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智能识别病虫害,“农博创新”的这款软件可以帮助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病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降质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作物病族告猛虫害 种类多 , 发生差异大 、 监测预报难度大 ,是生产管理的难点,一旦大面积爆发,轻则造成农作物减产,重则颗粒无收,使农户长期劳作毁于一旦,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传统诊断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是通过人的肉眼去观察,然后根据个人经验进行判断,而人为识别病害存在的问题有:
实际上,农作物的病虫害识别并不能按图索骥,需要根据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生长阶段等进行望闻问切。 智慧农业方案提出了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以及深度学习,让机器提取发生病虫害的作物的生长阶段、发病特征、发病前的环境条件变化情况、并形成特定的作物病虫害模型 ,最终达到以下效果:
农博创新NBI 自2016年涉足智慧农业市场以来,一直致力于 将农业物联网设备打造成产品化、模块化的消费级产品,让农业物联网监测设备人人买得起,无需专业人员十分钟即可安装完成并使用 。经过两年多的市场铺设和数据储备,农博创新NBI在农业大数据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
邀请国内多位植保专家对现有的作物病害图片进行专业的分类与病害判定,形成病害智能识别引擎的作物病害库,并与哈工大深圳研究院一起,对作物病害库进行病害模型训练,实现了 用户拍照上传, 1秒识别作物兆桥患病情况的效果 ,而这也是农博创新即将推出的产品---- 口袋农库APP 的核心功能。
据农博创新NBI的介绍,现在口袋农库的智能识别引擎已经 具备番茄、辣椒、葡萄等十余种农作物,共计130多种病害的识别能力,识别正确率可以达到80%以上 。农博创新表示,人工智能识别引擎是一个不断学习过程,随着农博创新守望者系列物联网设备的铺设,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时的环境数据得到更多的积累,病害识别结果将会更加准确,识别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大,人工智能在病虫害的应用也将不仅仅停留在图片特征的提取与识别,未来将会利用现有的环境数据与病虫害发病特征一起,构建更加智能更加完善的病虫害友告监测与预警系统,并能够精准推送病虫害防治措施。
目前,口袋农库小程序版已在微信进行上线公测,口袋农库的小程序版本具备识别作物病害的功能, 用户可以随时通过微信进入小程序,随手拍作物发病的照片 ,让用户做到识别的流程的便捷性和及时性,符合小程序“用完即走”的特性。
十一月中旬将发布口袋农库APP版本,APP在小程序的基础上增加病虫害交流广场等功能,帮助种植户认识病虫害,防治病虫害。
人工智能是一个未来的趋势,人工智能在农业病虫害的应用将会是一个大的突破,相信口袋农库的面世,将会给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个更快速的解决方案。
Ⅱ 茶树病虫害识别黑科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因其鉴别速度快、稳定性好、准确度高等特点, 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应用到茶树病虫害的识别上,达到提高识别效率、节省劳动力的效果。
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发展概况
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 探索 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生物视觉的研究,一般是使用图像捕捉设备自动接收目标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具有速度快、稳定性好、准确性高等特点,拥有代替人眼进行识别的发展潜力。
科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img_height="411" img_width="985" data-src="//imgq8.q578.com/ef/0719/7673af372d35db7e.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进入21世纪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和深度学习迹芦在人工智能识别农业病虫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早期研究上都是基于静态的标本图像,在田间复杂的环境下识别效果还有待改善。而深度学习在处理海量数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在大规模数据中自动提取出物体特征并利用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相对于传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野没识别精度和效率上具有明显的提升,对提高识别准确率以及减少研发劳力投入具有显着的优势。
二、人工智能识别茶树病虫害的研究现状
