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梵汉pdf

梵汉pdf

发布时间:2022-07-10 11:20:20

‘壹’ 论梵汉合璧造新词-梁晓虹 的全文

1997年末商务印书馆召开一个座谈会,我有幸与会,并在会上斗胆提出了编纂《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着指要》的设想。不想一两个月后,张万起先生和毛永波先生即亲来南开,不但采纳了我的建议,而且约我编选一部《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精选》。我当时毫未含糊就接受下来了,而实际操作起来,却无时不有芒刺在背、如履薄冰之感。现代汉语词汇学虽只百年历史,学者们发表出来的论文却有数千篇之多,有真知灼见者俯拾即是。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各个研究方面的有代表性的论文精选出来,殊非易事,总不免顾此失彼,有遗珠之恨。但是既然应承下了编选此书的任务,只好勉为其难硬着头皮去做。经过近一年的反复甄选,终于编出了现在这样一部书稿。它很可能不会得到所有方家的认可,甚至免不了会受到一些指摘,但是我敢说它是出以公心、破除门户之见的一个成品。如果说编选这样一部书的目的是要反映近百年来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方方面面的有代表性的成果,我想这一目的是基本上达到了的。
限于篇幅,本书只收论文50篇。未能收入本书的论文和专书,以论着指要和题目索引的方式收进《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着指要》一书中,读者可以参阅。编选本书和《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着指要》,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我又将学者们的着述重新学习了一遍。由于学识浅薄,挂一漏万或评价不准确之处在所难免,谨此再一次请求读者和方家谅察,并请赐教。

周 荐
2001年1月20日 南开

该书是“二十世纪现代汉语研究资料丛书”之一种,由作者从百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数千篇论文之中精选出50篇汇集而成,按词汇理论、词的内部形式和造词法、词义、新词语、熟语、词汇规范和词典分为六个部分,基本上囊括了当前汉语词汇研究的所有重点领域,代表了一个世纪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最高水平。

