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艺舟双楫pdf

艺舟双楫pdf

发布时间:2022-08-06 14:06:00

‘壹’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精装套装全24册)》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饶宗颐、叶嘉莹顾问 套装全24册)》(陈洪 、 徐兴无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 1234

书名:中国文化二十四品(饶宗颐、叶嘉莹顾问 套装全24册)

作者:陈洪 、 徐兴无等

出版年份:2019-1

内容简介:1、龙凤呈祥

龙是华夏祖先的化身,凤是民族飞翔的理想,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凤呈祥,象征着我们民族多元一统的抟成历程,凝聚着中国文化刚柔相济的力量和阴阳和谐的情韵,象征着太平盛世的到来。中国文化龙飞凤舞,自强不息。其特征沉潜而升腾,悠久而日新;其结构简易而精致,平衡而变通;其精神雄浑而典雅,中庸而刚健。谈龙说凤,走进中国文化的美丽殿堂。

2、书同文字

汉字古老悠远,是一条蜿蜒无垠的历史长河;汉字构形奇妙,是先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汉字灵动飘逸,展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艺术创造。“文”是花纹,是万事万物的象形符号;“字”是生育,是文与文相亲相爱繁衍出的子子孙孙,中国文化的基因和血脉由汉字组成。汉字的理想是“书同文字”,统一的字形与书写,锻造了中国文化的坚强骨骼。汉字以整齐的身姿站立着,砌成中华文明的长城。

3、载之书册

《尚书》有云:“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书籍多的国度,在书写、形制、印刷、流播、收藏、分类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与制度,珍存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典册从契刻发展到书写,以甲骨、简帛、金石等形态而存在,而纸的发明带来了书写与传播的便利,进而制作出纸墨飘香、书法隽美的印刷书籍。经典于是乎产生,传统于是乎继承,学术于是乎发明。

4、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中华伦理的“四维”,支撑起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它们根源于人类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蕴育于上古礼乐文化,由孔子创发,孟子阐明,在汉代形成了牢固的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维系人伦、高扬人道的道德标准。它们既是个人修身养性、努力向善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和谐、民族凝聚、人类和平的道德理想。

5、君子之学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的文化悠久而绵延、源远而流长、古老而常新,重视教育是其内在的文化动力。古代中国创造了自成系统的官学、私学以及书院等教育机构和制度;确立了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孔子开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多是教育家,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体现了自觉而觉人,己欲立而立人的仁爱精神。教育既是成人之道,更是治民之道,富之而后教之,使之成为君子。

6、王霸之道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国的文化理想就是政治理想,政治是中国历史车轮的轴心。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国体设计、德刑关系有着精致的设计与阐述。从周公制礼,到商鞅变法,中国古代社会由宗法封建王国发展为统一郡县帝国,其政治和文化制度在礼法并存、王霸杂用的张力之中不断地变革、更张。兴亡成败,载舟覆舟,为后世留下有益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塑造了中国人情理兼顾、改革变通的政治性格。

7、四海之内

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国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五十六个民族来自历史上诸多的古老群体,他们都为中国文化贡献了聪明才智,正如孟子所说:舜为东夷人,文王为西夷人,皆能“得志行乎中国”。古代各民族共生共存,既有和亲、会盟、互市、通贡的和平友好,又有对抗、冲突、割据、兼并的利益斗争。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他们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升华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高尚情怀,蕴育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这正是中国不断复兴并走向强盛的关键。

8、赤县神州

中国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大禹治水,又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这是战国时代思想家的奇思妙想,是中国地理文化的神话传说,它消解了封建国家的政治主体,呼唤着宏大的政治空间,“九州”象征着中国统一的文化地理观念。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方式,每一个“州”都具备独特色彩的土壤、独特品质的人性与物产、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名胜。让我们打开古老的《山海经》,游览天下名山大川,领略中国的地理文化。

9、风土人情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纵横万里,百族共生,风土人情,五彩缤纷:合两性之好的婚规、舌尖百味的饮食、继祖正体的姓名、和睦人群的礼仪、祈福求吉的信仰、普天同庆的节日,描绘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推开历史的窗口,用长镜头聚焦源流,管窥先民的生生息息;用近镜头纪录写真,剪裁中国的衣食住行,去发现“人情似故乡”的中国。

10、九流十家

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渊薮与源泉。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知识普及,思想自由而活跃,诸子们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游说救世,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九流十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他们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都是入世或经世之术。相互之间可以论衡而融合,可以并行而不悖。中国思想综合创新的基调和走向由此确立。

11、内圣外王

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虽屡经坎坷,甚至濒临灭顶之灾,但至今仍然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在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与社会心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源起于洙泗之间,由孔子开宗立说,将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创发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伦理价值,经过历代仁人志士的阐释与履践,如大江大河,泽润了中国和东亚,并汇入世界文明的海洋。这就是儒学,是“内圣外王”之道,是成人立德之教。

12、莲花净土

从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佛教,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要的三个精神传统,共同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身心的文化取向,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佛教在其中的形成、绵延和影响。净土开出的莲花,根源于古老的印度文化,延展出中国、东亚和世界的繁茂枝叶,开放出多姿多彩的信仰与艺术之花,结出了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的硕果。

13、抱朴归真

道教是中国古代巫术与道家思想凝聚而成的本土宗教,在宗教、哲学、美学、文学、科技等诸多方面对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产生了浪漫而深刻的影响。它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长生的秘诀,故而炼丹、画符、运气、行医;它并不禁欲,但摈弃名利,故而仙乐飘缈,男女神交;它并不玄想,故而饮酒服药,羽化登仙。它热爱生命,崇尚自然,抱朴归真。

14、文苑英华

中国古代文学是礼乐文明开出的奇葩,礼是社会规范,发为文章;乐是心志情怀,发为诗歌。诗言志而缘情,文明道以立言,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是中国书写的范式。诗意和文采是中国任何一种艺术的灵魂。在艺术上,它们或温柔敦厚,或绮靡朗丽,或平淡自然,或空明宁静,或豪迈飘逸,或沉郁顿挫;沉思翰藻,炼字度句;比兴寄托,境界高远;文苑英华,美不胜收。

15、今古传奇

说部之体,渊源于史传;志怪志人,滥觞于六朝。唐传奇、宋话本,各擅其胜,文言白话,自此始分,小说之义,渐与今同。章回长篇,明清为盛,四大奇书,雅俗共赏,《红楼》一梦,是为*。而话本短篇,“三言”“二拍”,坊间刊刻,流播市井。讽时骂世,谈鬼说神,演说痴情,了断公案,演绎历史,表彰忠义,尽在今古传奇之中。

16、花雅争胜

百戏杂剧、南戏传奇、海盐弋阳、花雅争胜,中国戏曲早形成于民间社会,随着历史的推移,文人雅士参与创作,产生了许多精湛的经典之作,由民间文化上升为高雅文化,进入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中。悲壮的《窦娥冤》、凄凉的《梧桐雨》、华美的《牡丹亭》、幻灭的《桃花扇》,舞台春秋,人生写照;生旦净丑,粉墨登场;一折一出,顾盼生姿;感天动地,曲尽悲欢。

17、艺舟双楫

毛笔是中国造型艺术独步于世界的工具,书写勾勒,气韵生动,浓墨淡彩,随类赋形。书画同生于锥颖,如江河同源于昆仑,流为山水花鸟的画卷,流为篆隶真草的碑帖。在墨香纸韵的支持下,毛笔抒发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胸襟意气和对人生的心灵感怀:“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8、金声玉振

音乐是维持道德教化和抒发个人情志的工具,中国古代音乐在制度、机构、乐器、乐理等方面均有独造,《诗经》皆是乐曲,《楚辞》亦为歌诗。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制礼作乐,金声玉振;五声六律,调和律吕;祭唱歌赞,和谐天人。汉武乐府,广采“赵、代之讴”“秦、楚之风”;隋唐燕乐,融汇胡汉中外之音。而音乐高妙,知音难觅,令人怅惘。所谓高山流水,大音希声。古人诗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19、采菊东篱

山水、园林、饮馔、游艺,表达了中国人高雅的生活姿态和诗意的栖居方式。山水本是自然之物,古人却赋予它生命肌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托了人生的志向与抱负。古典园林,壶天自春,以小见大,融自然、艺术、意境之美为一体。饮食茶酒,调和鼎鼐,烹煮蒸炒而特重滋味。围棋、蹴鞠、投壶、酒令,游于艺而娱身心,虽为小道而见妙理,蕴含着智慧和乐趣。

20、红粉闺秀

红粉与闺秀,是中国古代两大女性群体。在家庭伦理和男权社会的制约下,她们的社会生活空间受到制约,但是她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文化,赢得了尊严与地位,母教淑仪、贤媛才女,层出不穷,尤其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突出,因为她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或温婉地抒发了闺怨之情,或率性地吟唱着艳歌情曲。山间竹喧归浣女,浔阳江头听琵琶。感伤如梦青春,珍惜花样年华。

