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linux内核步骤:
1、安装内核
如果内核已经安装(/usr/src/目录有linux子目录),跳过。如果没有安装,在光驱中放入linux安装光盘,找到kernel-source-2.xx.xx.rpm文件(xx代表数字,表示内核的版本号),比如RedHat linux的RPMS目录是/RedHat/RPMS/目录,然后使用命令rpm -ivh kernel-source-2.xx.xx.rpm安装内核。如果没有安装盘,可以去各linux厂家站点或者www.kernel.org下载。
2、清除从前编译内核时残留的.o 文件和不必要的关联
cd /usr/src/linux
make mrproper
3、配置内核,修改相关参数,请参考其他资料
在图形界面下,make xconfig;字符界面下,make menuconfig。在内核配置菜单中正确设置个内核选项,保存退出
4、正确设置关联文件
make dep
5、编译内核
对于大内核(比如需要SCSI支持),make bzImage
对于小内核,make zImage
6、编译模块
make moles
7、安装模块
make moles_install
8、使用新内核
把/usr/src/linux/arch/i386/boot/目录内新生成的内核文件bzImage/zImage拷贝到/boot目录,然后修改/etc/lilo.conf文件,加一个启动选项,使用新内核bzImage/zImage启动。格式如下:
boot=/dev/hda
map=/boot/map
install=/boot/boot.b
prompt
timeout=50
linear
default=linux-new ### 告诉lilo缺省使用新内核启动linux ###
append="mem=256M"
image=/boot/vmlinuz-2.2.14-5.0
label=linux
read-only
root=/dev/hda5
image=/boot/bzImage(zImage)
label=linux-new
read-only
root=/dev/hda5
保留旧有的启动选项可以保证新内核不能引导的情况,还可以进入linux进行其他操作。保存退出后,不要忘记了最重要的一步,运行/sbin/lilo,使修改生效。
9、重新生成ram磁盘
如果您的系统中的/etc/lilo.conf没有使用了ram磁盘选项initrd,略过。如果您的系统中的/etc/lilo.conf使用了ram磁盘选项initrd,使用mkinitrd initrd-内核版本号,内核版本号命令重新生成ram磁盘文件,例如我的Redhat 6.2:
mkinitrd initrd-2.2.14-5.0 2.2.14-5.0
之后把/etc/lilo.conf中的initrd指向新生成的initrd-2.2.14-5.0文件:
initrd=/boot/initrd-2.2.14-5.0
ram磁盘能使系统性能尽可能的优化,具体参考/usr/src/linux/Documents/initrd.txt文件
10、重新启动,OK!
2. 如何将操作系统引导文件写入U盘
在windows系统下格式化U盘,在弹出的界面中勾选写入系统引导文件,就可以将dos的基本引导系统写入U盘中,此时U盘中只有引导系统,和基本的dir等命令。不过这样的系统会不能识别ntfs模式的硬盘。
还可以用老毛桃之类的软件来制作U盘引导盘,若是愿意吗也可以直接制作带有pe系统的系统盘。
3. 如何编译linux版本
编译安装内核
下载并解压内核
解压内核:tar xf linux-2.6.XX.tar.xz
定制内核:make menuconfig
参见makefile menuconfig过程讲解
编译内核和模块:make
生成内核模块和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
安装内核和模块:sudo make moles_install install
复制模块文件到/lib/moles目录下、复制config,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到/boot目录、更新grub
其他命令:
make mrprobe:命令的作用是在每次配置并重新编译内核前需要先执行“make mrproper”命令清理源代码树,包括过去曾经配置的内核配置文件“.config”都将被清除。即进行新的编译工作时将原来老的配置文件给删除到,以免影响新的内核编译。
make dep:生成内核功能间的依赖关系,为编译内核做好准备。
几个重要的Linux内核文件介绍
config
使用make menuconfig 生成的内核配置文件,决定将内核的各个功能系统编译进内核还是编译为模块还是不编译。
vmlinuz 和 vmlinux
