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习练精要》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习练精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V9AdpQtevsVaMgrbnu73rw
书名: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习练精要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5
页数:135
内容简介:
《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习练精要》内容简介: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拳势紧凑,动作复杂。全书以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为根,承前启后,以柔入刚,顺势接入。《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习练精要》系统地应用图解的方式,使初学者弄清楚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每招每式动作的来龙去脉,了解动作的基本要求,明白每个姿势的要领、角度和比较明显的重心变换。
《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习练精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文字引路,图示说明,视频传授,做到了图文视共进,使读者易学、易仿、易懂、易会。《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习练精要》是太极拳爱好者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也是太极拳培训的最佳教材。
2. 陈式24式太极拳带口令
陈式24式太极拳带口令分别是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基本的动作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基本功有站桩、踢腿、压腿、控腿等,尤其是对于腿部的要求是非常多的。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不像太极拳的种类,是陈王廷集蒋发所授的三丰太极拳与陈式炮捶改编而成的,除了太极拳术之外还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长杆等一些器械工具类的。
太极拳可以防身自卫,还可以锻炼身体,太极拳对人的身体是很有好处的,尤其是老年人,经常练习太极拳有延年益寿的效果。
太极拳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一定要规范自己的动作,尤其是有关节疾病的人,在练习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因为错误的动作会损伤关节。
3.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以下是我整理的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欢迎参考。
特点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1、 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即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行动。
2、 练太极拳好象在做“意识体操”,要始终着重用意,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部表现。
3、 练太极拳要“以气运身”,但是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的如何运行,而要意注于动作之中。
4、 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
5、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与另外七大特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
特点二、 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1、 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的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做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的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放长。
2、 太极拳的掤劲生于弹性,而弹性生于身肢的放长。
3、 含胸要求胸部即不腆出,也不凹进,使胸部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不可误认驼背为拔背,因为背驼就会前胸凹进,这样就会失去前胸的支柱作用。
4、 沉肩的主要作用是使臂部与肩部因下塌而接牢,臂与肩接牢才能使臂生根。
5、 坠肘可使肘部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手臂的螺旋缠丝运动就是以坠肘做中心的。
6、 坠肘与坐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
7、 开胯,屈膝的旋转,就是使腿部放长,用这种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主要表现在膝头的旋转上。当腿部外旋时,腿外侧处于放长而内侧则为收缩。
八门劲别与弹性的掤劲
1、 太极拳要求用意而不用拙力,并不是说用意不用劲。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
2、 八门劲的实质就是一个“掤”劲,其它七种劲别只不过是因为方位和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谓。
3、 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
4、 要练掤劲首先要摧毁人身上原有的硬僵。练习太极拳应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消除鼓劲的阶段(即去掉僵劲),然后是生长新的弹性劲的'阶段。
5、 要练习掤劲关健要领就是从用意着手,使思想上有放长的意思。
6、 在人的身肢放长的情况下,使人精提起而集中,气沉而内敛,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现象,反过来也就是说,只要神聚气敛,就可以引导意识上具有放长的神态,来促使身躯的放长,从而提高弹性和增强掤劲。
