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粒子算法

粒子算法

发布时间:2022-01-12 06:16:50

❶ 粒子群中的粒子个数和粒子长度有啥区别,哪个是算法的解的个数谢谢

粒子个数可以理解为问题可能的解的个数,长度是根据问题需要设计的,和算法解无关~~~另外粒子群求出的结果是适应值函数的最优值,所以不存在什么接的个数问题,一般就一个最优解,某些问题则是有限个极值点

❷ 粒子群算法中的适应度

粒子群算法,也称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缩写为 PSO,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进化算法(Evolutionary Algorithm - EA)。PSO 算法属于进化算法的一种,和模拟退火算法相似,它也是从随机解出发,通过迭代寻找最优解,它也是通过适应度来评价解的品质,但它比遗传算法规则更为简单,它没有遗传算法的"交叉"(Crossover) 和"变异"(Mutation) 操作,它通过追随当前搜索到的最优值来寻找全局最优。这种算法以其实现容易、精度高、收敛快等优点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示了其优越性。粒子群算法是一种并行算法。

❸ 粒子群算法中的“粒子的维数”指什么

不是,是类比解的某一维特征或属性,即数据集的特征。

❹ 粒子群算法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啊

不知道是不是不一样的时间复杂度不一样不,,看到一个是马文正。田军一篇文献里有,可以去找找

❺ 我还是不懂粒子群算法中的粒子到底代表什么

若把最优粒子理解为自变量x,问题的解就是函数y~~~而粒子就是求解过程中出现的可能解的”自变量“

❻ 粒子群算法的优缺点

优点:PSO同遗传算法类似,是一种基于迭代的优化算法。系统初始化为一组随机解,通过迭代搜寻最优值。同遗传算法比较,PSO的优势在于简单容易实现,并且没有许多参数需要调整。

缺点:在某些问题上性能并不是特别好。网络权重的编码而且遗传算子的选择有时比较麻烦。最近已经有一些利用PSO来代替反向传播算法来训练神经网络的论文。

(6)粒子算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基础粒子群算法步骤较为简单。粒子群优化算法是由一组粒子在搜索空间中运动,受其自身的最佳过去位置pbest和整个群或近邻的最佳过去位置gbest的影响。

对于有些改进算法,在速度更新公式最后一项会加入一个随机项,来平衡收敛速度与避免早熟。并且根据位置更新公式的特点,粒子群算法更适合求解连续优化问题。

❼ 粒子群算法和离散粒子群算法有什么不同主要差别体现在哪里

一般就是在跟新粒子位置后,对粒子进行离散点处理。
比如:
你的粒子的离散点是0到9的整数。
那么对每个粒子更新位置后,比如是在(0,1)范围内的随机数。那么就(0,0.1)范围令其值为0;(0.1,0.2)范围令其值为1;............(0.9.1)范围令其值为9。
当然初始位置值也需要这样处理。

