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C语言源程序文件经过编译连接之后生成一个后缀为_____的文件。
如果只生成一个文件,那么这个题目答案是B。编译(compile)后生成目标文件,后缀:.obj。也就是机器码。
然后链接器(Linker) 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后缀:.exe。最后运行命令(go),直接运行.exe文件。
(1)高级语言源编译后产生地址扩展阅读:
简单讲,编译器就是将“一种语言(通常为高级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通常为低级语言)”的程序。
一个现代编译器的主要工作流程:源代码(source code) →预处理器(preprocessor) →编译器(compiler) →目标代码(object code) →链接器(Linker) → 可执行程序(executables)
高级计算机语言便于人编写,阅读交流,维护。机器语言是计算机能直接解读、运行的。
编译器将汇编或高级计算机语言源程序(Source program)作为输入,翻译成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机器代码的等价程序。
源代码一般为高级语言 (High-level language), 如Pascal、C、C++、Java、汉语编程等或汇编语言。
而目标则是机器语言的目标代码(Object code),有时也称作机器代码(Machine code)。
对于C#、VB等高级语言而言,此时编译器完成的功能是把源码(SourceCode)编译成通用中间语言(MSIL/CIL)的字节码(ByteCode)。
最后运行的时候通过通用语言运行库的转换,编程最终可以被CPU直接计算的机器码(NativeCode)。
❷ 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经编译后产生的是
目标程序。
目标程序,又称为“目的程序”,为源程序经编译可直接被计算机运行的机如岩伏器码集合,在计算机文件上以.obj作扩展名----由语言处理程序(汇编程序,编译程序,解释程序)将源程序处理(汇编,编译,解释)成与之等价的由机器码构成的,计算机能够直接运行的程序,该程序叫目标程序。
目标代码尽管已经是机渣携器指令,但是还不能运行,因为目标程序还没有解决函数调用问题,需要将各个目标程序与库函数连接,才能形成完整的可执行程序。
(2)高级语言源编译后产生地址扩展阅读
计算机并不能直接地接受和执行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源程序在输入计算机时,通过"翻译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形式的目标程序,计算机才能识别和执行。这种"翻译"通常有两种方式,即编译方式和解释方式。
编译方式是指利用事先编好的一个称为编译程序的机器语言程序,作为系统软件存放在计算机内,当用户将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后,编译程序便把源程序整个地翻译成用机器枣扮语言表示的与之等价的目标程序。
然后计算机再执行该目标程序,以完成源程序要处理的运算并取得结果。解释方式是指源程序进入计算机后,解释程序边扫描边解释,逐句输入逐句翻译。
计算机一句句执行,并不产生目标程序。如PASCAL、FORTRAN、COBOL等高级语言执行编译方式;BASIC语言则以执行解释方式为主;而PASCAL、C语言是能书写编译程序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❸ 计算机程序中,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经编译后产生的程序叫什么
高级语言编写的代码经过编译后就是可执行程序,高级语言到可执行文件主要有七个个过程。
高级语言编译的七个过程:
预处理,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产生,代码优化,目标代码产生。
下面对这几个过程详细讲解:
1、预处理:
对原文件进行预处理,比如头文件,导入的模块,宏定义等进行处理;
2、词法分析:
词法分析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从左到右一个字符一个字符的读入源程序,对构成源程序的字符流进行扫描和分解,从而识别出一个个单词。
3、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的任务是在词法分析的基础上将单词程序分解成各位语法短语。
4、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是审查源程序有无语义错误,为代码生成阶段收集类型信息。
5、中间代码生成:
在进行了上述的语法分析阶段等工作之后,有的编译程序将源程序变成一种内部表示形式,这种内部表示形式叫做中间语言或中间代码。中间代码生成阶段要在语法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将源程序进一步变为一种内部表示形式,它通常易于生成、易于翻译成目标代码,不过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必须经过这一步。
6、代码优化: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对前一阶段产生的中间代码进行变换或进行改造,目的是使生成的目标代码更为高效。代码优化阶段,对前阶段生成的中间代码进行变换或改造,以便生成目标代码时更加节省时间和空间,这一工作也不是必须的。
7、目标代码生成: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吧中间代码变换成特定机器上的绝对指令代码或可重定位的指令代码或汇编指令代码。
❹ C语言源程序文件经过编译连接之后生成一个后缀为_____的文件。
如果只生成一个文件,那么这个题目答案是B。编译(compile)后生成目标文件,后缀:.obj。也就是机器码。
然后链接器(Linker) 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后缀:.exe。最后运行命令(go),直接运行.exe文件。
(4)高级语言源编译后产生地址扩展阅读:
简单讲,编译器就是将“一种语言(通常为高级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通常为低级语言)”的程序。
一个现代编译器的主要工作流程:源代码(source code) →预处理器(preprocessor) →编译器(compiler) →目标代码(object code) →链接器(Linker) → 可执行程序(executables)
高级计算机语言便于人编写,阅读交流,维护。机器语言是计算机能直接解读、运行的。
编译器将汇编或高级计算机语言源程序(Source program)作为输入,翻译成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机器代码的等价程序。
源代码一般为高级语言 (High-level language), 如Pascal、C、C++、Java、汉语编程等或汇编语言。
而目标则是机器语言的目标代码(Object code),有时也称作机器代码(Machine code)。
对于C#、VB等高级语言而言,此时编译器完成的功能是把源码(SourceCode)编译成通用中间语言(MSIL/CIL)的字节码(ByteCode)。
最后运行的时候通过通用语言运行库的转换,编程最终可以被CPU直接计算的机器码(NativeCode)。
❺ C语言源程序文件名的后缀是.OBJ,经过编译后,生成文件的后缀是什么经过连接后,生成文件的后缀是什么
C语言源程序文件名的后缀是.c。C源程序经过C编译程序编译之后生成一个后缀为.OBJ的二进制文件,
然后由称为“连接程序”的软件,把此.OBJ文件与C语言提供的各种库函数连接起来生成一个后缀为.EXE的可执行文件。
由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把由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程序称为“目标程序”。为了把源程序转换成机器能接受的目标程序,这时我们需要具有翻译功能的软件--“编译程序”。每种高级语言都有与它对应的编译程序。
(5)高级语言源编译后产生地址扩展阅读
1、目标文件的扩展名为“.obj”(Windows)或“.o”(Linux)。目标文件已经是机器指令,但还不能运行,因为目标文件还没有解决函数调用问题。
2、可执行文件的扩展名为“.exe“。
❻ 高级语言源程序编译后产生的地址是逻辑地址还是物理地址
由于操作系统技术的发展,可重用二进制程序技术使用了内存重定位技术,所以从汇编的角度来看即不是逻辑地址也不是物理地址。而且这个概念有些不同,编译后产生的地址是相对地址,是相对于可执行头部位置的地址。而逻辑地址是指在指令系统内部使用的用来访问内存的一个逻辑表示,通常表现为相对于某个段基地址的偏移量。
当可执行程序被载入内存之后,才会有逻辑地址存在,此时可执行程序被如何加载于何处,地址为多少,由操作系统决定,此时cpu访问程序用的是逻辑地址。一个程序一旦被编译确定之后基本上变量初始化的顺序固定,资源分配位置也固定,设置有编译器使用预分配机制,然后采用相对地址引用。
注意:某些工具书也称二进制可执行文件内所有的相对地址范围是逻辑地址空间,相对地址就是逻辑地址。因为两者的访问方式相似,逻辑地址变换依赖cpu或者附加变换机构(硬件),而二进制程序地址空间变换需要操作系统插手管理。
反汇编分析中常常将二进制内部地址称为逻辑地址,因为反汇编器不能还原原来汇编代码的地址跳转空间特性,因此得到一个相对于二进制数据起点位置的相对地址,而和内存和物理存储都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