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一个电影男的头上起包头变大

一个电影男的头上起包头变大

发布时间:2024-06-26 02:40:54

① 疯狂的石头主题影评

我为您查询了相关资料 收集整理如下 :

投资《疯狂的石头》,大概是刘德华最成功的一次投资,据说头三天票房就达到了200万。昨天晚上去影院的时候,也是人满为患,我头一次坐在第五排看电影,完全失去了居高临下的优势。

一个荒诞的故事+笑料百出的情节设置+符合逻辑的剧本+新锐导演的独特视角+一群算不上明星的演员=一部优秀的国产喜剧片。

这是我唯一能给这部电影下的评价。

从电影一开始到结束,平均每3分钟就可以让你笑一次,几乎每十分钟就可以让你大笑一次,这样的“笑果”甚至在近年来冯小刚和周星弛的电影里都没有出现过。当然,这样的效果,一方面是归结于全篇的方言语言特色,另一方面也要归结于演员们到位甚至出彩的演出,但是最需要赞扬的,则是剧本的优秀。

一 、 荒诞

荒诞,是喜剧电影长盛不衰的最好武器,不论是好莱坞的金凯瑞,还是香港的周星驰,即便是严谨如80年代的大陆影片,一旦涉及喜剧领域,也只有靠荒诞不经的剧情来博观众一笑。大陆最有名的戏剧导演冯小刚从《甲方乙方》开始荒诞,到《大腕》为止将荒诞发展到极致,在其后的《手机》里面是写实主义的荒诞,《天下无贼》里理想主义的荒诞,其目的不外是为了让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发出会心的一笑。

《疯狂的石头》也是这样一部荒诞的电影。从剧情的设置上就体现出了荒诞精神:一所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一群半年没有开出工资的工人,一个患有前列腺炎的保安科长,一个利欲熏心的房地产商,一个高科技犯罪的国际大盗,三个小打小闹的贼,加上一个为了泡妞不择手段的摄影师,围绕着一块曾被用来砌男厕所的老坑翡翠展开了一场保卫战。

这样的剧情设置就注定了电影中会出现另人捧腹的笑料,所以,电影的一开场就有摄影师谢小盟在缆车上泡妞,结果被妞打伤了手,手里的一罐可乐从天而降。

二 、逻辑

逻辑与喜剧应当是不沾边的,所有的喜剧其主要任务就是搞笑,为了使看电影的观众能够笑得前仰后合,所谓的逻辑在喜剧里完全是为了反逻辑的需要而存在的。

可是《疯狂的石头》确实一部有着严格逻辑思路的喜剧片。

刚才说过的,从天而降的可乐瓶,本来是个不合逻辑的情节,因为按照逻辑来讲其造成的后果必定是人仰马翻。但是在不到10分钟的局情里,导演就给了你一个结果——可乐从天而降,砸进保安科长包世宏的面包车,包世宏下车指着天大骂,结果汽车顺坡滑下去,撞到了房地产商的宝马车,因为房地产商要收购工艺品厂的土地与厂长发生口角,所以那个猥琐的跟班正在工艺品厂的墙上喷“拆”字,双方发生纠纷——到此为止,似乎这一个系列的情节已经有了一个逻辑的顺序,可是,并不仅仅如此。

在另一方面,三个贼化妆成搬家公司去偷窃,因为违章停车被警察抄牌,黑皮正准备对警察下手(看到这里心一抖),这时那边包世宏的车祸就发生了警察逃过一劫,三个贼也没成为杀人犯。

然后呢?那个泡妞的谢小盟泡的居然是三个贼中的老大道哥的马子,这又为后来偷玉换玉,真玉假玉搭好了架子。

甚至到了故事的结尾,仍旧没有忘记包世宏压在房地产商那里的汽车驾照,由此又给了故事一个几乎完美的童话般的结局。

三 、笑料

笑料多,有点让人想到《武林外传》。方言的优势在影片中表露无遗。

四川话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喜剧效果,加上一群长相实在不敢恭维的演员,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胶片版的加长小品。

比如说房地产商的小跟班指着宝马的车牌骂包世宏:“你也不看看这是啥子车,别摸我(BMW)”

