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顾毓琇的主要着作
《芝兰与茉莉》,商务印书馆(上海)
《张约翰》(6/17/1923在清华公演,由顾毓琇编导, 单行本(北平)
《国手》(10/10/1924在波士顿公演,由顾毓琇编导),单行本(北平)
《瑟琶记》(3/28/1925在波士顿公演,由顾毓琇编导),单行本(北平)
《国殇》(9/5/1925在Syracuse公演,由顾毓琇编导),单行本(北平)
《孤鸿》(小说月报丛刊),商务印书馆(上海)
《四次方程解法》,M.I.T. 电子丛刊53
《电机瞬变分析》(Transient Analysis of A. C. Machinery),M.I.T.
《荆轲》, 单行本(南京)
《岳飞》(1940月在重庆公演。另有改编的京剧本,汉剧团在北碚公演), 单行本(南京)
《岳飞及其他》, 单行本(南京)
《电机论文集》(中国电工学会),C.I.E.E.
《我的父亲》, 新月书店(上海)
《牧羊神》(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上海)
《西施》(芦隐槐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 商务印书馆(上海)
《中国科学化问题》,单行本(北平)
《电工原理》(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上海)
《直流电机原理》(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上海)
《白娘娘》,商务印书馆(香港)
《古城烽火》(9/9/1938在重庆公演。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公演),中正书局(重庆)
《荆轲》(插曲乐谱,由陈尚能作曲),单行本(重庆)
《快乐颂》(中译词,乐谱由陈田鹤订谱,抗战胜利后上海重印),单行本(重庆)
《苏武》(11/18/1943在重庆公演),商务印书馆(重庆)
《蕉舍吟草》,世界书局(上海)
《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华书局(上海)
《中国经济的改造》,中国编译社(上海)
《战时教育的回忆》,单行本(上海)
《海滨集》(中译诗歌),单行本(香港)
《唐宋长短句》,单行本(香港)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The Ronald Press, New York
《Electric Energy Conversion》,The Ronald Press, New York
《海外集》,单行本(台北)
《顾毓琇全集》(十二册),商务印书馆(台北)
《Transient Circuit Analysis》,D. Van Nostrand, Princeton, N. J.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Linear Systems》,International Textbook Co., Scranton, PA
《顾毓琇歌集》,商务印书馆(台北)
《松风集》,商务印书馆(台北)
《唐宋歌谱廿五调》,商务印书馆(台北)
《莲歌集》,商务印书馆(台北)
《冈陵集》,商务印书馆(台北)
《宋词歌谱四十五调》,商务印书馆(台北)
《顾毓琇歌十首(乐谱)》,“国研院”(台北)
《梁溪集》,商务印书馆(台北)
《惠泉集》,商务印书馆(台北)
《蕉舍词曲五百首》,华冈书局(台北)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科学论文集,共1205页),台湾大学出版社
《锡山集》,商务印书馆(台北)
《太湖集》,商务印书馆(台北)
《蕉舍诗歌一千首》,华冈书局(台北)
《和清真词及其他》,华冈书局(台北)
《禅宗师承记》,真善美出版社(台北)
《日本禅僧师承记》,真善美出版社(台北)
《蕉舍旅游三百咏》,华冈书局(台北)
《History of Zen》(英文《禅史》),英杰出版社(台北)
《潮音集》,华冈书局(台北)
《长春集》,华冈书局(台北)
《One Family Two Worlds》(英文自传),英杰出版社(台北)
《和淮海词及其他》,英杰出版社(台北)
《和渊明诗及其他》,华冈书局(台北)
《顾毓琇诗选》,学林出版社(上海)
《和唐诗三0三首》,英杰出携并版社(台北)
《自订年谱》,英杰出版社(台北)
《顾毓琇词选》,黄河大学(郑州)
《和梦窗词及其他》, 英杰出版社(台北)
《顾毓琇戏剧选》,商务印书馆(北京)
《齐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Scientific Papers》(科学论文陪友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
《耄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水木清华》,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蕉舍诗词》,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顾毓琇诗歌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顾毓琇词曲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行云流水》,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顾毓琇全集》(共十六册,获大陆“国家图书奖”),辽宁教育出版社 (辽宁)
《百龄自述》,江苏文艺出版社 (南京)
《One Family Two Worlds》,南京大学出版社
《一个家庭,两个世界》(中文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顾毓琇诗词选》(汉英对照),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梅贻琦年谱》,自费印刷
(顾毓琇全集:第1卷 散文、小说/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2卷 戏剧/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3卷 诗词/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4卷 诗词/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5卷 诗词/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6卷 诗词/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7卷 音乐/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8卷 论着/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9卷 佛学/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0卷 佛学/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1卷 自传/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2卷 科学论文/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3卷 科学论文/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4卷 科学论文/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5卷 科学论文/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6卷 译着/ 顾毓琇着)(顾毓琇全集:第1卷 散文、小说/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2卷 戏剧/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3卷 诗词/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4卷 诗词/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5卷 诗词/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6卷 诗词/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7卷 音乐/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8卷 论着/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9卷 佛学/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0卷 佛学/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1卷 自传/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2卷 科学论文/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3卷 科学论文/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4卷 科学论文/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5卷 科学论文/ 顾毓琇着
顾毓琇全集:第16卷 译着/ 顾毓琇着)
Ⅱ 周勋初的研究成果
[1]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75000字
[2]韩非子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273000字
[3]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1月,205000字;(台湾)丽文文化公司,1994年7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89000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200000字;(韩国)理论与实践出版社(全弘哲等译),1993年8月;(日本)勉诚出版社(高津孝译),2007年7月
[4]韩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44000字
[5]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115000字
[6]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7月,536000字
[7]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213000字
[8]唐诗大辞典(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1490000字
[9]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293000字
[10]唐人轶事汇编(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1736000字
[11]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230000字
[12]诗仙李白之谜,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11月,14000字
[13]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246000字
[14]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5]周勋初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2600000字
[16]罗根泽说诸子(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74000字
[17]李白研究(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06000字
[18]师门问学录(余历链桐雄记),凤凰出版社,2004年12月,230000字
[19]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50000字;2006年7月第二次印刷
[20]《册府元龟》校订本(主编),凤凰出版社,2006年12月,15777000字
[21]馀波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365000字
[22]胡小石文史论丛(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278000字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列入“参加本书编订工作的主要编写人”
[2]马恩列斯文艺论着选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增订本,后记中云“曾在一段,时间内参加编写”
[3]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后记中云“全书的文字统一和校勘工作是由周勋初同志负责的”
[4]辞海·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列入主要编写和修订人,新一版、新二版均参加编写 [1]谈谈汉字简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1956年3月24日)
[2]评汉字笔顺排检法(中国语文,1957年1期)
[3]携手并进(小说),(雨花,1958年5月号)
[4]评罗根泽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根本观念”(火箭,1959年1期)
[5]禹鼎考释(与谭优学合写〉,(南京大学学报,1959年2期)
[6]梁代文论三派述要(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1964年6月)
[7]关于宫体诗的若干问题(新建设,1965年3期)
[8]韩非与百国春秋(南京大学学报,1978年3期)
[9]《战国策》与《韩非子》(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2期)
[10]高适生棚启坦平若干问题的探讨(文学评论,1979年2期)
[11]陈奇猷《韩非子刻本源流考》商兑(群众论丛,1980年第1辑)