‘贰’ 梵文的宗教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约在西元前二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中国自后汉时开始译经,如鸠摩罗什法师(344-413)所译的【妙法莲华经】。汉译佛典最早提及悉昙字母约为义熙十三年(417)译的【大般泥洹经文字品】,其次是北凉昙无忏译于玄始十年(421)的【大般涅槃经卷八】。在开元三大士: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 -774)的纯密(日本真言家称【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大法为纯密)时期,所依据的佛经原典皆以悉昙体书写。尤其在译到有关陀罗尼与“字母”时,多半会使用梵汉对照,并附列(悉昙文体)。佛经翻译在玄奘、义净法师时,中国对悉昙的学习与使用颇为盛行,于是有关研究悉昙的着作在此时期颇多流传。主要约分为四大类:
悉昙章类:主要述及悉昙字母及其组合方式。
悉昙章解说类:解说悉昙章的内容。
悉昙章类支流:说明悉昙字母有关的各种流派或异体字。
梵语语汇解说类:梵汉或汉梵字典。
悉昙在中国晚唐时代后逐渐衰微。
名称界位
唐朝初期称梵文字母为悉昙,称梵语的文法及语义等为梵文或梵语,后来泛称梵字,甚至于与其相关的学问皆为悉昙。这种习称在宋朝以后逐渐不用了。在宋朝几乎都只用梵字一词,也因后来从印度传入的天城体与悉昙有相当差异,因此称新来自印度的文字为“梵字”或“天竺字”,而在原来唐朝使用的文字仍称为悉昙。在此所引述“悉昙”部分,是指【大正藏】中所汇集的古文体。以上略为简介悉昙名相由来与流传时代因缘。
基础篇
基础篇
梵字悉昙
真言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无不使用梵字,其使用形态不一,有用于窣塔婆的,或者用于护摩札、交通安全等祈愿札的,或用于种子曼荼罗、阿字观、字轮观等礼拜对象的,以及用于石塔、石碑、磨崖、幡、华鬘等的。后者为古人所留存的贵重的梵字资料。
何谓梵字
所谓梵字,是用以表记梵语(Sanskrit)的字体。它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发展于印度的文字。关于梵字的成立,自古以来日本的梵字悉昙学。
既然如此,梵字、梵语中的“梵”又是什么呢?
据清田寂云《悉昙学入门》所述,“梵”有如次的解释:(一)梵指梵天(Brahman)。在印度,梵天、毗纽天、湿婆天特受崇信。梵天为创造万物之神、毗纽天为维持之神、湿婆天为破坏神。印度人认为文字及语言皆梵天所创。(二)梵指婆罗门(Brahmana)。婆罗门既是宗教者,也是学者,其权威凌驾于王侯之上,是印度的代表者,因此,印度也称为“婆罗门之国”。婆罗门的讹音为“梵”,故梵国的文字、语言称为梵字、梵语。此二说中,清田先生特别强调第二说,亦即:“梵”指印度的语言。又,从历史来看又是如何呢?首先,在古代印度的文字中,有所谓的象形文字,但这种文字迄今尚未被解读出,因此,它与梵字悉昙的关系不明之处仍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出现于印度的文字,是在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的时代。此时所出现的文字有佉卢虱底(Kharosthi)及梵书(Brahmi)二种系统。第一种的佉卢虱底文字,使用于西元前三世纪至西元三世纪间,是一由右向左横写的表音文字。但是这种文字后来不再传承。
第二种的梵书,也称为梵天之书,是印度诸国所有文字的根源,据传由西方腓尼基及阿拉姆输入,是由左向右横写的表音文字。以梵书所写的最古资料,是阿育王法敕文,简称阿育王文字,或依其王朝名而称为孔雀王朝体( Maurya-type )。以此梵书为基本,衍生许多种文字。又,梵书及佉卢虱底,在大乘经典【普曜经】中也有铭记,故就历史而言,梵字之来源,可求之于梵书中。
梵字
广义:
印度文字之总称
狭义:
指梵书
何谓悉昙
悉昙大抵可分为如下二种用法。第一种为书体悉昙,即由梵书衍生的梵字,第二种为语义悉昙,即含有某一意义的语言。
(一)书体悉昙(Siddham)悉昙,是指西元六至九世纪间,以北印度为中心而流行、发展的书体,克实而言,即指悉昙字母型(Siddhamatrka-type)一般称为悉昙。悉昙文字是由西元四世纪笈多王朝时代的笈多型(Gupta-type)文字发展的,传至日本的梵字,即以此悉昙字母型为基本,例如:法隆寺贝叶梵本之书体即是。因此,在印度长久的文字历史过程中,悉昙虽发展自梵书,但其直接的成因,应是笈多型文字。
(二)语义悉昙。悉昙虽是印度历史上流行的书体之一,但就语义而言,它具有成就、完成的意义。成就、完成,是指它本身即是可单独发音的文字。也就是说,它是具有元音的文字。“悉昙”此语,自古即有种种不一样的解释,今大略整理如次:
一、《悉昙字记》的用法:【唐】 智广撰的《悉昙字记》,关于悉昙有如下之记述:“其始曰悉昙,而韵有六。长短两分,字十有二。将冠下章之首,对声呼而发韵。声合韵而字生也。即阿(上声短呼)阿(平声长呼)等是也”。据其所述,悉昙指摩多(元音)十二韵。但是另一方面,《悉昙字记》也说,体文(子音)三十五字皆含元音“阿”,其自身可单独发音,因此,摩多体文合称为“悉昙”。此一见解,逐渐扩大解释,终将摩多体文之字母,称为“悉昙”。