比如说道哥把谢小盟和他马子抓奸在床,对谢小盟一顿海扁:“说,你上了我马子没有?”谢小盟说:“忘记了。”道哥骂他:“忘记了?你们都在床上还忘记了?你当我傻子啊!”谢小盟又说:“上了上了!”道哥又骂:“上了?你TMD侮辱我的人格!”当他发现谢小盟是用翡翠引诱他马子的时候,不论谢小盟说翡翠是真的还是假的都会挨一顿暴打,“你不但侮辱了我的人格,还敢侮辱我的智商”。

如此种种,在通篇里俯拾皆是。最精彩的对白要数道哥以绑架谢小盟为要挟打电话给谢小盟的老爸,结果人家回答:“撕票是吧,我谢谢你!”然后道哥整个崩溃了,说:“咋子会有这样的老爹?”

看《疯狂的石头》,一定要挺直上身,保持随时笑的思想准备,如果你像看好莱坞大片一样窝在椅子上,一定会让你笑得不畅快。

四、 隐喻

喜剧,与隐喻,应该不沾边。

隐喻属于王家卫式的晃动的镜头,或者阿莫多瓦式激烈的人性斗争。而喜剧则应该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

《疯狂的石头》中的隐喻,则更像一则童话。

包世宏第一次出镜是在医院,因为前列腺炎尿不出尿来,并没有给明确的台词,只在医生的身后有一个不断滴答的水龙头。

在传统的意象中,尿不出尿来,或者活人被尿给憋死,属于一种窘困的境地,而男人一旦在下半身出现问题,就属于男性尊严的丧失。包世宏最初的设定就是一个处在这样情景的男人,工作单位面临倒闭,出车祸需要赔钱,为了展览石头的保安工作费心费力,到后来发现石头被掉包,在厕所里发脾气踢坏了所有的小便器……种种的与小便有关的信息都在透露着他人生的不得志。

到了结尾处,包世宏大骂谢厂长出卖了大家,又在电梯里抓住了杀了人的国际大道,颁奖大会上,他溜进厕所畅快淋漓的尿出尿来,兴奋得甚至忘记了领奖。这又给了他一个最好的结局——男性的尊严。

而对于保护的对象——石头,又似乎有点像《哈里波特》中的厄里斯魔镜。只有像得到它而不是占有它的人才能够找到它。包世宏在最后居然将真的翡翠挂在了自己女友的脖子上,还郑重其事的告诉她,“假的”。

这是最好的结局,因为即便是一个假的翡翠,在他女友的心里只怕比真的还要宝贵吧!

五、 演员

没有大牌,最大的牌只怕就是配角中的配角“猪八戒”徐峥。

但是,正是因为没有大牌的演出,才能够保证这时一部原汁原味的能够让人发出衷心大笑的演出。因为他们可以不计形象,不计报酬的出演任何的情节,不必考虑别人的赞美或者批评。

《疯狂的石头》被称为今年最好的喜剧片,甚至今年到目前为止华语电影中最好的一部一点也不为过。

刘德华,这个失败了许多次的投资者,这次应该高兴了吧!

==============================================================================================
很多时候别人问我一个电影好不好看时我总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电影不象女人,能够简单的说好看不好看或者还行,电影讲到“好看”这个问题好像就是在说这个电影的市场;但是《疯狂的石头》不一样,他是绝对可以不假思索地用“好看”来形容的电影。

有人希望宁浩能够成为内地电影的彭浩翔,我到觉得宁浩在这个电影里表现得要比彭浩翔放松很多。“放松”并不是不讲章法——他的事件结构也非常巧妙——而是说他丢掉了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惯有的悲天悯人的习气,把故事的节奏加快,从容不迫的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很放松,很有技巧,并且更重要的,很亲近。

有人说宁浩是国内的dvd市场培养出来的年轻导演,这显然也是在说《疯狂的石头》与《两杆大烟枪》这些电影的关系。的确,撞车、调包、误打误撞,这些戏的确跟盖•里奇相似,但这决不是简单的“抄袭”。只能说宁浩没有走弯路,这一类的电影,这些套路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讲故事的方式。法斯宾德也说他拍犯罪电影是因为犯罪电影比较容易讲故事,这很显然。