特点三、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1、 太极劲不是平面的一个圈,而是立体的螺旋上升。(翻转掌心,旋腕转膀)
2、 拳论中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对立统一的太极劲。
3、 太极拳必须运动如缠丝,或者说运动如抽丝。这两种形象的比方都是说运动的形象如螺旋。
4、 由于掌心的内外翻转,表现出的旋腕转,旋腂转腿,旋腰转背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中旋转曲线,这是太极拳必须做到的要求。
5、 在练习太极拳时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或不得劲处,就可以依据缠丝的不顺遂处挪动一下腰腿,以求得顺遂,就可以使姿势得到纠正。
6、 “云手”一式为双顺转双逆,左右大缠丝的拳式,“白鹤亮翅”是一顺一逆的缠丝,左手是向左、向里、向下的运动(逆缠丝),而右手是向右、向外、向上的运动(顺缠丝)
7、 太极拳各式中的缠丝不外乎“双顺”“双逆”和“一顺一逆”三种组合方式。
8、 无论是顺缠、逆缠,务须一缠到底。所谓“底”就是到达这一拳式表现劲别的落点处,也就是接做下一式的转关处。
特点四、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1、 太极拳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
2、 初学时,动作可以大虚大实,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3、 虚实灵换的核心,在于意气的灵换。同时要在“中土不离位”及内劲中正的情况下来完成。(“中土不离位”就是指人体重心不离开两腿间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
4、 所谓虚,不是全无力量,所谓实,亦非全部占煞,。。。。。太极拳的动力本身就产生于重心偏差的倒换中。
5、 开始学拳时亦采取大虚大实的姿势,如二八之比,随着功夫的熟练,就要转为小虚小实的姿势,如两腿的负重分配比例为四六分。
6、 只有做到“中土不离位”才能前后左右变换而不受阻,若身体偏于一边来进行变换,就必须经过调整才能灵换过来。
7、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其中“上下相随”即指上下手足的虚实分明。
8、 除了迈步时手随足来变换虚实外,大多数皆是足随手来变换虚实。
特点五、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1、 为了在练拳中能做到一动全动,就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而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
2、 所谓贯串劲,不只是主要关节的运动,而应包括连接关节的肌体。
3、 练习太极拳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也就是要求腕关节动的愈小愈好,而脊柱却要求放长并动得要大些。
4、 所谓发劲,是在沉肩坠肘之下,将各种曲蓄的内劲引导着由脊背传递到手臂上再发出去的意思。即所谓“劲由脊发”。
特点六、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1、 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习全趟架子时能够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
2、 一气呵成就是说在习练一趟拳架的过程中,劲路始终不断,波浪式地滔滔起伏不已,没有松口气和意念的分离现象。
3、 手法上,在运劲时凡是遇到一往一复的动作,在往复之间要用折迭弥补其间,使前后两个动作能曲线缓和地联接起来。即“欲上先下,欲前先后”。
4、 步法上,凡遇动步进退时,在它们之间用一个“转换”来弥补其间。
5、 练太极拳一开始就应注意将内意和外神寓于动作之中,毫不间断。
6、 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圆就方之往来。方为开展,圆为紧凑。
7、 太极拳在运劲达到终点时,应把这一拳式规定的劲别表现出来,而要表现出劲别来,就必须在圆行中现出方来,要想在运劲中表现出劲别,就必须有方,即拳论中所说的“只圆无方是滑拳,只方无圆是硬拳”。
8、 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
特点七、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相柔相济运动
1、 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之化为柔软,这是一个较长的时期。
2、 在化僵劲为柔劲的过程中,应尽力求柔,在毫不用力的原则下慢慢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愈不用力,就愈容易发现动作中的缺点。
3、拳谱上讲,练拳要“有心求柔,无意成刚”,所以动作不准用力,全身要松开。这种“松”是有意识的松,它要求由放长身肢来达到。
4、 拳谱中说“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得坚刚之于内”。
5、 刚柔变换,在神气上说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柔,显则刚。
6、 在拳架的姿势上来说,是通过开合表现,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劲到达落点时则表现为刚。
7、 要掌握刚柔相济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力求柔软,二是力求身肢放长,三是做到“柔行气,刚落点”。四是意气风发,即神气应忽隐忽现,心意应不断指挥。
特点八、 快慢相间的运动
1、 初练太极拳时,动作应越慢越好,将动作时间放长。
2、 练习太极拳,只在动作慢了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才有修改的机会。
3、 练习太极拳有快有慢,在每一个拳式中,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而后又转慢,如此周而复始。
4、 太极拳的发劲,就是利用这种加速过程而实现的,把内劲在短距离内发出去的劲路称做“寸劲”。
5、 太极拳规定,凡在转关折迭处应慢,过了转关后运用加速劲向快上运劲,这是演练拳式时的快慢原则。
6、 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渐渐加快,过了方点后再转慢,尽头的落点要快。
以上内容是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的主要内容,在练习架子时不可孤立地对待这些特点,务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逐渐做到符合这些特点。
陈式太极拳18式口诀
第一式:太极起势
第二式:金刚捣碓
第三式:懒扎衣
第四式:六封四闭
第五式:单鞭
第六式:白鹅亮翅
第七式:斜形
第八式: 搂膝