此外,《悉昙字记》另有相当于题目的“娜么娑啰缚社若也悉昙”(Namah Sarva-jnaya Siddham归依一切智者,成就)。其后才说摩多体文,十八章切继。从此题目可以看出,“悉昙”可附在摩多体文(字母表),或十八章切继之前,作为归敬文之用。
二、《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的用法弘法大师空海所撰之《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中,有“悉昙啰窣睹”( Siddham rastu,正确地说是Siddhirastu)的用法,并有如次之解释:“右四字题目,梵云悉昙啰窣睹,唐云成就吉祥章”。
据义净三藏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载:古代印度用来让幼童学习字母表、缀字法(书写法则)的习字帖前,记有祈求学业成就的归敬句“悉昙啰窣睹”。此句后来逐渐成为题目,附在字母、缀字法之前,成为祈求其文字成就吉祥之语。(附带一提,《悉昙字记》的用法是南天相承,《悉昙字母并释义》的用法是中天相承。“娜么娑啰缚社若也悉昙”、“悉昙啰窣睹”虽因南天、中天不同的相承而有别,但两者皆将“悉昙”放在归敬文中。)
若是如此,又是祝福什么成就呢?若是陀罗尼的话,是祈求陀罗尼的效果。就悉昙章而言,恐是章之成立或其学习之成就。…(中略)总之,梵字是一种文字的通称,悉昙是一个集合的通称。此一集合是悉昙章等音韵组织的集合。”总而言之,“悉昙”是祈求祝福学业成就的语言,又是具有音韵组织的字母表及悉昙章等集合的通称。而梵字是指一个个的文字,与悉昙未必同义。此一看法与真言宗的说法是一脉相通的。在真言宗的梵字悉昙书法口传中,不打命点的字只是梵字,而不是悉昙文字。
兹将悉昙之用法整理如次:
1“悉昙”有成就、完成之意;因此《悉昙字记》说十二摩多称为“悉昙”。
2 严格的说,悉昙只是指十二摩多,但体文的三十五字也含有“阿”(a)之韵;因此,包含体文的全部字母,皆称为“悉昙”。
3悉昙是置于字母表、悉昙章之首的归敬句中之一语;因此是被用来当作题目的。
4“悉昙”是悉昙章等音韵组织的总称。
换言之,是字母表、悉昙章等的总称。
密教解释
如同前述,“悉昙”有成就、完成之意。此成就、完成一语,在密教的解释有其更深之一面。
弘法大师空海在《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中,对悉昙有如次之解释:
“此是文字者,自然道理之所作也。非如来所作,亦非梵王诸天所作。若虽有能作者,如来不随喜。诸佛如来以佛眼观察此法然之文字,即如实而说之利益众生。梵王等传受转教众生,世人但知彼字相,虽日用而未曾解其字义。如来说彼实义,若随字相而用之,则世间之文字也,若解实义,则出世间陀罗尼之文字也。”
密教对于将梵字视为只是用来表记语言的记号的看法,认为是世俗的、浅略的。而称为悉昙的梵字,能发挥完成、成就之机能,表显佛作佛行,这是密教立场之深义(字义),将此教示人们,给予利益,因此是陀罗尼(总持)之文字。又,在前述的《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中,对陀罗尼有如次之解释:“所谓陀罗尼者,梵语也。唐翻云总持。总者总摄,持者任持。言于一字中,总摄无量教文,于一法中任持一切法,于一义中摄持一切义,于一声中摄藏无量功德,故名无尽藏。”
亦即陀罗尼是一字之中含无量教(文字),一法之中有一切法(字相),一义之中摄一切义(字义),一声之中含有无量之功德(声)。
像这样,一一字含一切义,且互具特色,此正与曼荼罗诸尊相同,故以悉昙文字表示诸佛菩萨内证自觉的法门。此称为种子字,以种子字表现的曼荼罗,称为种子曼荼罗、法曼荼罗。
总之,在密教中,梵字悉昙是在表显佛之活动,是信仰礼拜的对象,书写在种子曼荼罗、窣塔婆、护摩札等的梵字(字形),口诵的真言陀罗尼(字音),用于道场观、字轮观等观法的种子真言之意义(字义)等,极为广见。亦即在密教强调的身、口、意三密行中,悉昙特别与口密(真言陀罗尼)、意密(道场观、字轮观、阿字观等)有密切关系;因而说悉昙是密教的重要部分并不为过。
(译自《梵字必携》)
拼写规则
悉昙体每个辅音字母都含固定的短元音a音,辅音与其它元音拼写的时候,将元音符号分别写在字母的前面、后面、上面或者是下面。用毛笔书写,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格隔空.
表示纯辅音、鼻音或呼气音的时候使用符号表示。
当元音出现在单词前面的时候使用独立的元音字母。
悉昙体梵文的辅音串字母
在梵文里,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连续的辅音出现,就用半个辅音字母或者是辅音字母的其中一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组成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的辅音数目是两个起五个止,辅音串字母一般可以将包含的辅音辨别出来,但有的辅音串字母辨别困难,必须要强记,悉昙体梵文梵文一共有一千多个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是学习梵文拼写的主要难点。
进阶篇

