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简斋体所指的诗人是
简斋体”指陈与义的诗。陈与义号简斋,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着有《简斋集》。
⑵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作者是谁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宋·陈与义《临江仙》
【今译】在稀疏的杏花月影中,吹着悠扬的笛曲,直到东方发白。
【赏析】此词以今昔对比手法,追忆洛阳旧游之乐,抒发南渡后的悲概。两句写的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承平无事,作者参加文人雅集,其乐融融。杏花疏影,景色清幽;倚笛而歌,清韵悠远,真所谓神仙过的日子!宋人胡仔说它造语“奇丽”(《苕溪渔隐丛话》),清人彭孙称它“自然而然”。奇丽而不雕琢,自然而又妍倩,就像李白《古风》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下是它的特色。
【原作】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集评】古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也极高,现摘取部分如下,仅供参考:
黄升云:去非词虽不多,语意高绝,识者谓可摩坡仙之垒。(《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
谭莹云:敢信坡仙垒可摩,词名《无住》却无多。杏花影里人吹笛,竟到天明奈若何?(《论词绝句》)
胡仔云:(前半阙)数语奇丽。《简斋集》后载数词,惟此词最优。(《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张炎云:“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之句,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
沈际飞云:意思超越,腕力排奡(峻按,奡音奥,劲健也),可摩坡仙之垒。又云:流月无声,巧语也;吹笛天明,爽语也;渔唱三更,冷语也;功业则欠,文章自优。(《草堂诗余正集》)
刘熙载云:词之好处,有在句中者,有在句之前后际者。陈去非《虞美人》:“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此好在句中者也。《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昔”,俯注“一梦”,故此二句不绝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傥谓现在如此,则呆甚矣。(《艺概》卷四《词曲概》)
陈廷焯云:陈简斋《无住词》,未臻高境。唯《临江仙》云:“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又云:“长沟流月”,七字警绝;“杏花”二语,自然流出,若不关人力者;“古今”二语,有多少感慨!情景兼到,骨韵苍凉,下字亦警绝。(《云韶集》卷四)
⑶ 钱钟书先生有哪些好看的书
管锥编》
是钱锺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本书用典雅的文言写成,引用了大量英、法、德、意、西原文,是一部不可多得、必然传世的多卷本学术着作。三联书店版4册(中华书局版5册)近130万字,是他研读《周易正义》、 《毛诗正义》 、 《左传正义》 、 《史记会注考证》 、 《老子王弼注》 、 《列子张湛注》 、《焦氏易林》、 《楚辞洪兴祖补注》 、 《太平广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 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皆发前人之覆者,颇能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书中引述四千位着作家的上万种着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此书未刊部分尚有考论《礼记》 、 《庄子》 、《全唐文》 、 《杜少陵诗集》 、 《玉溪生诗注》 、《昌黎集》 、《简斋集》等十种书的札记。显而易见,这部高品位的着作是钱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结晶。 本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尽管出版者中华书局起初并没有为该书申报“国家图书奖”,然而,博学的评委们还是公正地将其列入了首届获奖名单。
《谈艺录》
是中国最后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全书45万字,古来诗家作品多所评骘,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 本书征引或评述了宋以来的诗话近130种,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着作几乎都被涉及。举凡作者之心思才力、作品之沿革因创、批评之流敝起衰等等,都包容其中。各节论述具体入微,多所创见,行文则或兼综、或条贯,或评点、或专论,长短自如,不拘一格。采二西而反三隅,引述西方论着500余种,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等。 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读书。
《七缀集》
是文艺论集。本书基本上是《旧文四篇》和《也是集》的合编。收入本书的是七篇被钱先生戏称为“半中不西、半洋不古的研究文章”。此书当与《管锥编》参互而读。集中每篇文章就是《管锥编》中某一节之铺张扬厉、充类至尽;《管锥编》中每节札记则如本书各篇之缩略提纲。
《围城》
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从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锺书先生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 《围城》的艺术特色: (1)采取大跨度的横向移动式的结构间架,以人物行踪的两点双线来布设格局。 (2)与众不同的讽刺艺术——反仿、反讽、反论构成的机敏的讽刺。
《人.兽.鬼》
是钱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共收作品四篇。其中, 《上帝的梦》描写了人的孤独和人际关系的疏离;《猫》讽刺了一群无聊的知识分子,可以看作《围城》的雏型;《灵感》所表现的是自作自受和精神产品的异化;《纪念》则是写家人、夫妇间无法弥合与沟通的疏隔。
《写在人生边上》
是钱先生的散文集。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等十篇。作者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算得上一个独特的品种。
《槐聚诗存》
是钱锺书先生自己选定、并由夫人杨绛抄录保存下来的旧体诗集。钱先生自幼读书学诗,几十年间所作至少也有上千首。但钱先生自觉比较满意而收入本集的,却尚不足三百首,足见其标格之高。书中言志、抒情、感时、论诗之作,应有尽有,殊耐吟咏。其中古意、无题诸章,最具李义山风致。作者在序中自叙少年学诗门径以及编定本书之原则与经过,皆是首度披露,必能引起读者极大兴趣。
《宋诗选注》
人们习惯于并称唐诗、宋词和元曲,其实宋诗自有其独树一帜的创造和唐诗不可替代的地位,情文并茂的佳作也不在少数。历来的宋诗选本中,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是最富有影响的选本之一。钱氏对宋诗素有研究,在其40年代所着《谈艺录》一书中有关宋诗的评述已多创见,上世纪五十年代选注宋诗时,更在论述宋诗的特色与成就、评价诗人和诗歌流派及诗歌的注释等方面言人之所不曾言,提出一系列富于启发性的见解,在海内外引起广泛的反响。本书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中文学科指定书目。
《钱锺书文集》
文集收录了钱先生的《围城》《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部分着作,书后附有钱锺书年表。
⑷ 钱钟书有什么作品
1、《围城》是钱钟书所着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2、《写在人生边上》是2000年05月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钱钟书。 该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是钱钟书的一本散文集。
