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煤的孔隙非均质性对甲烷吸附的影响
煤的孔隙非均质性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孔径小于100nm的吸附孔上。虽然以往的研究已经认识到煤的微孔和小孔具有异乎寻常的内表面积,是决定煤吸附甲烷巨大潜力的主要因素。然而很少有关于煤的微小孔结构和孔表面对煤的吸附能力和吸附特征影响的深入报道。笔者将借助于分形数学手段来探索煤的吸附孔的孔表面和孔结构的非均质性特征,并进一步探测煤对甲烷的吸附行为,研究其吸附机理。
研究煤的吸附孔的分形特征时,采用传统的液氮比表面和孔径测试法进行(详细方法参见前节内容)。研究样品选自华北地区9个典型矿区,样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选样品的镜质组反射率为0.79%~4.24%,碳含量为51.96%~82.30%,灰分产率为4.96%~37.16%,水分含量除两个样品较高(4.04%和6.58%)外,其余均为0.62%~1.68%。煤岩显微组分中镜质组为7%~84%,惰质组为12%~73%(表2.11)。
表2.11 研究煤样的煤岩和煤化学特征
根据液氮测试结果,所有样品的BET比表面积为0.3~4.7m2/g,平均孔径为1.9~11.4nm,BJH总孔容为(1.3~14.39)×10-3mL/g,孔隙结构中以微孔和小孔对总孔容和总比表面积的贡献最大(表2.11)。据甲烷等温吸附结果,样品收到基的兰氏吸附体积在4.11~20.83m3/t,兰氏压力为0.16~3.4MPa(表2.12)。
表2.12 研究煤样的液氮吸附分析实验结果
①孔径范围为1.7nm到300nm;②通过BJH法计算获得;③通过BET法计算获得;④孔径范围为小于10nm;⑤孔径范围为10~100nm;⑥孔径范围为大于100nm。
2.6.1.1 煤的吸附孔分形维数计算
采用煤的液氮吸附实验中相对压力和吸附量的数据可计算煤的吸附孔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主要有分形BET模型(Brunauer-Emmett-TellerModel)、分形FHH(Frenkel-Halsey-Hill)模型和热力学模型等方法(Xuet al.,1997;Garbacz,1998;Nakagawaet al.,2000;Gaudenet al.,2001;Huet al.,2004a,2004b)。在这些方法中分形FHH模型方法是应用较多的一种计算模型(Qiet al.,2002;Pyunet al.,2004;Shafeiet al.,2004;Rigby,2005;Leeet al.,2005;2006;Wee,2006)。分形FHH方法的来源和计算原理已在国内外众多文献中进行过报道,如Pfeifer等(1983,1989),Avnir等(1989),Yin(1991),Drake等(1994),Ismail等(1994)和Wu(1996)。因此,这里仅对这种方法作简要综述。
根据FHH模型原理,利用吸附压力和吸附量的数据,可根据如下方程计算煤的吸附孔分形维数:
煤储层精细定量表征与综合评价模型
式中:V为平衡压力P下吸附的气体分子体积;V0为单分子层吸附气体的体积;P0为气体吸附的饱和蒸汽压;A为取决于煤的微小孔分形维数D及煤的吸附机制的一个幂指数常数;a为常数。其中,A值可通过吸附体积和相对压力倒数的对数线性关系(lnV和ln(ln(P0/P)))的斜率求得。获得A值后,可进一步计算煤的吸附孔分形维数。值得指出的是,在通过A计算D时,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吸附理论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且至今未达成共识(Qiet al.,2002;Pyunet al.,2004;Rigby,2005)。
一种观点认为煤对氮气的吸附是一种单分子层吸附行为,受吸附质和吸附剂(气—固)界面之间的范德华力所控制,此时分形维数的计算表达式为:
煤储层精细定量表征与综合评价模型
另一种观点认为气—固界面间的范德华力相对于气液界面之间的表面张力可以忽略不计,煤对氮气的吸附行为主要受毛管凝聚效应所控制,因此分形维数的计算表达式为:
煤储层精细定量表征与综合评价模型
为了确定比较科学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下面对采自我国北方的13块煤岩样品的吸附和脱附曲线进行分析。
对实测的煤的吸/脱附曲线(图2.33)分析发现,煤的液氮吸、脱附曲线主要有类型A和类型B两种(表2.13)。其中类型A(图2.33a-g)的主要特点是,吸、脱附曲线分支在相对较低的压力时是可逆的,而在相对较高压力(P/P0>0.5)时,吸、脱附分支存在明显的滞后环,各个样品的滞后环均出现在相对压力约为0.5。类型B(图2.33h-m)的主要特点是,在整个相对压力段,吸、脱附分支始终平行而不存在明显的滞后环。如前文所述,煤的吸、脱附曲线间存在滞后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煤在吸、脱附气体过程中,微、小孔间存在明显的孔径或孔喉差异而引起的(Khaliliet al.,2000;Qiet al.,2002;Sing,2004),滞后环尤其在以“细颈瓶”型孔发育的煤中较常见。
根据Kelvin方程,计算相对压力为0.11时所对应的产生毛细凝聚的最大孔半径为0.43nm。在如此小的毛细孔隙里,氮气分子(分子直径约为0.3nm)只能以单个排列的方式充填在里边,而不可能再进行多分子层吸附,所以当相对压力小于0.11时,发生的只是在超微孔中的毛细充填以及在较大孔壁上的单分子层吸附,此时分形维数应该按照方程(2.4)进行计算。当相对压力大于0.11时,半径小于0.43nm的超微孔都已被填满,随着相对压力增大,单分子层吸附便开始向多层吸附过渡。此时,当相对压力和某种孔的孔半径符合Kelvin方程时,便会在这种孔半径的孔里发生毛细凝聚,因此当相对压力大于0.11时毛细凝聚便开始起作用。这时,选择方程(2.4)还是方程(2.5)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取决于两种吸附机制中哪种起主导作用。
表2.13 基于分形FHH模型的微小孔分形维数的计算结果
①类型A为存在滞后环;类型B为不存在滞后环。
由于所有实验样品的A类吸/脱附曲线均在相对压力0.5左右产生滞后环,这也反映了在这个压力前后所测试的孔隙在大小和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造成了在此压力前后存在不同的吸附行为(图2.33)。为此,这里以相对压力0.5为分界点,分别应用方程(2.4)和方程(2.5)两种方法来计算P/P0<0.5和P/P0>0.5两段的分形维数值(表2.13)。从计算的结果看,不论是A类还是B类吸/脱附曲线,在两个相对压力段(P/P0<0.5和P/P0>0.5),双对数曲线呈现不同的斜率,且两者均拟合较好(图2.34),这说明在这两个相对压力段确实存在两个不同的孔隙分形维数(D1和D2)。
对比表2.13中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分形维数值,发现无论是对于D1还是D2,通过方程式“A=(D-3)”计算的分形维数值均在2和3之间,而通过表达式“A=(D-3)/3”计算的结果偏小,大部分均小于2。由于孔表面或孔结构的分形维数一般都在2~3之间(Pfeiferet al.,1983;谢和平,1996),显然“A=(D-3)/3”计算的结果已经脱离分形的意义。因此,采用“A=(D-3)”的计算结果进行下一步分析。
图2.33 研究煤样的液氮吸、脱附曲线
图2.34 研究煤样的液氮吸附体积和相对压力的双对数曲线
从两种分形计算方法的对比看,方程(2.5)的计算结果相对可靠,也进一步说明无论在相对低压阶段还是在相对高压阶段,煤的氮气吸附机制中,均以气—液界面之间的表面张力(或毛管凝聚力)起主导作用。根据方程(2.5)分别计算了P/P0<0.5和P/P0>0.5两段的分形维数D1和D2(表2.13)。从计算结果看,D1值相对较低,为2.346~2.73,而分形维数D2值相对较高,为2.436~2.852,D1和D2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对比两种类型的样品发现,存在滞后环的类型A的分形维数D2均较不存在滞后环的类型B的D2要高,而两种类型煤的D1的规律不明显。这说明两种类型吸/脱附曲线所代表的样品的较小吸附孔(<1.38nm)的微孔结构差异不大,存在滞后回线的样品的较大吸附孔(>1.38nm)的孔隙结构明显要比不存在滞后环的样品复杂。
