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决策树算法的典型算法
决策树的典型算法有ID3,C4.5,CART等。
国际权威的学术组织,数据挖掘国际会议ICDM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在2006年12月评选出了数据挖掘领域的十大经典算法中,C4.5算法排名第一。C4.5算法是机器学习算法中的一种分类决策树算法,其核心算法是ID3算法。C4.5算法产生的分类规则易于理解,准确率较高。不过在构造树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集进行多次的顺序扫描和排序,在实际应用中因而会导致算法的低效。
决策树算法的优点如下:
(1)分类精度高;
(2)生成的模式简单;
(3)对噪声数据有很好的健壮性。
因而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归纳推理算法之一,在数据挖掘中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 数据挖掘方法都有哪些
1、神经元网络办法
神经元网络由于本身优良的健壮性、自组织自适应性、并行计算、遍及贮存和高宽比容错机制等特色特别适合处理数据发掘的难题,因而近些年愈来愈遭受大家的关心。
2、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一种依据微生物自然选择学说与基因遗传原理的恣意优化算法,是一种仿生技能全局性提升办法。遗传算法具有的暗含并行性、便于和其他实体模型交融等特性促使它在数据发掘中被多方面运用。
3、决策树算法办法
决策树算法是一种常见于预测模型的优化算法,它依据将很多数据信息有目地归类,从这当中寻找一些有使用价值的,潜在性的信息。它的要害优势是叙说简易,归类速度更快,十分适宜规模性的数据处理办法。
4、遮盖正例抵触典例办法
它是使用遮盖悉数正例、抵触悉数典例的观念来找寻规范。最先在正例结合中随意选择一个种子,到典例结合中逐一较为。与字段名赋值组成的选择子相溶则舍弃,反过来则保存。按此观念循环系统悉数正例种子,将获得正例的规范(选择子的合取式)。
5、数据剖析办法
在数据库查询字段名项中心存有二种相关:函数关系和相关剖析,对他们的剖析可选用应用统计学办法,即使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库查询中的信息展开剖析。可展开常见统计剖析、多元回归剖析、相关性剖析、差异剖析等。
6、含糊集办法
即使用含糊不清结合基础理论对具体难题展开含糊不清评定、含糊不清管理决策、含糊不清系统识别和含糊聚类剖析。系统软件的多元性越高,抽象性越强,一般含糊不清结合基础理论是用从属度来描绘含糊不清事情的亦此亦彼性的。
C. 决策树分类算法有哪些
问题一:决策树算法是按什么来进行分类的 决策树算法是一种逼近离散函数值的方法。它是一种典型的分类方法,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归纳算法生成可读的规则和决策树,然后使用决策对新数据进行分析。本质上决策树是通过一系列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过程。
决策树方法最早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由J Ross Quinlan提出了ID3算法,此算法的目的在于减少树的深度。但是忽略了叶子数目的研究。C4.5算法在ID3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对于预测变量的缺值处理、剪枝技术、派生规则等方面作了较大改进,既适合于分类问题,又适合于回归问题。
决策树算法构造决策树来发现数据中蕴涵的分类规则.如何构造精度高、规模小的决策树是决策树算法的核心内容。决策树构造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决策树的生成:由训练样本集生成决策树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训练样本数据集是根据实际需要有历史的、有一定综合程度的,用于数据分析处理的数据集。第二步,决策树的剪枝:决策树的剪枝是对上一阶段生成的决策树进行检验、校正和修下的过程,主要是用新的样本数据集(称为测试数据集)中的数据校验决策树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初步规则,将那些影响预衡准确性的分枝剪除。
问题二:数据挖掘分类方法决策树可以分多类么 数据挖掘,也称之为数据库中知识发现是一个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智能地和自动地抽取一些有用的、可信的、有效的和可以理解的模式的过程.分类是数据挖掘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分类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医疗诊断、天气预测、信用证实、顾客区分、欺诈甄别. 现己有多种分类的方法,其中决策树分类法在海量数据环境中应用最为广泛.其原因如下:
1、决策树分类的直观的表示方法较容易转化为标准的数据库查询
2、决策树分类归纳的方法行之有效,尤其适合大型数据集.
