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MD5算法的毕业设计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攻击、计算机犯罪也随之不断增多。尤其是针对缺少技术支持的个人用户。与公司机关等大型用户相比,个人用户的防护较简单,防护意识差,使得个人隐私容易泄露,网络侵权不断发生。如何满足个人用户的保密、加密需求,采用什么样的加密模型,就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现有的三维魔方加密,将三维三阶的魔方映射成用数组表示的虚拟魔方,仿照魔方的移动规律设计并改进了虚拟魔方的加密方式,该方式通过一定的随机步骤移动达到加密置乱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将虚拟魔方扩展到N维,分析了加密效率与加密强度随着维度增加的关系,同时结合主流破解方式,分析魔方加密的抗攻击能力。根据魔方加密的特性,找出魔方加密模型运用到文字加密上的不足,结合椭圆曲线加密算法改进N维魔方加密模型。并且针对汉字是象形文字与以字母为基础的拉丁语系不同的特性,加入伪随机数置乱,提高魔方加密对汉字的加密能力。在此研究基础上给出一个简单的实现,该实现是改进后的魔方加密模型。用该实现与DES算法进行对比试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加密性能和加密效率的总体算法分析。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加密, N维, 魔方, 椭圆, 伪随机第一章 魔方加密算法设计与分析 1 1.1 魔方加密思想 魔方,于20世界70年代末期由匈牙利人Erno Rubik发明,是当时最着名的智力游戏。由3 * 3 * 3个方块组成,在整个魔方的每个小块暴露在外的面上刷有不同的颜色。任意一个3 * 3 * 1的面可以相对于其它面旋转或者扭曲90、180、270度。游戏目标状态是魔方的每一个面颜色调成一致,而任务就是把魔方还原成初始状态。魔方问题相当的复杂,有4.3252 * 1019种不同状态。如果采用魔方来加密的话,一个密钥对应一种状态。理论上密钥空间可以达到4.3252 * 1019 种,假设计算机一秒钟可以尝试255次密码的话,最糟糕的情况需要55.4亿年才能够完全破解。对于普通的个人用户来说,这样的加密强度已经是绰绰有余了,理论上魔方加密算法在个人文件加密上应该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是,现在魔方加密的主要应用是在图像加密方面。 1.1 加密算法的对比与选择 两种加密方法的体制,总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同:管理方面:公钥密码算法只需要较少的资源就可以实现目的,在密钥的分配上,两者之间相差一个指数级别(一个是n一个是n2)。所以私钥密码算法不适应广域网的使用,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不支持数字签名。安全方面:由于公钥密码算法基于未解决的数学难题,在破解上几乎不可能。对于私钥密码算法,到了AES虽说从理论来说是不可能破解的,但从计算机的发展角度来看。公钥更具有优越性。速度上来看:AES的软件实现速度已经达到了每秒数兆或数十兆比特。是公钥的100倍,如果用硬件来实现的话这个比值将扩大到1000倍。 本文来源于: http://www.waibaowang.net/net/1049.html
② 全息防伪的发展
经过数十年发展,激光全息防伪产品也从最初的全息防伪标识逐步升级发展为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全息防伪技术。
(一)第一代全息防伪技术是激光模压全息图像防伪。
全息照相是由美国科学家伯格(MJ·Buerger)在利用X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并与伽柏(D·Gaber)一起建立了全息照相理论:利用双光束干涉原理,令物光和另一个与物光相干的光束(参考光束)产生干涉图样即可把位相“合并”上去,从而用感光底片能同时记录下位相和振幅,就可以获得全息图像。但是,全息照相是根据干涉法原理拍摄的,须用高密度(分辨率)感光底片记录。由于普通光源单色性不好,相干性差,因而全息技术发展缓慢,很难拍出像样的全息图。直到60 年代初激光出现之后,其高亮度、高单色性和高相干度的特性,迅速推动了全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种类的全息图被制作出来,全息理论得到很好的验证,但由于拍摄和再现时的特殊要求,从诞生之日起,就几乎一直被局限在实验室里。