21、天工开物

被科学视为巫术的中国古代数术文化,积累了中国人与大自然交往的经验和手段,恰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中国人用阴阳五行分析物质关系,催生了发达的物质文明。被全世界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皆发明于汉唐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中医、陶瓷、制茶、丝绸及其它传统手工艺至今仍是独到的科技。中国的科技思想充满了伦理因素,主张道技结合,天工开物,启发我们反思现代科技面临的伦理和生态困境,是珍贵的思想遗产。

22、悬壶济世

中国古代医学辨五味以养形,节情欲以养神,和天气以养精。从调养五脏,到调治性情,再到察占节气,使自然赋予身体的元气精神得以保持,形体血气得以长养,包涵于其中的道德心灵得以培育,人民安康而臻于王道。故医道即人道,治病即治国,悬壶济世,救民水火,古人云:“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又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传统中医学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积极探索天人之道和伦理精神。

23、风月同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公元8世纪日本圣德太子的话,呼唤起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东渡传法的信心。从汉至唐,东亚各国分享中国的文化成果,并各自奉献出智慧,共同建构了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古代东亚文明。儒学和佛教抟成了整个东亚文明圈的制度与信仰,而汉字成为东亚文明的通用文字,中国的诗文典范和书写体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精英的书写,创造了精神文明的高级成果。正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句所云:“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24、变法图强

文化因传承而不息,因变通而不衰。明清以来,中国因专制自大而固步自封,渐失活力,国势不振,弊政丛生。至近代列强纷至,国门洞开,民族危难日益深重。于是穷则思变,仁人志士借鉴西方文化,探寻救国之道,企求革故鼎新,变法图强,虽屡遭挫折,仍前赴后继,谱写了争取民族和文化复兴的壮丽乐章。

‘贰’ 求书!---请问可有适合朗读背诵的国学书籍版本

你好,中华国学知道团很高兴为你服务!
如果你想在网上直接看国学书籍,当然是很方便。网络就提供了“网络国学”原文。直接搜“网络国学”即可。
当然也可以下载到手机、电子书中看,网络提供的“网络文库”直接搜你想要看的国学,里面有好多格式的,如PDF、doc、txt等,原文,注释的都有,可以免费下载。我自己就上传和下载了好多。
至于书就没必要去买,破费了。网络上很多。
推荐你到国学网去浏览,里面国学目录很全,有图文类,电子类,网络类,手机类,等等,根据自己要求选择。
谢谢。
附国学目录

一、哲学(80种) 二、文学(100种) 三、历史(80种)
四、军事(20种) 五、科技(20种) 六、医学养生(10种)
七、艺术(18种) 八、碑帖(28种)
一、哲学(80种)(查看提要)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尚书》 58篇.〔阮元校刻本〕
3.《仪礼》 17卷.〔阮元校刻本〕
4.《礼记》 49卷.〔阮元校刻本〕
5.《周礼》 6卷.〔阮元校刻本〕
6.《春秋公羊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7.《春秋谷梁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8.《孝经》 18章.〔阮元校刻本〕
9.《论语》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10.《孟子》 战国·孟轲 14卷.〔阮元校刻本〕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毕沅考异本〕
12.《墨子》 战国·墨翟 15卷.〔清孙诒让墨子闲诂本〕
13.《庄子》 战国·庄周 33篇.〔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14.《公孙龙子》 战国 6篇.〔宋刻本〕
15.《韩非子》 战国·韩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16.《列子》 战国 8卷.〔四部丛刊本〕
17.《荀子》 战国·荀况 32卷.〔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本〕
18.《文子》 春秋·辛钘 12卷.〔四库全书本〕
19.《关尹子》 战国·尹喜 2篇.〔湖海丛书本〕
20.《邓析子》 春秋·邓析 2卷.〔四部丛刊本〕
21.《鬼谷子》 春秋·王诩 12篇.〔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22.《鹖冠子》 战国·鹖冠子 3卷.〔学津讨原本〕
23.《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26卷.〔清毕沅校本〕
24.《晏子春秋》 战国·晏婴 8卷.〔孙氏平津馆本〕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书局本〕
26.《商君书》 战国·商鞅 27卷.〔四部丛刊本〕
27.《慎子》 战国·慎到 1卷.〔守山阁丛书本〕
28.《尹文子》 战国·尹文 2卷.〔湖海丛书本〕
29.《淮南子》 汉·刘安 21卷.〔庄逵吉本〕
30.《新书》 汉·贾谊 10卷.〔四部丛刊本〕
31.《盐铁论》 汉·桓宽 10卷.〔清张敦仁考证本〕
32.《风俗通义》 东汉·应劭 10卷.〔龙溪精舍丛书本〕
33.《法言》 汉·扬雄 13篇.〔四部丛刊本〕
34.《太玄经》 汉·扬雄 10卷.〔清嘉庆刻本〕
35.《说苑》 汉·刘向 20卷.〔湖北崇文书局百子全书本〕
36.《新序》 汉·刘向 10卷.〔四部丛刊本〕
37.《新语》 汉·陆贾 12卷.〔汉魏丛书本〕
38.《韩诗外传》 汉·韩婴 10卷.〔四部丛刊影印沈氏野竹斋刻本〕
39.《尚书大传》 旧题汉·伏胜 3卷.〔皇清经解续编本〕
40.《春秋繁露》 汉·董仲舒 17卷.〔干隆卢文弨校本〕
41.《大戴礼记》 汉·戴德 40卷.〔四部丛刊本〕
42.《白虎通义》 汉·班固 10卷.〔道光陈立白虎通疏证本〕
43.《新论》 汉·桓谭 17卷.〔清严可均辑本〕
44.《潜夫论》 汉·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写本〕
45.《论衡》 汉·王充 85篇.〔四部丛刊本〕
46.《申鉴》 汉·荀悦 5卷.〔明文始堂本〕
47.《忠经》 汉·马融 1卷.〔四部丛刊本〕
48.《人物志》 三国魏·刘邵 12卷.〔隆庆归德府刊本〕
49.《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20卷.〔四部丛刊影明刻本〕
50.《中说》 隋·王通 10卷.〔四部丛刊本〕
51.《朱子语类》 宋·朱熹 140卷.〔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
52.《近思录》 宋·朱熹、吕祖谦 14卷.〔清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
53.《忍经》 元·吴亮 1卷.〔武林往哲遗书本〕
54.《长短经》 唐·赵蕤 10卷.〔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
55.《传习录》 明·王阳明 3卷.〔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本〕
56.《一贯问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57.《明儒学案》 清·黄宗羲 62卷.〔二老阁冯全垓印本〕
58.《日知录》 清·顾炎武 32卷.〔四库全书本〕
59.《心经》 唐·玄奘译 1卷.〔上海佛学书局本〕
60.《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1卷.〔大正藏本〕
61.《无量寿经》 三国魏·康僧铠译 2卷.〔大正藏本〕
62.《肇论》 晋·僧肇 1卷.〔北京佛经流通处刻本〕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佑 14卷.〔大正藏本〕
64.《童蒙止观》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65.《楞严经》 唐·般剌密帝译 10卷.〔大正藏本〕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间常熟燕园蒋氏刻本〕
67.《六祖坛经》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经处刻曹溪原本〕
68.《五灯会元》 宋·普济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本〕
69.《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3卷.〔洪武十三年张本真刻本〕
70.《太平经》 汉·于吉 170卷.〔重刊道藏辑要本〕
71.《老子想尔注》 1卷.〔敦煌抄本〕
72.《抱朴子》 晋·葛洪 21卷.〔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
73.《真诰》 南朝梁·陶弘景 20卷.〔道藏本〕
74.《无能子》 唐·无能子 3卷.〔正统道藏本〕
75.《化书》 五代·谭峭 6卷.〔道藏本〕
76.《云笈七签》 宋·张君房 122卷.〔涵芬楼翻明正统道藏本〕
77.《太上感应篇》 宋·佚名 1卷.〔道藏精华录本〕
78.《焚书》 明·李贽 6卷.〔国粹丛书本〕
79.《大同书》 清·康有为 30卷.〔蓬莱阁丛书本〕
80.《仁学》 清·谭嗣同 2卷.〔清议报本〕

二、文学(100种)(查看提要)

诗文集(20种)

81.《诗经》 30卷.〔阮元校刻本〕
82.《楚辞》 汉·刘向集 65卷.〔四库全书本〕
83.《文选》 南朝梁·萧统 62卷.〔胡克家重刊本〕
84.《玉台新咏》 南朝陈·徐陵 12卷.〔吴兆宜本〕
85.《六朝文絜》 清·许梿 12卷.〔清光绪黎氏笺注本〕
86.《骈体文钞》 清·李兆洛 31卷.〔嘉庆唐氏原刻本〕
87.《唐诗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8卷.〔清光绪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
88.《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900卷.〔扬州诗局本〕
89.《全宋词》 580卷.〔民国刊本〕
90.《绝妙好词》 宋·周密选 8卷.〔四部备要本〕
91.《中州集》 金·元好问编 10卷.〔汲古阁本〕
92.《元诗别裁集》 清·张景星等编 10卷.〔干隆二十九年然藜阁刊本〕
93.《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10卷.〔清干隆四年刻本〕
94.《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32卷.〔干隆二十八年重刻本〕
95.《白雪遗音》 清·华广生 1卷.〔清道光八年玉庆堂刻本〕
96.《古今风谣》 明·杨慎 1卷.〔艺海珠尘本〕
97.《挂枝儿》 明·冯梦龙 4卷.〔传世藏书点校本〕
98.《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 12卷.〔鸿文堂刊本〕
99.《古文辞类纂》 清·姚鼐 75卷.〔长沙思贤讲舍刻本〕
100.《晚清文选》 郑振铎 3卷.〔上海生活书店本〕

