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气会商的结果由谁签发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天气会商的结果由中央气象台来签发,每天早八点中央气象台会组织全国天气视频会商,点名某个要出现天气过程的省份的预报员发言,然后中央台总结,接下来省内天气会商、发言、总结。各个地区要按照本地的实况观测资料作出预报,希望能帮到您!
B. 气象局内都有什么机构哪些机构比较主要不同的机构都是做什么的
我网络了一下,发现你的这些机构是中国气象局词条下的,所以我的回答偏重中国气象局,如有疑问可以追问。
中国气象局当然是党委最重要,领导都是其中党组成员;
其次,由于是事业单位,所以业务方面的部门很重要,比如中央气象台、二级机构防雷中心。(我不知道中国气象局里面的预测减灾司是不是包含防雷中心和人影办,地方上是这两个);
其他的部门都是中国的事业单位里都有的,查查就知道了。
办公室管通知局内各科室事务,对外管招待,我知道的就是这些。
附上气象台和防雷中心的主要职能:
气象台:充分发挥气象卫星、雷达的监测作用,及时组织天气会商分析,准确地预报出重要性、关键性、灾害性的天气过程,对影响本市的台风、暴雨、寒潮、连阴雨、高温与干旱天气及时预报服务,为地方政府领导采取防灾抗灾决策措施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防雷中心:具有行政处罚主体资格,为法定授权组织,市气象局向市政府法制局和市物价局领取行政执法证和收费许可证,建立行政执法队伍,对全市的避雷装置与易燃易爆单位进行防雷检测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有的市开展了),对市里重要的防雷工程进行监理。
C. 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135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气象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发 〔2011〕20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11〕33 号)和 《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有关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共同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根据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围绕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需求,采用多种方式,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现有资源,共同推动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综合的地质灾害气象观测站网,加快对易发区及周边地区气象观测站的升级改造,加强对已建气象设施的维护和保障,使气象观测设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以满足地质灾害易发区市 (地、州)、县 (区、市)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
二、健全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加快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和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共享平台,建立会商机制,共同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要建立应对恶劣天气特别是突发强降雨等极端气象条件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国土资源部门应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加强应急值守,一旦发生 4 级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灾害性天气,要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应对防范工作。气象部门应加强 4 级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保障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组织开展加密观测和针对性的预报服务会商,及时提供气象服务信息,并提出相关防范意见和措施建议。要依托现有通信专线,进一步加强双方信息数据共享,重点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灾害数据的充分共享。要进一步加强应急联动能力建设,完善双方信息互通制度,拓展灾害应急联动方式渠道,丰富应急联动技术手段。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责任部门、联络人员及联系方式,做到责任到人。
三、大力推进地质灾害气象业务标准体系建设
要加强科研和联合攻关,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业务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联合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观测站建设安装、运行维护、检测校准、通讯协议、信息交换共享、预报服务产品制作、信息发布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加快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工作,促进地质灾害气象业务的规范化发展。联合加强对各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要针对地质灾害突发性强等特点,联合研发 6 小时间隔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产品,逐步开展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业务。要积极推动基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深入开展,推进福建省泉州市、云南省玉溪市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试验研究,探索积累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四、全面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不断加强易灾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农村等地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气象灾害信息发布传播设施建设,努力拓宽预报预警信息覆盖范围。要加强与广电、电信、城建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建立协同高效的联合响应机制,利用电视和电台、手机短信、城区显着位置电子广告牌等设施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保证预报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播发及时。
五、积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地质灾害防治合作模式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根据各地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地质灾害气象业务发展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多方参与、权责明晰的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系统建设、运营维护与服务提供模式。对于面向公众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实况监测信息等服务,属气象部门公益服务范畴的,由各级气象部门无偿提供。对于相关部门和单位提出的个性化地质灾害气象服务需求,由气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协议方式予以提供。
国土资源部 中国气象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D.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哪些考验我国怎么应对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经济建设和名族团结问题。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特别指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取得了经济发展较快,民族内部团结。思想比较进步。
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HOHO~~~
E. 天气预报员是怎么工作的,他们是自己预测吗我想问的是最早的天气预报工作员
天气预报员是百姓最熟悉的人之一,他们每天出现在电视新闻之后,播报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提醒人们出行、疾病预防、运动甚至晾晒衣服需要注意的事项。我国天气预报类节目的收视人次已经由1986年的每天4亿人次,增加到现在的每天8亿人次,有三分之二的人每天可以记住他们的脸。他们到底是电视台主持人,还是气象局工作人员?他们除了播报天气还干什么?