70年代末期,人们发现全息图片具有包括三维信息的表面结构(即纵横交错的干涉条纹),这种结构是可以转移到高密度感光底片等材料上去的。1980年,美国科学家利用压印全息技术,将全息表面结构转移到聚酯薄膜上,从而成功地印制出世界上第一张模压全息图片,这种激光全息图片又称彩虹全息图片,它是通过激光制版,将影像制作在塑料薄膜上,产生五光十色的衍射效果,并使图片具有二维、三维空间感,在普通光线下,隐藏的图像、信息会重现。当光线从某一特定角度照射时,又会出现新的图像。这种模压全息图片可以像印刷一样大批量快速复制,成本较低,且可以与各类印刷品相结合使用。至此,全息摄影向社会应用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由于当时这种模压全息图片的制作技术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只有少数人掌握,于是就被用作防伪标识。其防伪的原理是:
1.在激光全息图片拍摄的整个过程中,如果有一项条件不同(如拍摄彩虹全息的条件),则全息标识的效果就会有差异。
2.这种全息图像的全息信息用普通照相无法拍摄,因而全息图案难以被复制。
第一个应用全息图片作为防伪标识的是JohnnyWalkeWhishy(一种威士忌)。它在泰国应用时,据说销售额增加了45% 左右。
激光模压全息防伪技术传入我国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特别是1990年至1994年期间,全国各地引进生产线上百条,占当时世界生产厂家的一半多。在引进初期,这种防伪技术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伪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激光全息图像制作技术迅速扩散,如今早已被造假者从各个方面攻破,几乎完全失去了防伪的能力。
(二)第二代改进型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
第一代激光全息防伪技术的泛滥,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求改进现有技术。改进后的技术主要有三种:一是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改进全息图像;二是透明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三是反射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
1.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改进全息图像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改进激光全息图像经历了两个发展形态,第一形态是计算机合成全息技术,这种技术是将系列普通二维图像经光学成像后,按照全息图像的成像原理进行处理后记录在一张全息记录材料上,从而形成计算机像素全息图像。观察这种像素全息图像时,可在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三维图像,其图形和色彩都具有异常灵活多变的动态效应,并且不受再现光线方向的限制。第二形态是计算机控制直接曝光技术,与普通全息成像不同,这种技术不需要拍摄对象,所需图形完全由计算机生成,通过计算机控制两束相干光束以像素为单位逐点生成全部图案,对不同点可改变双光束之间的夹角,从而制成具有特殊效果的三维全息图。
2.透明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
普通的激光全息图像一般是用镀铝的聚酯膜经过模压(也可以先用聚酯薄膜经过模压再镀铝)而成,镀铝的作用是增加反射光的强度使再现图像更加明亮。照明光和观察方向都在观察者这一侧,这样的激光彩虹模压全息图是不透明的。透明激光全息图像实际上就是取消了镀铝层,将全息图像直接模压在透明的聚酯薄膜上。1996年我国公安部将透明激光全息图像应用在居民身份证上,将身份证用透明膜整体覆盖,在光线下观察身份证正面时,不但能看清证件内容,还能看到透明膜上显现出来的二维、三维彩虹全息图像(“长城”及“中国”的中英文字样)。
3.反射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
反射激光全息图像成像原理是将入射激光射到透明的全息乳胶介质上,一部分光作为参考光,另一部分透过介质照亮物体,再由物体散射回介质作为物光,物光和参考光相互干涉,在介质内部生成多层干涉条纹面,介质底片经处理后在介质内部生成多层半透明反射面(例如6微米厚的乳胶层里可以有20多个反射面),用白光点光源照射全息图,介质内部生成的多层半透明反射面将光反射回来,迎着反射光可以看到原物的虚像,因而称为反射激光全息图。
(三)第三代加密全息图像防伪技术
加密全息图像是指采用诸如激光阅读、光学微缩、低频光刻、随机干涉条纹、莫尔条纹等等光学图像编码加密技术,对防伪图像进行加密而得到的不可见或变成一些散斑的加密图像.
