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里有下载中医药的电子书
中草药大典(上册)(陈士林 林余霖 主编)
中草药彩色图谱(第三版)(徐国钧 等主编)
中药亲试记(超清版)
中药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
中药制剂汇编(曹春林 主编)
中药名考证与规范 (上卷)(朱建平 等主编)
中药图典(高清全彩版)--沈连生主编
中药大辞典附编(第二版)(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着)
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上册)(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着)
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着)
中药师手册(黄红中 等主编)
中药彩色图集
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与药效(下册)
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及药效(上册)-0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原理与应用-0
中药显微鉴别图鉴(赵中振 主编)
中药材及饮片原色图鉴
中药材识别与应用 — 袖珍彩色图册(1)
中药植物原色图鉴
中药炮制学辞典(高清版)
中药熏洗疗法(超清版)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技术与应用(扫描版)
⑵ 古建筑结构的问题
古建筑哪个资料?常见的木结构方式有穿斗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混合式构架、干栏式构架、井干式构架等。更多古建筑资料,也可以搜索古建家园查看
⑶ 如何写一篇关与一种中药的论文
浅谈中药炮制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谈中药炮制与治疗体会
中药炮制对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临床应用意义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分析
以上全部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文献,pdf格式
发电子邮件到[email protected]索取。
请注明“中药炮制”资料索取
希望对你有用。
⑷ 微生物技术应用对现代微生物制药工业的意义
下文稍加总结就可以了吧。我提供材料,作业还是自己做吧
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一般定义为:是一种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产物及其衍生物。(有人曾建议将动植物来源的具有同样生理活性的这类物质如鱼素、蒜素、黄连素等也归于抗生素的范畴,但多数学者认为传统概念的抗生素仍应只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由于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报道的微生物产生的除了抗感染、抗肿瘤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日益增多,如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其活性已超出了抑制某些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范围。但这些物质均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在生物合成机制、筛选研究程序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和抗生素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把它们通称为抗生素显然是不恰当的,于是不少学者就把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统称为微生物药物。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术就是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 菌种的获得技术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分离思路 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具体分离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pH值、提取工艺等。
第二方面 高产菌株的选育技术
工业上生产用菌株都是经过选育过的。工业菌种的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个用于特定生物技术目的的菌株进行的多方位的改造。通过改造,可使现存的优良性状强化,或去除不良性质或增加新的性状。
工业菌种育种的方法:诱变、基因转移、基因重组。
育种过程包括下列3个步骤: (1)在不影响菌种活力的前提下,有益基因型的引入。(2)希望基因型的选出。(3)改良菌种的评价(包括实验规模和工业生产规模)。
选择育种方法时需综合考虑的因素(1)待改良性状的本质及与发酵工艺的关系(例如分批或者连续发酵试验);(2)对这一特定菌种的遗传和生物化学方面认识的明了程度;(3)经济费用。如果对特定菌种的基本性状及其工艺知晓甚少,则多半采用随机诱变、筛选及选育等技术;如果对其遗传及生物化学方面的性状已有较深的认识,则可选择基因重组等手段进行定向育种。
工业菌种具体改良思路:(1)解除或绕过代谢途径中的限速步骤(通过增加特定基因的拷贝数或增加相应基因的表达能力来提高限速酶的含量;在代谢途径中引伸出新的代谢步骤,由此提供一个旁路代谢途径。) (2)增加前体物的浓度。 (3)改变代谢途径,减少无用副产品的生成以及提高菌种对高浓度的有潜在毒性的底物、前体或产品的耐受力。(4)抑制或消除产品分解酶。 (5)改进菌种外泌产品的能力。(6)消除代谢产品的反馈抑制。如诱导代谢产品的结构类似物抗性。
第三部分 菌种保藏技术
转接培养或斜面传代保藏;
超低温或在液氮中冷冻保藏;
土壤或陶瓷珠等载体干燥保藏。
第四部分 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
微生物的营养来源
能源,自养菌:光;氢,硫胺;亚硝酸盐,亚铁盐。异养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产品,如醋酸。
碳源,碳酸气;淀粉水解糖,糖蜜、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等,石油、正构石蜡,天然气,醋酸、甲醇、乙醇等石油化工产品
氮源,豆饼或蚕蛹水解液,味精废液,玉米浆,酒糟水等有机氮,尿素,硫酸铵,氨水,硝酸盐等无机氮,气态氮
无机盐,磷酸盐,钾盐,镁盐,钙盐等其他矿盐,铁、锰、钴等微量元素等
特殊生长因子,硫胺素、生物素、对氨基苯甲酸、肌醇等
培养基的确定
