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洪业:清朝开国史清朝开国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洪业》([美] 魏斐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https://pan..com/s/1z7Alv-avq2dXStldi-d0zg
书名:洪业
作者:[美] 魏斐德
译者:陈苏镇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2
页数:880
内容简介:
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着《洪业:清朝开国史》讲述了中国王朝史中极具戏剧性的历史阶段——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及后续20年清王朝的巩固。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陷入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进行了总体解剖与透视。在本书中,魏斐德希望通过清初对中华帝国秩序的重建来呈现的“洪业”,昭示在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势力到来之前,中国社会业已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
作者简介:
魏斐德(FredericWakeman,Jr.,1937—2006),着名历史学家,美国“汉学三杰”之一;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他的着作曾获得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颁发的1987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加州大学出版社颁发的1987年度伯克利奖和美国城市历史协会颁发的非北美城市历史最佳书籍奖。由于对中国史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他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伯克利最高奖章。着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曾盛赞魏斐德为当代最杰出的中国史学家。
B. 想详细了解清朝历史,应该看什么书
如果你的文言文和理解力足够好的话,《清史稿》可以读,不过不建议你读,因为里面的内容太细了,主要是以人为线索来列传的。
如果只是感兴趣想大概了解下的,建议读中国历代帝王传记,是一个系列的,清朝部分包括《努尔哈赤传》、《康熙传》、《雍正传》、《干隆传》,都是一些历史资历深的大家所写的,很详细,很清楚!
C. 清史爱好者买《洪业-清朝开国史》好还是阎崇年的《清朝开国史》好
可以看孟森的满洲开国史讲义,比以上两本专业多了。如果是研究者建议不要看阎崇年的着作
D. 清朝开国史略by李鸿彬电子书txt全集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d2vgT5wu-qgKA25j9GWAeQ
E. 谁能介绍一下清朝的兴衰啊~~!!
1. 清朝兴衰
爱新觉罗氏本是一个强悍的民族。正是因为努尔哈赤的英武,才有建州部落
的强盛国力,奠定了日后入主中原的基础。他的儿子皇太极也英雄盖世。到了康
熙、雍正、干隆三代,不仅是大清朝的全盛期,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罕见的全盛时
期,无论是君王本身的文治武功,还是国家的强大兴旺,都完全可以和汉唐盛世
媲美。
传到嘉庆就显得平庸了,国家的弊病也日渐露出,道光是嘉庆的次子,道光
即位之初,大清帝国正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在内,清王朝经“康乾盛世”后已
走下坡路,史称“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现在吏治腐败,武备废弛,国库空虚,
民众反清斗争频频。在外,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在中国历代帝王
中,道光帝虽不算是坏皇帝,但他的仁弱,却导致清朝步向衰亡,从选嗣一事上
足可体现:
咸丰(道光的儿子)听从师傅杜受田的主意,故意在围猎时不发一箭。道光
问他为何?咸丰回答说:目前正当春季,是鸟兽繁衍的好时候,儿臣不忍心杀生
以干天和。道光听了大为感慨,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帝者之言,于是选定咸丰为大
阿哥。道光若作为寻常人,这种心思正是仁爱之心,足可以使他成为孝悌君子。
但身为天子则不能只有仁爱而无威严,君临天下,须恩威并重。道光缺的正是一
个威字,所以后来洋人在海隅生事,他采取的措施总是息事宁人,致使大清朝的
国门被洋人的船炮撞开了,导致了后来的无穷之患。
出于他的软弱性格,在鸦片战争中他害怕了洋人的炮火威吓,只图早日安宁,
不顾出尔反尔,将亲自任命的林则徐革职查办。道光的几个儿子都秉承了他的软
弱性格:咸丰刚即位时还有点励精图治的样子,后来太平军起义,加上洋人攻打,