[12]《韩非子·十过》非韩非作(活页文史丛刊,第1辑,1980年)
[13]叙《全唐诗》成书经过(文史第8辑,1980年3月)
[14]王充与两汉文风(古代文学旁慧理论研究丛刊第2辑,1980年7月)
[15]谈“唐十二家诗”(学林漫录2集,1981年3月)
[16]魏晋南北朝人对文学形象特点的探索(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4期)
[17]刘勰的两个梦(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1期)
[18]《文赋》写作年代新探(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1982年2月)
[19]阮籍《咏怀》(其二十)诗新解(文史知识1983年1期;《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中华书局1984年)
[20]学习古代文论随感(光明日报,1984年1月24日;《文学遗产》622期)
[21]皇甫冉《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诗发微(《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22]胡小石师的教学艺术(学林漫录9集,1984年12月)
[23]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1期;《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11月)
[24]柳珵《刘幽求传》钩沉(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1辑)
[25]开拓型的学者罗根泽(光明日报,1985年6月18日;《文学遗产》,683期)
[26]程千帆教授的学诗历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号,1985年)
[27]从唐人七律第一之争看文学观念的演变(文学评论,1985年5期)
[28]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草堂,1985年2期)
[29]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说述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1辑,1985年)
[30]罗根泽先生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8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31]《(唐语林〉原序目》考辨(唐代文学论丛总8辑,1986年12月)
[32]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渊源(文学遗产,1987年1期)
[33]卢言考(学术月刊,1987年4期)
[34]罗根泽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9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35]韩愈的《永贞行》以及他同刘禹锡的交谊始末(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2、3期合刊)
[36]王堂闲话考(西北师院学报,1988年3期)
[37]潘勖《九锡》与刘勰崇儒(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1期)
[38]周勋初同志在委员会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高校古籍整理工作通报20期,1989年)
[39]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9期,1989年)
[40]就《唐语林校证》事答客问(书品,1989年2期)
[41]《明皇十七事》考(古籍整理与研究4期,1989年)
[42]赵璘考(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1集,1989年)
[43]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5期;《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44]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作经验(文学遗产,1989年5期)
[45]开阔视野实中出新(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
[46]身在庐山之外的人反易看清庐山真面目(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年2期)
[47]释“赋”(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4期(总31期〉)
[48]司马相如赋论质疑(文史哲,1990年5期)
[49]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香港〉中华国学2期,1990年5月)
[50]“芳林十哲”考(唐代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51]顺其自然地登攀(文史知识,1991年4期)
[52]写作《高适年谱》的机缘与甘苦(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2期(总第35期〉)
[53]《隋唐嘉话》“拾补”商兑(书品,1991年2期)
[54]中国古籍在大陆(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台湾]国文天地,7卷三期,1991年8月)
[55]元和文坛的新风貌(中华文史论丛第47辑,1991年5月)
[56]王粲患麻疯病说(学林漫录13集,中华书局1991年5月)
[57]宋人发扬前代文化的功绩(《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58]目录学家对文学批评的认识和着录(文学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59]“三教论衡”与文士心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60]《易》学中的两大流派对刘勰《文心雕龙》的不同影响(《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1992年5月)
[61]张骘《文士传》(辑本〉(古典文献研究1989年─199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62]韦绚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6期)
[63]敬业小言(南大书友总3期,1993年4月上旬)
[64]李白在诸王分镇问题上遭致失败的内在原因(文学研究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
[65]论李白对唐王朝与边疆民族战事的态度(文学遗产,1993年3期)
[66]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中国文化,第8辑,1993年6月)
[67]张晖《宋代笔记研究》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68]隋唐嘉话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辑,1993年9月)
[69]严杰《欧阳修年谱》序(南京出版社,1993年11月)
[70]郭璞诗为晋“中兴第一”说辨析(江海学刊,1993年6期;《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71]《唐语林校证》惨淡经营始末(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2期(总53期〉)
[72]赋体评议(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2期)
[73]唐代笔记小说的校雠问题(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1994年6月)
[74]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文学遗产,1994年6期)
[75]周明《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76]《酉阳杂俎》成书考(《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77]中日友谊之树长青(桔颂(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1995年)
[78]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辑,1995年2月)
[79]日本访书散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1、2期,1995年4月)
[80]康熙御定《全唐诗》的时代印记与局限(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5年6月)
[81]《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写作中的点滴心得(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总第62期〉)
[82]魏晋南北朝时科技发展对文学的影响(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1995年10月;《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83]李白思想中的异端因素(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3辑,1995年12月;唐代文学研究,1996年9月)
[84]《文选》所载《奏弹刘整》一文诸注本之分析(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85]文化同根倍情亲(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4期)
[86]“登高能赋”说的演变和刘勰创作论的形成(文心雕龙研究第二辑,1996年9月)
[87]读《中国文学批评史》有感(复旦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88]怀念老校长匡亚明同志(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7年第一期(总314期〉;《匡亚明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89]读稿杞忧(文学遗产,1997年第二期)
[90]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复旦大学学报,1997年第二期)
[91]勋初自白(《当代百家话读书》,广东教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92]周老任职南京大学时的高风亮节(高校古籍工作通报第54期)
[93]陈寅恪研究方法之吾见(《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94]季振宜《唐诗》的编纂与流传(学术集林11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1月)
[95]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文学评论丛刊1卷1期,1997年12月)
[96]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97]《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周年纪念有感(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
[98]王青《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序(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8月)
[99]文献学与综合研究(《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
[100]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101]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2期)
[102]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思考(中国政协报,1999年6月2日学术家园总64期)
[103]我所了解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研究》,东南文化1999年增刊)
[104]我与传统的文史之学(《学林春秋》二编下册,朝华出版社1999年12月)
[105]左思《三都赋》成功经验之研讨(《辞赋文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106]开湖泊志之先河的《太湖备考》(新华日报,2000年1月15日)
[107]评刘勰文学观的双重标准(镇江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文苑出版社2000年2月)
[108]李白屡遭挫折与倍受赞誉之两面观(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2月)
[109]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文学遗产,2000年1期)
[110]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1,期)
[111]胡小石先生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林往事》上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
[112]罗根泽先生在学术领域中的多方开拓(《学林往事》中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