(1)首先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了解菌种的来源、生活习惯、生理生化特性和一般的营养要求。工业生产主要应用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它们对营养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应根据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理特性考虑培养基的组成。
(2)其次,对生产菌种的培养条件,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化学性质、分子结构、一般提取方法和产品质量要求等也需要有所了解,以便在选择培养基时做到心中有数。
(3)最好先选择一种较好的化学合成培养基做基础,开始时先做一些摇瓶实验;然后进一步做小型发酵罐培养,摸索菌种对各种主要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情况和产生代谢产物的能力。注意培养过程中的pH变化,观察适合于菌种生长繁殖和适合于代谢产物形成的两种不同pH,不断调整配比来适应上述各种情况。
(4)注意每次只限一个变动条件。有了初步结果以后,先确定一个培养基配比。
其次再确定各种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离子对发酵的影响,即对各种无机元素的营养要求,试验其最高、最低和最适用量。在合成培养基上得出一定结果后,再做复合培养基试验。最后试验各种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的关系。培养基内pH可由添加碳酸钙来调节,其他如硝酸钠、硫酸铵也可用来调节。
(5)有些发酵产物,如抗生素等,除了配制培养基以外,还要通过中间补料法,一面对碳及氮的代谢予以适当的控制,一面间歇添加各种养料和前体类物质,引导发酵走向合成产物的途径。
(6)根据经济效益选择培并基原料
考虑经济节约,尽量少用或不用主粮,努力节约用粮,或以其他原料代粮。糖类是主要的碳源。碳源的代用品主要是寻找植物淀粉、纤维水解物,以废糖蜜代替淀粉、糊精和葡萄糖,以工业葡萄糖代替食用葡萄糖;石油作为碳源的微生物发酵也可以生产以粮食为碳源的发酵产品。有机氮源的节约和代替主要为减少或代替黄豆饼粉、花生饼粉、食用蛋白胨和酵母粉等含有丰富蛋白质的原料为目标,代用的原料可以是棉籽饼粉、玉米浆、蚕蛹粉、杂鱼粉、黄浆水或麸汁、饲料酵母、石油酵母、骨胶、菌体、酒糟,以及各种食品工业下脚料等。这些代用品大多蛋白质含量丰富,价格低廉,便于就地取材,方便运输。
培养工艺的确定:
培养条件:温度、pH值、氧、种龄、接种量、温度
工业微生物的培养法分为静置培养和通气培养两大类型。
静置培养法即将培养基盛于发酵容器中,在接种后,不通空气进行发酵,又称为厌氧性发酵。通气培养法的生产菌种以需氧菌和兼性需氧菌居多,它们生长的环境必须供给空气,以维持一定的溶解氧水平,使菌体迅速生长和发酵,又称为好气性发酵。
在静置和通气培养两类方法中又可分为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大类型,其中每一类型又有表面培养与深层培养之分。
关于液体深层培养:
用液体深层发酵罐从罐底部通气,送入的空气由搅拌桨叶分散成微小气泡以促进氧的溶解。这种由罐底部通气搅拌的培养方法,相对于由气液界面靠自然扩散使氧溶解的表面培养法来讲,称为深层培养法。特点是容易按照生产菌种对于代谢的营养要求以及不同生理时期的通气、搅拌、温度、与培养基中氢离子浓度等条件,选择最佳培养条件。
深层培养基本操作的3个控制点
① 灭菌:发酵工业要求纯培养,因此在发酵开始前必须对培养基进行加热灭菌。所以发酵罐具有蒸汽夹套,以便将培养基和发酵罐进行加热灭菌,或者将培养基由连续加热灭菌器灭菌,并连续地输送于发酵罐内。②温度控制:培养基灭菌后,冷却至培养温度进行发酵,由于随着微生物的增殖和发酵会发热、搅拌产热等,所以为维持温度恒定,须在夹套中以冷却水循环流过。 ③通气、搅拌:空气进入发酵罐前先经空气过滤器除去杂菌,制成无菌空气,而后由罐底部进人,再通过搅拌将空气分散成微小气泡。为了延长气泡滞留时间,可在罐内装挡板产生涡流。搅拌的目的除了溶解氧之外,可使培养液中微生物均匀地分散在发酵罐内,促进热传递,以及为调节pH而使加入的酸和碱均匀分散等。
第五部分 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技术
提取方法:
过滤
离心与沉降
细胞破碎
萃取
吸附与离子交换
色谱分离
沉析(盐析、有机溶剂沉析、等电点等)
膜分离
结晶
干燥
分离提取过程的几个注意的问题:
水质
热源去除(石棉板吸滤、活性碳吸附、过离子交换柱)
溶剂回收
废物处理
生物安全性
⑸ 有没关于古建筑模型制作具体施工尺寸的书籍
借助图书来学习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实际操作,当然如果说楼主只局限与了解一个理论 的话书籍是最好的方法了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1973.7)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
⑹ 大神可以给我中医十三五教材的医古文,中国医学史吗
本套教材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炙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炙学、针炙治疗学、针炙医籍选、各家针炙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
各本书的书录??? 这个工作量 就太大了
⑺ 关于陈皮的研究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是常用的理气药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陈皮主要含有挥发油及橙皮苷 、新橙皮苷 、川陈皮索、甲氧基黄酮等多种黄酮成分,以及肌醇、维生素、对羟福林等。关于陈皮对大鼠离体胃和大肠的影响已有报道,用陈皮水煎剂灌胃后,观察营养半固体糊的胃内残留率和用碳末法计算碳末在小肠的推进百分比,观察陈皮对在体小鼠胃排空及肠推进作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陈上(40g/kg)促进小鼠胃排空,对胃复安所致的胃排空加强作用及阿托品所致胃排空抑制作用无明显影响。陈皮(30g/kg,40g/kg)促进小肠推进作用,对阿托品所致的肠推进抑制有拮抗作用,但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肠推进抑制无明显作用,提示陈皮促进小鼠胃排空和肠推进,其促进肠推进作用可能与胆碱能M受体有关。正因为陈皮所具有的这些个特性,所以本实验拟采用正常小鼠和阿托品、左旋麻黄碱致小鼠胃肠功能抑制模型,用半固体糊灌胃法检测胃排空,用炭末灌胃法测定肠推进的长度,考察陈皮对在体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为更好地利用陈皮提供依据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陈皮研究的报道很少;也没看到有专门针对的研究报道。迄今为止,未见有关动物整体条件下陈皮对胃肠运动作用的报道,对其机制也缺乏深入的研究。为此,我们观察了陈皮水煎剂对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将有越来越多的目光聚集到对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上。
三、 本课题研究内容
分析陈皮的化学成分和生理作用。
了解中药药理学实验方法和作用机制。
提出详尽的实验方案和具体步骤。
比较结果及分析讨论。
四、 本课题研究方案
一、胃排空实验
