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平台,实际上包含两个概念:
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同一个体系结构可以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同样,同一个操作系统也可以在不同的体系结构上运行。
方法及步骤:
1、搭建交叉编译环境
选...
⑵ 如何在linux虚拟机里安装交叉编译
安装Arm-Linux交叉编译器正确的方法:
首先我用的是天嵌自带的交叉编译器EABI-4.3.3_EmbedSky_20100610.tar.bz2,
1. 首先建一个存放交叉编译器的目录,我建的目录的绝对路径是:/opt/TQ (TQ就是我建的目录)
2. 解压EABI-4.3.3_EmbedSky_20100610.tar.bz2:
tar xjvf EABI-4.3.3_EmbedSky_20100610.tar.bz2
该文件解压后,就会在TQ这个目录中生成两个目录:opt,usr;
3. 添加环境变量 :
在/etc/profile中添加
# Path manipulation
if [ "$EUID" = "0" ]; then
pathmunge /sbin
pathmunge /usr/sbin
pathmunge /usr/local/sbin
pathmunge /opt/TQ/opt/EmbedSky/4.3.3/bin/
fi
添加完后 source /etc/profile 使他生效;
4. 在控制台执行以下命令:
cp /opt/TQ/opt/EmbedSky/4.3.3/bin /usr/local/arm
总结:第3步和第4步这两步少了一步就会出现以下错误:
arm-none-linux-gnueabi-gcc: error trying to exec 'cc1': execvp: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经验:若在解压时 用下面的命令:
tar xjvf EABI-4.3.3_EmbedSky_20100610.tar.bz2 -C/
就可以省去第四步
-C / :的意识是解压到指定目录,这里指根目录,由于该压缩包内部的目录结构本身包含usr/local/arm,所以解压到根目录实际上就是把文件解压到/usr/local/arm文件夹下。
⑶ LINUX交叉编译工具链和GCC是什么关系啊
编译工具链一般最简化的为
binutils
+
gcc
+
glibc
+
kernel-header
组合的环境。
GCC
就是编译器,他的输出每次安装只能有针对一个架构的指令输出。如果要多个架构输出,那就要装多个
GCC
,所以编译工具链里面会有一个
GCC
。
交叉编译就是跨架构编译,编译出来的程序不能在本机执行(当然有例外情况)。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交叉编译工具链。
工具链光有
GCC
是不行的,还需要一个
binutils
的二进制连接器,以及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架构的
C
库,C
库还需要一个目标架构的内核源代码才能完全工作(当然不是必须的,但编译有的时候需要)
又因为
GCC
、binutils
不能实现单软件同时多架构输出,所以需要单独另装,又加上
C
库和内核头文件需要目标架构的东西而不能用本机本地架构的数据。
所以一个交叉编译工具链就是针对目标架构准备的单独安装单独使用的
binutils
+
gcc
+
glibc
+
kernel-header
的集合了。
PS:这个
kernel-header
并不一定就是
Linux
,他还可以是别的系统核心开发库,比如
FreeBSD
。
⑷ linux 交叉编译器 有哪些
编译选项个数
内核的编译选项的个数非常多, v2.6.38的内核中就有 12 000 个左右的设置选项(这是包含所有arch的配置选项).
内核编译选项不仅多, 有些编译选项之间还存在依赖关系, 所以手动设置编译选项几乎是不可能的.
值得庆幸的是, 只要知道自己需要设置的那些选项, 就可以使用 make ***config 来进行设置, 它还会自动处理依赖关系.
配置编译选项:
设置内核编译选项是通过 kconfig 这个工具来完成的.
kconfig 的源码就是内核代码中 script/kconfig 目录下
各个编译选项的选择有3种方式:
编译方法:
make menuconfig :: 源码根目录下生成 .config (没有会自动生成), .config中就是各个内核编译选项的选择状况.
make defconfig :: 根据当前系统的架构默认 .config 生成内核源码目录下的 .config (每个架构的配置文件: ex. arch/x86/configs/x86_64_defconfig)
make oldconfig :: 将已有的 .config 放到源码根目录下后执行, 目的是为了复用之前的内核编译选项的配置.
make xconfig :: 图形化配置, 需要qt3, 个人觉得没有必要, 有 make menuconfig 就足够了.
