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kmeans迭代算法结束条件

kmeans迭代算法结束条件

发布时间:2023-05-23 00:32:00

⑴ 聚类算法 - kmeans

kmeans即k均值算法。k均值聚类是最着名的划分聚类算法,由于简洁和效率使得他成为所有聚类算法中最广泛使用的。给定一个数据点集合和需要的聚类数目k,k由用户指定,k均值算法根据某个距离函数反复把数据分入k个聚类中。

简易动画过程在这, 传送门
第一步 ,输入k的值,即我们希望将数据集经过聚类得到k类,分为k组
第二步 ,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识的聚类中心(质心,Centroid)
第三步 ,对集合中每一个数据点,计算与每一个聚类中心的距离,离哪个中心距离近,就标记为哪个中心。待分配完全时,就有第一次分类。
第四步 ,每一个分类根据现有的数据重新计算,并重新选取每个分类的中心(质心)
第五至N步 ,重复第三至四步,直至符合条件结束迭代步骤。条件是如果新中心和旧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某一个设置的阈值(表示重新计算的质心的位置变化不大,趋于稳定,或者说收敛),可以认为我们进行的聚类已经达到期望的结果,终止迭代过程。

该算法的核心就是选择合适的k值,不同的k值出来有不同的结果。

手肘法的核心指标是SSE(sum of the squared errors,误差平方和),

其中,Ci是第i个簇,p是Ci中的样本点,mi是Ci的质心(Ci中所有样本的均值),SSE是所有样本的聚类误差,代表了聚类效果的好坏。

手肘法的核心思想是:随着聚类数k的增大,样本划分会更加精细,每个簇的聚合程度会逐渐提高,那么误差平方和SSE自然会逐渐变小。并且,当k小于真实聚类数时,由于k的增大会大幅增加每个簇的聚合程度,故SSE的下降幅度会很大,而当k到达真实聚类数时,再增加k所得到的聚合程度回报会迅速变小,所以SSE的下降幅度会骤减,然后随着k值的继续增大而趋于平缓,也就是说SSE和k的关系图是一个手肘的形状,而这个肘部对应的k值就是数据的真实聚类数。当然,这也是该方法被称为手肘法的原因。

该方法的核心指标是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某个样本点Xi的轮廓系数定义如下:

其中,a是Xi与同簇的其他样本的平均距离,称为凝聚度,b是Xi与最近簇中所有样本的平均距离,称为分离度。而最近簇的定义是

其中p是某个簇Ck中的样本。事实上,简单点讲,就是用Xi到某个簇所有样本平均距离作为衡量该点到该簇的距离后,选择离Xi最近的一个簇作为最近簇。

求出所有样本的轮廓系数后再求平均值就得到了 平均轮廓系数 。平均轮廓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1],且簇内样本的距离越近,簇间样本距离越远,平均轮廓系数越大,聚类效果越好。那么,很自然地,平均轮廓系数最大的k便是最佳聚类数。

(1)容易理解,聚类效果不错,虽然是局部最优, 但往往局部最优就够了
(2)处理大数据集的时候,该算法可以保证较好的伸缩性
(3)当簇近似高斯分布的时候,效果非常不错
(4)算法复杂度低

(1)K 值需要人为设定,不同 K 值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2)对初始的簇中心敏感,不同选取方式会得到不同结果
(3)对异常值敏感
(4)样本只能归为一类,不适合多分类任务
(5)不适合太离散的分类、样本类别不平衡的分类、非凸形状的分类

⑵ K-means 与KNN 聚类算法

        K-means 算法属于聚类算法的一种。聚类算法就是把相似的对象通过静态分类方法分成不同的组别或者更多的子集(subset),这样让在同一个子集中的成员对象都有相似的一些属性。聚类算法的任务是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集群。在相同集群中的数据彼此会比不同集群的数据相似。通常来说,聚类算法的目标就是通过相似特征将数据分组并分配进不同的集群中。

K-means 聚类算法是一种非监督学习算法,被用于非标签数据(data without defined categories or groups)。该算法使用迭代细化来产生最终结果。算法输入的是集群的数量 K 和数据集。数据集是每个数据点的一组功能。  算法从 Κ 质心的初始估计开始,其可以随机生成或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 。然后算法在下面两个步骤之间迭代:

每个质心定义一个集群。在此步骤中,基于平方欧氏距离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其最近的质心。更正式一点, ci  属于质心集合  C  ,然后每个数据点  x  基于下面的公式被分配到一个集群中。

在此步骤中,重新计算质心。这是通过获取分配给该质心集群的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来完成的。公式如下:

K-means 算法在步骤 1 和步骤 2 之间迭代,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即,没有数据点改变集群,距离的总和最小化,或者达到一些最大迭代次数)。