3、《人·兽·鬼》是学者钱钟书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本书中所收入的《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四篇小说作品,出自中国现代着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写于1945—1946年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4、《槐聚诗存》系着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一本诗词合集。《槐聚诗存》汇集了作者1934年至1991年的诗作,其中有《还乡杂诗》、《牛津公园感秋》、《窗外丛竹》、《秋心》、《王辛迪寄茶》、《阅世》、《代拟无题七首》等。入《钱钟书集》。
5、《模糊的铜镜》,这是钱钟书 先生1988年给香港版《宋诗选注》所写前言的题目。钱先生把他的这部《宋诗选注》比作“模糊的铜镜”,是有其深意在的,可惜学界至今似未有评述。
⑸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作者是谁,擅长什么,今存词几首
作者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以诗着名,有《简斋集》;词虽然不多,但大都语意超绝,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有《无住词》,收词18首。
⑹ 陈与义的早行翻译
一、译文
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
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二、原文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三、出处
《简斋集》
(6)简斋集pdf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简斋集》共十六卷,包括赋、铭一卷,诗、词十五卷。陈与义的诗,前期多为流连光景之作,以明净的诗句描写春光、秋雨、夏日等,表现个人生活情趣。
南渡以后,诗中出现了较多感怀时事的作品,如《次韵尹潜感怀》慨叹金人入侵而国中无人;《伤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逃跑,和勉励爱国将领勇敢战斗;《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牡丹》等诗,也是伤时抚事之作。
二、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
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三、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公元1113年(政和三年)进士及第,累迁太常博士。绍兴(1131—1162)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
公元1137年(绍兴七年),拜参知政事,次年以疾卒,年四十九。《宋史》有传。长于诗,创简斋体。方回认为陈与义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江西诗派”之三宗。有《简斋集》十卷,《无住词》一卷。
⑺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出自哪里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出自宋代陈与义的《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译文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注释
选自《简斋集》。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宋代诗人。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⑻ 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杜甫,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着有《简斋集》。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着名诗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
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稚笺注《 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陈简斋诗外集》。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⑼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与尘沙一起来出自哪首诗
原句: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出自:
《中牟道中》其二
宋·陈与义(1090-1138)
杨柳招人不待媒,
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
不共尘沙一并来。
翻译:
雨前微风扶柳,杨柳摇曳多姿,像是来向行人讨好而不需要媒介物;蜻蜓在低空飞行,当它飞近过往人马时就远远飞开,像是有所猜疑似的。怎么样才能够与凉风约定,让它不要挟带沙尘一起来呢?
内涵:
貌似简单的一首绝句,带来很多问题。诗人道中所见,想必远远不止杨柳、蜻蜓、凉风、尘沙,为什么单单挑选出这几个意象?杨柳与蜻蜓,又和诗人对凉风的祈愿有什么相干?这种愿望本身——不携带尘沙的凉风——暗示了什么?
这些问题不仅牵涉到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古诗,也牵涉到一种在近现代格外流行的文化思想模式。
我们首先注意到,杨柳和蜻蜓,本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诗中却构成了反差。杨柳招人;蜻蜓本来飞近,却突然相猜而避开了。在这首诗中,正是诗人自己的机心,造成了大自然的异化:杨柳的牵缠,从杨柳来说是无心的,从诗人方面来看,却好像是在有意招惹,而且因为“不待媒”之故,是一种不合适甚至不合法的举动,出界的挑逗。诗人这样的多心——把人类的价值观念强加给自然界——造成了蜻蜓的远离。
在这首诗里,凉风与尘沙构成一对互相对立的概念,这种对立不是对等的,而是具有等级性的差异。尘沙扑面,是凉风造成的,因此,尘沙是第二性的,是果;凉风是第一性的,是因。在概念的层次,因比果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尘沙扑面,是凉风造成的,但在价值的层次,凉风舒适而尘沙肮脏,因此,凉风的价值也大于尘沙。诗人在作出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发生在认识论层次上(凉风不同于尘沙),更发生在价值判断层次上(凉风好而尘沙不好)。这把我们带回到老子、庄子与列子的哲学领域:世界的堕落,正是由具有等级差异的分别造成的。我们回头看到,凉风吹起杨柳,柳枝拂面,令诗人感到懊恼,发出“招人不待媒”的埋怨;而就在诗人用一己的和人类的道德观念来看待自然界的时候,蜻蜓已经感知到了诗人的机心而倏然远离。但诗人依然不悟,渴望凉风可以“不与尘沙一并来”,没有想到却是这样的渴望,使世界变得不再完美。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官参知政事。其诗出于江西诗派,上祖杜甫,下宗苏轼、黄庭坚,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诗风转为悲壮苍凉。元人方回立“一祖三宗”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列为“三宗”。着有《简斋集》。
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的全诗是什么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译文: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10)简斋集pdf扩展阅读:
这首诗作于政和七年(1117),作者任满经襄邑入京,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入京待选,因此志得意满,心情舒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诗。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着有《简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