vmlinuz是可引导的、压缩的内核,“vm”代表“Virtual Memory”。Linux 支持虚拟内存,不像老的操作系统比如DOS有640KB内存的限制,Linux能够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因此得名“vm”。vmlinuz是可执行的Linux内核,vmlinuz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编译内核时通过“make zImage”创建,zImage适用于小内核的情况,它的存在是为了向后的兼容性;二是内核编译时通过命令make bzImage创建,bzImage是压缩的内核映像,需要注意,bzImage不是用bzip2压缩的,bzImage中的bz容易引起误解,bz表示“big zImage”,bzImage中的b是“big”意思。 zImage(vmlinuz)和bzImage(vmlinuz)都是用gzip压缩的。它们不仅是一个压缩文件,而且在这两个文件的开头部分内嵌有gzip解压缩代码,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或 gzip –dc解包vmlinuz。 内核文件中包含一个微型的gzip用于解压缩内核并引导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老的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第一个640K),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1M以上)。如果内核比较小,那么可以采用zImage 或bzImage之一,两种方式引导的系统运行时是相同的。大的内核采用bzImage,不能采用zImage。 vmlinux是未压缩的内核,vmlinuz是vmlinux的压缩文件。
initrd.img
initrd是“initial ramdisk”的简写。initrd一般被用来临时的引导硬件到实际内核vmlinuz能够接管并继续引导的状态。比如initrd- 2.4.7-10.img主要是用于加载ext3等文件系统及scsi设备的驱动。如果你使用的是scsi硬盘,而内核vmlinuz中并没有这个 scsi硬件的驱动,那么在装入scsi模块之前,内核不能加载根文件系统,但scsi模块存储在根文件系统的/lib/moles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导一个能够读实际内核的initrd内核并用initrd修正scsi引导问题,initrd-2.4.7-10.img是用gzip压缩的文件。initrd映象文件是使用mkinitrd创建的,mkinitrd实用程序能够创建initrd映象文件,这个命令是RedHat专有的,其它Linux发行版或许有相应的命令。这是个很方便的实用程序。具体情况请看帮助:man mkinitrd
System.map是一个特定内核的内核符号表,由“nm vmlinux”产生并且不相关的符号被滤出。
下面几行来自/usr/src/linux-2.4/Makefile:
nm vmlinux | grep -v '(compiled)|(.o$$)|( [aUw] )|(..ng$$)|(LASH[RL]DI)' | sort > System.map
在进行程序设计时,会命名一些变量名或函数名之类的符号。Linux内核是一个很复杂的代码块,有许许多多的全局符号, Linux内核不使用符号名,而是通过变量或函数的地址来识别变量或函数名,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符号,而是像c0343f20这样引用这个变量。 对于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更喜欢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名字,而不喜欢像c0343f20这样的名字。内核主要是用c写的,所以编译器/连接器允许我们编码时使用符号名,而内核运行时使用地址。 然而,在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符号的地址,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对应的符号,这由符号表来完成,符号表是所有符号连同它们的地址的列表。
Linux 符号表使用到2个文件: /proc/ksyms 、System.map 。/proc/ksyms是一个“proc file”,在内核引导时创建。实际上,它并不真正的是一个文件,它只不过是内核数据的表示,却给人们是一个磁盘文件的假象,这从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 出来。然而,System.map是存在于你的文件系统上的实际文件。当你编译一个新内核时,各个符号名的地址要发生变化,你的老的System.map 具有的是错误的符号信息,每次内核编译时产生一个新的System.map,你应当用新的System.map来取代老的System.map。
