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文字学专业书籍有哪些
第一节 古文字专着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型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等。 第二节 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 华东师大《古文字诂林》、《古文字释要》,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等。 第三节 古文字集刊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 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出土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等。 第三章 古汉语专题篇 第一节 古汉语通假类 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胡望安《通假字汇》、许伟健《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 第二节 古汉语音韵类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董同和《上古音韵表稿》、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汉字古今音汇》等。 第三节 古汉语辞典类 宗福邦《故训汇纂》、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国大网络全书·语言文字卷》等。 第一节 甲骨文字编 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吉林大学《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孙海波《甲骨文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川大《甲骨文献集成》等。 第二节 金文字编 容庚《金文编》、董莲池《金文编订补》、《新金文编》、白川静《金文通释》、周法高《金文诂林》、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社科院《殷周金文集成》、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张懋容《青铜器论文索引》、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严一萍《金文总集》、汤余惠《战国铭文选》等。 第五章 战国文字专题篇 第一节 通论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战国古文字典》、汤余惠《战国文字编》、(台)陈立《战国文字构型研究》等。 第二节 铜器铭文 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程鹏万《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等。 第三节 简帛文字 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腾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张世超《秦简文字编》、袁仲一《秦文字类编》、李守奎《楚文字编》、汤志彪《三晋文字编》、孙刚《齐文字编》、王辉《秦文字集征》、江淑惠《齐国彝铭汇考》、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上海博物馆藏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岳麓书院藏秦简》、《郭店楚墓竹书》、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等。 第四节 玺印文字 罗福颐《古玺文编》、《古玺汇编》、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曹锦炎《古玺通论》、施谢捷《古玺汇考》(博士论文)、许雄志《秦印文字汇编》、田炜《古玺探研》、肖毅《〈古玺汇编〉释文订补》、林素清《〈古玺文编〉补正》、庄新兴《战国玺印分域编》、陈光田《战国玺印分域研究》等。 第五节 陶文 顾廷龙《古陶文存录》、高明《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金祥恒《陶文编》、袁仲一《秦代陶文》、徐谷甫、王延林《古陶字汇》等。 第六节 玉石文字 商承祚《石刻篆文编》、徐宝贵《石鼓文的整理和研究》、山西文物所《侯马盟书文字编》等。 第七节 货币文字 商承祚《先秦货币文编》、王献堂《中国古代货币通论》、张颔《古币文编》、朱活《中国货币大辞典》、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马飞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等。
B. 浅析中国汉字的资料!我有急用啊!2000字左右
汉字性质初探
汉字性质近年来一直是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对当代学界的几种代表性学说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简要的评价和分析,从而阐述出对汉字性质研究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代表性学说
1.表意文字说
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也是关于汉字性质的最早论断:“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古典例子就是汉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的观点在我国语言学界影响深远,许多学者采用了这种理论,但其“表 意”的含义都略有差异。举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王宁:“汉字是表意文字。这样定性只是说,汉字是因义构型的,因此,它的形体直接带来的信息是意义,由义而知音。这与拼音文字直接带来语音信息,由音而知义,正好相反。”
梁东汉:“符号表达‘个别的完整的词或者它的独立的部分’的文字体系叫做表意文字体系。”
申小龙:“索绪尔认为表意文字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此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而与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不必经过语音的媒介而直接与概念沟通的文字的代表就是汉字。”
孙均锡:“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里的词和词素有音和义两个方面。作为‘文字符号’,它不是表音的就是表意的。从本质上说,汉字不是表音而是表意符号,就是说它并没有变成字母,它同语言的声音的联系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是直接的。”
上世纪40年代,张世禄在《文字学与文法学》一文中指出:“无论哪种文字,总是具有形体、音读和意义这二种要素。不过这二种要素怎样的配合,又要看文字的性质不同而各有区别。……还有一种文字,可以说是介于图画文字和标音文字这两者中间的。在这种文字当中,有一部分的字体是从图画文字上脱胎而来的,如果我们追溯这些字体原来的写法,或者分析它们形体的结构,便可以知道它们原是用形体来直接显示意义的。可是其中另有一部分的字体,在结构和实际应用上,却己经有进入到标音文字的趋向了,这种文字,我们称为“表意文字”。我们从这种文字的性质和演化的历史上看来,一方而还保持着一些图画文字的遗迹,另一方而却又具有很丰富的标音成分。但是我们对这种文字的应用,既不能纯粹从形体上看出意义,又不能完全依据字体的分析得到确凿的音读,而只是把许多字体作为习惯上各种意义的符号罢了,所以称为表意文字。中国现行的文字一一汉字一一就是现今世界上表意文字惟一的代表。
