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四库全书是怎么分类的
《四库全书》的分类体系相当复杂,它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每部之下又细分为多个类别。经部是《四库全书》的核心,分为10个大类,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礼类下又细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六个小类,小学类则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个小类。
史部涵盖15个大类,分别是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诏令奏议类又细分为诏令和奏议两个小类,传记类则包括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五个小类,地理类则分为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十个子类。
子部包括14个大类,如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分为推步和算书两个小类,术数类则分为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七个子类,艺术类分为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四个小类。
集部则包括五个大类,分别是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词曲类下又细分为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五个小类。除了章回小说和戏剧着作外,以上门类基本涵盖了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图书。
《四库全书》虽然在分类体系上十分详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它对儒家着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儒家经典置于四部之首,并将一般儒家着作置于子部之首。其次,对科技着作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只能“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着作外,其他科技着作大多未被收录。
此外,《四库全书》还存在不收录戏剧着作和章回小说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内容的全面性。最后,图书正文可能存在删节或篡改的情况,这也对文献的原始性和准确性产生了影响。
② 四库全书的四库指的是什么
《四库全书》的“四库”指的是经、史、子、集四部。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干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干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2)四库全书里的算法扩展阅读:
一、编撰背景
传统学术自身的延续及发展,也在迫切要求当时的目录着作承担起“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责任,以经学为主的中国学术,历经了近二千年的发展历程。
从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直到清代汉学,期间渊源流变、兴衰利弊,都需要作出恰当评价。
《四库全书》既然要囊括干隆以前的历代典籍,那么,对传统学术的总结也就责无旁贷,因为传统目录学正是将典籍按照一定的体系加以排纂编次,进而通过文献典籍本身以及分类、编目、序录等方式来反映学术发展历史的。
因此,编排历代典籍,总结评判传统学术,就成了《四库全书》编纂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四库全书总目》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二、主要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1、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着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2、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
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
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3、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着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
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4、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除了章回小说、戏剧着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着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