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念非凡 科学巨擘是怎样炼成的 pdf
一念非凡科学巨擘是怎样炼成的
曹则贤(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 1643-1727), 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牛顿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开创性人物,他的《流数术》和《基于无穷多项式的分析》开启了微积分这个数学领域,而其《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则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此外,他还第一个观察记录了棱镜对日光的折射,提出了光的微粒说。牛顿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墓志铭是英国诗人Alexander Pope仿照《圣经》的第一句撰写的:“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自然和自然的定律隐藏在暗夜中;上帝说“让牛顿来吧”,于是宇宙一片光明)。”
牛顿是一个当今世界人人都要熟悉的人物,所以关于他的生平、轶事之类的内容就不必多费笔墨了。让我们直奔他的两项伟大成就,微积分与牛顿力学,看看是什么激发了他的灵感,而牛顿又是如何将灵感的火花拓展成学问的体系的。
二项式展开与微积分
英文里提及微积分,会用 the calculus 的说法,就象提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会用 the elements 一样。加上定冠词 the,就强调了所指内容是令人崇敬的独特存在。微积分在过去对许多人来说就是高深学问的代称,也许这种局面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英文中积分一词是 integral calculus,微分是 differential calculus。中文把 calculus 翻译成微积分,其实这个词本意应该是计算、一种计算体系。求极值,以及求二维几何体的面积和三维几何体的体积等问题,是一些古老的问题。古代中国人、希腊人早就得到了一些结果。在17世纪后半叶,关于无穷小分析已经有了很多的观点、方法和具体发现,是到了有人将之组织成一门崭新学问的时候了。德国的莱布尼兹1684年发表了一篇求最大、最小和切线新方法的文章,其中用到了 calculi 一词。等到1696年法国人洛毕大 ( Guillaume de L’Hôspital )写出了第一本这方面的教科书,微积分,the calculus,就成了这门新学问的名字。
虽然历史上有牛顿和莱布尼兹关于微积分发现优先权的争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牛顿是研究和发现了微积分的。那么,牛顿发现微积分的关键一步是什么呢?是对二项式展开的推广。
只要愿意,可以得出任意次方二项式,n是自然数,的展开。所有二项展开式的系数被总结在杨辉三角(西方人称为Pascal triangle )中(图1)。杨辉三角很容易记住:每一行都比上面一行多一项,且总是以1开始和结束,中间的数字都由上一行相邻的两个数相加得到。千万不要轻易认为你懂得了杨辉三角,这类数学对象包含内容之丰富与深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图1 杨辉三角,第n行的数字就是对应的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
二项式展开这样的知识,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就是僵硬的教条。可是,在牛顿眼里,知识是可以拓展、发展的,是用来超越的。伟大的牛顿就把上面的二项式展开公式拓展到指数是分数、甚至是负的情形, 即他不仅会展开这样的二项式,还会展开这样的多项式。牛顿给出了的展开式的一般表达,其中P, Q是任意的实数,m/n是一个分数, 即
这里的A, B, C, D…代表在该字母出现前的那一项表示。当然这样的展开包括无穷多项。牛顿用对的展开来验证他的展开式公式是否正确,他发现的展开为。对这个式子的右边求平方,可以发现结果为无穷级数,大家可以自己验证这一点。这是一个人所众知的等比级数,其和就是,这证明了上面的展开是正确的。世界真奇妙,而这奇妙需要牛顿这样的人去揭开蒙在其上的面纱。
这样看来,形式的无穷级数可以表示一般的函数f(x)。牛顿进一步地发展了求逆级数的方法,即从无穷级数出发,去得到级数。二项式展开公式的推广和求逆级数的方法,是牛顿发展微积分的重要工具。
有了这样的二项式展开,牛顿要证明曲线在0到任意x (x>0)的一段内所覆盖的面积为。牛顿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证过程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且包含很大的逻辑漏洞,因此被誉为是“一种简洁的难以理解的形式”。不管怎样,牛顿的这个论证,用现代数学语言可表述为:对于任意实数 a ,函数的一阶微分为。有了这个关系,微积分的发展算是踏上了平坦大道。
在牛顿那里,微分被称为流数术(fluxion),积分被称为逆流数术 (the inverse method of fluxion)。 Fluxion,和其它表示流动的英语词如flow (流动),fluctuate(涨落),flux (流量)等是同源词,都和流动或者速度有关。把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当作时间的函数,这个函数的流数,或者微分,就是速度。万物皆流,物理学的方程,本质上就是流的方程。
苹果与万有引力
关于牛顿,有个神奇的传说,说牛顿某日坐在苹果树下,一颗苹果[1]碰巧掉到了他的头上,这让他顿悟了万有引力的奥秘。这个传说有人说是虚构的,但也见于他的熟人后来的文字中。但是,因为牛顿的巨大影响力,人们倒是宁愿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牛顿的母校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就种了这么颗牛顿的苹果树 (图2),说是曾经给牛顿带来灵感的那棵苹果树的后代。这是一个关于伟大发现时刻抑或是带来伟大发现之灵感的记忆符号。人们很容易就引种了牛顿的苹果树的后代,但能砸出灵感的苹果一直没能等到牛顿那样的能砸出灵感的脑袋。
图2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里后来种的苹果树。
且不说是否有这样一棵苹果树,那树上的某个苹果掉到了牛顿头上激发了牛顿的灵感,从而使他参透了万有引力的奥秘。可以肯定的是,牛顿在研究行星运动的规律时,是注意到了地球上的落体运动的,而成熟果子的掉落是再自然不过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早在牛顿出生之前,落体定律已经由伽利略得出,而行星运动三定律也已经由开普勒悟出。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是力造成了运动。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伟大进步是关于惯性定律的认识。物体都有惯性,不受外力的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运动(这一点后来被表述为牛顿第一定律,但其实早在牛顿之前已被人们所认识)——力是运动改变的原因。那时候,人们谈论的力是压力、摩擦力、推力这类通过接触才有的力(contiguous force)。
天上行星的运动让无数人好奇,历史上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有关于行星运动的观测记录。开普勒于1609-1619年间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把太阳当成是行星运动的参照点[2],从而总结出了着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其第一定律说行星在以太阳为焦点之一的椭圆轨道上运动,第二定律说行星在单位时间内相对太阳扫过相同的面积。为什么是这样?或者说是什么形式的力让行星采取这样的运动形式?人们想回答这样挑战性的问题。
行星向前飞行,还不断地改变其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一个直觉的想法是,有一股指向前方的拉力牵着行星往前运动。可这个力从哪里来?如果有,那么这个力的来源一定不是接触力,而应该是一种远距作用或者超距作用(action-at-a-distance)。认识到存在超距作用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进步。那么这种超距作用力又该是什么样的?
