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集外集pdf

集外集pdf

发布时间:2022-06-25 05:44:56

Ⅰ 电子书的格式.pdf有什么优势呢

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文件格式是Adobe公司开发的电子文件格式。这种文件格式与操作系统平台无关,也就是说,PDF文件不管是在Windows,Unix还是在苹果公司的Mac O S操作系统中都是通用的。这一特点使它成为在Internet上进行电子文档发行和数字化信息传播的理想文档格式。越来越多的电子图书、产品说明、公司文告、网络资料、电子邮件开始使用PDF格式文件。PDF格式文件目前已成为数字化信息事实上的一个工业标准。

Adobe公司设计PDF文件格式的目的是为了支持跨平台上的,多媒体集成的信息出版和发布,尤其是提供对网络信息发布的支持。为了达到此目的,PDF具有许多其他电子文档格式无法相比的优点。PDF文件格式可以将文字、字型、格式、颜色及独立于设备和分辨率的图形图像等封装在一个文件中。该格式文件还可以包含超文本链接、声音和动态影像等电子信息,支持特长文件,集成度和安全可靠性都较高。

PDF文件使用了工业标准的压缩算法,通常比PostScript文件小,易于传输与储存。它还是页独立的,一个PDF文件包含一个或多个“页”,可以单独处理各页,特别适合多处理器系统的工作。此外,一个PDF文件还包含文件中所使用的PDF格式版本,以及文件中一些重要结构的定位信息。正是由于PDF文件的种种优点,它逐渐成为出版业中的新宠。

对普通读者而言,用PDF制作的电子书具有纸版书的质感和阅读效果,可以“逼真地”展现原书的原貌,而显示大小可任意调节,给读者提供了个性化的阅读方式。由于PDF文件可以不依赖操作系统的语言和字体及显示设备,阅读起来很方便。

这些优点使读者能很快适应电子阅读与网上阅读,无疑有利于计算机与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大家喜爱的电子书籍,多采用PDF文件格式,比如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金庸作品集电子版就是用PDF格式制作的。

Adobe公司以PDF文件技术为核心,提供了一整套电子和网络出版解决方案,其中包括用于生成和阅读PDF 文件的商业软件Acrobat和用于编辑制作PDF文件的Illustrator等。

Adobe还提供了用于阅读和打印亚洲文字,即中日韩文字所需的字型包。

目前,制作PDF文件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应用转换工具由其他格式文件(如DOC、HTML等)生成。

从包含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的文件转换生成。

直接用特定应用程序制作(如使用Illustrator8.0)。

一、从其他格式文件生成PDF文件

Adobe公司的Acrobat4.0是一个集成了Postscript和PDF相关工具的软件开发包,其中有生成PDF文件所需要的PDFWriter、Acrobat Distiller、Acrobat Exchang e、Acrobat Catalog、Acrobat Capture Plug-ins、Acrobat Scan 、Postscript Printer Driver等软件。Acrobat4.0可以从Adobe公司的主页ht tp://www.adobe.com上下载,但注意这是一个商业产品。

Ⅱ 鲁迅的详细资料包括他写的名言,诗句,文章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着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着,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着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鲁迅年谱

一八八一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

一八八六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一八九二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一八九八年 十八岁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岁
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岁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岁
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岁
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岁
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一九一零年 三十岁
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岁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岁
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

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岁
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岁
是年公余研究佛经。

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岁
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
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岁
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
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岁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岁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岁
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一九二零年 四十岁
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着戏曲《一个青年的梦》。
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着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岁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岁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着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岁
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岁
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
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讲演,
八月返京。
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着论文《苦闷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

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岁
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先生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
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
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着《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

