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实现排序的各种基本算法

实现排序的各种基本算法

发布时间:2023-04-28 13:00:04

A. 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分析学习

排序算法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非线性时间比较类排序:交换类排序(快速排序和冒泡排序)、插入类排序(简单插入排序和希尔排序)、选择类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和堆排序)、归并排序(二路归并排序和多路归并排序);(2)线性时间非比较类排序:计数排序、基数排序和桶排序。

B. 常用的排序算法都有哪些

排序算法 所谓排序,就是使一串记录,按照其中的某个或某些关键字的大小,递增或递减的排列起来的操作。
分类
在计算机科学所使用的排序算法通常被分类为:
计算的复杂度(最差、平均、和最好表现),依据串行(list)的大小(n)。一般而言,好的表现是O。(n log n),且坏的行为是Ω(n2)。对于一个排序理想的表现是O(n)。仅使用一个抽象关键比较运算的排序算法总平均上总是至少需要Ω(n log n)。
记忆体使用量(以及其他电脑资源的使用)
稳定度:稳定排序算法会依照相等的关键(换言之就是值)维持纪录的相对次序。也就是一个排序算法是稳定的,就是当有两个有相等关键的纪录R和S,且在原本的串行中R出现在S之前,在排序过的串行中R也将会是在S之前。
一般的方法:插入、交换、选择、合并等等。交换排序包含冒泡排序(bubble sort)和快速排序(quicksort)。选择排序包含shaker排序和堆排序(heapsort)。
当相等的元素是无法分辨的,比如像是整数,稳定度并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假设以下的数对将要以他们的第一个数字来排序。
(4, 1) (3, 1) (3, 7) (5, 6)
在这个状况下,有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是依照相等的键值维持相对的次序,而另外一个则没有:
(3, 1) (3, 7) (4, 1) (5, 6) (维持次序)
(3, 7) (3, 1) (4, 1) (5, 6) (次序被改变)
不稳定排序算法可能会在相等的键值中改变纪录的相对次序,但是稳定排序算法从来不会如此。不稳定排序算法可以被特别地时作为稳定。作这件事情的一个方式是人工扩充键值的比较,如此在其他方面相同键值的两个物件间之比较,就会被决定使用在原先资料次序中的条目,当作一个同分决赛。然而,要记住这种次序通常牵涉到额外的空间负担。
排列算法列表
在这个表格中,n是要被排序的纪录数量以及k是不同键值的数量。
稳定的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 O(n2)
鸡尾酒排序 (Cocktail sort, 双向的冒泡排序) — O(n2)
插入排序 (insertion sort)— O(n2)
桶排序 (bucket sort)— O(n); 需要 O(k) 额外 记忆体
计数排序 (counting sort) — O(n+k); 需要 O(n+k) 额外 记忆体
归并排序 (merge sort)— O(n log n); 需要 O(n) 额外记忆体
原地归并排序 — O(n2)
二叉树排序 (Binary tree sort) — O(n log n); 需要 O(n) 额外记忆体
鸽巢排序 (Pigeonhole sort) — O(n+k); 需要 O(k) 额外记忆体
基数排序 (radix sort)— O(n·k); 需要 O(n) 额外记忆体
Gnome sort — O(n2)
Library sort — O(n log n) with high probability, 需要 (1+ε)n 额外记忆体
不稳定
选择排序 (selection sort)— O(n2)
希尔排序 (shell sort)— O(n log n) 如果使用最佳的现在版本
Comb sort — O(n log n)
堆排序 (heapsort)— O(n log n)
Smoothsort — O(n log n)
快速排序 (quicksort)— O(n log n) 期望时间, O(n2) 最坏情况; 对于大的、乱数串行一般相信是最快的已知排序
Introsort — O(n log n)
Patience sorting — O(n log n + k) 最外情况时间, 需要 额外的 O(n + k) 空间, 也需要找到最长的递增子序列(longest increasing subsequence)