藏语影响
许多汉语和藏语的辞汇,从梵文佛经直接音译过来。例如“刹那”、“菩萨”等。 由于梵语语音的研究,引发了中国隋唐以来对中文音韵的研究,汉语语音记录方法--反切--亦是由梵语的音母与韵母的分析方法所衍生的。
通过梵文音来了解汉字音,是汉语音韵研究方法的一种。

‘叁’ 平时诵读佛经 需要 用普通话 还是方言 亦或印度语

自己诵读普通话方言都行。看自己怎么方便。给他人诵读时普通话才好,易于他人听懂。
印度语言 ,佛教中常见的是梵语 和 巴利语。集结佛经的时候,梵语是雅语,巴利语是俗语。

用梵语诵经持咒固然非常好,但是中国会梵语的人不多。用悉昙梵字(siddam,字根为siddhi,成就)来诵读经咒,尤其是用梵语持咒,比用中文诵读利益更大,不过发心正,不会梵语用汉语也一样。梵语是梵天的语言。

推荐下梵语学习路径: 网络视频里 林光明 居士 的 梵汉咒语大讲堂
很多期。 然后pdf格式的 有名的 有 (佛教小网络)简易学梵字 【上,下】 零基础的。网上可以下载,似乎新浪资料里就有的。

梵语也不难学,也可以算是人类语言,四十多个字母,子音(类似声母,辅音)连接有变体(连结体)。想学也可以同时拜佛菩萨 心里求此事。

‘肆’ 楞严咒(简丰祺居士教念;快诵) 楞严咒梵汉译文三体对照精编学习版,这个版本的楞严咒发音正确吗

是正确的

‘伍’ 梵文翻译

只需要在应用商店安装一个网络翻译APP,然后输入需要翻译的中文就可以翻译成梵文,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即可。

第一步、打开应用商店。

‘陆’ 梵文字典

有的,梵文字典,但是绝版了,可以购买影印版,原版标价100,二手现在已经几百块钱了。影印版几十块钱。

‘柒’ 哪里有梵文翻译词典

网友推荐答案 目前还没有电子版汉梵字典。这里有在线梵文字典,不过不是汉梵的,是英梵\梵英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http://spokensanskrit.de/ 这里可以给出天城体梵文写法 http://webapps.uni-koeln.de/tamil/ 这是着名的威廉梵英字典 如果实在需要使用汉梵字典,这里可以帮到你,这个网页虽然是梵汉字典,但是你使用查找功能也可以反着用。 http://www.buddhism-dict.net/ddb/indexes/term-sa.html 下面这个有书: http://lib.yixia.net/583/890721/ http://www.suanming.com.cn/book/buddha/fanwenzidian.htm