2.6.1.2 分形维数与吸附能力的关系
如前所述,煤的甲烷的吸附能力主要受煤的物理、化学特征(如煤级、煤岩组分、灰分、水分等)和温度、压力、原地应力等外界条件所控制,这种认识已经被大量的研究所证实。然而,关于煤的微小孔分形特征对煤的吸附甲烷能力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笔者通过对两个分形维数与煤的最大甲烷吸附容量(兰氏体积,VL)的关系研究,来进一步探讨煤的吸附孔的孔径结构对煤的吸附能力的影响。
分形维数D1与煤的吸附能力(收到基和干燥无灰基的兰氏体积)的关系如图2.35所示。分形维数D1与煤的甲烷吸附的兰氏体积呈现显着的二项式的相关关系。在分形维数D1<2.5时,分形维数较高的煤并不具有明显较强的甲烷吸附能力;而当D1>2.5时,甲烷吸附能力随煤的分形维数增高而增强。相比较而言,分形维数D2与煤的甲烷吸附能力呈弱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如图2.36所示。说明分形维数D2越高的煤的甲烷吸附能力越低。同时,分形维数D1对煤的吸附能力的影响较大,而D2影响较小。主要原因是,煤对甲烷的吸附大部分为孔隙表面的吸附,仅有少部分为孔隙填充吸附,而分形维数D1恰恰反映了煤的微孔表面的分形维数,而分形维数D2恰恰反映了煤的微小孔的孔结构的分形维数。关于分形维数D1和D2的区别以及两者所代表的不同的分形维数,将在下文详细探讨。
图2.35 分形维数D1和兰氏体积VL的关系
图2.36
2.6.1.3 分形维数与煤的物质组成的关系
如前所述,分形维数D1和D2对煤的甲烷吸附能力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差别,这里主要调查了两个分形维数与煤的物质特征参数,如煤级、组成等的关系,以及煤的孔隙特征参数,如微小孔比表面、平均孔径、微孔体积等的关系。
两个分形维数与煤的物质特征参数的关系如图2.37~图2.40所示。分形维数D2与煤的水分含量呈“倒U”型的相关关系,即在水分含量小于2%时,随着煤中水分含量的增高,煤的吸附能力越强;而当水分含量大于2%时,两者关系恰好相反。相比较,分形维数D1与煤的水分含量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这说明,煤中的水分含量对煤的分形维数D2具有显着影响,而对D1没有显着影响。比较两个分形维数与煤的吸附能力的关系发现,D2可能反映了煤的孔结构的分形维数。当煤吸附甲烷时,气/液相的水分子可能引起吸附分子在吸附表面的振动,形成气液表面张力而影响吸附。在煤的水分含量少于2%时,由于气液表面张力的存在煤表面并未完全被吸附质所覆盖,因此水分含量越高则分形维数越高;当煤的水分含量大于2%时,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气液表面张力消失,孔隙结构因被水分子充填而变得均一,因此水分含量越高,其表面的分形维数越低。D1则反映了煤的表面分形维数,对煤中的水分含量变化的关系不明显(图2.35)。
图2.37 分形维数(D1和D2)与煤的内在水分含量的关系
两个分形维数与煤的灰分产率的关系如图2.38所示。由图中可知,分形维数D2与煤的灰分产率呈弱—中等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D2代表了煤的孔结构的分形维数,因此对煤中的灰分变化规律较明显。煤中的灰分会充填煤的微孔,造成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增强,因此分形维数增高。相比较,D1则代表了煤的孔表面分形维数,因此分形维数D1与煤的灰分产率的关系并不明显。
图2.38 分形维数(D1和D2)与煤的灰分产率的关系
