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算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算法到底改变了什么
一、算法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算法技术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我们是通过浏览器接受新闻,还是通过微博、微信、资讯类APP接受新闻,我们都不自觉地受着算法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基于大数据的算法,通过掌握用户以往的浏览记录和搜索历史推测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于是主动给用户推荐相关内容,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从偶然看到或是刻意检索,变成了各种APP主动给我们推荐。从这个角度来说,算法让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由主动变得被动起来。
我们享受着技术带来的便捷,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技术可能存在的问题。就像是算法技术可能存在的隐患,凡是有利有弊,一体有两面。因此,无论即便算法本身没有错,我们依然要谨慎使用该技术,并且要将此技术关在笼子里,不让居心叵测之人运用来侵害大多数的权益。
㈡ 知识+数据+算力:算法进化升级的路径是什么|德外独家
算法融入信息传播,带来了传播的深刻变革。推荐算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算法模型,进行信息与用户的匹配,成为智能传播中的主导力量。
然而,经过算法过滤选择后,匹配给用户的信息对个人认知、判断以及 社会 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作者从智能传播中算法的缺陷入手,围绕算法优化和升级,与人工智能行业专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信息与安全技术研究所王磊博士,展开探讨,以期为算法进化找到可行路径。
以下为两人对谈的详细内容。
推荐算法只能依从用户
个人的偏好、需求吗?
于烜: 算法融入信息传播,改变了信息采集、生产、分发和反馈等过程,带来了传播的深刻变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算法主导信息分发,算法的个性化推荐(简称推荐算法),有效应对了信息超载带来的分发危机,解决了海量信息与用户间的供需匹配问题,优化了生产和消费的资源配置效率,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
但是, 推荐算法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 我们知道在现代 社会 中,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 社会 整合,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发挥了 社会 整合的作用,传媒能够把不同阶层、人群、族群凝聚起来,形成 社会 共识,这就是媒体公共性的体现。
然而,个性化算法推荐,依据的是网络中用户本人或相似人群的个人兴趣、爱好、习惯、需求,只体现了个性,缺少公共性, 公共性缺席是算法主导信息传播的一个明显的缺陷。推荐算法只能依从用户个人的偏好、需求吗?
王磊:从技术上说,算法是一种中介, 通过算法模型,将信息与用户进行匹配,本质是要解决信息和用户的精准匹配问题。无论是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还是近年来兴起的深度学习算法,通过用户个人属性和网络应用使用过程中的数据记录,挖掘用户个人兴趣、需求, 最终达成个人信息需求的精准匹配,这就是算法的使命。
当算法融入传播,算法主导的短视频平台、资讯平台成为了媒体,作为媒体,需要传播主流价值观,需要承担媒体公共性责任, 除了个性化的推荐,在算法中应该体现出公共性,这是从媒体角度、传播角度,对算法的要求。
于烜: 目前的智能传播中,算法并没有回应这样的要求。也就是说,从传播角度看,目前普遍应用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技术自身是有缺憾的,换句话说, 仅仅依靠推荐算法技术进行的传播,是有缺陷的,需要进化。
王磊: 对,可以这样理解。
于烜: 近年来,智能传播中,经过算法过滤选择后匹配给用户的信息,对个人认知、判断以及 社会 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传播学研究的关注,比如信息茧房、算法囚徒、圈层化,这些研究都提示了算法带来的风险。所以无论是从算法技术自身的缺憾,还是算法在现实传播中带来的问题两个层面看,算法需要升级。
王磊: 确实如此, 推荐类算法需要从算法技术路线和网络架构上进一步升级, 以尝试解决上述问题。
算法是否能够发现用户更全面多样的内容?