戏曲(15种)

101.《西厢记》 元·王实甫 5出.〔毛晋校西厢记定本〕
102.《窦娥冤》 元·关汉卿 5出.〔涵芬楼影明刻元曲选本〕
103.《汉宫秋》 元·马致远 5出.〔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本〕
104.《琵琶记》 元·高明 42出.〔六十种曲本〕
105.《赵氏孤儿》 元·纪君祥 6出.〔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本〕
106.《倩女离魂》 元·郑德辉 5出.〔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本〕
107.《宝剑记》 明·李开先 56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08.《浣纱记》 明·梁辰鱼 45出.〔60种曲本〕
109.《牡丹亭》 明·汤显祖 55出.〔六十种曲本〕
110.《娇红记》 明·孟称舜 50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11.《清忠谱》 清·李玉 26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12.《雷峰塔》 清·方成培 34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13.《风筝误》 清·李渔 30出.〔笠翁传奇十种本〕
114.《长生殿》 清·洪升 50出.〔暖红室汇刻传奇本〕
115.《桃花扇》 清·孔尚任 44出.〔康熙刻本〕

小说(45种)

116.《穆天子传》 战国·佚名 6卷.〔四部丛刊影印明天一阁本〕
117.《燕丹子》 3卷.〔平津馆丛书孙星衍校订本〕
118.《异苑》 晋·刘敬叔 10卷.〔四库全书本〕
119.《搜神记》 晋·干宝 20卷.〔津逮秘书本〕
120.《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 36篇.〔四库全书本〕
121.《游仙窟》 唐·张鷟 1卷.〔北新书局本〕
122.《太平广记》 宋·李昉 500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123.《夷坚志》 宋·洪迈 206卷.〔涵芬楼排印本〕
124.《剪灯新话》 明·翟佑 4卷.〔古今图书集成本〕
125.《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 12卷.〔铸雪斋钞本〕
126.《子不语》 清·袁枚 24卷.〔美德堂刻本〕
127.《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 24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128.《西游记》 明·吴承恩 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129.《水浒传》 明·施耐庵、罗贯中 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130.《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131.《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涵芬楼排印本〕
132.《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涵芬楼排印本〕
133.《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134.《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135.《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42回.〔尚友堂重刊本〕
136.《型世言》 明·陆人龙 40回.〔奎章阁本〕
137.《清平山堂话本》 明·洪楩 6卷.〔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138.《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 100回.〔清褚人获序本〕
139.《东周列国志》 明·冯梦龙着,清·蔡元放改编 108回.〔咸丰刊本〕
140.《红楼梦》 清·曹雪芹、高鹗 120回.〔程乙本〕
141.《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56回.〔卧闲草堂本〕
142.《说岳全传》 清·钱彩 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143.《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 100回.〔四雪草堂本〕
144.《杨家将》 清·佚名 50回.〔光绪重修本〕
145.《平山冷燕》 佚名 20回〔顺治十五年写刻本〕
146.《醒世姻缘传》 清·西周生 100回.〔同治九年刊本〕
147.《歧路灯》 清·李绿园 108回〔清义堂本〕
148.《镜花缘》 清·李汝珍 100回.〔点石斋石印本〕
149.《老残游记》 清·刘鹗 20回.〔神州日报馆刊印本〕
150.《侠义风月传》 清·名教中人 18回.〔萃芳楼藏版本〕
151.《七侠五义》 清·俞樾 120回.〔广益书局石印本〕
152.《儿女英雄传》 清·文康等 72回.〔北京聚珍堂本〕
153.《孽海花》 清·曾朴 35回.〔真美善杂志刊本〕
154.《再生缘》 清·陈端生 40回.〔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
155.《今世说》 清·王晫撰 8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156.《断鸿零雁记》 清·苏曼殊 27章.〔民国二十三年再版本〕
157.《玉梨魂》 徐枕亚 30卷.〔1914年上海民权出版部排印本〕
158.《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 60回.〔1923年上海群学社刊本〕
159.《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趼人 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
160.《新中国未来记》 清·梁启超 5回.〔饮冰室合集本〕

文论(20种)

161.《文赋》 晋·陆机 1卷.〔嘉庆积秀堂刊巾箱本〕
162.《文心雕龙》 南朝梁·刘勰 50篇.〔明万历刻本〕
163.《诗品》 南朝梁·锺嵘 3卷.〔四库全书本〕
164.《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1卷.〔津逮秘书本〕
165.《诗式》 唐·释皎然 1卷.〔学海类编本〕
166.《文笔要诀》 唐·杜正伦 1卷.〔五岛庆太郎藏本影印〕
167.《文镜秘府论》 日/遍照金刚 6卷.〔日本旧钞本〕
168.《本事诗》 唐·孟棨 7卷.〔津逮秘书本〕
169.《乐府古题要解》 唐·吴兢 2卷.〔明汲古阁影学津讨原本〕
170.《六一诗话》 宋·欧阳修 1卷.〔历代诗话本〕
171.《沧浪诗话》 宋·严羽 1卷.〔历代诗话本〕
172.《瓯北诗话》 清·赵翼 10卷.〔同治十三年红杏山房重刊本〕
173.《词源》 宋·张炎 2卷.〔词话丛编本〕
174.《艺概》 清·刘熙载 6卷.〔古桐书屋六种本〕
175.《碧鸡漫志》 宋·王灼 5卷.〔四库全书本〕
176.《白雨斋词话》 清·陈廷焯 8卷.〔陈氏手稿本〕
177.《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 1卷.〔开明书店本〕
178.《南词叙录》 明·徐渭 1卷.〔壶隐居黑格抄本〕
179.《曲律》 明·魏良辅 8卷.〔吴骚丛编附刻本〕
180.《录鬼簿》 元·钟嗣成 4卷.〔栋亭藏书十二种本〕

三、历史(80种)(查看提要)

正史(26种)

181.《史记》 汉·司马迁 130卷.〔百衲本〕
182.《汉书》 东汉·班固 120卷.〔百衲本〕
183.《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90卷.〔百衲本〕
184.《三国志》 晋·陈寿 65卷.〔武英殿本〕
185.《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卷.〔武英殿本〕
186.《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卷.〔武英殿本〕
18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卷.〔武英殿本〕
188.《梁书》 唐·姚思廉 56卷.〔武英殿本〕
189.《陈书》 唐·姚思廉 36卷.〔武英殿本〕
190.《魏书》 北齐·魏收 130卷.〔武英殿本〕
191.《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卷.〔武英殿本〕
19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3卷.〔武英殿本〕
193.《隋书》 唐·魏征等 85卷.〔武英殿本〕
194.《南史》 唐·李延寿 80卷.〔武英殿本〕
195.《北史》 唐·李延寿 100卷.〔武英殿本〕
19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卷.〔武英殿本〕
19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等 225卷.〔武英殿本〕
19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卷.〔武英殿本〕
19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卷.〔武英殿本〕
200.《宋史》 元·脱脱等 496卷.〔武英殿本〕
201.《辽史》 元·脱脱等 116卷.〔武英殿本〕
202.《金史》 元·脱脱等 135卷.〔武英殿本〕
203.《元史》 明·宋濂等 210卷.〔武英殿本〕
204.《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卷.〔武英殿本〕
205.《新元史》 柯劭忞 257卷.〔庚午重订本〕
206.《清史稿》 赵尔巽等 529卷.〔关外二次本〕

别杂史(54种)