宁浩有自己讲故事的巧妙之处,来看电影的第一部分,他是怎么把这几组人物串在一起的。

第一场戏:一个假装艺术家的怂小子在缆车上调戏一个漂亮姑娘,漂亮姑娘踩了他一脚,他把可乐罐扔出缆车。后来我们知道,这个怂小子就是后来挖出宝石的厂长老板的儿子,而这个漂亮姑娘正是土贼老大的情人。我们在此留意一下这个厂长儿子扔出的可乐罐儿。

第二场:拆厕所现场。交待一个矛盾:因为工厂欠钱还不了,房地产商想要这块地,而厂长想保住工厂。这个矛盾是个背景,后来厂长挖出了石头,欲卖石头保住工厂。

第三场:搬家公司的三人因为违章停车而被警察找麻烦,因为证件不全,他们正准备给警察一榔头,可见他们干的不是正经的勾当。正在此时,不远处发生了撞车事件。

第四场:撞车。这个撞车的直接因素就是因为厂长儿子在第一场戏中扔出的可乐罐子,它砸中了八个月没发工资的包头的车,他们下车对着缆车破口大骂之际,车竟沿着斜坡撞响了正在一本正经的描写着“拆”字的地产商的车。

这次撞车也吸引了正在找那三个土贼(后来沦落为)的麻烦的警察的注意力。这第一部分看上去多线,可是已经在形式上扭打在一起。不经意间起着重要作用的厂长儿子在后面的叙事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正是他的调包和与土贼老大情人之间的关系让故事变得更加有趣起来。

希区柯克拍过一个叫《羊肉兇器》的小故事,我每次想起来都兴奋不已,故事讲一个女人得知狠心的丈夫即将离开自己,用一只冰冻的羊腿打死了他,警察来搜查兇器时,她却不慌不忙地把羊腿烤了,给警察端了上来。希区柯克说,“你要让观众知道有颗炸弹在滴答作响,但是剧中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悬念。”

《疯狂的石头》里也有颗小炸弹在滴答作响,那就是被调包的石头。不过这颗小炸弹并没有彻底爆炸,他还在主要人物包头、地产商、“007”身上滴答作响,直到影片黑屏字幕。结尾价值千万的宝石被包头当作廉价仿造品挂在朴素的女友脖子上,这个处理要比真相大白要好的多,我相信所有的观众到此处都会深呼吸着会心一笑。

除了事件结构,影片人物的刻画也非常出彩。芸芸众生,市井百态,虽然这不是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这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方到中国人身上却自然的很。没有大明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真实,片中很多演员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我就圈一下郭涛吧。真是非常喜欢孟京辉麾下的这几个话剧演员:陈建斌、廖凡、郭涛。可能是因为《恋爱的犀牛》,看到郭涛出场就觉得很亲近。看得出来宁浩把最有难度的表现复杂心理的戏都交给了他来演。不过这这一点上我存在一点异议:演员的表演风格在一部影片当中应该自成一体,就像绘画中讲色调,音乐中讲和谐,比如《发条橙》中演员的表演风格;但是在此片中所有的演员都是诙谐的无厘头的表演,包括土贼老大在发现情人被别人搞了之后的伤心落寞都是滑稽的夸张的,但是单独包头这一个人物是现实主义色彩比较重的,比如他在发现石头被掉包时的复杂心态,他在误以为搭档偷走了石头之后在洗手间狂暴的摔打甚至声嘶力竭的那场戏,我觉得可以在放松一点,这个点被抓的有点死。
==============================================================================================
只有中国人才笑得出来?
说张艺谋会玩深沉,陈凯歌笑了;说陈凯歌会玩造型,冯小刚笑了;说冯小刚会讲故事,宁浩笑了。
DVD爱好者一眼就看出《疯狂的石头》(blog)(以下简称《石头》)深受国外黑色喜剧片的影响,尤其是英国导演盖·里奇,导演宁浩也不否认这一点,“我们想过十来个可能性,结果发现,他的确就是这种类型片最成熟的结构,绕不过去,索性就用了。”骨架子是依着国外电影搭起来的,但宁浩聪明之处在于填入的血肉地道“国产”。

《石头》是很有“中国特色”的片子,充满了变革中中国城市特有的粗糙而鲜活的质感。“2001年上了北电(北京电影学院的简称),好多学生都在外面合租房子,有些认识,有些不熟。我喜欢编故事,那时又正好学编剧,就想,要是警察和小偷住在一个楼里,隔壁,会怎么样呢?”