于烜: 大众传播时代的信息也是要过经过媒体过滤选择的,但是在新闻专业主义的准则下,信息选择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客观、平衡,以尽可能反映 社会 现实。
但是,算法的根本逻辑是流量,以流量为目的进行信息匹配。研究表明,流量偏向情绪性、故事性、戏剧性内容,客观、平衡这一新闻传播大厦的基石已经被流量冲垮了。
100年后的今天,被算法选择的信息失衡、失真,拟态环境和现实世界不是越来越接近,相反却是越来越偏离了。
算法模型中,是否可以将客观、平衡等专业价值观要素导入进去?也就是说不仅仅找到迎合用户表面的喜好,也能发现他潜在的需要,或者是他愿意了解、也应该了解的更全面的这样一些内容?在实现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是什么?
王磊: 我想可以尝试突破信息传播失衡、失真的现状,但是实现起来难度很大。 一种办法是算法+规则,即以现有深度学习算法模型为基础,将专业价值观理念设定为相应规则,两者结合形成新的计算模型,进行相应信息匹配。 但是,现实中难度很大。
还有一个办法,需要通过技术演进来实现。从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看, 现在正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 即“数据+算法”的时代,这一时期通过大量投喂数据,算法精度较过去提高了很多,但是 存在一个难以破解的核心问题——无法解决海量数据之间的深层次语义层面的关联关系,算法的泛化能力比较差, 简单说就是在一个数据集中的模型,运用在另一个相似数据集中,其效果会变差。
只有当技术演进到 “知识图谱+算法” 阶段,能够在数据间找到并建立起相应的关联关系,破解数据语义层面的联系,才有可能挖掘出用户潜在的、多层次的需要,改变目前简单迎合的状况。
清华大学张钹院士提出的第三代人工智能,即 知识+数据+算法+算力, 或许未来可以从这个方面突破,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信息传播中推荐类算法的缺陷。
第二代人工智能阶段,
如何推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于烜: 算法驱动的内容平台通过组织生产和算法分发,已然成为了智能传播时代的主体,因此说需要通过规则导入,促使算法进化。
目前个性化推荐算法,强调的是迎合用户个人个性化的精度,是不是可以从内容端的广度进行考量, 比如说,内容的多样性,让观点多样、信源多样、品类多样的内容达到用户?也就说是否可以通过内容的广度,来体现新闻传播客观、平衡。
王磊: 是的, 除了精度,算法的广度应该成为一个评价指标,如对内容的非歧视性关联推荐等。现阶段综合评价指标的合理设计将引导算法不断地优化升级。 当然,这些评价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传播学的专家加入,共同探讨。
于烜: 如果要对今天的对话做一简短小结,我想说,面对算法技术的缺憾及引发的问题,算法无疑需要进化。而算法进化有赖于算法技术自身的演进,有赖于算法掌控者的伦理培养,有赖于监管部门的标准规范。同时,这需要学界、业界、政府共同努力。
编者按:
作者:于烜,北京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新闻传播学博士,德外5号特约作者。
㈢ 主播说算法得有价值观是怎么回事
近日,央视主播评互联网用户画像整治时表示:用数据给用户画像,然后精准推送,这是算法的一项重要应用。国家网信办近日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意见稿)》。新规明确,平台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作为关键词给用户画像,更不得向其推送相关信息。也就是说,即便用户搜索过这样的信息,算法也不能据此就不断推荐此类信息。
很明确,这是要为算法加装价值瞄准镜。说白了,算法得有价值观。算法决定了供给内容,也在塑造用户。所以算法不能只自动响应或迎合用户,还得主动引领,对违法、低俗需求必须说不。算法必须守法。一是法律、二是法度。这样的算法才能把账算明白。这是一笔事关平台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大账。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的内容
8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优化规则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公示算法推荐原理,设置关闭算法推荐选项。 算法推荐服务者的定期审核义务,建立识别违法和不良信息的特征库。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拒绝并改变平台的推荐算法,自己决定自己看到的内容,同时从技术上打击“大数据杀熟”行为。
“征求意见稿通过对平台方的信息分发模式的规制,对算法推荐的所导致的‘信息偏食’进行明晰界定,加大传播领域的信息监管力度,以‘算法透明’为基点,建立‘算法问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借助法规改善用户与平台的信息交互过程,推动双方向阳而生,向善而行。”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仲春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