上述算法找到特定预选 K 值和数据集标签。为了找到数据中的集群数,用户需要针对一系列 K 值运行 K-means 聚类算法并比较结果。通常,没有用于确定 K 的精确值的方法,但是可以使用以下技术获得准确的估计。

Elbow point 拐点方法

通常用于比较不同 K 值的结果的度量之一是数据点与其聚类质心之间的平均距离。由于增加集群的数量将总是减少到数据点的距离,因此当 K 与数据点的数量相同时,增加 K 将总是减小该度量,达到零的极值。因此,该指标不能用作唯一目标。相反,绘制了作为 K 到质心的平均距离的函数,并且可以使用减小率急剧变化的“拐点”来粗略地确定 K 。

DBI(Davies-Bouldin Index)

DBI 是一种评估度量的聚类算法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 K-means 算法中 k 的取值。简单的理解就是:DBI 是聚类内的距离与聚类外的距离的比值。所以,DBI 的数值越小,表示分散程度越低,聚类效果越好。

还存在许多用于验证 K 的其他技术,包括交叉验证,信息标准,信息理论跳跃方法,轮廓方法和 G 均值算法等等。

需要提前确定 K 的选值或者需尝试很多 K 的取值

数据必须是数字的,可以通过欧氏距离比较

对特殊数据敏感,很容易受特殊数据影响

对初始选择的质心/中心(centers)敏感

之前介绍了  KNN (K 邻近)算法 ,感觉这两个算法的名字很接近,下面做一个简略对比。

K-means  :

聚类算法

用于非监督学习

使用无标签数据

需要训练过程

K-NN :

分类算法

用于监督学习

使用标签数据

没有明显的训练过程

邻近算法,或者说K最近邻(kNN,k-NearestNeighbor)分类算法是数据挖掘分类技术中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所谓K最近邻,就是k个最近的邻居的意思,说的是每个样本都可以用它最接近的k个邻居来代表。Cover和Hart在1968年提出了最初的邻近算法。KNN是一种分类(classification)算法,它输入基于实例的学习(instance-based learning),属于懒惰学习(lazy learning)即KNN没有显式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没有训练阶段,数据集事先已有了分类和特征值,待收到新样本后直接进行处理。与急切学习(eager learning)相对应。

KNN是通过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进行分类。 

思路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划分为这个类别。KNN算法中,所选择的邻居都是已经正确分类的对象。该方法在定类决策上只依据最邻近的一个或者几个样本的类别来决定待分样本所属的类别。

提到KNN,网上最常见的就是下面这个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我们要确定绿点属于哪个颜色(红色或者蓝色),要做的就是选出距离目标点距离最近的k个点,看这k个点的大多数颜色是什么颜色。当k取3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距离最近的三个,分别是红色、红色、蓝色,因此得到目标点为红色。

算法的描述:

1)计算测试数据与各个训练数据之间的距离;

2)按照距离的递增关系进行排序;

3)选取距离最小的K个点;

4)确定前K个点所在类别的出现频率;

5)返回前K个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测试数据的预测分类

二、关于 K 的取值

K:临近数,即在预测目标点时取几个临近的点来预测。

K值得选取非常重要,因为:

如果当K的取值过小时,一旦有噪声得成分存在们将会对预测产生比较大影响,例如取K值为1时,一旦最近的一个点是噪声,那么就会出现偏差,K值的减小就意味着整体模型变得复杂,容易发生过拟合;

如果K的值取的过大时,就相当于用较大邻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学习的近似误差会增大。这时与输入目标点较远实例也会对预测起作用,使预测发生错误。K值的增大就意味着整体的模型变得简单;

如果K==N的时候,那么就是取全部的实例,即为取实例中某分类下最多的点,就对预测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了;

K的取值尽量要取奇数,以保证在计算结果最后会产生一个较多的类别,如果取偶数可能会产生相等的情况,不利于预测。

K的取法:

 常用的方法是从k=1开始,使用检验集估计分类器的误差率。重复该过程,每次K增值1,允许增加一个近邻。选取产生最小误差率的K。

一般k的取值不超过20,上限是n的开方,随着数据集的增大,K的值也要增大。

三、关于距离的选取

距离就是平面上两个点的直线距离

关于距离的度量方法,常用的有:欧几里得距离、余弦值(cos), 相关度 (correlation), 曼哈顿距离 (Manhattan distance)或其他。

Euclidean Distance 定义:

两个点或元组P1=(x1,y1)和P2=(x2,y2)的欧几里得距离是

距离公式为:(多个维度的时候是多个维度各自求差)

四、总结

KNN算法是最简单有效的分类算法,简单且容易实现。当训练数据集很大时,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而且需要计算待测样本和训练数据集中所有样本的距离,所以非常耗时