虽然内核本身并不真正使用System.map,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 lsof和ps等软件需要一个正确的System.map。如果你使用错误的或没有System.map,klogd的输出将是不可靠的,这对于排除程序故障会带来困难。没有System.map,你可能会面临一些令人烦恼的提示信息。 另外少数驱动需要System.map来解析符号,没有为你当前运行的特定内核创建的System.map它们就不能正常工作。 Linux的内核日志守护进程klogd为了执行名称-地址解析,klogd需要使用System.map。System.map应当放在使用它的软件能够找到它的地方。执行:man klogd可知,如果没有将System.map作为一个变量的位置给klogd,那么它将按照下面的顺序,在三个地方查找System.map: /boot/System.map 、/System.map 、/usr/src/linux/System.map
System.map也有版本信息,klogd能够智能地查找正确的映象(map)文件。
makefile menuconfig过程讲解
当我们在执行make menuconfig这个命令时,系统到底帮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呢?这里面一共涉及到了一下几个文件我们来一一探讨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scripts文件夹
arch/$ARCH/Kconfig文件、各层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各层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的.config文件、arch/$ARCH/configs/下的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
1)scripts文件夹存放的是跟make menuconfig配置界面的图形绘制相关的文件,我们作为使用者无需关心这个文件夹的内容
2)当我们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出现上述蓝色配置界面以前,系统帮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系统会读取arch/$ARCH/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生成整个配置界面选项(Kconfig是整个linux配置机制的核心),那么ARCH环境变量的值等于多少呢?它是由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决定的,在makefile下有此环境变量的定义:
SUBARCH := $(shell uname -m | sed -e s/i.86/i386/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e s/sa110/arm/ \
-e s/s390x/s390/ -e s/parisc64/parisc/ \
-e s/ppc.*/powerpc/ -e s/mips.*/mips/ \
-e s/sh[234].*/sh/ )
..........
export KBUILD_BUILDHOST := $(SUBARCH)
ARCH ?= $(SUBARCH)
CROSS_COMPILE ?=
或者通过 make ARCH=arm menuconfig命令来生成配置界面
比如教务处进行考试,考试科数可能有外语、语文、数学等科,这里我们选择了arm科可进行考试,系统就会读取arm/arm/kconfig文件生成配置选项(选择了arm科的卷子),系统还提供了x86科、milps科等10几门功课的考试题
3)假设教务处比较“仁慈”,为了怕某些同学做错试题,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份参考答案(默认配置选项),存放在arch/$ARCH/configs/目录下,对于arm科来说就是arch/arm/configs文件夹:
此文件夹中有许多选项,系统会读取哪个呢?内核默认会读取linux内核根目录下.config文件作为内核的默认选项(试题的参考答案),我们一般会根据开发板的类型从中选取一个与我们开发板最接近的系列到Linux内核根目录下(选择一个最接近的参考答案)
4).config
假设教务处留了一个心眼,他提供的参考答案并不完全正确(.config文件与我们的板子并不是完全匹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直接修改.config文件然后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读取新的选项。但是一般我们不采取这个方案,我们选择在配置界面中通过空格、esc、回车选择某些选项选中或者不选中,最后保存退出的时候,Linux内核会把新的选项(正确的参考答案)更新到.config中,此时我们可以把.config重命名为其它文件保存起来(当你执行make distclean时系统会把.config文件删除),以后我们再配置内核时就不需要再去arch/arm/configs下考取相应的文件了,省去了重新配置的麻烦,直接将保存的.config文件复制为.config即可.