1. 人工智能识别茶树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据统计,我国已有记录的茶树病虫有900多种,过去识别这些茶树病虫主要依靠植保专家和植保工作者,通过对害虫的形态特征、病害的发生特征以及发生时间进行辨别。传统的人工识别难以满足生产需求,给精准防控带来困难。相比之下,人工智能识别明显更准确,花费的时间和劳动力更少。因此,人工智能在茶树病虫害识别上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农业病虫害识别系统中的发展,在茶树病虫害识别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8年,秦华光基于专家经验研发了1套茶园害虫智能化WEB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茶园病虫识别,虫害预测预报和茶园害虫的防治决策3个主要环节,采用形态识别、图谱识别和检索识别3种方式识别病虫害,是我国早期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茶园病虫害防治的代表性研究。在图形识别领域,算法对识别速度及结果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吴阿林等采用BP、SVM、CART等3种算法构建了茶树5种尺蠖害虫的三维空间结构知识库,其对害虫的分类识别率在80.00% 86.67%之间。
近些年,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在图像人工智能识别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图像显着性分析并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所建立的模型对茶园常见的害虫进行识别,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并提高了对不同茶树病害图像的识别能力。移动智能设备的快速普及,也为病虫害识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目前,在茶树病虫害识别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杭州睿坤 科技 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一套基于移动端的智能识别系统“姿脊带茶病茶虫”,该系统能够识别茶园中常见的病虫害及天敌80种左右,操作简单、识别速度快、准确度高,为茶树病虫害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途径。
科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img_height="860" img_width="860" data-src="//imgq8.q578.com/ef/0719/4854e62adc5cfd31.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科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img_height="710" img_width="360" data-src="//imgq8.q578.com/ef/0719/d91c59ffa3f54dc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2. 人工智能识别茶树病虫害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几十年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发展迅速,深度学习在病虫害识别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在各种算法上的优化使得病虫害识别效率和精度上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人工智能在茶树病虫害识别研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方面,多数研究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还不能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室内完成,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有效去除外界其他干扰因子的影响,但在实际应用中,茶园的环境复杂,光线、天气等都会对图片的采集有一定影响,而且病虫害发生时会被茶树叶片、嫩梢所阻挡,这对识别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二是实验室研究主要是以静态的害虫或者病害标本为主要识别对象,而在实际应用中是对动态的茶园害虫进行识别,这部分的害虫识别上有一定难度,其识别准确率有待提高;三是在病虫害识别研究中所采集的图片主要是在病虫害发生比较明显的阶段,而在生产中病虫害发生初期对于正确采取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病虫害识别系统的识别能力能够覆盖病虫害的完整发生过程。
另一方面,在识别软件开发上应以轻量级、简单、便捷、易操作为主,以便于多种技术手段融合。
科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img_height="1026" img_width="1246" data-src="//imgq8.q578.com/ef/0719/68d6db1afc932ca9.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三、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茶树病虫害识别中的应用前景
尽管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茶树病虫害识别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目前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茶树病虫害识别程序设计和实现上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未来,可在此成果的基础上向病虫害监测预警及精准防控方向发展,从而推进数字茶园建设。
在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方面,随着有效算法的改善将会大大提高病虫害识别的准确性以及对病虫害为害程度分级的能力。通过对茶树病虫害智能识别、病虫害为害程度分级等方法,由单一的茶树病虫害智能识别逐步转入到多元的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实现对茶园病虫害实时、动态、综合的监测和预警,不断优化茶园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水平,为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提供可靠数据。