KNN对于随机分布的数据集分类效果较差,对于类内间距小,类间间距大的数据集分类效果好,而且对于边界不规则的数据效果好于线性分类器。

KNN对于样本不均衡的数据效果不好,需要进行改进。改进的方法时对k个近邻数据赋予权重,比如距离测试样本越近,权重越大。

KNN很耗时,时间复杂度为O(n),一般适用于样本数较少的数据集,当数据量大时,可以将数据以树的形式呈现,能提高速度,常用的有kd-tree和ball-tree。

⑶ kmeans聚类算法是什么

K-means算法是最为经典的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是十大经典数据挖掘算法之一。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空间中k个点为中心进行聚类,对最靠近他们的对象归类。通过迭代的方法,逐次更新各聚类中心的值,直至得到最好的聚类结果。

聚类属于无监督学习,以往的回归、朴素贝叶斯、SVM等都是有类别标签y的,也就是说样例中已经给出了样例的分类。而聚类的样本中却没有给定y,只有特征x,比如假设宇宙中的星星可以表示成三维空间中的点集。

(3)kmeans迭代算法结束条件扩展阅读:

k个聚类以便使得所获得的聚类满足:同一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高;而不同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小。聚类相似度是利用各聚类中对象的均值所获得一个“中心对象”(引力中心)来进行计算的。

(1)适当选择c个类的初始中心;

(2)在第k次迭代中,对任意一个样本,求其到c个中心的距离,将该样本归到距离最短的中心所在的类;

(3)利用均值等方法更新该类的中心值;

(4)对于所有的c个聚类中心,如果利用(2)(3)的迭代法更新后,值保持不变,则迭代结束,否则继续迭代。

⑷ kmeans算法原理

kmeans算法原理如下:

K-means算法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该算法具有运算速度快,执行过程简单的优点,在很多大数据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利用相似性度量方法来衡量数据集中所有数据之间的关系,将关系比较密切的数据划分到一个集合中。K-means算法首先需要选择K个初始化聚类中,计算每个数据对象到K个初始化聚类中心的距离。

2、缺点:需要人工预先确定初始K值,该值与实际的类另数可能不吻合。tK均值只能收敛到局部最优。因为求解这个代价函数是个NP问题,采用的是贪心策略,所以只能通过多次迭代收敛到局部最优,而不是全局最优。

K<均值的效果受初始值和离群点的影响大。因为k均值本质上是基于距离度量来划分的,均值和差大的维度将对数据的聚类结帆山塌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归-化处理:此外,离群点或噪声对均值会产生影响,导致中心偏移,因此需要进行预处理。

⑸ K-MEANS算法的处理流程

(1) 从 n个数据对象任意选择 k 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 根据每个聚类对象的均值(中心对象),计算每个对象与这些中心对象的距离;并罩慧亩根据最小距离重新对相应对象进行划分;
(3) 重新计算每个(有变化)聚类的均值(中心对象);
(4) 计算标准测度函数,当满足一定条件,如函数收敛时,则算法终止;如果条件不满足则回到步骤(2)。 k-means 算法接受输入量 k ;然后将n个数据对象划分为 k个聚类以便使得所获得的聚类满足:同一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高;而不同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小。聚类相似度是利用各聚类中对象的均值所获得一个“中心对象”(引力中心)来进行计算的。
k-means 算法的工作过程说明如下:首先从n个数据对象任意选择 k 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而对于所剩下其它对象,则根据它们与这些聚类中心的相似度(距离),分别将它们分配给与其最相似的(聚类中心所代表的)聚类;然后再计算每个所获新聚类的聚类中心(该聚类中所有对象的均值);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标准测度函数开始收敛为止。一般都采用均方差作为标准测度函数. k个聚类具有以下特点:各聚类本身尽可能的紧凑,而各聚类之间尽可能的分开。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上物森界为O(n*k*t), 其中t是迭代次数。
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样本间相似性度量的间接聚类方法,属于非监督学习方法。此算法以k为参数,把n 个对象分为k个簇,以使簇内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且簇间的相似度较低。相似度的计算根据一个簇中对象的平均值(被看作簇的重心)来进行。此算法首先随机选择k个对象,每个对象代表一个聚类的质心。对于其余的每一个对象,根据该对象与各聚类质心之间的距离,把它分配到与之最相似的聚类中。然后,计算每碧唯个聚类的新质心。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准则函数收敛。k-means算法是一种较典型的逐点修改迭代的动态聚类算法,其要点是以误差平方和为准则函数。逐点修改类中心:一个象元样本按某一原则,归属于某一组类后,就要重新计算这个组类的均值,并且以新的均值作为凝聚中心点进行下一次象元素聚类;逐批修改类中心:在全部象元样本按某一组的类中心分类之后,再计算修改各类的均值,作为下一次分类的凝聚中心点。

⑹ 聚类算法--KMeans

    与分类、序列标注等任务不同,聚类是在事先并不知道任何样本标签的情况下,通过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样本划分为若干类别,使得同类别样本之间的相似度高,不同类别之间的样本相似度低(即增大类内聚,减少类间距)。    

