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学中医的可不可以推荐一些学中医脉学的书,谢谢。。
“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灸学》是脉学的基础,当然,《中医基础理论》也要懂的,另外许多脉学经典如《针灸甲乙经》等。
Ⅱ 现在比较知名的中医脉学方面的着作有哪些
中医药学典籍,先秦到两汉时期已经相当丰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医家对《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药经典
(一)吕广注《八十一难经》
三国时吴国赤乌年间(公元238~250年),太医令吕广注《八十一难经》,启注疏经典理论医着之端,也是已知的整理研究古典文献之最早着作,惜已亡佚。作者吕广,字博望,隋代因避国讳,又转称吕博,吕氏长于脉学,还着有《玉匮针经》、《金韬玉鉴经》等书,均佚,《太平御览》中保留有《玉匮针经序》。
(二)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后不久,即因战乱动荡或传抄讹误而残损不全,因此极有必要对该书进行整理。首次从事此项工作的,是着名医学家王叔和。
他在《伤寒论》中说:“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侯、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表明其研究《伤寒沦》是从脉、证、方、治几方面着手,亦即按照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进行的。现行《伤寒论》本,一般认为卷一、二《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及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为王叔和所增。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至《辨阴阳易差病脉证并治》共十篇,保存了张仲景对伤寒病辩证论治的主要内容,也是现行《伤寒论》的主要部分。《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主要是王叔和从仲景治法研究《伤寒论》的思想,启以治法分析《伤寒论》之端。
对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一事,后世医家议论褒贬不一,指责者以方有执、喻嘉言为代表,明代方有执作《伤寒论条辨》,认为《平脉》乃王叔和赞经之词,又说叔和伪作《伤寒例》,使仲录之道反晦,“究其叛乱,则叔和亦罪之魁”。因此,他把《伤寒论》原文不易讲通之处,说成王叔和编次该书时造成的错简。但是,历代多数医家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宋代林亿说:“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叔和能学之”;金代成无己说:“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明初王安道说:“叔和搜采仲景旧论之散落者以成书,功莫大矣”,同时也批评了王氏于书中杂以自己的言论;有玉石不分,主客相乱之嫌;总的来看,由于王叔和距离张仲景生活年比较近,故其编次整理之书,应较接近仲景书原貌。不但传书之功应予肯定,且将仲景汗、吐、下、温、刺、灸、水、火诸法,分类进行比较分析,亦切合临证运用,较勉强定为397法,更为符合实际。
(三)全元起注《黄帝内经》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校注《黄帝内经》的书籍,即齐梁间人全元起所着《内经训解》,这是已知有关《黄帝内经》的最早校注本。
全元起校注的《素问》本,北宋时尚存,以后便散失不见了。今从林亿等所校订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编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例如,他在解释《素问·生气通天论》“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时说:“淫气者,阴阳之乱气,因其相乱,而风客之,则伤精,伤精则邪入于肝也。”把“淫气”解释为内在因素,“风客”为外在条件,合理地阐析了病变机理。再如对《素问·热病论》中“三阳经络皆崇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也”一句,全氏以“脏”为“腑”,并解释说:“伤寒之病,始于皮肤之腠理,渐胜于诸阳,而未入府,故须汗发其寒热而散之”,亦甚合理。现在虽不能看到全元起校注《素问》的全貌,于此亦可窥视其学术造诣之一斑。
(四)《神农本草经》的注解
陶弘景作《神农本草经集注》,除保存《本草经》原有药物365种外,复增补东汉以降名医所用药365种。
