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审查历史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公民身份与记忆》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审查历史》([美] 劳拉·赫茵)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Au02NvZelBFW9A7wFA75Dg
书名:审查历史
作者:[美] 劳拉·赫茵
译者:聂露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6
页数:323
内容简介:
历史记忆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但如果历史被曲解、阉割、遗忘,则意味着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扭曲和中断,一个失忆或记忆错乱的民族不可能具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历史教科书具有官方性、权威性、正式性、普及性的特征,它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深深地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因而它是格外重要的“记忆的场所”(sites of memory),是一个民族的“体制化的记忆”(institutionalized memory)。而这种记忆又在很大程度上形塑着新一代公民的认同:我是谁?我与国家或民族(国族)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看待与外国(族)的关系?
在国内,人们很少将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联系起来。在改革开放前,历史教育主要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对某种历史观的确证和展开。当这种意识形态逐渐淡化后,历史教育几乎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在西方国家和日本,中学的历史课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历史教科书如何写,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现代视野和价值观的、充分知情的公民。这就是本书所要揭示的内容:它不是简单地讨论历史教科书的技术问题、纯知识性问题和审查制度问题,它将历史教科书及其承载的民族历史记忆上升到公民身份、公民认同的高度来考察: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因而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记忆?或反过来说,某种历史记忆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本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历史教育,包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其对于民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简介:
艾伦•杰罗(Aaron Gerow),横滨中央大学国际学生中心副教授,用英语和日语就早期和当代日本电影出版了丰富的作品。1998年12月,他关于小林善范(Kobayashi Yoshinori)之战争论的论文发表于《世界》(Sekai)。
劳拉•赫茵(Laura Hein),西北大学日本史教授。她和马克•塞尔登合作编辑了《与炸弹共存:核威慑下的美日文化冲突》(Living with the Bomb:Janpa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Conflicts in the Nuclear)。她还是《飞速增长:战后日本的能源和经济政策》(Fueling Growth:Energy and Economic Policy in Postwar Japan )的作者。她正在写作一本关于20世纪日本经济学家的政治目标的书。
大卫•亨特(David Hunt),波士顿马萨诸塞大学历史学教授。他讲授和写作越南战争以及越南和其他地区的农民和革命的内容。
井口博充(Inokuchi Hiromitsu),日本下关市东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从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在日朝鲜族人和日本教育政治方面用日语和英语发表了多篇论文,目前他正围绕着赔偿二战的亚洲死难者的政治问题进行写作。
君岛和彦(Kimijima Kazuhiko),东京学艺大学现代日本史专业教授。他的着作包括《教科书的意识形态》(Ideology of Textbooks,Kyōkasho no Shiso)和合着的《日本教科书如何描述朝鲜半岛》(How Japanese Textbooks Represent Korea,Chosen/Kankoku wa Nihon no Kyōkasho ni do Kakareteiruka)。他是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史方面的专家,也是长期支持家永三郎诉讼的积极分子。