    聚类属于非监督学习,K均值聚类是最基础常用的聚类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迭代寻找K个簇(Cluster)的一种划分方案,使得聚类结果对应的损失函数最小。其中,损失函数可以定义为各个样本距离所属簇中心点的误差平方和。

其中 代表第i个样本, 是 所属的簇,  代表簇对应的中心点,M是样本总数。

相关概念:

    K值: 要得到的簇的个数。

    质心: 每个簇的均值向量。即向量各维取平均即可。

    距离量度: 常用欧几里得距离和余弦相似度(先标准化)。

    KMeans的主要思想是:在给定K值和K个初始类簇中心点的情况下,把每个点(亦即数据记录)分到离其最近的类簇中心点所代表的类簇中,所有点分配完毕之后,根据一个类簇内的所有点重新计算该类簇的中心点(取平均值),然后再迭代的进行分配点和更新类簇中心点的步骤,直至类簇中心点的变化很小,或者达到指定的迭代次数。

    KMeans的核心目标是将给定的数据集划分成K个簇(K是超餐),并给出每个样本数据对应的中心点。具体步骤非常简单:

    (1)首先确定一个K值,即我们希望将数据集经过聚类得到k个集合。

    (2)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质心。

    (3)对数据集中每一个点,计算其与每一个质心的距离(如欧式距离),离哪个质心近,就划分到哪个质心所属的集合。

    (4)把所有数据归好集合后,一共有K个集合。然后重新计算每个集合的质心。

    (5)如果新计算出来的质心和原来的质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某一个设置的阈值(表示重新计算的质心的位置变化不大,趋于稳定,或者说收敛),我们可以认为聚类已经达到期望的结果,算法终止。

    (6)如果新质心和原质心距离变化很大,需要迭代3-5步骤。

KMeans最核心的部分是先固定中心点,调整每个样本所属的类别来减少J;再固定每个样本的类别,调整中心点继续减小J。两个过程交替循环,J单调递减直到极小值,中心点和样本划分的类别同时收敛。

KMeans的优点 :

 高效可伸缩,计算复杂度为O(NKt)接近于线性(N是数据量,K是聚类总数,t是迭代轮数)。

 收敛速度快,原理相对通俗易懂,可解释性强。

当结果簇是密集的,而簇与簇之间区别是明显时,他的效果较好。主要需要调参的参数仅仅是簇数K。

缺点 :

 受初始值和异常点影响,聚类结果可能不是全局最优而是局部最优。K-Means算法对初始选取的质心点是敏感的,不同的随机种子点得到的聚类结果完全不同,对结果影响很大。

 K是超参数,一般需要按经验选择。

 对噪音和异常点比较的敏感,用来检测异常值。

 只能发现球状的簇。在K-Means中,我们用单个点对cluster进行建模,这实际上假设各个cluster的数据是呈高维球型分布的,但是在生活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并不算高。例如,每一个cluster是一个一个的长条状的,K-Means的则根本识别不出来这种类别( 这种情况可以用GMM )。实际上,K-Means是在做凸优化,因此处理不了非凸的分布。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对算法做调优。

(1)数据预处理:归一化和异常点过滤

    KMeans本质是一种基于欧式距离度量的数据划分方法,均值和方差大的维度将对数据的聚类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所以在聚类前对数据( 具体的说是每一个维度的特征 )做归一化和单位统一至关重要。此外,异常值会对均值计算产生较大影响,导致 中心偏移 ,这些噪声点最好能提前过滤。

(2)合理选择K值

    K值的选择一般基于实验和多次实验结果。例如采用 手肘法 ,尝试不同K值并将对应的损失函数画成折线。手肘法认为图上的 拐点就是K的最佳值 (k=3)。

为了将寻找最佳K值的过程自动化,研究人员提出了Gap Statistic方法。不需要人们用肉眼判断,只需要找到最大的Gap Statistic对应的K即可。

       损失函数记为  ,当分为K类时,Gap Statistic定义为:  。 是 的期望 ,一般由蒙特卡洛模拟产生。我们在样本所在的区域内按照均匀分布随机地产生和原始样本数一样多的随机样本,并对这个随机样本做KMeans,得到一个 ,重复多次就可以计算出 的近似值。

       的物理含义是随机样本的损失与实际样本的损失之差。Gap越大说明聚类的效果越好 。一种极端情况是,随着K的变化 几乎维持一条直线保持不变。说明这些样本间没有明显的类别关系,数据分布几乎和均匀分布一致,近似随机。此时做聚类没有意义。

(3)改进初始值的选择

    之前我们采用随机选择K个中心的做法,可能导致不同的中心点距离很近,就需要更多的迭代次数才能收敛。如果在选择初始中心点时能 让不同的中心尽可能远离 ,效果往往更好。这类算法中,以K-Means++算法最具影响力。

(4)采用核函数

    主要思想是通过一个非线性映射,将输入空间中的数据点映射到高维的特征空间中,并在新的空间进行聚类。非线性映射增加了数据点线性可分的概率(与SVM中使用核函数思想类似)对于非凸的数据分布可以达到更为准确的聚类结果。

 (1)初始的K个质心怎么选?