困难重重,他却失望、退缩,终日以醇酒妇人来解脱,结果酒色过度,死时才三
十岁;同样,同治秉政不久,被西太后轻轻一压,便缴械投降,以认错求得宽恕。
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腔热血忠君爱国,但知己而不知彼。他们
的不幸,在于扶持的光绪是一个软弱而无实力的皇上,去反对的是一个强悍而又
朋党众多的西太后,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他们鼓吹民主民权,这个在中国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万万行不通的。
2. 翰英评论
F. 清朝历史—多尔衮
多尔衮多尔衮
(1612-1650)
多尔衮,姓爱新觉罗氏,隶满洲正白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万历四十年生于建州赫图阿拉城。
多尔衮自幼聪敏过人,练就了一身骑射本领。他容貌与父亲努尔哈赤相似,又是主掌后宫的 大妃所生,因此很受太祖疼爱。可是,在他不满十四的时候,父汗努尔哈赤就去世了,母亲又被迫陪驾殉葬,少年时期便遭此不幸,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沉痛的打击。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下去,这段痛入骨髓的遭遇,反而成为他奋发图强的动力。在此后的军旅生活中,他作战勇猛,谋略超群,功勋显赫,志向高远,成为清朝开国史中重要的人物之一。
天聪三年,皇太极兴兵伐明,多尔衮随皇太极破龙井关,入长城,又与莽古尔泰攻下汉儿庄,赶往通州方向,直逼京都,并在蓟州地方击败从山海关赶来增援的明军。多尔衮几仗打下来,便已声威大震,虽然年纪不大,却被后金将士公认为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帅才。
多尔衮统军是位帅才,在谏言献策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天聪五年皇太极听到因司法不公而引发民怨的反映,便命诸贝勒就此参议时政。多尔衮简言上奏,定罪判刑之事,关系重大,主管臣等必须悉心详议,不可苟且塞责。皇太极认为多尔衮话虽不多,却切中要害。当年七月,便任命他掌管吏部,时年十九岁。天聪七年六月,皇太极就明朝、察哈尔和朝鲜三方,先去征讨哪部的问题,向诸贝勒大臣征求意见。多尔衮谏言道,现在正是整顿兵马的大好时机,等到庄稼熟了的时候,便可切入明边,在北京附近攻下几处城寨,为久驻之地,不愁京都不破。皇太极对多尔衮的意见颇为赞赏,并给予采纳,说多尔衮的举谏皆合朕壹。
多尔衮在拥立皇太极上尊号称皇帝这样重大的国事上,也有他独特的贡献。天聪九年,皇太极趁察哈尔林丹汗败逃青海之机,命多尔衮、岳托、萨哈廉和豪格等率兵万余,嘱其以武力相震慑,以德政相感化,招服林丹汗之子额哲。多尔衮等谨尊汗命,对额哲母子好生抚慰,额哲深为感动,不但真心归顺了后金,还把元代传国玉玺交了出来。正好验证了古训,得玉玺者,得天下。多尔衮等诸贝勒大臣,便以蒙古臣服,又得玉玺的名义上表皇太极登临皇位。于是,皇太极于天聪十年四月十二日正式称帝,改元崇德,国号大清。四月二十三日举行晋封仪式,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清王。
崇德元年十二月,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再次出征朝鲜。他们从宽甸入长山口,攻下昌州,攻克江华岛,大败敌援军,朝鲜王妃和她的两个儿子被俘。朝鲜国王李倧见大势已去,又为多尔衮对他的嫔妃以下臣等都能以礼相待的仁义之举大为感动,便率文武百官降清称臣。
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授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领左翼入边伐明。他从董家口进入明地,到通州河西与岳托所率右翼军会合。清军压境,明廷朝野大为震惊,急调山西总督卢象升督军迎战。多尔衮等避开北京,直抵涿州,然后兵分八路,骚掠山西南破保定,大败卢象升。遂趋临清,渡运河,克济南。再回军扰略天津、迁安,由青山口获胜而归。此役共破城四十余座,降六城,俘获人口二十五万余众,财物不计其数,多尔衮因功,被皇太极赐马五匹、白银两万两。
多尔衮也有被处罚的时候。崇德五年,皇太极率诸王大臣围困锦州,多尔衮却擅自将大营向后撤离三十里,皇太极派济尔哈朗代为责问,他说时因为原驻地草都被马吃光了,所以移营别处去放马。皇太极很生气,便将他将为郡王,罚一万两白银,削夺两牛录部众。
多尔衮是位熟知政治斗争事务之人,处分对他而言,只是个教训而已,他不会过于在意。经过两年的战争考验,攻松山,激战洪承畴,塔山阻击战,生擒王希贤,最后迫使祖大寿投降,论功,多尔衮又于崇德七年恢复了亲王位。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暴然而逝。因生前未立皇储,又无遗诏,诸贝勒似乎都有了争夺皇位的机会。其中,豪格和多尔衮的条件明显优于他人,所以竞争最为激烈,几乎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子承父位,顺理成章;而多尔衮更有一肚子苦水要借机倾吐。当年,努尔哈赤去世,母亲阿巴亥,身为大妃却被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等人逼迫殉葬了,目的就是阻止他继承汗位。如今皇太极已死,又来跟他争位,他不准备再让。但是,经过多方观察和仔细分析,如若稳操胜券,就要大动干戈,这样一来,势必引发内乱,不如退而求其次,不坐皇位但要掌握皇权。于是,他便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大位,由他和济尔哈朗临朝辅政。此议竟被诸王大臣所接受,多尔衮从此便以首辅摄政王的身份独掌了清初的朝政大权,成为不是皇帝而掌握帝权的摄政王。