在茶园病虫害精准防控方面,通过对茶园长期、多点的智能监测数据,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建立茶园病虫害、天敌数据库。在病虫害暴发时,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天敌、监测预警等信息,及时推送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为茶农精准地提供病虫害防治措施,避免茶农乱用农药,推进茶园绿色防控的普及。
茶树病虫害识别系统是数字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茶园智能识别系统不仅仅局限于病虫害这一方面,还可拓展到茶树栽培、茶园管理等方面,由单一的茶园病虫害识别转向茶树生长、栽培等多方面的识别、监测,从而实现将多个功能集于一个系统当中,提高茶园数字化管理水平。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2年第6期,P1-6,《人工智能识别茶树病虫害的应用与展望》,作者:杨奉水,王志博,汪为通,张欣欣,孙亮,肖强 。
Ⅲ 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2021年7月5日张曼俞同学第一次且十分荣幸地参加了由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发起的乡村振兴,病虫害防治三下乡活动,在经历了为期几天的调查走访之后,张曼俞同学了解了她的家乡--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吕店镇的脱贫战略和居民生活状况,引发了她深刻的思考,有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感悟。图1.活动正式开展在七月五号乡村振兴病虫害防治小分队在负责人的组织下展开了PPT宣讲,使小分队成员对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止有了一定的了解。图2.植物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在七月五号下午张曼俞同学在返回家里之后经上网查询资料和向当地村民请教了解了家乡的病虫害及其防治办法。甜菜夜蛾(Beetarmyworm)学名Spodopteraexigua(Hübner,1808)又名玉米夜蛾、玉米小夜蛾、玉米青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玉米、棉花、甜菜、芝麻、花生、烟草、大豆、白菜、大白菜、番茄、豇豆、葱等170多种植物[1]。以幼虫为害歼洞老叶片,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陆续从绒毛中爬出,1-2龄常群集在叶背面为害,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窗户纸状。3龄以后的幼虫分散为害,还可取食苞叶,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4龄以后开始大量取食,严重发生时可将叶肉吃光,仅残留叶和叶柄脉。3龄以上的幼虫还可钻蛀果穗为害造成烂穗[1]。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5—30毫米,虫体和前翅灰褐色,前翅外缘线由1列黑色三角形小斑组成,肾形纹与环纹均黄褐色。卵圆馒头形,卵粒重叠,形成1-3层卵块,有白绒毛覆盖。幼虫体色多变,一般为绿色或暗绿色,气门下线黄白色,两侧有黄白色纵带纹,有时带粉红色,各气门后上方有1个显着白色斑纹。腹足4对。蛹体长1厘米左右,黄褐色[1]。甜菜夜蛾成虫危害特点初孵幼虫结疏松网在叶背群集取食叶肉,受害部位呈网状半透明的窗斑,干枯后纵裂:三龄后幼虫开始分群危害,可将叶片吃成孔洞、缺刻,严重颤拍时全部叶片被食尽,整个植株死亡。四龄后幼虫开始大量取食,蚕食叶片,啃食花瓣,蛀食茎秆及果荚[2]。发生规律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5-6代,少数年份发生7代,越往南方其每年发生代数会随之增加,广东地区一年可发生10~11代。主要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在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为害。成虫有强趋光性,但趋化性弱,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叶片背面、草丛和土缝等阴暗场所,傍晚开始活动,夜间活动最盛。卵多产于叶背,苗株下部叶片上的卵块多于上部叶片。平铺一层或多层重叠,卵块上披有白色鳞毛。部或杂草上,卵块1-3层排列,覆白色绒毛。每雌可产卵100~600粒。卵期2-6天。幼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稍受惊吓即卷成“C”状,滚落到地面。幼虫怕强光,多在早、晚为害,阴天可全天为害。虫口密度过大时,幼虫可自相残杀。老熟幼虫入土,吐丝筑室化蛹。长江流域各代幼虫发生为害的时间为:第1代高峰期为5月亡旬至6月下旬,第2代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至7月中旬,第3代高峰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4代高峰期为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第5代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第6代高峰期为9月下旬至11月下旬,第7代发生在11月上中旬,该代为不完全世代。一般情况下,从第3代开始会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山东以第3-5代为害较重,江西南昌6月幼虫发生较多,9月中旬至10月为全年发生高峰。湖南长沙幼虫也以6月发生较多,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发生最盛。适温(或高温)高湿环境条件有利于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一般7―9月是为害盛期,7―8月,,降水量少,湿度小,有利其大发生[1]。