    最常用的方法是随机选,初始质心的选取对最终聚类结果有影响,因此算法一定要多执行几次,哪个结果更合理,就用哪个结果。当然也有一些优化的方法,第一种是选择彼此距离最远的点,具体来说就是先选第一个点,然后选离第一个点最远的当第二个点,然后选第三个点,第三个点到第一、第二两点的距离之和最小,以此类推。第二种是先根据其他聚类算法(如层次聚类)得到聚类结果,从结果中每个分类选一个点

(2)关于离群值?

    离群值就是远离整体的,非常异常、非常特殊的数据点,在聚类之前应该将这些"极大""极小"之类的离群数据都去掉,否则会对于聚类的结果有影响。但是,离散值往往自身就很有分析的价值,可以把离群值单独作为一类来分析。

(3)单位要一致!

(4)标准化

    数据中X整体都比较小,比如都是1到10之间的数,Y很大,比如都是1000以上的数,那么在计算距离的时候Y起到的作用就比X大很多,X对于距离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这也有问题。因此,如果K-Means聚类中选择欧几里得距离计算距离,数据集又出现了上面所述的情况,就一定要进行数据的标准化(normalization),即将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小的特定区间。

    K-Means是无监督学习的聚类算法,没有样本输出;而KNN是监督学习的分类算法,有对应的类别输出 。KNN基本不需要训练,对测试集里面的点,只需要找到在训练集中最近的K个点,用这最近的K个点的类别来决定测试点的类别。而K-Means则有明显的训练过程,找到K个类别的最佳质心,从而决定样本的簇类别。当然,两者也有一些相似点,两个算法都包含一个过程,即找出和某一个点最近的点。 两周都利用了最近邻的思想 。

⑺ K-means原理、优化、应用

K-Means算法是无监督的聚类算法,它实现起来比较简单,聚类效果也不错,因此应用很广泛。K-Means算法有大量的变体,本文就从最传统的K-Means算法讲起,在其基础上讲述K-Means的优化变体方法。包括初始化优化K-Means++, 距离计算优化elkan K-Means算法和大数据情况下的优化Mini Batch K-Means算法。

    K-Means算法的思想很简单,对于给定的样本集,按照样本之间的距离大小,将样本集划分为K个簇。让簇内的点尽量紧密的连在一起,而让簇间的距离尽量的大。

1、随机选择K个聚类的初始中心。

2、对任意一个样本点,求其到K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样本点归类到距离最小的中心的聚类。

3、每次迭代过程中,利用均值等方法更新各个聚类的中心点(质心)。

4、对K个聚类中心,利用2、3步迭代更新后,如果位置点变化很小(可以设置阈值),则认为达到稳定状态,迭代结束。(画图时,可以对不同的聚类块和聚类中心可选择不同的颜色标注)

1、原理比较简单,实现也是很容易,收敛速度快。 

2、聚类效果较优。 

3、算法的可解释度比较强。 

4、主要需要调参的参数仅仅是簇数k。

1、K值的选取不好把握 

2、对于不是凸的数据集比较难收敛 

3、如果各隐含类别的数据不平衡,比如各隐含类别的数据量严重失衡,或者各隐含类别的方差不同,则聚类效果不佳。 

4、 最终结果和初始点的选择有关,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5、对噪音和异常点比较的敏感。

    解决K-Means算法对 初始簇心 比较敏感的问题,二分K-Means算法是一种弱化初始质心的一种算法。

1、将所有样本数据作为一个簇放到一个队列中。

2、从队列中选择一个簇进行K-Means算法划分,划分为两个子簇,并将子簇添加到队列中。

3、循环迭代步骤2操作,直到中止条件达到(聚簇数量、最小平方误差、迭代次数等)。

4、队列中的簇就是最终的分类簇集合。

从队列中选择划分聚簇的规则一般有两种方式;分别如下:

1、对所有簇计算误差和SSE(SSE也可以认为是距离函数的一种变种),选择SSE最大的聚簇进行划分操作(优选这种策略)。

2、选择样本数据量最多的簇进行划分操作:

    由于 K-means 算法的分类结果会受到初始点的选取而有所区别,因此有提出这种算法的改进: K-means++ 。

    其实这个算法也只是对初始点的选择有改进而已,其他步骤都一样。初始质心选取的基本思路就是, 初始的聚类中心之间的相互距离要尽可能的远 。

1、随机选取一个样本作为第一个聚类中心 c1;