也许真的是落下的苹果给了牛顿以灵感。 苹果一旦脱离了和树的连接,就立即直往下朝地面落,说明地球对它的超距作用一直都在。也许地球对天上的月亮、太阳以及那些星星都存在这样的超距作用,当然太阳也应该以这样的超距作用影响着行星的运动。另一方面,苹果掉到脑袋上砸得脑袋疼,那是因为脑袋挡在了它的去路上。如果没遇到人的脑袋,它会一直落到地面上。如果没有地面或者在地面上掘口井,苹果则会一直朝下落去。老天,那苹果会一直落到地球中心去。 那个超距作用力,具体地说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是一直指向地球中心的!此时,牛顿该是悟到了引力或者重力的真谛:引力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是超距作用,是有心力(central force)。
那么,假设太阳和行星之间存在的引力是有心力,这能解释观测到的行星轨道的性质即开普勒三定律吗?牛顿假设物体间的引力是沿两者连线的有心力,且大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他用平面几何证明了这样的行星轨道确实是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有了这个结论,开普勒第二、第三定律的证明就好办了。牛顿关于开普勒第一定律的证明被收录在他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中。图3所示一英镑的纸币上是简化了的牛顿证明所用的图解。笔者观此图及证明时,如赤贫之人面对二斤重的钻石,被惊讶得手足无措。有人若觉得自己平面几何学得好,不妨试试看能否看得懂牛顿的证明过程。后来,钱德拉塞卡重写了这个证明,当然啦,那证明就长了很多,而且也未必更容易懂。
图3 一英镑纸币背面的牛顿和他的典型事迹。左上部分的图案和图中牛顿所持书中图案一致, 是《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关于有心力下行星轨道为椭圆的几何证明。
有了微积分,有了万有引力,经典力学这门科学终于建立起来了。重要的是,牛顿的工作是理性思维的典范。牛顿出生时,科学在西方世界还没能取得对中世纪愚昧的优势地位,到他去世时,西方已经步入理性时代,牛顿于此厥功甚伟。
牛顿给笔者最深刻的启示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仅要有深刻、大胆的思想,还要有证明自己思想正确的能力。将不断涌现的思想和证明(或者演示)编织在一起,那就是知识的体系。
后记有趣的是,古文里有“牛顿”的说法。曹操《秋胡行》有句云:“牛顿不起,车坠谷间。”
本文原为曹则贤着《一念非凡——科学巨擘是怎样炼成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5)的第六篇,此次发表时略有增添。
注释
1.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二个着名的苹果。第一个是蛇引诱夏娃的那只苹果;第三个是一只沾上氰化钾的苹果,天才阿兰·图灵咬去一口结束了他富有创造力的生命。
2.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个伟大事件,人类把看待天体运动的参考点从自己的脚下挪到了别的地方。
参考文献
1.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Nova methos pro maximis et minimis, itemque tangentibus, quae nec fractas nec irrationales quantitates moratur, & singulare pro illi calculi genus, Acta eruditorium, 467–473,1684. 一种同样适用于分数或无理数情形的求最大、最小和切线的新方法以及对一类特例的计算(拉丁文)。
2. G. F. A. de L’Hospital, Analyse des infiniment petits, pour l’intelligence des lignes courbes, Paris, 1696. 用于理解曲线的无穷小分析(法文)。
3. William Dunham, The calculus gallery: masterpieces from Newton to Lebesgu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中译本为《微积分的历程—从牛顿到勒贝格》。
4. Richard S. Westfall, Never at rest: a biography of Isaac Newt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 ◆ ◆ ◆ ◆ ◆ ◆ ◆ ◆ ◆ ◆ ◆ ◆ ◆ ◆
《一念非凡》作者序
人类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观点,曾遭遇过激烈的批评。但是,如果说“科学的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估计反对的人不会太多。因为,论及一些伟大的科学成就,别说敢腆着脸硬去争功,一般人如笔者这样资质的仅只是能弄懂只鳞片爪就足以为自己感到自豪了。当然,我这里说的科学指的是数学、物理这样的已经形成足够严谨、厚重体系的学科。
一部科学史,就是不多的几位巨擘挥洒天才的历史。有些人,象伽利略、哈密顿、欧拉、开尔文爵士这样的,他们的思想能穿透存在之未知的迷雾,为人类带来智识的启迪。有些人,比如庞加莱,又比如伽莫夫, 他们来到世上就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这个世界是有天才存在的。每每读到这些大师们的思想,领略了点滴他们天才的成就,总让人有莫名的兴奋和感叹——为什么在这块最古老的、养育了人类之最大部分的土地上,不曾出现过这样的科学巨擘呢?