此后,汉字为表意文字这一提法普遍为学者所接受,一些文字学专着、教材等多采用此说。但也有一些学者对“表意”的说法提出了批评,因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与语言没有直接对应关系的“文字画”是不能称之为文字的。他们认为“表意”很容易使人理解为汉字“直接与概念相联系”,是对汉字的一种贬低。
2.表词/语素文字说
“表词文字”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提出:“用一个符号代表口语里的每个词,这样的文字体系就是所谓表意文字(ideographic writing),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字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的特征(“观念”),而是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所以不如叫作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word-writing或logographic writing)。”这一观点明确了汉字与汉语(而不是与“观念”)直接联系的事实,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在国内,最早提出汉字是语素(当时译作词素)文字的是赵元任先生:“用一个文字单位写一个词素,中国文字是一个典型的最重要的例子。……它跟世界多数其它文字的不同,不是标意标音的不同,乃是所标的语言单位的不同。”
吕叔湘、朱德熙、李荣、郑林曦等先生赞同语素文字说。王伯熙先生认为:“从文字符号所记录的语言中一位这个方而来看,汉字应该属于表词文字,因为它的每个独立字符基木上都是音义结合体,即形音义的统一体,是词的书而符号。”尹斌庸先生也认为:“一个汉字基本上代表一个语素。从语音上来说,一个汉字又表示一个音节。因此,综合上述理由,我们建议把汉字定名为音节一语素文字,或简称为语素文字。这一名称较好地反映了汉字的本质特点。”叶蜚声、徐通锵两位先生则认为:“它(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即每一个个汉字基本上记录语言中的一个单音语素;少数语素不止一个音节,只能用几个字表示,但每个字记录一个音节……。”这种“语素—音节”文字的理论实质上和语素文字说是一致的,只是同时又突出了汉字“一字一音节”的特点。
“表词文字”的概念,是在索绪尔表意文字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得到的。在我国语言学界,有一部分学者沿用了“表意文字”的名称,但事实上采用的是语素文字学说,如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在《现代汉语》中指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不是直接表示音位或音节的字母,而是用大量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词或语素,从而间接代表了词和语素的声音。”苏培成先生也指出:“从记录语言的方式来说,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用书写符号从语义方面来表示语素的文字叫表意文字。”叶楚强先生则认为:“文字符号总是表达一定的语言单位的……和词或词素相适应的就是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基本上是汉语单音节词和词素的记号。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表意文字,而不要以为从汉字字形本身上可以看出汉字的意义来(现行汉字中的象形字早已丧失其象形作用,形声字的义符也不能准确表示字义)。”
在当代,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观点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
4.表音文字说
1979年,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的姚孝遂先生发表文章提出汉字是表音文字。他根据古汉字在应用中存在的大量假借现象,认为就甲骨文字的整个体系,它的发展阶段以及根本功能和作用来说,它的每一个符号都已有固定的读音,完全是属于表音文字的体系,己经发展到了表音文字的阶段。也就是说,这种文字符号己具备了语音符号的性质,它是通过其所代表的语音来表达概念,而不是通过其形体木身的图像来表达概念的。
这种观点在语言学界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赞同,但很快便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曹先擢先生认为,单个的汉字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但单个汉字的表音功能不具有排他性(意思是还有同音字),而表意功能却有排他性(没有同义字)。“可以说汉字表意具有特殊的价值,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称汉字为表意文字”。他把是否一对一的专表音节,当作判定音节文字与否的关键。胡双宝先生则认为:“凡文字,必然有形、有音、有义。说某种文字是表音文字,是因为它表音比较直接,音是显性的;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因为它表音不那么直接,音是非显性的(不完全等于隐性的)。”王伯熙先生也指出:“汉字从来都不曾是专用于记音节的音节符号,而是音义结合体。即使是表音性的假借字或同音替代字也不是专记音节的表音符号。所以汉字不是‘表音节的表音文字’。” 此外,赵元任先生曾提出:“拼音文字的字母原则上没有意义,有意义是偶然的例外。”也就是说,拼音文字的字母是音形的结合体。而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体。这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
针对这些看法,王蕴智先生提出了判断“表音文字”的条件。他认为表音文字的的根本特点是“完全摆脱了表意符号的束缚,用一套字母来拼写声音,用声音来表达语言中词的意义。”而构成拼音文字的字母必须符合(1)本身笔画简单且不带任何含义;(2)字母的数目是有限的,“比正式文字的数目少得多”两个条件。这种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
汉字是表音文字的观点虽然支持者甚少,但这种看法的提出对古假借字、通假字的表音性质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对汉字性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起到了拓展和促进的作用。
3.意音文字说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徐银来先生就曾在《中国文字的特性》中提出了汉字是“音义系文字”的观点。1957年,周有光先生发表了《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并在该文中比较系统地对汉字使意音文字的观点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用文字表达语言,有三种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表形、表意和表音。”“综合运用表意兼表音两种表达方法的文字,可以称为意音文字(ideo-phonograph)。汉字就是意音文字之一种。”