207.《逸周书》 战国 10卷.〔抱经堂本〕
208.《世本》 汉·宋衷注 1卷.〔茆泮林辑本〕
209.《竹书纪年》 2卷.〔四库全书本〕
210.《春秋左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211.《国语》 战国 20卷.〔黄氏士礼居仿宋刻本〕
212.《战国策》 汉·刘向集录 34卷.〔雅雨堂校本〕
213.《列女传》 汉·刘向 7卷.〔四部丛刊本〕
214.《吴越春秋》 汉·赵晔 10卷.〔清顾有观本〕
215.《越绝书》 汉·袁康 19篇.〔四部丛刊本〕
216.《华阳国志》 晋·常璩 12卷.〔函海本〕
217.《高士传》 晋·皇甫谧 3卷.〔古今逸史本〕
218.《山海经》 战国·佚名 18卷.〔晋郭璞山海经传本〕
219.《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注 40卷.〔王先谦校本〕
220.《晋五胡指掌》 明·张大龄 3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张养正刻本〕
221.《前汉纪》 汉·荀悦 30卷.〔四库全书本〕
222.《后汉纪》 晋·袁宏 30卷.〔四部丛刊本〕
223.《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炫之 5卷.〔如隐堂本〕
224.《贞观政要》 唐·吴兢 42卷.〔明成化刊本〕
225.《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 12卷.〔高丽新藏本〕
226.《顺宗实录》 唐·韩愈 5卷.〔海山仙馆丛书本〕
227.《五代史补》 宋·陶岳 5卷.〔豫章丛书本〕
228.《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 294卷.〔世界书局缩印本〕
229.《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编着 220卷.〔清冯集椿本〕
230.《通鉴纪事本末》 宋·袁枢 42卷.〔四部丛刊本〕
231.《吴地记》 唐·陆广微 1卷.〔四库全书本〕
232.《蛮书》 唐·樊绰 10卷.〔武英殿聚珍本〕
233.《唐律疏议》 唐·长孙无忌等 30卷.〔四库全书本〕
234.《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 30卷.〔南宋本〕
235.《通典》 唐·杜佑 200卷.〔四库全书本〕
236.《通志略》 宋·郑樵 52卷.〔明汪刻本〕
237.《史通》 唐·刘知几 49篇.〔蜀本〕
238.《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8卷.〔四部备要本〕
239.《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 10卷.〔元刊影印本〕
240.《唐语林》 宋·王谠 8卷.〔守山阁丛书本〕
241.《大唐新语》 唐·刘肃 13卷.〔稗海本〕
242.《隋唐嘉话》 唐·刘𫗧 3卷.〔顾氏文房小说本〕
243.《北梦琐言》 宋·孙光宪 20卷.〔四库全书本〕
244.《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 10卷.〔四库全书本〕
245.《梦粱录》 宋·吴自牧 20卷.〔学津讨原本〕
246.《铁围山丛谈》 宋·蔡绦 6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247.《容斋随笔》 宋·洪迈 16卷.〔四库全书本〕
248.《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 10卷.〔陆氏家刻本〕
249.《大宋宣和遗事》 宋·佚名 4卷.〔涵芬楼排印本〕
250.《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等 10卷.〔聚珍版丛书本〕
251.《桯史》 宋·岳珂 15卷.〔学津讨原本〕
252.《元朝秘史》 元·佚名 15卷.〔连筠簃丛书本〕
253.《万历野获编》 明·沈德符 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
254.《陶庵梦忆》 明·张岱 8卷.〔粤雅堂丛书本〕
255.《广东新语》 清·屈大均 28卷.〔清康熙二十九年木天阁原刻本〕
256.《读通鉴论》 清·王夫之 30卷.〔船山遗书本〕
257.《廿二史札记》 清·赵翼 39卷.〔清广雅书局本〕
258.《清代野记》 清·梁溪坐观老人 4卷.〔民国野乘搜辑社本〕
259.《庚子国变记》 清·罗敦曧 1卷.〔满清野史续编本〕
260.《海国图志》 清·魏源 100卷.〔光绪平庆泾固道署重刊〕

四、军事(20种)(查看提要)

261.《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孙子本〕
262.《吴子》 战国·吴起 6篇.〔武经七书本〕
263.《六韬》 旧题周·姜尚 6卷.〔武经七书本〕
264.《司马法》 战国·司马禳苴 5卷.〔武经七书本〕
265.《孙膑兵法》 战国·孙膑 15篇.〔竹简本〕
266.《尉缭子》 战国·尉缭 24篇.〔武经七书本〕
267.《素书》 汉·张良 1卷.〔二十二子本〕
268.《将苑》 三国蜀·诸葛亮 2卷.〔清张澍辑本〕
269.《风后握奇经》 旧题·风后 1卷.〔津逮秘书本〕
270.《黄石公三略》 旧题汉·黄石公 3卷.〔武经七书本〕
271.《战略》 晋·司马彪 1卷.〔汉学堂丛书本〕
272.《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旧题唐·李靖 3卷.〔武经七书本〕
273.《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唐·李筌 10卷.〔守山阁丛书本〕
274.《武经总要》 宋·曾公亮、丁度等 43卷.〔明唐福春刻本〕
275.《历代兵制》 宋·陈傅良 15卷.〔静观堂刊本〕
276.《守城录》 宋·陈规、汤璹 4卷.〔瓶花书屋丛书本〕
277.《纪效新书》 明·戚继光 18卷.〔四库全书本〕
278.《兵经》 清·揭暄 3卷.〔兵法七种本〕
279.《三十六计》 1卷.〔民国三十年成都瑞琴楼本〕
280.《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 13卷.〔费怒春注释本〕

五、科技(20种)(查看提要)

281.《九章算术》 汉·张苍 10卷.〔四库全书本〕
282.《氾胜之书》 汉·氾胜之 2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83.《养鱼经》 战国·范蠡 1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84.《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 10卷.〔明胡震亨、毛晋刻本〕
285.《洛阳牡丹记》 宋·欧阳修 1卷.〔四部丛刊影元本〕
286.《茶经》 唐·陆羽 1卷.〔格致丛书本〕
287.《北山酒经》 宋·朱肱 3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8.《甘石星经》 战国·甘德、石申 1卷.〔汉魏丛书本〕
289.《竹谱》 南朝宋·戴凯之 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
290.《禽经》 旧题周·师旷 1卷.〔百川学海本〕
291.《陶说》 清·朱琰 1卷.〔干隆三十九年鲍廷博本〕
292.《花镜》 清·陈淏子辑 6卷.〔康熙善成堂刻本〕
293.《梦溪笔谈》 宋·沈括 26卷.〔清光绪陶氏爱庐刻本〕
294.《营造法式》 宋·李诫 34卷.〔四库全书本〕
295.《刀剑录》 旧题南朝梁·陶弘景 1卷.〔说郛本〕
296.《文房四谱》 宋·苏易简 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
297.《墨史》 元·陆友 1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298.《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 18卷.〔明崇祯十年刊本〕
299.《农政全书》 明·徐光启 60卷.〔康熙贵州粮署刊本〕
300.《饮流斋说瓷》 民国·许之衡 10卷.〔上海朝记书店铅排本〕

六、医学养生(10种)(查看提要)

301.《素问》 旧题黄帝 24卷.〔顾氏翻宋刻本〕
302.《灵枢经》 旧题黄帝 12卷.〔明赵府居敬堂刊本〕
303.《八十一难经》 旧题战国秦越人 1卷.〔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304.《遵生八笺》 明·高濂 20卷.〔清嘉庆十五年弦雪居重订本〕
305.《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52卷.〔味古斋重校刻本〕
306.《神农本草经》 清·孙星衍等辑 3卷.〔问经堂丛书本〕
307.《医学三字经》 清·陈念祖 1卷.〔南雅堂刻本〕
308.《养生随笔》 清·曹庭栋 5卷.〔文瑞楼石印本〕
309.《随园食单》 清·袁枚 14篇.〔随园三十种本〕
310.《食宪鸿秘》 清·朱尊彝 3卷.〔雍正九年希尧序刻本〕

七、艺术(18种)(查看提要)

311.《法书要录》 唐·张彦远 10卷.〔四库全书本〕
312.《书断》 唐·张怀瓘 4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313.《海岳名言》 宋·米芾 1卷.〔四库全书本〕
314.《艺舟双楫》 清·包世臣 7卷.〔翠琅轩馆丛书本〕
315.《广艺舟双楫》 清·康有为 6卷.〔艺术名着丛刊本〕
316.《古画品录》 南朝齐·谢赫 1卷.〔四库全书本〕
317.《历代名画记》 唐·张彦远 10卷.〔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
318.《林泉高致》 宋·郭熙 1卷.〔画论丛刊本〕
319.《宣和画谱》 宋·无名氏 20卷.〔四库全书本〕
320.《画筌》 清·笪重光 1卷.〔昭代丛书本〕
321.《学古编》 元·吾丘衍 1卷.〔四库全书本〕
322.《篆刻十三略》 清·袁三俊 1卷.〔篆学丛书本〕
323.《乐府杂录》 唐·段安节 1卷.〔钱熙祚校订本〕
324.《棋经十三篇》 宋·张拟 1卷.〔忘忧清乐集本〕
325.《梅花喜神谱》 宋·雪岩 2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326.《千秋绝艳像赞》 明·仇英绘图 文征明题诗
327.《陈洪绶花鸟鱼虫册》 明·陈洪绶 1卷.
328.《飞鸿堂印谱》 (第一集) 清·汪启淑 40卷.