[113]胡传志《金代文学研究》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114]《唐钞文选集注江存》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15]纪念程千帆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0年3期)
[116]李白剡中之恋放谈(中国李白研究1999年集“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专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
[117]纪念古道热肠的洪诚先生(文教资料,2000年6期)
[118]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序(黄山书社,2000年12月)
[119]楚辞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楚辞研究成功之路——海内外楚辞专家自述》,重庆出版,社2000年12月)
[120]《文选集注》上的印章考(《(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四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6月)
[121]有关“选学”珍贵文献的发掘与利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4期)
[122]梦断黄金台(文史知识,2001年10期)
[123]徐国荣《中古感伤文学原论》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124]先进文化与古典文献研究(《先进文化与建设江苏文化大省——第一期(政协委员论坛〉论文汇编》,2002年3月)
[125]我与《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文字因缘(书品,2002年2期;《我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5月)
[126]李白族系之争的时代背景(古典文献研究总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127]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128]魏晋南北朝时文坛上的摹拟之风(《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129]姚曼波《(春秋〉考论》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130]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序(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1月)
[131]孙望先生的人格魅力(《诗海扬帆——文学史家孙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132]武秀成《(旧唐书〉辨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133]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34]我与李珍华教授的四次相聚(《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35]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136]陈寅恪的治学方法与清代朴学的关系(古典文献研究总第7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7月;《古典文献研究》总第8辑,2006年1月)
[137]谈笔记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六朝隋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138]异曲可以同工——评两种研究六朝江东士族家学家风问题的着作[署名古愚](书品,2004年5辑,2004年11月)
[139]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0]党银平《崔致远研究》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1]探索与困惑——研究宗教与六朝文学的一点思考(《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142]《永志无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143]《翰墨激情》(纪念抗日胜利60周年文集)序(自印本)
[144]李白“三拟《文选》”说阐微(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沧海求珠》——张文勋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145]西学东渐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艰难处境(社会科学论坛,2006/2〔上半月刊〕;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1期)
[146]匡亚明校长在人才问题上的巨大贡献(南京大学报2006年3月28日匡亚明百年诞辰纪念专刊)
[147]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特点的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2期)
[148]由《九歌新考》所想起的(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3期[总第181期])
[149]李白与羌族文化(中华文史论丛2006第一期[总第81辑])
[150]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151]三教论衡的历史发展(古典文献研究总第9辑,2006年1月)
[152]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光明日报,2006年8月28日第12版《学术副刊》)
[153]李白诗原貌之考索(文学遗产,2007年1期)
[154]《百年汉学论集》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期;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2月)
[155]《唐代乐人考述》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期,东方出版社,2006年11月)
[156]我与傅璇琮先生的文字姻缘(宁波晚报,2007年8月12日;《傅璇琮学术评论》,宁波出版社2007年7月)
[157]凤凰出版集团的骄人业绩(《凤凰情缘》,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
[158]古籍整理:“考文献而爱旧邦”(光明日报,2007年10月25日《国学副刊》32期[总56期])
[159]《文心雕龙》书名辨(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4期;文学遗产,2008年1期)
[160]李白的晋代情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161]“兴、观、群、怨”古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期)
[162]关于《文选集注》第九十八卷的流传(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2008年4月)
Ⅲ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费正清:《剑桥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闭雀,1992年。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
孙中山:《建国方略》,收入《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
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4卷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来新夏:轿纳早《北洋军阀史》(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注:首推费正清剑桥历史系列,最客观真实,要是想研究党史,看毛主席的《毛泽东选集》啊,党史、得看又红又专的书,介个茄茄你懂得
Ⅳ 求《保卫资本论》作者荐读的文献、作品、文章
保卫《资本论》参考文献(列国志数据库 供交流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
该着创立了所谓的“七类文献法”,用于进行指导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构建。
Ⅰ.马克思主义经典
《资本差颤论》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
《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资本论》第1卷(德文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剩余价值学说史》,郭大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
《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0。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
Ⅱ.国学
《周易》(杨天才等译注),中华书局,2011。
《国语译注》(汪济民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老子译注》(罗义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
《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中华书局,2013。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12。
《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白平),中华书局,2013。
《楚辞译注》(董楚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吕氏春唤宽秋译注》(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2014。
《史记》(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07。
《春秋繁露》(张世亮等译注),中华书局,2012。
《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唐诗一万首精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等),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李清照全词》(刘瑜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红楼梦》(周书文点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熊十力选集》(景海峰编),吉林出版社,2005。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熊十力:《原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熊十力:《新唯识论》,商务印书馆,2010。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6。
国学大师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Ⅲ.历史和思想文化
卜正民等:《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古伟瀛等译,新星出版社虚链败,2005。
冯天瑜:《“封建”考论》(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13。
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新星出版社,2008。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outledge,2001)。
金观涛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增订本),法律出版社,2011。
金观涛等:《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杨人楩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帕特森:《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何国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马春文等译,长春人民出版社,2006。
宋鸿兵:《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杨敬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2011。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第1~5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
张一兵:《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Ⅳ.政治和哲学
Antonio 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Martin 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trans.by William Lovitt),New York:Harper Colophon Books, 1977.