1.激光阅读
利用光学共轭原理将文字或图像信息存贮在全息图像中。在普通环境下,这些信息不会显现,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人们可借助硫酸纸或白纸看到所存贮的信息。所存贮的信息可以是文字、标识、灰度图像,甚至一篇文章,表现形式也有反射式和透射式两种。
2.光学微缩
将文字信息用光学微缩的方式记录在全息图上,平常肉眼难以辨认,在10倍、甚至100倍放大镜下才可观察到具体内容,一般情况下,中文可缩至0.1mm,英文可缩至0.05mm
3.低频光刻
在全息图上以非干涉方式将预先设计好的条纹花样以缩微的形式直接记录在全息图上,这些花样的条纹密度比普通干涉条纹低10倍在100线/mm左右,直观效果是在全息图上某些部位具有类似金属光泽的衍射花样,若条纹花样是用计算机产生的全息图,则可用激光再现其信息.
4.随机干涉条纹
在制作全息图时引入随机机制,在全息图上记录随机干涉花样,这种花样具有明显的特征,且不可重复,即使同一个人使用同样的工艺在不同的时刻所产生的花样都不相同,因此是一种很好的防伪方式。除静态平面干涉条纹外,当下已发展到动态,立体干涉条纹,仿冒者根本无法复制.
5.莫尔干涉加密
利用莫尔原理,即两套周期性结构的条纹重叠可产生第三套周期结构花样的原理,在其中一套条纹中改变其位相并编码一个图案,这种图案在平时是隐藏的不能分辨,当与另一套周期条纹重叠时图案显现出来.
加密全息图像因其不可见或只显现一片噪光,如没有密钥很难破译,所以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但是因为它在通常环境下无法分辨,因此不具备为普通大众所识别的能力.
(四)第四代激光全息防伪技术
1.组合全息图
组合全息图是将几十甚至几百个不同的二维图像通过几十甚至几百次曝光所记录的全息图。其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类似于平面动态设计,可以拍摄各种花样的平面动态变化图案,二是利用3D软件或借助数码相机,将三维目标的各个侧面及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记录下来,制作四维全息图,即该全息图不仅能够记录和再现物体的三维空间(X,Y,Z)特性,还能记录和再现该三维物体随时间(T)的变化,这是一种防伪性能极高的全息图,与普通2D/3D或真三维全息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①信息量巨大,制作工艺复杂:普通全息防伪标贴往往通过几次曝光就可以完成,而制作四维全息图需要对几十甚至几百帧二维图像进行记录,从而曝光次数是普通全息的几十甚至几百倍,这需要专用的仪器设备及更加精巧的工艺过程才能实现。
②拍摄对像没有限制,拓展了激光全息这一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范围:普通全息记录三维模型需要1:1的模型实体进行拍摄,而四维全息则首先从各个角度采集物体的信息,然后对采集到的二维图像进行合成制作全息图,从而对拍摄的对象没有限制,可以是真人,真物体,甚至是电脑构制的虚幻物体。比例也无需1∶1。
③真彩色四维显示,普通全息标识望尘莫及:传统全息标识只能实现平面层次感,三维全息图也只能表现1:1静物的三维立体特征,且不能还原物体的真色彩。四维全息则不同,在以真彩色反应三维空间物体的同时,还能附载该三维空间随时间的变化,这样的全息标识如同一幅内容丰富的小电视,设计者可在上面尽情挥洒.