两个分形维数与煤的碳含量关系如图2.39所示。分形维数D2与煤中碳含量呈“U型”关系,在碳含量为70%~80%时取得极小值,这个研究结果与徐龙君等(1996)研究中指出的煤的分形维数和H/C原子比的关系的研究可相互印证。当煤中碳含量少于75%时,随着碳含量增高,分形维数D2迅速减少,这是由于煤热演化中的脱挥发分作用和去氢化作用使得煤的碳含量逐渐增高,灰分和水分等含量逐渐减低。因此高碳含量的煤一般具有较低的灰分和水分含量,同时也一般具有较低的分形维数。而当碳含量大于75%时,碳含量越高,分形维数D2越高,主要是因为此时脱挥发分作用已不再起主导作用,而起主导作用定的是随着碳含量增高煤的微孔含量和微孔体积逐渐增高这个因素。较高的微孔含量导致了高碳含量的煤具有较高的分形维数。分形维数D1与煤的碳含量的关系呈现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碳含量较高的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中微晶结构排列越均一化,其孔表面的分形维数D1也相应越小。
图2.39 分形维数(D1和D2)与煤的碳含量的关系
图2.40 分形维数(D1和D2)与煤的镜质组反射率的关系
分形维数D1和D2与煤的煤级、显微组成均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是因为煤级和煤的显微组成与煤的灰分和水分等其他关系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又与煤的分形维数(D1和D2)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所以导致分形维数和这些因素间的规律并不明显。
2.6.1.4 分形维数与煤的孔隙结构的关系
如前所述,分形维数D1可能代表了煤的孔表面的分形维数,而分形维数D2可能代表了煤的孔结构分形维数。进一步研究这两个分形维数与煤的孔隙结构的关系可以更好的证明两者各自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因此,这里研究了两个分形维数与煤的微小孔比表面积、平均孔直径及微孔能力的关系。
两个分形维数与煤的微小孔比表面积的关系如图2.41所示。由图中可知,分形维数D1与煤的比表面积呈线性正相关的关系。煤的比表面积越高,其分形维数D1越高。相比较,D2与煤的比表面积呈典型的“倒U型”的关系,当煤的比表面积约为3m2/g时,煤的分形维数D2取得极大值。
两个分形维数与煤的平均孔径的关系如图2.42所示。D2与煤的平均孔径呈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其相关关系的拟合优度高达0.85,说明D2主要与煤的孔径结构有关。分形维数D2较高的煤一般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或者说孔喉发育异常复杂),这也证明了D2主要表征了煤的孔结构的分形维数。因为分形维数D1仅表征煤的孔表面的分形维数,因此与煤的平均孔径并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
图2.41 分形维数(D1和D2)与煤微小孔比表面积的关系
图2.42 分形维数(D1和D2)与煤平均孔直径的关系
图2.43为两个分形维数与煤的微孔比例的关系。由图中可知,D2与煤的微孔能力(包括微孔含量和比例)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D1与煤的微孔能力的关系并不明显。原因同样是因为D1代表了煤的孔表面的分形维数,而D2则代表了煤的孔结构分形维数。
图2.43 分形维数(D1和D2)与煤的微孔百分比的关系
2.6.1.5 孔隙非均质性对煤的吸附能力的影响
一般来说,描述多孔物质的分形特征主要有孔表面积分形维数和孔结构分形维数两种(Pyunet al.,2004)。孔表面积分形维数代表了煤表面的非均一性程度,分形维数越大,表面越不光滑。孔表面积分形维数等于2代表了非常平滑的孔隙表面,而分形维数等于3则代表了非常粗糙的孔隙表面。孔结构分形维数代表了煤的孔结构的非均一性,分形维数越大,孔径的孔喉越小,连通性越差。孔结构分形维数等于2时代表了非常均一的孔隙结构,而分形维数等于3时则代表了异常复杂的孔隙结构。因此,为了研究煤的吸附孔的分形特征,这两个分形维数都必须考虑。如前所述(图2.35~图2.43),分形维数D1主要与煤的比表面积的相关性较大,因此分形维数D1代表了孔表面积的分形维数;而D2则主要与煤的微孔含量、平均孔径、灰分和水分含量等关系密切,它代表了煤的微小孔的孔结构的分形维数(Yaoet al.,2008b)。