八、碑帖(28种)(查看提要)

329.《大盂鼎》 周 〔拓本〕
330.《峄山刻石》 秦·李斯 〔宋摹本〕
331.《礼器碑》 汉 〔明拓本〕
332.《曹全碑》 汉 〔明拓本〕
333.《张迁碑》 汉 〔明拓本〕
334.《乙瑛碑》 汉 〔明拓本〕
335.《宣示表》 三国魏·钟繇 〔淳化阁帖本〕
336.《兰亭序》 晋·王羲之 〔唐冯承素摹本〕
337.《中秋帖》 晋·王献之 〔宋米芾摹本〕
338.《伯远帖》 晋·王珣 〔墨迹本〕
339.《张猛龙碑》 北魏 〔明拓本〕
340.《张黑女墓志》 北魏 〔清拓本〕
341.《始平公造像记》 北魏·朱义章 〔清拓本〕
342.《泰山经石峪》 北齐 〔清拓本〕
343.《董美人墓志》 隋 〔清拓本〕
344.《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 〔日本藏墨迹本〕
345.《九成宫醴泉铭》 唐·欧阳询 〔宋拓本〕
346.《孔子庙堂碑》 唐·虞世南 〔唐拓本〕
347.《雁塔圣教序记》 唐·褚遂良 〔宋拓本〕
348.《书谱》 唐·孙过庭 〔墨迹本〕
349.《古诗四帖》 唐·张旭 〔墨迹本〕
350.《自叙帖》 唐·怀素 〔墨迹本〕
351.《多宝塔碑》 唐·颜真卿 〔宋拓本〕
352.《玄秘塔碑》 唐·柳公权
353.《黄州寒食诗帖》 宋·苏轼 〔墨迹本〕
354.《蜀素帖》 宋·米芾 〔墨迹本〕
355.《洛神赋》 元·赵孟頫 〔墨迹本〕
356.《草诀百韵歌》 明·韩道亨

‘叁’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

《初中必背古诗词【69篇】》网络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BSFLdfsvq3VVxKXZKeCJ7g

提取码: hzpi

初中必背古诗词【69篇】


‘肆’ 求几句贴切的古诗词句

大江东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花自飘零水流
水光潋滟晴方好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滚滚长江东逝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江东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花自飘零水流
.水光潋滟晴方好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滚滚长江东逝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回答者:l荆棘 - 举人 四级 10-24 17:50

咏水》
【唐】张文琮
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地图罗四渎,天文载五潢。
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独有蒙园吏,栖偃玩濠梁。

《山下水》
【唐】周濆
背云冲石出深山,浅碧泠泠一带寒。
不独有声流出此,会归沧海助波阿不大 魔法学徒 一级(39)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我的消息(3/3) | 个人中心 | 退出 资讯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网络 帮助

网络知道 > 艺术/文学 > 中国文学快到期问题
• 自在还写不写书
• “许剑”一词的来历?�
• 三魁镇小
• 朱自清《女人》赏析
• 请问先秦歌谣体现了哪些民俗风情
更多>>

订阅该问题
中国文学名着便宜卖!
低价中国文学名着出售中。1元起时尚电子杂志、国外原版书、二手托福/GR
www.taobao.com

亲近名着中国文学卷
低价亲近名着:中国文学卷书籍出售中。1元起时尚电子杂志、国外原版书、
www.taobao.com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网络“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网络知道投诉吧反馈。 待解决
水的古诗句
悬赏分:1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0 天 23 小时
描写关于水的古诗句,急!!谢谢!
提问者:阿小喵 - 试用期 一级
答复共 6 条
夜渡湘水 孟浩然

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问淮水 白居易

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
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

渌水曲 李白

渌水明秋日。
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
愁杀荡舟人。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诗中水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8.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9.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0.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水的诗

作者:舟英

在黄河之水天上来
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
洪流里
却不知一沟绝望的死水
亘古荒诞有自得其乐的鱼游
李白的黄河 苏轼的长江 闻一多的死水
源出戏弄的逻辑
因为是水就不怕水淹!
现代没有重涉女英的洞庭波
瑶姬巫山的雨水云
但还归了汉之广矣 不可方思的水阔
和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的水远
以及水之悠 水之涣
《诗》的生命水!

流淌六朝的风韵
澄江静如练 余霞散成绮
水经唐代的鲜美
桃花流水鳜鱼肥
碧波,凝翠……
千年的岁月流走了湘君夫人的狂歌狂舞
沉埋了屈子夕阳般沉沙的胸膛
只能 楚天的白云黄鹤一江春水向东流!

水的诗
没有跟随西方哲人重返苏格拉底哲学
没有创造荷马英雄史诗前神话
而有涟漪荡荡!
水本无源,无流,无出口;
诗有形,有韵!
即使如一沟死水也是
死水死了即再生的丰沛:
澎湃的流,
浩瀚的出海口!
回答者:bubu131417 - 魔法学徒 一级 10-29 20:14

天阶夜色凉如水
回答者:zhaopuxue - 魔法学徒 一级 10-29 21:13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回答者:a598610337 - 魔法学徒 一级 10-29 22:37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回答者:xiaozhao0627 - 试用期 一级 10-30 14:58

补充一首唐诗经典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回答者:筱文秀 - 秀才 二级 10-31 17:05

《湖亭望水》
【唐】白居易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澄水如鉴》
【唐】崔颢
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
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浇浮知不挠,滥浊固难侵。
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沉。
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
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

《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引水》
【唐】杜甫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水》
【唐】韩溉
方圆不定性空求,东注沧溟早晚休。
高截碧塘长耿耿,远飞青嶂更悠悠。
潇湘月浸千年色,梦泽烟含万古愁。
别有岭头呜咽处,为君分作断肠流。

《海水》
【唐】韩愈
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
海水饶大波,邓林多惊风。岂无鱼与鸟,巨细各不同。
海有吞舟鲸,邓有垂天鹏。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
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余阴,一泉有馀泽。
我将辞海水,濯鳞清冷池。我将辞邓林,刷羽蒙笼枝。
海水非爱广,邓林非爱枝。风波亦常事,鳞鱼自不宜。
我鳞日已大,我羽日已修。风波无所苦,还作鲸鹏游。

《春水》
【唐】李建勋
万派争流雨过时,晚来春静更逶迤。
轻鸥散绕夫差国,远树微分夏禹祠。
青岸渐平濡柳带,旧溪应暖负莼丝。
风鬟倚楫谁家子,愁看鸳鸯望所之。

《四水合流》
【唐】李沛
禹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萦回过凤阙,会合出皇州。
天影长波里,寒声古度头。入河无昼夜,归海有谦柔。
顺物宜投石,逢时可载舟。羡鱼犹未已,临水欲垂钩。

《浔阳观水》
【唐】李群玉
朝宗汉水接阳台,唅呀填坑吼作雷。
莫见九江平稳去,还从三峡崄巇来。
南经梦泽宽浮日,西出岷山劣泛杯。
直至沧溟涵贮尽,深沉不动浸昭回。

《观汉水》
【唐】梁洽
发源自嶓冢,东注经襄阳。一道入溟渤,别流为沧浪。
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

《御沟水》
【唐】卢肇
万壑朝溟海,萦回岁月多。无如此沟水,咫尺奉天波。

《流水》
【唐】罗邺
漾漾悠悠几派分,中浮短艇与鸥群。
天街带雨淹芳草,玉洞漂花下白云。
静称一竿持处见,急宜孤馆觉来闻。
隋家柳畔偏堪恨,东入长淮日又曛。

《水帘》
【唐】罗邺
万点飞泉下白云,似帘悬处望疑真。
若将此水为霖雨,更胜长垂隔路尘。

《咏水》
【唐】骆宾王
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
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

《远水》
【唐】马戴
荡漾空沙际,虚明入远天。秋光照不极,鸟影去无边。
势引长云断,波轻片雪连。汀洲杳难别,万古覆苍烟。

《看水》
【唐】齐己
范蠡东浮阔,灵均北泛长。谁知远烟浪,别有好思量。
故国门前急,天涯照里忙。难收上楼兴,渺漫正斜阳。

《望水》
【唐】司空曙
高楼晴见水,楚色霭相和。野极空如练,天遥不辨波。
永无人迹到,时有鸟行过。况是苍茫外,残阳照最多。

《远水》
【唐】项斯
渺渺浸天色,一边生晚光。阔浮萍思远,寒入雁愁长。
北极连平地,东流即故乡。扁舟来宿处,仿佛似潇湘。

《蜀江水 》
【唐】熊孺登
日夜朝宗来万里,共怜江水引蕃心。
若论巴峡愁人处,猿比滩声是好音。

《水》
【唐】徐夤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大水》
【唐】薛逢
暴雨逐惊雷,从风忽骤来。浪驱三岛至,江拆二仪开。
势恐圆枢折,声疑厚轴摧。冥心问元化,天眼几时回。

《水》
【唐】郑谷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
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洗钵老僧临岸久,钓鱼闲客卷纶迟。
晚晴一片连莎绿,悔与沧浪有旧期。

《咏水》
【唐】张文琮
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地图罗四渎,天文载五潢。
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独有蒙园吏,栖偃玩濠梁。

《山下水》
【唐】周濆
背云冲石出深山,浅碧泠泠一带寒。
不独有声流出此,会归沧海助波澜。
回答者:阿不大 - 魔法学徒 一级 11-2 20:59
修改答复: 阿不大,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关闭
《湖亭望水》
【唐】白居易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澄水如鉴》
【唐】崔颢
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
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浇浮知不挠,滥浊固难侵。
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沉。
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
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

《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引水》
【唐】杜甫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水》
【唐】韩溉
方圆不定性空求,东注沧溟早晚休。
高截碧塘长耿耿,远飞青嶂更悠悠。
潇湘月浸千年色,梦泽烟含万古愁。
别有岭头呜咽处,为君分作断肠流。