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岁
一月女子师范大学恢复,新校长易培基就职,先生始卸却职责。同月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岁
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
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
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
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着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岁
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
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
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岁
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
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一九三零年 五十岁
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
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
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辑“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
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
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
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
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
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岁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
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
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岁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着书目。
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两地书》。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岁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
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岁
一月《北平笺谱》出版。
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
十月《木刻纪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岁
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
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
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
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
十二月编瞿秋白遗着《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
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岁
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
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
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O•V•《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
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
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
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鲁迅用过的笔名
干凡 飞迅 直庚 树俟 独洛 敖隼 旁斡预 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公汗 风声 巴人 龙刚 且介 且文 史赉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飞 飞斐 冬华 乐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动轩 仲度 华圉 自树 许遐 许霞 迅行 苇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铭 译者 张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罗怃 佩韦 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独立 姜珂 洛丈 神飞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晓角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尔 家干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鲁迅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 小孩子 丰之余 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华约瑟 齐物论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周树人 周樟寿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ELEF
旅沪记者 宴之教者 楮冠病叟 中国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译文社同人 铁木艺术社 旅沪一记者 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闲书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着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Ⅲ 谁有《鲁迅文集》或鲁迅相关作品集的(全集哦)TXT电子书的,发给我一下,[email protected] ,谢谢

链接:

提取码:mcp7

《鲁迅全集》是一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迅。书中包括鲁迅着作、文章、书信等内容。

Ⅳ 严凌君编着得<白话的中国> 电子版哪有下载

重在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读严凌君《读书课》系列教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07-6-24

作者:xuhonghui 邮箱:[email protected]

