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计算机c语言 为什么经过编译就可以执行,没有经过连接
C语言是通过编译器与电脑进行交流。不用经过连接。
C语言是一门通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应用广泛。C语言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种能以简易的方式编译、处理低级存储器、产生少量的机器码以及不需要任何运行环境支持便能运行的编程语言。
尽管C语言提供了许多低级处理的功能,但仍然保持着良好跨平台的特性,以一个标准规格写出的C语言程序可在许多电脑平台上进行编译,甚至包含一些嵌入式处理器(单片机或称MCU)以及超级电脑等作业平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避免各开发厂商用的C语言语法产生差异,由美国国家标准局为C语言订定了一套完整的国际标准语法,称为ANSI C,作为C语言最初的标准。
2. 指令一定要经过编译才能被计算机执行吗
不,指令并不一定要经过编译才能被计算机执行。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编译和执行的基本概念。编译是将源代码(由程序员编写的高级语言代码)转换成机器代码(计算机可以直接执行的代码)的过程。执行则是计算机运行这些机器代码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编译是执行前的一个必要步骤,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一种无需编译即可执行的情况是解释型语言。解释型语言在执行时,由解释器逐行读取源代码,并将其转换成机器代码执行。因此,对于解释型语言来说,源代码本身就是“指令”,无需预先编译成机器代码。常见的解释型语言包括Python、Ruby和JavaScript等。例如,当你在Python环境中输入一行代码并按下回车键时,Python解释器会立即执行这行代码,而无需事先进行编译。
此外,还有一些语言采用了编译和解释相结合的方式,如Java和C#。这些语言首先将源代码编译成一种中间代码(如Java的字节码或C#的Common Intermediate Language),然后在运行时通过虚拟机或运行时环境将这些中间代码解释或编译成机器代码执行。这种方式结合了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的优点,既提高了执行效率,又保持了一定的平台独立性。
总之,虽然编译是将源代码转换成可执行代码的一种常见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解释型语言和编译与解释相结合的语言都无需预先编译即可执行指令。因此,我们可以说指令并不一定要经过编译才能被计算机执行。
3. 程序源代码经过编译得到的目标程序不可以
源程序一般就是可以用记事本打开的好多行英文的,用编程语言写好的软件。
源程序经过编译成目标程序,才能运行。一般目标程序不能再修改了。
我们电脑上安装的软件都是目标程序。除了脚本语言的源程序外,其他源程序是不能直接运行的。
提倡软件开源的人士认为应该提供源程序给用户,让用户自己修改,有利于软件行业的发展。反对的人觉得这样不利于保护版权。
你如果不懂编程,源程序可以不管它。不影响正常使用。
源代码作为软件的特殊部分,可能被包含在一个或多个文件中。一个程序不必用同一种格式的源代码书写。例如,一个程序如果有C语言库的支持,那么就可以用C语言;而另一部分为了达到比较高的运行效率,则可以用汇编语言编写。
较为复杂的软件,源程序文件可以达到成千上万个。为了降低复杂度,必须引入一种可以描述各个源代码之间联系,并且如何正确编译的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修订控制系统(RCS)诞生了,并成为研发者对代码修订的必备工具之一。
还有另外一种组合:源代码的编写和编译分别在不同的平台上实现,专业术语叫做软件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