不实用的排序算法
Bogo排序 — O(n × n!) 期望时间, 无穷的最坏情况。
Stupid sort — O(n3); 递回版本需要 O(n2) 额外记忆体
Bead sort — O(n) or O(√n), 但需要特别的硬体
Pancake sorting — O(n), 但需要特别的硬体
排序的算法
排序的算法有很多,对空间的要求及其时间效率也不尽相同。下面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排序算法。这里面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又被称作简单排序,他们对空间的要求不高,但是时间效率却不稳定;而后面三种排序相对于简单排序对空间的要求稍高一点,但时间效率却能稳定在很高的水平。基数排序是针对关键字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的排序算法。
插入排序
冒泡排序
选择排序
快速排序
堆排序
归并排序
基数排序
希尔排序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新建一个空列表,用于保存已排序的有序数列(我们称之为"有序列表")。
从原数列中取出一个数,将其插入"有序列表"中,使其仍旧保持有序状态。
重复2号步骤,直至原数列为空。
插入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平方级的,效率不高,但是容易实现。它借助了"逐步扩大成果"的思想,使有序列表的长度逐渐增加,直至其长度等于原列表的长度。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将所有待排序的数字放入工作列表中。
从列表的第一个数字到倒数第二个数字,逐个检查:若某一位上的数字大于他的下一位,则将它与它的下一位交换。
重复2号步骤,直至再也不能交换。
冒泡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与插入排序相同,也是平方级的,但也是非常容易实现的算法。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是这样实现的:
设数组内存放了n个待排数字,数组下标从1开始,到n结束。
i=1
从数组的第i个元素开始到第n个元素,寻找最小的元素。
将上一步找到的最小元素和第i位元素交换。
如果i=n-1算法结束,否则回到第3步
选择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也是O(n²)的。
快速排序
现在开始,我们要接触高效排序算法了。实践证明,快速排序是所有排序算法中最高效的一种。它采用了分治的思想:先保证列表的前半部分都小于后半部分,然后分别对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排序,这样整个列表就有序了。这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也是它高效的原因。因为在排序算法中,算法的高效与否与列表中数字间的比较次数有直接的关系,而"保证列表的前半部分都小于后半部分"就使得前半部分的任何一个数从此以后都不再跟后半部分的数进行比较了,大大减少了数字间不必要的比较。但查找数据得另当别论了。
堆排序
堆排序与前面的算法都不同,它是这样的:
首先新建一个空列表,作用与插入排序中的"有序列表"相同。
找到数列中最大的数字,将其加在"有序列表"的末尾,并将其从原数列中删除。
重复2号步骤,直至原数列为空。
堆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nlogn,效率高(因为有堆这种数据结构以及它奇妙的特征,使得"找到数列中最大的数字"这样的操作只需要O(1)的时间复杂度,维护需要logn的时间复杂度),但是实现相对复杂(可以说是这里7种算法中比较难实现的)。
看起来似乎堆排序与插入排序有些相像,但他们其实是本质不同的算法。至少,他们的时间复杂度差了一个数量级,一个是平方级的,一个是对数级的。
平均时间复杂度
插入排序 O(n2)
冒泡排序 O(n2)
选择排序 O(n2)
快速排序 O(n log n)
堆排序 O(n log n)
归并排序 O(n log n)
基数排序 O(n)
希尔排序 O(n1.25)
冒泡排序
654
比如说这个,我想让它从小到大排序,怎么做呢?
第一步:6跟5比,发现比它大,则交换。564
第二步:5跟4比,发现比它大,则交换。465
第三步:6跟5比,发现比它大,则交换。456