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2010。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0。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马元德等译,东方出版社,1989。
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余大章等译,人民出版社,1983。
布洛维:《公共社会学》,沈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程恩富等:《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主析“马学”、“西学”与“国学”之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江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费彻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赵玉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
戈尔巴乔夫等:《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建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郝敬之:《整体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
洪银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现代应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胡大平:《回到恩格斯——文本、理论和解读政治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简新华等:《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几个难题》,《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简新华:《再论“资本中性论”——答侯廷智教授的商榷》,《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高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杨启潾等译,人民出版社,1984。
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盛晓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刘永佶:《劳动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
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熊子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
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郑一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牟宗三:《历史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张梧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钱广华:《开放的康德哲学——重读“物自体”》,《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荣兆梓:《资本一般与公有资本》,《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0期。
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李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施密特:《历史和结构——论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历史学说》,张伟译,重庆出版社,1993。
孙中山:《三民主义》,九州出版社,2011。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孙正聿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孙正聿:《〈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期。
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吴宣恭:《从生产关系的主导因素探讨中国经济学的主线》,《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1期。
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1期。
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
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杨志:《论资本的二重性——兼论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姚顺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析望月清司对<大纲>解读的两个“贯穿”和一个拒斥》,《现代哲学》2011年第1期。
俞吾金:《从康德的“理性恨”到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Ⅴ.方法论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London: Verso,2010(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Volume 2,London: Verso,2013.
Dincan Foley,Understanding capital: Marx’s economic theory,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Henry Green,The logic of Marx,trans.by Terrell Carv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
Leontief,Wassily.1938: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for Present-Day Economic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8(1): 1-9.
阿尔都塞等:《读〈资本论〉》,李其庆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艾克纳:《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李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贝洛菲尔等:《重读马克思——历史考证版之后的新视野》,徐素华译,东方出版社,2010。
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The Beacon Press,1957)。
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The Beacon Press,1957)。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等译,科学出版社,1986。
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石士钧译,商务印书馆,1992。
布朗等:《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陈静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丁堡骏:《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定位——兼与王峰明先生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凡勃伦:《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张林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
广松涉:《资本论的哲学》,邓习议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汉兹:《开放的经济学方法论》,段文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段忠桥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科斯:《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罗君丽等译,格致出版社,2010。
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林岗:《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刘炯忠:《马克思的方法论与系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刘召峰:《〈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
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5)。
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粱小民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裴宏:《实体与形式对偶的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第1期。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琼·罗宾逊:《经济哲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11。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余叔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斯蒂德曼等:《价值问题的论战》,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90。
默斯托:《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闫月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王亚南:《〈资本论〉的方法》,《经济研究》1962年第12期。
王亚南:《再论〈资本论〉的方法》,《哲学研究》1963年第3期。
王峰明:《马克思经济学假设的哲学方法论辨析——以两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问题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
维哥德斯基:《〈剩余价值学说史〉在马克思经济学遗产中的地位》,何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吴宣恭:《“人力资本”概念悖论分析》,《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谢富胜等:《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
谢尔盖耶维奇:《卡尔·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方法论作用》,雎国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韩宏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许光伟:《实体与形式对偶说的逻辑不足和拓展方向——与裴宏博士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
许光伟:《〈资本论〉中具有怎样的二重性学说——与刘召峰博士的几点交流》,《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6期。
伊林柯夫:《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孙开焕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Ⅵ.经济理论
Coase,Ronald.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4(3): 386-405.