❽ 粒子群算法的参数设置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应用PSO解决优化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步骤: 问题解的编码和适应度函数 不需要像遗传算法一样是二进制编码(或者采用针对实数的遗传操作.例如对于问题 f(x) = x1^2 + x2^2+x3^2 求解, 粒子可以直接编码为 (x1, x2, x3), 而适应度函数就是f(x). 接着我们就可以利用前面的过程去寻优.这个寻优过程是一个叠代过程, 中止条件一般为设置为达到最大循环数或者最小错误
PSO中并没有许多需要调节的参数,下面列出了这些参数以及经验设置
粒子数: 一般取 20 – 40. 其实对于大部分的问题10个粒子已经足够可以取得好的结果, 不过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或者特定类别的问题, 粒子数可以取到100 或 200
粒子的长度: 这是由优化问题决定, 就是问题解的长度
粒子的范围: 由优化问题决定,每一维可以设定不同的范围
Vmax: 最大速度,决定粒子在一个循环中最大的移动距离,通常设定为粒子的范围宽度,例如上面的例子里,粒子 (x1, x2, x3) x1 属于 [-10, 10], 那么 Vmax 的大小就是 20
学习因子: c1 和 c2 通常等于 2. 不过在文献中也有其他的取值. 但是一般 c1 等于 c2 并且范围在0和4之间
中止条件: 最大循环数以及最小错误要求. 例如, 在上面的神经网络训练例子中, 最小错误可以设定为1个错误分类, 最大循环设定为2000, 这个中止条件由具体的问题确定.
全局PSO和局部PSO: 我们介绍了两种版本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全局版和局部版. 前者速度快不过有时会陷入局部最优. 后者收敛速度慢一点不过很难陷入局部最优. 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先用全局PSO找到大致的结果,再用局部PSO进行搜索. 代码来自2008年数学建模东北赛区B题, #includestdafx.h#include<math.h>#include<time.h>#include<iostream>#include<fstream>usingnamespacestd;intc1=2;//加速因子intc2=2;//加速因子doublew=1;//惯性权重doubleWmax=1;//最大惯性权重doubleWmin=0.6;//最小惯性权重intKmax=110;//迭代次数intGdsCnt;//物资总数intconstDim=10;//粒子维数intconstPNum=50;//粒子个数intGBIndex=0;//最优粒子索引doublea=0.6;//适应度调整因子doubleb=0.5;//适应度调整因子intXup[Dim];//粒子位置上界数组intXdown[Dim]=;//粒子位置下界数组intValue[Dim];//初始急需度数组intVmax[Dim];//最大速度数组classPARTICLE;//申明粒子节点voidCheck(PARTICLE&,int);//约束函数voidInput(ifstream&);//输入变量voidInitial();//初始化相关变量doubleGetFit(PARTICLE&);//计算适应度voidCalculateFit();//计算适应度voidBirdsFly();//粒子飞翔voidRun(ofstream&,int=2000);//运行函数classPARTICLE//微粒类{public:intX[Dim];//微粒的坐标数组intXBest[Dim];//微粒的最好位置数组intV[Dim];//粒子速度数组doubleFit;//微粒适合度doubleFitBest;//微粒最好位置适合度};PARTICLEParr[PNum];//粒子数组intmain()//主函数{ofstreamoutf(out.txt);ifstreaminf(data.txt);//关联输入文件inf>>GdsCnt;//输入物资总数Input(inf);Initial();Run(outf,100);system(pause);return0;}voidCheck(PARTICLE&p,intcount)//参数:p粒子对象,count物资数量{srand((unsigned)time(NULL));intsum=0;for(inti=0;i<Dim;i++){if(p.X>Xup)p.X=Xup;elseif(p.X<Xdown)p.X=Xdown;if(p.V>Vmax)p.V=Vmax;elseif(p.V<0)p.V=0;sum+=p.X;}while(sum>count){p.X[rand()%Dim]--;sum=0;for(inti=0;i<Dim;i++){if(p.X>Xup)p.X=Xup;elseif(p.X<Xdown)p.X=Xdown;if(p.V>Vmax)p.V=Vmax;elseif(p.V<0)p.V=0;sum+=p.X;}}voidInput(ifstream&inf)//以inf为对象输入数据{for(inti=0;i<Dim;i++)inf>>Xup;for(inti=0;i<Dim;i++)inf>>Value;}voidInitial()//初始化数据{GBIndex=0;srand((unsigned)time(NULL));//初始化随机函数发生器for(inti=0;i<Dim;i++)Vmax=(int)((Xup-Xdown)*0.035);for(inti=0;i{for(intj=0;j<Dim;j++){Parr.X[j]=(int)(rand()/(double)RAND_MAX*(Xup[j]-Xdown[j])-Xdown[j]+0.5);Parr.XBest[j]=Parr.X[j];Parr.V[j]=(int)(rand()/(double)RAND_MAX*(Vmax[j]-Vmax[j]/2));}Parr.Fit=GetFit(Parr);Parr.FitBest=Parr.Fit;if(Parr.Fit>Parr[GBIndex].Fit)GBIndex=i;}}doubleGetFit(PARTICLE&p)//计算对象适应度{doublesum=0;for(inti=0;i<Dim;i++)for(intj=1;j<=p.X;j++)sum+=(1-(j-1)*a/(Xup-b))*Value;returnsum;}voidCalculateFit()//计算数组内各粒子的适应度{for(inti=0;i{Parr.Fit=GetFit(Parr);}}voidBirdsFly()//粒子飞行寻找最优解{srand((unsigned)time(NULL));staticintk=10;w=Wmax-k*(Wmax-Wmin)/Kmax;k++;for(inti=0;i{for(intj=0;j<Dim;j++){Parr.V[j]=(int)(w*Parr.V[j]);Parr.V[j]+=(int)(c1*rand()/(double)RAND_MAX*(Parr.XBest[j]-Parr.X[j]);Parr.V[j]+=c2*rand()/(double)RAND_MAX*(Parr[GBIndex].XBest[j]-Parr.X[j]));}}Check(Parr,GdsCnt);for(intj=0;j<Dim;j++){Parr.X[j]+=Parr.V[j];Check(Parr,GdsCnt);}CalculateFit();for(inti=0;i{if(Parr.Fit>=Parr.FitBest){Parr.FitBest=Parr.Fit;for(intj=0;j<Dim;j++)Parr.XBest[j]=Parr.X[j];}}GBIndex=0;for(inti=0;i{if(Parr.FitBest>Parr[GBIndex].FitBest&&i!=GBIndex)GBIndex=i;}}voidRun(ofstream&outf,intnum)//令粒子以规定次数num飞行{for(inti=0;i<num;i++){BirdsFly();outf<<(i+1)<<ends<for(intj=0;j<Dim;j++)outf<outf<<endl;}cout<<Done!<<endl;}