多尔衮掌权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摄政地位,便开始排斥异己,独揽其政。顺治元年正月,多尔衮以拒收朝鲜馈赠为由,告诫济尔哈朗及诸大臣,禁止因和交而接受外国馈赠。济尔哈朗知道这是在警告自己不要擅权,他便主动谕示诸大臣,凡事都要先通过多尔衮,排位也要把他列在前面。同年四月,肃亲王豪格因被固山额真何洛会等揭发,便对多尔衮独断专行大有怨言,说了一些不满的话,而被多尔衮免去了他的爵位。虽然在半年以后又对豪格复了职,但对他这位政敌却始终没有放过。事情过了四年,多尔衮就找因由幽禁了豪格,使其最后冤死狱中。不久,济尔哈朗也被多尔衮借故罢去了辅政头衔,带兵到湖广平息清动乱去了。
多尔衮确实想当皇帝,而且他也有这个能力,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当,这对于稳定刚刚建立不久、尚未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的政治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多尔衮的一大历史贡献,否则,清史就要重写。
顺治元年四月,世祖福临在笃恭殿授多尔衮奉命大将军印,并赐御用旌旗罗盖,以壮大声威,率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及孔有德等向山海关进发。因为得知闯王李自成已经攻陷北京,明帝崇祯也在煤山自缢而亡,明平西伯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又已归降大清,趁此大好时机,多尔衮发兵而进,攻击对象已经由明军变成大顺农民军。
当清军行至距山海关只有十里的地方,吴三桂通报了农民的动向,多尔衮命令诸王反击,大败农民军刘忠敏所部于一片石。然后,率部入关,吴三桂出迎。多尔衮又命吴三桂为前锋,与列出长蛇阵于北山的农民军交战,他亲率清军咬住长蛇阵尾,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在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夹击下,李自成溃败而逃。多尔衮深表吴三桂献关作战之功,军前秉承先制,进吴三桂为平西王。
清军入关后,便以排山倒海之势杀向京都。五月抵达通州,李自成率残部西逃,多尔衮命诸王和吴三桂率部急追。五月,多尔衮整军进入北京,明朝归降官吏全城军民迎至朝阳门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顺治元年十月初一,福临在北京定鼎登基,多尔衮被晋封为叔父摄政王。
顺治进京以后,多尔衮辅佐幼帝平定中原,治理天下,勋劳显赫,备受尊崇。他入朝的时候,如同皇上一般,满朝文武皆跪。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边外,坠马受伤。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死后被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后被讦告,削去爵位,平毁墓葬。直到干隆三十八年,弘历皇帝下诏才为其平反昭雪,恢复了睿亲王封号,配享太庙,重修了墓寝。其爵位世袭罔,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在这以前不久,雄踞东北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明朝守将袁崇焕顽强守御,屡次打败爬城进攻的后金军,努尔哈赤又气又恨,指挥后金兵在城墙根部凿洞,准备破墙入城。袁崇焕发觉后,命令用西洋运来的火炮轰击。努尔哈赤被炮弹炸伤,只好命令全军退走。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创伤复发,去清河汤泉疗养。八月,伤势转重,乘船回盛京。途中,他知道即将逝世,通知大妃纳喇氏来迎。八月庚戌日,因伤势恶化,殁于途中的瑷鸡堡(今沈阳市南)。
第二天(公元1626年八月辛亥日),皇太极在诸贝勒和大臣的推举下称汗。第二年,改年号为“天聪”,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族(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族)。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明朝时称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
