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斯混合模型(GMM)及EM算法的初步理解
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ed Model)指的是多个高斯分布函数的线性组合,理论上GMM可以拟合出任意类型的分布,通常用于解决同一集合下的数据包含多个不同的分布的情况(或者是同一类分布但参数不一样,或者是不同类型的分布,比如正态分布和伯努利分布)。
如图1,图中的点在我们看来明显分成两个聚类。这两个聚类中的点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正态分布随机生成而来。但是如果没有GMM,那么只能用一个的二维高斯分布来描述图1中的数据。图1中的椭圆即为二倍标准差的正态分布椭圆。这显然不太合理,毕竟肉眼一看就觉得应该把它们分成两类。
这时候就可以使用GMM了!如图2,数据在平面上的空间分布和图1一样,这时使用两个二维高斯分布来描述图2中的数据,分别记为N(μ1,Σ1)和N(μ2,Σ2) 。图中的两个椭圆分别是这两个高斯分布的二倍标准差椭圆。可以看到使用两个二维高斯分布来描述图中的数据显然更合理。实际上图中的两个聚类的中的点是通过两个不同的正态分布随机生成而来。如果将两个二维高斯分布N(μ1,Σ1)和N(μ2,Σ2) 合成一个二维的分布,那么就可以用合成后的分布来描述图2中的所有点。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对这两个二维高斯分布做线性组合,用线性组合后的分布来描述整个集合中的数据。这就是高斯混合模型(GMM)。
高斯混合模型(GMM)的数学表示:
期望极大(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也称EM算法,是一种迭代算法,由Dempster et. al 在1977年提出,用于含有隐变量的概率参数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
EM算法作为一种数据添加算法,在近几十年得到迅速的发展,主要源于当前科学研究以及各方面实际应用中数据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经常存在数据缺失或者不可用的的问题,这时候直接处理数据比较困难,而数据添加办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神经网络拟合、添补法、卡尔曼滤波法等,但是EM算法之所以能迅速普及主要源于它算法简单,稳定上升的步骤能相对可靠地找到“最优的收敛值”。
(个人的理解就是用含有隐变量的含参表达式不断拟合,最终能收敛并拟合出不含隐变量的含参表达式)
模型的EM训练过程,直观的来讲是这样:我们通过观察采样的概率值和模型概率值的接近程度,来判断一个模型是否拟合良好。然后我们通过调整模型以让新模型更适配采样的概率值。反复迭代这个过程很多次,直到两个概率值非常接近时,我们停止更新并完成模型训练。现在我们要将这个过程用算法来实现,所使用的方法是模型生成的数据来决定似然值,即通过模型来计算数据的期望值。通过更新参数μ和σ来让期望值最大化。这个过程可以不断迭代直到两次迭代中生成的参数变化非常小为止。该过程和k-means的算法训练过程很相似(k-means不断更新类中心来让结果最大化),只不过在这里的高斯模型中,我们需要同时更新两个参数: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3]
GMM常用于聚类。如果要从 GMM 的分布中随机地取一个点的话,实际上可以分为两步:首先随机地在这 K 个 Component 之中选一个,每个 Component 被选中的概率实际上就是它的系数Πk ,选中 Component 之后,再单独地考虑从这个 Component 的分布中选取一个点就可以了──这里已经回到了普通的 Gaussian 分布,转化为已知的问题。
根据数据来推算概率密度通常被称作 density estimation 。特别地,当我已知(或假定)概率密度函数的形式,而要估计其中的参数的过程被称作‘参数估计’。
(推导和迭代收敛过程这里省略,可参考资料1)
一个实际的例子:用GMM对iris数据集进行聚类,并通过make_ellipses表示出来
make_ellipses方法概念上很简单,它将gmm对象(训练模型)、坐标轴、以及x和y坐标索引作为参数,运行后基于指定的坐标轴绘制出相应的椭圆图形。
在特定条件下,k-means和GMM方法可以互相用对方的思想来表达。在k-means中根据距离每个点最接近的类中心来标记该点的类别,这里存在的假设是每个类簇的尺度接近且特征的分布不存在不均匀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使用k-means前对数据进行归一会有效果。高斯混合模型则不会受到这个约束 ,因为它对每个类簇分别考察特征的协方差模型。