2、计算每个样本与当前已有类聚中心最短距离(即与最近一个聚类中心的距离),用 D(x)表示;这个值越大,表示被选取作为聚类中心的概率较大;最后,用轮盘法选出下一个聚类中心。

3、重复步骤2,知道选出 k 个聚类中心。

4、选出初始点(聚类中心),就继续使用标准的 k-means 算法了。

尽管K-Means++在聚类中心的计算上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在迭代过程中,k-mean 本身能快速收敛,因此算法实际上降低了计算时间。

      解决K-Means++算法缺点而产生的一种算法;主要思路是改变每次遍历时候的取样规则,并非按照K-Means++算法每次遍历只获取一个样本,而是每次获取K个样本,重复该取样操作O(logn)次 (n是样本的个数) ,然后再将这些抽样出来的样本聚类出K个点,最后使用这K个点作为K-Means算法的初始聚簇中心点。实践证明:一般5次重复采用就可以保证一个比较好的聚簇中心点。

1、在N个样本中抽K个样本,一共抽logn次,形成一个新的样本集,一共有Klogn个数据。

2、在新数据集中使用K-Means算法,找到K个聚簇中心。

3、把这K个聚簇中心放到最初的样本集中,作为初始聚簇中心。

4、原数据集根据上述初始聚簇中心,再用K-Means算法计算出最终的聚簇。

        Canopy属于一种‘粗’聚类算法,即使用一种简单、快捷的距离计算方法将数据集分为若干可重叠的子集canopy,这种算法不需要指定k值、但精度较低,可以结合K-means算法一起使用:先由Canopy算法进行粗聚类得到k个质心,再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

 1、将原始样本集随机排列成样本列表L=[x1,x2,...,xm](排列好后不再更改),根据先验知识或交叉验证调参设定初始距离阈值T1、T2,且T1>T2 。

2、从列表L中随机选取一个样本P作为第一个canopy的质心,并将P从列表中删除。

3、从列表L中随机选取一个样本Q,计算Q到所有质心的距离,考察其中最小的距离D:

如果D≤T1,则给Q一个弱标记,表示Q属于该canopy,并将Q加入其中;

如果D≤T2,则给Q一个强标记,表示Q属于该canopy,且和质心非常接近,所以将该canopy的质心设为所有强标记样本的中心位置,并将Q从列表L中删除;

 如果D>T1,则Q形成一个新的聚簇,并将Q从列表L中删除。

4、重复第三步直到列表L中元素个数为零。

1、‘粗’距离计算的选择对canopy的分布非常重要,如选择其中某个属性、其他外部属性、欧式距离等。

2、当T2<D≤T1时,样本不会从列表中被删除,而是继续参与下一轮迭代,直到成为新的质心或者某个canopy的强标记成员。

3、T1、T2的取值影响canopy的重叠率及粒度:当T1过大时,会使样本属于多个canopy,各个canopy间区别不明显;当T2过大时,会减少canopy个数,而当T2过小时,会增加canopy个数,同时增加计算时间。

4、canopy之间可能存在重叠的情况,但是不会存在某个样本不属于任何canopy的情况。

5、Canopy算法可以消除孤立点,即删除包含样本数目较少的canopy,往往这些canopy包含的是孤立点或噪音点。

    由于K-Means算法存在初始聚簇中心点敏感的问题,常用使用Canopy+K-Means算法混合形式进行模型构建。

1、先使用canopy算法进行“粗”聚类得到K个聚类中心点。

2、K-Means算法使用Canopy算法得到的K个聚类中心点作为初始中心点,进行“细”聚类。

1、执行速度快(先进行了一次聚簇中心点选择的预处理);

2、不需要给定K值,应用场景多。

3、能够缓解K-Means算法对于初始聚类中心点敏感的问题。

    Mini Batch K-Means算法是K-Means算法的一种优化变种,采用 小规模的数据子集 (每次训练使用的数据集是在训练算法的时候随机抽取的数据子集) 减少计算时间 ,同时试图优化目标函数;Mini Batch K-Means算法可以减少K-Means算法的收敛时间,而且产生的结果效果只是略差于标准K-Means算法。

1、首先抽取部分数据集,使用K-Means算法构建出K个聚簇点的模型。

2、继续抽取训练数据集中的部分数据集样本数据,并将其添加到模型中,分配给距离最近的聚簇中心点。

3、更新聚簇的中心点值。

4、循环迭代第二步和第三步操作,直到中心点稳定或者达到迭代次数,停止计算操作。

https://www.jianshu.com/p/f0727880c9c0

⑻ K-Means 聚类算法

问题导入

    假如有这样一种情况,在一天你想去某个城市旅游,这个城市里你想去的有70个地方,现在你只有每一个地方的地址,这个地址列表很长,有70个位置。事先肯定要做好攻略,你要把一些比较接近的地方放在一起组成一组,这样就可以安排交通工具抵达这些组的“某个地址”,然后步行到每个组内的地址。那么,如何确定这些组,如何确定这些组的“某个地址”?答案就是聚类。而本文所提供的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就可以用于解决这类问题。

