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数理统计学简史》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数理统计学简史》(陈希孺)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IetVV-pXAenwNqIaDV-5Cw
书名:数理统计学简史
作者:陈希孺
豆瓣评分:9.2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
页数:279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自17世纪迄今数理统计学发展的简要历史。内容包括:概率基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伯努利大数定律和狄莫旨二项概率正态逼近,贝叶斯关于统计推断的思想,最小二乘法与误差分布--高其正态分布的发现过程,社会统计学家对数理统计方法的主要贡献等。
作者简介:
陈希孺,193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今望城县),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同年到中科院数学所工作,1961年调中国科技大学,2005年8月8日于北京逝世。
陈希孺从事数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参数估计、非参数统计、线性回归和统计大样本理论方面有一些成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其成果曾获国家和中科院的自然科学奖。
❷ 我是苦逼的物理生,求热学、电磁学、V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这几本书的重点和课后答案,很重要,急求。
热学是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时的有关性质和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它起源于人类对冷热现象的探索。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热现象是他们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
对中国山西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研究,说明大约180万年前人类已开始使用火;约在公元前二千年中国已有气温反常的记载;在公元前,东西方都出现了热学领域的早期学说。中国战国时代的邹衍创立了五行学说,他把水、火、木、金、土称为五行,认为这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水、土、气是自然界的四种独立元素。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早期认识。
1714年,华伦海特改良水银温度计,定出华氏温标,建立了温度测量的一个共同的标准,使热学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经过许多科学家两百年的努力,到1912年,能斯脱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后,人们对热的本质才有了正确的认识,并逐步建立起热学的科学理论。
热学
历史上对热的认识,出现过两种对立的观点。18世纪出现过热质说,把热看成是一种不生不灭的流质,一个物体含有的热质多,就具有较高的温度。与此相对立的是把热看成物质的一种运动的形式的观点,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指出热是分子运动的表现。
针对热质说不能解释摩擦生热的困难,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各种摩擦生热的实验,特别是朗福德的实验,他用钝钻头钻炮筒,因钻头与炮筒内壁摩擦,在几乎没产生碎屑的情况下使水沸腾;1840年以后,焦耳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证明热是同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相联系的。
焦耳的实验以精确的数据证实了迈尔热功当量概念的正确性,使人们摈弃了热质说,并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实验基础。与此同时,热学的两类实验技术——测温术和量热术也得到了发展。
热学主要研究热现象及其规律,它有两种不同描述方法——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热力学是其宏观理论,是实验规律。统计物理学是其微观描述方法,它通过物理简化模型,运用统计方法找出微观量与宏观量之间的关系。本课程内容包括热力学平衡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气体分子速率及能量的分布律、气体中的输运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固体、液体和相变。
编辑本段发展简史
人类对热现象的认识首先源于对火的认识
古代物理学中的热学
古代西方:火、土、水、气是构成万物的四个主要元素。
中国古代: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
实际古代物理学主要成就是古代原子论,人们用古代原子论解释一切现象,其特点是猜测性的思辫。
17、18世纪对热的认识
热是物质内部分子运动的表现这一基本思想逐步确立,但由于缺乏精确实验根据,尚未形成科学理论。
18世纪中叶以后,系统的计温学和量热学的建立,使热现象的研究走上实验科学的道路,由于各种物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尚未被揭示出来,“热质”这一特殊的“物质”被臆想出来,在以“将错就错”的形式发挥一定作用后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19世纪的热学
在1644年笛卡儿在《哲学原理》中就提出了运动不变的思想,但没有给出具体反映这种不变性本质的物理概念。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拓广,逐步发现不同的物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德国科学家迈耶从哲学角度首先确定了这种永恒性,他坚信“无不生有,有不变无”,通过对马拉车运动过程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指明轮子摩擦散热和马做功一定有确定的比例;后来英国科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精确和严格的实验,测量出热功当量为4.18J/cal,确立了建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实验基础;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最终建立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他从v=推出了mgh=1/2mv2,并建议用1/2mv2代替mv表示机械运动的强弱,用来度量能量的改变。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说明了正确的哲学思想、严格的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推理是自然科学认知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热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在热现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以后,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和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通过分别对法国工程师卡诺关于理想热机效率问题研究成果的细致分析,各自独立的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找到了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热力学函数。