在煤吸附甲烷的初始阶段,孔表面积分形维数起主导作用。随着相对压力的增高,单分子层吸附饱和后,进入多分子的微孔充填过程,这时孔结构的分形维数开始发挥作用(图2.44)。吸附的早期阶段以单分子层微孔表面吸附为主,分形维数D1起主导作用;而随着吸附压力增高,吸附表面覆盖较高时,煤的微小孔填充开始发挥作用,即分形维数D2开始发挥作用。总之,两者对煤的吸附能力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煤的吸附以表面吸附为主,因此分形维数D1对煤的吸附能力的影响较大,而分形维数D2对煤的吸附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
图2.44 煤吸附甲烷的过程和阶段示意
进一步比较两个分形维数发现,D1和D2与煤对甲烷的吸附过程密切相关。煤对甲烷的吸附过程可以总结为单分子层的吸附过程和多分子层的吸附过程(Khaliliet al.,2000)。在单分子层吸附阶段,微孔吸附起主导作用,吸附的能力主要来自于气—固界面间分子的范德华力,分形维数D1也反映了煤分子和气体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作用。在多层吸附充填阶段,微孔表面已经大部分覆盖饱和,此时微孔和小孔的充填作用开始发挥作用,吸附能力受气—液间的表面张力或分子凝聚现象所影响(Qiet al.,2002;Sing,2004),分形维数D2表征了这种力学行为。
综上可知,在研究煤对甲烷的吸附特征时,分形维数D1和D2都必须考虑。这两个分形维数对煤的吸附甲烷能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分形维数D1越高,煤的微孔表面越粗糙,其提供的吸附位越多,煤的甲烷吸附能力越强。另一方面,分形维数D2越高,煤的孔结构越复杂,毛管浓缩效应越强,煤的甲烷吸附能力降低。孔表面分形维数越高而孔结构分形维数越低的煤的甲烷吸附能力越强。
⑵ 下运与上运带式输送机的张力计算方法一样吗
基本方法都是逐点法。假如下运角度大,下运高差大,出现负功是很正常的事。
⑶ 如何利用origin处理溶液表面张力实验数据
安装Origin 7.0软件并双击打开;
2. 在A[X]和B[Y]数据列分别输入正丁醇浓度和相对应的最大压力差;
3. 在空白处点击鼠标右键,点击“Add New Column(增加新列)”增加新的数据列C[Y];
4. 右键单击C[Y]数据列,点击“Set Column Values(设置列值)”,在对话框中输入计算程序计算正丁醇的表面张力:“(0.0728/566)*col(B)”,输入完毕之后点击“OK”,这时在C[Y]中就得到了不同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注意在“(0.0728/566)/col(B)”公式中,“”0.0728“为实验温度下水的表面张力,各组的数据可能不同,”566“为测定的水的最大压力差,各组也是不同的,输入你组测定的数据进行计算即可。
5. 选中C[Y]数据列,点击“Analysis(分析)→Non-linear Curve Fit(非线性曲线拟合) →Advanced Fitting Tool(高级拟合工具)”,出现数据拟合对话框。
6. 点击对话框中的”Function(函数)→New(新建)”,建立新的拟合函数。
7. 在“Example(样本)“框内输入你指定的拟合函数:”y=p1-p2*ln(1+p3*x)“,并将”Number of Parameters(参数数量)“设为3,将”Form(形状)“设为”Equations(方程式)“,点击“Save(保存)”保存,这时我们的拟合函数
8. 设定完毕
点击“Action(执行) →Dataset(数据列)”,出现参数指定对话框。”点击在对话框顶部的列表框内单击y 变量,然后在“Available Datasets(可用数据列)”列表框中单击“Data1 -c”; 单击“Assign(赋值)”命令按钮。即y 变量对应于Data1-C 数列。同样可指定x 变量对应于Data1-A 数列.