也许并非我们生而平庸,而是在我们嗷嗷待哺的时候没有见识过榜样的力量,没有高屋建瓴的智者予我们以醍醐灌顶式的洗礼?!那些科学巨擘们,都是在少年时期就得到了充分的、高品质的教育和启迪的。少年心中不知什么才是真正伟大的思想成就,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科学大师,自然也没有成为大师的渴望与野心。那么,从他们中间产生科学巨擘的可能又在哪里?
不知从何时起,笔者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把自己理解的那些科学巨擘们的思想与成就之点滴与朋友们——尤其是那些朝气蓬勃的少年朋友们——分享。但是,正确理解和准确传达这些科学大师们的思想与创造性成果远超笔者能力之外。抱着退而求其次的想法,笔者撰写了这本小书,向读者介绍那些科学巨擘们成就其科学地位的非凡一念——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的念头,但是后来成了科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给科学,进一步地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推动。衷心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对年轻的朋友们,从中学生到刚踏入研究生涯的青年学者,有些许的帮助。
本书着眼的人与事,仅限于哲学、数学和物理三个领域。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一些哲学、数学、物理领域里的大师具有别样的魅力,他们的成就在我的心中引起了特别的崇敬,按照康德的说法,就是“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经常和持久,它们就越是以崭新的、不断增长的惊奇和敬畏充满我的心灵。” 读者将会注意到,本书提及的一些人可是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三位一体的,有人甚至还同时是语言学家或别的什么学家。尽管可能不正确,我还是以为物理学,就心智努力的成分而言,多少逊于哲学和数学对智力以及品格的要求。不是数学家的物理学家,总是和物理学有那么一层隔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哲学家和数学家里几乎没有名不副实的人,遑论欺世盗名之徒。
本书包含30篇短文,其中前25篇大体上每篇介绍一位科学巨擘取得伟大成就时的某个非凡一念;第26篇谈论作为学者品格的高傲的孤独——寂寞中沉思的人才能瞥到黑暗中最微弱的亮光;接下来的3篇分别讲述一位中学老师、一位工厂学徒和一位农民是如何凭一个非凡念头影响了科学的;最后一篇特别谈谈平凡人如何也能享受学习和参与科学创造的乐趣。内容上我在保持通俗易懂的同时,仍然坚持加入一些深刻的东西,包括数学公式。有一种说法,每多一个公式,书的读者就减少一半。按照这个说法,本书的读者数将少于1。不过我不太相信这个说法。每一个健康的头脑,都是喜欢挑战的。数学公式之所以能吓走读者,可能是因为公式是以一种生硬的、唬人的方式出现的,如同有人把家常话般的德国哲学翻译成晦涩难懂的文本一样,问题出在作者或者译者的不道德而不是因为数学或者哲学的不随和。本书中的数学公式,如果读者不感兴趣,不妨直接跳过去,丝毫不影响感受那些科学巨擘灵光一现时的奇思妙想。但是,我希望读者能努力理解这些看似艰深的东西,不要有身入宝山空手回的遗憾。在一些篇章后面我会列出一些非常专业的参考文献,我不认为在这样的书中列出这些专业的内容是多余的。虽然这些文献可能是以一种你还不会的语言写成的,或者它的内容也不易理解,但是,设若这些内容在你的内心深处激起了成为科学大师的激情,那么这些文献可能就会成为你的垫脚石。会有那么一天,你能读懂它的——说不定那时你还嫌它浅显呢。
这本小书是笔者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也是笔者内心深处的一声叹息。因为作者功力鄙薄的原因,它虽然能为朋友们展示一些伟大学术创造过程中的脚手架的遗迹,却不足以让人们一窥科学创造的门径。有志于科学事业的朋友,请早点尝试阅读科学巨擘们本人的着作,早日达成对大师之伟大成就的独特视角下的理解。
理解了科学大师之人与成就的一个附带好处是,它会让你谦虚——发自内心地,由衷地。
本书的阅读对象是任何一个对本书感兴趣的人。笔者无意也无法把难度控制在某个层次上;实际上,笔者根本就不接受把知识划分为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和教授能理解的不同层次的说法。倘若一本书能让不同的读者群都多多少少能有一些收获,哪怕仅仅是阅读时的会心一笑,那就是成功。再者说了,如果所读之书没有一点难度,那我们的进步从而何来?
你一定注意到了,有很多来自伟大头脑的灵光一现这里没有提及。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开放的系列,稍待时日会有更多的内容在未来会被添加进来。
这个民族,这个我所属的多灾多难但一直生生不息的民族,无论如何要对科学做出一点实质性的贡献。 而为此,我们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创造。马上发起冲击,angreifen,sofort!
