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监督分类的算法
监督分类(supervisedclassification)又称训练场地法,是以建立统计识别函数为理论基础,依据典型样本训练方法进行分类的技术。
回归:在建模的过程中需同时具备自变量x和因变量y,属于有监督的学习算法。输出变量为离散型。
主要介绍:Logistic,决策树,随机森林,KNN,朴素贝则仿叶斯
tips:决策树,随机森林,KNN也可用于连续型变量的预测。
Logistic回归:
思想:
高低。
Logistic针对坦盯此离散型因变量的判别,如客户是否优质,客户的流失率概率等。
将线性回归的预测值经过非线性的Logit函数转换为[0,1]之间的概率值。参数求解:结合迭代对每一个未知的参数做梯度下降,学习率的步长通常可以取0.1,0.05,0.01,太小时需要迭代太多次收敛速度过慢,过大时难以得到理想的值可能只是局部最小。参数解释:优势比/发生比之比,如肿瘤体积每增加一个单位让迅,将会使癌症发生比变化e参数次倍。
2. PCA和LDA
在机器学习领域,PCA和竖野LDA都可以看成是数据降维的一种方式。但是PCA是无监督的,也就是说不需要知道sample对应的label,早纤局而LDA是监督的,需要知道每一个数据点对应的label。下面分别解释PCA和LDA的基本原理
相陆让同点:
不同点:
3. 主成分分析(PCA)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一种有监督的降维方法——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scriminant Analysis,LDA)。LDA不仅是一种数据压缩方法还是一种分类算法,LDA将一个高维空间中的数据投影到一个低维空间中去,通过最小化投影后各个类别的类内方差和类间均值差来寻找最佳的投影空间。
本文介绍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e Component Analysis,PCA)也是一种降维技术,与LDA不同的是,PCA是一种无监督降维技术,因此PCA的主要思想也与LDA不同。LDA是一种有监督的分类兼降维技术,因此其最大化均值差最小化类内差的思想够保证在降维后各个类别依然能够很好地分开。但PCA只用来降维而无需分类,因此PCA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降维压缩数据后尽可能的减少数据信息的损失。在PCA中使用协方差来表示信息量的多少,至于为什么能这么表示后面再进行介绍。下面我们从一些基本的线代知识开始。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的数据样本经常被抽象为矩阵中的一组向量,了解一些线代基础知识理解PCA非常重要,但在这里我们并不准备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线代知识都罗列以便,因此这里我们仅会复习一些对理解PCA较为重要的东西。更多线代的内容可参考下面几个链接:
为了方便,我们这里以一个二维平面为例。
在前面我们说了,在数据处理时我们经常讲一个样本数据当作一个向量。在二维平面中,一个向量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例如对于向量消散 (-2, 3) T :
在我们描述任何东西的时候其实都是选择了一个参照系的,也即事物都是相对的,最简单的运动与静止(以静止的事物为参照),说一个有点意思的——人,人其实也是放在一个参考系中的,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生物种类系统,抛开这个大的系统去独立的定义人是很难让人理解的。向量也是这样的,虽然我们前面拿顷氏没有指明,但是上面的向量其实是在一个默认坐标系(或称为空间)中的,也即x,y轴,但是在线性代数中我们称其为基。在线代中任何空间都是由一组线性无关的(一维空间由一个基组成)基向量组成。这些基向量可以组成空间中的任何向量。
现在假设我们有如下一个矩阵相乘的式子:
因此,上面的例子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
(1)如果我们将值全为1对角方阵视为标准坐标系,则它表示在乎启 i=(1, -2) T 和 j=(3, 0) T 这组基底下的坐标 (-1, 2) T 在基底 (1, 0) T 、(0, 1) T 下的坐标,如下:
当我们讨论向量 (-1, 2) T 时,都隐含了一个默认的基向量假设:沿着x轴方向长度为1的 i,沿着y轴长度为1的j。
但是,(-1, 2) T 可以是任何一组基底下的向量。例如,他可能是i'=(2,1) T , j'=(-1, 1) T 这组基下的一个向量。此时他在我们默认坐标系 i=(1, 0) T ,j=(0, 1) T 下的计算过程如下: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基地变换的过程:我们先 误认为 (-1, 2) T 是坐标系i=(1, 0) T ,j=(0, 1) T 下的坐标,此时我们通过线性变换[[2, -1], [1, 1]](每个嵌套列表看做一行)把坐标轴i,j(基坐标)分别变换到了新的位置 i1=(2, 1) T , j1=(-1, 1) T (他们也是用默认坐标系表示的),即[2, -1], [1, 1]]。此时我们把“误解”转换成了真正的向量。如下:
在上面我们说了矩阵是一种变换,现在我们继续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在这里做一个类比——将变换看作物理中的作用力。我们知道一个力必须有速度和方向,而矩阵对一个向量施加的变换也是一样的。考虑一下特征向量的定义:
上面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线性代数相关的知识,下面开始介绍PCA的原理。
上面我们讨论了选择不同的基可以对同样一组数据给出不同的表示,而且如果基的数量少于向量本身的维数,则可以达到降维的效果。但是我们还没有回答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如何选择基才是最优的。或者说,如果我们有一组N维向量,现在要将其降到K维(K小于N),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K个基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信息?