K-means算法可以被视为高斯混合模型(GMM)的一种特殊形式。 整体上看,高斯混合模型能提供更强的描述能力,因为聚类时数据点的从属关系不仅与近邻相关,还会依赖于类簇的形状。n维高斯分布的形状由每个类簇的协方差来决定。在协方差矩阵上添加特定的约束条件后,可能会通过GMM和k-means得到相同的结果。
在k-means方法中使用EM来训练高斯混合模型时对初始值的设置非常敏感。而对比k-means,GMM方法有更多的初始条件要设置。实践中不仅初始类中心要指定,而且协方差矩阵和混合权重也要设置。可以运行k-means来生成类中心,并以此作为高斯混合模型的初始条件。由此可见并两个算法有相似的处理过程,主要区别在于模型的复杂度不同。
高斯混合模型的基本假设是 已知类别的比例 和 类别的个数 ,但是不知道每个样例的具体标签,据此用EM的模式为每个样本进行最优的标注。也就是说它适合的是 无标签学习的分类问题 ,并且需要已知基本假设。
整体来看,所有无监督机器学习算法都遵循一条简单的模式:给定一系列数据,训练出一个能描述这些数据规律的模型(并期望潜在过程能生成数据)。 训练过程通常要反复迭代,直到无法再优化参数获得更贴合数据的模型为止。
【1】https://blog.csdn.net/jinping_shi/article/details/59613054 高斯混合模型(GMM)及其EM算法的理解
【2】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231599 机器学习中的数学(4)-EM算法与高斯混合模型(GMM)
【3】https://zhuanlan.hu.com/p/31103654 一文详解高斯混合模型原理
⑵ 混合遗传算法和遗传算法有什么区别
遗传算法是一种全局搜索算法,不需要目标函数的导数信息,它能够很快搜索到最优值所处范围范围。
而混合遗传算法是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引入其它优化算法(如局部寻优能力强的算法),以保证遗传算法全局性能的基础上大大减小计算量,提高收敛速度。一般引入的算法有:传统梯度类算法、单纯形法及模拟退火等等)这些算法都很容易与遗传算法兼容。
⑶ 数值计算时不同阶精度的算法混合使用会不会更容易造成数值不稳定
1.精度不同的算法,对初始数据的要求不同,有可能会由于初始数据的精度影响了整个算法的精度
2.精度不同的算法,有可能会稳定程度不同,混合使用时可能刚好会有放大误差的效果
3.精度不同的算法,有可能原理根本不同,所以不能混合使用
4.感觉上,基于迭代的算法应该可以使用吧?
个人见解.......
⑷ 混合加密算法有哪些
混合加密算法是在上述基础加密算法的基础上,由初始加密算法、改进优化的维热纳尔加密算法以及Base64加密算法共同组成的,井且其实现的过程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依次进行,即先使用自己定义的初始加密算法,再使用改进优化的维热纳尔加密算法,最后使用Base64加密算法。
⑸ 混合遗传算法和遗传算法有什么区别
遗传算法是一种全域性搜寻算法,不需要目标函式的导数资讯,它能够很快搜索到最优值所处范围范围。
而混合遗传算法是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引入其它优化算法(如区域性寻优能力强的算法),以保证遗传算法全域性效能的基础上大大减小计算量,提高收敛速度。一般引入的算法有:传统梯度类算法、单纯形法及模拟退火等等)这些算法都很容易与遗传算法相容。
遗传算法(Geic Algorithm)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寻最优解的方法。遗传算法是从代表问题可能潜在的解集的一个种群(population)开始的,而一个种群则由经过基因(gene)编码的一定数目的个体(indivial)组成。每个个体实际上是染色体(chromosome)带有特征的实体。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即多个基因的集合,其内部表现(即基因型)是某种基因组合,它决定了个体的形状的外部表现,如黑头发的特征是由染色体中控制这一特征的某种基因组合决定的。因此,在一开始需要实现从表现型到基因型的对映即编码工作。由于仿照基因编码的工作很复杂,我们往往进行简化,如二进位制编码,初代种群产生之后,按照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理,逐代(generation)演化产生出越来越好的近似解,在每一代,根据问题域中个体的适应度(fitness)大小选择(selection)个体,并借助于自然遗传学的遗传运算元(geic operators)进行组合交叉(crossover)和变异(mutation),产生出代表新的解集的种群。这个过程将导致种群像自然进化一样的后生代种群比前代更加适应于环境,末代种群中的最优个体经过解码(decoding),可以作为问题近似最优解。