9. 点击”Action(执行) →Fit(拟合)“,出现曲线拟合对话框。将“P1、P2、P3 ”初始值均设为“1”。点击“100 Iter”按钮2 ~ 5 次,直至参数值不变即可。同时拟合出的曲线将出现在绘图框中。点击“Done(完成)”,在曲线对话框出现了拟合参数值(也可见曲线下面的数据框,给出了P1、P2、P3的数值,带入y=p1-p2*ln(1+p3*x),得到拟合的函数,其中y为表面张力,x为浓度),代入自定义的函数式中,即为由数据拟合的函数表达式,绘图框中的曲线即为拟合曲线。
10.求算曲线各点对应斜率dγ / dc。按上述方法得到拟合曲线后,鼠标右键点击绘图框“1”,出现快捷菜单,点击最下方的“NLSF”数据。点击 “Analysis”中的“Calculus”中的“Differentiate”,出现dγ / dc 与c的关系曲线的绘图框“Deriv”。
11.在绘图框“Deriv”上双击曲线,出现“Plot Details”对话框,单击“Plot Details”对话框中下方的“Worksheet”,出现关系曲线上的相关数据的对话框“Derivative 1 -Derivative of NLSF1-B”,即拟合曲线上的“A( X) ”-浓度、“NLSF1B( Y) Derivativeof NLSF1-B”-表面张力对浓度的微分值。
12.在“Derivative 1-Derivative of NLSF1-B”表格右边的空白处单击右键,出现快捷菜单,点“Add
New Column”,即出现新的一栏;在空白栏最上一栏中单击右键,出现快捷菜单,点击“Set Column Value”,出现“Set Column Value”对话框,在文本框中输入公式: -(col( A) * col( NLSF1B)) / ( 8.314* 293.15) ( 20℃条件下) 点击“OK”即可得到C( Y) 的吸附量值;
13.再在“Derivative 1-Derivative of NLSF1-B”表格右边的空白处单击右键,出现快捷菜单,点“Add
New Column”,即出现新的一栏;在空白栏最上一栏中单击右键,出现快捷菜单,点击“Set Column Value”,出现“Set Column Value”对话框,在文本框中输入公式: col( A)/col(B)点击“OK”即可得到“浓度/吸附量”;
14.选中C( Y),右键单击,然后单击“Plot→Scatter”,出现浓度/吸附量对浓度的关系曲线;点击“Analysis→Fit-liner”
进行线性拟合,拟合数据见曲线下方的数据框,最后由直线斜率求取饱和吸附量,即可算出乙醇分子截面积。
15.数据拷贝。将窗口最小化,依次点击对话框可查看数据和曲线图,在拷贝曲线图时,点击“Edit→Copypage”,在word文档中点击粘贴即可
以上就是对一族实验数据处理的全过程,通过这个实例相信大家对此深有了解!