1850年前后,物理学界普遍认识到了热现象和分子运动的联系,但微观结构和分子运动的物理图像仍是模糊或未知的。凭借着对分子运动的假设和运用统计方法,克劳修斯正确地导出了气体实验公式。另外,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在研究分子分布规律和平衡态方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后来吉布斯把玻耳兹曼和麦克斯韦所创立的统计方法推广而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将平衡态和涨落现象统一起来并结合分子动理论一起构成统计物理学。
现代物理中的热学
在1900年欧洲物理年会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发表过一段非常着名的讲话,其中他不仅讲道“19世纪已
热学
将物理学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善这座大厦了”,而且又讲道“在物理学的天空中几乎一片晴朗,只存在两朵乌云。”他所指的两朵乌云其实就是迈克尔逊—莫雷测量“以太风”实验和测量黑体辐射实验中用现有的经典物理无法解释。后来对“以太”的测量的研究和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揭示了经典牛顿时空观的严重缺陷;而对黑体辐射能谱分布规律的研究及对热容量的研究,揭示了经典统计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缺陷,发现了微观运动的新特性。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假设,用这种假设成功地揭示了黑体辐射问题。与量子力学的有机结合使经典统计物理学发展成为量子统计物理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非平衡态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其代表人物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金。
编辑本段热力学
热力学主要是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的热性质,它揭示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时遵从的宏观规律。
热学
热力学是总结物质的宏观现象而得到的热学理论,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因此它是一种唯象的宏观理论,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热力学三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反映了能量守恒和转换时应该遵从的关系,它引进了系统的态函数——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可以表述为: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热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现象是趋向平衡态,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例如使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最后到达平衡态,两物体便有相同的温度。但其逆过程,即具有相同温度的两个物体,不会自行回到温度不同的状态。
这说明,不可逆过程的初态和终态间,存在着某种物理性质上的差异,终态比初态具有某种优势。1854年克劳修斯引进一个函数来描述这两个状态的差别,1865年他给此函数定名为熵。
1850年,克劳修斯在总结了这类现象后指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氏表述。几乎同时,开尔文以不同的方式表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
用熵的概念来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在封闭系统中,热现象宏观过程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当熵到达最大值时,系统到达平衡态。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是对过程方向性的简明表述。
热学
1912年能斯脱提出一个关于低温现象的定律:用任何方法都不能使系统到达绝对零度。此定律称为热力学第三定律。
热力学的这些基本定律是以大量实验事实为根据建立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又引进了三个基本状态函数:温度、内能、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热力学理论体系。此后,为了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讨论系统状态的热力学特性,又引进了一些辅助的状态函数,如焓、亥姆霍兹函数(自由能)、吉布斯函数等。这会带来运算上的方便,并增加对热力学状态某些特性的了解。
从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出发,应用这些状态函数,利用数学推演得到系统平衡态各种特性的相互联系,是热力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理论是普遍性的理论,对一切物质都适用,这是它的优点,但它不能对某种特殊物质的具体性质作出推论。例如讨论理想气体时,需要给出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讨论电磁物质时,需要补充电磁物质的极化强度和场强的关系等。这样才能从热力学的一般关系中,得出某种特定物质的具体知识。
热力学应用
平衡态热力学的理论已很完善,并有广泛的应用。但在自然界中,处于非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不可逆的热力学过程是大量存在的。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并已取得一些重要的进展。
目前,研究非平衡态热力学的一种理论是在一定条件下,把非平衡态看成是数目众多的局域平衡态的组合,借助原有的平衡态的概念描述非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并且根据“流”和“力”的函数关系,将非平衡态热力学划分为近平衡区(线性区)和远离平衡区(非线性区)热力学。这种理论称为广义热力学,另一种研究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理论是理性热力学。它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前提,从一些公理出发,在连续媒质力学中加进热力学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理论。它对某些具体问题加以论证,在特殊的弹性物质的应用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非平衡态热力学领域提供了对不可逆过程宏观描述的一般纲要。对非平衡态热力学或者说对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研究,涉及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是正在探讨的一个领域。如平衡态的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关系一样,从微观运动的角度研究非平衡态现象的理论是非平衡态统计力学。
编辑本段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主要内容
热传导的方向性
热传导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这个过程可以向一个方向自发地进行,但是向相反的方向却不能自发地进行.