量子遗传算法是量子计算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产物。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类模型上:一类是基于量子多宇宙特征的多宇宙量子衍生遗传算法(Quantum Inspired Geic Algorithm),另塌锋一类是基于量子位元和量子态登加特性的遗传量子算法(Geic Quantum Algorithm,GQA)。
量 子遗传算法(Quantum GeicA lgorithm,QGA)。QGA采用多状态基因量子位元编码方式和通用的量子旋转门操作。引入动态调整旋转角机制和量子交叉,比文献[2]的方法更具有通用性,且效率更高。但该方法仍是一个群体独自演化没有利用盈子资讯的多宇宙和宇宙间的纠缠特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献[3]提出一种多宇宙并行量子遗传算法(Multiuniverse Parallel Quantum Geic Algorithm,MPQGA),算法中将所有的个体按照一定的拓扑结构分成团穗晌一个个独立的子群体,称为宇宙;采用多状态基因量子位元编码方式来表达宇宙中的个体;采用通用的量子旋转门策略和动态调整旋转角机制对个体进行演化;各宇宙独立演化,这样可扩大搜索空间,宇宙之间采用最佳移民、量子交叉和量子变异操作来交换资讯使算法的适应性更强,效率更高。
遗传算法是计算数学中用于解决最佳化的搜寻算法,是进化算法的一种。
遗传算法(Geic Algorithm,GA)是由Holland J.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优化方法,其最优解的搜寻过程模拟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的思想。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算法。
两种算法从概念上都属族空于随机优化算法,遗传算法是进化算法,主要通过选择、变异和交叉运算元,其中每个基因是由二进位制串组成;蚁群算法是基于图论的算法,通过资讯素选择交换资讯。
:ke../view/45853.htm
多讲讲吧,并行机是什么意思
function m_main()
clear
clc
Max_gen=100;% 执行代数
pop_size=100;%种群大小
chromsome=10;%染色体的长度
pc=0.9;%交叉概率
pm=0.25;%变异概率
gen=0;%统计代数
%初始化
init=40*rand(pop_size,chromsome)-20;
pop=init;
fit=obj_fitness(pop);
[max_fit,index_max]=max(fit);maxfit=max_fit;
[min_fit,index_min]=min(fit);best_indiv=pop(index_max,:);
%迭代操作
while gen<Max_gen
gen=gen+1; bt(gen)=max_fit;
if maxfit<max_fit;maxfit=max_fit;pop(index_min,:)=pop(index_max,:);best_indiv=pop(index_max,:);end
best_indiv_tmp(gen)=pop(index_max);
newpop=ga(pop,pc,pm,chromsome,fit);
fit=obj_fitness(newpop);
[max_fit,index_max]=max(fit);
[min_fit,index_min]=min(fit);
pop=newpop;
trace(1,gen)=max_fit;
trace(2,gen)=sum(fit)./length(fit);
end
%执行结果
[f_max gen_ct]=max(bt)%求的最大值以及代数
maxfit
best_indiv
%画图
% bt
hold on
plot(trace(1,:),'.g:');
plot( trace(2,:),'.r-');
title('实验结果图')
xlabel('迭代次数/代'),ylabel('最佳适应度(最大值)');%座标标注
plot(gen_ct-1,0:0.1:f_max+1,'c-');%画出最大值
text(gen_ct,f_max+1, '最大值')
hold off
function [fitness]=obj_fitness(pop)
%适应度计算函式
[r c]=size(pop);
x=pop;
fitness=zeros(r,1);
for i=1:r
for j=1:c
fitness(i,1)=fitness(i,1)+sin(sqrt(abs(40*x(i))))+1-abs(x(i))/20.0;
end
end
function newpop=ga(pop,pc,pm,chromsome,fit);
pop_size=size(pop,1);
%轮盘赌选择
ps=fit/sum(fit);
pscum=cumsum(ps);%size(pscum)