5)经过以上两步,我们可以正确的读取、配置我们需要的界面了,那么他们如何跟makefile文件建立编译关系呢?当你保存make menuconfig选项时,系统会除了会自动更新.config外,还会将所有的选项以宏的形式保存在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下
内核中的源代码就都会包含以上.h文件,跟宏的定义情况进行条件编译。
当我们需要对一个文件整体选择如是否编译时,还需要修改对应的makefile文件,例如:
我们选择是否要编译s3c2410_ts.c这个文件时,makefile会根据CONFIG_TOUCHSCREEN_S3C2410来决定是编译此文件,此宏是在Kconfig文件中定义,当我们配置完成后,会出现在.config及autconf中,至此,我们就完成了整个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最后我们会发现,整个linux内核配置过程中,留给用户的接口其实只有各层Kconfig、makefile文件以及对应的源文件。
比如我们如果想要给内核增加一个功能,并且通过make menuconfig控制其声称过程
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修改对应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按照Kconfig语法增加对应的选项;
其次执行make menuconfig选择编译进内核或者不编译进内核,或者编译为模块,.config文件和autoconf.h文件会自动生成;
最后修改对应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完成编译选项的添加;
最后的最后执行make命令进行编译。
Kconfig和Makefile
Linux内核源码树的每个目录下都有两个文档Kconfig和Makefile。分布到各目录的Kconfig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内核配置数据库,每个Kconfig分别描述了所属目录源文档相关的内核配置菜单。在执行内核配置make menuconfig时,从Kconfig中读出菜单,用户选择后保存到.config的内核配置文档中。在内核编译时,主Makefile调用这 个.config,就知道了用户的选择。这个内容说明了,Kconfig就是对应着内核的每级配置菜单。
假如要想添加新的驱动到内核的源码中,要修改Kconfig,这样就能够选择这个驱动,假如想使这个驱动被编译,则要修改Makefile。添加新 的驱动时需要修改的文档有两种(如果添加的只是文件,则只需修改当前层Kconfig和Makefile文件;如果添加的是目录,则需修改当前层和目录下 的共一对Kconfig和Makefile)Kconfig和Makefile。要想知道怎么修改这两种文档,就要知道两种文档的语法结构,Kconfig的语法参见参考文献《【linux-2.6.31】kbuild》。
Makefile 文件包含 5 部分:
Makefile 顶层的 Makefile
.config 内核配置文件
arch/$(ARCH)/Makefile 体系结构 Makefile
scripts/Makefile.* 适用于所有 kbuild Makefile 的通用规则等
kbuild Makefiles 大约有 500 个这样的文件
顶层 Makefile 读取内核配置操作产生的.config 文件,顶层 Makefile 构建两个主要的目标:vmlinux(内核映像)和 moles(所有模块文件)。它通过递归访问内核源码树下的子目录来构建这些目标。访问哪些子目录取决于内核配置。顶层 Makefile 包含一个体系结构 Makefile,由 arch/$(ARCH)/Makefile 指定。体系结构 Makefile 文件为顶层 Makefile 提供了特定体系结构的信息。每个子目录各有一个 kbuild文件和Makefile 文件来执行从上层传递下来的命令。kbuild和Makefile文件利用.config 文件中的信息来构造由 kbuild 构建内建或者模块对象使用的各种文件列表。scripts/Makefile.*包含所有的定义/规则,等等。这些信息用于使用 kbuild和 Makefile 文件来构建内核。Makefile的语法参见参考文献《【linux-2.6.31】kbuild》。
参考文献
【linux-2.6.31】内核编译指南.pdf
【linux-2.6.31】kbuild.pdf
Linker script in Linux.pdf
linux内核的配置机制及其编译过程
Linux内核编译过程详解
Linux Kconfig及Makefile学习
4. 黑苹果clover引导u盘config 怎么配置文件
1、开机,出现Clover GUI引导选项、选好启动分区后,先按一下F2,再回车,直到进入OS X桌面。
5. 嵌入式设备的嵌入式设备上的Linux系统开发
Linux正在嵌入式开发领域稳步发展。因为Linux使用GPL(请参阅本文后面的参考资料),所以任何对将Linux定制于PDA、掌上机或者可佩带设备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因特网免费下载其内核和应用程序,并开始移植或开发。许多Linux改良品种迎合了嵌入式/实时市场。它们包括RTLinux(实时Linux)、uclinux(用于非MMU设备的Linux)、MontavistaLinux(用于ARM、MIPS、PPC的Linux分发版)、ARM-Linux(ARM上的Linux)和其它Linux系统