曹则贤
2013年春动笔
2015年秋定稿 于北京
B. 《无穷分析引论(上、下)》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无穷分析引论(上、下)》([瑞士] 欧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1qxRCix4LlPvm1R91bkqGQ
书名:无穷分析引论(上、下)
作者:[瑞士] 欧拉
译者:张延伦
豆瓣评分:10.0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7-1
页数:377,468
C. 《历史上最伟大的10个方程》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历史上最伟大的10个方程》(RobertP.Crease)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eyB8hh8uvSFa-kdzJ2-z0Q
书名:历史上最伟大的10个方程
豆瓣评分:7.3
作者:Robert P.Crease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原作名:The Great Equations: Breakthroughs in Science from Pythagoras to Heisenberg
译者:马潇潇
出版年:2010-8
页数:264
内容简介: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学会了用抽象、简洁的方程式来高度归纳科学规律。从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的时代直到今天,无数的方程展现了人们破解物质运动、光电闪耀、时空变幻等神秘自然现象的曲折经历,彰显了人类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本书作者精心挑选了10个最有代表性的方程,把科技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自然地联系了起来。书中介绍了毕达哥拉斯定理、欧拉公式和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等方程。作者从大量科学史实出发,生动刻画了这些科学家的形象,并引领读者从哲学层面上高屋建瓴地思考科学史发展的脉络。全书读来清新自然,既介绍了丰富的科学史知识,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作者简介:
Robert P. Crease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美国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物理学会会士。《物理世界》杂志Critical Point专栏作家。着有The Prism And The Penlum:The Ten Most Beautiful Experiments in Science、Making Physics: A Biography of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等。曾在《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科学》、《科学美国人》等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和评论。
D. 《链接网络新科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链接》([美] 巴拉巴西)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rHAB3vSzYvNIoS9CfalD0g
书名:链接
作者:[美] 巴拉巴西
译者:徐彬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04-01
页数:327
内容简介:从鸡尾酒会到恐怖分子的巢穴,从远古的细菌到国际组织——所有这一切各自都是一种网络,都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科学革新的一部分。21世纪初,有科学家发现,网络具有深层的秩序,依据简单而强有力的规则运行。这一领域的知识帮助我们了解时尚、病毒等的传播机制,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健性,以及经济体系的脆弱性——甚至是民主的未来。
一位致力于研究“链接和节点”的科学家将首次带领我们领略网络革新的内幕。在本书中,作者生动地讲述了相互联系的系统的历史:从瑞士数学家莱奥哈尔德·欧拉18世纪末对图论的开创性研究,至生物学家基于对细胞网络的了解而展开的治疗癌症药物的研究等。
本书叙事生动,充满真知灼见,它使我们认识了许多现代社会的“制图师”,这些人正在多个科学领域研究绘制网络地图,在超级计算机的帮助下,他们正一步步揭示出社会关系网络、企业和细胞等拥有的相似性其实超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他们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己周围相互连接的世界的重要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是圣母院大学教授,主持对于复杂网络的研究。他在多个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也屡屡见诸媒体,广受赞誉。他出生于特兰西瓦尼亚,现居住在印第安纳州的南本德(south Bend)。
E.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美]比尔·伯林霍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aX4iMcqT-CKFVd4kLQjgmA
书名: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
作者:[美]比尔·伯林霍夫
译者:胡坦
豆瓣评分:5.7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年份:2019-5
内容简介: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介绍了数学从有记载的源头向*初的算术再向代数、几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统计学、运筹学等领域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先后介绍了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中世纪欧洲和15至16世纪数学在顺应社会实践需要的基础上出现的深化、突破。在介绍数学历史的基础上,主要对30种有关基础数学的普通概念进行了独立精彩的叙述,再现了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欧拉等数学大师的风采,还特地穿插了女性数学家在数学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从各方面为读者还原了真实、有趣的数学历史。
作者简介:
[美] 比尔·伯林霍夫(William P. Berlinghoff)
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圣十字学院接受大学教育,并在卫斯理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目前是缅因州科比学院担任访问教授。
[美] 费尔南多·辜维亚(Fernando Q Gouvêa)
出生于巴西,在圣保罗大学接受大学教育,并在哈佛大学取得数学博士学位。目前是缅因州科比学院的数学教授。
F. 华为欧拉系统可以下载了吗
华为欧拉系统(EulerOS),华为继鸿蒙操作系统后,又推出了第二款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欧拉(EulerOS),欧拉系统是一款基于Linux平台的一个原生态操作系统工具,用户可以在这里进行更开阔的编程环境体验,帮助更多国内优秀程序开发师展示自我,共创一个出色的操作系统环境。华为欧拉系统与鸿蒙系统将相互协作,生态共通。本次带来华为欧拉系统下载,PDF格式文档,帮您快速了解消化,想要尝鲜体验安装最新华为欧拉操作系统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哦!