詹姆斯•W洛温(James WLoewen),佛蒙特大学社会学荣誉退休教授。是《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课本的错误》和《遍布美国的谎言:我们的历史遗址和纪念碑的错误》(Lies across America:What our Historic Sites and Monuments Get Wrong)的作者。他还与人合着了《密西西比:冲突与改变》(Mississippi:Conflict and Change)。
凯瑟琳•伍兹•马萨利斯基(Kathleen Woods Masalski),负责史密斯学院的五高校东亚研究中心的教师项目。她曾经是高中教师,现在组织各种暑期游学和研讨会,并负责推进学校东亚教学方面的课程纲要,其中包括普遍使用的教学单元——二战中的日本。
加万•麦考马克(Gavan McCormack),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日本史教授。他最近的着作包括《虚幻的乐园》(The Emptiness of Japanese Affluence),该书有中文、日语和韩语版本,以及合编的论文集《日本的文化多元主义:从史前到后现代》(Japanese Multiculturalism:From Palaeolithic to post-Modern)。
野崎美子(Nozaki Yoshiko),最近接受了新西兰梅西大学教育领导力和社会政策研究系讲师职位。她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研究教育人类学和课程纲要史。她曾经担任社会学习课教师,在女性主义理论和教育方面发表过论文。
马克•塞尔登(Mark Selden),在宾汉姆顿大学讲授社会学和历史。他最近的着作包括《与炸弹共存:核威慑下的美日文化冲突》(与劳拉•赫茵合着),以及《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China in Revolution:The Yenan Way Revisited),还有《中国社会:变迁、冲突与抗拒》(Chinese Society:Change,Conflict and Resistance)[与裴宜理(Elizabeth Perry)合着]。他即将完成的合编论文集是《中国乡村的革命、抵抗和改革》(Revolution,Resistance and Reform in Rural China)。
亚塞明•努赫奥卢•索伊萨尔(Yasemin Nuhoglu Soysal),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她的研究集中于公民资格和民族国家的历史起源和当代重构。她是《公民资格的边界:欧洲的移民和后国家成员资格》(Limits of Citizenship:Migrants and Postnational Membership)的作者。她目前的研究探讨少数人群体和边缘性群体在国家教育方面提出主张和动员的问题,以及历史和公民学大纲和课本所规划的战后欧洲民族国家认同的变迁。
格雷戈里•保罗•魏戈纳(Gregory Paul Wegner),威斯康星大学拉克罗斯分校教育政策专业教授,在德国教育与法西斯主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写作,目前即将完成的着作是《第三帝国下种族主义的反犹主义和学校教育》(Racial Anti-Semitism and Schooling Under the Third Reich)。该书探讨了纳粹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与侧重生物、历史和文学的课程安排之间的内在关联。魏戈纳还参与建立了拉克罗斯分校的一个新研究所,该所主要进行大浩劫(Shoah)与种族灭绝研究。
② 一个人的身份证是510302197403234513那他是几年几月几日出生的
你既然把一个人的18位码长的居民身份证的公民身份号码敲出来了,要是验证你敲出来的18位码长的数字是个有效公民身份号码的话,那么此人的出生日期就是1974年3月23日。建议你在网上查询国家标准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pdf原文就知道我国的居民的公民身份号码含义了。改天登录电脑去将你敲出来的这串18位码长数字检验后再说了。
③ 身份证号前5位是513524后4位是7416是哪个省丶市丶县丶区丶镇
请你在网络上下载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历年修订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pdf原文,多多拜读,好好理解,深刻领悟人的公民身份号码这个特征组合码的编制规则和含义。我来给你解答解释你提到是居民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前六位数字含义,不是人的身份证件号前五位你给我永远记住,513524是四川省黔江地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划代码,这个就是我要你在网络上下载国家标准GB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历年修订版里到第三级县及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是它的出处由来,后面7416的前三位数字741即公民身份号码第十五位到第十七位数字,不是表示人是到第三级县级行政区下辖到第四级乡级行政区划代码, 它是指同一行政区域内的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办证时的顺序码,这个顺序码为奇数表示是位男性,后面最后一个6数字是这个公民身份号码的校验码,对校验码无论是数字还是唯一的字符X,本身无任何意义,它是用国家标准GB 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附录B里计算校验码公式计算出的取余数对应因子的结果。至于具体怎么计算,因你没有将人完整的十八位公民身份号码敲全,我无法检验不好说。
④ 人民银行公民身份核查为什么PDF打印只有半截
因为这已足以证明身份了,打多反而浪费!