一,聚类思想

        所谓聚类算法是指将一堆没有标签的数据自动划分成几类的方法,属于无监督学习方法,这个方法要保证同一类的数据有相似的特征,如下图:

        根据样本之间的距离或者说相似性,把越相似,差异越小的样本聚成一类(簇),最后形成多个簇,使同一个簇内部的样本相似度高,不同簇之间差异性高。

二,K-Means聚类分析算法

        K-Means是一种基于自下而上的聚类分析方法,基本概念就是空间中有N个点,初始选择K个点作为中心聚类点,将N个点分别与K个点计算距离,选择自己最近的点作为自己的中心点,不断地更新中心聚集点。

相关概念:

        K值:要得到的簇的个数

        质心:每个簇的均值向量,即向量各维取品军即可

        距离度量:常用欧几里得距离和余弦相似度(先标准化)

        两点之间的距离:

算法流程:

        1    首先确定一个K值,即我们希望将数据集经过聚类得到 K个集合;

        2    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质心;

        3    对数据集中每一个点,计算其与每个质心的距离(如欧式距离),离哪个质心近,就划分到哪个质心所属的集合

        4    把所有数据归好集合,一共有K个集合,然后重新计算每个集合的质心;

        5    如果新计算出来的质心和原来的质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某一个设置的阈值(表示重新计算的质心的位置变化不大,趋于稳定,或者说收敛),我们可以认为聚类已经达到期望的结果,算法终止。

        6    如果新质心和原质心距离变化大,需要迭代3-5步骤

K-means实现过程

K-means 聚类算法是一种非监督学习算法,被用于非标签数据(data without defined categories or groups)。该算法使用迭代细化来产生最终结果。算法输入的是集群的数量 K 和数据集。数据集是每个数据点的一组功能。

算法从 Κ 质心的初始估计开始,其可以随机生成或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 。然后算法在下面两个步骤之间迭代:

1.数据分配:

每个质心定义一个集群。在此步骤中,基于平方欧氏距离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其最近的质心。更正式一点, ci 属于质心集合 C ,然后每个数据点 x 基于下面的公式被分配到一个集群中。

其中 dist(·)是标准(L2)欧氏距离。让指向第 i 个集群质心的数据点集合定为 Si 。

2. 质心更新:

在此步骤中,重新计算质心。这是通过获取分配给该质心集群的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来完成的。公式如下:

K-means 算法在步骤 1 和步骤 2 之间迭代,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即,没有数据点改变集群,距离的总和最小化,或者达到一些最大迭代次数)。

K 值的选择

上述算法找到特定预选 K 值和数据集标签。为了找到数据中的集群数,用户需要针对一系列 K 值运行 K-means 聚类算法并比较结果。通常,没有用于确定 K 的精确值的方法,但是可以使用以下技术获得准确的估计。

Elbow point 拐点方法

通常用于比较不同 K 值的结果的度量之一是数据点与其聚类质心之间的平均距离。由于增加集群的数量将总是减少到数据点的距离,因此当 K 与数据点的数量相同时,增加 K 将总是减小该度量,达到零的极值。因此,该指标不能用作唯一目标。相反,绘制了作为 K 到质心的平均距离的函数,并且可以使用减小率急剧变化的“拐点”来粗略地确定 K 。

DBI(Davies-Bouldin Index)

DBI 是一种评估度量的聚类算法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 K-means 算法中 k 的取值。简单的理解就是:DBI 是聚类内的距离与聚类外的距离的比值。所以,DBI 的数值越小,表示分散程度越低,聚类效果越好。

还存在许多用于验证 K 的其他技术,包括交叉验证,信息标准,信息理论跳跃方法,轮廓方法和 G 均值算法等等。

三,数学原理

K-Means采用的启发式很简单,可以用下面一组图来形象的描述:

上述a表达了初始的数据集,假设 k=2 。在图b中,我们随机选择了两个 k 类所对应的类别质点,即图中的红色质点和蓝色质点,然后分别求样本中所有点到这两个质心的距离,并标记每个样本类别为和该样本距离最小的质心的类别,如图c所示,经过计算样本和红色质心和蓝色质心的距离,我们得到了所有样本点的第一轮迭代后的类别。此时我们对我们当前标记为红色和蓝色的点分别求其新的质心,如图d所示,新的红色质心和蓝色质心大热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图e和图f重复了我们在图c和图d的过程,即将所有点的类别标记为距离最近的质心的类别并求出新的质心。最终我们得到的两个类别如图f.