1.设大中小三个剂量观察陈皮水煎液对正常小鼠胃排空的影响;
2. 观察其对左旋麻黄碱所致小鼠胃排空改变的影响
二、小肠推进实验
1.设大中小三个剂量观察陈皮水煎液对正常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
2.观察其对硫酸阿托品所致小鼠小肠抑制模型的影响;
五、 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研究目标:
.1 证实陈皮是否具有增强肠胃动力的作用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
3.毕业论文达到较高质量。
⑻ 药厂建设是否属于化学工业建设生产原料药的制药厂是否属于化工行业需要提供政府或行业的文件说明
摘要 药品生产企业在国民经济行业中中类为 医药制造业, 针对具体生产的主要药品对照下列小类进行归类:
⑼ 卫生系统的行政单位有哪些
卫生行政部门是指各级政府中负责医疗卫生行政工作的部门,比如我们常提到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各省、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各市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2018年,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改制组建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环境工作,具体的执法、业务工作由下属事业单位等实施,下属事业单位包括负责行政执法的卫生监督局(所),负责传染病、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前叫卫生防疫站),负责妇幼卫生的妇幼保健院,还有各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县级以上卫生行政机关负责查处所辖区域内的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章的案件
1、县级以上卫生行政机关负责查处所辖区域内的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章的案件。
2、省级卫生行政机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依据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地区的实际,规定所辖区内管辖的具体分工。
3、卫生部负责查处重大、复杂的案件。
4、上级卫生行政机关可将自己管辖的案件移交下级卫生行政机关处理;也可根据下级卫生行政机关请求处理下级卫生行政机关管辖的案件。
5、两个以上卫生行政机关,在管辖发生争议时,报请其共同的上级卫生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6、卫生行政机关发现查处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应当及时书面移送给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机关。受移送卫生行政机关应当将案件查处结果函告移送的卫生行政机关。受移送地的卫生行政机关如果认为移送不当。应当报请共同的上级卫生行政机关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7、上级卫生行政机关在接到有关解决管辖争议或者报请移送管辖的请示后,应当在十日内作出具体管辖决定。
⑽ 中药化学pdf
中药化学的意义;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概况。
?说 明 标有“???”标志的为需掌握的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熟悉的
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了解的内容;无标志的为参考内容。
?中药化学的含义???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理论,运用化学及物理原理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
学科。
?中药化学的内容 ???
中药化学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举例说明]的含义、结构及分类、理化性质、检识、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等。也包含某些常用中药(如麻黄、黄连、人
参等)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重要的理化性质、检识、分离等内容。
?在中药专业中的地位 ??
中药化学在中药专业中是一门专业课,同时具有专业基础课的性质,也就是说中药鉴定、
中药药理、中药药剂、中药炮制等课程需要中药化学的知识。
??
中药化学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探索中药防治疾病原理方面、
控制中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方面、中药新药研究方面,在探讨中药炮制原理方面,在研究中药
资源等方面,中药化学的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药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植物性中药占大多数。世界很多国家进行天然药,特别
是植物药的研究。有的国家应用植物药的历史也很久远,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比较深入。我
国从六、七十年代以来对天然药特别是中药的研究发展很快,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第二: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的一般方法 课 时 本章内容为4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熟悉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教学重点 中药成分提取方法、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说 明 标有“???”标志的为需掌握的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熟悉的
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了解的内容;无标志的为参考内容。
1/66页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时,提取、分离、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首先是把化学成分从
药材中提取出来,其产物含多种成分,即为复杂的混合物,然后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及进一步
分离得到达到一定纯度的单体成分,才能进行结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