裘锡圭先生对周先生的学说了总结和发展,他认为:“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基于这种理论他总结出:“汉字在旱期阶段属于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隶变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分别安上名称的话,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或者像有些文字学者那样把它称为意音文字,后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意音文字可以说是认为无论表意、表音都无法完整说明汉字性质的一批学者提出的“折中”观点。
4.其他观点
除上述几种主要观点之外,当代学术界关于汉字的性质还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如陈淑梅先生的“构义文字”说,殷焕先生的“专字专用正字因素文字”说,马显彬先生的“表符文字”说,廖才高先生的“字词一体”说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当代汉字性质研究中存在的分歧和问题
当代汉字性质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分歧和问题,如概念术语含义的混乱,各家所持标准角度的不一致以及对汉字性质应该整体还是进行历史分期再进行判定等。对于汉字性质的认识,产生上述几种不同观点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分析角度的不同。如一些学者从汉字字符与语言关系(音意联系)的角度分析,得出汉字是表意或表音文字的结论;有些从汉字记录的语言结构单位出发,认为汉字使语素文字;另外一些学者主要关注了汉字字符本身的构成特点,指出汉字是意音文字;还有许多学者主张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判定汉字的性质。
在分析的角度和标准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讨论的焦点是从哪种角度出发,才能表现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根本特征。如一些学者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观点无法体现出汉字的独有特征,因为拼音文字的“词”记录的也是语素。这些分歧推动了一些问题分析的进一步深入,如关于“基本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问题,即从汉字记录的语言结构单位出发,“字”作为“记录汉语言(语素)的基本单位”,应该与拼音文字“记录语音的基本单位”“字母”相对应,还是与“词”相对应;而汉字的部件作为“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是否相当于拼音文字的“构词(语素?)部件”字母等。针对这些问题,徐通锵先生提出“‘字’是语言中有理据的最小结构单位”,潘文国先生也提出“天然语言单位”的概念和判定的三个条件等。这些问题上出现的争鸣,能够有力地推动对汉字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清晰。
关于汉字性质的最初认识来源于西方。作为最早提出汉字性质问题的学者,索绪尔所认为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其“文字发展三阶段论”理论的一部分。将人类文字的发展划分为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三个阶段,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拼音文字体系发展史的基础上,带有强烈的进化论和资本主义扩张色彩的,也是在对汉字了解片面的情况下做出的结论。
在当代,大部分学者都赞同,汉字作为现存唯一的大量使用的自源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属于完全不同的发展体系,认为汉字是不成熟的“表意文字”是错误的。
在三千余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汉字经过了隶变、楷化,直到今天大陆地区使用的简化的现代汉字,其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无论是隶变、楷化还是汉字简化,都只是对汉字形态的归纳和改变,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汉字的性质。有人根据汉字隶变后的符号化趋势,认为隶变后的汉字不应属于表意体系,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符号化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切成熟的文字都是一套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高度抽象的语言符号。拼音文字的“见字知音”也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之上的,不懂得一种拼音字母系统的发音规律的人是根本无法拼出对应发音的。同样的,“表意”并不是指“见形知意”,义符的含义同样也是在约定的基础上标记出的,抽象的符号。由此可见,现代汉字是否属于“表意体系”的关键并不在于其所选字符抽象的与否。现代汉字与古汉字之间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而不像借源的西方拼音文字,字母的产生事实上是一种质的飞跃。虽然隶变和简化后的汉字越来越难看出古文字的象形会意性,但汉字始终没有形成与当代其他语言对应的,以有限的标音字母为基础的表音文字体系。这是汉字的特殊性所在。
我们认为,汉字之所以没有走上拼音化的道路,和汉语的特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第一,汉语音节结构简单,音节的数量非常有限,而语素的数量要比音节多好几倍,所以同音语素特别多。这导致使用拼音字母很难准确地记录汉语。汉字拼音化是困难而不现实的。第二,汉语是孤立语,所以可以使用“平面结构”(部件在平面内拼合交叉构成方块汉字)的汉字记录单音节的语言单位,而不必使用“线性结构”的拼音标记其形态变化。第三,汉语方言差异大,不同方言区统一使用非拼读的汉字,不仅极大地便利了不同地域间的沟通交流,在维护民族团结上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汉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与汉语是相适应的。
汉字如此特殊,要讨论汉字的性质,就必须从比较文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其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根本特征。汉字是高度成熟的文字。事实上,从文字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任何成熟的文字都不可能单纯依靠表意来记录文字。汉字中的音符成分并不能决定汉字是表音系统的文字。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拼音文字中也存在着由于借字和读音变化等导致的“不表音,只存意”的现象(如英语中的“e.g.”等)。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研究汉字的性质,既要注意分时期、阶段地分析定性(现代汉字与古汉字确实在多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许多学者在分析中明确提出了“现代汉字性质”和“古汉字性质”的区分),也不能忽视古汉字与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汉字的性质作出比较科学的分析和判定。