《海水》
【唐】韩愈
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
海水饶大波,邓林多惊风。岂无鱼与鸟,巨细各不同。
海有吞舟鲸,邓有垂天鹏。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
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余阴,一泉有馀泽。
我将辞海水,濯鳞清冷池。我将辞邓林,刷羽蒙笼枝。
海水非爱广,邓林非爱枝。风波亦常事,鳞鱼自不宜。
我鳞日已大,我羽日已修。风波无所苦,还作鲸鹏游。

《春水》
【唐】李建勋
万派争流雨过时,晚来春静更逶迤。
轻鸥散绕夫差国,远树微分夏禹祠。
青岸渐平濡柳带,旧溪应暖负莼丝。
风鬟倚楫谁家子,愁看鸳鸯望所之。

《四水合流》
【唐】李沛
禹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萦回过凤阙,会合出皇州。
天影长波里,寒声古度头。入河无昼夜,归海有谦柔。
顺物宜投石,逢时可载舟。羡鱼犹未已,临水欲垂钩。

《浔阳观水》
【唐】李群玉
朝宗汉水接阳台,唅呀填坑吼作雷。
莫见九江平稳去,还从三峡崄巇来。
南经梦泽宽浮日,西出岷山劣泛杯。
直至沧溟涵贮尽,深沉不动浸昭回。

《观汉水》
【唐】梁洽
发源自嶓冢,东注经襄阳。一道入溟渤,别流为沧浪。
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

《御沟水》
【唐】卢肇
万壑朝溟海,萦回岁月多。无如此沟水,咫尺奉天波。

《流水》
【唐】罗邺
漾漾悠悠几派分,中浮短艇与鸥群。
天街带雨淹芳草,玉洞漂花下白云。
静称一竿持处见,急宜孤馆觉来闻。
隋家柳畔偏堪恨,东入长淮日又曛。

《水帘》
【唐】罗邺
万点飞泉下白云,似帘悬处望疑真。
若将此水为霖雨,更胜长垂隔路尘。

《咏水》
【唐】骆宾王
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
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

《远水》
【唐】马戴
荡漾空沙际,虚明入远天。秋光照不极,鸟影去无边。
势引长云断,波轻片雪连。汀洲杳难别,万古覆苍烟。

《看水》
【唐】齐己
范蠡东浮阔,灵均北泛长。谁知远烟浪,别有好思量。
故国门前急,天涯照里忙。难收上楼兴,渺漫正斜阳。

《望水》
【唐】司空曙
高楼晴见水,楚色霭相和。野极空如练,天遥不辨波。
永无人迹到,时有鸟行过。况是苍茫外,残阳照最多。

《远水》
【唐】项斯
渺渺浸天色,一边生晚光。阔浮萍思远,寒入雁愁长。
北极连平地,东流即故乡。扁舟来宿处,仿佛似潇湘。

《蜀江水 》
【唐】熊孺登
日夜朝宗来万里,共怜江水引蕃心。
若论巴峡愁人处,猿比滩声是好音。

《水》
【唐】徐夤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大水》
【唐】薛逢
暴雨逐惊雷,从风忽骤来。浪驱三岛至,江拆二仪开。
势恐圆枢折,声疑厚轴摧。冥心问元化,天眼几时回。

《水》
【唐】郑谷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
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洗钵老僧临岸久,钓鱼闲客卷纶迟。
晚晴一片连莎绿,悔与沧浪有旧期。

《咏水》
【唐】张文琮
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地图罗四渎,天文载五潢。
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独有蒙园吏,栖偃玩濠梁。

《山下水》
【唐】周濆
背云冲石出深山,浅碧泠泠一带寒。
不独有声流出此,会归沧海助波澜。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累死我了

‘伍’ 唐宋词鉴赏辞典txt

《宋词鉴赏辞典》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IMD7-ZyJ6iH16PIT3PNxjQ

提取码:nv7w

《宋词鉴赏辞典》是北京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韦立军。

‘陆’ “ 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这句话出自哪里

http://blog.163.com/cstlb/blog/static/119525482200963152912852/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郑和海洋战略思想研究 作者:王诗成 文章来源:海洋财富网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率领的下西洋船队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久、航程之长,都是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郑和航海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但现存记载郑和海洋思想方面的资料很少,国内外的几十种专着和数百篇论文多以专门研究郑和航海活动为主,系统深入地研究郑和航海思想的不多。郑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把海洋与国家富强、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伟人,从这一角度来看,郑和既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海洋战略思想家。在此,仅就郑和海洋战略思想作一家之言,以期引起对郑和航海思想的深入研究。

一、郑和海洋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郑一钧先生在《论郑和下西洋》①一书中两次引用了法国学者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一书中记载的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郑和的话语虽不多,但字字千钧,句句精辟。他把海洋与国家的富强、海洋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鲜明地揭示了海洋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之间的密切关系,深刻地阐述了发展海军船队、控制海洋对国家安全和贸易的极端重要性。这是郑和积一生航海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其海洋思想升华的结晶。这段话对于研究郑和的海洋战略思想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纵观郑和的海洋战略思想可概括为:海洋开放意识,海洋财富意识,海洋主权意识和海洋忧患意识。其核心是海权思想。

其一,海洋开放意识。主要表现在郑和走向海洋的强烈愿望,不怕冒风险的征服意识和自强不息、不辱使命的奋斗精神。从1405年到l433年的29年间,郑和以“造大船、驰骋海洋、协和万邦、天下太平”的泱泱大国雄风和“耀兵异域和示国家富强”的政治使命感,作为永乐皇帝的使臣,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宝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9载,遍访了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活跃在从今东南亚诸国到印度洋、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直至非洲东海岸的广阔海域上。“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弛,涉彼狂澜,若历通衢”的壮观景象是郑和热爱航海和征服海洋的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直到晚年他仍然心系海洋,情系航海,关心宝船队的命运和祖国海疆的安危。l433年7月,郑和结束最后一次航海,横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回到祖国。郑和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献给了祖国的航海事业,在人类走向海洋的庄严史诗中谱写了空前辉煌的篇章。

其二,海洋财富意识。郑和的海洋财富意识就是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扩大经商和对外开放,繁荣贸易,使国家走上繁荣昌盛之路。郑和通过几十年的航悔生涯,认识到海洋是联系世界各国的交通大道,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一个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海外贸易的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的传统海洋观的一次重大变革。尽管当时的明政府为了维持自己对这种贸易的垄断,排斥竞争,禁止移民和私人贸易。朝贡贸易有它的局限性,但毕竟通过这一贸易形式,使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与海外的经济贸易往来。随着所有国家和贸易次数的增加,由此诱发公平贸易也就不可避免。郑和把“扩大经商”、实行开放贸易作为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始终在海外进行广泛的贸易活动,并逐步将以纳贡和皇帝赏赐为主要内容的朝贡贸易转变成持久均衡的贸易往来,与所到国公平贸易、互通有无,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并获得了巨大利润②。“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诏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计希,充溢库市,贫民承先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自此记载不难看出,海洋贸易的蓬勃发展,既适应统治阶层对“舶来品”的追求,又满足下西洋官兵赢利的欲望,还使一部分百姓富足起来,对沿海地区的市场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是基于此,郑和晚年才有了“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的疾呼。

其三,海洋主权意识。郑和通过航海实践,其海洋主权意识逐渐增强,海洋思想也日趋成熟。郑和进一步认识到了海洋与国家昌盛和国家安危息息相关。要实现耀兵示富、威制四夷的政治目的,必须凭借实力,“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巡弋异域,“慑服”敢与中国抗衡者,“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其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这样外邦诸国才能听从诏谕,俯首臣服③。当时中国作为东方头号海上强国大约历时30年,这尽管是由于这一时期国家的富强,但直接是依仗了当时海军船队的强大。正是由于郑和带领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宝船队西征,许多外交使节随行,宣扬中国的富强,才确保了中国在东方的权威地位,才有20多个国家的使节和7位国王,携带贡品前来向明朝皇帝表示敬意。郑和在几十年的异域战争和外交生涯中,看到海洋的重要战略地位,南洋局势对国家安危影响甚大。当明仁宗朱高炽要拆散宝船队时,郑和站在国家安危的战略高度疾呼保留宝船队,重视南洋海权。“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郑和那铿锵有力、落地有声的呐喊清楚地告诉当时的统治者:海军船队是海权的基础,是海洋商贸的保障,谁拥有强大的海军船队,谁就能控制海洋,发展经商,安民兴邦;丧失海军船队就会失去海洋控制权,不但海洋经商无保障,国家也面临危险。

其四,海洋忧患意识。几十年的航海实践和伴随其间的对异域的斗争使郑和对海洋的特殊地位有一种超出常人的理解,他既看到海洋在经商、扩大外交方面的作用,更看到海洋对国家安全所构成的潜在威胁。尤其是当明政府决定解散宝船队、停止航海活动时,郑和以极富洞察力的目光和忧心忡忡的心情向明皇陈述了放弃海洋将给国家安全带来不堪想象的严重后果。“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这里郑和讲的国家富强,不但包括国家经济强大,也包括国家军事的强大、海权的强大。郑和居安思危,告诫明仁宗,也是告诫后人,谁想跻身于世界大国之林,谁就必须控制海洋通道,海洋既可给国家带来财富,同时海洋也会给国家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失去海洋控制权,将给国家带来灾难。可惜的是郑和的呐喊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否则的话中国的海洋史将会重新书写。

