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编译原理 学的是什么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内容包括语言和文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虽然只有少数人从事编译方面的工作,但是这门课在理论、技术、方法上都对学生提供了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软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目前各个大学使用的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课程
这门课程关注的是编译器方面的产生原理和技术问题,似乎和计算机的基础领域不沾边,可是编译原理却一直作为大学本科的 必修课程,同时也成为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内容。编译原理及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算法问题而已,当然由于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其解决算法也相对复杂。 我们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也是讲算法的,不过讲的基础算法,换句话说讲的是算法导论,而编译原理这门课程讲的就是比较专注解决一种的算法了。在20世纪 50年代,编译器的编写一直被认为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第一Fortran的编译器据说花了18年的时间才完成。在人们尝试编写编译器的同时,诞生了许多跟 编译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而这些理论和技术比一个实际的编译器本身价值更大。就犹如数学家们在解决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虽然没有最终解决问题,但是其间 诞生不少名着的相关数论。
B. C语言编译原理是什么
编译共分为四个阶段:预处理阶段、编译阶段、汇编阶段、链接阶段。
1、预处理阶段:
主要工作是将头文件插入到所写的代码中,生成扩展名为“.i”的文件替换原来的扩展名为“.c”的文件,但是原来的文件仍然保留,只是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文件发生了改变。(这里所说的替换并不是指原来的文件被删除)
2、汇编阶段:
插入汇编语言程序,将代码翻译成汇编语言。编译器首先要检查代码的规范性、是否有语法错误等,以确定代码的实际要做的工作,在检查无误后,编译器把代码翻译成汇编语言,同时将扩展名为“.i”的文件翻译成扩展名为“.s”的文件。
3、编译阶段:
将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指令,并将指令打包封存成可重定位目标程序的格式,将扩展名为“.s”的文件翻译成扩展名为“.o”的二进制文件。
4、链接阶段:
在示例代码中,改代码文件调用了标准库中printf函数。而printf函数的实际存储位置是一个单独编译的目标文件(编译的结果也是扩展名为“.o”的文件),所以此时主函数调用的时候,需要将该文件(即printf函数所在的编译文件)与hello world文件整合到一起,此时链接器就可以大显神通了,将两个文件合并后生成一个可执行目标文件。
C. 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原理
汉编系统是一个交互式的程序设计环境,最初是为程序员在小型和微型计算机上开发应用程序而设计的。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和工业控制,比如仪器、机器人、过程控制、图形和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和商业应用。汉编语言的主要优点是软件开发快速、交互式、计算机硬件的高效使用等。
汉编语言与传统语言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可扩展性。汉编语言的编程过程就是定义新的词,词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新命令。词可以用一系列以前定义的词来定义,这个过程与教育孩子的过程相似:我们总是用孩子们以前理解的概念来教给孩子们新的概念,而这些词被称为“高级定义”。同样,新的词也可以用汇编代码定义。
可扩展性的结果是我们在开发一个应用的同时,也间接地开发了一个特殊的、针对这一类应用的“面向应用的模块,它可以用于或者经过修改之后被用于相似的应用。
汉编语言的可扩展性并不仅仅是为语言自身增加新的命令,所以不要把定义词与传统高级语言定义函数、过程等同。汉编系统还能对定义词(建词)进行扩展,创建一个可以定义其它词的词,这种词被称为“定义词”。在创建这样一个定义词的时候,程序员能够指定它所创建的词在编译时间、运行时间或者这两种状态下的特殊行为。这个能力允许我们定义特殊的数据类型,并对其行为和结构实施完全的控制。又由于这种词的运行时行为可以用高级语言或者汇编语言来定义,所以由定义词创建的词将具有与其它汉编词一样的性能。系统也允许我们增加一个新的“编译指示符”以实现特殊类型的循环或者其它的控制结构。比如,汉语言定义一个程序变量的词:给,其代码大概如下:
编给(32位数-<变量名>-)编译时
(---32位数)运行时