长久以来,我国的汉字研究理论始终建立在西方以拼音文字为中心的一系列研究理论之上,对一些传统文字学中没有的概念(如词、语素等)的直接引进和套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汉字性质研究的视野。在将汉字研究融入世界背景范围的过程中,我们也失去了不少汉字学研究领域的特色和自主视角。今后关于汉字性质的争鸣仍将持续,相信我国语言学界的学者们也能够以此为契机,在文字及语言学研究的国际背景下,提出自己的,有独创性的学说,为汉语言学开辟出新的研究道路。
C. 古文字类的读物都有什么啊
134 殷周金文集成引得 中华书局 张亚初 2001
135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 中华书局 2001
136 关沮秦汉墓简牍 中华书局 2001
137 龙岗秦简 中华书局 2001
138 汉语俗字丛考 中华书局 张涌泉 2000
139 甲骨文字释林 中华书局 于省吾 1998
140 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 中华书局 何琳仪 1998
141 九店楚简 中华书局 1999
142 居延新简 ( 全2册) 中华书局 1999
143 流沙坠简 中华书局 罗振玉 1999
144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 中华书局 李学勤 1999
145 双剑 多吉金文选 中华书局 于省吾 1999
146 尹湾汉墓简牍 中华书局 1999
147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全3册) 中华书局 姚孝遂 1998
148 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全2册) 中华书局 姚孝遂 1998
149 英国所藏甲骨集 下编(全2册) 中华书局 李学勤 1998
150 新编全本季木藏陶 中华书局 李 零 1998
151 凡将斋金石丛稿 中华书局 马 衡 1998
152 石刻篆文编 中华书局 商承祚 1996
153 甲骨文编 中华书局 孙海波 1998
154 金文编 中华书局 容 庚 1996
155 积微居金文说 中华书局 杨树达 1997
156 小屯南地甲骨(上下册各一、二分册) 中华书局 1997
157 小屯南地甲骨考释 中华书局 姚孝遂 1995
158 篆隶万象名义 中华书局 释空海 1995
159 甲骨文合集(全13册) 中华书局 胡厚宣 2000
160 甲骨文字诂林(全4册) 中华书局 于省吾 2000
161 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 中华书局 赵 诚 1998
162 五十年甲骨学论着目 中华书局 胡厚宣 1998
163 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 中华书局 丁 山 1998
164 经籍纂诂(全2册) 中华书局 阮 元 1982
165 古文字研究(二十一) 中华书局 2001
166 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 中华书局 胡厚宣 1998
167 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 中华书局 文物研究所 1998
205 说文解字(附检字) 中华书局 许 慎 1999
206 说文解字句读 中华书局 王 筠 1998
207 说文解字系传 中华书局 徐 锴 1998
208 说文解字义证(全2册) 中华书局 桂 馥 1998
209 说文通训定声 中华书局 朱骏声 1998
210 说文释例 中华书局 王 筠 1998
211 说文八种单字索引 中华书局 洪文涛 1996
212 说文解字四种 中华书局 1998
213 小学名着六种 中华书局 1999
214 经义考 中华书局 朱彝尊 1999
215 古文字学初阶 中华书局 李学勤 1998
D. 这是什么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一)读音
囧 jiǒng ㄐㄩㄥˇ 古同“冏”。
郑码:JDOL,U:56E7,GBK:87E5
王码:LWMV
笔画数:7,部首:囗,笔顺编号:2534251
(二)字义
“八”——眉眼
“口”——嘴
原义:光明
网义:郁闷、悲伤、无奈等
本作“冏”(粤语与“炯”同音)
<形> (象形。本作“囧”。象窗口通明。本义:光明)
同本义 [light;bright]。如:冏冏(光明的样子):冏彻(明亮而通彻);冏寺(即太仆寺。古代官署名。掌舆马及马政);冏牧(冏卿。太仆寺卿)
鸟飞的样子 [(bird) flying]。如:冏然(鸟飞的样子)
一说“囧”通“炯”,而“囧囧”同“炯炯”。
冏卿 jiǒngqing [an official administers rear livestock or poultry] 太仆卿之别称,掌管舆马和畜牧等事,冏卿因之吴公。(指太仆卿吴默。字因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囧的输入】
电脑中要输入“囧”字,输入法必须为支持GBK码或比GBK更大的字码(如:GB18020,UNICODE),繁体的BIG5码也可以。
五笔码:LWMD ,(可用五笔:海锋五笔,设置成GBK或更大的字码时可以输入),极点五笔编码为LWMV。
智能ABC5.23版可打出囧,具体方法:输入“jiong8”(不含“”),然后回车,注意一定是回车!第四个字就是它了^ ^
全拼(中文简体)第10个就是了
搜狗拼音输入法3.2 第一个就是了
紫光华宇拼音输入法V6 Beta 2 用繁体,输入“jiong”(不含“”),找一下就有了!
或是按住“Alt”键,再依次按小数字键的“34789”(在非GBK环境下小数字键换成22247,例如在QQ、飞信(电脑客户端)中,只能使用"alt+22247"),松开"Alt",就可以打出一个囧字 。
【来源新证】
在甲骨文中已有“囧”字,考证如下:
关于(囧)的形义,目前主要有四种说法:
1.窗户说。许慎《说文•囧部》:“囧,窗牖丽廔,闿明也”象形。
2.仓廪说。屈万里:“囧字,当为仓廪一类之物,于此则作动词用,‘米囧’,意谓“新米已入仓廪也”。
3.祭名说。于省吾先生:“囧为祭名,契文亦作囧,通盟。即《周礼》诅祝盟诅之盟……囧米连文,盟谓要誓于鬼神。”
4.地名说。李孝定于囧字取形赞成窗说,于辞义则认为是地名:“卜辞囧为地名,且多与米字同见。”然为何种地名,他似又赞成屈氏仓廪说。姚孝遂、肖丁先生意见类似:“卜辞囧字正象窗牖丽廔闿明玲珑之形,而均用为地名,无例外。”赵诚先生则说:“‘囧’构形不明。甲骨文用作地名。”
可见,在囧的取形上窗户说是影响最大与最久的,而于辞义则越到后来越趋向于地名说。但是究为何种地名则仍无明确说法,因而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非窗
“囧”是一个象形字是不成问题的。甲骨文与金文的(囧)字均作圆形,无例外。我们知道,圆形刻铭较方形难,如其字本非图像的圆形物,它是不必费力弄成圆形的。也就是说,从象形上看,囧如为窗,则应像圆形之窗。
可是已发现的商代房屋窗户多为方形、三角形或者可以推定为方形。一般说来,方形窗的制作也比圆形窗容易,后代一般房屋窗户的建制也是方形的多。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商代房屋就是有圆形的窗,那也不会比方形的多。那么《说文》所谓囧为窗牖玲珑象形便说不过去了,因为文字的取形应该是以事物的常见形象为代表,非用一个圆形表示窗,令人难以置信。
(二)为祭祀地
囧在卜辞中为地名,是确切无疑的。仅从囧所处卜辞的句式语法就可以定论,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将目前我所见到的有关囧的可以成文连读的卜辞都收集起来可以发现在很多卜辞中, 囧只能当作地名理解。那么囧是一什么地名呢?