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在蛹期结合农事需要进行中耕除草、冬灌,深翻土壤。早春铲除田间地边杂草,破坏早期虫源滋生、栖息场所,这样有利于恶化其取食、产卵环境[2]。物理防治傍晚人工捕捉大龄幼虫,挤抹卵块,这样能有效地降低虫口密度。在成虫始盛期,在大田设置黑光灯、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同时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2]。生物防治使用Bt制剂进行防治及保护,利用腹茧蜂、叉角厉蝽、星豹蛛、斑腹刺益蝽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卵氏升的优势天敌有黑卵蜂,短管赤眼蜂等;幼虫优势天敌有绿僵菌[2]。化学防治施药时间应选择在清晨最佳,在幼虫孵化盛期,于上午8时前或下午6时后喷施25%灭幼脲乳油1000-2000倍液,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5%氟虫脲乳油500倍混合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500。图3.甜菜夜蛾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的、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1]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玉米栽培地区。在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受自交系的抗病性、轮作制度、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该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1][2]由于玉米大斑病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存在大量病原菌,三是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1]中文名玉米大斑病为害症状侵染循环流行规律防治方法病原特征玉米大斑病病原为大斑病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凸脐蠕孢属。分生孢子梗从气孔长出,青褐色,单生或2-6根丛生,不分枝,直立或上部有屈膝状弯曲,2-6个(多数3-5个)隔膜,大小(12.5-188.7)微米×10.0微米,基部细胞膨大,色深,向尖端色渐浅,顶端或弯曲处有明显孢痕。分生孢子1至数个顶生,初无色,后变褐绿色,纺锤形,直或向一侧弯曲,多数4-7个隔膜,大小(57.7-140.6)微米×(15.1-22.9)微米。有性态只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生,异宗配合,子囊座黑色,椭圆形或近球形,高359-721微米,宽345-497微米。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有短柄,大小为(176-249)微米×(24-31)微米,一般含子囊孢子2-4个,也有1-6个。成熟的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直或弯曲,3个隔膜,隔膜处有缢缩,大小为(42-78)微米×(13-17)微米。[3]1被害叶2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大斑病凸脐蠕孢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已知有玉米专化型、高粱专化型、约翰生草专化型、棍合专化型等。玉米专化型区分为1号和2号小种,中国分布的是1号小种。[3]为害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呈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相连成大的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先出现水渍状斑,很快发展为灰绿色的小斑点,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形成长梭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没有典型变色区域的大型病斑。在连雨天的时候,斑块上会出现灰黑色霉层,这主要是由于病原孢子大量分生而造成的,发病后植株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难以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造成大面积减产。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孢子。[4][5]共13张玉米大斑病侵染循环玉米大斑病病菌以其休眠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遇适宜温度、湿度条件萌发入侵;经10-14天,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重复侵染。[5]流行规律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对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土壤肥力较低的田地,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发育不良,对于病害的抵抗力降低,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测土培肥,补足氮和钾,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株的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减轻发病程度。