⑤ 国家干部和特殊群体与平民百姓的身份证有区别吗
我国的居民身份证上的信息不是表明一个人在国家机关的身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领导、首席监察官、首席大法官、首席检察官等)或在军队武装部队里的军人身份(军官、士官、士兵)或在单位的身份(以企业为例各层级董事长、总裁、总经理、总监、部门领导等)或在家庭的身份信息(户主、配偶,子女),不存在为官从政者与平民百姓的不同之处的说法。我们人人都有的居民身份证上的信息,最多的是上面的公民身份号码这个十八位码长数字字符的特征组合码,根据国家标准 GB 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pdf标准原文得知:公民身份号码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其实从中我们感悟到由公安机关为我国公民颁发的居民身份证是便于公安机关民警想对人知道的是:你是谁?(证件上的姓名),是哪里的?(证件上的公民身份号码前六位行政区划代码,这个反映最初办理居民身份证时的户籍到第三级县及以上行政区划),有多大年龄?(从第七位到第十四位人的出生年月日)。简明额要。
⑥ 2021年14岁身份证前2位是啥
从你发起的这个提问,又是个对我国的居民身份证及其证件上的公民身份号码是门外汉,人的居民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前两位不是人的出生年月日,完整的是公民身份号码前六位数字是最初常住户口所在地到第三级县及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从第七位到第十四位八位码长数字才是反映人的出生年月日。我只能建议你在网上下载国家标准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pdf原文,这个标准详细的将公民身份号码编制规则有完整的说明。
⑦ 如何从身份证提取地址
无法提取人的住址,因人的居民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不含有住址的信息。你发起的想从人的居民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里提取地址这个提问是无效提问,不是做不到而是我国的居民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没有地址的信息编码,建议你在网上下载国家标准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pdf原文就晓得了公民身份号码里不含人的住址信息,因人居住地址是五花八门无法规范。因为居住地址无法统一长短不一码长无法规范。
⑧ 《汉娜·阿伦特:历史、政治与公民身份》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汉娜·阿伦特:历史、政治与公民身份》([加拿大] 菲利普·汉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YPAeMJREjEf0zK58BxtqHA
书名:汉娜·阿伦特:历史、政治与公民身份
作者:[加拿大] 菲利普·汉森
译者:刘佳林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4
页数:276
内容简介:
这项新研究提供了对汉娜·阿伦特的政治哲学的全新的、及时的重新评价。围绕着对阿伦特所有着作的中心主题的论述,菲利普·汉森同时向人们展示了她的作品对当代一些政治辩论做出的杰出贡献。特别是汉森认为阿伦特对什么是政治化的思维以及什么是政治化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论述。在今天真正的政治面临着种种威胁的情况下,这一论述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当代公民理性的基础。
在众多的主题中,汉森着重讨论了阿伦特关于历史及历史行为的观点、她的政治论述以及她对公共及私人范畴之间的区别的论述、她关于极权是最常见的“虚假”政治的分析以及她对待革命的态度。
本书对阿伦特在社会政治理论方面的贡献作了公允的、适时的重新评价,它将受到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哲学学生及学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菲利普·汉森(Phillip Hansen)加拿大里贾那大学政治学教授。目前致力于研究卢梭和C.B.麦克弗森的政治思想。着有《论人本主义政治经济》、《沉重的幻想:税收、经济和政治理论》等。
⑨ 如果为居民身份证,则需展示身份证的两面,并将它们合并到一个文件中进行上传
就是你拿出你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将正面(指国徽、长城图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以及签发机关和有效起止日期的那面)和背面(含有人的姓名、性别、民族成份、出生日期、住址、公民身份号码的那面)复印在一张A4纸上扫描导入上传,必须将居民身份证的正反两面信息复印在一张纸上,不能人为割裂成两个分离的信息。
⑩ 身份证扫描件怎么弄呢
需要以下步骤,
1、使用一款扫描软件(CS扫描全能王),打开cs扫描全能王,对着证件拍照,调节边缘即可获得身份证扫描件的最佳结果,并且可以有多重调色方案可选。
2、接着点击右下角的拍摄按钮,如下图所示。
3、接着开始拍摄毕业证,把毕业证放在相框里面,点击页面下方的拍摄按钮。
4、拍摄完成之后,可以看到页面会自动调节剪专切的大小,如果调节的不准确的话,还可以自行的进行调节,调解完成之后,点击右下角的小对号。
5、接着选择对照片进行的处理的方式,可以选择自动处理,也可以选择增量或者其他的模式,选择完成之后,点击右下角的小对号。
6、然后就可以看到毕业证所在的文件夹了,点击页面上方的分享按钮。
7、通过习惯的方式,把文档分享给自己,可以通过pdf文件的方式,或者通过图片的方式,这样可以方便以后在使用的时候打印或者展示给我们招聘的时候的hr。赶快给你的手机里保存一个身份证扫描件的文件以备不时之需。用手机做身份证扫描件不用扫描仪,就这么简单,赶快转发告诉你的小伙伴。"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是用于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身份证明文件。在1984年前写作“身份证”。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并且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
2003年6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03年6月28日经主席令第4号公布;
2004年3月29日起,中国大陆正式开始为居民换发内置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二代身份证表面采用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使用个人彩色照片,并可用机器读取数字芯片内的信息。
2018年2月7日,北京警方通报:2018年将适时推出居民身份证自助办理服务和流动人口微信办理居住证等相关事宜。 [1]
央行宣布,自2018年4月9日开始,部分城市和地区开展失效居民身份证信息和非居民身份证件信息核查试点工作。自2018年4月1日起,停征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工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