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诸多军国大事,事必亲躬。由于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严重损伤了健康,积劳成疾。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晚上十时,在沈阳皇宫清宁宫东暖阁寝宫的南炕上端坐时突发心脏病而死。皇太极死后,大权落在多尔衮手里。
多尔衮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努尔哈赤一共有十五个儿子,他临终的时候,曾经指定他最疼爱和器重的十四子多尔衮作继承人。可那时多尔衮才十五岁,年纪太小。八子皇太极依仗自己掌握后金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势力强大,夺得了继承权。
现在皇太极死了,多尔衮正值年富力强,手下又掌握着努尔哈赤的精兵部队正白旗和镶白镶。他当然愿意按着当年努尔哈赤的遗言,接着当皇帝。可是,满族人受到中原封建文化的影响,文臣武将大多主张子承父业,想立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多尔衮很聪明,为避免内部发生冲突,就放弃了当皇帝的想法,在皇太极的儿子中挑出一个年幼的——六岁的福临,立为皇帝。他自己当摄政王,大权独揽,掌管朝政。福临即位后,建年号为顺治。清朝习惯用年号称呼皇帝,所以历史上称他为顺治皇帝。
多尔衮和那些简单鲁莽的满族权贵不同,他有勇有谋,深知将来要夺取内地,和汉族人打交道,光靠打家劫舍的武力不行,还要依靠熟悉中原风土人情的汉族谋士。
多尔衮当了摄政王不到两个月,就发生了豫亲王多铎阴谋抢夺汉族大学士范文程妻子的事情。多铎是多尔衮的同胞弟弟,他们的生母纳喇氏大妃,是努尔哈赤生前最宠爱的妃子,被皇太极等贝勒强行逼迫为努尔哈赤殉葬,用弓弦活活勒死了,所以多尔衮非常痛恨皇太极。母亲死时,小弟多铎才只有五岁,一直依附在多尔衮身边,一直到长大成人。因此,平日最受多尔衮的疼爱。
多铎见范文程的妻子非常漂亮,动了邪念,想抢占她,经常派人到范文程家周围观察动静,弄得范家日夜担忧,恐慌不安。多尔衮听到这件事,十分生气,马上派人把多铎叫来,当着满朝王公贵族和文臣武将的面严厉斥责了他,命令他上交二千两白银和十五个牛录的兵力(一牛录为三百人)作为惩罚。
平时受到满族权贵欺凌的汉族大臣见摄政王不避亲贵,重重处罚了多铎,从心底里释去疑虑和怨愤,从此更竭力为清朝出谋划策了。范文程当即上书朝廷,分析关内的形势,请求严申军纪,笼络人心,进兵中原,同农民军争夺天下。多尔衮觉得有理,便拿定主意,率领军队向通往中原的门户山海关出发了。
清军刚走到半路上,忽然迎来了两个明朝装束的人,自称是把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官吴三桂派来请兵的。
原来,李自成率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就接管了明朝的权利。他亲自召见将官和耆老,又派人到黄河流域各地去建立地方政权,甚至准备开科取士,筹备即位典礼了。在财政赋税方面,农民实行“三年免征”。这样,百姓固然受益,可是,维持军队和政府的庞大开支,就要靠没收明朝内帑(音:躺:国库里的钱财)和对官僚勋戚追赃。大将刘宗敏和李过主持“北饷镇抚司”,把明朝三品以上的官员,一律发往各营追赃助饷,不服者就拷打上刑,对四品以下的官员则让他们自动捐银助饷,然后授职录用。本来,大多数官僚地主虽然心里勉强,但是还以为是一般的改朝换代,只要恭顺,便可保住功名富贵。不料,小官要捐银,大官要追赃,于是,官僚地主阶级都怀着疯狂的仇恨,转为与农民军对抗了。李自成等领导人,因为胜利也被冲昏了头脑,几乎忘记了东北关外还有虎视耽耽的清军。在一些农民官兵中,贪图钱财追求享乐的思想也有所滋生,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这时候,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态度的转变,就越发举足轻重了。吴三桂出身官僚豪门,手下兵将骁悍,素为明朝以为北方屏障。农民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帝飞檄命他入卫,可他却走一走,停一停,迟缓观望,拥兵自重。北京陷落后,吴三桂又径直退回山海关去了。
李自成进京后,也看到吴三桂的重要作用,就命人带着四万两犒师银和他父亲吴襄的劝降信,许诺父子封侯,劝他投降。吴三桂接到信后,以为从此可以跻身新贵,就决计投降。带着兵马入京朝见李自成。不料走到半路上,府中的大总管来边关报信,说他父亲吴襄被索饷二十万两,又说他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夺了去,还说农民军放火烧了他家的宅院。吴三桂一听,肺都要气炸了,马上翻脸变卦,返回了山海关。为了报私仇,他派人去见多尔衮,请求合兵攻打农民军。
多尔衮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马上写信给吴三桂,答应出兵,并告诉他降清可以封王。吴三桂果然投降了清朝。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不肯归顺农民军,便亲自率军到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和吴三桂约好,双方进行决战。那天一开始,农民军以威武的气势把吴三桂的人马包围起来,占了上风。然而,早就埋伏好的清军突然掩杀过来。农民军猝不及防,乱了阵脚,败下阵来。李自成这才知道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朝,要引着清军入关了。