[4]气候条件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如果遇到温度较低、气候冷凉加上连雨天气,湿度较大则极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因为这样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原菌的孢子分生,利于病害的传播。[4]品种差异不同的品种对于大斑病的抗性是不同的,在实际生长中,要尽可能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要一味地追求产量而使用不具备抗性的品种,因为感病的自交系及感病品种会导致整片田块大斑病的流行,一旦大面积暴发,其损失不可估量。[4]耕作制度由于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会以菌丝及孢子形式残存在病残株上,可以越冬第二年发病,许多农户在玉米收获环节,只把玉米穗收获,植株则弃于田中,有的连秆收获,但是一些玉米残茬及病叶仍会留在田中,这样大量的病残体会成为大斑病的传染源头。另外,玉米连片种植的地区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连作,这也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连片的玉米田,通风性、透光性都较差,一到雨季田间的湿度较大,为孢子的分生提供了气候条件。[4]防治方法测报制度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系统观察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开始自下而上垂直扩展时,如田间湿度大,或近日内气象预报有中到大雨,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在10%左右田块流行”的预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2]农业防治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决定因素。中温高湿是锈发大斑病的主要气候条件,例如,年月份平均气温,阴雨天多,田间大气湿度大,造成玉米大斑病突发成灾。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展。所以必须选择湿度和温度适宜的地方种植玉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玉米大斑病。[6]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降低是导致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田间病菌大量积累的情况下,种植抗病品种一般不易大发生病害。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在玉米大斑病常发地区,选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6]改善耕作栽培环境。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无论平川还是丘陵山区,都要努力杜绝白茬地过冬,施足底肥,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最危险的感病期大部分时间都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从而大大减轻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以为提高植株抗病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6]化学防治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每天10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选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喷雾。也可以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公顷,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图4.玉米大斑病 张曼俞同学在当地村民的交谈下和查找资料的情况下了解了甜菜夜蛾的形态防治方法,还有对玉米大斑病的了解。 张曼俞同学在活动结束中最大的感触就是,病虫识别及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对于农业的威胁非常大,因此如何做好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而现在很多人都对病虫的伤害了解的少之又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个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极大的宣传植物病虫害的危险以及怎样处理.。所以在七月十号张曼俞同学就之前自己了解的在村子里面进行宣传和讲解。
Ⅳ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辅助病虫害测报
随着植保领域人功能技术的日益成熟,未来只要通过对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的调教,机器就能识别更多更全的害虫;通过对虫情测报算法模型的构建,将虫情测报数据与气象等影响虫害生长的环境数据结合,就能根据现有数据对未来虫情趋势作出测报预报;通过处理好空间、时间上的数据关联,建立相应的算法模型,就能在区域测报防治上提供像手机助手一样的决策建议。托普云农认为,人工智能对病虫害领域的测报只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植保事业的一个缩影,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托普云农将深度结合植保全产业链的痛点需求,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模型构建、决策系统等方向展开深度研究,推动技术的转化与落地应用,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为植保工作将带来多元化的改变与提升!
Ⅳ 如何防葡萄橘病虫害