2.真三维全息图
全息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实现三维显示,真三维全息图就是利用真实三维雕刻模型制作全息图其防伪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三维模型全息图的拍摄难度比普通2D/3D高很多,尤其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二是即使仿冒者能够制作三维模型全息图,但三维雕刻及拍摄时物体的角度等也会有很大差异,很难成功。因此,这种是一种高防伪性的全息图。
③ 激光全息膜的特点与类型
激光全息标识在包装印刷领域的应用逐年增加,烟、酒、医药、化妆品等产品的包装防伪都离不开激光全息标识
激光全息印刷即激光彩虹全息印刷,是一种利用光学技术的高新印刷工艺。它不仅可以再现原物的主体形象,还可以随观察视线方位的变化,显现原物不同的侧面形状,激光全息图像利用白光衍射光栅的原理,使图像效果多变、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色彩神气、层次明显、生动逼真、信息及技术含量高,激光全息图像的制作和复制技术含量高,需要专业人才,加工工艺复杂,设备昂贵,图像本身具有难以仿制的特点,因此,它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广泛用于防伪领域。目前随着加密全息、三维全息和真彩色全息等高新技术的引入,以及用防揭型和烫印型两种电化铝薄膜制作模压的全息图的推广应用,更加大了激光全息材料的防伪力度。
激光全息材料是一种高新技术的新型材料,在包装和防伪印刷上广泛应用。激光全息膜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有PVC、PET、OPP、BOPP等,品种有激光镀铝膜、激光透明上光膜、激光烫金纸、激光转移纸等系列,颜色有金、银、红、蓝、绿、黑等。激光全息材料将具有良好防伪效果的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与烫印、模压等印刷装饰技术融为一体,使产品在提高整饰装潢效果的同时更增添了防伪性能。此外,激光全息技术还与其它技术结合,产生出诸如激光全息加荧光防伪膜、柔性透明激光全息防伪膜、原子核机密防伪激光全息膜等高新技术的产品,更提高了激光全息膜的质量和防伪效果。
激光全息标识印刷是利用激光全息成像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防伪印刷技术。用一束激光及从这束激光分出的参照光从不同角度照射一个立体模型。模型反射的光线通过一个狭缝形成包含模型全息信息的干涉条纹。将这种干涉条纹记录在感光胶片上,翻制成镍版,然后压制在镀铝薄膜上就可在普通光照下再现模型的全息图案。这就是激光全息印刷的制作原理。第一个激光全息膜标识的使用是威士忌酒,后来这种标识便风靡世界,广泛应用于各种票证、信用卡、产品包装等方面的防伪印刷。
激光全息材料是模压全息技术与光学、化学、机械及真空技术相结合的当代高新技术产品。激光全息模压技术属于一种全息光栅技术,它是利用激光全息原理,将成像物体或多级的印刷设备的材料进行快速复制的全过程。激光全息包装材料的制作技术高,设备精良,工艺复杂,经加工后产品极易破坏,因此它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和观赏价值,并且由此使包装具有很好的防伪效果。激光全息材料拓展了激光模压全息的技术和用途,把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三维全息图像和各种色彩斑斓的全息光栅图案转移到各种塑料薄膜和纸基材料上。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加密全息(利用特殊的光学编码技术在全息图像中进行加密)、三维全息(用特殊的三维物体模型作为目标拍摄的全息图像)和真彩色全息(以高新的技术再现与客观物体颜色一致的图像技术)等新型的激光全息材料的应用,更增添了产品的装潢效果和防伪性能。
④ 真三维构造解释
王咸彬等[7]提出了一种真(全)三维构造解释技术,他们定义真三维构造解释为:以三维可视化主体显示技术为基础,以地质研究对象为目标,从点、线、面、体等多渠道以及数据体的多侧面,全方位解剖三维地震数据体,最终获得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如三维构造模型、三维储层模型等。
2.3.4.1 真三维构造解释的技术手段
1)三维可视化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是贯穿于整个真(全)三维地震解释之中的核心技术,它可使解释者从任意角度观察、分析并解释三维数据体。此外,通过设置光照方向、角度及调整透明度,还可以改善视觉效果,突出目标异常。三维可视化技术不仅能观察数据体的表面特征,而且能透视数据体的内部结构,在构造解释中,应用它可以实时地检查解释错误,以便及时修改,并能显示三维立体构造模型和带透明度的立体构造模型。