make localmodconfig :: 生成以正在使用的内核模块为对象的 .config
=y :: 直接编译到内核中
=m :: 以模块方式编译到内核中
不设置 :: 不编译
⑸ 如何建立Linux交叉编译环境
从网上下载arm-linux-gcc 4.4.3的源码
2
进入Linux的终端,将当前目录设为arm-linux-gcc的下载目录,输入tar -xzf arm-linux-gcc-4.4.3.tar.gz,将文件解压,解压后会有一个opt的文件夹。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3
在/usr/local/下建立一个名为arm的文件夹,在终端中输入命令:cd /usr/local/,回车,然后再输入命令:mkdir arm,建立arm目录,并修改该文件夹的属性为rwx,输入命令:chmod 777 arm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4
将之前解压得到的opt文件压下的源码,复制到上一步中创建的arm文件夹下,在终端中输入命令:sudo cp -r /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 /usr/local/arm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5
到这里已经基本安装好了,到为了避免每次使用arm-linux-gcc时都要输入它所在的完整路径,所以这里我们要修改一下环境变量$PATH。在终端中输入:sudo gedit /etc/profile,打开profile文件,在最后一行加上“export PATH=$PATH:/usr/local/arm/4.4.3/bin”然后保存文件。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6
立即使新的环境变量生效,输入:source /etc/profile。再输入:echo $PATH查看环境变量,如图。如果不成功,则直接重新启动系统,再查看。因为之前我已经安装过了,为了演示,所以图中会有两个/usr/local/arm/4.4.3/bin。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7
最后检查是否安装完成,输入:arm-linux-gcc -v查看版本信息,如果出现以下信息,则说明安装成功。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⑹ 交叉编译器 arm-linux-gnueabi 和 arm-linux-gnueabihf 的区别
自己之前一直没搞清楚这两个交叉编译器到底有什么问题,特意google一番,总结如下,希望能帮到道上和我有同样困惑的兄弟…..
一. 什么是ABI和EABI
1) ABI: 二进制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Binary Interface (ABI) for the ARM Architecture)
在计算机中,应用二进制接口描述了应用程序(或者其他类型)和操作系统之间或其他应用程序的低级接口.
ABI涵盖了各种细节,如:
数据类型的大小、布局和对齐;
调用约定(控制着函数的参数如何传送以及如何接受返回值),例如,是所有的参数都通过栈传递,还是部分参数通过寄存器传递;哪个寄存器用于哪个函数参数;通过栈传递的第一个函数参数是最先push到栈上还是最后;
系统调用的编码和一个应用如何向操作系统进行系统调用;
以及在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ABI中,目标文件的二进制格式、程序库等等。
一个完整的ABI,像Intel二进制兼容标准 (iBCS) ,允许支持它的操作系统上的程序不经修改在其他支持此ABI的操作体统上运行。
ABI不同于应用程序接口(API),API定义了源代码和库之间的接口,因此同样的代码可以在支持这个API的任何系统中编译,ABI允许编译好的目标代码在使用兼容ABI的系统中无需改动就能运行。
2) EABI: 嵌入式ABI
嵌入式应用二进制接口指定了文件格式、数据类型、寄存器使用、堆积组织优化和在一个嵌入式软件中的参数的标准约定。
开发者使用自己的汇编语言也可以使用EABI作为与兼容的编译器生成的汇编语言的接口。
支持EABI的编译器创建的目标文件可以和使用类似编译器产生的代码兼容,这样允许开发者链接一个由不同编译器产生的库。
EABI与关于通用计算机的ABI的主要区别是应用程序代码中允许使用特权指令,不需要动态链接(有时是禁止的),和更紧凑的堆栈帧组织用来节省内存。广泛使用EABI的有Power PC和ARM.
二. gnueabi相关的两个交叉编译器: gnueabi和gnueabihf
在debian源里这两个交叉编译器的定义如下:
gcc-arm-linux-gnueabi – The GNU C compiler for armel architecture
gcc-arm-linux-gnueabihf – The GNU C compiler for armhf architecture
可见这两个交叉编译器适用于armel和armhf两个不同的架构, armel和armhf这两种架构在对待浮点运算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有fpu的arm才能支持这两种浮点运算策略)
其实这两个交叉编译器只不过是gcc的选项-mfloat-abi的默认值不同. gcc的选项-mfloat-abi有三种值soft,softfp,hard(其中后两者都要求arm里有fpu浮点运算单元,soft与后两者是兼容的,但softfp和hard两种模式互不兼容):
soft : 不用fpu进行浮点计算,即使有fpu浮点运算单元也不用,而是使用软件模式。
softfp : armel架构(对应的编译器为gcc-arm-linux-gnueabi)采用的默认值,用fpu计算,但是传参数用普通寄存器传,这样中断的时候,只需要保存普通寄存器,中断负荷小,但是参数需要转换成浮点的再计算。