3、决策树在分类过程中,除了数据集中已包括的信息外,不再需要额外的信息.
4、决策树分类模型的精确度较高. 该文首先研究了评估分类模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决策树分类方法,并对决策树算法的可伸缩性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给出了基于OLE DB for DM开发决策树分类预测应用程序.
问题三:基于规则的分类器(比如用RIPPER算法)和决策树的区别在哪,使用场景有什么不同? 决策树实际上是规则分类器。基于转换的错误驱动学习方法的提出者曾经在论文中论证过这个问题,他的学习方法是规则学习器,但和决策树等价。
问题四:决策树的优缺点是什么啊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在已知各种情况发生概率的基础上,通过构成决策树来求取净现值的期望值大于等于零的概率,评价项目风险,判断其可行性的决策分析方法,是直观运用概率分析的一种图解法。
决策树的优缺点:
优点:
1) 可以生成可以理解的规则。
2) 计算量相对来说不是很大。
3) 可以处理连续和种类字穿。
4) 决策树可以清晰的显示哪些字段比较重要
缺点:
1) 对连续性的字段比较难预测。
2) 对有时间顺序的数据,需要很多预处理的工作。
3) 当类别太多时,错误可能就会增加的比较快。
4) 一般的算法分类的时候,只是根据一个字段来分类。
问题五:c4.5决策树算法怎么得到分类结果 决策树主要有ID3,C4.5,CART等形式。ID3选取信息增益的属性递归进行分类,C4.5改进为使用信息增益率来选取分类属性。CART是Class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的缩写。表明CART不仅可以进行分类,也可以进行回归。
问题六:决策树分类算法的适用领域,不要概括成经济、社会、医疗领域,具体到实际问题。且用什么软件实现较方便。 决策树算法主要用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找出规律。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啤酒和尿布的例子,这是数据挖掘的典型。决策树算法包括ID3,C4.5,CART等,各种算法都是利用海量的数据来生成决策树的,决策树能帮助人或者机器做出决策。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你去看病,根据决策树,医生能够判断这是什么病。软件的话用VISUAL STUDIO就可以,C语言,C++,C#,java都可以。
问题七:贝叶斯网络和贝叶斯分类算法的区别 贝叶斯分类算法是统计学的一种分类方法,它是一类利用概率统计知识进行分类的算法。在许多场合,朴素贝叶斯(Na?ve Bayes,NB)分类算法可以与决策树和神经网络分类算法相媲美,该算法能运用到大型数据库中,而且方法简单、分类准确率高、速度快。
由于贝叶斯定理假设一个属性值对给定类的影响独立于其它属性的值,而此假设在实际情况中经常是不成立的,因此其分类准确率可能会下降。为此,就衍生出许多降低独立性假设的贝叶斯分类算法,如TAN(tree augmented Bayes network)算法。
D. 三种经典的数据挖掘算法
算法,可以说是很多技术的核心,而数据挖掘也是这样的。数据挖掘中有很多的算法,正是这些算法的存在,我们的数据挖掘才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算法,我们就能够顺利地进行数据挖掘工作,在这篇文章我们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数据挖掘的经典算法,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1.KNN算法
KNN算法的全名称叫做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cation,也就是K最近邻,简称为KNN算法,这种分类算法,是一个理论上比较成熟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该方法的思路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KNN算法常用于数据挖掘中的分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Naive Bayes算法