Space
华为欧拉系统(EulerOS)
华为欧拉系统介绍
OpenEuler 是一个开源、免费的 Linux 发行版平台,将通过开放的社区形式与全球的开发者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多元和架构包容的软件生态体系。同时,OpenEuler 也是一个创新的平台,鼓励任何人在该平台上提出新想法、开拓新思路、实践新方案。
欧拉的定位是瞄准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和生态底座,承担着支撑构建领先、可靠、安全的数字基础的历史使命。
未来欧拉将定位为数字基础设施开源系统,覆盖全场景应用,支持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多样性设备。
OpenEuler与OpenHarmony将能力共享、生态互通。目前两个操作系统的内核技术已经共享,未来还将在安全OS,编程语言,设备驱动框架,分布式软总线方面能力共享。
华为欧拉系统优势
1.全面支持鲲鹏处理器
EulerOS是目前支持TaiShan服务器最好的操作系统之一,在性能、兼容性、功耗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持续推动鲲鹏处理器的生态构建。
- 提升多核并发能力,增强业务性能;L2 Cache共享技术,提升不同OSD进程间访问效率;首次在鲲鹏处理器架构内实现内核热补丁。
- 通过和Linaro及绿色产业联盟合作,联合构建绿色计算生态联盟,促进鲲鹏生态发展。
- 通过鲲鹏处理器的关键特性使能,实现了核心业务场景性能突破,并在Linux内核、虚拟化、GCC、OpenJDK及Docker等开源社区持续贡献,催熟产业生态。
2.高安全
EulerOS是目前最安全的操作系统之一,能够提供各种安全技术以防止入侵,保障您的系统安全。
- 可配置加固策略。
- 内核级OS安全能力。
- 通过公安部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认证。
- 通过德国BSI PP标准的CC EAL4+认证。
- 通过美国NIAP PP标准的CC EAL2+认证。
- 通过美国NISTCAVP密码算法认证。
- 支持业界主流的安全漏扫工具。
3.高可靠、高可用、高保障
EulerOS在标准资质、RAS特性方面为客户业务系统提供了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技术保障,同时通过技术维护团队的7 * 24小时的服务保障体系,让客户没有后顾之忧。
- 故障管理(故障预测、分析、纠正、隔离)。
- 设备热插拔(支持设备动态调整、在线设备维护)。
- 软件故障修复(内核/用户态热补丁)。
- 7*24的服务保障体系(定制、调测、补丁升级、现场)。
- Unix03、LSB、IPv6 Ready、GB18030等行业标准认证体系。
4.高性能
EulerOS在编译系统、虚拟存储系统、CPU调度、IO驱动、网络和文件系统等方面进行改进与优化,使之成为一个高性能的操作系统平台,满足客户业务系统的高负载需求。
相关新闻
9月25日,在华为全联接2021上,面向数字基础设施的开源操作系统欧拉(OpenEuler)全新发布。欧拉操作系统可广泛部署于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等各种形态设备,应用场景覆盖IT(Information Technology)、CT(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和OT(Operational Technology),实现统一操作系统支持多设备,应用一次开发覆盖全场景。
欧拉全新发布
Space
华为欧拉系统(EulerOS)
华为计算产品线总裁邓泰华表示,操作系统“碎片化”现状,导致数字基础设施产生大量“软烟囱”,带来生态割裂、应用重复开发、协同繁琐的挑战,数字化新时代,呼唤新的统一操作系统。
在ICT领域,华为提供服务器、存储、云服务、边缘计算、基站、路由器、工业控制等产品和解决方案,都需要搭载操作系统,所以华为一直在构建能力,旨在通过统一的操作系统架构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本次欧拉全新升级,同时支持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等各种形态设备的需求。支持多样性计算,致力于提供安全、稳定、易用的操作系统;并通过为应用提供确定性保障能力,支持OT领域应用及OT与ICT的融合。至此全新发布的欧拉操作系统可覆盖从IT、CT到OT数字基础设施全场景。
G. 欧拉公式研究性论文(高中)
http://paper.dic123.com/pdf_eb66b0b7-7743-42eb-b55a-0e287c76c78e/lunwen.pdf
这个网站上有 你可以看一下
《科技传播》杂志
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
中英文目录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全文收录
具体信息在网络空间
H. 《证明与反驳数学发现的逻辑》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证明与反驳》([英] 伊姆雷·拉卡托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1LZEBaWlGiAUgjojlEMNJA
书名:证明与反驳
作者:[英] 伊姆雷·拉卡托斯
译者:方刚
豆瓣评分:8.8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3
页数:193
内容简介:
《证明与反驳:数学发现的逻辑》是匈牙利裔英国籍着名哲学家伊姆雷·拉卡托斯于20世纪60年代完成的一部探索数学史上新的发现产生过程的经典着作。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用5年时间收集的两个典型的数学案例,以及《证明与反驳:数学发现的逻辑》的编者添加的拉卡托斯1961年在剑桥大学所撰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拉卡托斯是以对话体的形式进行写作的,他虚构了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正多面体欧拉公式V-E+F=2的猜想与发现、证明和反驳的全过程,形象地展现了数学史上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的真实的历史图景,以此来挑战和批判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认为数学等同于形式公理的抽象、把数学哲学与数学史割裂开来的形式主义数学史观。此篇光辉论着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数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以一种探索和发现的情境逻辑来代替形式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抽象教条。正如拉卡托斯所说,非形式、准经验的数学的发展,并不只靠逐步增加的毋庸置疑的定理的数目,而是靠以思辨与批评、证明与反驳之逻辑对最初猜想的持续不断的改进。