C. 八大经典排序算法原理及实现

该系列文章主要是记录下自己暑假这段时间的学习笔记,暑期也在实习,抽空学了很多,每个方面的知识我都会另起一篇博客去记录,每篇头部主要是另起博客的链接。

冒泡排序算法应该是大家第一个接触的算法,其原理都应该懂,但我还是想以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下其步奏:

按照计算时间复杂度的规则,去掉常数、去掉最高项系数,其复杂度为O(N^2)
冒泡排序及其复杂度分析

空间复杂度就是在交换元素时那个临时变量所占的内存

给定一个整数序列{6,1,2,3,4},每完成一次外层循环的结果为:

我们发现第一次外层循环之后就排序成功了,但是还是会继续循环下去,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复杂度,怎么优化?

冒泡排序都是相邻元素的比较,当相邻元素相等时并不会交换,因此冒泡排序算法是稳定性算法

插入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

插入排序的思想是数组是部分有序的,再将无序的部分插入有序的部分中去,如图:
(图片来自 这里 )

空间复杂度就是在交换元素时那个临时变量所占的内存

插入排序的优化,有两种方案:

文章后面会给出这两种排序算法

由于插入排序也是相邻元素的比较,遇到相等的相邻元素时不会发生交换,也不会造成相等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其原理是从未排序的元素中选出最小值(最大值)放在已排序元素的后面

空间复杂度就是在交换元素时那个临时变量所占的内存

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比如 3 6 3 2 4,第一次外层循环中就会交换第一个元素3和第四个元素2,那么就会导致原序列的两个3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希尔排序算是改良版的插入排序算法,所以也称为希尔插入排序算法

其原理是将序列分割成若干子序列(由相隔某个 增量 的元素组成的),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接着依次缩小增量继续进行排序,待整个序列基本有序时,再对全体元素进行插入排序,我们知道当序列基本有序时使用直接插入排序的效率很高。
上述描述只是其原理,真正的实现可以按下述步奏来:

希尔排序的效率取决于 增量值gap 的选取,这涉及到数学上尚未解决的难题,但是某些序列中复杂度可以为O(N 1.3),当然最好肯定是O(N),最坏是O(N 2)

空间复杂度就是在交换元素时那个临时变量所占的内存

希尔排序并不只是相邻元素的比较,有许多跳跃式的比较,难免会出现相同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所以希尔排序是不稳定的

理解堆排序,就必须得先知道什么是堆?

二叉树的特点:

当父节点的值总是大于子结点时为 最大堆 ;反之为 最小堆 ,下图就为一个二叉堆

一般用数组来表示堆,下标为 i 的结点的父结点下标为(i-1)/2;其左右子结点分别为 (2 i + 1)、(2 i + 2)

怎么将给定的数组序列按照堆的性质,调整为堆?

这里以建立最小堆为示例,

很明显对于其叶子结点来说,已经是一个合法的子堆,所以做堆调整时,子节点没有必要进行,这里只需从结点为A[4] = 50的结点开始做堆调整,即从(n/2 - 1)位置处向上开始做堆调整:

由于每次重新恢复堆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共N - 1次重新恢复堆操作,再加上前面建立堆时N / 2次向下调整,每次调整时间复杂度也为O(logN),二次操作时间相加还是O(N logN)。故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 * logN)。

空间复杂度就是在交换元素时那个临时变量所占的内存

由于堆排序也是跨越式的交换数据,会导致相同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则算法不稳定。比如 5 5 5 ,堆化数组后将堆顶元素5与堆尾元素5交换,使得第一个5和第三个5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归并排序是建立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该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

快速排序在应该是大家经常看到、听到的算法,但是真正默写出来是有难度的。希望大家看了下面 挖坑填数 方法后,能快速写出、快速排序。

其原理就这么几句话,但是现实起来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采取流行的一种方式 挖坑填数分治法

对于序列: 72 6 57 88 60 42 83 73 48 85

数组变为: 48 6 57 88 60 42 83 73 88 85
再重复上面的步骤,先从后向前找,再从前向后找:

数组变为: 48 6 57 42 60 72 83 73 88 85
可以看出a[5]前面的数字都小于它,a[5]后面的数字都大于它。因此再对a[0…4]和a[6…9]这二个子区间重复上述步骤就可以了

空间复杂度,主要是递归造成的栈空间的使用:

快速排序的优化主要在于基准数的选取

快速排序也是跨越式比较及交换数据,易导致相同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所以快速排序不稳定

前面也说了二分查找排序是改进的插入排序,不同之处在于,在有序区间查找新元素插入位置时,为了减少比较次数提高效率,采用二分查找算法进行插入位置的确定
具体步骤,设数组为a[0…n]:

二分查找插入位置,因为不是查找相等值,而是基于比较查插入合适的位置,所以必须查到最后一个元素才知道插入位置。
二分查找最坏时间复杂度:当2^X>=n时,查询结束,所以查询的次数就为x,而x等于log2n(以2为底,n的对数)。即O(log2n)
所以,二分查找排序比较次数为:x=log2n
二分查找插入排序耗时的操作有:比较 + 后移赋值。时间复杂度如下:

二分查找排序在交换数据时时进行移动,当遇到有相等值插入时也只会插入其后面,不会影响其相等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所以是稳定的

白话经典算法排序
冒泡排序选择排序
快速排序复杂度分析
优化的插入排序

D. java实现几种常见排序算法

下面给你介绍四种常用排序算法:

1、冒泡排序

特点:效率低,实现简单

思想(从小到大排):每一趟将待排序序列中最大元素移到最后,剩下的为新的待排序序列,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排完所有元素。这只是冒泡排序的一种,当然也可以从后往前排。

E. 排序算法有多少种

排序(Sorting) 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操作,它的功能是将一个数据元素(或记录)的任意序列,重新排列成一个关键字有序的序列。
排序就是把集合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序在一起。一般来说有升序排列和降序排列2种排序,在算法中有8中基本排序:
(1)冒泡排序;
(2)选择排序;
(3)插入排序;
(4)希尔排序;
(5)归并排序;
(6)快速排序;
(7)基数排序;
(8)堆排序;
(9)计数排序;
(10)桶排序。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算法是基于某序列已经有序排列的情况下,通过一次插入一个元素的方式按照原有排序方式增加元素。这种比较是从该有序序列的最末端开始执行,即要插入序列中的元素最先和有序序列中最大的元素比较,若其大于该最大元素,则可直接插入最大元素的后面即可,否则再向前一位比较查找直至找到应该插入的位置为止。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每次将1个待排序的记录按其关键字大小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子序列中,寻找最适当的位置,直至全部记录插入完毕。执行过程中,若遇到和插入元素相等的位置,则将要插人的元素放在该相等元素的后面,因此插入该元素后并未改变原序列的前后顺序。我们认为插入排序也是一种稳定的排序方法。插入排序分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和希尔排序3类。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算法是把较小的元素往前调或者把较大的元素往后调。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相邻两个元素进行大小的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和算法规则对该二元素的位置进行交换,这样逐个依次进行比较和交换,就能达到排序目的。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第1个和第2个记录的关键字比较大小,如果是逆序的,就将这两个记录进行交换,再对第2个和第3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比较,依次类推,重复进行上述计算,直至完成第(n一1)个和第n个记录的关键字之间的比较,此后,再按照上述过程进行第2次、第3次排序,直至整个序列有序为止。排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当相邻两个元素大小一致时,这一步操作就不需要交换位置,因此也说明冒泡排序是一种严格的稳定排序算法,它不改变序列中相同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算法的基本思路是为每一个位置选择当前最小的元素。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基于直接选择排序和堆排序这两种基本的简单排序方法。首先从第1个位置开始对全部元素进行选择,选出全部元素中最小的给该位置,再对第2个位置进行选择,在剩余元素中选择最小的给该位置即可;以此类推,重复进行“最小元素”的选择,直至完成第(n-1)个位置的元素选择,则第n个位置就只剩唯一的最大元素,此时不需再进行选择。使用这种排序时,要注意其中一个不同于冒泡法的细节。举例说明:序列58539.我们知道第一遍选择第1个元素“5”会和元素“3”交换,那么原序列中的两个相同元素“5”之间的前后相对顺序就发生了改变。因此,我们说选择排序不是稳定的排序算法,它在计算过程中会破坏稳定性。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算法把所需要排序的序列的元素分割成两大块,其中,一部分的元素都要小于或等于另外一部分的序列元素,然后仍根据该种方法对划分后的这两块序列的元素分别再次实行快速排序算法,排序实现的整个过程可以是递归的来进行调用,最终能够实现将所需排序的无序序列元素变为一个有序的序列。
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算法就是把序列递归划分成为一个个短序列,以其中只有1个元素的直接序列或者只有2个元素的序列作为短序列的递归出口,再将全部有序的短序列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为长序列。归并排序融合了分治策略,即将含有n个记录的初始序列中的每个记录均视为长度为1的子序列,再将这n个子序列两两合并得到n/2个长度为2(当凡为奇数时会出现长度为l的情况)的有序子序列;将上述步骤重复操作,直至得到1个长度为n的有序长序列。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元素比较和交换时,若两个元素大小相等则不必刻意交换位置,因此该算法不会破坏序列的稳定性,即归并排序也是稳定的排序算法。

F. 10种排序算法

排序算法是《数据结构与算法》中最基本的算法之一。

排序算法可以分为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内部排序是数据记录在内存中进行排序,而外部排序是因排序的数据很大,一次不能容纳全部的排序记录,在排序过程中需要访问外存。常见的内部排序算法有:插入排序、希尔排序、选择排序、冒泡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基数排序等。用一张图概括:

点击以下图片查看大图:

关于时间复杂度

平方阶 (O(n2)) 排序 各类简单排序:直接插入、直接选择和冒泡排序。

线性对数阶 (O(nlog2n)) 排序 快速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

O(n1+§)) 排序,§ 是介于 0 和 1 之间的常数。 希尔排序

线性阶 (O(n)) 排序 基数排序,此外还有桶、箱排序。

关于稳定性

稳定的排序算法: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

不是稳定的排序算法: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

名词解释:

n:数据规模 k:"桶"的个数 In-place:占用常数内存,不占用额外内存 Out-place:占用额外内存 稳定性:排序后 2 个相等键值的顺序和排序之前它们的顺序相同

包含以下内容:

1、冒泡排序 2、选择排序 3、插入排序数搭 4、希尔排序 5、归并排序 6、快速排序 7、堆排序 8、计数排序 9、桶排序 10、基数排序

排序算法包含的相关内容具体如下:

冒泡排序算法

冒泡排序(Bubble Sort)也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薯亩拿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选择排序算法

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耐差无论什么数据进去都是 O(n?) 的时间复杂度。所以用到它的时候,数据规模越小越好。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不占用额外的内存空间。

插入排序算法

插入排序的代码实现虽然没有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那么简单粗暴,但它的原理应该是最容易理解的了,因为只要打过扑克牌的人都应该能够秒懂。插入排序是一种最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

希尔排序算法

希尔排序,也称递减增量排序算法,是插入排序的一种更高效的改进版本。但希尔排序是非稳定排序算法。

归并排序算法

归并排序(Merge sort)是建立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该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

快速排序算法

快速排序是由东尼·霍尔所发展的一种排序算法。在平均状况下,排序 n 个项目要 Ο(nlogn) 次比较。在最坏状况下则需要 Ο(n2) 次比较,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事实上,快速排序通常明显比其他 Ο(nlogn) 算法更快,因为它的内部循环(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构上很有效率地被实现出来。

堆排序算法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积是一个近似完全二叉树的结构,并同时满足堆积的性质:即子结点的键值或索引总是小于(或者大于)它的父节点。堆排序可以说是一种利用堆的概念来排序的选择排序。

计数排序算法

计数排序的核心在于将输入的数据值转化为键存储在额外开辟的数组空间中。作为一种线性时间复杂度的排序,计数排序要求输入的数据必须是有确定范围的整数。

桶排序算法

桶排序是计数排序的升级版。它利用了函数的映射关系,高效与否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映射函数的确定。

基数排序算法

基数排序是一种非比较型整数排序算法,其原理是将整数按位数切割成不同的数字,然后按每个位数分别比较。由于整数也可以表达字符串(比如名字或日期)和特定格式的浮点数,所以基数排序也不是只能使用于整数。

G. 列举常见的排序算法

一、冒泡排序
二、选择排序
三、插入排序
四、快速排序
五、堆排序
六、归并排序
七、基数排序
八、希尔排序
九、桶排序
十、二叉排序树排序

H. 基本排序算法原理

算法原理:每次对相邻的两个元素进行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则进行交换,如此一趟下来最后一趟的就是最大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已经确定的元素 。

算法原理:每次对相邻的两个元素进行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则进行交换,如此一趟下来最后一趟的就是最大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已经确定的元素

算法步骤

1)  设置两个变量i、j,排序开始的时候:i=0,j=n-1;

2)第一个数组值作为比较值,首先保存到temp中,即temp=A[0];

3)然后j-- ,向前搜索,找到小于temp后,因为s[i]的值保存在temp中,所以直接赋值,s[i]=s[j]

4)然后i++,向后搜索,找到大于temp后,因为s[j]的值保存在第2步的s[i]中,所以直接赋值,s[j]=s[i],然后j--,避免死循环

5)重复第3、4步,直到i=j,最后将temp值返回s[i]中

6)  然后采用“二分”的思想,以i为分界线,拆分成两个数组 s[0,i-1]、s[i+1,n-1]又开始排序

排序图解

算法原理:从第一个元素开始,左边视为已排序数组,右边视为待排序数组,从左往右依次取元素,插入左侧已排序数组,对插入新元素的左侧数组重新生成有序数组 。需要注意的是,在往有序数组插入一个新元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按 顺序循环 比较,也可以通过 折半查找法 来找到新元素的位置,两种方式的效率 取决于数组的数据量