❾ 梯度下降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区别

粒子群(PSO)算法是近几年来最为流行的进化算法,最早是由Kenned和Eberhart于1995年提出.PSO 算法和其他进化算法类似,也采用“群体”和“进化”的概念,通过个体间的协作与竞争,实现复杂空间中最优解的搜索.PSO 先生成初始种群,即在可行解空间中随机初始化一群粒子,每个粒子都为优化问题的一个可行解,并由目标函数为之确定一个适应值(fitness value).PSO 不像其他进化算法那样对于个体使用进化算子,而是将每个个体看作是在n 维搜索空间中的一个没有体积和重量的粒子,每个粒子将在解空间中运动,并由一个速度决定其方向和距离.通常粒子将追随当前的最优粒子而运动,并经逐代搜索最后得到最优解.在每一代中,粒子将跟踪两个极值,一为粒子本身迄今找到的最优解 pbest ,另一为全种群迄今找到的最优解 gbest.由于认识到 PSO 在函数优化等领域所蕴含的广阔的应用前景,在 Kenned 和 Eberhart 之后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提出了多种 PSO改进算法,并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

❿ 粒子滤波算法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

粒子滤波(PF: Particle Filter)算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Poor Man's Monte Carlo问题的研究,但第一个具有应用性的粒子滤波算法于1993年由Gordon等提出(“A novel Approach to nonlinear/non-Gaussian Bayesian State estimation”)。它是利用粒子集来表示概率,可以用在任何形式的状态空间模型上。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从后验概率中抽取的随机状态粒子来表示其分布情况,是一种顺序重要性采样法(Sequential Importance Sampling)。

粒子滤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目标跟踪(“A probabilistic framework for matching temporal trajectories”)等视觉任务方面。粒子滤波算法有许多不同的改进方式。针对不同的问题,PF算法被改造以适应更好的问题。本文主要侧重于目标跟踪方面的应用。以人脸跟踪为例,下图展示了粒子滤波的跟踪结果。下面介绍下粒子滤波的基本过程:初始化、概率转移、权重重计算和重采样四个阶段。

1.初始化阶段

跟踪区域初始化。在使用粒子滤波算法进行目标跟踪前需要选择要跟踪的目标物体。这个过程可以用人工划定方法和自动识别方法。使用人工的方法可以通过鼠标在图像区域标记出一个感兴趣矩形;使用自动的方法就是利用自动的目标检测技术,初步检测出图像中要跟踪物体的大致位置。以人脸跟踪为例,人工方法就是鼠标划定视频第一帧中人脸的区域;自动方法就是可以使用人脸检测算法检测出人脸的初始位置。

