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为什么Android界面无法正常启动,可以在串口命令行上先执行"stop"命令,再执行"start"命令,然后
1. 如果可以通过USB连接ADB的话,用adb logcat把Android的启动信息打印出来;
2. 如果ADB无法连接,在串口命令行上用logcat命令
⑵ 多台服务器如何分布编译一个android固件
1、首先需要distcc:替换原来的编译器(gcc/g++)。
2、其次要编译android编译。把原来的编译器替换。
3、最后多台服务器就可以进行分布编译一个android固件了。
⑶ android 编译服务器大概需要什么配置 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团队整体的开发效率,尽可能的提前完成开发任务,必须要配备一套配置给力的开发设备。源码编译服务器硬件配置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系统固件升级和ROM版本发布的速度和效率。
由于目前Google发布的最新版本的Android系统源码体积越来越大,因此,越是定制高版本的系统,对编译服务器的硬件配置要求就越高,这里根据调研,给出目前Android
6.0及以下版本源码定制开发的基本配置,供大家参考。
首先进行一波企业级android源码编译服务器的推荐,这类推荐网上绝无仅有,这还是我进行了很久的调研,询问很多朋友【其中包括不乏6年以上系统开发的大牛,也有之前公司的主管等】,也查了很多资料才挑选出来,提出需求后让上级审批,目前上一级已经认可比审批,等待领导签字。给力。
详细
⑷ 怎么搭建云手机
首先,需要24小时运行的服务器。
都知道云手机是可以24小时离线托管挂机的,那么在哪运行呢?就是在服务器中。所谓的云服务器,也并不是虚拟的概念,而是真正的服务器。这就必须要有一个稳定且可以长久运行的真正服务器。
有的人可能会说,服务器很简单啊,无论是租赁远程云服务器或者是购买真正的服务器都是可以实现的。可是不要忘了,无论是租还是买,都是需要资金的投入,这将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租现成的云手机,价格远远的低于这个价格。这还是唯一的一点,重点请继续往下看。
其次,需要ARM虚拟化云技术。
云手机是通过ARM芯片构架的,这是一个比较高端的技术。相信能研发成功这个技术的,并不可能是一个人,这必须要庞大的团队和大量的资金支持才可以成功。所以如果想自己搭建云手机平台,在这里就已经被劝退,这并不是个人的力量可以达到的。
可能又有人说,在服务器中安装电脑安卓模拟器,再通过远程协助操控,不就可以实现云手机的功能了吗?能这么认为的人,根本就没有从实质上理解什么是云手机。云手机并不是模拟器,它有着自身的硬件和设备信息,而模拟器只是模拟了手机的运行环境,根本就没有自身的硬件和设备信息,所以这个办法根本就行不通。
最后,需要同步网络传输技术。
⑸ 如何一步步实现AndroidCI
一步步实现Android CI
Android上的CI构建链与其它平台一致,依然包含Compilation, Testing, Inspection,
Deploying阶段,每一个阶段的Feedback的都保持对整个团队透明。
2、添加Function Test
Android为大家提供了一套集成测试框架Android integration testing
framework。但此框架未集成Cucumber,这导致每增加一个Function Test都需要较大的开发和维护工作。这样高成本的实现Function
Test将大大延缓开发进度,最终因为项目进度的原因导致Function Test被丢弃。产生这样的后果那必然是不愿意看到的。
目前Android平台下已经出现多种Functiong Testing测试工具,如Native Driver, Robotium,
Calabash等。在尝试对比后,最终选择了Calabash Android作为解决方案。Calabash
Android是Cucumber在Android平台的实现,使用Ruby书写Function Test,并提供了一组操作Anadroid App元素的API。
3、添加UI Test
Android在新近退出了UI测试工具UIAutomator。此工具仅支持Android4.1及以上平台,鉴于目前市场上2.3和4.0版本仍占主导的情况来看,目前还无法满足大家的需要。另外应用该工具实现UI测试的开发成本还较高,笔者暂不推荐使用此工具,但应该关注其发展。
另外基于录制回放机制的测试方法同样可以进行UI测试。但录制回放的方法在面对功能快速迭代时,维护工作会急剧增加,而这个维护成本可以说是很难承受的,所以在此也不会将这种测试方法集成至CI中。
目前来看Android中UI测试还无令人满意的方法。若对UI成功比较看重,可以投入精力应用UIAutomator进行UI测试。
Best Practice:
*
将测试按照单元测试,组件测试,功能测试和系统测试进行划分。单元测试应该在每次提交时触发执行,其它的测试根据运行时间长短和重要程度可以每次提交触发执行或者定时周期执行。
* 将运行较快的测试优先执行。
* 让功能测试能够重复执行。否则维护成本太高,会被舍弃。若是后台数据导致不可重复,可以将数据抽象成为数据集,在每次运行前进行重置。
* 书写测试时每一个assert只做一种判断,这样可以明确每次测试的目的,并且可以快速定位测试失败愿意。
步骤 3:持续检查持续检查是对于代码本身检测和反馈。检测主要通过对代码静态分析验证代码风格,编程规范,代码复用,代码语言中的Best Practice等多个维度的代码质量。
Sonar作为一个开源的代码质量检测工具,涵盖了7项代码质量检测方式。这充分满足Android平台下对于代码质量的检测分析。Sonar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代码分析工具,另一部分是数据分析展示的Server。
Best Practice:
* 将测试覆盖率,代码分析结果透明化
* 持续降低代码复杂度
* 持续的促进设计的演进
* 持续的维护代码结构
* 持续减少代码重复
步骤 4:持续部署
由于Android App采用用户手动从Appstore自行下载安装的方式发布,使得Android
App无法直接部署至用户手机中。另外Appstore需要对于上线的App进行审核,不能持续进行Release。因而Android中持续部署将以持续发布可安装包为目标。
在以上目的下,只需根据自身项目资源找到合适的安装包管理工具即可。如本文采用Dropbox来管理所有安装包。
Dropbox作为一个云存储平台,在Android终端设备上可以轻松下载存放在其中的文件,同时上传安装包也可以交由Dropbox自己完成。
步骤 5:持续反馈
反馈是所有改进的开始,必须要让所有人获取到他们所关心的反馈信息,才能实施改进。持续反馈的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掌握项目健康状况。项目所有人事实都是有意愿知道项目当前的健康状况的,那CI就应该将项目的情况做到透明,并将不同的反馈通知到各相关的成员。
CI不同阶段产生了不同维度的反馈,如单元测试报告,测试覆盖率等。本实践中将这些反馈都透明的展示在项目首页中。之所以没有将这些反馈再以邮件的方式通知所有人,是因为团队成员已经养成了查看CI的习惯。
如果说只给所有人发一封邮件说明项目状况,那必然是告诉所有人“CI所有步骤是否都返回正确?”。这样一个反馈,包含了编译正确,所有测试通过,安装包已经准备完毕等重要信息。有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信息,特别是在CI执行失败的时候。Jenkins自身已经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透明化方法,以项目为蓝色表示通过,红色表示有步骤失败。
反馈的通知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要采用邮件通知的方式。可以寻找更加有趣的方式,如果播放音乐和设置警报灯。在每一次Build成功或失败后都播放一段有趣的音乐,打开不同颜色的警报灯,这两种方法都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可以让项目所有人都获取到最为关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