要完全数学化这个问题非常繁杂,这里我们用一种非形式化的直观方法来看这个问题。
为了避免过于抽象的讨论,我们仍以一个具体的例子展开。假设我们的数据由五条记录组成,将它们表示成矩阵形式:
其中每一列为一条数据记录,而一行为一个字段。为了后续处理方便,我们首先将每个字段内所有值都减去字段均值,其结果是将每个字段都变为均值为0(这样做的道理和好处后面会看到)。中心化的数据为:
通过上一节对基变换的讨论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在二维平面中选择一个方向,将所有数据都投影到这个方向所在直线上,用投影值表示原始记录。这是一个实际的二维降到一维的问题。
那么如何选择这个方向(或者说基)才能尽量保留最多的原始信息呢?一种直观的看法是:希望投影后的投影值尽可能分散。
以上图为例,可以看出如果向x轴投影,那么最左边的两个点会重叠在一起,中间的两个点也会重叠在一起,于是本身四个各不相同的二维点投影后只剩下两个不同的值了,这是一种严重的信息丢失,同理,如果向y轴投影最上面的两个点和分布在x轴上的两个点也会重叠。所以看来x和y轴都不是最好的投影选择。我们直观目测,如果向通过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斜线投影,则五个点在投影后还是可以区分的。
下面,我们用数学方法表述这个问题。
对于上面二维降成一维的问题来说,找到那个使得方差最大的方向就可以了。不过对于更高维,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考虑三维降到二维问题。与之前相同,首先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方向使得投影后方差最大,这样就完成了第一个方向的选择,继而我们选择第二个投影方向。
如果我们还是单纯只选择方差最大的方向,很明显,这个方向与第一个方向应该是“几乎重合在一起”,显然这样的维度是没有用的,因此,应该有其他约束条件。 从直观上说,让两个字段尽可能表示更多的原始信息,我们是不希望它们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的,因为相关性意味着两个字段不是完全独立,必然存在重复表示的信息。
可以看到,在字段均值为0的情况下,两个字段的协方差简洁的表示为其内积除以元素数m。
当协方差为0时,表示两个字段完全独立。为了让协方差为0,我们选择第二个基时只能在与第一个基正交的方向上选择。因此最终选择的两个方向一定是正交的。
至此,我们得到了降维问题的优化目标: 将一组N维向量降为K维(K大于0,小于N),其目标是选择K个单位(模为1)正交基,使得原始数据变换到这组基上后,各字段两两间协方差为0,而字段的方差则尽可能大(在正交的约束下,取最大的K个方差)。
上面我们导出了优化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似乎不能直接作为操作指南(或者说算法),因为它只说要什么,但根本没有说怎么做。所以我们要继续在数学上研究计算方案。
我们看到,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与字段内方差及字段间协方差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希望能将两者统一表示,仔细观察发现,两者均可以表示为内积的形式,而内积又与矩阵相乘密切相关。于是我们来了灵感:
假设我们只有a和b两个字段,那么我们将它们按行组成矩阵X:
然后我们用X乘以X的转置,并乘上系数1/m:
根据矩阵相乘的运算法则,这个结论很容易被推广到一般情况:
设我们有m个n维数据记录,将其按列排成n乘m的矩阵X,设C=1/m(XX T ),则C是一个对称矩阵,其对角线分别个各个字段的方差,而第i行j列和j行i列元素相同,表示i和j两个字段的协方差。
根据上述推导,我们发现要达到优化目前,等价于将协方差矩阵对角化:即除对角线外的其它元素化为0,并且在对角线上将元素按大小从上到下排列,这样我们就达到了优化目的 。这样说可能还不是很明晰,我们进一步看下原矩阵与基变换后矩阵协方差矩阵的关系:
设原始数据矩阵X对应的协方差矩阵为C,而P是一组基按行组成的矩阵,设Y=PX,则Y为P对X做基变换后的数据。设Y的协方差矩阵为D,我们推导一下D与C的关系:
现在所有焦点都聚焦在了协方差矩阵对角化问题上,有时,我们真应该感谢数学家的先行,因为矩阵对角化在线性代数领域已经属于被玩烂了的东西,所以这在数学上根本不是问题。
由上文知道,协方差矩阵C是一个是对称矩阵,在线性代数上,实对称矩阵有一系列非常好的性质:
1)实对称矩阵不同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必然正交。
2)设特征向量λ重数为r,则必然存在r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对应于λ,因此可以将这r个特征向量单位正交化。
则对协方差矩阵C有如下结论:
以上结论不再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对证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线性代数书籍关于“实对称矩阵对角化”的内容。
到这里,我们发现我们已经找到了需要的矩阵P:P = E T .
P是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单位化后按行排列出的矩阵,其中每一行都是C的一个特征向量。如果设P按照Λ中特征值的从大到小,将特征向量从上到下排列,则用P的前K行组成的矩阵乘以原始数据矩阵X,就得到了我们需要的降维后的数据矩阵Y。
PCA的特征向量的求解除了使用上述最大化方差的矩阵分解方法,还可以使用最小化损失法,具体可参见: 机器学习中的数学(4)-线性判别分析(LDA), 主成分分析(PCA) 。
总结一下PCA的算法步骤:
设有m条n维数据。
LDA和PCA都用于降维,两者有很多相同,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值得好好的比较一下两者的降维异同点。
首先我们看看相同点:
我们接着看看不同点:
参考:
PCA的数学原理
线性代数的直觉
线性判别分析LDA原理总结
4. pca是监督还是非监督
非监督。pca只涉及一组特征变量,没有关联的响应消绝变量,是一种非拿陵姿监督学习算法,可压汪友缩数据,减小内存、硬盘空间的消耗。
5. 常用降维方法之PCA 和 LDA
PCA本质上是将方差最大的方向作为主要特征,并且在各个正交方向上将数据“离相关”,也就是让它们在不同正交方向上没有相关性。而方差最大的那个维度是主成分。
PCA是比较常见的线性降维方法,通过线性投影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数据中,所期望的是在投影的维度上,新特征自身的方差尽量大,方差越大特征越有效,尽量使产生的新特征间的相关性越小。
PCA算法的具体操作为对所有的样本进行中心化操作,计算样本的协方差矩阵,然后对协方差矩阵做特征值分解,取最大的n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造投影矩阵。
再举个栗子: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PCA的过程。
假设我们的数据集有10个二维数据(2.5,2.4), (0.5,0.7), (2.2,2.9), (1.9,2.2), (3.1,3.0), (2.3, 2.7), (2, 1.6), (1, 1.1), (1.5, 1.6), (1.1, 0.9),需要用PCA降到1维特征。
首先我们对样本中心化,这里样本的均值为(1.81, 1.91),所有的样本减去这个均值向量后,即中心化后的数据集为(0.69, 0.49), (-1.31, -1.21), (0.39, 0.99), (0.09, 0.29), (1.29, 1.09), (0.49, 0.79), (0.19, -0.31), (-0.81, -0.81), (-0.31, -0.31), (-0.71, -1.01)。
现在我们开始求样本的协方差矩阵,由于我们是二维的,则协方差矩阵为:
对于我们的数据,求出协方差矩阵为:
求出特征值为(0.0490833989, 1.28402771),对应的特征向量分别为:
由于最大的k=1个特征值为1.28402771,对于的k=1个特征向量为 则我们的W=
我们对所有的数据集进行投影 得到PCA降维后的10个一维数据集为:(-0.827970186, 1.77758033, -0.992197494, -0.274210416, -1.67580142, -0.912949103, 0.0991094375, 1.14457216, 0.438046137, 1.22382056)
在上面的PCA算法中,我们假设存在一个线性的超平面,可以让我们对数据进行投影。但是有些时候,数据不是线性的,不能直接进行PCA降维。这里就需要用到和支持向量机一样的核函数的思想,先把数据集从n维映射到线性可分的高维N>n,然后再从N维降维到一个低维度n', 这里的维度之间满足n'<n<N。
使用了核函数的主成分分析一般称之为核主成分分析(Kernelized PCA, 以下简称KPCA。假设高维空间的数据是由n维空间的数据通过映射ϕ产生。
则对于n维空间的特征分解:
映射为:
通过在高维空间进行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分解,然后用和PCA一样的方法进行降维。一般来说,映射ϕ不用显式的计算,而是在需要计算的时候通过核函数完成。由于KPCA需要核函数的运算,因此它的计算量要比PCA大很多。
这里对PCA算法做一个总结。作为一个非监督学习的降维方法,它只需要特征值分解,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压缩,去噪。因此在实际场景应用很广泛。为了克服PCA的一些缺点,出现了很多PCA的变种,比如第六节的为解决非线性降维的KPCA,还有解决内存限制的增量PCA方法Incremental PCA,以及解决稀疏数据降维的PCA方法Sparse PCA等。
PCA算法的主要优点有:
LDA(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是另一种常用的降维方法,它是有监督的。LDA在模式识别领域(比如人脸识别,舰艇识别等图形图像识别领域)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下它的算法原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LDA与文本主题模型中的LDA(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并不相同,他是一种处理文档的主题模型。
LDA是一种监督学习的降维技术,也就是说它的数据集的每个样本是有类别输出的。这点和PCA不同。PCA是不考虑样本类别输出的无监督降维技术。
LDA的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投影后类内方差最小,类间方差最大”。
什么意思呢? 我们要将数据在低维度上进行投影,投影后希望每一种类别数据的投影点尽可能的接近,而不同类别的数据的类别中心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大。
可能还是有点抽象,我们先看看最简单的情况。假设我们有两类数据 分别为红色和蓝色,如下图所示,这些数据特征是二维的,我们希望将这些数据投影到一维的一条直线,让每一种类别数据的投影点尽可能的接近,而红色和蓝色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大。
以上就是使用LDA进行降维的算法流程。实际上LDA除了可以用于降维以外,还可以用于分类。一个常见的LDA分类基本思想是假设各个类别的样本数据符合高斯分布,这样利用LDA进行投影后,可以利用极大似然估计计算各个类别投影数据的均值和方差,进而得到该类别高斯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当一个新的样本到来后,我们可以将它投影,然后将投影后的样本特征分别带入各个类别的高斯分布概率密度函数,计算它属于这个类别的概率,最大的概率对应的类别即为预测类别。
LDA用于降维,和PCA有很多相同,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值得好好的比较一下两者的降维异同点。
这点可以从下图形象的看出,在某些数据分布下LDA比PCA降维较优。
当然,某些某些数据分布下PCA比LDA降维较优,如下图所示:
LDA算法既可以用来降维,又可以用来分类,但是目前来说,主要还是用于降维。在我们进行图像识别图像识别相关的数据分析时,LDA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下面总结下LDA算法的优缺点。
LDA算法的主要优点有:
参考文章: 刘建平老师的博客园
6. 有监督和无监督的算法分别有哪些
有监督学习算法: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 Mining)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
降维(Dimensionality Rection)
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
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
概率图模型(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s)
7. pca算法指的是什么
PCA(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即主成分分析法,是一个非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是一种用于探索高维数据结构的技术,主要用于对数据的降维,通过降维可以发现更便于人理解的特征,加快对样本有价值信息的处理速度,此外还可以应用于可视化(降到二维)和去噪。
PCA与LDA算法的基本思想
数据从原陆竖慎来的坐标系转换到新的坐标系,新坐标系的选择是由数据本身决定的。第一个新坐标轴选择的是原始数据中方差最大的方向,第二个新坐标轴选择和第一个坐标轴正交且具有最大方差的方向。该过程一直重复,重复次数为原始数据早敬中特征的数目。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方差都包含在最前面的几个新坐标轴中。因此,我们可以忽略余下的坐标轴,纤颂即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
8. 有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算法怎么理解
在判断是有监督学习还是在无监督学习上,我们可以具体是否有监督(supervised),就看输入数据是否有标签(label)。输入数据有标签,则为有监督学习,没标签则为无监督学习。
什么是学习(learning)?