在那些卜辞中,有这样几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1、在囧地进行的活动是”王”的活动,主语是”王”;
2、“王”后“囧”前的动作是“米”、“ 囧”以众“黍”。
综上,囧为祭祀地是可以肯定的。既然囧为地名,既然在囧地所进行的活动是祭祀活动,则囧地不是祭祀地是什么?这是典型的农业民族的祭祀,所登荐物品非“黍”即”米”。
现在,我们将《甲》九〇三片的卜辞翻译一下,以便让一般读者更清楚地看出囧为祭祀地:
己巳这天占卜,王将在南边的囧地举行囧祭,在乙亥这天举行米祭?己巳这天占卜,王在囧地举行米祭,新米囧送给祖乙?显然,前卜问日期而后卜问对象,具有内在统一的联系。
【网络流行符号】
在网络文化中,它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
1,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
2,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而在失意体前屈文化中,它的作用是前者。
3,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
4,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变态猥琐(囧这个字的表情)。
【囧(Orz)的衍生】
〖囧〗
囧rz:这是念“炯”
崮rz:这是囧国国王
莔rz:这是囧国皇后
商rz:这是戴斗笠的囧
st冏:楼上的他老婆吗
〖Orz〗
sto:换一边跪
org:女娲/美人鱼
曾rz:假面超人
益r2:闭起眼睛,很痛苦且咬牙切齿的脸;另一说法为无敌铁金刚
★rz:武藤游戏
口rz:豆腐先生
__Drz:爆脑浆
prz:长发垂地的orz
@rz:呆滞垂地的orz
srQ:换一边并舔地的orz
胎rz:这个是没眼睛的
囜rz:没有眼和口的
国rz:这是歪咀的
苉rz:这是女的
Ora:衍伸用法,不过脚是跪着状态。
or7:尖屁股
囧兴:囧乌龟
orz 这是小孩(因为小写)
OTZ 这是大人(因为大写)
OTL 这是完全失落
or2 这是屁股特别翘的
or2=3 这是放了个屁的
Or2 这是头大身体小的翘屁股
Or? 这也是头大身体小的翘屁股
orZ 这是下半身肥大
OTz 这是举重选手吧
○rz 这是大头
●rz 这是黑人头先生
Xrz 这是刚被爆头完
On 这是婴儿
crz 这是机车骑士
卣rz ←轰炸超人
圙rz ← 这是老人家的面
囼rz ← 这个是没眼睛的
囜rz ← 没有眼和口的
圀rz ← 这是歪咀的
囶rz ← 这是无话可说的
苉rz ← 这是女的
Ora ←衍伸用法,不过脚是跪着状态。
or7 ←尖屁股
Oroz ←这是有小腹
Orz~ ←这是赛亚人失意体前屈
:◎:rz ←这是张大嘴巴嚎啕大哭的失意体前屈
oΩ: ←背部隆起的
囧也可以当一个Orz的脸(Orz-囧rz;srO-sr囧)
囧和Orz有不可分的关系,在现今网络上非常流行.
〖囧之绕口令〗
囧中自有囧中囧,囧囧中有囧终中
囧适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又囧囧囧
囧是商囧又或冏,囧中亦有囧中终
囧亦囧囧,不囧非不囧,窘又不是囧
囧囧有囧,冏又看似囧,那么多个囧
冏如加横又是囧,囧也看似冏
囧,囧囧,囧中囧,囧中囧又囧,
囧中自有囧中囧,囧囧中有囧中囧又囧
囧囧囧非囧囧中有囧是囧囧又囧囧囧中有囧又看似囧
囧囧中有囧囧囧,囧囧非囧中自有囧中囧
囧又囧,冏也不是囧,冏中冏又非囧中囧
囧中囧有囧也有冏,囧囧囧中没有冏冏自有冏中冏
囧中囧非冏中冏,也并非窘中窘
心中有囧则懂囧,念完才会囧
〖囧是……〗
囧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囧是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
囧是一种不再需要对河蟹察言观色的从容,
囧是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
囧是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囧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囧是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
囧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囧是一种新人类的热忱和气度,
囧是一种对新生命的爱惜。
囧是一种态度,
囧是一门艺术,
囧是一种内涵,
囧是一种哲学。
囧是平凡的,但是囧然一看,却又包含着万般语言。
囧是神奇的,囧中有着对世界的探索。
囧是伟大的
囧是需要膜拜的
囧,就是囧,用其他的语言无法表达囧的万分之一……
囧……
囧”是什么?它是一个汉字,读音Jiong;“囧”的含义是什么?本义是“光明”的意思。但就是这样一个字现在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并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网络文化。
有人研究它如何拼写;有人把它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在网络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囧吧”,跟帖有10600多个;众多的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有的叫“一日一囧”,有的博客起名为“囧猪”,等等,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比如有人以这个字为由头开设了一家奶茶店,生意很好;比如还有一个关于“囧”的专门网站。为什么这样一个90%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读的生僻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据了解, “囧”字在中国康熙字典里也有显示,后被网络进一步宣张,现在成为一种罕见的网络文化。
一个笑话,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就粮食短缺发表自己的看法,美国学生问:什么是短缺?朝鲜学生问:什么是粮食?中国学生问:什么是自己的看法?囧:-)