以上四部典籍文献,经过吕广、王叔和、全元起、陶弘景的分别整理注解,得以保存流传,对中医药学发展和后世文献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二、脉学的总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脉学诊断学研究出现高潮,产生了大量专着。其中王叔和所撰《脉经》10卷,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脉学知识,并有许多创造发明,是中医脉学诊断学的奠基之作。除此之外,《梁七录》、《隋书·经籍志》等尚着录十余种脉学着作虽已亡佚,但亦可窥见当时脉学研究的兴盛状况。
Ⅲ 中医脉学都有哪些着作
《脉经》是第一部脉学专着,宋有《脉诀》一书,有崔嘉彦《四言举要》,元代滑寿《诊家枢要》,明李中梓的《诊家正眼》,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此书入门甚为合拍),清代《脉理会参》(以浮沉迟数四脉统诸脉,简洁明了),三代御医之后北中医赵绍琴教授编写的《文魁脉学》,当代的还有一些,不若以上的经典。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医看病需要四诊合参,不能单凭摸脉,切记。
Ⅳ 中医脉学问题
首先这个原文出自滑伯仁的《诊家枢要》。
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的,关键在久暂二字,这里久暂在古汉语里的意思就是多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长短那么偏差了。
现在中医诊断教材讲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其中节律一致就是讲的至止。
Ⅳ 脉学的中医脉学演变简介
中医脉学在战国时代(公元前五世纪)即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当时的着名医学家秦越人(即扁鹊)即是以切脉着名的。《史记》:“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后世根据这一记载,公认扁鹊为脉学之祖,并将讨论脉学为主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伪托为扁鹊所着。根据《内经》三部九候论“有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两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中部人,手少阴;下部天,足厥阴,下部地,足少阴,下部人,足太阴。下部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可见古代医家切脉所采取的部位颇为广泛,即所谓遍诊法也。至《难经》出后,切脉才改以寸口(桡动脉)为主,《难经》开首即指出“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难经》并将古代广泛的三部九候法,完全分配于寸口。又《史记·仓公传》记仓公的脉位有“弦出左口”、“脉气口至小紧”等,仓公名淳于意,乃秦、汉时人,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肯定:由遍诊法演变为独取寸口法是自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的,后汉张仲景于其所着的《伤寒论·自序》中云:“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所谓管窥而已……”《伤寒论》为二世纪着作,它所指的遍诊法为人迎(颈动脉)、寸口(桡动脉)、趺阳(胫前动脉),三部虽与《内经》有所不同,但观其对当时医生的批评,正反映了遍诊法已演变为独取寸口了。同时张仲景自己的着作对于寸口脉记载独详,趺阳、人迎则较少,对一般外感病的脉象,通篇概言寸口,若积聚、结胸等上下阻隔的疾病,则详分寸关尺部候之,若病入于胃或久病杂病,则多分寸口趺阳并举,说明了后汉时期,独取寸口法已非常盛行,而遍诊尚未全废。至三国时吴太医吕广注《难经》云:“左手关前为人迎,右手关前为气口。”竟把遍诊法的人迎配入寸口脉的左前一分的地位,到了公元三世纪时,王叔和着《脉经》,更只专详寸口脉而不涉及其他,这才使寸口在脉学上完全独立,几乎把遍诊法全部废除了。其所以演变的原因,当然与封建社会礼教束缚分不开,特别是六朝以后,妇女缠足之风盛行,妇人候足自然更不方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可能先在妇女诊法上独取寸口,以后并由女及男,对男子亦独取寸口了。在封建社会中不独一般男女的交际为礼教所不许,这种封建的伦理在医学上也同时受到影响,只要从读《小学》载:“一旗妇不肯医持手诊脉,宁病而死”,与襄阳县志载:“万历朝,太后病笃,崔真人孟傅应诏,诏自帘孔引线候脉”的两种例子看来,虽然只是一种传说,但封建社会束缚了脉学的进一步发展,则是毫无疑问的。