建词可用地址4字节空出写
动作读
。
定义变量时
5给变量一
则5被自动写入变量一的实体域中
运行“变量一”时
变量一
则变量一实体域中的数字5被自动读取,放到数摞上 汉编词可以使用以前定义的词或者汇编代码来定义,它们与其它语言的子程序相似,也与其它语言的命令等效。汉编系统允许我们在键盘上打入一条指令的词名,这个词将被立即执行。然而,如果我们把功能的词名放到定义中,将编译成对于这个词的引用。
高级词是由其它词的集合来定义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是其它语言的宏。新的词被加入到它们可以使用的存储器中,其定义被加入到词典中。在一个汉编词的命名规则中,只有很少的几个字符不能作为词名使用。
当遇到一个词的时候,汉编系统就通过词典搜索希望找到这个词的定义,如果找到这个词定义的功能,或者被立即执行,或者作为引用而被编译到新的定义中。然而,如果在词典中没有找到这个词,系统就试着把它转换成一个数。如果转换成功,就把它放在数摞上。如果不能转换成数字,就显示这个未定义的词名并打印出一个错误的信息来报告这个词是系统所不知道的。
汉编词的执行流程大概可以用一个词来模拟如下:
编查词测试
{词名串--}
255个字节空给词名串
词名串255填0
词名串字串传送
词名串(查词)
0=
就
计字节
串>数
就
♀
否则
字串未定义词名串字串+传送
词名串计字节
回车印字串
全复位
然后
否则
执行
然后
。★
字串看数摞查词测试数摞已空!★
字串123456查词测试★.
看数摞[1]123456★.
显123456★
字串看方法查词测试
看方法未定义
汉编系统编译流程如右图(流程图来源:汉编新浪博客)所示。
汉编语言坚持“结构化程序设计”原理:
·词必须在引用之前被定义;
·逻辑流限制只有顺序、条件和循环,有专门的词用于实现常用的程序控制结构;
·程序员使用许多小的、独立的模块(词)来实现最大的可测试性和可靠性;
这种方法有两个明显的优点
·新的词总是用以前定义和测试过的词来构造,所以调试更容易。模块可以单独执行以测试它的功能;
·固有的模块性使汉编语言成为一个“设计性语言”,允许自顶向下的设计同时保持自底向上的测试。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程序中使用,但是它的功能只需要定义一次;
这些都保证了汉编软件能够快速和有效地被开发,同时,如果管理得当,也可以作为自身文档的基础。
汉编语言的5个主要元素决定了它的特点:
·一个词典;
·两个数摞,一个是参数摞,另一个是用于嵌套的返回摞;
·键盘(输入流)解释器;
·一个编译器;
·虚拟存储; 词典是汉编定义词的数据和代码存储空间,也为编译建立了词的索引。词典中的词包括汉编程序代码词、常数定义词、变量定义词、不定量定义词,面向对象部分还有模板、对象、对象事件、消息。
汉编代码存储在词典中。词典占据了系统存储器的很大部分,它由一个串线链接的可变长度的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定义了一个词。每个定义的内容根据词的类型(数据项、常数、操作序列等)而有所不同,词典是可扩展的。
词是由“定义词”加入词典的,最常用的定义词是“编。”当“编”执行的时候,马上就把后面的词名扫描,建立一个词典项,然后进入“编译”模式。有许多不同的编译方法,最常用的是“串线编码”,这种方法把定义编译成一系列以前定义词的地址引用。词的定义由“。”(句号)结束。下面就是一个词的定义:
编平方(--)♂*显。
当一个词名项被编译到词典中的时候(称为定义的首部),它包含一个指向词典中前一个首部的指针。新词的词名加入词典(这里就是平方),接着一个指向词名为“(编)”子程序调用的指针编译到词典中作为定义的第一部分,这个指针指向一段在解释定义体时需要执行的代码。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唯一的编译技术,但它的应用最为普遍,这种技术称为间接串线编码,因为定义中的第一个项目是一段代码的引用,这段代码知道如何解释定义的其它部分。
定义的其它部分称为这个定义的体。在编译模式下,系统将依次寻找每个词的首部。每个首部地址依次放到定义体中,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地址列表。最后在到达“。”时,词名为“。”的子程序地址被编译进词典。“。”子程序用来将控制返回到调用词,就像一个子程序返回一样。
D. 如何学好 程序设计语言 编译原理 诚求
1.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编程对大多数IT业人员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学编程,做一名编程人员,从个人角度讲,可以解决在软件使用中所遇到的问题,改进现有软件,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添加重要得砝码,有利于在求职道路上谋得一个好的职位;从国家的角度,可以为中国的软件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一名优秀的程序员永远是被争夺的对象。学习编程还能锻炼思维,使我们的逻辑思维更加严密;能够不断享受到创新的乐趣,将一直有机会走在高科技的前沿,因为程序设计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知识经济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机会,要想真正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在IT行业里干出一番事业来,有所作为,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是一个基本条件和要求。