一个成语就可概括:举一反三。机器学习的思路有点类似高考一套套做模拟试题,从而熟悉各种题型,能够面对陌生的问题时算出答案。
简而言之,机器学习就是看能不能利用一些训练数据(已经做过的题),使机器能够利用它们(解题方法)分析未知数据(高考题目),而这种根据类别未知(没有被标记)的训练样本解决模式识别中的各种问题,称之为无监督学习。
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主要有三种:聚类、离散点检测和降维,包括主成分分析方法PCA等,等距映射方法、局部线性嵌入方法、拉普拉斯特征映射方法、黑塞局部线性嵌入方法和局部切空间排列方法等。
从原理上来说,PCA等数据降维算法同样适用于深度学习,但是这些数据降维方法复杂度较高,所以现在深度学习中采用的无监督学习方法通常采用较为简单的算法和直观的评价标准。比如无监督学习中最常用且典型方法聚类。
在无监督学习中,我们需要将一系列无标签的训练数据,输入到一个算法中,然后我们告诉这个算法,快去为我们找找这个数据的内在结构给定数据。这时就需要某种算法帮助我们寻找一种结构。
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是从给定的有标注的训练数据集中学习出一个函数(模型参数),当新的数据到来时可以根据这个函数预测结果。 常见任务包括分类与回归。
无监督学习方法在寻找数据集中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并不一定要达到划分数据集的目的,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分类”。比如,一组颜色各异的积木,它可以按形状为维度来分类,也可以按颜色为维度来分类。(这一点比监督学习方法的用途要广。如分析一堆数据的主分量,或分析数据集有什么特点都可以归于无监督学习方法的范畴) ,而有监督学习则是通过已经有的有标签的数据集去训练得到一个最优模型。
9. PCA和LDA
PCA是无监督的降维,降维后方差尽可能的大;
LDA是有监督的降维,希望分类后组内方差小,组间方差大;
聚类,降维;
原有的d维数据转化为k维数据(d>k),新生成的k维数据尽可能多的包含原来d为数据的信息。
让样本带镇的均值为0;
方便后去求取协方差矩阵;
这并不属于数据预处理,因为数据预处理是对每一个蠢盯粗特征维度进行处理的,而去中心化是针对每一个样本,这是PCA所必须的过程。
为什么要去中心化
方差:单个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
协方差:两个随机变量的相似程度。
方差和协方差的一些区别
偏差是估计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
方差是描述预测值的变化范围,离散程度。
计算协方差矩阵
寻找一个线性变换u,使uX,即降维后的新数据方差最大。
这里可以令u的模长为1.
根绝拉格朗日优化后可知,S=λ;
那么最大化投影方差就是最大化原数据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
最佳的投影方向就是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选取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组成投影矩阵U=[u1,u2,...,uk]。
UX即为投影后新样本则粗。
由于PCA是基于欧氏距离,因此对于线性不可分数据无能为力。
所以提出kernel PCA 。
分类,降维。
希望降维后类间距离最大,类内距离最小。
引入两个定义,类间散度Sb和类内散度Sw。
在计算类间散度和类内散度的时候用到了类别信息,所以LDA是有监督的降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