网络上原来不只是愤怒当道,网上最牛古汉字囧(jiǒng)近来也突然开始流行。有人问,为什么这样一个90%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读的生僻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囧”字本意是光明,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要理解这一点非常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简直再完美不过了。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在催生新事物,也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新潮的网友们把古老的汉字翻出来,再赋予新鲜的含义,让人看到古老和现代的巧妙对比。然而,这件事最妙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囧”字的构成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它很像是古代的窗户,“八”和“口”构成了雕花的窗棂。有窗就有亮,引申而来就变成了光明的意思。而现代网民在使用“囧”字的时候,居然也是用了和古人一样的方法,也是采取“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为什么很多人不分代际,都能迅速接受这个字的网络新含义?因为他们接受的不是某种从天而降的新发明新创造,而是欣喜地看到古老的造字法有了新的应用。同时,又因为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迅速认同了这种新鲜的诠释。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只是外壳,它的内核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当汉字出现之后,中国人习惯了文字和形象之间的直接关联。所以,尽管时光流逝,“囧”字已经几乎被人们完全遗忘,但是一旦有机会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又可以恢复鲜活的生命力。想到后人和祖先在用相同的方式造字这一点,就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动。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所有中国人共通的,它不随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而消亡,所有中国人可以凭借它而彼此相认,永不相忘。
汉语之所以始终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人民始终在参与这个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一个把“囧”和人脸联系起来的人已经不可考,他发明了一个新玩法,然后为大家所接受。也许一段时间之后,《新华字典》里会增加一条新的解释。而我们的后人在一千年后翻出这个字,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想到那么久以后汉语还依然存在,让人觉得很宽慰。想到自己早已不在,让人觉得非常之囧。
由囧字衍生的各种表情
“囧”是什么?它是一个汉字,读音Jiong;“囧”的含义是什么?本义是“光明”的意思。但就是这样一个字现在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并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网络文化。
有人研究它如何拼写;有人把它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在网络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囧吧”,跟帖有10600多个;众多的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有的叫“一日一囧”,有的博客起名为“囧猪”,等等,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比如有人以这个字为由头开设了一家奶茶店,生意很好;比如还有一个关于“囧”的专门网站。为什么这样一个90%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读的生僻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据了解, “囧”字在中国康熙字典里也有显示,后被网络进一步宣张,现在成为一种罕见的网络文化。
疯狂一:“囧视频”点击过百万
“近日地球上出现一些分布在各地却有一个共性的人群,这些人都有一些很费解的能力。有些人称他们为壮士,但更多的人称他们为‘骚扰者’或者‘失败者’,或者叫做‘超囧英雄’,尽管他们没有意识到,但是,‘囧’是他们的宿命——”
这是在一个视频短片中的一个开头语,这个开头语是专门为一个叫做“一日一囧”专辑所做,而这个专辑设置在现在比较流行的“优酷”视频网站中。记者发现,所谓的“一日一囧”就是一天一个短片,一个短片表达一个意思,时间长短不等,有“穿大裤衩的女人”、“费解的司机”、“采水果的小朋友”、“爱干净的女人”、“上课不许说话”等,一共有20多篇。每一个短片基本是漫画的形式,而这些漫画中无处不显示出“囧”字演变出来的各种心态,这些视频短片的点击量从2万多到46万之多,总点击量远远超过百万。
疯狂二:囧论坛大囧村热线网络
目前,网络上可以点开的“囧论坛”有500个以上,类似的“大囧村”“囧字营”更是层出不穷。“囧”这种难以把握的东西,在虚拟的网络中成了聚合性的力量,成为区分网友类别的依据。
2008年4月18号,囧论坛发布了新的奖惩制度,在这个奖惩制度中,“囧”成了量度单位。该制度称,“囧值”的积分单位为“囧”,主要用来奖励对论坛有贡献的会员,论坛根据注册会员在论坛的发帖量以及在线时间,对他们进行“囧值”的评定,“囧值”与会员的等级以及所享受的权利密切相关,0~100分为小囧;100~500分为囧民;500~2000分为队囧;2000~5000分为团囧;5000~1万为牌囧;1万分以上为湿囧。
疯狂三:“囧”字奶茶店生意火爆
“这是什么字啊?”湖北大学西门外有一家“囧”字奶茶店,门店上方的招牌上,印着大大的“囧”字,让南来北往的人不时停下脚步,奶茶店老板的目的达到了,“竞争激烈,奶茶主要面向学生,肯定要时尚一点了。”奶茶店老板一开口,就知道他是典型的网络达人。
如果只是招牌上玩玩伎俩,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不过据大家介绍,“囧”字奶茶店的奶茶,真的有特色。要一杯这里卖得最好的“特色囧奶茶”,喝一口,有点咖啡、有点茶的奇怪感觉。看同行的朋友,脸上的表情早就拧巴起来,似乎真的成了一个“囧”字,“难喝也是一种味道啊。”有客人认为囧茶应该就是这个味儿。
90后网友的独特标志?NO