2.打好基础
学编程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总结之有以下几方面:
(1)数学基础 从计算机发展和应用的历史来看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和体系结构等都是有数学家提出的,最早的计算机也是为数值计算而设计的。因此,要学好计算机就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出学者有高中水平就差不多了。
(2)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程序设计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逻思力”的培养要长时间的实践锻炼。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最重要的是掌握编程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反复的实践、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中逐渐地积累。因此在学习编程过程中,我们不必等到什么都完全明白了才去动手实践,只要明白了大概,就要敢于自己动手去体验。谁都有第一次。有些问题只有通过实践后才能明白,也只有实践才能把老师和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高手都是这样成材的。
(3)选择一种合适的入门语言 面对各种各样的语言,应按什么样的顺序学呢?程序设计工具不外乎如下几类: 1)本地开发应用软件开发的工具有:Visual Basic 、Delphi 、VC++ ( C++ Builder ) 等;数据库开发工具有:Visual Foxpro 、Oracle Developer 、Power Builder 等。 2)跨平台开发开发工具如 Java 等。 3)网络开发对客户端开发工具如:Java Script 等;对服务器开发工具如:PHP 、ASP 、JSP 、ISAPI 、NSAPI 、CGI 等。以上不同的环境下几种开发工具中 VB 法简单并容易理解,界面设计是可设化的,易学、易用。选 VB 作为入门的方向对出学者是较为适合的。
3. 注意理解一些重要概念
一本程序设计的书看到的无非就是变量、函数、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等概念,但要真正能进行编程应用,需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不要只简单地学习语法、结构,而要吃透针对这些语法、结构的应用例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掌握编程思想
学习一门语言或开发工具,语法结构、功能调用是次要的,最主要是学习它的思想。例如学习 VC 就要学习 Windows 的内在机理、什么是线程......;学习 COM 就要知道 VTALBE 、类厂、接口、idl......,关键是学一种思想,有了思想,那么我们就可以触类旁通。
5.多实践、多交流
掌握编程思想必须在编程实际工作中去实践和体会。编程起步阶段要经常自己动手设计程序,具体设计时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要多想几种解决的方案。这就要多交流,各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角度各异,各有高招,通过交流可不断吸收别人的长处,丰富编程实践,帮助自己提高水平。亲自动手进行程序设计是创造性思维应用的体现,也是培养逻辑思维的好方法。
6.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编程入门不难,但入门后不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相对来说较为漫长。在此期间要注意养成一些良好的编程习惯。编程风格的好坏很大程度影响程序质量。良好的编程风格可以使程序结构清晰合理,且使程序代码便于维护。如代码的缩进编排、变量命令规则的一致性、代码的注释等。
7.上网学编程
在网上可以学到很多不同的编程思想、方法、经验和技巧,有大量的工具和作品及相关的辅导材料供下载。例如网站“编程课堂”()主要以 VB 和 Delph;教学和交流为主,提供大量实用技巧;网站“现在时编程学园”()是专门介绍C、VC、VB、Delphi 等的综合编程网站;网站“ VB 编程乐园 ”()提供内容丰富而且实用的编程技术文章、精选控件、源代码下载、计算机考试、相关软件以及编程书籍推荐等等。
8.加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再学习