‘捌’ 金刚经全文梵文汉子对照

一、太长了,发不出来,你可以搜索:金刚经梵汉对照本-开仁法师
二、发一部分出来看看。
金刚经梵汉对照本-开仁法师
《金刚经梵汉对照本》
【经文依据昭明太子的分法分为32分】
【经名及译者】
00 Vajracchedikā nāma triśatikā prajñāpāramitā*
Vaidya, Dr. P.L ed.Buddhist Sanskrit Texts No. 17 Mahāyāna-sūtra-saṁgrahaḥ (part 1).Darbhanga :The Mithila Institute, 1961.取自Digital Sanskrit Buddhist Canon (网址:
http://arśadharma- pratiṣṭhitena dānaṁ dātavyam||
01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02何以故?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是故佛说:菩萨心不住色布施。
03何以故?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故如来说:菩萨无所住心应行布施。
04何以故?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故如来说:菩萨无所住心应行布施。
05彼何所因?若无所住,彼如是住。彼故如是如来说:不色住菩萨摩诃萨施与应,不声、香、味、触、法住施与应。
06何以故?善现!诸有所住,则为非住。是故如来说:诸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07何以故?若有所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14-16
00 api tu khalu punaḥ subhūte bodhisattvena evaṁrūpo dānaparityāgaḥ kartavyaḥ sarvasattvānāmarthāya| tatkasya hetoḥ ? yā caiṣā subhūte sattvasaṁjñā, saiva asaṁjñā| ya evaṁ te sarvasattvāstathāgatena bhāṣitāsta eva asattvāḥ|
01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02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须菩提言:“世尊!一切众生相,即是非相。何以故?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03复次,须菩提!菩萨应如是行施,为利益一切众生。此众生想,即是非想。如是一切众生,如来说即非众生。何以故?诸佛世尊远离一切想故。
04复次,须菩提!菩萨应如是行施,为利益一切众生。此众生想。即是非想。如是一切众生,如来说即非众生。何以故?诸佛世尊远离一切想故。
05虽然,复次时,善实!菩萨摩诃萨如是舍施应,一切众生为故。彼何所因?若如是,善实!众生想,彼如是非想。若如是彼一切众生如来说,彼如是非众生。
06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
07妙生!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此众生想,即为非想。彼诸众生,即非众生。何以故?诸佛如来离诸想故。
14-17
00 tatkasya hetoḥ ? bhūtavādī subhūte tathāgataḥ, satyavādī tathāvādī ananyathāvādī tathāgataḥ, na vitathavādī tathāgataḥ||
01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02“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03须菩提!如来说实,说谛,说如,说非虚妄。
04须菩提!如来说实、说谛、说如、说非虚妄。
05彼何所因?真语,善实!如来,实语如来,不异语如来,如语如来、非不如语如来。
06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07妙生!如来是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4-18
00 api tu khalu punaḥ subhūte yastathāgatena dharmo'bhisaṁbuddho deśito nidhyātaḥ, na tatra satyaṁ na mṛṣā|
01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02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所说法,无实、无妄语。
03复次,须菩提!是法如来所觉,是法如来所说,是法非实、非虚。
04复次,须菩提!是法如来所觉,是法如来所说,是法非实、非虚。
05虽然,复次时,善实!若如来法证觉、说若、思惟若,不彼中实不妄。
06复次,善现!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
07妙生!如来所证法及所说法,此即非实、非妄。
14-19
00 tadyathāpi nāma subhūte puruṣo'ndhakārapraviṣṭo na kiṁcidapi paśyet, evaṁ vastupatito bodhisattvo draṣṭavyo yo vastupatito dānaṁ parityajati| tadyathāpi nāma subhūte cakṣuṣmān puruṣaḥ prabhātāyāṁ rātrau sūrye'bhyudgate nānavidhāni rūpāṇi paśyet, evamavastupatito bodhisattvo draṣṭavyo yo'vastupatito dānaṁ parityajati||
01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02须菩提!譬如有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住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须菩提!譬如人有目,夜分已尽,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亦复如是。
03须菩提!譬如有人,在于盲暗,如是当知菩萨堕相行、堕相施。须菩提!如人有目,夜已晓时,昼日光照,见种种色,如是当知菩萨不堕于相,行无相施。
04须菩提!譬如有人,在于盲暗,如是当知菩萨堕相行、堕相施。须菩提!如人有目,夜已晓,昼日光照,见种种色,如是当知菩萨不堕于相,行无相施。
05譬如,善实!丈夫暗舍入,不一亦见,如是,事堕菩萨见应,若事堕施与。譬如,善实!眼者丈夫,显明夜,月出,种种色见,如是,菩萨摩诃萨见应,若事不堕施与。
06善现!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于事,谓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善现!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堕于事,谓不堕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
07妙生!若菩萨心住于事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不住事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故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其施。
14-20
00 api tu khalu punaḥ subhūte ye kulaputrā vā kulahitaro vā imaṁ dharmaparyāyamudgrahīṣyanti dhārayiṣyanti vācayiṣyanti paryavāpsyanti, parebhyaśca vistareṇa saṁprakāśayiṣyanti, jñātāste subhūte tathāgatena buddhajñānena, dṛṣṭāste subhūte tathāgatena buddhacakṣuṣā, buddhāste tathāgatena| sarve te subhūte sattvā aprameyamasaṁkhyeyaṁ puṇyaskandhaṁ prasaviṣyanti pratigrahīṣyanti||14||
01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02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行,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悉觉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聚。”
03复次,须菩提!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修行,为他正说如是经典,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生长无量福德之聚。”