故事在和朋友的聊天中越说越圆,成了一个剧本。得到刘德华“亚洲新星导”的投资后,宁浩把这个故事拿了出来。“当时想,这么荒诞的故事去哪里拍好呢?我也不太知道,直觉上应该是一个比较热的地方,那就从‘四大火炉’里挑吧。”到了重庆之后,宁浩心里有了谱。“那是我第一次去重庆,这城市真壮观,整个处于新旧交替中。进了市区,看见光膀子的的哥,一个按喇叭,其他好多司机都跟着按,那声音大的,我一看这场面,感觉就来了。”

地铁车厢,环形高架桥,老旧逼仄的旧城区,簇新的玻璃外墙的高楼大厦,城市犄角旮旯里的小旅社,昏暗杂乱的屋子,穿着睡衣在楼下打麻将的妇女阿叔,烤羊肉串的,大排挡……当下中国城市共有的特质和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当时我们在重庆城里转悠,一到罗汉寺,就是这儿了。”宁浩回忆道,“重庆是山城,地势高低起伏,罗汉寺是明清的吧,后面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子,再往后是八九十年代的,再往后就是这两年盖的。这一眼就看到了三百年。”

有人说,《石头》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看得懂的片子,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石头》里一连串搞笑的情节出自熟悉的生活片断。三个土贼假扮搬家公司,光天化日之下大模大样地偷走所有的东西;又在地铁上玩“易拉罐环中奖”的把戏———媒体上经典的社会故事;包哥以为庙门口的“棒棒”们要偷宝石,就按照江湖规矩买烟买酒搞定他们,不知就里的棒棒们小声地说“城管吧?”“便衣,文明执法”……看到这里,观众席上一片会心的笑声;女服务员们每次出现,必定一幅爱理不理的强调,不停埋头发短信,这样的“拇指族”,在生活中不也很常见吗?宝马BMW念成“别摸我”,你是不是经常收到这样的段子呢?……宁浩喜欢看社会新闻,“它们本身就挺黑色幽默的,我们编故事的时候,自然把这些社会上有意思的东西加进去。”

把宁浩和冯小刚放在一起比,估计他们俩都不太乐意,但既然《石头》是一出喜剧,就很难绕开冯导这位唯一长期坚持娱乐大众的前辈。相比之下,冯小刚擅长编一个有现实意味的故事,制造原创搞笑流行语,而《石头》除了也用方言,台词制造喜剧效果外,可以说是第一部走“恶搞”路线的国产喜剧。煞有介事的香港职业大盗麦克以《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的架势悬梁而下,哪知“奸商”缺斤短两,绳子不够长,眼睁睁看着宝石却死活够不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被改成了“2001年的第一泡屎,比往年来得更急一些”;徐铮客串的阴恻恻的地产商说“我们将与曙光工艺品厂深度合作,继续开发这片热土”,很容易让你联想到冠冕堂皇的无良生意人……最让人喷饭的是拿《千手观音》恶搞,一个皮白肉细,愁眉苦脸娘娘腔的男职工涂脂抹粉,男扮女装,作出飞天状,还带着高度近视眼镜!

“恶搞”是对流行文化的一种玩笑和戏谑,只有导演和观众都熟悉这些语境,影院里才会发出心照不宣的笑声。

好看至上,不拗造型

说“新现实主义”,并非想急吼吼地贴上一张标签。孤立地来看,《石头》只是一部纯娱乐片,这类黑色喜剧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而当把它放到整个国产电影的阵容中,《石头》才传递出一些令人愉快和玩味的讯息:低成本制作(投资约300万,DV拍摄再转胶片);没有明星(但有郭涛这样的话剧头牌,其他演员也相当出彩);故事好看抓人;轻松搞笑;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处处折射出熟悉亲切的城市空间和平民生活———用上海话来说,总算有一部不“拗造型”的电影了。

