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推荐算法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长期刷网页的人会有一个感觉,每天花了大量的时间看头条新闻,结果偶尔打开电视,发现错过了很多重要有意义的新闻,说明算法推荐方式本身有缺陷,它并没有足够全面的掌控用户喜好,结果就是大家获取到的信息是片面的。
‘贰’ 大数据推送叫什么效应
大数据推送叫“信息茧房”效应。
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送具有本身的优越性,能够在大数据时代,对内容做出高效的分析推送。“信息茧房”来形容互联网用户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依照个人喜好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并对其他内容无视甚至排斥,进而长期形成“信息茧房”。
但需要注意,现如今的人工智能算法依然无法判断数据的价值,因此同质化内容的重复推送,加强了“信息茧房”效应。算法推送这一技术对“信息茧房”效应起到了增强作用,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叁’ 算法推荐是否会造成算法歧视
算法歧视不仅损害用户利益,更会激化社会的原有偏见。调研发现,新闻推送中的女性、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有68.7%的受访者认为“女司机”“女大学生”等带有性别指向的词汇更容易上热搜,性别议题更易激起讨论。平台利用“用户画像”和“贴标签”区别个体、扁平化用户,强化现实生活中的刻板印象,可能引发社会舆论。
无处可逃的信息收集与“隐私威胁”。热播的黑色幽默短剧《大妈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广场舞大妈们正发愁买什么颜色的演出服,此时王大妈随口说了一句晚上吃西红柿炒蛋,并拜托杨大妈去接“熊猫班”的外孙,结果手机购物App就分别给她推送了红黄相间、黑白配色的衣服。平台以“偷听”的方式窃取数据用以计算用户的偏好,再“突袭式”地进行信息推荐,已引起普遍关注。调研中多位被访者表示,置身于平台与算法联手建立的系统中,被“偷听”已成“家常便饭”。很多企业、App、第三方机构在共享用户的个人信息之际,试图掌控更多的个人隐私。访谈中,不少用户表示,浏览器总能“记住”其搜索历史并且同步到其他设备上,在首页反复推送搜索过的同类内容,让人有一种“被泄密”的不安感。
基于收集个人信息的算法推荐服务带来的困扰不止于此。一方面,不当的推荐表现在“量”上,过多同质化的内容形成了信息冗余,容易使个体产生心理疲劳与隐私焦虑;另一方面,算法推荐的“度”也常常超出应该推荐的内容范围,色情、低俗等有违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常常被置入开机页诱导用户点击。
被算法过滤与掌控的“渐进式依赖”。“平时吃饭、遛娃我都会找App上排序靠前的餐厅和游乐场”,31岁的二胎妈妈孙颖表示,依靠应用平台推荐虽然也“踩过雷”,但这样的选择对于她而言更省时省力。互联网时代,不少网民越来越多地将事物的优劣判断交给算法。算法凭借着“优先”“分类”“联想”“过滤”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建构了“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感知与现实”。调查显示,差基超六成的受访者会根据平台的排名、评分等数据做出个人樱庆做决策,尽管他们并不认同排名靠前的商品或内容一定是更好的。
调研还发现,不少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平台,更是通过将相关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屏蔽其他平台链接等方式,实现“入口垄断”与“自我优待”。这些平台在热搜榜、首屏、弹窗等重点环节,通过设置关键词、定向推送等方式将特定内容推至榜单前列,暗中控制人们可关注的信息范围。72.1%的被访者认为平台会推荐与自身兴趣相似的内容。当人们习惯由平台供应信息时,有可能陷入算法设置的“过滤气泡”中,人委身成为数据的“附属品”,渐渐丧失接触多元信息的机会。
应对:
从“逃避”到“栖身”的用户生存之道
从对“大数据杀熟”的诟病,到对“信息茧房”的熟知,普通用户在强势的算法技术应用面前,不得不选择以妥协的方式忍受算法带来的种种问题。调查中,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意识到了平台或商家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但如果不勾选“用户知情同意书”,就无法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功能。让渡隐私来换取服务,成为普通人与算脊衡法共存时“无奈而自洽”的心态。然而,在“受制于算法”的大多数情形之外,仍有不少用户选择同算法“斗智斗勇”,规避算法的消极影响。
善用“反追踪”策略的“数字隐身”。大学生高宇是社交平台的“重度用户”,在和算法推荐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她练就了一身“躲避”算法的本领:“我每次在首页刷到不想看的内容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划过。”此外,她还在同一个社交平台注册了“小号”,“大号用来追逐热点资讯,小号用来发日常,这样不想看到相关内容的时候就有个地方可以‘躲’了”。