-
⑷ 带式输送机的拉力和滚筒圆周力相等吗 不相等的话要怎么换算啊
肯定是不相等的 带式输送机每个位置处的拉力都是不一样的 滚筒的圆周力是驱动整部带式输送机需要的电机出力,需要根据驱动不打滑条件和输送带垂度条件,先确定传动滚筒输送带奔离点最小拉力,此张力加上传动滚筒圆周力是整条带式输送机最大张力 各点张力需要根据逐点张力法计算
⑸ 怎样确定导地线安全系数,平均运行张力
1、年平均运行应力,指的是在“年平均气温”气象条件下的应力,控制年平均运行应力的作用在于避免导线由于振动过大引起断线,年平均运行应力一般以破坏应力的25%控制,如果不装防震锤,在开阔地区,最严格的情况要以破坏应力的16%控制。
2、注意,年平均运行应力这个不能顾名思义的理解为线路实际运行应力的平均数,而是在“年平均气温”气象条件下的应力,它的作用和最低气温,最大风速,最大覆冰下的应力一样,都是起控制作用。计算方法也基本一样,都是需要在通过计算临界档距确定控制气象条件的前提下,解状态方程式来求得,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就能计算的。
3、在应变主轴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的应变增量总和。表达式为ln(l1/l0) 而工程应变定义为:变形前后尺寸变化量与变形前尺寸之比。表达式为(l1-l0)/l0*100%。
⑹ 对lnλ-lnM做图如何验证波长和张力的关系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8
⑺ 苹果货场采用普通型带式输送机装车,要求输送机整体可以移动。
你是想购买皮带输送机,还是计算什么参数的,看了你的要求,也就是一台小型皮带输送机,用来装车,没必要自己去计算,直接购买一台现成的就行,价格也不高。
小型装车皮带输送机可折叠
⑻ 斗式提升机输送带张力如何进行计算
提升时采用装有快速离心式卸料的深斗的带式斗式提升机。首先带式运行速度为
=
1.7米/秒。选取了D250型斗式提升机为例,料斗的宽度为160毫米,通常带子比斗宽125~150毫米,对于设计的提升机取带宽B=300毫米。沿环路用逐点张力计算法进行提升机的牵引计算。
提升物料的单位长度重量为4.9公斤/米,带料斗的带子单位重量为15.03公斤/米。在工作分支上的单位长度载荷为:19.93公斤/米
当传动滚筒(图
)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带料斗的带子绕过滚筒时张力增大系数;
11.12公斤?米/公斤其中
——由比功值(取1公斤物料消耗的功)确定的取料系数.当料斗的速度为1.25~1.8米/秒时,对粉末状和小物块去取
=(1.25~2.5)公斤?米/公斤;因为料斗速度为1.5米/秒,所以粉末状或小物块
取
=2公斤?米/公斤.
对于有绕性件的摩擦驱动装置,当空气潮湿时带子和钢板滚筒之间的
,转动滚筒与带子的包角
≥-125.97公斤
根据正常取料条件,最小张力必须满足所需要的条件。当带子张力增加时,驱动装置牵引能力的储备也增加。
⑼ 怎样用逐点计算法计算皮带机的张力
逐点法主要用于输送带张力的计算,根据S1=S2*EUA进行计算。
许多书上都可以找到!先算出驱动里F,P=FV,再从满足传动条件和最小垂度条件计算出最小张力Fmin,最后一点一点的算出各点的张力,上运和下运的算法一样
⑽ 皮带涨紧力怎样记算
逐点法主要用于输送带张力的计来算,根据S1=S2*EUA进行计算。
先算出驱动里F,P=FV,再从满足传动条件和最小垂度条件计算出最小张力Fmin,最后算出各点的张力,上运和下运的算法一样。
皮带伸长系数大,是普通带伸长量的1.2~1.5倍。一般参数皮带工厂提供的指导值,再根据设备运行特性进行适当调整得出经验值。皮带能够承受的拉力在400~500N之间(1N=9.8g或10g),超过这个范围,皮带便有可能被拉断,这个数据一般是根据生产厂商对一批皮带进行实验统计的结果。
皮带张力计是激光测量原理,不受外界噪声及环境的影响,测量准确度比音波式张力计及机械式张力计均要高出很多。标准配置内包含2个探头,固定式探头及延长线探头,适用于不同场合的测量。同时简便的操作步骤更加方便现场狭小位置的测量。
(10)张力逐点计算法Ln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张紧轮张紧力不能过小,过小会让皮带与工作轮间摩擦力变小,最终导致皮带打滑。同样张紧轮张紧力不能过大,过大的张紧力会让皮带负荷加大,导致皮带损坏,同时导致工作轮的轴承损坏。
张紧轮一般应放在松边内侧,使带只受单向弯曲,同时还应尽量靠近大轮,以免过分影响小带轮的包角。若张紧轮置于松边外侧,则应尽量靠近小带轮。张紧轮的轮槽尺寸与带轮的相同,且直径小于小带轮的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