钱理群

简直不敢相信,这厚厚的六大卷书竟出自于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一人之手。——我编过类似的中学生课外读物:《新语文读本》,我们是动员了十多位朋友,先后折腾了两年,才编出来的,其中的艰苦,我是深有体会的。因此,我懂得这数百万字的份量。
我更惊异于编着者给他的孩子,以及我们这些成年人,展现了一个如此广大,如此丰厚,又如此美好的人文空间。这些天,我都徜徉其间,如痴如醉,乐不思出,它让我忘记了一切:忘记了战争的疯狂,病毒的猖獗,以及自己身体的不适。我深信,编给中学生读的书,要让孩子们喜欢与感动,首先我们成年人自己要喜欢与感动;自己不喜欢、无兴趣的,千万不要硬塞给我们的孩子: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对于一直在关注、思考中学语文教育的我,这套书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当我发现在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编辑思想上,我,以及我们《新语文读本》的朋友与本书的编者严凌君确有相通之处,自有一种志同道合的欣慰感,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反映了一种共同或类似的教育思潮的;而当我进一步发现,严老师的思考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更为深入,有许多属于他自己的独立创造与开拓,更是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正是我要感激严凌君先生以及他的学生的:他们的试验激发与深化了我的思考。于是,我一边读,一边随手记下了不唤自来的种种感想,思绪,现在整理成文,就算是我的读书笔记吧。
(一)
严凌君在他的《化育天下学子是读书——“〈青春读书课〉读本”的思路与探索》里,一开始就谈到了“两种‘不读书’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是常见的:自入学以来,接受十二年的系统语文学习,但高中毕业了,却仍然没有学会读书——既没有自学的兴趣,也没有读书的方向,更没有读书的方法与审美意识。一个连书都不会读的中学生,它接受的语文教育是合格的吗?
“另一类学生功课优秀,考试分数高,能够顺利考上大学——目前形势,绝大部分是进修文科之外的专业,有可能,他们一生的人文功课,就是中学时代那几本教科书。此后,它可能再也没有兴趣去看那些非专业的不实用的‘闲书’,从此与文学和文化名着绝缘。在个性和人格养成的青春岁月里,极少有过人文的阅读与思考,这样一批批‘优秀’学子的‘精神家园’何在?中学语文教育是否存在严重失职?”
这或许正是严老师立意开设读书课,编选教材的最初动因吧。——也就是说,他的试验是有极强的“问题意识”的。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以至我们的中学教育在哪里出了问题?——这自然是一个大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例如严老师在《呼唤志同道合者》中,就连提了两个问题:“我们教书的目的是什么?是考试还是育人?”“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什么?他是一架升学的机器或是 一个通过学习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人?”这都是全局性的。而这里,严老师又从语文教育,更具体一点,是从阅读教育的角度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读了十五年的书,还没有养成读书的兴趣与习惯,也不会读书。这不仅是吕淑湘先生早已指出的“少慢差费”,更是我们没有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底子。——这本是中学教育,特别是中学语文教育、首先是阅读教育的基本任务。
另一方面的问题,发生在“高分”学生身上,在“分数决定一切”的当下中国是更容易被忽略的。我们也有过“高分低能”的说法,但却对“高分”而“失精神”的现象视而不见。严老师问:“这样一批‘优秀’学子的‘精神家园’何在?”这绝非耸人听闻。其实这样的警钟早已敲响了。我注意到在严老师指导的深圳育才中学的《春韵》网站有过关于“刘海洋事件”的讨论。一个以高分进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竟然残忍地杀害动物,正是暴露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的缺失,“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基本素质的缺失,这样的人文关怀的缺失,说到底,就是“精神家园”的缺失。在此之前发生的北大高才生因个人生活稍受挫折就将自己的美国教授与同事残酷枪杀的事件,以及国内多次发生的中学生杀害同学、父母的事件,更是以血的事实警示我们,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而不关心学生的“心灵”的“教育”,将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严老师的“读书课”就显示出了它的非同寻常的意义。一位听课学生的反应,让我深受感动——
“读书课给予了我们一个和伟人交流的机会和氛围,再不是和网友胡侃,不是包围在理化题海里,不是每天重复过着日子,平庸地思考。它让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在思考着这么一些问题,发现原来世界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知道原来我们祖先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文明……。老师的一句解说让我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引起太多太多的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自由的意义是什么?……在读书课上,让我肯定了许多问题的价值,文学的价值,思考的价值,想象的价值。而在以前,我都是有所怀疑,或是轻视的。读书课令我有了另一种思考,开始隐约地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原来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那么一点精神的支柱;懂得不仅需要知识武装自我,还需要有精神来升华自我”。