04复次,须菩提!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修行,为他正说如是经典,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生长无量福德之聚。”
05虽然,复次时,善实!若善家子、善家女,若此法本受当、持当、读当、诵当,为他等及分别广说当,知彼,善实!如来佛智。见彼,善实!如来佛眼。一切彼,善实!众生,无量福聚生当、取当。”
06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则为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则为如来以其佛眼,悉见是人,则为如来悉觉是人,如是有情,一切当生无量福聚。”
07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为他演说,如是之人,佛以智眼悉知、悉见,当生、当摄无量福聚。”
15-1
00 yaśca khalu punaḥ subhūte strī vā puruṣo vā purvāhṇakālasamaye gaṅgānadīvālukāsamānātmabhāvān parityajet, evaṁ madhyāhnakālasamaye gaṅgānadīvālukāsamānātmabhāvān parityajet, sāyāhnakālasamaye gaṅgānadīvālukāsamānātmabhāvān parityajet, anena paryāyeṇa bahūni kalpakoṭiniyutaśatasahasrāṇyātmabhāvān parityajet, yaścemaṁ dharmaparyāyaṁ śrutvā na pratikṣipet, ayameva tatonidānaṁ bahutaraṁ puṇyaskandhaṁ prasunuyādaprameyamasaṁkhyeyam, kaḥ punarvādo yo likhitvā udgṛhṇīyāddhārayedvācayetparyavāpnuyāt, parebhyaśca vistareṇa saṁprakāśayet||
01“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02“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舍恒河沙等无量身,如是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法门,信心不谤,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修行,为人广说。
03“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日前分布施身命,如上所说诸河沙数,于日中分布施身命,于日后分布施身命,皆如上说诸河沙数,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命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不起诽谤,以是因缘,生福德多彼无数无量。何况有人书写、受持、读诵、教他修行,为人广说。
04“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日前分布施身命,如上所说诸河沙数,于日中分布施身命,于日后分布施身命,皆如上说诸河沙数,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命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不起诽谤,以是因缘,生福多彼无数无量,何况有人书写、受持、读诵,教他修行,为人广说。
05“若复时,善实!妇女、若丈夫,若前分时,恒伽河沙等我身舍,如是中分时,如是晚分时,恒伽河沙等我身舍,以此因缘,劫俱致那由多百千,我身舍;若此法本,闻已不谤,此如是彼缘,多过福聚生,无量不可数。何复言,若写已、受持、读诵,为他等及分别广说。
06“复次,善现!假使善男子或善女人,日初时分以殑伽河沙等自体布施,日中时分复以殑伽河沙等自体布施,日后时分亦以殑伽河沙等自体布施,由此异门,经于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以自体布施;若有闻说如是法门,不生诽谤,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尚多于前无量无数,何况能于如是法门具足毕竟,书写、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
07“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弶伽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弶伽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弶伽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不生毁谤,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15-2
00 api tu khalu punaḥ subhūte acintyo'tulyo'yaṁ dharmaparyāyaḥ| ayaṁ ca subhūte dharmaparyāyastathāgatena bhāṣito'grayānasaṁprasthitānāṁ sattvānāmarthāya, śreṣṭhayānasaṁprasthitānāṁ sattvānāmarthāya| ye imaṁ dharmaparyāyamudgrahīṣyanti dhārayiṣyanti vācayiṣyanti paryavāpsyanti, parebhyaśca vistareṇa saṁprakāśayiṣyanti, jñātāste subhūte tathāgatena buddhajñānena, dṛṣṭāste subhūte tathāgatena buddhacakṣuṣā, buddhāste tathāgatena| sarve te subhūte sattvā aprameyeṇa puṇyaskandhenāṁ samanvāgatā bhaviṣyanti| acintyenātulyenāmāpyenāparimāṇena puṇyaskandhena samanvāgatā bhaviṣyanti|
01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02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此法门,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无有边、无量功德聚。
03复次,须菩提!如是经典不可思量,无能与等。如来但为怜愍、利益能行无上乘及行无等乘人说。若复有人于未来世,受持、读诵,教他修行,正说是经,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与无数无量、不可思议、无等福聚而共相应。
04复次,须菩提!如是经典不可思量,无能与等。如来但为怜愍、利益能行无上乘,及行无等乘人说。若复有人于未来世,受持、读诵,教他修行,正说是经,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与无数无量、不可思议、无等福聚而共相应。
05虽然,复次时,善实!不可思、不可称,此法本。彼不可思如是果报观察应。此,善实!法本如来说,胜乘发行众生为故,最胜乘发行众生为故。若此法本受当、持当、读当、诵当,为他等及分别广说当,知彼,善实!如来佛智,见彼,善实!如来佛眼。一切彼,善实!众生无量福聚具足有当,不可思、不可称、亦不可量福聚具足有当。
06复次,善现!如是法门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善现!如来宣说如是法门,为欲饶益趣最上乘诸有情故,为欲饶益趣最胜乘诸有情故。善现!若有于此法门,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即为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即为如来以其佛眼,悉见是人,则为如来悉觉是人,如是有情,一切成就无量福聚,皆当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福聚。
07妙生!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他说,如来悉知、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不可思议福业之聚。
15-3
00 sarve te subhūte sattvāḥ samāṁśena bodhiṁ dhārayiṣyanti vacayiṣyanti paryavāpsyanti| tatkasya hetoḥ ? na hi śakyaṁ subhūte ayaṁ dharmaparyāyo hīnādhimuktiakaiḥ sattvaiḥ śrotum, nātmadṛṣṭikairna sattvadṛṣṭikairna jīvadṛṣṭikairna pudgaladṛṣṭikaiḥ| nābodhisattvapratijñai sattvaiḥ śakyamayaṁ dharmaparyāyaḥ śrotuṁ vā udgrahītuṁ vā dhārayituṁ vā vācayituṁ vā paryavāptuṁ vā| nedaṁ sthānaṁ vidyate||