2)空间域自动追踪技术:层位拾取是构造解释的基础,过去,人们通常采用抽稀测线的方式,用人工拾取层位,然后将解释结果进行平面线性内插,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层位数据难免有较大误差。空间域自动追踪技术是用地震属性(如相关性、连续性、振幅值大小等)作控制的一种自动追踪技术,通过输入种子点、线或网格,利用这一技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追踪地震反射面、断层及各种目标异常带(体),如河道砂、岩性突变带等。在构造解释中,应用该技术主要是对人工拾取的层位进行加密,实现全层位追踪。目前,它已成为真三维解释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3)相干体技术:三维相干技术是一项正在发展并迅速产生巨大影响的自动化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它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中相邻道之间地震信号的相似/相干性,描述地(岩)层和岩性的横向非均匀/均质性。在构造研究中,应用三维相干技术不仅可以快速地识别出由常规构造解释技术解释出的断层,而且能识别出由常规构造解释难以发现的断层,如雁行式断层、径向断层等。相干技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常规构造解释技术难以反映的断层的细节特征,如断层的扭曲程度、断层附近岩层破裂程度等。三维相干技术具有计算速度快、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及显示直观等特点,对判别断层和地层边界尤为有利。
4)面块切片技术:面块切片不同于普通的水平切片,它由若干个水平切片叠合而成,相当于一个薄的地震数据体。对一个面块切片进行解释,实际上是对一块薄数据体进行解释,是一种局部立体解释技术。各种解释技术都可用于面块切片的解释,除此之外,在面块切片技术中,还可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时间的大小,从颜色的变化去判别地层的倾向,另外它对小断层也比较敏感。一个整的三维数据体的解释,可通过多个面块切片的滚动与拼接来完成。应用该技术进行解释,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是真(全)三维解释的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
2.3.4.2 真(全)三维构造解释流程
图2.19为真(全)三维构造解释工作流程图。
图2.19 真(全)三维构造解释流程图[7]
2.3.4.3 真三维构造解释步骤
在TB某三维工区,王咸彬等[7]首次尝试使用了真(全)三维解释技术,取得了一些解释成果。具体步骤是:
1)利用三维可视化(旋转、光照、透视)技术,针对反射界面、断裂带及地层横向不均匀/不均质带等地质现象所具有的不同特点,通过制作动画电影及不同角度的光照与透视图,从宏观上多侧面、全方位了解工区构造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等背景。
2)快速计算工区三维相干数据体,并借助于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工区构造特征、特别是断层展布规律作进一步认识。断层解释是构造解释的难点之一,在传统构造解释中,很难从一开始就建立断层的空间要领。相干技术的发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断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等特征有全局的了解。
3)利用井孔资料对构造层位进行标定。
4)人工解释抽稀测线,建立种子网,并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实时监控并修改。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入地学应用之前,三维构造解释仍然沿用了二维构造解释的做法,实际上与二维构造解释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在解释过程中难以掌握地震层位和断层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断层和地震层位的接触关系等。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解释,可以在解释过程中实时观察到地震层位的空间变化,特别是断层走向、倾向、倾角的空间变化。
5)利用空间域自动追踪和面块切片技术进行全层位和断层解释。一般来讲,在资料信噪比较高、断层较少的区域应用空间域自动追踪进行全层位解释比较理想,而在小断层较多的区域则通常采用面块切片技术进行全层位和断层解释。在实际解释过程中,这两种技术可以同时进行,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6)将解释结果置于三维空间,借助可视化技术进行检查修改直至满意为止。