此外,在医学本身上也有促使它演变的原因,那就是由于桡骨动脉具有便于诊察的特有优点。桡骨动脉比较浅在易于触知,波动低昂较易分别,《内经》上下两部与人迎趺阳之脉,或隐而不显,或脉管较粗,区别低昂非常困难,所以,由遍诊法演变为独取寸口法,也是很自然的现象。不过直至今天,中医师日常使用的切脉法,虽然绝大多数是独取寸口,但有时还结合遍诊法,如利用额动脉以察发热的情况,利用人迎看期门的搏动情况;病危的患者寸口脉微欲绝,或细弦而劲,生机索然,在此时往往兼诊趺阳是否存在以判吉凶,某些痿痹患者能否恢复,或易否恢复,亦可利用趺阳决定。我们曾经治疗一位特等残废的患者,两足痿痹不能起床,诊其趺阳脉左脚存在,右脚消失,推知其左脚或可恢复,治疗后果能扶杖下床行动,左脚比右脚较能着力,可见遍诊法还有它存在的价值。 上面已经提到:古代脉法是遍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谓“三部”系指全身上中下三停,“九候”系指三停各分三处,共为九处。《难经·十八难》则谓“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脐之有疾也;尺为下部,……主脐下至足之有疾也”,是将三停九处完全置于两手寸关尺之间,而寸、关、尺又各分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合为九候矣。《难经》虽独取寸口,但对两手六部的脏腑分配尚未全面指出,及王叔和着《脉经》,于《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平三关病候并治》等篇,对左右分配脏腑的说法才十分明显;至六朝(或云北宋)高阳生之徒综合脉诀,就概括地定为“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后来更有膀胱从肾配左尺,三焦从命门配右尺等。这种说法受到了许多人的批判,尤其是大肠小肠分配寸部更是争论不休,但大体说来,《内经》所谓“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原则是可信的。在一般情况下,膈以上至头部的疾病,可以在寸脉上反映出来,脐以下至足部的疾病可以在尺脉上反映出来,(这些)是有临床事实表现的,(而)在概念上脏腑所居的地位上下既有不同,自然也可以同时测知。
后唐肖渊《褚氏遗书》根据《难经·十九难》:“脉有顺逆,男女有恒而相反……,男子之脉在关上,女子之脉在关下……”又说:“男子顺阳,自下生上,故右尺为受命之根,万物从土出,故右关为脾,脾生右寸肺,肺生左尺肾,肾生左关肝,肝生左寸心。女子阴逆,自上生下,故左寸为受命之根,万物从土出,故左关为脾,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肾,肾生右关肝,肝生右寸心。”把男女的分配完全颠倒过来。宋储《脉辨疑》亦有类似说法,经元载同文《脉诀刊误》指出:“男女形气精血虽异,而十二经脉所引止始终,五脏之定位则一也,安可以女子位为反耶!”才纠正了这种谬论,但男左女右,男子主气,女子主血的说法,则至目前未有少变。
Ⅵ 系统辨证脉学培训教程 pdf
作者:齐向华着 页数:144 出版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PDF
Ⅶ 求《现代中医脉诊学》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现代中医脉诊学》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EocseG6729yGiKw6UpP04w
Ⅷ 《赵绍琴医学全集》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赵绍琴医学全集》(赵绍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赵绍琴医学全集
作者:赵绍琴
出版年份:2012-1
页数:900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赵绍琴医学全集》全面反映了先生的独特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概括起来,可分为三部分:中医内科学、中医温病学、中医脉学和医案。这三部分内容构成了赵绍琴特色医学,或者更确切讲,构成了一个系统_的、完整的、独特的赵绍琴医学体系。
《赵绍琴医学全集》收录了先生的8部着作:《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内科学》和《赵绍琴温病讲座》。这8部着作除《温病讲座》外,全部是先生生前亲自审定的。《温病讲座》则是根据先生的讲课录音整理,皆为先生原着。《赵绍琴医学全集》全面反映了先生的独特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概括起来,可分为三部分:中医内科学、中医温病学、中医脉学和医案。这三部分l内容构成了赵绍琴特色医学,或者更确切讲,构成了一个系统_的、完整的、独特的赵绍琴医学体系。
Ⅸ 《现代中医脉诊学》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现代中医脉诊学》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EocseG6729yGiKw6UpP0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