四,实例

坐标系中有六个点:

1、我们分两组,令K等于2,我们随机选择两个点:P1和P2

2、通过勾股定理计算剩余点分别到这两个点的距离:

3、第一次分组后结果:

        组A:P1

        组B:P2、P3、P4、P5、P6

4、分别计算A组和B组的质心:

        A组质心还是P1=(0,0)

        B组新的质心坐标为:P哥=((1+3+8+9+10)/5,(2+1+8+10+7)/5)=(6.2,5.6)

5、再次计算每个点到质心的距离:

6、第二次分组结果:

        组A:P1、P2、P3

        组B:P4、P5、P6

7、再次计算质心:

        P哥1=(1.33,1) 

        P哥2=(9,8.33)

8、再次计算每个点到质心的距离:

9、第三次分组结果:

        组A:P1、P2、P3

        组B:P4、P5、P6

可以发现,第三次分组结果和第二次分组结果一致,说明已经收敛,聚类结束。

五、K-Means的优缺点

优点:

1、原理比较简单,实现也是很容易,收敛速度快。

2、当结果簇是密集的,而簇与簇之间区别明显时, 它的效果较好。

3、主要需要调参的参数仅仅是簇数k。

缺点:

1、K值需要预先给定,很多情况下K值的估计是非常困难的。

2、K-Means算法对初始选取的质心点是敏感的,不同的随机种子点得到的聚类结果完全不同 ,对结果影响很大。

3、对噪音和异常点比较的敏感。用来检测异常值。

4、采用迭代方法, 可能只能得到局部的最优解,而无法得到全局的最优解 。

六、细节问题

1、K值怎么定?

答:分几类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与感觉,通常的做法是多尝试几个K值,看分成几类的结果更好解释,更符合分析目的等。或者可以把各种K值算出的 E 做比较,取最小的 E 的K值。

2、初始的K个质心怎么选?

        答:最常用的方法是随机选,初始质心的选取对最终聚类结果有影响,因此算法一定要多执行几次,哪个结果更reasonable,就用哪个结果。      当然也有一些优化的方法,第一种是选择彼此距离最远的点,具体来说就是先选第一个点,然后选离第一个点最远的当第二个点,然后选第三个点,第三个点到第一、第二两点的距离之和最小,以此类推。第二种是先根据其他聚类算法(如层次聚类)得到聚类结果,从结果中每个分类选一个点。

3、关于离群值?

        答:离群值就是远离整体的,非常异常、非常特殊的数据点,在聚类之前应该将这些“极大”“极小”之类的离群数据都去掉,否则会对于聚类的结果有影响。但是,离群值往往自身就很有分析的价值,可以把离群值单独作为一类来分析。

4、单位要一致!

        答:比如X的单位是米,Y也是米,那么距离算出来的单位还是米,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X是米,Y是吨,用距离公式计算就会出现“米的平方”加上“吨的平方”再开平方,最后算出的东西没有数学意义,这就有问题了。

5、标准化

        答:如果数据中X整体都比较小,比如都是1到10之间的数,Y很大,比如都是1000以上的数,那么,在计算距离的时候Y起到的作用就比X大很多,X对于距离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这也有问题。因此,如果K-Means聚类中选择欧几里德距离计算距离,数据集又出现了上面所述的情况,就一定要进行数据的标准化(normalization),即将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小的特定区间。

⑼ k-means聚类算法常用的终止条件有哪些

K-means 算法属于聚类分析方法中一种基本的且应用最广泛的划分算法,它是一种已知聚类类别数的聚类算法。指定类别数为K,对样本集合进行聚类,聚类的结果由K 个聚类中心来表达,基于给定的聚类目标函数(或者说是聚类效果判别准则),算法采用迭代更新的方法,每一次迭代过程都是向目标函数值减小的方向进行,最终的聚类结果使目标函数值取得极小值,达到较优的聚类效果。使用平均误差准则函数E作为聚类结果好坏的衡量标准之一,保证了算法运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⑽ k-means算法数据需标准化吗

理论上是不需要的,因为标准化的线性变换不会影响距离的相对早橘大小,但是实践时,数据标准化与否结果是不陆槐团同的,明银可能与算法具体实现有关。

阅读全文

与kmeans迭代算法结束条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单片机程序员培训 浏览:988
PHP商城源代码csdn 浏览:634
怎么把电脑里文件夹挪出来 浏览:693
java流程处理 浏览:683
ftp创建本地文件夹 浏览:659
腰椎第一节压缩 浏览:738
xp去掉加密属性 浏览:117
2345怎么压缩文件 浏览:982
迷你夺宝新算法 浏览:407
服务器如何防止木马控制 浏览:715
压缩空气用电磁阀 浏览:742
微信为什么不能设置加密认证 浏览:672
邓伦参加密室逃脱视频 浏览:391
音频压缩编码标准 浏览:300
常提到的app是表示什么 浏览:261
天津程序员传销 浏览:349
下班之后的程序员 浏览:73
检测支持ssl加密算法 浏览:344
衢州发布新闻什么APP 浏览:85
中国移动长沙dns服务器地址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