2006年年底,记者第一次接触“囧”,是一个公务员朋友通过QQ上发来,这位朋友很神秘地告知这是个汉字。商务印书馆1772页的《现代汉语词典》,记者试过了所有的查阅方法,居然都找不到“囧”这个字。请朋友告诉了网络输入方法,网络之后竟然发现有1200万条信息。“只能说明你老了。”朋友很得意地说,这个字,只要会上网的90后多半都认识。
“上学期英语59!”差一分及格的事如果在90后群体中出现,周围估计立即就会发出“囧”的感慨。这个字似乎已经成了90后网友的一种标志,“如果我发了个‘囧’,他问我怎么读,我就绝对不相信他只有17岁。”16岁的小王说在网络中,“囧”这个字是可以用来判断、分清“敌我”的。
网友“水管工”是四川大学一名副教授,他认为用“囧”表达情绪,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网络的完美对接,这是件让人惊喜的事情。”水管工说,他在大学低年级课堂上说出“囧”字时,感觉一下就和90后学生亲近了很多。
“‘囧’在网络中是表达悲伤、无奈情绪的习惯。”Sandra Chou是北京大学博士生,她之前在日本学习了两年媒体,她并不认同“囧”字符为90后网民独享的说法:“至少我就是个70后。”Sandra说,像在现实生活中,人悲伤了会哭一样,在网络中,人有了悲伤或者崩溃的时候,就会“囧”,情绪显然是和年龄无关的。
来源:日本“Orz”文化的启示
囧,读音Jiong,本作“冏”,像窗口通明。本义:光明,如冏冏(光明的样子)、冏彻(明亮而通彻)、冏寺(即太仆寺,古代官署名,掌舆马及马政)、冏牧(冏卿,太仆寺卿)。
在网络文化中,囧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而在失意体前屈文化中,它的作用是前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变态猥琐(囧这个字的表情)
关于囧的形义,目前主要有四种说法:1.窗户说。许慎《说文·囧部》:“囧,窗牖丽廔,闿明也。”2.仓廪说。屈万里:“囧字,当为仓廪一类之物,于此则作动词用,“米囧”意谓“新米已入仓廪也”。3.祭名说。于省吾先生:“囧为祭名,契文亦作囧,通盟。即《周礼》诅祝盟诅之盟……囧米连文,盟谓要誓于鬼神。”4.地名说。李孝定于囧字取形赞成窗说,于辞义则认为是地名:“卜辞囧为地名,且多与米字同见。”
以上四种说法中,以“窗户说”流传最为广泛。韩语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说起囧的流行,必须要提到“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字,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有人这样形容囧的魅力:囧是一种态度,囧是一种哲学;囧是平凡的,但是囧然一看,却又包含着万般语言;囧是神奇的,囧中有着对世界的探索;囧,就是囧,用其他的语言无法表达囧的万分之一……
E. 囧这个字是谁创作的
囧 源自:冏(囧其实是“冏”的衍生字,在一般的微型字典里(如小型的新华字典)里查不到。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冏的意思为“明亮、光明”。“冏”字是生僻字,一般古代常用。) 原义:光明 网义: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等,示意很好很强大,指处境困迫,喻尴尬,为难。(原是台湾某青年用 orz 来代表郁闷,因为“orz”很像一个人跪着,后改为“囧rz”,更加形象,后才出现郁闷等网意) 据说“囧”这个字最先在台湾的BBS社群上开始流行,“囧”也开始在中国大陆快速普及,逐渐在该地区的青少年及网络族群开始普及,随后传入香港,近来随着网络次文化的兴起,主流媒体开始尝试引入“囧”字作为新闻元素,开始在电影和广告产业产生效应。 “囧”字以其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在互联网上迅速流行。随后在香港,有网民将电视剧《乱世佳人 (电视剧)》中的一个演员胡杏儿常做的委屈八字眉模样与“囧”字相比,评论其演技,进行恶搞,促使“囧”字在网络上更加流行。普通话的“囧”与“窘”同音,读起来的感觉也很容易跟窘境、窘况联想在一起,普及速度飞快。又用其字的形象来表示“尴尬”、“无奈”、“真受不了”、“被打败了”等意思。 一些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代替“O”,使得“失意体前屈”的头部更加写意,写作“囧rz”,甚至写作“囧rz=3”来夸张地表现出无奈的意思。 甚至有人用这个字做了一个网站。 对于“囧”字在网络上的流行,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应该尊重汉字,用来恶搞不雅,有损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感。但是也有人认为对“囧”字这样的生僻字的关注,有利于汉字文化的传播。网络语言对汉字、方块字的一种重新解读是一种积极的文化传播现象。
F. 考释古文字是靠已有字形综合分析得出结果,机器人能代替古文字专家考释古文字吗
机器不能代替专家考释古文学的,第一个方面,是古文字自身的特性,有三个关键词:古老、歧异、断链。
首先,古老。汉字的古老毋庸置疑,能确定的可以上溯到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下限一般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间越久远就越陌生,这是必然。
第二,歧异。不去纠缠“古文字”的概念,就从最广义的范围来说,把先秦文字都包括在内。这里要强调的是战国时期的文字,由于各诸侯国之间政治的分裂导致地域文化发展迅速,文字也随之各自演变,分歧程度十分明显
第三,断链。汉字比较于其他文字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传承性,从三千多年以前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国内学者比国外学者占优势的地方,因为我们一直在使用这种文字,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传下来了。秦始皇采取的“书同文”政策,就是用秦文字统一了六国文字,因此而造成的结果就是,时至汉代,被统一的六国文字便成了“古文字”。
与我们今人所理解的古文字一样,汉代的绝大多数人因为不使用也不认识了,只限于少数学者能够识读这些古文字。秦始皇“书同文”政策在国家统一上的重大意义和长远影响我们不能否认,但是给文化造成的损失也不能否认。直接影响就是汉代人不能顺利识读古文字。
《说文解字》这部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时至今天,大量的先秦文献出土,大量的古文字出现。这些材料甚至是司马迁等汉代学者都没见过的,例如甲骨文、楚简的许多逸书等等。所以,面对这类前人学者都未曾见过、在历史上出现了断链的材料,今人想要解读,其难度可以想象!
