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配置linux内核的时候,驱动的静态编译和动态编译有什么区别
驱动的动态编译会生成.ko文件,系统启动后需要加载该驱动后才能使用相应设备。
而静态编译则直接编译进内核,系统启动的时候会自动加载该驱动。
静态编译太多驱动至内核,会导致内核体积过大,启动时间较长。而动态编译则比较自由灵活,需要用的时候即加载,不需要的时候即卸载。我以前在EasyARM-iMX280的学习手册里看到写得很清楚,你可以去看看的。
② linux内核裁剪是否指的就是通过make menuconfig进行内核配置编译
就是通过menuconfig选择适合某平台(如arm)的功能,将多余的东西屏蔽掉,再生产一个镜像文件,就可以说是剪裁内核了。
裁剪Linux不一定要对内核源码了如指掌,当然能学就多学点还是必须的。
可以看看《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好像是这个名,记不清楚了。红白色封面的。另外建议购买一个ARM开发板,一般买开发板都是送相应的Linux内核源码。你可以任意配置给内核,加入你想要的功能,删掉无用的功能。这样上手非常快。
③ rootfs 是编译到内核内还是另外加载
rootfs 是编译到内核内还是另外加载
linux内核中Kconfig文档的作用
2.6内核的源码树目录下一般都会有两个文文:Kconfig和Makefile。分布在各目录下的Kconfig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内核配置数据库,每个Kconfig分别描述了所属目录源文件相关的内核配置菜单。在内核配置make menuconfig(或xconfig等)时,从Kconfig中读出配置菜单,用户配置完后保存到.config(在顶层目录下生成)中。在内核编译时,主Makefile调用这个.config,就知道了用户对内核的配置情况。
上面的内容说明:Kconfig就是对应着内核的配置菜单。假如要想添加新的驱动到内核的源码中,可以通过修改Kconfig来增加对我们驱动的配置菜单,这样就有途径选择我们的驱动,假如想使这个驱动被编译,还要修改该驱动所在目录下的Makefile。
④ Linux内核配置与编译相关流程
linux内核配置与编译相关流程1、清除临时文件、中间文件和配置文件
make
clean
不删除配置文件。
make
mrproper
make
distclean
删除编辑的backup文件、补丁文件等2、确定目标系统的软硬件配置情况,比如CPU的类型,网卡的型号,所需要支持的网络协议。3、使用命令配置内核
make
config
基于文本模式的交互配置。
make
menuconfig
基于文本模式的菜单配置。
make
oldconfig
使用已有的配置文件(.config),但是会询问新增的配置选项。
make
xconfig
图形化的配置(需要安装图形化系统)。4、编译内核
make
zImage
make
bzImage
区别:在X86平台上,zImage只能用于小雨512k内核。如果需要获取详细编译信息,则在后面加上V=1.
编译好的内核位于arch/<cpu>/boot/目录下。
5、编译内核模块
make
moes
6、安装内核模块
make
moes_install
将编译好的内核模块从内核源代码目录到/lib/moes下。7、制作
init
ramdisk
mkinitrd
$initrd-$version
-$version内核安装(X86)1、cp
arch/X86/boot/bzImage
/boot/vmliuz
-$version2、cp
$initrd
/boot/3、修改etc/grub.conf
或
/etc/lilo.conf$version为所编译的内核版本号。
⑤ linux内核配置与编译时,下载来的内核源代码应该放在哪呢
随便就行,/usr/src/linux 放当前运行中的内核源代码的习惯你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
只不过是一些软件在编译时会固定到这里找内核源代码的相关数据来保证自己的内核模块可以正确编译。不过有些时候 /usr/mole 里面的内核目录里面也有到你的源代码目录的链接。很多软件两个地方找到一个就能继续编译。
反正你安装内核后,最好不要再动这个内核源代码的位置就行了。其实需要内核源代码的软件也没几个。除了 udev ,我也就只能想起还有显卡驱动了。另外你如果用了虚拟机软件,那就还有虚拟机软件运行时需要的内核模块需要。不过也都是在编译时才需要。运行是不需要的(但改了内核版本,肯定是要重新编译内核模块的)。
⑥ Linux驱动开发 前 为什么要配置编译内核
编译前当然要配置一下内核啊,make menuconfig ,生成默认配置文件 .config ,这个文件是设置 cpu 体系,及很多驱动选项的,你没配置这个,怎么可能编译那
前面那个说 linux 和微软竞争是扯淡的那位,我只能说你根本不懂内核编译,无知
新下载的内核都是没有默认 .config 需要你找到一个默认的config 文件,比如 arch/arm/configs/ 下是 arm cpu 很多的默认配置,当然你也可以把你以前的 config 文件拷贝到新内核目录下。
.config 是配置编译内核的最初步骤,你要编译驱动程序,就必须要了解这个,多上网查下资料
然后重新编译
⑦ Linux编译内核的时候为什么又需要我重新配置,内核配置文件是从arm/configs 里面拷贝过来的
检查一下.config权限,应该至少有当前用户读写权限。
还有一种就是,编译时提示配置的选项是未被配置过的,即.config中没有这些配置记录。
⑧ 驱动编译进内核和编译模块的区别
linux内核中Kconfig文档的作用 2.6内核的源码树目录下一般都会有两个文文:Kconfig和Makefile。分布在各目录下的Kconfig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内核配置数据库,每个Kconfig分别描述了所属目录源文件相关的内核配置菜单。在内核配置make menuconfig
⑨ 请简述嵌入式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编译及安装简要步骤:
编辑Makefile版本信息
定义内核特性,生成配置文件.config,用于编译:make xconfig
编译内核:make
安装内核:make install
安装模块:make moles_install
具体步骤如下:
内核配置
先定义内核需要什么特性,并进行配置。内核构建系统(The kernel build system)远不是简单用来构建整个内核和模块,想了解更多的高级内核构建选项,你可以查看 Documentation/kbuild 目录内的内核文档。
可用的配置命令和方式:
make menuconfig
命令:make menuconfig
编译内核
编译和安装内核
编译步骤:
$ cd /usr/src/linux2.6
$ make
安装步骤 (logged as
$ make install
$ make moles_install
提升编译速度
多花一些时间在内核配置上,并且只编译那些你硬件需要的模块。这样可以把编译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30,并且节省数百MB的空间。另外,你还可以并行编译多个文件:
$ make -j <number>
make 可以并行执行多个目标(target)(KEMIN:前提是目标规则间没有交叉依赖项,这个怎么做到的?)
$ make -j 4
即便是在单处理器的工作站上也会很快,读写文件的时间被节省下来了。多线程让CPU保持忙碌。
number大于4不见得有效了,因为上下文切换过多反而降低的工作的速度。
make -j <4*number_of_processors>
内核编译tips
查看完整的 (gcc, ld)命令行: $ make V=1
清理所有的生成文件 (to create patches...): $ make mrproper
部分编译:$ make M=drivers/usb/serial
单独模块编译:$ make drivers/usb/serial/visor.ko
最终生成的文件
vmlinux 原始内核镜像,非压缩的
arch/<arch>/boot/zImage zlib压缩的内核镜像(Default image on arm)
arch/<arch>/boot/bzImage bzip2压缩的内核镜像。通常很小,足够放入一张软盘(Default image on i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