这里,谈到了中学生中所存在的对“文学的价值,思考的价值,想象的价值”的“怀疑”,这是特别应该引起重视的。我收到过不少中学生的来信,他们大体上经历过这样的思想变化过程:开始盲目地相信老师、学校、成年人教给他们的一切;然后,因某种机缘,发现其中有不少谎言,于是,开始怀疑,进而走向极端,就出现了这里所说的对一切价值的怀疑,以至过早地“看透”一切,于是,开始以调侃的态度,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而且这样的现象还往往出现在比较敏感,甚至是有自己的思考的所谓“早慧”的孩子身上,这又是另一种形态的“失精神”,“精神家园”的失落。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这是“成年人说谎,演戏,在子孙后代这里遭报应”,这确实令人恐怖。这样的在年轻一代中越来越有“市场”的虚无主义倾向,是应予以高度警惕的。因为历史经验证明,这样的虚无主义是很容易走向对强权的依附的:寻找支撑自己的“归宿”,这本是人的一种本能的欲求;当个体生命因虚无主义而陷于极端悲观、绝望、孤独时,是很容易被充满自信的强有力者的坚定、决断所吸引,进而被其俘虏的。一个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独立的人格的。这是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悲剧,不能再在我们的后代身上重演了。严老师的读书课正是筑起一道精神的堤防,以抵御专制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年轻一代的侵袭,其意义确实不可低估。
正因为这是与根深蒂固的社会思潮的对抗,而我们的学生又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严老师们的努力要真正为学生所接受也并不容易。于是,我注意到严老师和他的学生的一场网上论争。一位学生没有去听严老师以“我们需要一场灵魂的拷问”为主题的读书课,并且在网上发帖说明缘由:“我不去是因为不想使自己更痛苦”,“只有少数人的反思只能使高尚者更痛苦,使卑下者更快乐”,“我不来上这课,也是对中国民众的愚昧和麻木的抗议”。严老师在回贴中首先表示“谢谢你坦率地发表意见。正如伏尔泰所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表明这是一个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讨论。但严老师仍然严肃地指出,“从屈原以来,凡是有思想的中国读书人,都爱说‘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类的自我标榜的宣言,然后怀碧自珍,浊者自浊,现实并没有丝毫改变。这是中国文人传统中非常可怕的一种思想毒素,到了你们这一代,还要继续中毒下去吗?”他强调:“历史是在反思中进步的,任何一个有能力的人拒绝反思都将使我们民族失去改进的微小机会。而且灵魂的拷问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并不能因为没有人赞赏和跟从而放弃”。“我们没有时间等到所有的中国人都吃饱了,再来顾及灵魂。那时候的‘灵魂’除了酒囊饭袋还会是什么呢?”“我们没有时间等待,我们没有机会等别人来开头,如果我们真的清醒,就该自己来开头!”——我完全能够理解严老师对“自命清高”背后的“冷漠”的强烈反应:我们周围总是有那么一些人自认有“高智商”,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冷眼旁观现实,自己不屑介入不说,还将一切介入者视为“幼稚”,甚至斥之为“作秀”。在我看来,这也是另一种形态的“失精神”。问题是这样的冷漠之风已经袭入了年轻一代的心灵,他们本应是意气风发,热血沸腾的。因此,当我听到我的学生半是崇敬半是嘲讽地称我为“老天真”时,我的心里是又紧又冷的。于是,严老师的下列呼唤就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年轻人心地还柔软,有机会不变成木乃伊,趁早给自己的精神家园播种,你未来的人生和我们民族的未来就有希望”。
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严老师的理念已经被他的学生所接受,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在他指导的《春韵》网站的“编辑手记”中这样写道:“不成熟,正是青春的至纯至美。一切都还没有定型,一切都还来得及,一切都还可以从头设计。无数的可能性,无尽的选择,无可限量的未来,都在今天蕴藏。趁着心地还柔软,我们为自己的未来播种”。一位学生听了严老师的读书课以后,有了这样的感悟:“长久以来,我对于家园的理解是很具体的:地球——人类的家园,团体,家庭——个人的家园,直到读到这段文字才猛然发现,原来精神也有家园,也需要归宿。这一切从《白话的中国》开始。读着这些最优秀的文章,仿佛在跟睿智的大师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那些或优美或富有哲理的文字,充实了我的头脑,丰富了我的思想。由此,我开始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依托和心灵的归宿”。
这里,所提出的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与人类生命的“原始”时期有一种同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中学校园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从这里出发,又最终回归于此。而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相对单纯,无邪,明亮,充满理想,就使得中学时期更是人生中的“梦之乡”,它不可重复,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神圣记忆:一个人有、还是没有这样的神圣记忆,是大不一样的。中学阶段“开始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带有梦幻色彩,但却会为终生精神发展垫底,成为照耀人生旅程的精神之光;而且可以“时时反顾”,是能够“反归”的生命之“根”。在这个意义上,中学教育的影响是辐射到人的一生的,通俗地说,是“管”人的一辈子的。严老师的一位学生,中学毕业以后远离家乡留学澳洲,但他说:“人在澳洲,心里想着的仍是育才的读书课”,他因此将中学的这门课程称为“永远的读书课”,对于他,以及所有的育才之子,中学校园是永远的生命的归宿:中学本就应该承担“精神家园”的教育功能。