当下,身处各类默认设置协议中的普通个体,发展出多元的“算法回避”策略。他们或更换手机号码、建立多个账号,以此迷惑算法;或采取不点赞、不发表、不评论的方式,减少在互联网中的数字痕迹;或因不喜欢某些软件的推荐机制而选择关闭或停用,直至寻求到算法友好的替代性产品;或想办法关闭手机收音功能,从硬件设备端对可能的算法监听予以阻隔。这些方式呈现出共性的算法化生存之策——“断连”与“隐形”。然而,调研中许多用户表示虽然可以远离算法软件,却无法躲避算法思维的连锁反应。调查显示,只有54.9%的人认为这种逃避产生了效果,霸王条款、偷用隐私、强行定位等情况依然难以靠个体力量得到缓解。
“因地制宜”投喂算法的“反向规训”。依据算法情境“因地制宜”地制定使用策略,主动探究算法运作的规则与思维方式,通过意图鲜明的点赞、收藏、点击“不感兴趣”等行为设置自主偏好,甚至在感兴趣的帖子下留言称“大数据请记住我,多向我推送这样的(帖子)”……调研发现,部分用户选择以主动“喂养”的方式寻求与算法的相处之道。
其中,一度活跃于“饭圈”的“数据粉”就是依靠与算法的“你来我往”试图影响信息排序的一群人。“数据粉”群体通常通过组织信息点击和发布,对偶像的作品点赞、带话题转发等,提高相关内容的热度,从而影响算法,令与偶像相关的内容跻身更显着的位置,高调抢占大众注意力。
借算法平台谋取红利的“栖身式共存”。“以前我只选感兴趣的内容创作,但有一次偶然剪辑制作了一部爆款影视剧介绍,流量特别好,自此以后我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更火。”余家豪是一名业余的视频网站内容创作者,受和他类似感受的牵引,越来越多的MCN(多频道网络)及自媒体创作者全心“栖身”于算法主导的内容世界,迎合代码规则、抓住流量密码、实现商业变现,构成了算法化生存的另一种模式。调研中,在“是否主动迎合推荐机制发布内容”的回答中,选择“是”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调研也发现,部分内容生产者不惜使用“三俗内容”“打擦边球”等方式迎合算法准则。
‘肆’ 半数网民因算法束缚想逃离网络,数字化环境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
在数字化环境中最懂我们的不是我们的父母,不是我们的朋友,而是网络的算法。在网络算法面前我们没有任何一点隐私,它知道我们的爱好,知道我们需求,可以根据我们的喜好需求不断的给我们推送。同时也可以根据我们的喜好,根据我们的个人信息,对我们进行不公平的差别对待,也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这也就是为什么半数网民想要逃离网络,在网络面前基本上是赤裸的,没有任何的隐私可言。
人们在享受网络算法给予的福利时,反而在不知不觉中被算法控制着人们,人们被算法牵着鼻子走。这些算法是由谁操纵的?最终都是由资本操纵。资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掏空人们口袋中的钱,当没有了钱没关系接而再推送如何贷款,直到榨干最后一滴血。很多时候人们又怕自己没有去看手机,而错过了一些相关的信息,网民就在这些算法中慢慢的迷失,仿佛迷失在纷杂的森林之中。
‘伍’ 算法与新媒体受众之间的关系
算法与新媒体受众之间的本质是一样的。
研究综述:
算法推荐并不是一项新创造,早在20世纪60年代算法就曾应用于社会管理领域,大数据和技术革新使得算法推荐的效果更为显现,它也溢出了计算机学科的边界,成为社会科学关切的焦点,为社会科学研究引入了“算法转向”。算法推荐对信息获取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分析算法在新闻生产和分发中的应用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
算法推荐新闻,根植于互联网思维的个性化推荐技术,基于用户观察的个性化信息的智能匹配,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扒乱和过滤机制,根据个性化圆册需求聚合相关的信息和应用,以实现用户个性化、动态化需求。算法推荐新闻可以将信息精准推送给不同的受众,减少了信息过量带来的困扰。
‘陆’ 算法在方便我们的同时,又在如何改变我们
算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天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从看什么内容,接收到什么样的新闻信息,购物网站我们买什么东西,视频网站我们看什么内容,都在受到大数据算法的影响。并且,这样的影响很多时候还是悄无声息的,让我们无从查觉,便已经被悄悄的改变。
总的来说,算法作为一种技术,本身是中立无害的。但如果使用这项技术的人居心不良,那么技术就会变成恶人的工具,用来谋取个人利益,伤害他人利益。所以,算法的存在方便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对于任何新的事物都应该保有一颗警惕的心,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算法也是如此。唯有将其关在笼子里,有法可依来使用和惩治违法使用的人,才能维护更多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