的元素之间相异度尽可能低,而不同子集的元素相异度尽可能高。其中每个子集叫做一个簇。

k-means算法是一种很常见的聚类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迭代寻找k个聚类的一种划分方案,使得用这k个聚类的均值来代表相应各类样本时所得的总体误差最小。

看起来还不错

分析一个公司的客户分类,这样可以对不同的客户使用不同的商业策略,或是电子商务中分析商品相似度,归类商品,从而可以使用一些不同的销售策略,等等。

阅读全文

与k均值算法道客巴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疫情命令照片 浏览:95
画世界的app叫什么 浏览:824
vc6编译时显示无法执行 浏览:547
java动态初始化数组 浏览:63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答案pdf 浏览:681
得物app上面的鞋为什么这么贵 浏览:909
如何从爱思服务器注销游戏账号 浏览:944
幼儿编程教育培训多少钱 浏览:406
经常生气有什么东西能解压 浏览:903
代理服务器地址和端口可以怎么填 浏览:65
unity5手游编译模型 浏览:268
安卓无人机app源码 浏览:811
pl1编程语言 浏览:801
台达plc编程换算指令大全 浏览:176
手机上的编程游戏 浏览:110
服务器密码机有什么用 浏览:479
dos磁盘命令 浏览:957
单片机cpu52的功能 浏览:693
opc服务器怎么开发 浏览:375
觅喜是个什么app 浏览: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