在众多的分类模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分类模型是决策树模型(Decision Tree Model)和朴素贝叶斯模型(Naive Bayesian Model,NBC)。朴素贝叶斯模型发源于古典数学理论,有着坚实的数学基础,以及稳定的分类效率。同时,NBC模型所需估计的参数很少,对缺失数据不太敏感,算法也比较简单。理论上,NBC模型与其他分类方法相比具有最小的误差率。但是实际上并非总是如此,这是因为NBC模型假设属性之间相互独立,这个假设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不成立的,这给NBC模型的正确分类带来了一定影响。在属性个数比较多或者属性之间相关性较大时,NBC模型的分类效率比不上决策树模型。而在属性相关性较小时,NBC模型的性能最为良好。这种算法在数据挖掘工作使用率还是挺高的,一名优秀的数据挖掘师一定懂得使用这一种算法。
3.CART算法
CART, 也就是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就是我们常见的分类与回归树,在分类树下面有两个关键的思想。第一个是关于递归地划分自变量空间的想法;第二个想法是用验证数据进行剪枝。这两个思想也就决定了这种算法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关于KNN算法、Naive Bayes算法、CART算法的相关知识,其实这三种算法在数据挖掘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所以说如果要从事数据挖掘行业一定不能忽略这些算法的学习。
E. 决策树之ID3算法及其Python实现
决策树之ID3算法及其Python实现
1. 决策树背景知识
??决策树是数据挖掘中最重要且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数据挖掘中的分类和预测。决策树是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决策树中从顶点到每个结点的路径都是一条分类规则。决策树算法最先基于信息论发展起来,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常用的算法有:ID3、C4.5、CART算法等。
2. 决策树一般构建过程
??构建决策树是一个自顶向下的过程。树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把数据进行切分细分的过程,每一次切分都会产生一个数据子集对应的节点。从包含所有数据的根节点开始,根据选取分裂属性的属性值把训练集划分成不同的数据子集,生成由每个训练数据子集对应新的非叶子节点。对生成的非叶子节点再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满足特定的终止条件,停止对数据子集划分,生成数据子集对应的叶子节点,即所需类别。测试集在决策树构建完成后检验其性能。如果性能不达标,我们需要对决策树算法进行改善,直到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
??注:分裂属性的选取是决策树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它决定了生成的决策树的性能、结构。分裂属性选择的评判标准是决策树算法之间的根本区别。
3. ID3算法分裂属性的选择——信息增益
??属性的选择是决策树算法中的核心。是对决策树的结构、性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ID3算法基于信息增益的分裂属性选择。基于信息增益的属性选择是指以信息熵的下降速度作为选择属性的方法。它以的信息论为基础,选择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当前节点的分裂属性。选择该属性作为分裂属性后,使得分裂后的样本的信息量最大,不确定性最小,即熵最小。
??信息增益的定义为变化前后熵的差值,而熵的定义为信息的期望值,因此在了解熵和信息增益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信息的定义。
??信息:分类标签xi 在样本集 S 中出现的频率记为 p(xi),则 xi 的信息定义为:?log2p(xi) 。
??分裂之前样本集的熵:E(S)=?∑Ni=1p(xi)log2p(xi),其中 N 为分类标签的个数。
??通过属性A分裂之后样本集的熵:EA(S)=?∑mj=1|Sj||S|E(Sj),其中 m 代表原始样本集通过属性A的属性值划分为 m 个子样本集,|Sj| 表示第j个子样本集中样本数量,|S| 表示分裂之前数据集中样本总数量。
??通过属性A分裂之后样本集的信息增益:InfoGain(S,A)=E(S)?EA(S)
??注:分裂属性的选择标准为:分裂前后信息增益越大越好,即分裂后的熵越小越好。
4. ID3算法