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葡萄病虫害是一种自然灾害,直接影响葡萄的产量、品质和市场供应。近年来,由于葡萄生产迅速发展,病虫害种类也随之增多,发生规律也较复杂,所以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常采取广谱化学农药,使病原、害虫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特别是葡萄供人们鲜食,使用化学农药后残留的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工作方针,结合葡萄病虫害的作用。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化学农药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经济、安全、有效的控制病虫害,以达到提高产量、质量,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的目的。
一、植物检疫预防病虫害的最好办法是防止危险性的病原、害虫进入未曾发生的新区。植物检疫是防治病虫豁扩散传播的主要技术措施。以进出口和国内地区间调运的种子、苗木、接穗、种条和农产品进行现场或产地检疫,发现带有病原、害虫的材料,在到达新区以前或进入新区分散以前进行处理。如设立观察圃,进行隔离观察,严禁从疫区调运已感病或携带病原、害虫的种子、苗木、接穗、种条和农产品。发现检疫对象应及时扑灭。通过检疫,有效地制止或限制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扩散,对阻止各地未曾发生的植物病虫害的侵入,起着积极作用。如葡萄根瘤蚜、美国白蛾和葡萄癌肿病都是我国主要检疫对象,到目前为止,对这些危险性病虫害控制效果较好,没有造成大面积危害。
二、农业措施
(一)保持果园大燃埋清洁搞好果园清洁是消灭葡萄病虫害的根本措施。要求在每年春秋季节集中进行,并将冬剪剪下的枯枝叶,剥掉的蔓上老皮滚蚂,清扫干净,集中烧毁或深埋,减轻翌年的危害。在和长季节发现病虫危害时,也要及时仔细地剪除病枝、果穗、果粒和叶片,并立即销毁,防止再传播蔓延。
(二)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葡萄架面枝叶过密,果穗留量太多,通风透光较差,容易发生病虫害。因此,要及时绑蔓摘心和疏除副梢,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接近地面的果穗,可用绳子适当高吊,以防止病虫为害。
(三)加强水肥管理施肥、灌水必须根据果树生长发育需要和土壤的肥力决定。施用有机肥或“沃叶复合肥”,能增强果树肥过多、磷钾肥不足、土壤积水或干旱,能促使病虫害发生;地势低洼的果园,要注意排水防涝,促进植株根系正常生长,有利于增强树体抗逆性。
(四)深翻和除草结合施基肥深翻,可以将土壤表层的害虫和病菌埋入施肥沟中,以减少病虫来源。并要将葡萄植株根部附近土中的虫蛹、虫茧和幼虫挖出来,集中杀死。果园中的残枝落叶和杂草,是病、害虫越冬和繁衍的场所,以减少病虫为害。
三、选育抗病虫害品种生产上应用抗性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早已引起人们充分重视。抗病虫害品种间或种间杂交德育抗性较强的品种效果明显。近年来生产上栽培的葡萄品种康太,就是从康拜尔自然芽变中选育出来的,它不仅能抗寒,而且对霜霉病和白粉病抗性也较强。还有从日本引进的欧美杂交种的巨峰群品种,抗黑痘病、炭疽病性能也较强,很受栽培者欢迎。又据报道,最近从国外引进抗根瘤蚜和抗线虫的葡萄砧木,如和谐、自由等,通过无性嫁接培育出的葡萄苗木,能达到防治葡萄根部病虫害的目的。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方面。其特点是对果树和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和有益生物,具有长期控制的效果。目前在葡萄生产上应用农抗402生物农药,在切除后的癌肿病瘤处涂抹,有较好防治效果。农抗120是中国农科院近年来研究的一种新型抗菌素,其中120A和120BF可以作为防治葡萄白粉病较理想的生物药剂,并且对葡萄黑痘病也有较好的疗段蚂效。另外,自然界里天敌昆虫很多,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防治果园中害虫是当前不可忽视的生物防治工作。
五、物理防治利用果树病原、害虫对温度、光谱声响等的特异性的反应和耐受能力,杀死或驱避有害生物的方法。如生产上栽培的无病毒葡萄苗木,常采用热处理方法脱除病毒。据报道,苗木在30℃条件下处理1个月以上则可以脱除茎痘病。又根据一些害虫有趋光性的特点,在果园中安装黑光灯诱杀害虫,应用较为普遍,防治效果也较好,但要尽可能减少误诱天敌的数量。还可捕捉、杀死,方法简便,经济有效。
Ⅵ 农业病虫害现在有软件可以识别么
问农答”一站式农技服务平台(“问农答”APP)
APP拍照识别农业病虫害功能已经涵盖番茄、苹果、柑橘、玉米等近二十余种农作物,共计250多种病虫害,识别正确率可以达到80%以上。
现已上线的农作物种类:
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大豆;
经济作物:棉花;
果品:苹果、柑橘、桃、梨、西瓜、草莓、葡萄;
蔬菜:番茄、马铃薯、黄瓜、茄子、洋葱、辣椒、南瓜
软件使用说明:
1、下载“问农答”APP
(https://www.wandoujia.com/apps/com.greentech.wnd.android)。
2、点击“图像诊断”
4、仅需几秒之后,系统将会返回根据图像所识别出的病虫害名称,并根据不同病虫害,提供相应的病虫害发病区域分布、易感病时间、病害发生部位、危害症状、防治方法与药品推荐等信息。
Ⅶ 柑橘树病了,各位老师,怎么处理
你好,如图柑橘是疮痂病。
防治方法:
其一,春梢是疮痂病的重点防治期,在春梢萌动前、谢花期及幼果期应多次用药保护。
其二,而根据疮痂病不危害老熟组织的特点,我们应注意统一放梢,并在新梢自剪后,建议和绝叶面喷施进口海餐沃粉剂磷酸二氢钾,加孙姿快新梢老熟,缩短疮痂病的危害期。
其三,对于病梢及时剪除,并集中处理,防止重复侵染。
药剂保护性的有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丙森锌等;偏治疗性的有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戊唑醇、氟环唑、氟硅唑及其复配药剂。
当然,还应注意加强农业防治工作,如冬季清园、通过修剪通风降唤凯姿湿,科学水肥以提升树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