综上所述,正是郑和在实践中形成的海权思想,建立了“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总和”的无敌舰队,将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全部置于控制之下,使明帝国的旗帜飘扬在南洋和西洋各处,将航海事业推向鼎盛,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以郑和的海洋开放意识、海洋财富意识、海洋主权意识利海洋忧患意识的基本形成为标志,奠定了郑和是我国早期的海洋战略思想家的历史地位。郑和有关海权方面的论述要比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海权论述早480多年,比世界着名海权论者美国的马汉早近500年。今天,在当年郑和船队航经之地,人们可随处寻觅到这位伟人的足迹,感受到伟人无声的巨大影响。在西沙群岛中,有取名永乐群岛、宣德群岛的岛屿。南沙群岛也有称为郑和群岛、景弘岛、尹庆岛、马欢岛、费信岛等岛屿。出土于这些岛上的写着洪武或永乐年号的瓷器碎片,陈列在故宫博物院。这些已成为历史上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最有力的佐证。《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航海图集,郑和船队采用的“罗盘定向”和“牵星过洋”等航海技术,开人类航海史上天文导航之先河。郑和船队的远航,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87年,早于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92年,早于麦哲伦环球航行1 14年,郑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先驱。郑和航海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外国优秀经济文化成果的学习引进。郑和的随员编着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真实地记录了海外各国的社会概貌、风物人情、山川道路和经济文化生活等情况。郑和还是一位政绩卓着的外交家和和平友好使者。他开通并建立了亚洲海上交通网,把中国文明教化和尊严传播到西洋各国,并推动了华侨在南洋的发展。总之,把郑和航海活动和航海思想上升到海洋战略思想的高度来定位,冠以海洋战略家,是对郑和的最好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郑和海洋战略思想形成溯源

郑和于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出生在云南省的昆阳县(今昆明市晋宁县)。郑和家姓马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父母给他取名马和,小字叫三保。郑和家族渊源和先世为西域民族中的王族,西域普化力国王所非尔是其远祖,他们向往中国,在唐代时移居中国云南昆阳。由于伊斯兰教徒绝大部分从海上进人中国,又有朝觐圣地麦加的传统,往返海上,从不间断,所以他们熟悉海洋,了解航海,保持着航海习性,具有征服海洋的优秀品质。伊斯兰教中将不惧风吹浪打,不怕挫折失败,不怕冒险牺牲,越洋涉海,实现朝觐功课,尊为“哈只”。在祖、父两代“哈只精神”的影响下,郑和“自幼有材志”④,受其父辈“义方之训”。聆听祖辈传颂其家史,世系王族裔门,哈只门庭显赫在郑和记忆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祖辈海上航行的千辛万苦和神奇传闻激发了郑和浓厚的航海兴趣,他憧憬海洋生活,盼望长大后能够周游世界,到伊斯兰教的圣地天方(麦加)去朝圣。郑和从小就怀着与海洋割舍不去,成就大业的远大抱负。

少年郑和很不幸,他才十几岁就被抓送到明朝燕王朱棣府中当了一名小太监⑤。在那艰难的生活中,郑和仍然没有忘记将来干一番大事业的理想,因此,他始终坚持利用各种机会发愤读书。后来,朱棣夺取了皇位,史称明成祖。在战争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显示了非凡的才智,受到明成祖的赏识和提拔。明成祖赐他姓郑名和。青年时期的郑和,在参与政务和领兵打仗中增长了才干,成为一个文武双全、机敏干练的人才。l405年,明成祖“锐意通四夷”,拒海禁,行开放,抱负临御之年建树“四海安宁,万邦来朝”的国政,决定派人出使西洋。这是一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使命,要完成它不但需要精通文事武功,具有外交才干,而且要勇敢果断,富于冒险牺牲精神。日本人寺田隆信所着《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一书中有一段记述:明成祖召近旁的袁忠彻问:朕意用郑和为船队指挥,此议如何?充分理解明成祖旨意的袁忠彻对日:“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明成祖最终选中了“才负经纬,文通孔孟”、“有智略,知兵习战”、“博辩机敏”集于一身的郑和任“钦差总兵太监”,统率有27 000多人的庞大船队出使西洋。郑和多年的愿望终成现实。1405年冬,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向辽阔的海洋进发。郑和的宝船9桅12帆,最大排水量达l4 800吨,可载重7 000吨。郑和船队的每艘船上都装有当时最先进的罗盘导航系统。船队在大海上劈波斩浪,不到l0天就到了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占城国的国王听说明朝的使者到了,非常高兴,亲自主持了最隆重的欢迎仪式。随后,国王派人跟随中国商船队到各地进行友好访问并开展贸易。离开占城国,郑和船队又访问了爪哇、苏门答腊等国,于1407年胜利返回祖国。紧接着,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郑和又连续两次远航,访问了满刺加、锡兰等国,并在满刺加建立了一个仓库基地,用于存放金钱、货物和粮食。1411年,郑和率领船队从满刺加基地出发,向西北航行,经过锡兰、柯枝等国来到叫“西洋大国”的古里国(在今印度境内)。1417年,船队第五次航海到达阿拉伯半岛的阿丹国。1421年第六次航行到达了非洲,访问了那里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竹苛国等地。1431年1月,年过六旬的郑和率领船队开始了第七次远航。他们遍访南海和北印度洋沿岸地区,到达了圣地天方(麦加)。1433年7月,郑和结束了最后一次航海回国。1435年,郑和逝世,享年64岁。

郑和在漫长而复杂的航海实践中,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海洋意识不断升华。最初喜欢航海是出于家族征服海洋的民族习性的一种本能反映,在郑和眼中,覆盖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海上航路是天赐之物,海洋航行、此地到彼地,无须耗费巨资建设和维修道路,船舶可以运输各种商品,是“国家通往海外财富的伟大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航海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使郑和认识到了航海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航海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既要和恶劣的海况做斗争,也要和野蛮的海盗进行战斗。正像马克思在《十八世纪的秘密外交》中指出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眼看自己的海和河岸被夺走。郑和的航海目的在于宣扬国威,不着重去发展贸易和对外殖民,但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宝船队,外邦诸国也不会听从诏谕,俯首称巨。郑和在几十年航海生涯中,切身体会到海洋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南洋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丢了南洋的控制权,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灾难。郑和一方面加强中国与南洋各国问的友好往来,扩大中国在南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另一方面呼吁明朝政府重视南洋,保留海军舰队,牢牢掌握制海权,保卫国家安全。郑和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把航海活动持久地发展下去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他悉心绘制《郑和航海图》,不断提高航海技术,改进航行设备。郑和十分重视基地和转运站的建设,在占城设立舰队大本营,在“据诸番要冲”,“乃西洋要会”之地苏门答腊等地设置“官厂”,并以此为“外府”,储存贸易物资和船队用品,保证航海活动持续发展。郑和几十年处心积虑、呕心沥血经营航海事业,将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全部置于中国舰队的控制之下,建立“四夷顺,中国宁”和“万邦来朝,威振四海”的明帝国一统天下。郑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航海经验,海洋思想不断升华,逐步由一个职业航海家成长为一个海洋战略家。

综观郑和的一生,家族的教诲,伊斯兰教所特有的航海习性和征服海洋的优良传统的熏陶,为郑和矢志海洋并成就伟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历史上长达3个世纪的航海活动高潮以及地理知识的扩大,造船工艺和航海业的大发展为郑和完成航海大业创造了客观条件。明朝初期的民富国强,海军船队强大以及明成祖的海外扩展政策和知人善任,使郑和实现航海抱负成为可能。而郑和自身的才华,热爱追求海洋的坚强信念,征服海洋的冒险开拓献身精神和不辱使命、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是其成长为一个伟大的航海家和海洋战略思想家的重要保证。海洋选择了郑和,郑和创造了航海奇迹。

三、郑和海洋忧患意识的历史印证

15世纪最初的30年,长达3个世纪的航海活动达到鼎盛时期。“中国向海洋挺进始

于南宋时期,当时的船队控制了中国海东部;元朝时期,进而取得在南中国海的优势。明初,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战船进入并巡航于印度洋,以显示其海上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在短暂的一段时间,中国的海上军事影响力波及从日本至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⑥

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开了锁国禁海的先河。朱元璋从登基开始,便屡屡发布禁海令。当时重点是禁止民间出海,并不完全禁止官商和航运。洪武四年(1371年)规定濒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洪武七年(1374年)罢泉州、明州、广州市舶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禁民间番香番货,严令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中期以后,中国的禁海达到巅峰,及至片板不许人海。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世宗下令,一切未禁大船,尽数毁之;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沿海地方政府也下令,对私造双桅大船下海者,务必要一切捕获治之;查海船双桅者,即捕之。中国沿海的水师也越来越专注于执行政府的海禁政策。