??ID3算法是一种基于信息增益属性选择的决策树学习方法。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属性的信息增益来选择决策树各级节点上的分裂属性,使得在每一个非叶子节点进行测试时,获得关于被测试样本最大的类别信息。基本方法是:计算所有的属性,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分裂产生决策树节点,基于该属性的不同属性值建立各分支,再对各分支的子集递归调用该方法建立子节点的分支,直到所有子集仅包括同一类别或没有可分裂的属性为止。由此得到一棵决策树,可用来对新样本数据进行分类。
ID3算法流程:
(1) 创建一个初始节点。如果该节点中的样本都在同一类别,则算法终止,把该节点标记为叶节点,并用该类别标记。
(2) 否则,依据算法选取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该属性作为该节点的分裂属性。
(3) 对该分裂属性中的每一个值,延伸相应的一个分支,并依据属性值划分样本。
(4) 使用同样的过程,自顶向下的递归,直到满足下面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时就停止递归。
??A、待分裂节点的所有样本同属于一类。
??B、训练样本集中所有样本均完成分类。
??C、所有属性均被作为分裂属性执行一次。若此时,叶子结点中仍有属于不同类别的样本时,选取叶子结点中包含样本最多的类别,作为该叶子结点的分类。
ID3算法优缺点分析
优点:构建决策树的速度比较快,算法实现简单,生成的规则容易理解。
缺点:在属性选择时,倾向于选择那些拥有多个属性值的属性作为分裂属性,而这些属性不一定是最佳分裂属性;不能处理属性值连续的属性;无修剪过程,无法对决策树进行优化,生成的决策树可能存在过度拟合的情况。
F. 数据挖掘-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算法是一种比较简易的监督学习分类算法,既然叫做决策树,那么首先他是一个树形结构,简单写一下树形结构(数据结构的时候学过不少了)。
树状结构是一个或多个节点的有限集合,在决策树里,构成比较简单,有如下几种元素:
在决策树中,每个叶子节点都有一个类标签,非叶子节点包含对属性的测试条件,用此进行分类。
所以个人理解,决策树就是 对一些样本,用树形结构对样本的特征进行分支,分到叶子节点就能得到样本最终的分类,而其中的非叶子节点和分支就是分类的条件,测试和预测分类就可以照着这些条件来走相应的路径进行分类。
根据这个逻辑,很明显决策树的关键就是如何找出决策条件和什么时候算作叶子节点即决策树终止。
决策树的核心是为不同类型的特征提供表示决策条件和对应输出的方法,特征类型和划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
注意,这些图中的第二层都是分支,不是叶子节点。
如何合理的对特征进行划分,从而找到最优的决策模型呢?在这里需要引入信息熵的概念。
先来看熵的概念:
在数据集中,参考熵的定义,把信息熵描述为样本中的不纯度,熵越高,不纯度越高,数据越混乱(越难区分分类)。
例如:要给(0,1)分类,熵是0,因为能明显分类,而均衡分布的(0.5,0.5)熵比较高,因为难以划分。
信息熵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代表信息熵。 是类的个数, 代表在 类时 发生的概率。
另外有一种Gini系数,也可以用来衡量样本的不纯度:
其中 代表Gini系数,一般用于决策树的 CART算法 。
举个例子:
如果有上述样本,那么样本中可以知道,能被分为0类的有3个,分为1类的也有3个,那么信息熵为:
Gini系数为:
总共有6个数据,那么其中0类3个,占比就是3/6,同理1类。
我们再来计算一个分布比较一下:
信息熵为:
Gini系数为:
很明显,因为第二个分布中,很明显这些数偏向了其中一类,所以 纯度更高 ,相对的信息熵和Gini系数较低。
有了上述的概念,很明显如果我们有一组数据要进行分类,最快的建立决策树的途径就是让其在每一层都让这个样本纯度最大化,那么就要引入信息增益的概念。
所谓增益,就是做了一次决策之后,样本的纯度提升了多少(不纯度降低了多少),也就是比较决策之前的样本不纯度和决策之后的样本不纯度,差越大,效果越好。
让信息熵降低,每一层降低的越快越好。
度量这个信息熵差的方法如下:
其中 代表的就是信息熵(或者其他可以度量不纯度的系数)的差, 是样本(parent是决策之前, 是决策之后)的信息熵(或者其他可以度量不纯度的系数), 为特征值的个数, 是原样本的记录总数, 是与决策后的样本相关联的记录个数。
当选择信息熵作为样本的不纯度度量时,Δ就叫做信息增益 。
我们可以遍历每一个特征,看就哪个特征决策时,产生的信息增益最大,就把他作为当前决策节点,之后在下一层继续这个过程。
举个例子: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判断什么情况下,销量会比较高(受天气,周末,促销三个因素影响),根据上述的信息增益求法,我们首先应该找到根据哪个特征来决策,以信息熵为例:
首先肯定是要求 ,也就是销量这个特征的信息熵:
接下来,就分别看三个特征关于销量的信息熵,先看天气,天气分为好和坏两种,其中天气为好的条件下,销量为高的有11条,低的有6条;天气坏时,销量为高的有7条,销量为低的有10条,并且天气好的总共17条,天气坏的总共17条。
分别计算天气好和天气坏时的信息熵,天气好时:
根据公式 ,可以知道,N是34,而天气特征有2个值,则k=2,第一个值有17条可以关联到决策后的节点,第二个值也是17条,则能得出计算:
再计算周末这个特征,也只有两个特征值,一个是,一个否,其中是有14条,否有20条;周末为是的中有11条销量是高,3条销量低,以此类推有:
信息增益为:
另外可以得到是否有促销的信息增益为0.127268。
可以看出,以周末为决策,可以得到最大的信息增益,因此根节点就可以用周末这个特征进行分支:
注意再接下来一层的原样本集,不是34个而是周末为“是”和“否”分别计算,为是的是14个,否的是20个。
这样一层一层往下递归,直到判断节点中的样本是否都属于一类,或者都有同一个特征值,此时就不继续往下分了,也就生成了叶子节点。
上述模型的决策树分配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特征是否出现需要在分支当中看,并不是整体互斥的,周末生成的两个分支,一个需要用促销来决策,一个需要用天气,并不代表再接下来就没有特征可以分了,而是在促销决策层下面可以再分天气,另外一遍天气决策下面可以再分促销。
决策树的模型比较容易解释,看这个树形图就能很容易的说出分类的条件。
我们知道属性有二元属性、标称属性、序数属性和连续属性,其中二元、标称和序数都是类似的,因为是离散的属性,按照上述方式进行信息增益计算即可,而连续属性与这三个不同。
对于连续的属性,为了降低其时间复杂度,我们可以先将属性内部排序,之后取相邻节点的均值作为决策值,依次取每两个相邻的属性值的均值,之后比较他们的不纯度度量。
需要注意的是,连续属性可能在决策树中出现多次,而不是像离散的属性一样在一个分支中出现一次就不会再出现了。
用信息熵或者Gini系数等不纯度度量有一个缺点,就是会倾向于将多分支的属性优先分类——而往往这种属性并不是特征。
例如上面例子中的第一行序号,有34个不同的值,那么信息熵一定很高,但是实际上它并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们需要规避这种情况,如何规避呢,有两种方式:
公式如下:
其中k为划分的总数,如果每个属性值具有相同的记录数,则 ,划分信息等于 ,那么如果某个属性产生了大量划分,则划分信息很大,信息增益率低,就能规避这种情况了。
为了防止过拟合现象,往往会对决策树做优化,一般是通过剪枝的方式,剪枝又分为预剪枝和后剪枝。
在构建决策树时,设定各种各样的条件如叶子节点的样本数不大于多少就停止分支,树的最大深度等,让决策树的层级变少以防止过拟合。
也就是在生成决策树之前,设定了决策树的条件。
后剪枝就是在最大决策树生成之后,进行剪枝,按照自底向上的方式进行修剪,修剪的规则是,评估叶子节点和其父节点的代价函数,如果父节点的代价函数比较小,则去掉这个叶子节点。
这里引入的代价函数公式是:
其中 代表的是叶子节点中样本个数, 代表的是该叶子节点上的不纯度度量,把每个叶子节点的 加起来,和父节点的 比较,之后进行剪枝即可。
G. 关于数据挖掘中决策树的知识
在数据挖掘中,有很多的算法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比如决策树算法。在数据挖掘中,决策树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问题。当然,关于决策树的概念是有很多的,所以说我们需要多多学习多多总结,这样才能够学会并且学会数据挖掘的知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决策树的相关知识。
1.决策树的算法
决策树的算法是以树状结构表示数据分类的结果。一般情况,一棵决策树包含一个根节点、若干个内部结点和若干个叶结点。而叶结点对应于决策结果,其他每个结点则对应于一个属性测试;每个结点包含的样本集合根据属性测试的结果被划分到子结点中;根结点包含样本全集,从根结点到每个叶结点的路径对应了一个判定测试序列。决策树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一棵泛化能力强,即能处理未见示例能力强的决策树。这些就是决策树算法的结构。
2.决策树的原理
一般来说,决策树归纳的基本算法是贪心算法,自顶向下以递归方式构造决策树。而贪心算法在每一步选择中都采取在当前状态下最优的选择。在决策树生成过程中,划分选择即属性选择度量是关键。通过属性选择度量,选择出最好的将样本分类的属性。这样就能够方便数据属性的划分,然后,下一步是树的剪枝。在决策树学习中,为了尽可能正确分类训练样本,结点划分过程将不断重复,这样才能够使用决策树解决很多的问题。而分类是数据挖掘中的一种应用方法,而决策树则是一种典型的普遍使用的分类方法,并且决策树技术早已被证明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决策的有效方法。