William Lazonick,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the Shop Floor,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白暴力:《财富劳动与价值——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方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Monthly Review Press,1974)。
陈其人:《世界经济发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陈其人:《李嘉图经济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陈其人:《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何新:《反主流经济学》,时事出版社,2010。
胡钧:《〈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兼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3期。
胡培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不可动摇》,《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3期。
莱博维奇:《超越〈资本论〉——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崔秀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杰弗·霍奇森(霍奇逊):《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一种剥削理论》,于树生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
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任荣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
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王宏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雷诺兹:《经济学的三个世界》,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
李达:《经济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人民出版社,2003。
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卢森贝:《〈资本论〉注释》,赵木斋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琼·罗宾逊:《经济学论文集》,顾准译,商务印书馆,1984。
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马清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孟捷等:《金融资本与“阶级—垄断地租”——哈维对资本主义都市化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第二版),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79。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
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沈越:《论古典经济学的市民性质——马克思市民理论再探讨》,《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巫宝三译,商务印书馆,1963。
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荣兆梓:《企业制度:平等与效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Free Press,1985)。
吴宣恭:《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许光伟:《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协同创造价值——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现代化的一般思考》,《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2期。
许光伟:《再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协同——从马克思的协作理论说起》,《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第1期。
许光伟:《中国国有企业历史特性分析》,《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
许光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再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改革开放30年成功实践的理论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许光伟:《生产要素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建构性分析——实践逻辑域中的思考》,《经济学家》2012年第8期。
许光伟:《发生学与中国经济学建构:一个引论》,《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第2期。
杨继国:《价值运行论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杨继国:《论虚拟经济的特殊“供求规律”》,《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张定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余斌:《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余斌的解说》,东方出版社,2011。
张忠任:《数理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Ⅶ.其他
艾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第三版),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许光伟:《马克思企业理论:现代范式》,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7。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陈叔平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伯恩斯坦文选》,殷叙彝编译,人民出版社,2008。
《拉法格文选》,人民出版社,1985。
《卢卡奇自传》(杜章智编),李渚青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王亚南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1989。
《卫兴华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许光伟_网络
许光伟[1](概述图来源[2]),《保卫〈资本论〉》一书作者。[3]当下一位写作风格特立独行的历史经济工作者、研究者。[4-5]1971年8月生于安徽滁州。[2]工作于江西财经大学,教授[1]、硕士生导师[6-7]。涉猎《资本论》[1]、当代中国经济[1]、企业理论等多个研究领域与专业方向。[1]目前从事中国经济学研究。[2]
本着“多路进,狭路退”的治学理念,酝酿了十载,运思了十年[8],于2014年底推出学术成果《保卫〈资本论〉》[9],副标题: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3]。其贯串了许光伟教授的前期成果[10-11]:各个研究路径和类型的学术论文[12],贯串其所喜爱之历史和文化。[9]由于信奉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和而不同”,致力于书写“学术整史”逻辑[13],于是演绎出“国学马克思主义[13]+中国经济学”[14]的相生相克[15-16]的经济思维来[14],使学术呼吁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话语行动。
Ⅳ 中国为什么要出版日本书籍
中新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 王彤)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走近日本暨《阅读日本书系》图书发布会”今天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阅读日本书系”项目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日本笹川和平财团共同发起,计划在10年左右时间翻译介绍100种日本图书,内容涵盖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以期使中国公众能全面、裂洞准确地了解当下日本的社会生活及文化。
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介绍,之所以发起出版《阅读日本书系》,是因为对中国公众来说,日本是一个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国家。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在一系列问题上摩擦不断,两国民众的相互“恶感”有不断上升趋势。而长期的相互隔阂和不了解正是这种“恶感”发展的原因之一。
谢寿光说,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日本笹川和平财团共同发起,并联合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新星出版社等启动了民间大型文化交流项目——“阅大源贺读日本书系”。
据悉,书目每年由中滚派日专家组成选书委员会推选,计划在10年左右引进百种日本图书,向中国读者全方位地介绍当今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目前该项目已经出版了《战后日本大众文化》、《富士山与日本人》、《日本地方自治》、《日本文化的历史》、《日本战后动漫50年》五种图书。完
Ⅵ 莫砺锋的学术成果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学术性着作:
1、《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
2、《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神女之探寻》(编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中国文学史·宋代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诗歌与道德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7、《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华书局2005年)
8、《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9、《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非学术性着作:
1、《浮生琐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侍好学术论文(1996年以后):
1、评史蒂芬·欧文的初唐诗、盛唐诗,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2、朱熹韩文考异研究,国学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3、论韩愈诗的平易风格,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4、文学史学献疑,《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5、重论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冬,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
6、回顾、评价与展望--关于本世纪宋诗研究的谈话(莫砺锋、陶文鹏、程杰),《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
7、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8、江郎才尽新解,文学评论丛刊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9、评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学术思想评论第3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怅望千秋一洒泪,《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5期
11、杜诗伪苏注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
12、南朝山水文初探,《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13、论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14、一部引人注目的博士论文,《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1
15、论朱熹对历代散文的批评,《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6、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
17、论朱熹的文学理论,《中国国学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18、论朱熹的文学史观,《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
19、论朱熹对诗序的态度,《文献》2000年第1期
20、论朱熹对历代诗歌的批评,《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1、论朱熹对作唯谈裂家人品的态度,《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23、论朱熹的散文创作,《阴山学刊》2000年第1期
24、批评与考证相结合的学术创获,《学术界》2000年第3期
25、论朱熹的清远诗风,《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5辑,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9年
26、长使英雄泪满襟--论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
27、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莫砺锋、程杰,《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
28、程千帆评传,《学术界》2000年第4期
29、论晚唐的咏史组诗,《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
30、莫信诗人竟平淡,《读书》2000年第9期
31、朱熹指闭的文学活动,《人民政协报》2000年9月15日第4版
32、怎样读杜甫诗,《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5期
33、论朱熹文学家身份的历史性消解,《江汉论坛》2000年第10期
34、郭祥正--元祐诗坛的落伍者,《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中华书局2000年
35、论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
36、诗以奇趣为宗--论苏诗的艺术个性,人文论丛2000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37、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中国文化17、18期(2001)
38、从经学走向文学:朱熹“淫诗”说的实质,文学评论2001年2期 / 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
39、关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0、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41、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求索2001年第4期
42、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
43、论唐宋诗醇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4、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45、朱鹤龄杜诗辑注平议,文史2002年第4期
46、陆游读书诗的文学意味,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7、陆游诗中的学者自画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8、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49、陆游诗中的巴蜀情结,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50、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51、台湾的中文系述评,东方文化2003年第4期
52、读剑南诗稿校注献疑,中华文史论丛第7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3、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