嵌入式Linux开发大致涉及三个层次:引导装载程序、Linux内核和图形用户界配镇铅面(或称GUI)。引导装载程序通常是在任何硬件上执行的第一段代码。在象台式机这样的常规系统中,通常将引导装载程序装入主引导记录(MasterBootRecord,(MBR))中,或者装入Linux驻留的磁盘的第一个扇区中。通常,在台式机或其它系统上,BIOS将控制移交给引导装载程序。
专用软件可以直接与远程系统上的闪存设备进行交互并将引导装载程序安装在闪存的给定位置中。闪存设备是与存储设备功能类似的特殊芯片,而且它们能持久存储信息—即,在重新引导时不会擦除其内容。旅腔
某些种类的嵌入式设备具有微小的引导代码—根据几个字节的指令—它将初始化一些DRAM设置并启用目标上的一个串行(或者USB,或者以太网)端口与主机程序通信。然后,主机程序或装入程序可以使用这个连接将引导装载程序传送到目标上,并将它写入闪存。设置工具链在主机机器上创建一个用于编译将在目标上运行的内核和应用程序的构建环境—这是因为目标硬件可能没有与主机兼容的二进制执行级别。
工具链由一套用于编译、汇编和链接内核及应用程序的组件组成。这些组件包括:Binutils—用于操作二进制文件的实用程序集合。它们包括诸如ar、as、objmp、obj这样的实用程序。G—GNUC编译器。Glibc—所有用户应用程序都将链接到的C库。避免使用任何C库函数的内核和其它应用程序可以在没有该培好库的情况下进行编译。构建工具链建立了一个交叉编译器环境。本地编译器编译与本机同类的处理器的指令。交叉编译器运行在某一种处理器上,却可以编译另一种处理器的指令。重头设置交叉编译器工具链可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包括下载源代码、修补补丁、配置、编译、设置头文件、安装以及很多很多的操作。另外,这样一个彻底的构建过程对内存和硬盘的需求是巨大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存和硬盘空间,那么在构建阶段由于相关性、配置或头文件设置等问题会突然冒出许多问题。
因此能够从因特网上获得已预编译的二进制文件是一件好事(但不太好的一点是,它们大多数只限于基于ARM的系统,但迟早会改变的)。一些比较流行的已预编译的工具链包括那些来自Compaq(FamiliarLinux)、LART(LARTLinux)和Embedian(基于Debian但与它无关)的工具链—所有这些工具链都用于基于ARM的平台。从用户的观点来看,图形用户界面(GUI)是系统的一个最至关重要的方面:用户通过GUI与系统进行交互。所以GUI应该易于使用并且非常可靠。但它还需要是有内存意识的,以便在内存受限的、微型嵌入式设备上可以无缝执行。所以,它应该是轻量级的,并且能够快速装入。
另一个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涉及许可证问题。一些GUI分发版具有允许免费使用的许可证,甚至在一些商业产品中也是如此。另一些许可证要求如果想将GUI合并入项目中则要支付版税。
最后,大多数开发人员可能会选择XFree86,因为XFree86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能使用他们喜欢的工具的熟悉环境。但是市场上较新的GUI,象CenturySoftware的(Nano-X)和TrolltechQT/Embedded,与X在嵌入式Linux的竞技舞台中展开了激烈竞争,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占用很少的资源、执行的速度很快并且具有定制窗口构件的支持。
6. 如何将操作系统引导文件存入U盘
朋友郑稿数,你好:
不要搞得这么复杂,只要下载一个大白菜U盘启动制作,就会自动将你U盘制成写入引导文件的U盘启动盘,非常简单,一键制作。制作成功以后,就喊首可以用来做系统了,而且还是带PE的U盘启动制作。敬冲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快乐~~
7. vc2010怎么进行c语言编译
1,在windows桌面中Visual Studio打开软件并新建项目。
8. 编译UEFI版本Grub2引导多系统文件efi
官网源码地址
首先要从grub官网下在grub2,grub2中包含所有grub2相关的命令,可以用来生成grub2引导,这里着重介绍制作UEFI版本的grub2
内置配置文件为:grub.cfg,内置配置文件搜索/EFI/grub/compile.cfg 文件,并将其设定为配置文件。
将其保存在grub2解压的压缩目录下,内容如下:
在grub2压缩包下面解压目录下打开命令行,输入以下命令:下面是编译64的文件
以上生成完毕,在文件夹下会出现一个bootx64.efi文件,BOOTIA32.efi 文件夹,
将其和x86_64-efi、locale文件夹、unicode.pf2一起拷贝到第一个fat/fat32分区,并新建一个grub.cfg。
其中,x86_64-efi为模块目录,locale为地区语言,unicode.pf2为字体,grub.cfg为引导加载的配置文件
目录如下:
FAT/FAT32
#########################
/EFI/Boot/bootx64.efi
/EFI/Boot/BOOTIA32.efi
/EFI/grub/grub.cfg
/EFI/grub/unicode.pf2
/EFI/grub/x86_64-efi/
/EFI/grub/locale/
#####################
x64.cfg内容示例:
[plain] view plain
function load_video {
if [ x$feature_all_video_mole = xy ]; then
insmod all_video
else
insmod efi_gop
insmod efi_uga
insmod ieee1275_fb
insmod vbe
insmod vga
insmod video_bochs
insmod video_cirrus
fi
}
insmod part_gpt
insmod fat
set root='hd0,gpt1'
font="/EFI/grub/unicode.pf2"
if loadfont prefix/locale
set lang=zh_CN
insmod gettext
fi
terminal_output gfxterm
insmod jpeg
if background_image /EFI/grub/background.jpg; then
true
else
set menu_color_normal=white/black
set menu_color_highlight=black/light-gray
if background_color 255,255,155,0; then
clear
fi
fi
set default=0
set timeout_style=menu
set timeout=5
menuentry "启动 delta win7" --class windows --class os {
insmod ntfs
set root='(hd0,gpt2)'
}
menuentry "local win7" --class windows --class os {
insmod ntfs
set root='(hd0,gpt3)'
}
menuentry "ubuntu16.04 x86" --class ubuntu --class os {
insmod ext2
set root='(hd0,gpt5)'
linux /vmlinuz ro root=/dev/sda5
initrd /initrd.img
echo "Start Ubuntu 16.04"
}
menuentry "ubuntu16.04 x64" --class ubuntu --class os {
insmod ext2
set root='(hd0,gpt6)'
linux /vmlinuz ro root=/dev/sda6
initrd /initrd.img
echo "Start Ubuntu 16.04"
}
menuentry "-------------------" --class ubuntu --class os{
set root=(hd0,gpt1)
}
menuentry "ubuntu-efi" --class ubuntu --class os {
insmod ext2
set root='(hd0,gpt5)'
chainloader /efi/grub.efi
}
menuentry "install ubuntu" --class ubuntu --class os {
insmod ext2
insmod loopback
set root=(hd0,gpt4)
set isofile=/OS/linux/ubuntu-16.04.2-desktop-amd64.iso
loopback loop isofile
initrd (loop)/casper/initrd.lz
}
menuentry "-------------------" --class ubuntu --class os{
set root=(hd0,gpt1)
}
menuentry "reboot" --class windows --class os{
insmod reboot
reboot
}
menuentry "halt" --class windows --class os{
insmod halt
halt
}
https://wiki.archlinux.org/index.php/GRUB_(%E7%AE%80%E4%BD%93%E4%B8%AD%E6%96%87)
https://help.ubuntu.com/community/UEFIBooting
http://ftp.gnu.org/gnu/grub/
http://ftp.gnu.org/gnu/grub/grub-2.02-for-windows.zip
https://www.gnu.org/software/grub/manual/grub.html
http://jingyan..com/article/c85b7a640cd7d6003bac95f8.html
https://packages.ubuntu.com/source/trusty/grub2
https://www.kernel.org/pub/linux/utils/boot/syslinux/
http://www.jinbuguo.com/linux/grub.cfg.html
http://blog.csdn.net/listener_ri/article/details/45621947
http://bbs.wuyou.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5353
在进入grub界面如果出现
问题出在引导配置文件没有找到.
那么如何调试呢?
可以尝试打印变量的方法,输入C进入命令模式
输入gettext $prefix
我们发现还是提示(hd0,gp1)/EFI/grub
说明目录并没有被更改,我们可以验证一下放到此目录在跑起来.