01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02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则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若有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者见,于此法门,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者,无有是处。
03如是等人,由我身分,则能荷负无上菩提。何以故?须菩提!如是经典,若下愿乐人及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受者见,如此等人,能听、能修、读诵,教他正说,无有是处。
04如是等人,由我身分,则能荷负无上菩提。何以故?须菩提!如是经典,若下愿乐人及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受者见,如此等人,能听、能修、读诵,教他正说,无有是处。
05一切彼,善实!众生,我肩菩提持当有。彼何所因?不能,善实!此法本小信解者众生闻。不我见者、不众生见者、不寿见者、不人见者。不菩萨誓众生能闻,受若、持若、读若、诵若,无是处有。
06善现!如是一切有情,其肩荷担如来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现!如是法门,非诸下劣信解有情所能听闻,非诸我见、非诸有情见、非诸命者见、非诸士夫见、非诸补特伽罗见、非诸意生见、非诸摩纳婆见、非诸作者见、非诸受者见,所能听闻。此等若能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无有是处。
07当知是人则为以肩荷负如来无上菩提。何以故?妙生!若乐小法者,则着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更求趣见。是人若能读诵、受持此经,无有是处。
15-4
00 api tu khalu punaḥ subhūte yatra pṛthivīpradeśe idaṁ sūtraṁ prakaśayiṣyate, pūjanīyaḥ sa pṛthivīpradeśo bhaviṣyati sadevamānuṣāsurasya lokasya| vandanīyaḥ pradakṣiṇīyaśca sa pṛthivīpradeśo bhaviṣyati, caityabhūtaḥ sa pṛthivīpradeśo bhaviṣyati||15||
01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02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03复次,须菩提!随所在处,显说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应供养,作礼右绕。当知此处于世间,此即成支提。”
04复次,须菩提!随所在处,显说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应供养,作礼右绕。当知此处于世间中,即成支提。”
05虽然,复次时,善实!此中地分,此经广说,供养彼地分有当。天、人、阿修罗世,礼右绕作及彼地分有当。支帝彼地分有当。”
06复次,善现!若地方所开此经典,此地方所,当为世间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养,礼敬右绕,如佛灵庙。”
07妙生!所在之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是制底。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所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香花供养其处。”
16-1
00 api tu ye te subhūte kulaputrā vā kulahitaro vā imānevaṁrūpān sūtrāntānudgrahīṣyanti dhārayiṣyanti vācayiṣyanti paryavāpsyanti, yoniśaśca manasikariṣyanti, parebhyaśca vistareṇa saṁprakāśayiṣyanti, te paribhūtā bhaviṣyanti, suparibhūtāśca bhaviṣyanti|
01“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
02“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
03“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教他修行,正说如是等经,此人现身受轻贱等。
04“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教他修行,正说如是等经,此人现身受轻贱等。
05“若彼,善实!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此如是色类经,受当、持当、读当、诵当,为他等及分别广说当,彼轻贱有当,极轻贱。
06“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若遭轻毁,极遭轻毁。
07“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演说之时,或为人轻辱。
16-2
00 tatkasya hetoḥ ? yāni ca teṣāṁ subhūte sattvānāṁ paurvajanmikānyaśubhāni karmāṇi kṛtānyapāyasaṁvartanīyāni, dṛṣṭa eva dharme paribhūtatayā tāni paurvajanmikānyaśubhāni karmāṇi kṣapayiṣyanti, buddhabodhiṁ cānuprāpsyanti||
01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2何以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3过去世中所造恶业,应感生后恶道果报,以于现身受轻苦故,先世罪业及苦果报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4过去世中所造恶业,应感生后恶道果报,以于现身受轻苦故,先世罪业及苦果报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5彼何所因?所有彼众生,前生不善业作已,恶趣转堕,所有现如是法中轻贱尽当,佛菩提得当。
06所以者何?善现!是诸有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应感恶趣,以现法中遭轻毁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皆悉消尽,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07何以故?妙生!当知是人于前世中,造诸恶业,应堕恶道,由于现在得遭轻辱,此为善事,能尽恶业,速至菩提故。
16-3
00 abhijānāmyahaṁ subhūte atīte'dhvanyasaṁkhyeyaiḥ kalpairasaṁkhyeyatarairdīpaṁkarasya tathāgatasyārhataḥ samyaksaṁbuddhasya pareṇa paratareṇa caturaśītibuddhakoṭiniyutaśatasahasrāṇyabhūvan ye mayārāgitāḥ, ārāgya na virāgitāḥ|
01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02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十四亿那由他百千万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
03须菩提!我忆往昔无数无量,过于算数过去,燃灯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后,八万四千百千俱胝诸佛如来已成佛竟,我皆承事供养、恭敬,无空过者,
04须菩提!我忆往昔无数无量,过于算数大劫过去,然灯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后,八万四千百千俱胝诸佛如来已成佛竟,我皆承事供养、恭敬,无空过者;
05彼何所因?念知我,善实!过去世不可数劫、不可数过,灯作如来、应、正遍知,他他过,四八十佛俱致那由多百千有,若我亲承供养。亲承供养已,不远离。
06何以故?善现!我忆过去于无数劫,复过无数,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先复过先,曾值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诸佛,我皆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
07妙生!我忆过去过无数劫,在然灯佛先,得值八十四亿那庾多佛,悉皆供养承事,无违背者;