54、大家阴影下的焦虑--唐代诗人薛能论,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55、读陆游入蜀记札记,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56、宋诗三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7、论宋人校勘杜诗的成就及影响 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3期
58、陆游诗中的自画像 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
59、贯通历代弥纶群言,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60、论宋代杜诗注释的特点与成就,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辑
61、台湾大学的学科评鉴,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5期
62、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
63、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Ⅶ 北大新闻与传播考研综合能力参考书目有哪些
北大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的参考书目为: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 李特约翰(Littlejohn,S.W.)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罗杰斯 上**出版社2002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美)洛厄里 德弗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张国良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
《传播学概论¬¬—— 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 威尔伯-施拉姆 波特 新华出版社1984
《传播学概论——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 周庆山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传播学概论》 许静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传媒批判理论》 潘知常 林玮 新华亩州型出版社2002
《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西方新闻传播学 经典文库)》(英)纽博尔德 编 新华出版社2004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 (英)泰勒(Taylor,L.) (英)威利斯(Willis,A.)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文化研究导论》 陆扬 王毅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美)凯瑞华夏出版社2005《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 [英]约翰•斯道雷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娱乐至死》 (美)尼尔・波兹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英)麦奎尔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传播的观念》 陈卫星 人民出版社2004
《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 谢新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 杨伯溆 人迅猜民出版社2002
《北大新闻传播学评论》(共两辑)
《全球新闻传播史(公迹缓元1500-2000年)》李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 李永健等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传播学是什么》陈力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英)安德斯•汉森 新华出版社2004
Ⅷ 北大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的参考书目有哪些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亮粗考锋羡研报考指南》网络网盘资银键拍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oC7TvuJ0wOVrwnYDo429WA
Ⅸ 小弟刚进入电视行业,需要自己写新闻稿。无奈文笔太差,希望哪位大侠能推荐几本书,让小弟水平得以提升。
1.《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简介:中国新闻史的奠基之作,至今仍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和精当的论述为学界所推崇,与前朝那批学人的传世之作并为20世纪的学术经典,而作者也由此成为中国新闻史学的开山鼻祖
2.《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中国新闻史的集大成之作,气势恢弘,包罗万象,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国新慎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长卷
3.《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4.《中国电视史》,郭镇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简介:既严谨,又洒脱,虽是学术着缓孝旁作(系博士学位论文),但读来津津有味,作者乃我国第一位新闻学的女博士,现任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博士生导师
5.《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胡太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简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地勾勒了1840~1919年间,国人新闻思想的演化轨迹,及其社会背景和历史动因
6.《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重庆出版社,1994
7.《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8.《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
9.《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徐铸成,三联书店,1986
10.《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
简介:一部论述美国新闻事业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互动的力着,80年代译介到我国后曾发生较为广泛的影响,故出版社又购入最新的版本予以翻译出版,可惜的是原作者父子两人如今仅剩儿子一人了
11.《天下风云一报人--索尔兹伯里采访回忆录》,[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12.《普里策传》,[美]斯旺伯格,新华出版社,1983
13.《路透其人和路透社》,[日]仓田保雄,新华出版社,1980
简介:一部史话体的路透社及早期通讯社发展史的书,写得生动有趣
14.《西方新闻界的竞争》,[美]约翰•霍恩伯格,新华出版社,1985
简介:同样是部史话体的趣书,其中讲到西方新闻界众多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15.《无冕之王》,[美]哈尔伯斯坦,新华出版社,1986
16.《权利的媒介》,[美]赫伯特•阿特休尔,华夏出版社,1989
17.《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美]卡特利奇,新华出版社,1985
18.《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张允若、高宁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简介:目前国内较好的一部外国新闻史教材
三、 业务
1.《怎样当好新闻记者》,[美]杰克•海敦,新华出版社,1986
简介:典型的美国式新闻学着作,没有什么大道理,都是一些具体的、实际的东西,然而,确实很有用,很实用
2.《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南振中,新华出版社,1985
简介:作者是我国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现任新华社总编辑,本书是他几十年记者生涯的经验之谈
3.《风云人物采访记》,[意]法拉奇,新华出版社,1988
简介:法拉奇是位蜚声世界的名记者,以采访政要、提问犀利而着称"生子当如孙仲谋",新一代记者应有如此风范
4.《好新闻的后面--编辑耕耘录》,郑兴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记者生涯--现代美国新闻业务漫谈》,[美]钱塞勒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6.《美国电视明星》,[美]芭芭拉•扰橡马图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7.《全能记者必备》,[美]朱立安•哈瑞斯等,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
8.《现代新闻评论学》,胡文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9.《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
简介:我国新闻界人才济济,然而能够在新闻的三个主要领域,即研究、实践和管理上均有作为者则寥寥无几,艾丰则是这寥寥无几中的一员就实践而言,他撰写或组织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报道,如开封何时才"开封"、中国质量万里行等,并获得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就管理而言,他先做人民日报的部主任,后任经济日报的总编辑;就研究而言,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即这部《新闻采访方法论》,曾获得首届吴玉章新闻奖--我国新闻学研究的最高奖
10.《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简介:新闻编辑的所有理论知识都在这本书里,它可能是我国新闻学方面发行量最大一部书
11.《不要这样写--对百篇新闻写法的商榷》,郑兴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2.《对外传播初探》,段连城,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简介:最早同时也最好的一部对外报道的书,作者是我国外宣方面的专家,曾任外文局局长,人称外文局大才子,这从本书里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才华和文笔
13.《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编,新华出版社,1986
简介:美国新闻报道方面的经典之作,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即使开始对新闻事业不了解的人,读后也会油然而生向往之情
14.《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四、 传播
1.《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柯惠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2.《舆论传播》,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简介:舆论研究方面的一部大作,在国内外都堪称高水平
3.《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1993
简介:对初学者来说不失为一部引领入门的"敲门砖",读完本书再看其他高头讲章,就不至于找不着北了
4.《媒介通论》,[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
简介:一部令人瞩目也令人犯晕的奇书,不管赞成,还是反对,你都不得不面对它所提出的一系列骇世惊俗的思想,如媒介即信息
5.《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等,华夏出版社,1989
6.《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简介:探讨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视角本书即提供了一种样板
7.《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8.《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美]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简介:莫尔斯是19世纪中叶发明电报的人,麦克卢汉是20世纪中叶以一系列"奇谈怪论"骇世惊俗的人,本书即论述一个世纪中美国大众传播的演变及意义
9.《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1996
10.《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简介:以模式的形式而将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囊括其中,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所以,必须具备相当的传播学理论基础才能看得明白
1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目前国内最权威的传播学教材,值得仔细研读
12.《说服学--攻心的学问》,龚文庠,东方出版社,1994
13.《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胡钰,新华出版社,2000
14.《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崔保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简介:对日本新兴的信息社会理论做了详细的介绍,可以开阔眼界
15.《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简介:本书是美国最有影响的传播学教材之一,也是目前国内译介的最好的一部传播学原着
16.《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7.《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简介:传播学批判学派,是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其中,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是批判学派的一大分支,而本书对这一分支做了详尽的论述
18.《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简介:对批判学派的另一大分支即文化研究,做了提纲挈领的描述,虽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深入浅出,思想宏博,是部难能可贵的佳作
五、 广电
1.《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简介:在中国新闻学的最高奖--吴玉章新闻奖里,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广播电视方面的获奖图书把这本书读烂了,电视行当的那些名堂也就基本明白了
2.《开拍啦》,[英]哈里斯•华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
3.《电视与社会》,[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六、 作品
1.《范长江新闻文集》,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2.《新闻通讯选评》,汤世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外国新闻通讯选评》,黎信等编着,长征出版社,1985
4.《西行漫记》,[美]斯诺,三联书店,1979
简介:新闻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一个记者一生中能有这么一部作品就可以不朽了
5.《邵飘萍选集》,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中外广播作品选析》,程道才主编,新华出版社,1989
7.《消息选评》,复旦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8.《通讯选评》,复旦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9《梁厚甫通讯评论选》,东山编,新华出版社,1985
10.《经历》,韬奋,三联书店,1979
简介:邹韬奋先生在新闻史上如奇峰秀拔,令后人高山仰止,以他名字命名的韬奋新闻奖,与范长江新闻奖并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两大最高奖本书是他新闻作品的精华
七、 其他
1.《新闻职业道德》,董炜,新华出版社,1996
简介:一部研究新闻职业道德的博士论文,代表目前国内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平因此,被中宣部和中国记协列为新闻工作者的必读材料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简介:发展中国家为了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闻新秩序,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奋争这份驰名世界的研究报告,就是这场努力与奋争的一个里程碑