李自成连夜返回京城。他深知敌我力量对比对农民军不利,决定退出京城,做长期抗清的准备。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称帝,国号大顺。第二天早晨就率领军队撤出北京,退回他的发祥地陕西去了。两天以后,清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北京城下。
北京城里的明朝文官武将听到消息,连忙出城迎接。他们走出离城门五里地以外,跪在大道两旁,不顾千军万马扬起的尘土,不住地磕着响头。多尔衮命令明朝官员在前面带路,从朝阳门经正阳门进入皇宫。进城之后,多尔衮在武英殿升座。他看了一眼那些恭恭敬敬的明朝官员,说:“我,我们大清军是仁义之师,这次进关杀贼,是为了替你们报君父之仇。”说罢,他又对身边的清朝王公大臣们说:“传我的命令,诸将进城,不许闯入民宅,对百姓要秋毫不犯,违令者严加惩办!”过了几天,多尔衮又装模作样地为崇祯皇帝发丧,表示自己不会跟明朝的官僚地主们为敌。
消息传开,那些为逃避农民军躲到城外的地主和官僚们,也都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按满族人的习惯剃了头发,留起辫子,迎接清军。
多尔衮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年的夙愿,占领北京。他决定立刻迁都北京。可是有不少满族官员留恋东北故土,反对迁都。
有一天,他们又在朝堂上发生了争论,一些大臣对多尔衮说:“王爷,不如留军队在这里驻守,大军还是班师凯旋吧!”多尔衮沉吟片刻,严肃地说:“先皇(指皇太极)在世时曾经说过,如果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况且现在人心未定,不可轻易放弃北京。”几天以后,奉命回去接小皇帝的使者拿着多尔衮的亲笔信上路了。
这一年十月,顺治皇帝从盛京来到北京。多尔衮用小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以北京为首都。从此,清朝从偏居东北的小朝廷,成为统治全国的大清帝国。多尔衮为这件事立了大功,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当时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有兄长死后嫂嫂嫁给小叔的习俗。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为了讨好多尔衮,巩固儿子的皇位,也按这个习俗,和多尔衮结了婚。于是,多尔衮又被封为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当了皇父摄政王,权力更大了。国家大事,他也不和别人商量,有时就在家里独自裁决。就连皇帝的玉玺,都被他搬到自己家里去了。
多尔衮虽然很有谋略,但是他那满族贵族的积习很难改变。他到北京以后仍然像满族入关前那样强行圈占土地,分配给王公贵族和八旗兵丁。北京附近方圆五百里的地方,全都被圈占。圈地官吏走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被赶走,不但田产房屋被霸占,就连锅碗瓢勺也不许带走。清朝官吏在北京附近先后圈地三次,共霸占土地十四万七千顷(一顷等于一百亩)。除了“圈地”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叫“投充”,就是强迫汉族百姓投靠到满族权贵门下,为他们当牛做马,耕地服役。后来,因为“投充”的人常常逃亡,清朝又颁布了“逃人法”,规定谁要窝藏逃亡的人,就要对谁处以重刑。
“圈地”、“投充”和“逃人法”很不得人心。可是,只要有人在朝廷上稍微表示不满,多尔衮就大发雷霆,恶狠狠地说:“今后,凡是有人敢为‘圈地’、‘投充’、‘逃人法’上奏疏的,一律从重治罪!”
过了几年,顺治皇帝渐渐懂事了,对多尔衮独断专行越来越不满。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病死了,十四岁的顺治皇帝开始执政。第二年,他下令没收多尔衮的财产,免去他的爵位,把依附他的王公大臣全部贬职、革职或者处死。随后,顺治皇帝又将多尔衮掌握的正白旗收归自己名下。从此,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由皇帝自己管辖,称为上三旗。清朝的皇权也一步步的加强起来了。
G. 《洪业清朝开国史》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洪业清朝开国史》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f4gaans7Jc4_TpkVbZE-Rg
H. 清朝开国史是多少年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部首领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建州,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逐步统一全国。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自此之后,中国进入了民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