首先,我们从学科的分类来说,古文字研究不是一个演绎性质的学科。这里解释一下演绎性质的学科是什么样的,它需要构建一套理论,建立一系列概念,讲述一些是非道理,不可证伪也不可证实,更不需要考据。例如,哲学、文学、美学等等,这类学科自有其另外的价值。
读古书是慢功夫。先师姚孝遂先生上课时可以信手拈来,写出《左传》的内容,他和我说四书五经小时候全都背过,现在大都记得。那一代学者的文献功夫我们这代人望尘莫及,但是,我们也没必要恐慌,找一部自己喜欢的先秦着作仔细读,慢慢培养语感。不过要提醒一句,别上来就读《尚书》,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G. 白于蓝的学术成果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2、《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获“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资助。
3、《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获“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资助。
4、《字源》(合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1、《包山楚简零拾》,《简帛研究》第二辑,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1996年9月。
2、《泽螺居中夙兴叟——于省吾的学术思想概述》,《我的学术思想》,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3、《释軝》,《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4、《释包山楚简中的“巷”字》,《殷都学刊》1997年3期。
5、《〈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读琐议》,《江汉考古》1998年2期。
6、《包山楚简考释(三篇)》,《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7、《〈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正误一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2期。
8、《释袖——兼谈秀、 一字分化》,《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9、《〈郭店楚墓竹简〉读后记》,《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10、《古玺印文字考释(四篇)》,《考古与文物》1999年3期。
11、《〈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订》,《中国文字》新二十五期,(台湾)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
12、《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13、《郭店楚简〈老子〉“”、“赛”、“”校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3期。
14、《郭店楚简拾遗(四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3期。
15、《“玄衣纯”新解》,《中国文字》新二十六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0年12月。
16、《孙叔敖“三相三去”考》,《中国史研究》2001年2期。
17、《郭店楚简补释》,《江汉考古》2001年2期。
18、《郭店楚简考释(四篇)》,《简帛研究》2001期,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2001年9月。
19、《郭店楚墓竹简释读札记》,《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2001年9月。
20、《包山楚简补释》,《中国文字》新二十七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1年12月。
21、《“”字补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
22、《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6月。
23、《〈战国纵横家书〉“赪”字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4期。
2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释注商榷》,《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期。
25、《曾侯乙墓竹简中的“卤”和“橹”》,《中国文字》新廿九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3年12月。
26、《“玄咎”考》,《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
27、《释中山王方壶中的“属”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
28、《读上博简(二)札记》,《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0月。又载《江汉考古》2005年4期。
29、《〈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期。
30、《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容成氏〉“凡民俾者”考》,《文物》2005年11期。
31、《曾侯乙墓竹简考释(四篇)》,《中国文字》新三十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5年11月。
32、《读郭店简琐记(三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7月。
33、《〈曹沫之陈〉新编释文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国文字》新三十一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11月。
34、《说甲骨文中“南”字的一种特殊用法》,《中国文字》新三十二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12月。
35、《读中山三器铭文琐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
36、《〈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7、《利用郭店楚简校读古书二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2期。又载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纪念徐中书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12月。
38、《虎溪山汉简〈阎氏五胜〉校读二记》,《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39、《金文校读三则》,《汉字研究》第2辑,庆星大学校韩国汉字研究所,2010年6月。
40、《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校读札记》,《江汉考古》2010年3期。
41、《师永盂新释》,《考古与文物》2010年5期。
42、《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10月。
43、《银雀山汉简校释》,《考古》2010年12期。
44、《释“”》,《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四辑,2011年3月。
45、《金文校读四则》(第二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期。
46、《释“”、“”》,《古汉语研究》2011年3期。
47、《〈鸭雄绿斋藏中国古玺印精选〉校记》(第二作者),《中国文字》新三十七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11年12月。
48、《释羌钟铭文中的“乂”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10月。
49、《读上博简札记》,《中国文字》新三十八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13年2月。
50、《读秦汉简帛札记》(第一作者),《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七辑,2013年3月。 1、《皋陶——大禹禅让传说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6期。
2、《“传道”重于“授业”——本科新生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第二作者),《耕耘者的足音——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学研究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楚简通假字汇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2年度直接资助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259。项目起止时间:2002年——2005年。
2、《九店楚简整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度重大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研究》(项目主持:陈伟。项目批准编号:03JZD0010)子课题。项目起止时间:2004年——2006年。
3、《十一五期间新发表出土文献数据库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JJD740053。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
4、《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研究与通假字汇编》,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度一般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BYY061。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
5、《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字典》,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8年度直接资助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22。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
6、《九店楚简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度重大项目《出土战国数术文献研究(以楚墓卜筮祷祠简研究为中心)》(项目主持:李家浩。项目批准编号:07JJD751071)子课题。项目起止时间:2007年——2010年。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白于蓝先生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一书2004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白于蓝为吉林大学林沄先生的博士,现就职于华南师范大学,该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
此书订正了1988年出版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一书在辞条摹写和释读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共订正了包括《甲骨文合集》2684条、《小屯南地甲骨》42条、《英国所藏甲骨集》34条、《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8条和《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20条,总计2798条摹释错误。造成这些摹释错误的原因,有的是未参照利用清晰的旧拓本,有的是未进行多项辞例比较,有的是未充分把握甲骨文例,有的纯粹是疏忽大意等等。鉴于此,作者在校订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旧着录中的拓本,与《甲骨文合集》中的重拓片对比校勘,利用完整的辞例和甲骨文例修正残片甲骨的摹释。本书既是甲骨学专业人士的良参,也是广大非专业读者的必读之书。
本书的着作体例,首先列出《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的摹写和释文,然后附加作者的校订意见,方便读者对照阅读。
林沄先生作出评价如下:“ 充分核对甲骨文旧的着录、利用辞例比较和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进行逐条研究、勘误。我写上面这段话时,我的博士生白于蓝正在以《V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为题,开始做他的博士论文。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当初由六个人完成的摹释和一个人专职抄录的大部头书,现在只由一个人在攻博期间完成全部的校订工作并抄录出来,是很困难的。单就和其它着录所收的同版甲骨相互校核来说,那时《甲骨文合集》的《材料来源表》仍未公布。我虽然已经蒙台北史语所的钟柏生先生惠赠据原拓本重印的《小屯乙编》,而且吉林大学图书馆所藏旧甲骨着录相当齐全。但要校核与《甲骨文合集》同一版的甲骨,却要费很大的力气。白于蓝主要只能靠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和姚孝遂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对勘来找线索。当然还会有很多遗漏,而校改又并不是单靠核对原着录就能达到目的的,要牵涉很多甲骨学上的基本功。但他很有毅力、很有耐心地尽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其中甘苦,我想他人是难以体会的。
我之所以给白于蓝定了这样一个研究题目,一则当然是因为《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属吉林大学古籍所的集体作品,最好还是由吉大的人来完成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