算法原理:希尔排序也是利用插入排序的思想来排序。希尔排序通过将比较的全部元素分为几个区域来提升插入排序的性能。这样可以让一个元素可以一次性地朝最终位置前进一大步。然后算法再取越来越小的步长进行排序,算法的最后一步就是普通的插入排序,但是到了这步,需排序的数据几乎是已排好的了,插入效率比较高。

排序图解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选择排序的主要优点与数据移动有关。如果某个元素位于正确的最终位置上,则它不会被移动。选择排序每次交换一对元素,它们当中至少有一个将被移到其最终位置上,因此对n个元素的表进行排序总共进行至多n-1次交换。在所有的完全依靠交换去移动元素的排序方法中,选择排序属于非常好的一种。

归并排序,顾名思义就是一种 “递归合并” 的排序方法(这个理解很重要)。对于一个数列,我们把它进行二分处理,依次递归下去,然后将小范围的数进行排序,最后将其合并在一起。就实现了归并排序。

这实际上是运用了 分治思想 ,显然,想要把一个数列排好序,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它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有序的。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考虑分别把数列分成N多个部分,让每个部分分别有序,然后再将其统一,变成所有的东西都有序。这样就实现了排序。这个想法就叫分治思想。

排序图解

排序图解

I. 常见排序算法介绍

原理:比较相邻两个数,如果前面的数大于(小于)后面的数,则二者交换位置,直到尽头,重复(N-1)次,得到一个有序数列
算法复杂度:O(n^2)
排序过程:

原理:将一个数插入到一个有序数列,得到一个新的有序数列
算法复杂度:O(n^2)
排序过程:

原理:从无序数组中选出一个最大值(最小值),放进有序数组
算法复杂度:O(n^2)
排序过程:

原理:找关键值,然后将数列分成两个数列,一个大于等于关键值的,一个小于等于关键值的,然后再对这两个数列进行递归
算法复杂度:O(nlogn)
算法步骤:

排序过程:

原理:采用的是分治策略,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递归求解
算法复杂度:O(nlogn)
算法步骤:

排序过程:

将排序过程简化:

原理:和选择排序类似,只是将选择大小这一步用堆来实现
堆的性质

原理:是插入排序的一种优化,先将整个序列分割成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待整个序列中数基本有序后,再进行一次插入排序

希尔排序的复杂度很大程度上由选择的增量序列决定,现今没有最优的增量序列

原理:不是通过数据比较来进行排序,经过统计数据出现次数,然后根据统计个数排出序列
算法复杂度:O(n+k)
算法步骤:

空间优化:选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将统计数组大小开为 max-min+1(这种优化和数据关系很大)

如何保证相同数据按照本来数据排列

计数排序主要被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给限制住了,当差值较大时,就意味着申请更多的空间,造成大量的浪费,
但在统计数值在一个固定范围的数据,比如身高,分数,体重之类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原理:从低位到高位过比较每个数据数位的值进行的排序,利用了计数排序
算法复杂度:O(n*m)

J. 常见排序算法归纳

排序算法一般分类:

比较两个相邻的元素,将值大的元素交换至右端。

依次比较两个相邻的数,将小数放到前面,大数放到后面

即在第一趟:首先比较第1个数和第2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然后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如此一直继续下去,直到比较最后两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然后重复第一趟步骤,直到所有排序完成。

第一趟比较完成后,最后一个数一定是数组中最大的一个数,所以第二趟比较的时候最后一个数不参与比较。

第二趟完成后,倒数第二个数也一定是数组中第二大的数,所以第三趟比较的时候最后两个数不参与比较。

依次类推......