至于严老师和他的学生一再说及的“心地柔软”,则是强调在中学时期建构精神家园的可能性。中学生一切尚未定型,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用严老师的说法,就是还没有成为僵化的“木乃伊”;而且相对地说,较少受到污染,精神处于相对清洁的状态,也即较多地保留了生命的原生状态,精神之路尚未被各种垃圾堵塞,也就具有了较大的开放性与可吸纳性。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则突显了教育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学校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好的中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是不会过分的;老师的某一句话,学校的某一次活动,影响学生终生——决定他职业的选择,人生的道路,以至命运,这样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几乎每一个过来人都可以举出许多例证。这实际上是加大了中学老师的责任:在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方面将发挥重要的独特的作用,如严老师所说:“全国数千万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是中国社会思想的孵化器,我们希望下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努力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严老师们”的重要与价值也正在于此。
(二)
如果前述命题可以成立:中学应该承担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责任;接下去的问题是,中学语文教育,或者说我们这里着重讨论的阅读教育,在构建学生精神家园方面,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发挥作用?
这样提出问题,本身就包含了一种自我警戒:不能过分夸大了语文教育的作用,以至使其负担过重;但同时不能否认的却是语文教育在构造学生精神家园方面,确实有其特殊的“优越性”,我完全同意严老师的这一意见:在中小学所有的课程中,语文课所担负的传播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功能是首屈一指的,而文化正是语文课的“内核”。这就是说,语文课主要是通过人类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而这样的传承又主要是通过经典名着的阅读来实现的。细读严老师关于他的教育追求、设想的文字,可以发现,他有两个梦:一是我们前面一再强调的“构建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是“创建一座书香校园”,这两者是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的,严老师一言以概之:“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正是贯穿这套《读书课》系列教材的基本理念。 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们说得已经很多的“读书”的意义的并不寻常的理解。在《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的一篇导读里,严老师这样写道——
“许多人专注于平面的生活,他的生存空间是可以按平方米计算的,除了他的眼睛看得见的屋舍、田园,除了他足迹踏上过的街道、城市,他没有别的空间;他的生存时间是可以用时钟来计算的,他只懂得活在今天,他的想象力很少涉足遥远的过去和未来。其实,一个人可以拥有一种立体的生活,当我们不只是用肉体,而且是用灵魂在生活的时候,人的心灵所能容纳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当它穿梭古今、漫游在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空间,在生命中自由轻翔的时候,人就把自己的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滔滔不尽的时间之流,在短暂中体验到永恒。
“由平面折向立体生活的最方便的秘密通道,就是书籍。除了大地存留的化石和遗迹,书籍是人类记忆的最重要的物证(如果不是唯一的话),而且是由无数代人有意识地保存下来的记忆。它们构建了人类的第二生活,比专注现实的平面生活丰富得多的立体生活。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我们就是在重新经历书中的生活,无量数的书籍,为我们提供了无量数的生活”。
这里所提出的“平面的生活”与“立体的生活”即“第二生活”的概念,是颇具启发性的。“平面的生活”是受具体的时空限制的,是偏于肉体的,物质的;而“立体的生活”则是精神的,心灵的生活,是超越时空的。特别是中学生,就其“平面生活”而言,显然是更为狭窄有限的;但却可以通过“书籍”这个“秘密通道”,打破时空的限制,“穿梭古今,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这不仅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精神生活面:“无量数的书籍,为我们提供了无量数的生活”,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在与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的对话中,“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所描述的生活,自会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这样建构起来的精神家园,尽管需要通过学生今后一生中的实践,不断加入其自身的人生经验,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化为其自身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起点上通过阅读打开一个足够辽阔的文化空间,进而达到精神空间扩展,这对其终生发展中生存空间的扩展,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这里还要提及的是严老师的读书课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培育“贵族”精神。