3.决策树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决策树作为重要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其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潜力以及与越来越多新技术的结合,由此可见,决策树在数据挖掘乃至数据分析中还是有很长的使用时间,这就是决策树至今经典的原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关于数据挖掘中决策树的知识,当大家学习了决策树的概念,决策树的结构以决策树的原理,就能够掌握决策树的基础知识。不过要想学习数据挖掘,还是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H. 数据挖掘算法的算法分类
C4.5就是一个决策树算法,它是决策树(决策树也就是做决策的节点间像一棵树一样的组织方式,其实是一个倒树)核心算法ID3的改进算法,所以基本上了解了一半决策树构造方法就能构造它。决策树构造方法其实就是每次选择一个好的特征以及分裂点作为当前节点的分类条件。C4.5比ID3改进的地方时:
ID3选择属性用的是子树的信息增益(这里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定义信息,ID3使用的是熵(entropy)(熵是一种不纯度度量准则)),也就是熵的变化值,而C4.5用的是信息增益率。也就是多了个率嘛。一般来说率就是用来取平衡用的,就像方差起的作用差不多,比如有两个跑步的人,一个起点是100m/s的人、其1s后为110m/s;另一个人起速是1m/s、其1s后为11m/s。如果仅算差值那么两个就是一样的了;但如果使用速度增加率(加速度)来衡量,2个人差距就很大了。在这里,其克服了用信息增益选择属性时偏向选择取值多的属性的不足。在树构造过程中进行剪枝,我在构造决策树的时候好讨厌那些挂着几个元素的节点。对于这种节点,干脆不考虑最好,不然很容易导致overfitting。对非离散数据都能处理,这个其实就是一个个式,看对于连续型的值在哪里分裂好。也就是把连续性的数据转化为离散的值进行处理。能够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处理,这个重要也重要,其实也没那么重要,缺失数据采用一些方法补上去就是了。 (朴素贝叶斯NB)
NB认为各个特征是独立的,谁也不关谁的事。所以一个样本(特征值的集合,比如“数据结构”出现2次,“文件”出现1次),可以通过对其所有出现特征在给定类别的概率相乘。比如“数据结构”出现在类1的概率为0.5,“文件”出现在类1的概率为0.3,则可认为其属于类1的概率为0.5*0.5*0.3。 (支持向量机SVM)
SVM就是想找一个分类得最”好”的分类线/分类面(最近的一些两类样本到这个”线”的距离最远)。这个没具体实现过,上次听课,那位老师自称自己实现了SVM,敬佩其钻研精神。常用的工具包是LibSVM、SVMLight、MySVM。 (Mining frequent patterns without candidate generation)
这个也不太清楚。FP-growth算法(Frequent Pattern-growth)使用了一种紧缩的数据结构来存储查找频繁项集所需要的全部信息。采用算法:将提供频繁项集的数据库压缩到一棵FP-tree来保留项集关联信息,然后将压缩后的数据库分成一组条件数据库(一种特殊类型的投影数据库),每个条件数据库关联一个频繁项集。 K-Means是一种最经典也是使用最广泛的聚类方法,时至今日扔然有很多基于其的改进模型提出。K-Means的思想很简单,对于一个聚类任务(你需要指明聚成几个类,当然按照自然想法来说不应该需要指明类数,这个问题也是当前聚类任务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首先随机选择K个簇中心,然后反复计算下面的过程直到所有簇中心不改变(簇集合不改变)为止:步骤1:对于每个对象,计算其与每个簇中心的相似度,把其归入与其最相似的那个簇中。
步骤2:更新簇中心,新的簇中心通过计算所有属于该簇的对象的平均值得到。
k-means 算法的工作过程说明如下:首先从n个数据对象任意选择k 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而对于所剩下其它对象,则根据它们与这些聚类中心的相似度(距离),分别将它们分配给与其最相似的(聚类中心所代表的)聚类;然后再计算每个所获新聚类的聚类中心(该聚类中所有对象的均值);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标准测度函数开始收敛为止。一般都采用均方差作为标准测度函数. k个聚类具有以下特点:各聚类本身尽可能的紧凑,而各聚类之间尽可能的分开。 BIRCH也是一种聚类算法,其全称是Balanced Iterative Recing and Clustering using Hierarchies。BIRCH也是只是看了理论没具体实现过。是一个综合的层次聚类特征(Clustering Feature, CF)和聚类特征树(CF Tree)两个概念,用于概括聚类描述。聚类特征树概括了聚类的有用信息,并且占用空间较元数据集合小得多,可以存放在内存中,从而可以提高算法在大型数据集合上的聚类速度及可伸缩性。