输出结果:

冒泡排序的优点: 每进行一趟排序,就会少比较一次,因为每进行一趟排序都会找出一个较大值。如上例:第一趟比较之后,排在最后的一个数一定是最大的一个数,第二趟排序的时候,只需要比较除了最后一个数以外的其他的数,同样也能找出一个最大的数排在参与第二趟比较的数后面,第三趟比较的时候,只需要比较除了最后两个数以外的其他的数,以此类推……也就是说,没进行一趟比较,每一趟少比较一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算法的量。

用时间复杂度来说:

从一个数组中随机选出一个数N,通过一趟排序将数组分割成三个部分,1、小于N的区域 2、等于N的区域 3、大于N的区域,然后再按照此方法对小于区的和大于区分别递归进行,从而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数组。

如下图:

假设最开始的基准数据为数组的第一个元素23,则首先用一个临时变量去存储基准数据,即 tmp=23 ,然后分别从数组的两端扫描数组,设两个指示标志: low 指向起始位置, high 指向末尾。

首先从后半部分开始,如果 扫描到的值大于基准数据 就让 high-1 ,如果发现有元素比该基准数据的值小,比如上面的 18 <= tmp ,就让 high位置的值赋值给low位置 ,结果如下:

然后开始从前往后扫描,如果扫描到的值小于基准数据就让 low+1 ,如果发现有元素大于基准数据的值,比如上图 46 >= tmp ,就再将 low 位置的值赋值给 high 位置的值,指针移动并且数据交换后的结果如下:

然后再开始从前往后遍历,直到 low=high 结束循环,此时low或者high的下标就是 基准数据23在该数组中的正确索引位置 ,如下图所示:

这样一遍遍的走下来,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快排的本质就是把比基准数据小的都放到基准数的左边,比基准数大的数都放到基准数的右边,这样就找到了该数据在数组中的正确位置。

然后采用递归的方式分别对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排序,最终结果就是自然有序的了。

输出结果:

最好情况下快排每次能恰好均分序列,那么时间复杂度就是O(nlogn),最坏情况下,快排每次划分都只能将序列分为一个元素和其它元素两部分,这时候的快排退化成冒泡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2)。

插入排序的基本操作就是将一个数据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有序数据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个数加一的有序数据,算法适用于少量数据的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2)。是稳定的排序方法。

将一个数据插入到 已经排好序的有序数据

第一趟排序:

用数组的第二个数与第一个数( 看成是已有序的数据 )比较

第二趟排序:

用数组的第三个数与已是有序的数据 {2,3} (刚才在第一趟排的)比较

在第二步中:

...

后面依此类推

输出结果:

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每一次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存放在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方法。

举例:数组 int[] arr={5,2,8,4,9,1}

第一趟排序 : 原始数据: 5 2 8 4 9 1

最小数据1,把1放在首位,也就是1和5互换位置,

排序结果: 1 2 8 4 9 5

第二趟排序

第1以外的数据 {2 8 4 9 5} 进行比较,2最小,

排序结果: 1 2 8 4 9 5

第三趟排序

除 1、2 以外的数据 {8 4 9 5} 进行比较,4最小,8和4交换

排序结果: 1 2 4 8 9 5

第四趟排序 :

除第 1、2、4 以外的其他数据 {8 9 5} 进行比较,5最小,8和5交换

排序结果: 1 2 4 5 9 8

第五趟排序:

除第 1、2、4、5 以外的其他数据 {9 8} 进行比较,8最小,8和9交换

排序结果: 1 2 4 5 8 9

输出结果:

归并排序(merge sort)是利用归并的思想实现的排序方法,该算法采用经典的分治(divide-and-conquer)策略(分治法将问题分(divide)成一些小的问题然后递归求解,而治(conquer)的阶段则将分的阶段得到的各答案"修补"在一起,即分而治之)。

比如我们对 [8,4,5,7,1,3,6,2] 这个数组进行归并排序,我们首先利用分治思想的“分”将数组拆分。

输出结果:

阅读全文

与实现排序的各种基本算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i文件pdf 浏览:907
腾讯云服务器挂载混合云 浏览:758
智能小车用什么单片机 浏览:463
java怎么给窗口关闭 浏览:940
列举51单片机的寻址方式 浏览:706
剪辑app怎么写长篇文字 浏览:400
app专属流量过月租怎么不更新 浏览:654
王者程序员都有谁 浏览:76
给牛换脚掌解压 浏览:387
围棋有多少种算法 浏览:602
unity资源包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704
阿里云服务器远程链接不成功 浏览:482
文件系统pdf 浏览:766
原神安卓区服什么意思 浏览:37
贝壳app怎么线上发布 浏览:159
如何挑选安卓系统机顶盒 浏览:53
安卓快充使用有什么注意事项 浏览:909
黑马程序员的云计算网课 浏览:947
endnotestyle文件夹怎么导入 浏览:460
讲解少儿编程演讲会开头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