学编程是符合“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一个认识过程。一开始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包括编程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了入门的条件,就可以开始编程的实践,从实践中可以发现问题需要加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再学习。程序人人皆可编,但当你发现编到一定程度很难再提高的时候,就要回头来学习一些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基础理论。学过之后,很多以前遇到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因此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针对应用中的困惑和问题深入学习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数理逻辑、代数系统、图论、离散数学等数学理论基础知识。这样经过不断的学习,再努力地实践,编程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E. 编译程序的构造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和技术
内容包括语言和文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F. 程序编译连接的过程中各干了什么事情
呵呵,楼主应该看看《编译原理》。
我的空间里的一篇日志或许对楼主也有帮助。
链接是把程序代码与所需要的其他目标代码,或函数库,Run-time 库连接在一起。
比如 printf,程序代码里没有它内部实现的代码,只是说要调用这个功能。
连接程序会把它内部实现代码从 Run-time 库里提出来,放在一起,这样程序才可以单独执行。
对于使用了第三方函数库的代码来说,链接程序同样会在第三方函数库中提取相关内容,加在一个可执行文件(Exe 或其他)中。
另外,一些比较大的程序,可能会分若干个文件,它们互相调用彼此的函数。可以独立编译成若干个目标代码。如果这些函数有的缺失了,编译也可以通过。
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于大型程序,分成若干部分分别编译,加快了编译过程。同时,减少每个源码文件的行数。
比如,写一个计算程序。后台计算有一个文件,可以编译成功。前台界面有一个文件,也可以编译成功。它们分辨编译成两个不同的目标代码文件(obj 或其他)
然后经过链接过程
这个例子的话,可以认为有这个式子:
前台.obj + 后台.obj + .... + 第三方函数库 + Run-time 库 = Exe
链接的时候,才会检查这种相互依赖是否完整。
比如前台部分是否使用了有些函数,而这些函数在后台处理模块中并不存在?或者忘记写这个函数了?
或者是否调用了一个后台函数,而这个函数的参数与调用的时候根本不一致?
发生这些情况时,才会给出链接警告和错误。
G. 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利用编译程序从源语言编写的源程序产生目标程序的过程; 用编译程序产生目标程序的动作。 编译就是把高级语言变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2进制语言,计算机只认识1和0,编译程序把人们熟悉的语言换成2进制的。
编译程序把一个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的工作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检查和中间代码生成
(7)程序编译原理生动形象扩展阅读:
编译程序的语法分析器以单词符号作为输入,分析单词符号串是否形成符合语法规则的语法单位,如表达式、赋值、循环等,最后看是否构成一个符合要求的程序,按该语言使用的语法规则分析检查每条语句是否有正确的逻辑结构,程序是最终的一个语法单位。
编译程序的语法规则可用上下文无关文法来刻画。语法分析的方法分为两种:自上而下分析法和自下而上分析法。自上而下就是从文法的开始符号出发,向下推导,推出句子。
而自下而上分析法采用的是移进归约法,基本思想是:用一个寄存符号的先进后出栈,把输入符号一个一个地移进栈里,当栈顶形成某个产生式的一个候选式时,即把栈顶的这一部分归约成该产生式的左邻符号。
H. 为什么要学习编译原理(转)
大学课程为什么要开设编译原理呢?这门课程关注的是编译器方面的产生原理和技术问题,似乎和计算机的基础领域不沾边,可是编译原理却一直作为大学本科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成为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内容。编译原理及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算法问题而已,当然由于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其解决算法也相对复杂。我们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也是讲算法的,不过讲的基础算法,换句话说讲的是算法导论,而编译原理这门课程讲的就是比较专注解决一种的算法了。在20世纪50年代,编译器的编写一直被认为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第一Fortran的编译器据说花了18年的时间才完成。在人们尝试编写编译器的同时,诞生了许多跟编译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而这些理论和技术比一个实际的编译器本身价值更大。就犹如数学家们在解决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虽然没有最终解决问题,但是其间诞生不少名着的相关数论。 