作者简介:
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
英籍匈牙利人,出身于匈牙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是20世纪着名的数学哲学家、科学哲学家,也是现代科学哲学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二战期间是积极的共产党人,1950年至1953年以修正主义者之名被监禁。1956年苏联出兵匈牙利后,流亡到英国,继续求学,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入英国籍。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到去世为止,一直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与波普(Karl Popper)和沃特金斯(John Watkins)共事,波普任科学方法、逻辑学和哲学系主任,并任《科学哲学》杂志主编。
主要着作有《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数学、科学与认识论》《证明与反驳》。
I.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见识丛书29)》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从丹药到枪炮》([美]欧阳泰)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TfCh6H8CsJXQCC9UhV_4Q
书名:从丹药到枪炮
作者:[美]欧阳泰
译者:张孝铎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19-3
页数:344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用火|药烧出来的一本奇书。打通中国枪炮进化史,颠覆“鞭炮帝国”刻板印象。从皇权到共和,“玩火”是重点。刷新中国火|药历史,讲透火|药政治,说清火|药经济、重现火|药战争、细看火|药技术。从丹药到枪炮,复盘当代中国要看懂的历史K线图。
为什么中国黑科技造就西方霸权?宋元明火枪战争为何被彻底遗忘?中国大炮如何力挽狂澜,在1661年中荷战争中大展神威?欧洲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击败中国?从唐朝炼丹炉到北洋旗舰定远号,中国从辉煌坠落到屈辱深渊。从君士坦丁堡沦陷到滑膛枪诞生,欧洲在战火洗礼中极速崛起。中国,西方,在军事格局上分道扬镳,大分流颠覆了经济、社会、政治与文明,散落在历史聚光镜下的火枪粉末,引燃思想火光,照亮技术变革。从丹药到枪炮出乎意料的命运,呼应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从火器锻造到文明的冲突,重构军事史上真实的中国。
显而易见,中国一度是世界上富有、技术先进、国力强盛的国家。然而,中国是怎么在18、19世纪丢掉优势,让位于西方的?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和中国衰落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心结,也是一个全球热议的话题。欧阳泰之前的作品《1661,决战热兰遮》,就是以具体战役为原点,探索中国军事与发展模式的真实状况。《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则通过聚焦于火器战争,试图解释中西大分流这一问题。
黑火|药的源头可追溯到中国炼丹术。中国炼丹师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发明黑火|药。自公元900多年第一次用于战争,黑火|药时代开始,到公元1900年左右被无烟火|药取代,黑火|药时代结束,前后长达千年。考察黑火|药时代1000多年的历史,能够重新让我们思考西方是如何崛起的,中国又是如何“停滞”的问题。
很多着作中一直广泛流传一种说法: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没有把它用于战争,也没有多少技术创新,所以火|药技术裹足不前。黑火|药传到西方后才被欧洲人开发应用,改变了世界军事格局。欧阳泰认为这是一个“文化迷信”,实际上,早在火|药技术传入西方几个世纪之前,中国就研究了火|药的多种用途,有军用的,也有民用的,技术创新也未曾中断,明朝甚至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火|药帝国”。 1550—1700年,东西方在军事技术上实力相当,直到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战争数量下降的“平靖时期”,而欧洲经历了一连串激烈的战争,中国和西方的军事模式才分道扬镳,出现“军事大分流”(Great Military Divergence)。
欧阳泰试图从中国的历史中找到一种军事模式,考察中国和西方的“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周期性的兴衰。他不仅着眼于中国,而且有意把亚洲、欧洲的军事史也纳入讨论,不单追问为何中国被西方越落越远,还要追问为何西方和东亚分流改道。欧洲的军事发展并非一条简单的轨道,中西两方都互有影响。在任何情况下,军事现代化的动力都不该被狭隘地理解为西方化。世界史上的这一进程为火器时代的所有国家都留下了痕迹。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作为美国汉学家欧阳泰(Tonio Andrade)以火器演变视角,讲述中国历史的重量级作品,获美国军事史学会2017年杰出图书奖。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更新知识地图,拓展认知边界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英]理乍得·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美]欧阳泰
30《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美]托马斯·斯坎伦