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解的概念;其实,周作人当年曾有过一个介说,他说,所谓“贵族精神”是“尼采所说的求胜意志”,不满足于“现世的利禄”,而“要求无限的超越的发展”,是一种“超越现代的精神”(参看《自己的园地.贵族的与平民的》)。鲁迅也有一个观点,他说,“向上之民”总是“欲离是有限相对的现世,以趣无限绝对之至上者也”(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写到这里,又突然想起我刚读到的与严老师同在广东省的东莞中学的马小平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转引了他的一个学生写的一段话:“我们需要宁静,需要仰望天空。我们要明白还有一种不同于大地上的庸碌、琐碎的生活。尽管世界已失去了温存。可我,仍执着地把信仰的头高高仰起”(参看《追寻意义——一个中学老师思考和言说的个案》)。按我的理解,周作人、鲁迅、严老师,以及马老师的学生所说的,基本上是相通的——当然,也有区别,比如,周作人认为,贵族阶级因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因此,较容易有超越现实的追求;而鲁迅则以为即使是普通的平民,也会有“向上”的追求,这几乎是出于人的本性的。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总喜欢仰望天空,远山,对“天边”、“山外”有着神秘的向往。问题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早已失去了这样的“远方”感,失去了对“无限绝对之至上者”的向往与追求。这里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我们教育上的问题。我曾经说过:“这是一个消解神圣,消解痴情、激情,消解浪漫、理想的追求,最终要将人的精神消解殆尽的时代”。我们前面所说的“实利主义”,最终也是要导致人的充分物质化、平庸化的。而我们的“压缩饼干”式的教育,山也似的作业、考试早已将孩子的时间、空间挤压到了近乎零度,何暇、又到何地去“仰望天空”,他们已经被剥夺了这样的自由与权利。另一方面,如严老师所说,“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学生面对的诱惑信息大量激增,选择什么来充实自己,常常是跟着感觉走,未成年的人判断力薄弱,他的自我选择多是从俗——追逐流行文化”。这是一个新的教育课题:我们不能一般地否认流行文化,它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自有其意义和价值;但也应该看到,流行文化即使其最好的方面,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平均水平的反映,如果只是用这样的流行文化来滋养我们的孩子,就必然导致文化的贫血症与精神的平庸化与鄙俗化。因此,健全的教育,就应该为孩子提供广阔的文化空间,在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形成某种张力;而按我的理解,学校教育,课堂的语文教育,应以向学生提供高雅文化的滋养为主,同时对学生课外对流行文化的吸取进行必要的引导。在阅读教育中,我们之所以提倡阅读经典名着,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但正如严老师所说,如果不在实践中加以落实,“读名着将是一个‘空对空’的希望”。严老师的“读书课”正是这样的自觉实践:他以培育学生的“贵族”精神为目标,就是要对抗挤压式的教育对学生想象空间、思想翱翔空间的剥夺,还学生以自由;就是要对流行文化形成一种制约性力量,让学生明白“还有一种不同于大地上的庸碌、琐碎的生活”,引导学生“仰望天空”,在平庸的现实中,追求前面所说的精神超越的“第二生活”,构造一个“立体”的精神空间。一位语文老师在听了严老师的课以后,这样写道:“无论是读书,还是听课,我都有一种灵魂被净化,精神被提升的感觉。他把人类关怀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作为人应有的尊严与崇高”。严老师自己还有一句话:“目的就想还语文教育一个应有的崇高地位——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心智成长而读书,为健全的青春和丰富的人生而读书”。严老师的读书课正是这样的课程:它给学生以智慧,它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恢复了人(教师与学生)所应有的,以及我们的语文课应有的尊严与崇高。
这里,也许还要作一点必要的补充:强调“贵族精神”,绝不意味着对平凡人生的贬斥或否定。这也是严老师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他特意选择,并且在读书课上深受学生欢迎的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里,就有这样的明确表示:“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所要构建的正是“俗人”的,也即所有的平凡的人所应有、也能有的“精神家园”;王小波说他是“用宁静的童心来看”人文之路的,严老师则将其概括为“回到常识”:“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正是这只“蓝蜻蜓”与这朵“牵牛花”感动了许多听读书课的孩子;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但愿,走到生命尽头时,我能够说,我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这蓝蜻蜓与牵牛花都象征着生命的自然成长,而所谓“回到常识”,其实就是回到人的生命本性。