hard : armhf架构(对应的编译器gcc-arm-linux-gnueabihf)采用的默认值,用fpu计算,传参数也用fpu中的浮点寄存器传,省去了转换, 性能最好,但是中断负荷高。
把以下测试使用的c文件内容保存成mfloat.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double a,b,c;
a = 23.543;
b = 323.234;
c = b/a;
printf(“the 13/2 = %f\n”, c);
printf(“hello world !\n”);
return 0;
}
1)使用arm-linux-gnueabihf-gcc编译,使用“-v”选项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 arm-linux-gnueabihf-gcc -v mfloat.c
COLLECT_GCC_OPTIONS=’-v’ ‘-march=armv7-a’ ‘-mfloat-abi=hard’ ‘-mfpu=vfpv3-d16′ ‘-mthumb’
-mfloat-abi=hard,可看出使用hard硬件浮点模式。
2)使用arm-linux-gnueabi-gcc编译:
# arm-linux-gnueabi-gcc -v mfloat.c
COLLECT_GCC_OPTIONS=’-v’ ‘-march=armv7-a’ ‘-mfloat-abi=softfp’ ‘-mfpu=vfpv3-d16′ ‘-mthumb’
-mfloat-abi=softfp,可看出使用softfp模式。
三. 拓展阅读
下文阐述了ARM代码编译时的软浮点(soft-float)和硬浮点(hard-float)的编译以及链接实现时的不同。从VFP浮点单元的引入到软浮点(soft-float)和硬浮点(hard-float)的概念
VFP (vector floating-point)
从ARMv5开始,就有可选的 Vector Floating Point (VFP) 模块,当然最新的如 Cortex-A8, Cortex-A9 和 Cortex-A5 可以配置成不带VFP的模式供芯片厂商选择。
VFP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有VFPv2 (一些 ARM9 / ARM11)、 VFPv3-D16(只使用16个浮点寄存器,默认为32个)和VFPv3+NEON (如大多数的Cortex-A8芯片) 。对于包含NEON的ARM芯片,NEON一般和VFP公用寄存器。
硬浮点Hard-float
编译器将代码直接编译成发射给硬件浮点协处理器(浮点运算单元FPU)去执行。FPU通常有一套额外的寄存器来完成浮点参数传递和运算。
使用实际的硬件浮点运算单元FPU当然会带来性能的提升。因为往往一个浮点的函数调用需要几个或者几十个时钟周期。
软浮点 Soft-float
编译器把浮点运算转换成浮点运算的函数调用和库函数调用,没有FPU的指令调用,也没有浮点寄存器的参数传递。浮点参数的传递也是通过ARM寄存器或者堆栈完成。
现在的Linux系统默认编译选择使用hard-float,即使系统没有任何浮点处理器单元,这就会产生非法指令和异常。因而一般的系统镜像都采用软浮点以兼容没有VFP的处理器。
armel ABI和armhf ABI
在armel中,关于浮点数计算的约定有三种。以gcc为例,对应的-mfloat-abi参数值有三个:soft,softfp,hard。
soft是指所有浮点运算全部在软件层实现,效率当然不高,会存在不必要的浮点到整数、整数到浮点的转换,只适合于早期没有浮点计算单元的ARM处理器;
softfp是目前armel的默认设置,它将浮点计算交给FPU处理,但函数参数的传递使用通用的整型寄存器而不是FPU寄存器;
hard则使用FPU浮点寄存器将函数参数传递给FPU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兼容性上,soft与后两者是兼容的,但softfp和hard两种模式不兼容。
默认情况下,armel使用softfp,因此将hard模式的armel单独作为一个abi,称之为armhf。
而使用hard模式,在每次浮点相关函数调用时,平均能节省20个CPU周期。对ARM这样每个周期都很重要的体系结构来说,这样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
在完全不改变源码和配置的情况下,在一些应用程序上,使用armhf能得到20%——25%的性能提升。对一些严重依赖于浮点运算的程序,更是可以达到300%的性能提升。
Soft-float和hard-float的编译选项
在CodeSourcery gcc的编译参数上,使用-mfloat-abi=name来指定浮点运算处理方式。-mfpu=name来指定浮点协处理的类型。
可选类型如fpa,fpe2,fpe3,maverick,vfp,vfpv3,vfpv3-fp16,vfpv3-d16,vfpv3-d16-fp16,vfpv3xd,vfpv3xd-fp16,neon,neon-fp16,vfpv4,vfpv4-d16,fpv4-sp-d16,neon-vfpv4等。
使用-mfloat-abi=hard (等价于-mhard-float) -mfpu=vfp来选择编译成硬浮点。使用-mfloat-abi=softfp就能兼容带VFP的硬件以及soft-float的软件实现,运行时的连接器ld.so会在执行浮点运算时对于运算单元的选择,
是直接的硬件调用还是库函数调用,是执行/lib还是/lib/vfp下的libm。-mfloat-abi=soft (等价于-msoft-float)直接调用软浮点实现库。
在ARM RVCT工具链下,定义fpu模式:
–fpu softvfp
–fpu softvfp+vfpv2
–fpu softvfp+vfpv3
–fpu softvfp+vfpv_fp16
–fpu softvfp+vfpv_d16
–fpu softvfp+vfpv_d16_fp16.