明朝海军的衰落是从1425年明仁宗登基开始的。伴随着禁海,明仁宗曾一度停止派遣郑和统率的海军远征,l431--1433年,明宣宗允许郑和进行最后一次远航。l436年明英宗即位时,即颁布诏令,不仅禁止建造远洋海船,而且减少制造战船和武器,每个海军单位都受到裁减。浙江省海军船队由700多艘裁减到300多艘。海军运输船的状况更糟,山东省登州卫的l00艘船只剩下18艘,到1503年仅保留l0艘,其中4艘被派往湖广省,3艘去浙江和福建,只有3艘留在登州。l524年朝廷敕令,停止登州制造远洋船只。随着船队的大规模削减,船舶制造也衰落了。大型的、吃水深的运输船逐渐被小型的平底驳船所取代。在官办船舶制造厂造出的小型船,建造质量比私人造的商船还要低劣。因朝廷不重视海防,海军军饷一减再减,致使兵员逃亡现象非常严重。以至于到16世纪初,当日本倭寇加剧劫掠时,明政府不得不依靠商船和武装的居民来抵抗。原来扬威异域的海军,现在仅能勉强地守在本国水域内,抵抗海盗的袭击。中国保持了3个世纪的海上权威地位,就此迅速动摇了。

清王朝紧步明朝海禁的后尘,颁布了与明朝相同的寸板不得下海的禁令,接着又颁布迁海令,强令闽、粤、苏、浙沿海居民内迁50里(1里=0.5千米),越界立斩。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再次厉行禁海,停止与南洋贸易,严禁将船卖给外国人,严禁运粮出口。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将康熙二十四年开放的4个港口撤销3个,归并粤东一港,每年夏秋交由虎门入口。l797年,清政府下令将沿海战船一律改小;l806年,则下令严禁民间违例制造大船,限制每船水手不得超过20名。这些禁令导致中国造船工业严重萎缩、海防废弛,使中国水师仅能近海巡查,不能放洋远出。

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导致了闭关锁国,国力日渐式微。而西方列强大肆向海外扩张、掠夺。他们凭借着坚船利炮逐渐轰开了中国的海上大门。l637年,英商“可甸联合会”派出了以威代为首的5艘武装商船,闯进南中国海,进行了第一次有一定规模的对华贸易行动。1840年7月16日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海门大开,西方殖民主义者肆无忌惮地进犯中国海疆。1856--1860年,英法两国联合出兵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再一次迫使清政府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海军黄海海战,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告终。5年后,八国联军又一次兵至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列强,对中国的频繁入侵、掠夺几乎都是从海上来的。海上入侵高达84次之多,入侵舰艇l 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由此一步步坠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的60年间,大量割地,赔款额高达1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6年收入的总和。1937年日本侵略者再一次借助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和制海制空权发动对中国长达8年之久的侵略战争。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进一步印证了郑和的“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的伟大预言。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辉煌时代大多是向海洋拓展的时代,而落后屈辱的时代则与丧失海权密切相关。旧中国屡屡战败,都是失之海权、败之海权。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列强对待海洋问题比我们精明、深刻而且超前,侵略者每次得手之后,首先要求的就是我们的海权,即要求割让我国沿海岛屿,致使我国的舟山、香港、澳门、台湾和澎湖列岛都曾成为侵略者的“战利品”。历史一次又一次无情地印证了郑和预言的正确性,它用铁的事实一再告诉国人,海洋问题,绝不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国家富强和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海洋者,安天下,得富强。

四、郑和之后关闭海门的原因分析

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汉使节便已经历访黄支国(今印度东岸南部)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了。当时,汉的商船队是在徐闻和合浦做好准备后扬帆出海,沿着海岸经越南、泰国、马来半岛南下,进入马六甲海峡,再北上到达邑卢没国,然后继续沿海岸航行,赴黄支国和已程不国的。中国沿海一带地方,特别是浙江、福建、广东各省的沿海居民,从事农业并兼营渔业者很多。在远古时候他们便与海洋发生了联系,而且经常接触海上来航的外国人,不断地丰富了有关海外知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航渡海外者逐渐增加,他们扮演了海上航路的主要角色,被称为天生的航海者。自唐末,特别是8世纪以来,陆上的丝绸之路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海上交通日趋兴盛起来。唐末以后,以广州和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以长安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交通的干线,海上运输蓬勃地发展起来。唐王朝积极鼓励海上交通贸易,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已经有了市舶司的设置,以掌管有关海外贸易的一切事务。其中心地在广州,伊斯兰商人从波斯湾诸港扬帆,渡过印度洋,绕马来半岛来到广州。

宋王朝承袭唐代鼓励海外贸易的做法,指定广州、明州、杭州为对外贸易港,设立提举市舶司,管理以征收关税为主的贸易事务。来港的印度商人和伊斯兰商人居住在规定的居留地,其区域称为“蕃坊”,他们享有治外法权,受到特别的优遇。进入元代,泉州作为贸易港,其繁荣程度超过了广州,被誉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马可·波罗所着《东方见闻录》对泉州作了如下的介绍:“在刺桐(泉州)海港城市,满载着奢侈商品、高价宝石、精美的大粒真珠等的印度海船不断来到此港。自此周边的蛮子各地来的商人们也麇集于这个海港。总之,在这个海港,各种商品、宝石、真珠的交易盛况,没有比这更令人惊叹的了。聚积于这个海港城市的商品,从这里搬运到蛮子各地贩卖。如果有一艘要出售给基督教诸国而装载着胡椒的船只进入亚历山大及其他港口的话,那么将有相当于百倍的百艘船来到刺桐港,就此种贸易额来说,无疑可以断言,刺桐港市确实是世界最大的二大港之一。”南宋初期,市舶司每年的收入占政府每年财政总收入的20%左右。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出色而又最勇敢的航海者。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元朝不但保持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盛况,而且把它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元代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经由海路,以东方之高丽和日本、南方之印度尼西亚诸岛、西方之印度洋沿岸二十几个国家为对象展开的。尽管海外贸易是通过官商、寺院、官僚等进行的,但成为主流的则是民间商人,涌现了许多民间大商家。这些通过经营贸易而发了财的商人们,过着豪华的日子。直到元朝末年,泉州仍然保持着繁荣的局面。从1279年南宋灭亡之后,由于自由贸易被禁止了,作为国际贸易港的泉州,从此走向衰落。

明太祖即位的翌年至第三年(1369--1370年),太祖便遣使向海外诸国诏告新王朝的建立,招诱入贡,把对外关系纳入朝贡制度之下。把贸易只限定于朝贡贸易形式的明太祖,采用严厉的海禁政策,全面禁止私人贸易。据《大明律》规定:私带货物出海交易者杖一百,把军器和人口等运往海外者绞首刑,走泄国情者斩首刑。二桅以上的大船,也被禁止建造。以航海为业的沿海居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祖辈传下来的职业,躲避国禁而往来于海外者不绝。尽管如此,唐、宋、元朝发展起来的海外贸易还是从此衰落了。太祖以后,这种方针被作为“祖法”沿袭了下来。明王朝并不像元朝那样开放,连派遣郑和统领船队下西洋的明成祖也没有例外。中国人的私营贸易和航渡海外,依然被禁止。

明太祖之所以施行海禁政策,从客观原因分析是与当时的形势相关联的。从国内来看,当时“由于海盗亦商活动可获洋利的巨大吸引力,东南沿海商民舍生忘死,趋之若鹜,成千上万人出海参加海盗亦商活动,有些地方出现‘连村’、‘满海’参与海上贸易活动的盛况。海盗的亦盗活动也随着亦商活动的开展而更加活跃起来。这时期海盗的武装活动比过去次数更多、规模更大……⑦从国外来看,13世纪以来,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日本对中国贸易越来越活跃。到了元代末期,日本人的海外活动更加频繁。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一面从事贸易,一面伺机而为盗贼,出没于自朝鲜半岛到中国东南部、浙江至福建一带,四处劫掠。为此,太祖一边敦请足利幕府取缔倭寇,一边以在海外的民间贸易船难与海贼区别开来为由,禁止私人贸易。

阅读全文

与艺舟双楫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局域网服务器下如何连续看照片 浏览:246
经过加密的数字摘要 浏览:645
加密锁9000变打印机 浏览:694
程序员的职业发展前途 浏览:639
安卓是世界上多少个程序员开发 浏览:45
解压器官方免费 浏览:85
单片机p10开发 浏览:487
做什么app赚钱 浏览:84
博途编译失败联系客户支持部门 浏览:928
金蝶旗舰版编译 浏览:51
万象服务器断电后启动不了怎么办 浏览:357
我的世界苹果版的2b2t服务器地址咋查 浏览:97
xlsx转换pdf 浏览:101
3dmax挤出命令英语 浏览:904
靶心率的定义和算法 浏览:514
3d模术师app哪里下载 浏览:476
php中文api文档 浏览:458
安卓设计怎么加入输入框 浏览:188
主根服务器什么时候开始 浏览:738
奇门遁甲完整版pdf 浏览: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