于是,就有了“凡人天使”、“凡人英雄”的说法:在《成长的岁月》卷里,选了一篇题为《天使之举》的文章,讲一位少女为了保护一棵巨杉不被砍伐,居然在树上住了两年,严老师在“导读”里写了这样一段话:这位少女“想维护的,其实是人和自然唇齿相依的古老关系。这种关系,在一切都被当作商品的现代社会,是‘不正常’的;这种行为,在要求孩子唯命是从——唯成人和社会之命是从的中国,是不会发生的。所以,她不属于现代,更不属于我们,‘因为她的天使’,一个凡人的天使。但是,人的本性的善良,无风古今与中外,人皆有之。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中国,正期待一个个这样的‘天使’降临”。还有一篇文章讲一个“认真地对待他的‘牛肉面’的老师傅”的故事,作者说:“这原是生命里的另一种坚持”。严老师在“导读”里则称之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位凡人英雄”,并且发表了如下议论:“你能否设想,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凡人,也可以是英雄?只因为他身上具有作为‘人’的伟大素质,比如诚信、认真、负责、善良、友爱、孝慈、自我牺牲等等,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行为,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素质,建设着我们每天所过的生活”。这是确乎如此的:我们前面所说的人的尊严与崇高正是存在于普通人的身上,并且是由他们来维护的。因此,我们的教育,正是要引导孩子去努力发现世界上每一个平凡的人(当然也包括自身在内)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严老师在《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卷里,特意选了俄国诗人叶夫图申科的《世上每一个人都特别有意思》,并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世界上每个人都特别有意思,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那些平凡的人,全有自己不平凡的世界——自己的初雪和日出,自己的初吻和相思,自己的爱恨情仇,自己的秘密国土。因而,一个人的离去,带走的是一个世界。请慎重书写你的世界史。”
最后还要说一点,严老师关于“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理念背后,自然包含着他对语文教育的性质、功能的认识。他认为应该“从汉语、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来理解语文课”:“正确、纯洁地使用汉语,是语文课的最低要求”,但“它一旦变成最高要求,实际就降低了语文的价值”;因为“语文的精华在文学”,“要领悟汉语言文字的美和灵性,唯一的正道是多接触汉语言文学经典”;而“语文课在打通‘语言’关、打开‘文学’之门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一条线索是‘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严老师将语文“教育目标”定为“会汉语的人,有汉语文学修养的人,以及读书种子或思想种子”三个层次,并且声明,他所编写的“读书课”系列读本的“培养目标是第二、第三个层面的人才”。这就规定了他的读本的特色,从另一面说,也是一个限制:它是在学生基本上过了语言关,能够正确使用汉语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的精神发展需要而编写的,因此,它在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是一门选修课的教材,或课外读物。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尽管我也同意“正确、纯洁地使用汉语,是语文课的最低要求”这一说法,但如果了解语文教育的实际,就会知道,从全国范围来看,真要达到严老师所说的第一层次的要求,还需要作许多艰苦的努力。而且,在我看来,即使是进入第二、三层次,也不能忽视语言的教育,严老师强调他的读书课要引导学生感受与领悟文章的思想之美与文学之美,或许还应该加上语言之美,这三美之间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的。而且就我们强调的“构建精神家园”这一命题而言,“汉语家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这一点,严老师其实也有精彩的论述。读本里有两篇选文特别让我感动。一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绝命书》。在上一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因反对法西斯而被迫流亡巴西,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作出这样的选择,最主要的原因,就像严老师在“导读”里所说,“茨威格是一个德语作家”,“流亡巴西的茨威格,仍有作品在英语世界流通,但他感觉漠然,他焦心的是他的作品在母语世界的被禁。所以,在非常冷静的状态下决定自杀,并写下了这份《绝命书》时,他已经明白无误地说出了告别世界的致命动机:‘与我操同一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也已自我沉沦’”。这是一个血的警示:“母语,是一个作家的精神家园,是一个人存在的永远的皈依”,一旦失去了与母语的血肉联系,人的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因此,当我在《白话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读本》里读到欧阳江河的《汉英之间》,是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的:“为什么如此多的人移居英语,\努力成为黄种白人,而把汉语\看作离婚的前妻,看作破镜里的家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独自