《石头》并非是第一部“新现实主义”国产片,只是一炮而红的一部。目前,国产片的投资仍然不活跃,除了张艺谋,冯小刚等一线大导不愁没人砸钱外,大部分导演都捏着本子等待着天下掉馅饼,好容易搞到一笔钱,自然先去拍了艺术片。只有参加影展,得奖,出名,才能吸引投资人,而小众的艺术片自然是参展的最佳片种,朱文(《云之南方》)、王全安(《惊蛰》)、李玉(《红颜》)等等,基本就是延续了第六代的“学院派风格”。但同时,也有一部分新导演不那么端着,越来越重视“好看电影”。宁浩、伍仕贤(blog)、小江乃至陆川(blog)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给导演们划分代际是一件过于轻率的事情,但新一代电影人的观念、趣味、手法和成长背景的确大相径庭。宁浩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在山西太原,十三四岁的时候,和当时小男孩一样喜欢泡录像厅,沉迷于港产片;长大些,又进入了铺天盖地的DVD时代,看了太多的电影,有太多喜欢的导演;等到入了行,开始在电视剧、MV圈里“混”,又有了DV,即使遇到不少忽悠的投资人,他还是可以拍几个故事短片。“对我来说,电影没有艺术与商业之分,只有好看和不好看。我要拍的是好看的电影。当自己有话说的时候,我会按个人想法去拍;当我没话说的时候,拍娱乐电影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够娱乐,这点绝不可模糊。”

更有意思的是,《石头》传递出来的“新现实”信息,在其他大众文化领域也得到了回应。如果把它和另外两大热门———电视剧《武林外传》、网络恶搞剧《一个馒头的血案》放在一起,很容易发现一些共同点:创作者的心态很放松,娱人娱己;内容富有平民气息;对流行事物很敏感,信手拈来加以调侃和戏谑;对一些社会现象有着含蓄的讽刺。

《英雄》、《十面埋伏》、《无极》(blog)这类“国产大片”搞得国产电影圈虚火上升,陷入了一个怪圈:名导演———大投资———平庸的影片———坏口碑———高票房。《石头》在口碑和票房上的成功,对投资人,电影人,和院线或许是一小贴清醒剂:无论是电影观念,故事,还是商业操作,存在着很多可能性,就像一位影评人说的:“就这样,一部部小成本商业片拍过来,扎扎实实,做一个大众的导演……这一点,多么难得。”导演新势力的出现,短时间里不会动摇名导们的江湖地位,但随着更多优秀“国产小片”出现,我们将更容易看出名导们光环下的脆弱。
==============================================================================================
如果不说一些话给这部电影,我将不能写下其他任何东西。它引发了我的很多个第一次的经历:第一次在同一个电影院两次去看同一部电影,第一次群发短信为了向朋友们推荐它,第一次认定自己看到了迄今为止大陆最好的喜剧电影,第一次被一部电影堵了这么长时间想说话但是不知道如何开口。直到今天,它带给我的兴奋依然清晰的荡漾在我的脑海中,我也完全可以断定如果若干年后有人问我2006年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是什么,答案肯定是唯一的,没错,就是它,就是那块让我疯狂的石头。

如果这是个国外的电影,我应该不会对它精巧严密的情节设计感到十分惊奇,毕竟,如果你看过《两杆大烟枪》和《Snatch》,甚至即使你仅仅只看过《低俗小说》和《爱情是狗娘》,你也不会对《石头》的情节设计和多线程的叙事风格大惊小怪,毕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但是,它是一部国产电影,更进一步的是他是一部国产的喜剧电影,像这样精密而富有严格逻辑性的情节设置在以往的国产电影都很少看见,更不用说是国产喜剧电影了。大陆的喜剧电影多半都是靠人物表演,对白或者情节的荒诞性来制造喜剧效果,但就喜剧的程度来说没有一部超过了石头,即使是我认为非常上乘的喜剧作品例如杨亚洲的《没事偷着乐》和黄建新《谁说我不在乎》还有小刚的《甲方乙方》,其取得的“笑果”都完全不能和石头相提并论,在我看来,唯一的原因在于,当“石头”中的笑点出现的时候,你在爆笑的同时,会觉得很多笑点都充满了智慧,暗暗的有些叹为观止的感觉。最近几年基本没有好的大陆喜剧电影出现了,小刚的《天下无贼》靠着铺天的炒作和明星效益赚了个盆满钵溢,但是其粗制滥造的情节根本就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好在,现在,我们看到了一颗真的就是横空出世的石头,对于国产电影似乎我们又隐约看到了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当我坐在放映厅的最后一排的时候,看见我的前面座无虚席,对于一部300万投资的无明星无宣传的国产片来说,这就是所谓的“奇迹”。