7)制作三维立体t0图。通过调整视角和光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地震层位和断层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地震层位和断层的接触关系等。
8)利用速度资料进行变速时深转换,制作三维立体构造图。
2.3.4.4 与常规三维构造解释的比较
选择一个具体层位,分别采用两种解释方法进行解释。从解释结果看,由于该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较高,加之构造不太复杂,两种解释结果差别不大。表2.2为两种解释方法的对比。由表可见,真(全)三维构造解释与常规三维构造解释相比优越性是明显的。
表2.2 真(全)三维构造解释与常规三维构造解释对比[7]
真(全)三维解释技术是一项全新的解释技术,王咸彬等对TB地区解释后,认为真(全)三维解释方法具有解释精度高、速度快、构造细节清楚等特点。它不仅能充分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的信息,而且能将相干数据体用于构造解释之中,而三维可视化技术则能将整个解释过程与解释结果都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真(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它可最大限度地使用全部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
2)它不仅使用了原始地震数据,而且将地震相干数据体用于三维地震解释之中。
3)它可以直观的三维可视化图形方式展示全部解释过程和结果。
4)解释精度大大提高,能精确地分辨出构造细节特征。
⑤ CAD图纸,二维图纸,三维图纸如何加密求推荐一款浙江企业图纸加密软件
CAD图纸加密,二维图纸加密,三维图纸加密,风奥金甲,企业图纸加密,金甲加密软件,专业,专注,可靠!
⑥ 大家好!请教一下大家,ansys怎样对三维模型的某一部分进行网格加密,如下图:
如果是两个体,分网的时候用不同大小的单元尺寸就行了,何必分完后再加密。esize
⑦ 什么是空三加密
空中三角测量是立体摄影测量中,根据少量的野外控制点,在室内进行控制点加密,求得加密点的高程和平面位置的测量方法。
特点是:加密性高,保密性良好。
空中三角测量一般分为两种:模拟空中三角测量即光学机械法空中三角测量;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即俗称的电算加密。
航空摄影测量中利用像片内在的几何特性,在室内加密控制点的方法。即利用连续摄取的具有一定重叠的航摄像片,依据少量野外控制点。
以摄影测量方法建立同实地相应的航线模型或区域网模型,从而获取加密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主要用于测地形图。
⑧ cvv是什么
CVV,即 Card Verification Value,而Mastercard 称作Card Validation Code (CVC)。
VISA CVV和MC CVC都是由卡号、有效期和服务约束代码生成的3位或4位数字,一般写在卡片磁条的2磁道用户自定义数据区里面。CVV和CVC的生成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CVV2是打印在 Visa/MasterCard 卡签名区的一个数字.它位于信用卡号后的3位数字。我们通常在信用卡背面看到的后三位数字,其实是CVV2,并非CVV代码。
技术原理:
1、“Visa验证”服务基于名为 “三维安全”的技术平台上,这种技术的规格和通信协议是采用加密安全连接层协议(SSL)技术加密,这种加密技术现为大多数网上商户所采纳。
2、“Visa验证”服务标志会显示在参与服务的网上商户的网页上,也会在持卡人登记、以及每次网上购物输入个人密码验证时出现。如果选择的购物网站加入了“Visa验证”的购物网站上,就可以享受VISA验证服务,这样的商户是经过VISA确认的安全购物网站。支付时会弹出一个页面,让你输入Password(就是Visa验证码)。这个网页实际上是调取发卡银行的页面(这一点可以从弹出页面上的发卡银行logo进行判断,因为商户是不可能只通过一串信用卡号而判断出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某家银行发行的),由持卡人通过预先与银行约定的“Visa验证”密码来完成与发卡银行之间的身份验证。这个页面其实是由于是持卡人在发卡银行网页上直接进行身份验证,因此不会造成密码被商户截取。验证通过后,发卡银行会发送一条信息给商户,对交易进行授权,持卡人因此可以完成与商户的交易。
3、VISA验证的作用就是,不仅可以验证境外网站的合法性,还可验证持卡人身份,从而降低了境外网上购物被盗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