r=rand(1,pop_size);qw=pscum*ones(1,pop_size);
selected=sum(pscum*ones(1,pop_size)<ones(pop_size,1)*r)+1;
newpop=pop(selected,:);
%交叉
if pop_size/2~=0
pop_size=pop_size-1;
end
for i=1:2:pop_size-1
while pc>rand
c_pt=round(8*rand+1);
pop_tp1=newpop(i,:);pop_tp2=newpop(i+1,:);
newpop(i+1,1:c_pt)=pop_tp1(1,1:c_pt);
newpop(i,c_pt+1:chromsome)=pop_tp2(1,c_pt+1:chromsome);
end
end
% 变异
for i=1:pop_size
if pm>rand
m_pt=1+round(9*rand);
newpop(i,m_pt)=40*rand-20;
end
end
首先有个很神奇的现象:人类以及动物的进化都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有的往坏的方向发展了,但是总体肯定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这看似不奇怪,但是我们知道,人类的基因组合是随机的,没有上帝约束。这种随机过程的结果却是一致的!我们的遗传算法就是从这里得到启发!比如我要求y=x1+x2的最大值,两个变数,我不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就用幼儿园的方法,把所有可能取值带进去算,然后找出最大的就行了!但是,有时候取值是连续的,没关系!使其离散化,就像把模拟讯号化成数字讯号一样!还有个问题,如果取值太多咋办?这就是遗传算法的精髓!
首先,我不用取所有可能取值,我只取几十个或者几百个(自己定),然后进行处理,怎样处理呢?让我们回到刚开始的人类进化问题,虽然没有上帝的帮忙,但是我们知道,自然界遵循优胜劣汰的发贼,遵循交叉变异的法则,虽然不能数字化,但是这是个趋势!我们就是把这种法则数学化!所取的几十个值我要剩下哪些?要抛弃哪些?要处理哪些?这都要我们自己选择,肯定是选择最合适的取值留下,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就生成了新的群体,然后再处理,自己约定处理到第几次就可以了,取出现过的最大值
不用担心取到的是不是最大值,因为数学上已经有了证明,这种方法是收敛的,概率是1,所以尽管放心的做,具体的做法要参考相关书籍,不难的。
遗传算法的最大用处就是解决数学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路径规划,排程问题……
都属于智慧优化算法
但是蚁群算法具有一定的记忆性,遗传算法没有
蚁群算法有几种原则,比如觅食原则,避障原则等,遗传算法没有
蚁群算法属于群智慧优化算法,具有并行性,每个粒子都可以主动寻优,遗传算法不行
蚁群算法基于资讯素在环境中的指示,遗传算法是基于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思想
遗传算法有选择,交叉,变异三种运算元,每种运算元又有各自的不同方法,通过对运算元方法的修改和搭配,可以得到不同的改进遗传算法
蚁群算法则多和其他智慧算法相结合,得到改进的蚁群算法
1 初始化染色体,这一步和粒子群初始化没啥区别
2 采用二人或多人锦标赛形式,在配对池里产生新的染色体子代,新生代种群规模为原来种群规模的一半。
3 针对新生代群体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以概率的方法判决进行交叉还是变异操作,一般来说,我们以较大的概率交叉,较小的概率进行变异,具体的交叉变异操作文献上都有,和二进位制遗传算法是不一样的,一会儿我会讲到。随机选择的一对父母染色体进行交叉操作会产生一对新的染色体,而变异操作仅仅是针对一个单亲变异,所以只产生一个新的染色体。
4 合并原来的种群和后代种群,计算适应度值,输出最优解空间
5 算法结束。
⑹ 混合遗传算法和遗传算法有什么区别
一楼回答的对,混合遗传算法就是将遗传算法与其他算法相渗历混合,互取所长,互补所短。比如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明纯的混合,就是将遗丛槐搜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与模拟退火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算法。类似的还有:遗传算法与最速下降法的混合、蚁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混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