第二类永动机
只有单一的热源,它从这个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人们把这种想象中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表示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 1885年,赫兹利用一个具有初级和次级两个绕组的振荡线圈进行实验,偶然发现:当初级线圈中输入一个脉冲电流时,次级绕组两端的狭缝中间便产生电火花,,赫兹立刻想到,这可能是一种电磁共振现象。既然初级线圈的振荡电流能够激起次级线圈的电火花,那么它就能在邻近介质中产生振荡的位移电流,这个位移电流又会反过来影响次级绕组的电火花发生的强弱变化。
❸ 《数理统计学简史Concisehistoryofstatistics》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数理统计学简史》(陈希孺)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yx9KdauHQGE1r9buPg7K4w
书名:数理统计学简史
作者:陈希孺
豆瓣评分:9.2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
页数:279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自17世纪迄今数理统计学发展的简要历史。内容包括:概率基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伯努利大数定律和狄莫旨二项概率正态逼近,贝叶斯关于统计推断的思想,最小二乘法与误差分布--高其正态分布的发现过程,社会统计学家对数理统计方法的主要贡献等。
作者简介:
陈希孺,193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今望城县),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同年到中科院数学所工作,1961年调中国科技大学,2005年8月8日于北京逝世。
陈希孺从事数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参数估计、非参数统计、线性回归和统计大样本理论方面有一些成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其成果曾获国家和中科院的自然科学奖。
❹ 成年 外行 自学数理化 需要从哪个阶段开始
从初中、高中起,可能会重新走入学习乏味的区域,如过是感兴趣去学习,不是因为工作需要的话,我介绍几本书给你,基础低也能看懂,《数学简史》、《物理简史》、《奇妙数字》,以及他相关的作者书籍,先了解几何、代数、统计等的基础,再安自己兴趣,深入学习
❺ 数量地理学的简史
地理数量方法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
1930年,日本村田贞藏和吉村信吉应用统计方法和普阿松分布探讨居民点人口与农田面积的关系和居民点类型。
1933年德国W.克里斯塔勒和1939年美国M.杰弗逊分别应用数量指标研究城市地理问题。此后,一些常用的统计特征数开始用于分析地理 问题。
1955年美籍挪威学者W.L.加里森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举办地理研究中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的研究班,培养了一批地理数量方法研究者。
1963年加拿大I.伯顿在《加拿大地理学家》杂志着文将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称为地理学的数量革命。
1964年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成立地理数量方法委员会。地理数量方法作为专门的术语,开始出现在60年代地理文献中,它促进了地理学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60年代以前的地理数量方法主要是一般的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成果的积累形成了对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动力,促进了对地理学规律的理论化和数学模型化的研究。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地理数量方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60年代以后,地理数量方法研究以研究地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数学模拟技术、应用计算机和多元分析方法为主要特点,产生了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分工。理论性研究侧重于地理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应用性研究侧重于多元统计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1969年,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出版国际理论性刊物《地理分析》。1972年8月国际地理联合会召开地理数据接收与处理讨论会,讨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方法、设备等。1976年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地理数量方法委员会改称系统分析和数学模型组,1980年第24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又把该组改称为方法与模型组,1984年改称数学模型工作组,这些变化反映了地理数量方法的发展趋势。
70年代末,数据处理技术被引进地理数量方法,地理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数量方法的重要内容。工业发达的国家按区域、城市或每一平方公里的领土,建立了地理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也由一般提供统计数据、资料文献的系统,即面向供应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为面向决策的高级地理信息系统。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UNCHS(HABITAT)〕的职能之一就是研究地理信息系统。该组织出版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数据管理》(1981)一书。许多国家、地区和城市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用于规划、决策与管理,从而显着提高了地理学的社会实践意义。
80年代以来,为适应于地理学由探讨静态结构特征转向动态过程的研究,地理数量方法的主要内容转为探讨动态系统研究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方法。 在中国,地理学者应用统计方法和线性规划方法研究某些地理问题,是从60年代开始的。但是,地理数量方法的真正发展是在80年代。地理学界普遍重视数量方法的应用,大专院校理系开设数量地理学课程,训练并建立了一批研究队伍,开展了国际交流。
地理数量方法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意见争论激烈。1934年日本今村学郎对地理学研究中应用统计方法建立地理学法则提出尖锐指责。1959~1961年在美国《经济地理学》杂志上展开了如何评价地理数量方法的论战。由于技术的发展,地理数量方法的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至今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也没有公认的体系,但它在地理学发展中的作用却是显着的。
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二重定积分不学可以吗
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需要哪些微积分的知识有:微积分中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相关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中心极限定理等概念;数理统计学简史介绍正态分布的前后由来;论道正态,介绍正态分布的4大数学推导。
❼ 高分求河北师大数信学院数学考研大纲
2023年考研数学网络网盘下载
考研资料实时更新
链接:https://pan..com/s/1OaxK1mrBZDySwYCEKqepgQ
简介:2023考研数学培训辅导班程,权威发布最新考研数学一二三各科目教学培训课程资料,考研数学电子书教材,考研数学复习资料。
❽ 假设检验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
奈曼和爱根·皮尔逊。
据陈希孺先生的《数理统计学简史》,我们现在所说的假设检验,其理论体系始于奈曼和爱根·皮尔逊20世纪20~30年代的工作。而在其实用层面,则由卡尔·皮尔逊和费歇尔两位大师主导。这两位大师分别提出了拟合优度检验和显着性水平检验,与早期的假设检验相比,提供了数量上的评判标准,从而使假设检验上了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