粒子初始化。对于本文人脸检测的示例,粒子就是图像中的矩形区域,主要由矩形中心(x,y)和宽高(w,h)四个变量表示。粒子初始化的步骤,就是在图像中选择指定数量的粒子(矩形),比如N=100个粒子。粒子初始化过程就是在图像中随机或指定方式放粒子。比如说,我们可以指定100个粒子初始状态和跟踪区域一致,即粒子参数和跟踪区域的(x,y,w,h)相等。

2.状态转移阶段

使用粒子滤波算法来对目标进行跟踪,即是通过前一次的先验概率来估算出当前环境下的后验概率密度,这个过程也是由粒子来完成的。具体来说,即根据上一帧中粒子的状态(x,y,w,h)t-1,来估计出本帧中各个粒子的状态(x,y,w,h)t。从上一帧图像的粒子状态转变为当前帧粒子的状态,这个变异过程就叫作转移(transmission)。粒子滤波的转移方程跟Kalman滤波的差不多:

上面的是状态转移方程,下面的为观测方程,wk和vk是高斯噪声。在本文示例中,xk=(x,y,w,h)t。变量x,y,w,h可以依据公式(1)分别更新。在不同的算法中,f采用的函数也不相同。如果xk=xk-1+wk,则状态转移方程其实是随机游走过程;如果xk=Axk-1+wk,状态转移方程则为一阶自回归方程;如果xk=A1xk-1+A2xk-2+wk,则状态转移方程为二阶自回归方程。

3.权重重计算阶段

转移阶段将上一帧中粒子的位置进行了转移,得到当前帧中新的位置。但并不是所有粒子的作用都有用。也就是有些粒子并不是跟踪区域所要所移动的位置。因此,在此阶段,粒子滤波算法将对每个粒子进行打分,将得分较低的粒子删除,将得分多的粒子生成更多的粒子(重采样过程完成)。具体打分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需求会不同,例如人脸跟踪方法中使用距离作为衡量的标准。将每个粒子与跟踪区域进行相似度计算(在这里,分别提取粒子和跟踪区域的视觉特征进行计算,比如颜色直方图),使用相似度作为相应粒子的权重。每一个粒子都需要计算其权重,并且需要将其归一化。该阶段其实也是后验概率进行更新的过程。

4.重采样阶段

粒子滤波算法会淘汰权值低的粒子,让权值高的粒子来产生出更多的粒子,这就使得算法朝着权值高的地方收敛。假设有100个粒子,1号粒子的权重为0.02而2号粒子的权重为0.003。于是在重采样阶段,1号粒子生孩子的指标是0.02×100=2,2号粒子的指标是0.003×100=0.3,可以发现,1号粒子除了刚产生的粒子外还要再额外的产生一个粒子,而2号粒子就被铲除了。如此,最后得到的100个粒子即为所求,然后取个加权平均就得到了目标的状态值。

阅读全文

与粒子算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安卓怎么直接输入字母 浏览:553
命令与征服心得 浏览:775
怎么查看安卓图标的代码 浏览:233
服从命令的意义 浏览:464
网页换服务器注意什么 浏览:361
下载用的文件夹怎么弄 浏览:371
linux设置宽带 浏览:69
迪杰斯特拉算法复杂度 浏览:942
手机app最下面那一栏叫什么 浏览:89
U盘把文件夹弄成了应用程序 浏览:312
冬天程序员的漫漫讨薪路 浏览:1002
老式程序员亲历 浏览:720
安卓机如何录制手机内声音 浏览:440
东南v3压缩机 浏览:326
美食拍摄视频用什么app高清 浏览:727
程序员五年还没成为大牛吗 浏览:872
河南数据加密企业 浏览:798
苏州的java培训 浏览:543
快手抽奖源码 浏览:343
硅云服务器安装宝塔出错 浏览: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