31《起源:万物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1.这本书凝聚了美国汉学家欧阳泰(Tonio Andrade)对中国军事历史的沉思。西方人看中国,打破国人偏见。欧阳泰受叙事史学(Narrative History)影响颇深,这从本作精彩的叙事、微观历史细节的完备可以窥得。复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馒头大师张玮、贾雷德·戴蒙德、卜正民等推荐阅读。
《从丹药到枪炮》从中国枪炮演化视角,讲述公元10世纪(宋朝)到20世纪(晚清),整个1000年的火器战争时代。丰富且深入地解读了中国军事变迁、中西交流与冲突、东西方军事大分流等热门话题。获美国军事史学会2017年杰出图书奖。
作者欧阳泰学术背景深厚,师承汉学宗师史景迁、欧洲史宗师帕克,是海外中国研究专家,在社科院讲座曾引发热议。这部作品在美国和台湾出版后争议不断,戴蒙德、卜正民、泰勒·考恩、金世杰、约翰·威尔斯、黄一农等知名学者点评并推荐。
《从丹药到枪炮》是欧阳泰迄今为止成熟、完整的一部作品。与之前的作品相比,《从丹药到枪炮》更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军事历史,将中国与欧洲的军事变革脉络进行了比较。论证中国军事活力更深入与持久,打破西方中心论。
2.极客范儿。一本讲述火|药历史,充满火|药冲突,研究火|药细节,封面也是火|药“烧”出来的奇书。一反“古代中国只有鞭炮没有枪炮”常规印象,带来崭新的知识冲击与视野拓展。
不同于国内学者既定思路,以西方人的视角,告诉读者能打才是硬道理——战争频率和军事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角度新颖,用数据代替感官分析,给人更深层次的启发。
从技术与军事角度切入中国历史,这与绝大部分从文化角度,讨论中西方历史进程的作品完全不同。不掉书袋,好读,具备极客范儿,有激情也很犀利。
揭示火枪、火炮遍及中国古代战争的真相,火|药“烧”出来的设计效果配合内容,带来全新的知识冲击与视野拓展。
3.以小见大。囊括皇帝、数学家、诗人、儒者、经济学家、政客、物理学家、作家的火器创意,从火铳、火炮、火枪等微观事物入手,研究东西方文明冲突、各领域交互发展的宏大主题。
从热兵器细节写起,讲火器起源、火铳制作、火炮铸造、火器战术、火枪发明、火器战役剧情等,细致入微,有料有趣。
从关键事件写起,讲宋朝武器库爆炸、宋金襄阳之围、蒙古战争、鄱阳湖水战、两次中葡冲突、雅克萨之战、鸦片战争、黄海海战等,激烈好看。
从重要人物写起,讲成吉思汗、火器皇帝朱元璋、徐达、勇敢者腓力、英王亨利五世、数学家欧拉、亚当·斯密、精通火铳的王阳明、郑芝龙、郑成功、李鸿章、林则徐等,博学多闻,启发性强。
从文明进化写起,讲宋朝人下颔和当代人很像,进化出了“现代覆咬合”,其文明程度与火器发展密切相关。讲火枪轮射的战术在中国一直是传统,有力地在军事领域守卫了文明进程。猎奇新鲜。
从数学、物理、弹道学和技术革命写起,讲西方启蒙思想和实验科学对西方军事崛起的巨大推动力,将中国史与全球现代化融合起来,视野开阔,引人遐思。
4.重置思维。击穿“儒生不会用枪炮”“欧洲军事碾压中国”的误区。脑洞大开、观点激进的好书。
脑洞大开,颠覆传统思维:如中国古代火枪火炮普及度很高;宋朝大事故首都武器库爆炸;王阳明、邹守益等明朝儒学大家非常善于使用火铳(佛朗机铳),荷兰人1661年惨败于中国大炮;欧洲殖民者的巨大优势是“棱堡”,棱堡是西方人发明的守城战术等等。这些新奇、烧脑的历史细节,足以让有兴趣的读者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此书。
5.性价比高。一本书+一个通宵,打通世界枪炮进化史。揭示中国为何落后,西方如何崛起。
一个通宵,完全摸清世界枪炮发展脉络。往浅了说是看懂热兵器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历程,往深了说是理解中西技术发展的交互模式,对喜欢中国历史、中西发展、技术变革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实用的书,爆了中国历史的猛料,是真正的刚需。
6.代入感很强。时间跨度大,故事新奇曲折,战争场景还原度高,让人身临其境。
炮击、火攻、爆炸、围城、海战是这部作品的高频词,治国方略、知识架构、经济组织、财政结构、通信与交通基础设施等背景词,也卷进欧阳泰的复杂文本中。在1000年的时间跨度里,无数经典军事场景被重现,涉及的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又细腻微妙,让这部作品具备了很强的代入感。
7.文风解腻,内容解渴。娱乐性强,好读减压。带动好奇心,发明、战争的故事有悬疑有线索。
写东西方各个时期、各个朝代的火炮火枪故事信手拈来,内容不拖沓,轻松好读。
战争冲突有剧情有细节,寓紧张于娱乐,起伏反转豁然开朗,焦灼细腻可比高帧率影像。
穿长袍的中国古代儒者,一样可以拿起火枪,对付敌人,打破常规观念。作者从一开始,也就是宋朝兵器库大爆炸就设置悬疑与线索,以时间顺序不断演绎,火器的故事也步步展开。
主线支线交替,东西方皆备,火器战争时代的兵器与故事大典。权威、有料、令人眼前一亮。
---------------
【赞誉推荐】
“《从丹药到枪炮》是一部极具突破性、学术功力深厚且文笔流丽的作品。这本书对读者来说价值很大,尤其是对军事史充满好奇心与热情的读者。”
——《华尔街日报》
“在对亚洲和西方军事创新的深入比较与研究中,欧阳泰挑战了传统观点。所谓的传统观点是:西方文化本身,很大程度上就能解释西方在‘后中世纪时期’的全球优势。”
——《南华早报》
“在历史学家的视野里,技术的进步多半来自于战争的需要。欧阳泰教授纠正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看法,即中国人发明了黑火|药,但没有用在军事上。《从丹药到枪炮》证明,中国在18世纪后相对于欧洲的衰落大概跟战争数量的下降有关,而欧洲则因为高频的战争持续了技术的进步。”
——张军(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发明了火·药和火器。而在19世纪,西方是如何超越并击败中国的呢?《从丹药到枪炮》对于研究、解决这一未解之谜是不可或缺的。”
——贾雷德·戴蒙德(思想家,《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我们有了一个从欧亚大陆两端重建的火器发展历史。欧阳泰是个谨慎的优秀历史学家,同时也充满讲故事的热情,他认为火器战争时代由中国和欧洲共同缔造——让争议开始吧。”
——卜正民(加拿大汉学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1840年之后,中国人做过很多反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就事论事的角度:中国既然是被西方用大炮轰开国门的,那么为什么不看看我们在火|药发展历程中是怎么落后的?”