BIRCH算法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1)扫描数据库,建立动态的一棵存放在内存的CF Tree。如果内存不够,则增大阈值,在原树基础上构造一棵较小的树。
2)对叶节点进一步利用一个全局性的聚类算法,改进聚类质量。
由于CF Tree的叶节点代表的聚类可能不是自然的聚类结果,原因是给定的阈值限制了簇的大小,并且数据的输入顺序也会影响到聚类结果。因此需要对叶节点进一步利用一个全局性的聚类算法,改进聚类质量。 AdaBoost做分类的一般知道,它是一种boosting方法。这个不能说是一种算法,应该是一种方法,因为它可以建立在任何一种分类算法上,可以是决策树,NB,SVM等。
Adaboost是一种迭代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针对同一个训练集训练不同的分类器(弱分类器),然后把这些弱分类器集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强的最终分类器(强分类器)。其算法本身是通过改变数据分布来实现的,它根据每次训练集之中每个样本的分类是否正确,以及上次的总体分类的准确率,来确定每个样本的权值。将修改过权值的新数据集送给下层分类器进行训练,最后将每次训练得到的分类器最后融合起来,作为最后的决策分类器。使用adaboost分类器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训练数据,并将关键放在关键的训练数据上面。 GSP,全称为Generalized Sequential Pattern(广义序贯模式),是一种序列挖掘算法。对于序列挖掘没有仔细看过,应该是基于关联规则的吧!网上是这样说的:
GSP类似于Apriori算法,采用冗余候选模式的剪除策略和特殊的数据结构-----哈希树来实现候选模式的快速访存。
GSP算法描述:
1)扫描序列数据库,得到长度为1的序列模式L1,作为初始的种子集。
2)根据长度为i 的种子集Li ,通过连接操作和修剪操作生成长度为i+1的候选序列模式Ci+1;然后扫描序列数据库,计算每个候选序列模式的支持度,产生长度为i+1的序列模式Li+1,并将Li+1作为新的种子集。
3)重复第二步,直到没有新的序列模式或新的候选序列模式产生为止。
产生候选序列模式主要分两步:
连接阶段:如果去掉序列模式s1的第一个项目与去掉序列模式s2的最后一个项目所得到的序列相同,则可以将s1与s2进行连接,即将s2的最后一个项目添加到s1中。
修切阶段:若某候选序列模式的某个子序列不是序列模式,则此候选序列模式不可能是序列模式,将它从候选序列模式中删除。
候选序列模式的支持度计算:对于给定的候选序列模式集合C,扫描序列数据库,对于其中的每一条序列s,找出集合C中被s所包含的所有候选序列模式,并增加其支持度计数。 又是一个类似Apriori的序列挖掘。
其中经典十大算法为:C4.5,K-Means,SVM,Apriori,EM,PageRank,AdaBoost,KNN,NB和CART。
I. 数据挖掘有哪些典型的应用和算法
C4.5
C4.5算法是机器学习算法中的一种分类决策树算法,其核心算法是ID3算法. C4.5算法继承了ID3算法的优点,并在以下几方面对ID3算法进行了改进:
1) 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属性,克服了用信息增益选择属性时偏向选择取值多的属性的不足;
2) 在树构造过程中进行剪枝;
3) 能够完成对连续属性的离散化处理;
4) 能够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处理。
C4.5算法有如下优点:产生的分类规则易于理解,准确率较高。其缺点是:在构造树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集进行多次的顺序扫描和排序,因而导致算法的低效。
2. The k-means algorithm 即K-Means算法
k-means algorithm算法是一个聚类算法,把n的对象根据他们的属性分为k个分割,k < n。它与处理混合正态分布的最大期望算法很相似,因为他们都试图找到数据中自然聚类的中心。它假设对象属性来自于空间向量,并且目标是使各个群组内部的均 方误差总和最小。