推荐参考书 虽然编译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部分,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来说,要自己写出一个像TurbocC,Java那样的编译器来说还是太难了。不仅写编译器困难,学习编译原理这门课程也比较困难。 第一本书的原名叫《CompilersPrinciples,Techniques,andTools》,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是龙书。原因是这本书的封面上有条红色的龙,也因为獗臼樵诒嘁朐?砘?嘴域确实?忻?所以很多国外的学者都直接取名为龙书。最近机械工业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此书的中文版,名字就叫《编译原理》。该书出的比较早,大概是在85或86年编写完成的,作者之一还是着名的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里面讲解的核心编译原理至今都没有变过,所以一直到今天,它的价值都非凡。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实际的小例子,把编译原理的大致内容罗列出来,让很多编译原理的初学者很快心里有了个底,也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理论,怎么运用这些理论。而这一点是我感觉国内的教材缺乏的东西,所以国内的教材都不是写给愿意自学的读者,总之让人看了半天,却不知道里面的东西有什么用。 第二本书的原名叫《ModernCompilerDesign》,中文名字叫做《现代编译程序设计》。该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所出。此书比较关注的是编译原理的实践,书中给出了不少的实际程序代码,还有很多实际的编译技术问题等等。此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其现代而字。在传统的编译原理教材中,你是不可能看到如同Java中的垃圾回收等算法的。因为Java这样的解释执行语言是在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东西。如果你想深入学习编译原理的理论知识,那么你肯定得看前面那本龙书,如果你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先进的编译器,那么你得看这本《现代编译程序设计》。 第三本书就是很多国内的编译原理学者都推荐的那本《编译原理及实践》。或许是这本书引入国内比较早吧,我记得我是在高中就买了这本书,不过也是在前段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此书作为入门教程也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书中给出的编译原理讲解也相当细致,虽然不如前面的龙书那么深入,但是很多地方都是点到为止,作为大学本科教学已经是十分深入了。该书的特点就是注重实践,不过感觉还不如前面那本《现代编译程序设计》的实践味道更重。此书的重点还是在原理上的实践,而非前面那本那样的技术实践。《编译原理及实践》在讲解编译原理的各个部分的同时,也在逐步实践一个现代的编译器TinyC.等你把整本书看完,差不多自己也可以写一个TinyC了。作者还对Lex和Yacc这两个常用的编译相关的工具进行了很详细的说明,这一点也是很难在国内的教材中看到的。 推荐了这三本教材,都有英文版和中文版的。很多英文好的同学只喜欢看原版的书,不我的感觉是这三本书的翻译都很不错,没有必要特别去买英文版的。理解理论的实质比理解表面的文字更为重要。 编译原理的实质 几乎每本编译原理的教材都是分成词法分析,语法分析(LL算法,递归下降算法,LR算法),语义分析,运行时环境,中间代码,代码生成,代码优化这些部分。其实现在很多编译原理的教材都是按照85,86出版的那本龙书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所以那本龙书的内容格式几乎成了现在编译原理教材的定式,包括国内的教材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大学里面的本科教学是不可能把上面的所有部分都认真讲完的,而是比较偏重于前面几个部分。像代码优化那部分东西,就像个无底洞一样,如果要认真讲,就是单独开一个学期的课也不可能讲得清楚。所以,一般对于本科生,对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掌握要求就相对要高一点了。 词法分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能是词法分析程序本身实现起来很简单吧,很多没有学过编译原理的人也同样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词法分析程序。不过编译原理在讲解词法分析的时候,重点把正则表达式和自动机原理加了进来,然后以一种十分标准的方式来讲解词法分析程序的产生。这样的做法道理很明显,就是要让词法分析从程序上升到理论的地步。 语法分析部分就比较麻烦一点了。现在一般有两种语法分析算法,LL自顶向下算法和LR自底向上算法。LL算法还好说,到了LR算法的时候,困难就来了。很多自学编译原理的都是遇到LR算法的理解成问题后就放弃了自学。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只要大家理解就可以了,又不是像词法分析那样非得自己写出来才算真正的会。像LR算法的语法分析器,一般都是用工具Yacc来生成,实践中完全没有比较自己来实现。