定义浮点运算类型
–fpmode ieee_full : 所有单精度float和双精度double的精度都要和IEEE标准一致,具体的模式可以在运行时动态指定;
–fpmode ieee_fixed : 舍入到最接近的实现的IEEE标准,不带不精确的异常;
–fpmode ieee_no_fenv :舍入到最接近的实现的IEEE标准,不带异常;
–fpmode std :非规格数flush到0、舍入到最接近的实现的IEEE标准,不带异常;
–fpmode fast : 更积极的优化,可能会有一点精度损失。
⑺ 请问linux中是怎样对应用程序进行交叉编译的,交叉编译环境已经搭建好了,就是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把makefile 里gcc 改成 arm-llinux-gcc ar 改成 arm-linux-ar ,如果有 configure文件 ,./configure --target = arm-linux-
⑻ 如何以静态链接方式交叉编译linux上的软件n
在编译命令行中,将使用的静态库文件放在源文件后面就可以了。比如:
gcc -L/usr/lib myprop.c libtest.a libX11.a libpthread.a -o myprop
其中-L/usr/lib指定库文件的查找路径,编译器默认在当前目录下先查找指定的库文件。
⑼ 建立linux交叉编译环境的步骤
什么交叉编译环境?
arm?mips?ppc?
初学可以看看friendlyarm提供的说明书,里面讲到fedora上建立交叉编译环境,redhat上也一样的
http://www.arm123.com.cn/mini2440/mini2440-um-20090514.rar
⑽ Linux下的交叉编译环境设置
采用交叉编译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嵌入式目标系统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供编译过程使用,因而只好将编译工程转移到高性能的主机中进行。
linux下的交叉编译环境重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对目标系统的编译器gcc
2.对目标系统的二进制工具binutils
3.目标系统的标准c库glibc
4.目标系统的linux内核头文件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步骤
一、下载源代码 下载包括binutils、gcc、glibc及linux内核的源代码(需要注意的是,glibc和内核源代码的版本必须与目标机上实际使用的版本保持一致),并设定shell变量PREFIX指定可执行程序的安装路径。
二、编译binutils 首先运行configure文件,并使用--prefix=$PREFIX参数指定安装路径,使用--target=arm-linux参数指定目标机类型,然后执行make install。
三、配置linux内核头文件
首先执行make mrproper进行清理工作,然后执行make config ARCH=arm(或make menuconfig/xconfig ARCH=arm)进行配置(注意,一定要在命令行中使用ARCH=arm指定cpu架构,因为缺省架构为主机的cpu架构),这一步需要根据目标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配置,笔者进行的实验中目标机为HP的ipaq-hp3630 PDA,因而设置system type为SA11X0,SA11X0 Implementations中选择Compaq iPAQ H3600/H3700。
配置完成之后,需要将内核头文件拷贝到安装目录: cp -dR include/asm-arm $PREFIX/arm-linux/include/asm cp -dR include/linux $PREFIX/arm-linux/include/linux
四、第一次编译gcc
首先运行configure文件,使用--prefix=$PREFIX参数指定安装路径,使用--target=arm-linux参数指定目标机类型,并使用--disable-threads、--disable-shared、--enable-languages=c参数,然后执行make install。这一步将生成一个最简的gcc。由于编译整个gcc是需要目标机的glibc库的,它现在还不存在,因此需要首先生成一个最简的gcc,它只需要具备编译目标机glibc库的能力即可。
五、交叉编译glibc
这一步骤生成的代码是针对目标机cpu的,因此它属于一个交叉编译过程。该过程要用到linux内核头文件,默认路径为$PREFIX/arm-linux/sys-linux,因而需要在$PREFIX/arm-linux中建立一个名为sys-linux的软连接,使其内核头文件所在的include目录;或者,也可以在接下来要执行的configure命令中使用--with-headers参数指定linux内核头文件的实际路径。
configure的运行参数设置如下(因为是交叉编译,所以要将编译器变量CC设为arm-linux-gcc): CC=arm-linux-gcc ./configure --prefix=$PREFIX/arm-linux --host=arm-linux --enable-add-ons 最后,按以上配置执行configure和make install,glibc的交叉编译过程就算完成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glibc的安装路径设置为$PREFIXARCH=arm/arm-linux,如果此处设置不当,第二次编译gcc时可能找不到glibc的头文件和库。
六、第二次编译gcc
运行configure,参数设置为--prefix=$PREFIX --target=arm-linux --enable-languages=c,c++。
运行make install。
到此为止整个交叉编译环境就完全生成了。
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点、在第一次编译gcc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找不到stdio.h的错误,解决办法是修改gcc/config/arm/t-linux文件,在TARGET_LIBGCC2_CFLAGS变量的设定中增加-Dinhibit_libc和-D__gthr_posix_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