3.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支持向量机,英文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机(论文中一般简称SVM)。它是一种监督式学习的方法,它广泛的应用于统计分类以及回归分析中。支持向量机将向量映射到一个更 高维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建立有一个最大间隔超平面。在分开数据的超平面的两边建有两个互相平行的超平面。分隔超平面使两个平行超平面的距离最大化。假 定平行超平面间的距离或差距越大,分类器的总误差越小。一个极好的指南是C.J.C Burges的《模式识别支持向量机指南》。van der Walt 和 Barnard 将支持向量机和其他分类器进行了比较。
4. The Apriori algorithm
Apriori算法是一种最有影响的挖掘布尔关联规则频繁项集的算法。其核心是基于两阶段频集思想的递推算法。该关联规则在分类上属于单维、单层、布尔关联规则。在这里,所有支持度大于最小支持度的项集称为频繁项集,简称频集。
5. 最大期望(EM)算法
在统计计算中,最大期望(EM,Expectation–Maximization)算法是在概率(probabilistic)模型中寻找参数最大似然 估计的算法,其中概率模型依赖于无法观测的隐藏变量(Latent Variabl)。最大期望经常用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的数据集聚(Data Clustering)领域。
6. PageRank
PageRank是Google算法的重要内容。2001年9月被授予美国专利,专利人是Google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Larry Page)。因此,PageRank里的page不是指网页,而是指佩奇,即这个等级方法是以佩奇来命名的。
PageRank根据网站的外部链接和内部链接的数量和质量俩衡量网站的价值。PageRank背后的概念是,每个到页面的链接都是对该页面的一次投票, 被链接的越多,就意味着被其他网站投票越多。这个就是所谓的“链接流行度”——衡量多少人愿意将他们的网站和你的网站挂钩。PageRank这个概念引自 学术中一篇论文的被引述的频度——即被别人引述的次数越多,一般判断这篇论文的权威性就越高。
7. AdaBoost
Adaboost是一种迭代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针对同一个训练集训练不同的分类器(弱分类器),然后把这些弱分类器集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强的最终分类器 (强分类器)。其算法本身是通过改变数据分布来实现的,它根据每次训练集之中每个样本的分类是否正确,以及上次的总体分类的准确率,来确定每个样本的权 值。将修改过权值的新数据集送给下层分类器进行训练,最后将每次训练得到的分类器最后融合起来,作为最后的决策分类器。
8. kNN: 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cation
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分类算法,是一个理论上比较成熟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该方法的思路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
9. Naive Bayes
在众多的分类模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分类模型是决策树模型(Decision Tree Model)和朴素贝叶斯模型(Naive Bayesian Model,NBC)。朴素贝叶斯模型发源于古典数学理论,有着坚实的数学基础,以 及稳定的分类效率。同时,NBC模型所需估计的参数很少,对缺失数据不太敏感,算法也比较简单。理论上,NBC模型与其他分类方法相比具有最小的误差率。 但是实际上并非总是如此,这是因为NBC模型假设属性之间相互独立,这个假设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不成立的,这给NBC模型的正确分类带来了一定影响。在属 性个数比较多或者属性之间相关性较大时,NBC模型的分类效率比不上决策树模型。而在属性相关性较小时,NBC模型的性能最为良好。
10. CART: 分类与回归树
CART,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 在分类树下面有两个关键的思想。第一个是关于递归地划分自变量空间的想法;第二个想法是用验证数据进行剪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