对于LL算法中特殊的递归下降算法,因为其实践十分简单,那么就应该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写。当然,现在也有不少好的LL算法的语法分析器,不过要是换在非C平台,比如Java,Delphi,你不能运用YACC工具了,那么你就只有自己来写语法分析器。 等学到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时候,你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疑问: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到底有什么?就从编译器的角度来讲,编译器需要把程序员写的源程序转换成一种方便处理的数据结构(抽象语法树或语法树),那么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通过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的。其实词法分析并非一开始就被列入编译器的必备部分,只是我们为了简化语法分析的过程,就把词法分析这种繁琐的工作单独提取出来,就成了现在的词法分析部分。除了编译器部分,在其它地方,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也是有用的。比如我们在DOS,Unix,Linux下输入命令的时候,程序如何分析你输入的命令形式,这也是简单的应用。总之,这两部分的工作就是把不规则的文本信息转换成一种比较好分析好处理的数据结构。那么为什么编译原理的教程都最终把要分析的源分析转换成树这种数据结构呢?数据结构中有Stack,Line,List这么多数据结构,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Tree这种结构有很强的递归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Tree的任何结点Node提取出来后,它依旧是一颗完整的Tree。这一点符合我们现在编译原理分析的形式语言,比如我们在函数里面使用函树,循环中使用循环,条件中使用条件等等,那么就可以很直观地表示在Tree这种数据结构上。同样,我们在执行形式语言的程序的时候也是如此的递归性。在编译原理后面的代码生成的部分,就会介绍一种堆栈式的中间代码,我们可以根据分析出来的抽象语法树,很容易,很机械地运用递归遍历抽象语法树就可以生成这种指令代码。而这种代码其实也被广泛运用在其它的解释型语言中。像现在流行的Java,.NET,其底层的字节码bytecode,可以说就是这中基于堆栈的指令代码的。 关于语义分析,语法制导翻译,类型检查等等部分,其实都是一种完善前面得到的抽象语法树的过程。比如说,我们写C语言程序的时候,都知道,如果把一个浮点数直接赋值给一个整数,就会出现类型不匹配,那么C语言的编译器是怎么知道的呢?就是通过这一步的类型检查。像C++语言这中支持多态函数的语言,这部分要处理的问题就更多更复杂了。大部编译原理的教材在这部分都是讲解一些比较好的处理策略而已。因为新的问题总是在发生,旧的办法不见得足够解决。 本来说,作为一个编译器,起作用的部分就是用户输入的源程序到最终的代码生成。但是在讲解最终代码生成的时候,又不得不讲解机器运行环境等内容。因为如果你不知道机器是怎么执行最终代码的,那么你当然无法知道如何生成合适的最终代码。这部分内容我自我感觉其意义甚至超过了编译原理本身。因为它会把一个计算机的程序的运行过程都通通排在你面前,你将来可能不会从事编译器的开发工作,但是只要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相关的领域,都会涉及到程序的执行过程。运行时环境的讲解会让你更清楚一个计算机程序是怎么存储,怎么装载,怎么执行的。关于部分的内容,我强烈建议大家看看龙书上的讲解,作者从最基本的存储组织,存储分配策略,非局部名字的访问,参数传递,符号表到动态存储分配(malloc,new)都作了十分详细的说明。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编写平常程序的时候经常要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少去探求其内部是如何完成。 关于中间代码生成,代码生成,代码优化部分的内容就实在不好说了。国内很多教材到了这部分都会很简单地走马观花讲过去,学生听了也只是作为了解,不知道如何运用。不过这部分内容的东西如果要认真讲,单独开一学期的课程都讲不完。在《编译原理及实践》的书上,对于这部分的讲解就恰到好处。作者主要讲解的还是一种以堆栈为基础的指令代码,十分通俗易懂,让人看了后,很容易模仿,自己下来后就可以写自己的代码生成。当然,对于其它代码生成技术,代码优化技术的讲解就十分简单了。如果要仔细研究代码生成技术,其实另外还有本叫做《》,那本书现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的,十分厚重,而且是英文原版。不过这本书我没有把它列为推荐书给大家,毕竟能把龙书的内容搞清楚,在中国已经就算很不错的高手了,到那个时候再看这本《》也不迟。代码优化部分在大学本科教学中还是一个不太重要的部分,就是算是实践过程中,相信大家也不太运用得到。毕竟,自己做的编译器能正确生成执行代码已经很不错了,还谈什么优化呢? 编译原理的课程毕竟还只是讲解原理的课程,不是专门的编译技术课程。这两门课程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编译技术更关注实际的编写编译器过程中运用到的技术,而原理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