天气预报员到底是谁
1981年,中央电视台出现了我国第一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并参照西方国家采用气象人员播讲的形式,由中央气象台选定了两位具有一定文艺天赋和播音水平的人员——韩建钢和李援成为了我国电视荧屏上最早的“气象先生”和“气象小姐”。1993年的3月1日,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栏目正式设立主持人,宋英杰“首发亮相”。天气预报员的真正“东家”并不是央视,而是中国气象局。气象局把节目录好后,送到央视播出。最初的天气预报节目,由气象局下属的中央气象台仅有六七人的影视科制作完成。随着媒体对气象节目的需求越来越多,2002年8月,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成立,员工发展到数百人。
天气预报员怎么做
如今很多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都只有数字显示,不再出现天气预报员的身影,这个职业正在受到模式的挑战,到底是要像老牌的天气预报员们一样规规矩矩播报,还是弄个年轻漂亮的小姐吸引眼球?在前一阵南方罕见的冰冻天气过后,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说:“预报员只能根据大气中低层的温度,利用经验加以判断。面对这种很少发生的小概率事件,预报员缺乏经验。”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前任天气预报员比尔·基尔斯爵士认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能够做到具有亲和力,临危不乱,准确分析从气象局拿到的数据,都可以胜任。
所有来到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应聘天气预报员的人,不必懂气象,但必须普通话一级甲等。王蓝是这个公司的职员,也是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员。“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风格肯定必须是最“正”的,她必须身着套装;央视二套“第一时间”里播出的天气节目,她就可以穿得活泼、淑女一些,小衬衫、小西裤、戴个耳环都可以,甚至还能穿T恤。
除了央视,中央气象局还和风凰卫视合作了“凤凰气象站”。这档节目很娱乐,对主持人的要求也宽松很多——可以表现得很活泼;不要求普通话一级甲等,讲话可以拖长音;着装好看就行;在内容上,生活小常识、小民俗、传说、典故都可以往里面放。
两分钟“天气预报”背后
气象主持人的称呼还有很多:气象播报员、气象先生或气象小姐。很多人还把气象播报员和天气预报员画上等号。事实上,前者是气象局的“门脸儿”,后者被气象局称为冲锋的“一线”。
在中央气象台的会商室右边,一位预报员同时面对八台电脑工作,他叫乔林,是中央气象台的四位首席预报员之一。他的工作时间通常是早晨七点到下午六点,在南方雪灾期间,凌晨四点三十分就得到岗。所有重大的气象信息,如天气警报,都要由首席预报员来签发。首席预报员之下,还有灾害预报领班、主班预报员,等等。在会商室里,每一位预报员要面对三台以上的电脑,不断地搜集、观测和分析气象信息和数据。
在中国气象局,播报员和预报员泾渭分明,各司其职。预报员预测好天气情况后,把充斥着专业数据和符号的信息发布给气象编导,由他们把枯燥乏味的数字化信息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后,再由电视编导加以补充润色,最后到达播报员手中。编导看到的是科研数据和图纸,但观众需要知道的是温度下降了会不会影响菜价。两分钟的“天气预报”背后,从预测中心拿到数据,编成通稿,到后期的图像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贴近生活,编导的工作贯穿始终。
专业理解能力固然重要,但如何把人文关怀融入天气预报里,才是衡量一个天气预报节目编导水平的真正尺度。
F. 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哪些地方应提早做准备
依据中央气象台信息,几乎全部端午假期期内,长江中上游地域有梅雨天气莅临,而华南地域则有“龙舟水”搅乱,雨天的位置多,出得也大。并且,许多地区都是会随着短时间强降雨、雷暴大风那样的强降水,提议大伙儿降低出门。
此外,受东北冷涡危害,今日,华北、黄淮等地的天气炎热显着变弱。但是,总体来说,4-11日,河南、关中地区等地的天气炎热还会继续间歇性发生,黄淮中西部地区和苏皖北边降雨仍不断过少,气候旱灾将再次保持或发展趋势。
G. 天气会商的结果由谁签发
摘要 有个术语叫\“上级指导预报\”。每天早八点中央气象台会组织全国天气视频会商,点名某个要出现天气过程的省份的预报员发言,然后中央台总结,接下来省内天气会商、发言、总结。各个地区要按照本地的实况观测资料作出预报。比如温度,最高温要参照当地前一天14点的温度和最低温度,根据当地的冷暖平流、天空云量等判断温度将要上升还是下降,温差是要变小还是变大,还要报到上一级气象台,再修正
H. 防台风二级应急响应是什么意思
防台风二级应急响应指政府推出的针对台风灾害而设立的应急方案,通过该方案使损失减到最小。应急响应机制强度由一级至四级依次减弱。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大(Ⅱ级)事件:
1、市气象台发布台风警报或紧急警报,并已经或预计对我市有严重影响;或市气象台发布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警报,并预报将在厦门市以北的福建省境内或上海市境内登陆,或在东经123度以西范围内紧擦我市沿海北上,并将对我市造成较大影响。
2、3个以上区县(市)实测雨量达到100~150毫米(不含),或2日累计面雨量达到160~230毫米(不含),或3日累计面雨量达到200~300毫米(不含),并且市气象台预报未来24小时仍有大雨或暴雨。
3、甬江干流和一二级支流主要控制站和平原河网部分代表站超过保证水位,并预报水位将继续上涨。
4、降雨显着偏少,水库、河网蓄水明显不足,全市饮水困难人数超过30万人或受旱作物面积达到40%以上(不含)。
台风暴潮灾害预警
1、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台风(含热带风暴、热带低压等)信息,省级及其以下有关气象管理部门应密切监视,做好未来趋势预报,并及时将台风中心位置、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等信息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2、可能遭遇台风袭击的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加强值班,跟踪台风动向,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
3、水利部门应根据台风影响的范围,及时通知有关水库、主要湖泊和河道堤防管理单位,做好防范工作。各工程管理单位应组织人员分析水情和台风带来的影响,加强工程检查,必要时实施预泄预排措施。
4、预报将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防台风工作。
5、加强对城镇危房、在建工地、仓库、交通道路、电信电缆、电力电线、户外广告牌等公用设施的检查和采取加固措施,组织船只回港避风和沿海养殖人员撤离工作。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应急响应机制
以上内容参考澎湃新闻-Ⅰ、Ⅱ、Ⅲ、Ⅳ,不同级别防台应急响应,都代表啥?