Ⅳ pdf 怎么做作品集

是txt格式的,不会介意吧,找不到pdf的,里面有莫言作品全集

Ⅵ 《野草》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野草》(鲁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PON_Z3CEP78v7RTDUp23-Q

提取码:j0c5

书名:野草

作者:鲁迅

豆瓣评分:9.4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1973-3

页数:62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着”,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着作书目: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期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惶》(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着,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着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Ⅶ 求《集外集》电子版书籍免费百度云网盘下载

集外集

链接:https://pan..com/s/10WwKUMRDuhelQPZ7ewaKcA

提取码:183m

Ⅷ 鲁迅全集都有什么

《鲁迅全集》最早的版本,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收入作者的着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共二十卷,于一九三八年印行;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编辑的版本,只收作者自己撰写的着作,包括创作、评论、文学史专着以及部分书信,并加了必要的注释,共十卷,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间印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八〇年九月
简介
总 目
第一卷 坟 热风 呐喊
第二卷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第九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
第十二卷 书信
第十三卷 书信
第十四卷 日记
第十五卷 日记
第十六卷(附集) 鲁迅着译年表 全集篇目朝花夕拾
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20卷的《鲁迅全集》,卷目如下:
1973年12月版 《鲁迅全集》二十卷:
《第一卷 坟 呐喊 野草》
《第二卷 热风 彷徨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故事新编 华盖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伪自由书》
《第五卷 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卷 两地书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会稽郡故书杂集 古小说钩沉》
《第九卷 嵇康集 中国小说史略》
《第十卷 小说旧闻钞 唐宋传奇集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一卷 月界旅行现代小说译丛 地底旅行现代日本小说集 域外小说集工人绥惠略夫》
《第十二卷 一个青年的梦 爱罗先珂童话集 桃色的云》
《第十三卷 苦闷的象征 出了象牙之塔 思想·山水·人物》
《第十四卷 小约翰 小彼得 表 俄罗斯的童话 附:药用植物》
《第十五卷 近代美术史潮论 艺术论(卢氏)》
《第十六卷 壁下译丛 译丛补》
《第十七卷 艺术论(蒲氏) 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 文艺与批评 文艺政策》
《第十八卷 十月 毁灭 山民牧唱 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第十九卷 竖琴 一天的工作》
《第二十卷 死魂灵》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6卷的《鲁迅全集》,目前一般教科书所选用的鲁迅的文章均出自这个版本。
2005年,《鲁迅全集》以崭新的面孔与广大读者见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继1981年版《鲁迅全集》出版后,新版文集中增收了鲁迅佚文24篇、佚信18封以及《两地书》原信68封,《答增田涉问信件集录》约10万字,总卷数由1981年版的16卷增加至18卷。这次修订对注释进行了大量的增补和修改,新版《全集》新增注释1000余条。 新在何处 :收文: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校勘:改动了1000多处; 注释:更加客观、公正、科学。 数字解读 :新版《鲁迅全集》主要在收文、校勘、注释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由1981年版的16卷增至18卷,其中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改动达1000处,新增注释900余条,新增佚文23篇。 专家点评 :新版《鲁迅全集》融会了20多年来鲁迅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内容更加充实严谨,学术资料的可靠性更强。单独看某一处的修改,也许它很细微,甚至很琐碎,但综合每一个细微之处来看,《鲁迅全集》的修订呈现出的是蔚为大观的气象,体现了20多年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割裂了翻译和创作的联系,不能更好的体现鲁迅的精神。
编辑本段2005年版鲁迅全集目录
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一卷 坟 热风 呐喊
第二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巳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第九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1904-1926)
第十二卷 书信(1927-1933)
第十三卷 书信(1934-1935)
第十四卷 书信(1936 致外国人士)
第十五卷 日记(1912-1926)
第十六卷 日记(1927-1936)
第十七卷 日记(人物书刊注释)
第十八卷 附集 鲁迅着译年表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释索

Ⅸ 鲁迅全集包括什么

包括: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鲁迅全集》最早的版本于一九三八年印行;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编辑的版本,该书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所收只是鲁迅的着作、译文和部分辑录的古籍,共二十卷,只收作者自己撰写的着作,包括创作、评论、文学史专着以及部分书信,并加了必要的注释,共十卷。

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间印行。197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20卷的《鲁迅全集》。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6卷的《鲁迅全集》,目前一般教科书所选用的鲁迅的文章均出自这个版本。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8卷的《鲁迅全集》新版本。

(9)集外集pdf扩展阅读:

学术影响:

《鲁迅全集》学术影响力最大

继《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之后,由南京大学特聘教授苏新宁担任主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报告)昨天发布。

《鲁迅全集》不仅名列中国文学论文引用国内学术着作第一名,外国文学论文引用国内学术着作第一名,文化学论文引用国内学术着作第一名,还进入其他五个学科论文引用国内学术着作的前十名,成为影响力最大的着作。

报告主编苏新宁称,报告从策划到数据处理,从撰写到最终出版,历经了近10年时间。课题组从CSSCI的论文中抽取出数百万条被引用的图书数据,并进行纠错、归并等处理,然后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和20/80规律,为各学科拟定了图书遴选标准,共选取了3140种图书。

阅读全文

与集外集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df中图片修改 浏览:267
汇编编译后 浏览:472
php和java整合 浏览:827
js中执行php代码 浏览:439
国产单片机厂商 浏览:56
苹果手机怎么设置不更新app软件 浏览:284
转行当程序员如何 浏览:492
苹果id怎么验证app 浏览:864
查看手机命令 浏览:953
抖音反编译地址 浏览:225
如何加密软件oppoa5 浏览:233
java从入门到精通明日科技 浏览:94
拆解汽车解压视频 浏览:597
新版百度云解压缩 浏览:592
android上下拉刷新 浏览:880
centos可执行文件反编译 浏览:838
林清玄pdf 浏览:271
黑马程序员java基础 浏览:284
awss3命令 浏览:359
百度店铺客户订单手机加密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