‘玖’ 梵汉对勘入楞伽经怎么样,梵汉对勘入楞伽经好不好

《梵汉对勘入楞伽经》很好。它是黄宝生先生将现代在印度发现的梵文佛经《入楞伽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与唐代译经对勘,加以注释的书籍,翻译贴近原文,是研究佛教史、古印度文化、中印翻译史的重要资料。

阅读全文

与梵汉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hp支付宝接口下载 浏览:812
ipad怎么把app资源库关了 浏览:301
量柱比前一天多源码 浏览:416
电子书app怎么上传 浏览:66
国家反诈中心app注册怎么开启 浏览:804
全波差分傅里叶算法窗长 浏览:41
程序员如何讲自己做过的项目 浏览:7
程序员要看的书颈椎 浏览:946
php文章cms 浏览:553
CSS权威指南第三版PDF 浏览:496
android怎么搭建框架 浏览:184
正宗溯源码大燕条一克一般多少钱 浏览:917
电脑感染exe文件夹 浏览:916
wpsppt怎么转pdf格式 浏览:88
腾讯文档在线编辑怎么添加密码 浏览:880
本地不能访问服务器地址 浏览:865
访问服务器命令 浏览:835
华为云服务器分销商 浏览:954
Linux定位内存泄露 浏览:198
工程加密狗视频 浏览: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