I. 南方旱灾情况
6月以来,长江中下游以南大部降水量一般有100~5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偏少3~5成,浙江东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部偏少5~8成。特别是7月以来,长江中下游以南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50毫米,其中浙江南部、福建、江西中南部、湖南南部等地区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下,局部地区不足10毫米。
6月下旬开始,中国江南南部、华南北部持续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度的高温天气,7月中旬高温范围扩展至江南北部及长江沿江地区,7月下旬后期高温范围进一步向北扩展到黄淮地区。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区及广东、云南的局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1~43度,浙江丽水高达43.2度。由于持续高温少雨,江南、华南等地旱情迅速发展。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出现了1971年以来最严重的伏旱,其中,浙江东部和南部的旱情已超过建国以来干旱最严重的1967年。据浙江、福建、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和陕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统计,截至8月12日,12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作物受灾面积775.6万公顷,成灾455.8万公顷,绝收113.2万公顷;受灾人口9041.3万人,成灾6087万人,因旱有1418.4万人、688.9万头大牲畜饮水一度发生困难。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5省旱情尤为严重。
浙江:今年梅雨期只有7天,仅为常年的一半。大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在39度以上,中部和南部地区出现大范围40度的高温天气。5月24日以来,温州瓯江以南地区和台州市玉环、三门等地已连续63天基本无雨;6月25日以来,丽水、温州瓯江以北地区和台州市部分县,连续31天基本无雨。由于持续高温、蒸发量大,加上长潭、四明湖、青山等部分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限制蓄水等因素,致使全省水库、河网蓄水偏少,出现了全省性严重干旱。据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48万公顷,成灾面积23万公顷,绝收面积6.4万公顷;有1020万人受灾,成灾人口528万人,因旱有159万人、65万头大牲畜饮水一度发生困难。
福建:梅雨季节,福建全省平均降水偏少20%,6月29日以来,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大部分地区极端气温达38度以上,局部超过40度。由于气温高、降雨少、水库蓄水量锐减,宁德、三明、福州、南平、龙岩、泉州、莆田等市出现旱情。初步统计,全省受灾面积106万公顷,成灾面积40.3万公顷,绝收4.3万公顷;饮水困难人口达187万人。
江西:7月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仅32毫米,是1951年以来最小值。赣州、吉安、抚州等市自5月中旬以来基本无雨。截至8月3日,江西全省日最高气温超过40度的县市达47个,创有气象记录以来之最。有的地方连续38度以上的高温超过20天。抚州市的黎川县、吉安市的泰和县,日最高气温分别达到42.2度和41.5度。由于降雨少,持续高温,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全省江河水位持续下降,各类水利工程蓄水量锐减,赣江中上游、抚河部分河段出现了有记录以来最低水位,全省所有县(市、区)不同程度受旱,尤其是赣州、吉安、抚州的旱情最为严重,成片的农田干裂,农物作减产、绝收。初步统计,全省受灾人口1693万人,成灾人口1250万人,因灾伤病1.1万人;近200万人、11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96.9万公顷,成灾79.4万公顷,绝收面积28.9万公顷。
湖南:6月下旬以来,湖南全省大范围35度,局部40度以上高温天气持续了40天以上。郴州、永州、邵阳、长沙、娄底、益阳、株洲、湘潭、怀化、岳阳、衡阳等市降雨比历年同期减少7成以上,导致山塘干涸,中小水库蓄水急剧减少,溪河断流,农作物严重受损,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全省13个市(州)、110个县(市、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受灾人口3064.9万人,成灾人口1920.7万人;因旱饮水困难的人口达到369.3万人,饮水困难的大牲畜194.2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196.3万公顷,成灾面积127.3万公顷,绝收面积39.1万公顷。
湖北:7月23日开始,高温天气从鄂东南向鄂西北蔓延,33~39度,部分地区40~42度高温天气在湖北省持续14天。致使土壤失墒快,早情迅速扩展。截止8月6日,全省受旱农田面积达115.2万公顷,成灾82.9万公顷,绝收4.9万公顷;受灾人口1767万人,成灾1332万人;旱灾还造成91.4万人、68.3万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
同学们~现阶段南方旱灾情况严重~我们是不是该做些什么了~为了我们的同胞~我们的国家~虽然我们做的也许很小~可能小的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做了~
希望学校的领导能相对的开展一些活动~来支持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