3.《孤独的狂欢》,吴伯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新闻侵权与诉讼》,孙旭培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5.《新闻法规政策须知》,中宣部新闻局等编,学习出版社,1994
6.《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李希光、刘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简介:国际传播研究方面一部力作,见解独到,思想犀利,材料翔实,发人深省
7.《媒体轰炸与洗脑》,李希光、刘康,江苏人民出版社
8.《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王君超,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简介:在国外,媒介批评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国目前对此问题还比较隔膜本书作者以此为题所做的这篇博士论文,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值得关注
八、 工具
1.《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方汉奇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3.《中国新闻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
4.《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北京广播学院编
5.《中国大网络全书•新闻出版》,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0
6.《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冯健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
九、报刊
1. 新华文摘
2. 读书
3. 天涯:天涯既是地理上的边缘状态,也是思想上的超越姿态,惟其超越,方能有旁观者清的明白
4. 电视研究
5. 中国记者:中国记者不能不读《中国记者》
6. 新闻战线
7. 新闻大学: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学院刊物
8. 现代传播
9. 国际新闻界:有关外国新闻传播的权威刊物,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
11.新闻与传播研究:国内最高级 别的专业学术刊物,由中国社 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
12.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广播电视 领域的权威刊物,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
13.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
14.中华新闻报:中国记协机关报
15.中国新闻出版报:新闻出版署 的机关报
16.中华读书报:思想界、学术界 和文化界的大报,为读书人文化人所必读
读完并写笔记,天下无敌!努力兄弟。
Ⅹ 刘怀玉的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怀玉,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者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里诺依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硕士毕业后曾长期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历任哲学所副所长,河南省优秀专家。2003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等职务。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理论方向教学研究工作;博士论文《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入选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评为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人选;201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1.《社会科学方法论》(合着),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被肢解的马克思》(合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92年获得“吴玉章学术奖”一等奖3.《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合着),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4.《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观》(合着)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合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恩格斯与现时代——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学”》(合着),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7.《走出喊嫌让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获河南省2001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8.《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月版。9.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合着),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10.苏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史(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11.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人类学马克思主义”述评》,载《大学文科园地》198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2.《实践本体的系统发生论》,载《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3.《“地理环境决定论”批判》,载《学习论坛》1990年第8期。4.《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述评》,载《社会科学述评》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5.《简评科西克“具体辩证法”中的人本主义倾向》,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6.《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之哲学分析》,载《中州学刊》1991年增刊。7.《从理性的背叛者到理性的捍卫者——论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8.《论正确认识与利用资本主义》,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增刊,。9.《实在论、自然主义与社会行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10.《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11.《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性突破》,载《河南日报》1993年9月郑局3日。12.《发展与稳定问题刍议》,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13.《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该文收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新华文摘》与《哲学动态》转摘。14.《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载《河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15.《“一致论”、“矛盾论”、“改革论”》(两人合着),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增刊。16.《当前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载《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共5千字。有转载。17.《经济市场化,哲学如何实践化?》,载《信阳论坛》1994年第1期。18.《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化”阅读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特质》,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19.《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20.《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21.《当前我国哲学面临挑战的成因》,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本人承担2千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2.《从哲学社会学和理性社会学的观点看哲学的终结》,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23.《世纪之交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24.《误读、重读与重建——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次重要转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5.《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辩证法理论及其时代意义》,载《中州学刊》1995年第4期。获得河南省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26.《制度结构制衡论: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哲学动态》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27.《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8.《从隐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学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实践哲学》,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收入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9.《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的几点看法》,载《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本人承担3千字。30.《人类思想的永恒悖论——哲学基本问题之随想录》,载《黄淮学刊》1996年第1期。31.《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质论》,载胡福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2.《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33.《21世纪中国哲学展望》,载《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 34.《划界论、层次论、公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问题若干分析》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35.《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载《理论探讨》1996年第5期,共10千字。36.《论马克思对人道主义哲学问题的三种科学解决的理论途径》,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37.《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主题》,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38.《返(反)本开新,建(见)卓于微——读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载《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39.《马克思经济社会伦理观三题》,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40.《“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历史追踪——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载《理论探讨》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41.《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收入高秀昌主编《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42.《“制度伦理学”研究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43.《在当代的历史深处揭露人类最神圣的情感》,载《东方艺术》1998年第2期。44.《“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多维理论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45.《21世纪中国前景展望》,载《跨世纪》1999年第10期。46.《走出历史哲学的乌托邦》,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字。47.《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载《河南日报》1998年12月。48.《笔谈后现代主义文化》,载《大河报》1999年1月20日。49.《改革开放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及其理论意义》,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50.《走向一种淑世主义的历史进步观》,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哲学1999年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本年度“历史哲学研究”栏目头条观点重点摘要介绍。51.《美德、公正与自由——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建设的三种思路》,载《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52.《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角色意识转换》,载《市场经济导报》1999年第5期。53.《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载《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54.《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观念哲学批判》,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55.《新的解释范式,新的伦理肖像》,载《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6期,。56.《呼唤自由的哲学》,载《学海》1999年第6期。57.《马克思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踪与多维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58.《从民族之镜到现代之境——20世纪中国哲学观念的逻辑转变》,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59.《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迎接时代挑战的发展过程》,本人承担4千字,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60.《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61.《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载《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0年8月21日转摘。6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世纪性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63.《民族灵魂与现代形式的艰难交融》,载《河南日报》2000年9月7日第7版。64.