发现果然又可以了,后面原因就是便宜目录的compile.cfg里面的目录并没有修改到根目录。
打开cfg文件查看是不是配置了语言文件,但是目录不存在
如果依然乱码,修改文件编码为utf-8
在④步骤中,已经生成BIOS模式所需的内核文件Core.img,其大小是86.5 KB
生成的只是单单BIOS模式的内核文件,还无法引导Grub2,还需要个启动文件Boot.img,该文件很小,只有512Byte,位于i386-pc文件夹,该文件的作用是启动Grub2,然后加载内核文件Core.img
所以这里的最后壹步就是把启动文件Boot.img和内核文件Core.img以二进制形式合并,合并后的文件我个人称呼为扇区文件G2ldr(不知道这个文件有没标准的名称),因为可以直接导入到扇区,来引导启动Grub2,也可以由GRUB4DOS直接加载这个扇区文件来启动Grub2。
老样子,先给出命令(如果命令行的路径不是Grub2包所在的路径,就先要修改命令行的路径,前面有提到)
Copy /B i386-pc\Boot.img+Core.img G2ldr
用bootice 导入扇区
恢复扇区数改成63不能大于63的
之所以会超过是定制问题, 那么这个不会
学习uefi和bios所使用的启动器仿真
http://bbs.wuyou.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5197
具体教程来自 http://bbs.wuyou.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9411&extra=page%3D1
: qq5274202
我的cmd批处理定制
那么bios加载方式如何启动呢。
出现这个错误,说明文件系统是不支持引导此分区,可以一个一个测试
输入 ls
出现了(hd0) (hd0,msdos2) (hd0,msdos1)
(hd1)
出现了msdos的都可以引导bios,
尝试输入了ls (hd0,msdos2)显示的是存储盘的内容,
尝试输入(hd0,msdos1)显示的是uefi分区内容.
而输入 其他的都显示未知的系统,也验证了bios只识别mbr分区表.
于是我把grub移动到了uefi分区 也就是(hd0,msdos1) 然后输入如下内容
后依次输入如下内容:
成功加载菜单.
9. uboot引导内核启动卡在Staring kernel该怎么分析原因
为解决这个提问:
这里首先想到的是打开使能early_printk,再次启动然后看是否可以得到有效的提示信息,假如仍然不可以的话,那就你直接读取缓存 ,缓存的地址为 __log_buf其地址在system.map被标记出来,我们可以找到具体的位置。具体如下:
首先去内核编译目录找到System.map文件。 接下来遭到System.map中__log_buf对应地址,执行:
cat ./System.map | grep -n __log_buf
如何可能得到如下结果:
64584:c0770be8 b __log_buf
此时记住c0770be8 这个数字。
3. 启动内核,内核此时卡在Starting kernel …位置。
4. 重新启动系统(注意:不要断电启动),进入UBoot命令行界面
5. 在命令行输入(数字是刚才得到的数字):
md 0xc0770be8
10. arino 怎么生存hex
步骤如下:
一: Hex文件的提取
1:在arino工具的File->preferences中找到preferences.txt文件。
2:用记事本打开preferences.txt,选择hex文件存放的路径,在最后行加入 build.path=d:\arino\MyHexDir,
3:关闭arino。
4:关闭preferences.txt ,关闭时对话框显示是否保存,选择保存。
Note:1:hex文件存放的路径可以侍肆由自己来定。
2:以上操作时不连接arino硬件。
二:仿真时单片机晶振频率的选择
在arino软件包的hardware\arino\bootloaders\atmega路径下有一个makefile的文件,用记事本打开,可以看到相应的arino板对应用到的bootloader程序和晶振频率。
在用proteus仿真时,选择相对应的单片机,配置晶振。单片机应该与arino在编译时选择的board上的一致。
三:往其他老大轿单片机板上烧录
编译得到的Hex文件往其他的单片机板上烧录时也是一样要选择相对应的单片机和晶振频率。
四:Hex文件的保存
建立保存路径后,每次编译的文件都会存在此路径下,所以程序仿册实验OK后,就应该将相应的Hex文件保存到其他地方,以免在编译别的程序时被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