对于电影的情节网上的影迷们已经津津乐道到好一阵子了,我也就不再赘述,只想在这里谈谈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东西,就像你突然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那种感觉足以在记忆中流传下去,甚至,永不磨灭。

细节之美

一个导演对细节的近乎偏执的设计体现了他个人的完美主义程度,因为细节这个东西是很另类的,尤其是在今天绝大多数人都把电影当作一种消遣的娱乐方式,很多的细节设计难免就会一厢情愿的淹没的绝大多数观众草率的目光里,完全没有起到导演设计的初衷。但是对于少部分影迷或者是看电影很仔细认真的人来说,这些细节不夸张的说可以极大程度的增加他们的观赏乐趣,从而在实质上提高电影的质量。宁浩无疑是一个愿意为少数人服务的人,也愿意偏执的把自己的作品做到极致,就像在100分钟的时间幕布上,他在每一平方厘米的面积里都镶嵌了一颗钻石,认真的观看,或者多看几次,你会发现,整块幕布简直是光彩夺目。

首先我想说的一个细节是场面切换时的对白或画面连续性。影片刚开始包头在车上刚说完那句“你还指望天上掉美元啊”,话音刚落就从天上掉下一个可乐罐;香港大盗麦克刚说完“一台车就够了”,下一个镜头立刻就是一个出租车的“空车”牌弹起来谢小盟从车里下来进入“骗老爸”的场景;三个本地贼在楼顶上打开麦克的箱子发现翡翠照片,下一个镜头那个图片上的翡翠就变成了包头面前真的翡翠;这个类型的细节设计体现最集中的在三队人马作准备工作的时候,镜头分别交待各队人马的活动,之间的切换都有过渡。首先包头的那句“这个灯…”下一个镜头就是冯董的狗腿子助手对麦克说那个宝马车的“灯,有点问题”,然后丝毫不停留镜头切回到包头:“…这叫高灯下亮”,紧接着从黑皮的“牌子,班尼路”切换到为麦克服务的售货员的“牌子哟,你看这个弹性…”然后再从包头的那句“居高临下,尽在把握,这个叫,叫啥子?”立刻切到道哥的那句“这叫知己知彼,百战不败…”还有后来包头以为三宝拿了翡翠之后对他女朋友说的那句“找,就是找到北京也要把他找回来。”立刻,下一个镜头就是三宝在天安门广场瑟瑟寒风中冻的发抖的背影(用一个朋友的话说叫“冻的deidei的”)背景音乐是欢快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等等等等。这种对白和画面的连续性极大的增强了场景切换之间的趣味性,仿佛各队人马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进行着某种暗地里的预先交锋。

再来说一些妙趣横生的小细节。我不知道你是否记得冯董的助手在写“拆”字之前那个搞笑的摇色子的动作;你是否注意到了保卫队里面那个娘娘腔每次作画的时候都会竖起来的兰花指和他那条恶搞的花点点裤子;还有道哥的地图上“宝贝”两个字;还有黑皮和三包第一天晚上拿着望远镜偷窥到的是同一对在车里亲热的男女;还有当黑皮爬过长长的下水道发现被堵住的时候,立刻出现一个擎天柱埃及法老的头像,此时的配音是空灵的三声“哈哈哈”,仿佛是神仙发出的笑声;最后再说一个细节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黑皮去买门票的时候说“三张”,他伸出的三个手指是拇指中指和无名指,嘿嘿亲爱的朋友你试试看,看看自己能否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

阅读全文

与一个电影男的头上起包头变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单片机的系统组成 浏览:608
中国天河二号算法 浏览:647
程序员是怎么疯的 浏览:598
程序员的猫有几条命 浏览:832
安卓如何把图片传到电脑上 浏览:895
到去哪儿旅行app怎么买票 浏览:444
工商银行app房贷还款在哪里看 浏览:761
最新民生通讯app从哪里下载 浏览:378
如何在发短信时给自己手机号加密 浏览:773
扩展单片机ram寻址方式是什么 浏览:318
phpide是什么 浏览:752
单片机相关软件 浏览:818
eclipse如何编译c11 浏览:286
加密游戏app 浏览:73
vs2010编译嵌套太深 浏览:980
程序员面试注意事项 浏览:740
scratch编译为h5 浏览:208
威联通套件编译 浏览:233
清刻pdf 浏览:984
可编程延时发生器 浏览: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