《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综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65.《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载《江苏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创刊号)。66.《到记忆的远方追寻》,载《东方艺术》2001年第1期。67.《中国现代化观念世纪之争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要点摘录。 68.《建构现代生活界“具体乌托邦”图景的新人本主义历史观》,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69.《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转摘。70.《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经济支配论——马克思“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71.《只有真问题真知识,才有真思想真信仰》,载《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7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载《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4期。73.《从哲学角度看冷漠问题》,载《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0期。74.《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75.《破除阅读的宗教神话,回归文本的真实语境》,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大人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76.《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77.《从多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载中山大学主编《哲学与现代化》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9.《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的当代新视野》,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80.《深入经典的历史逻辑,塑造当代的理论形态——〈走进马克思〉一书述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81.《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82.《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83.《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84.《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85.《去遥远的“地方”体验“最近处”的人文》,载《南方文坛》,2003年第6期。86.《不合时宜的深度现代透视——〈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读后感》,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87.《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向》,《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88.《“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89.《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90.《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91.《实体主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光明日报》要点摘录92.《“总体人”的辩证法》,《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93.《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94.《人学:从可持续发展到永恒的生存的辩证想象》,《探索》2004年第3期。95.《哲学的实现只在可能的瞬间》,《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96.《总体的历史科学视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贡献》,《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转载。97.《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8.《马克思新哲学革命的初始理论形态及其经济学局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99.《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100.《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101.《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102.《为日常生活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03.《面向生活的现代性哲学问题构成与反思——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种理解》,《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104.《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原创的差异化踪迹》,《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105.《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本质批判》,《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6、“论毛泽东现代化问题观的原创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07.“‘面向生活’的现代性政治哲学难题及超越”,《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108.“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历史环节的历史原象-从《未来哲学原理》到《费尔巴哈提纲》”,《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109.“论马克思哲学的再生产实践概念”,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10.“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蕴”,载《学习论坛》2007年第2期; (两人合作)111.“神秘化: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笔记”(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112.“《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1986)”(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114.“从诗学革命到女性政治——西方学界关于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现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两人合作);115.“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116.“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117.“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118.“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119.“列宁的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二人合作)120.“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反思”,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122.“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人合作),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6日12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问题及其前提”,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要点摘编124.“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二人合作),载《学习论坛》2008年03期。125.“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历史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126.“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原像与当代解读”(二人合作),载《学海》2008年第5期127.”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反思”,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128.“能指拜物教批判的出场逻辑及其理论困境”,(二人合作),载《求索》2008年第9期12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载《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1期 130.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3卷 第01期 131.“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二人合作),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132.“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2期 133.《基于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现代社会理论》,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34.《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批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35.《 空间:控制工具抑或希望之乡?——评勒菲弗《空间与政治》(二人合着),载《社会学家茶座》第3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136.《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137.《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0日138.《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139.《空间的建筑学》译文,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辑
140.“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1期
141.”透视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142.”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载《学习探索》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43.”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着作),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44.”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论文),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45.”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二人合着),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146”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继承——以新中国成立前新儒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为视角“(二人合着),载《学习论坛》2012年第6期
147”从“异化劳动”到“社会交往”——试析望月清司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二人合着),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48.”俄国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观:一个历史的述评“(论文),载《河北学刊》 2013年第2期)(CSSCI)
149.”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
150.”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实践哲学路向“(论文)载《学习与探索》第6期(CSSCI)(二人合着)
151.”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前沿报告“,载《中国哲学年鉴》2013,哲学研究杂志社.CSSCI;
152.”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再区域化发展“,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153.”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及其意蕴“,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CSSCI)新华文摘转载
154.”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元性本质与多元化探索“,载《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155.”沟通中西、关心实践的语言哲学“(书评),载《学海》2014年第2期
156.”三思毛泽东——革命传统、革命后民族国家创制与后传统理想主义遗产“,载《现代哲学》2014 年第3期
15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回顾与当代追问“,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58.”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旅程:从传统的革命到现代化的改革“,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5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问题“,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
160.”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及其幽灵“,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
161.”《空间的生产》一书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10期
162.”突破教条、回到根本、畅所欲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载《吉林大学社会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
163.”启蒙的进化与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二人合着),载《社会科学》(上海)2014年第8期
164.”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6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以列斐伏尔为个案(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观念、方法与实践(主持)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13JJD710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对策研究(承担者)
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11BZX0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者) 本科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必修)、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选修)硕士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博士生: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