——张玮(馒头说创始人、《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
“这是一本出色的书,充满了历史、科学和政治经济……这是中国和欧洲火器演变的平行历史,着眼于解释更大的文明结构。”
——泰勒·考恩(美国经济学家,入选《外交政策》“全球100位思想家”)
“欧阳泰消解了许多人的某种观点——在中国的历史中,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欧阳泰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中国文化与技术发展相辅相成的学者,但他在这个方向上所做的引导工作,迄今为止,比任何学者都要深刻。”
——梅兆赞(《泰晤士报》资深撰稿人)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也是我多年来读过的最令人心动的进行中西比较研究的军事历史着作之一。这本书的读者,能从中国早期火器的历史中学到许多美好的东西。中国在17世纪始终具备挫败欧洲淘金者的能力。欧阳泰为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原创性的重要贡献。”
——金世杰(古根海姆奖得主,威尔逊中心研究员)
“《从丹药到枪炮》是一个重要的修正主义历史读物,它汇集了大量新的信息与解释,并将成为必不可少的读本——备受欧洲和中国早期现代史学者的争论。”
——约翰·威尔斯(美国汉学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荣休教授)
“《从丹药到枪炮》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学术精品,关注的主题实为中西间的‘军事大分流’,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学术‘预流’,史料选择精准而兼顾生动。该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通俗易懂,在赋予读者别致的阅读情趣同时,以大历史的格局和比较军事史的视角来研究东西方的大分流,见解独到。”
——张晓东(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本从头到尾都很有趣,也写得平易近人的重量级好书。……恭喜欧阳泰写出这样一本具有启发性的书,不仅学界都深受感动,同时他也证明了研究中国史就该重视军事史,而且中国军事史是世界军事史的关键要素。”
——杰里米·布莱克(英国历史学家)
“欧阳泰这本吸睛的新书翻转了我们许多关于火器战事与西方军事革新的固有观念。他检视了火器在中国与欧洲的发展史,借此证明中国也曾为了适应自己的需求而屡屡进行实验,并且采用新式火器。只不过,如此重视变革的中华帝国最后居然成为自身军事成就的最大受害者。任何人若想了解战争、社会与国家之间在亚洲或欧洲的关系,都非读这本书不可。”
石康(美国历史学家,南密西西比大学战争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欧阳泰不只打破传统军事史的地理边界,大幅拓展其研究领域,提出了一种观照全球的研究模式,而且也以强而有力的方式提醒我们,战争史研究不只是让我们看到战场上的输赢而已。……任何人如果想要了解战争与社会之间长期的共同演化关系,还有这与世界史的那些关键问题有何关系,最好赶快看看这本书。”
——大卫·费德曼(美国历史学家,《亚洲研究季刊》专栏作家)
“欧阳泰新作《从丹药到枪炮》的写作风格一如《决战热兰遮》般深入浅出,但又视野宏大。作者利用庞大的文献资料钩画出东、西方战争的统计资料,呈现了他所谓的‘大清和平时代’,以及东、西方在火器上所产生的‘分流’。中国早于欧洲所发展出的连环射击战术、朝鲜火枪兵在雅克萨战役扮演的角色等等议题,都具体响应了全球史的‘大分流理论’,也展现了作者对史料的掌握与说故事的能力。简言之,这是一部对于中国军事史有卓越贡献的着作。”
——黄一农(历史学家,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热兵器’的视角切入,欧阳泰以细腻的文笔和丰富的证据,论述中国由宋代至元、明时期曾经有过的先进地位。随后他指出明代中期、清代中期的两段和平安定,松弛掉武器研发的热度。相对地,西方国家却在战火频仍中脱胎换骨,武器与战技日新月异,东方与西方的‘大分流’于焉加剧。《从丹药到枪炮》聚焦于全球化发展历程中的军事层面,强调竞争的意义,令人不禁想起二次大战结束后,着名经济史家内夫(John U. Nef)的名着《战争与人类的进步》(War and Human Progress: An Essay on the Rise of Instrial Civilization),值得读者省思。”
——陈国栋(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这本书在西方学术界造成相当大的轰动。在论述中西军事的消长上,作者将亚洲史与欧洲史对照起来讨论,提供一个比较性的开拓视野,书中颇有创新与推翻前人之处。例如,过去对于中国在军事上的积弱不振,常会用文化的解释,认为是因为儒家推崇和平思想所造成。可是作者指出,自宋代开始,中国有好几百年都没有停止过军事上的创新,领先西方长达四、五百年。”
——王成勉(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从丹药到枪炮》探讨一千年火器技术的发展,透过火器的使用,重新审视东西方科技史的变革,从军事史角度对于所谓‘大分流’理论—近代西方何以兴起?中国为何衰败?做了重要的修正与补充。作者有别于前人研究,认为历史上中国与欧洲一样深具军事创新的能力,在1550-1700年期间,双方军事实力仍旗鼓相当。近代中国积弱不振主要是自1760年(清干隆二十五年)中国进入将近一个世纪的长期承平,军队战力因此减弱,军事革新迟缓,遂无法应付来自于工业化西方列强的军事挑战。作者欧阳泰是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中国近代史名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及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史专家帕克(Geoffrey Parker),所以能兼治东西方历史,写出这本深具启发性的好书。”
——杨维真(台湾“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
作者简介:
欧阳泰(Tonio Andrade),埃默里大学东亚系主任、教授。耶鲁大学博士,师承汉学宗师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欧洲史宗师帕克(Geoffrey Parker),海外中国研究权威。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全球史以及殖民主义比较研究。对中国军事,尤其是热兵器(火铳、火炮、火枪等)有深入研究。着有《1661,决战热兰遮:中国对西方的第一次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