第九式: 拗步
第十式:掩手肱拳
第十一式:高探马
第十二式:左蹬一跟
第十三式:玉女穿梭
第十四式:云手
第十五式:转身双摆莲
第十六式:当头炮
第十七式:金刚捣碓
第十八式:收势
陈式太极拳的生理保健功效
1.陈式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练陈式太极拳时,首先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心无杂念,即要“心静用意”。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终集中在练拳的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练习动作需要“完整一体”,从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与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间接训练作用,从而达到强化大脑的调节目的。
2.陈式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从陈式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各组肌肉、磁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隔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呼吸运动同样也加速静脉的回流。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应,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与淋巴的循环。
3.陈式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陈式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4.陈式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陈式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得良好的。有报道说,老年人锻炼5~30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这样动脉硬化的症状也会大大地减轻。
5.陈式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职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练陈式太极拳是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运动,它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是合乎生理规律的。由此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一种很好的医疗保健运动。所有陈式太极拳的爱好者要多加勤奋练习和积累经验,把陈式太极拳发扬光大。
;4. 沈家桢、顾留馨的《陈式太极拳》需要pdf
这本书里也有很多错误,以及描述不清楚的地方。对着自学是不成的。偶尔拿来参考一下。
这本书原来应该是李经悟写的第一稿,后来被拿去改编的。
5. 谁能提供《陈式太极拳全书》陈正雷着的电子书
给你可以,请采纳答案。不然就不地道了。
6. 陈式二十四式太极拳
二十四式太极拳简化太极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
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全套共四段,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主要动作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棚、捋挤按、单鞭、云手、左右蹬脚、独立穿梭、海底针、闪通臂、搬拦锤等。
7.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24式拳谱
陈式 太极拳 经过不断地发展又有许多新的分支。陈心意混元太极拳也有很多的拳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24式拳谱。欢迎阅读!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24式拳谱
一、 无极起式 二、 金刚捣碓 三、 揽扎衣 四. 六封四闭 五. 单鞭 六、 白鹤亮翅 七、 斜行拗步 八、 提收
九、 前趟拗步 十、 掩手肱捶 十一、披身捶 十二、背折靠 十三、青龙出水 十四、双推手 十五、三换掌 十六、倒卷肱 十七. 退步压肘 十八. 中盘
十九. 闪通背 二十. 击地捶
二十一. 平心捶 二十二. 煞腰压肘 二十三. 当头炮 二十四. 收势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48式拳谱1.起式 子 11.披身捶 21.击地捶 31.穿心肘 41.连珠炮 2.金刚捣碓 12.背折靠 22.翻身二起脚 32.摆脚跌岔 42.白猿献果 3.揽扎衣 13.青龙出水 23.兽头 33.金鸡独立 43.雀地龙 4.六封四闭 14双推手 24.旋风脚 34.十字摆莲 44.上步七星 5.单鞭 15.三换掌 25.右蹬脚 35.指裆捶 45.退步跨虎 6.白鹤亮翅 16.肘底捶 26.小擒打 36.野马分鬃 46.煞腰压肘 7.斜行拗步 17.倒卷肱 27.抱头推山 37.运手 47.当头炮 8.提收式 18.退步压肘 28.前后招 38.高探马 48.收式 9.前膛拗步 19.中盘式 29.双震脚 39.左右擦脚 10.掩手肱拳 20.闪通臂 30.玉女穿梭 40.左蹬脚
陈式太极拳的主要招式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
陈氏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亦有新、老架之别。 其它 套路还包括器械和对练等等。
老架式
此二套路属大架系列,为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家传的拳架中所 总结 与编排的。老架以缠丝为轴心,贯穿于整个套路。古朴而无花架势。一路拳以柔为主。主要练习并建立起陈氏太极拳的功底。因此也有人称一路拳为基础拳,练功拳。有了一定的一路拳功底,再近一步学习二路拳。二路拳,亦称炮捶,以刚为主。尤其突出太极八门劲的四隅劲:采、列、肘、靠。有了一路拳的松,二路拳的松活弹抖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小架式
此套路原被称为新架。在陈发科所编之套路流传之后,此套路逐称为小架。小架为陈氏十四世陈有本所创。此套路除去劲发于外的动作,把劲路涵于套路当中,蓄而待发。整套拳打起来温文尔雅,有儒者之风范。
新架式
此二套路属大架系列,为陈氏十七世陈发科由老架编排而成,经其子陈照奎定型为新架。新架尤其突出缠丝螺旋的动作。在套路上以松活弹抖,节节贯穿,胸腰运化,转关折叠等特点独树一帜。
太极剑
陈氏太极也包含了许多器械套路,主要包括:单剑、双剑、单刀、双刀、双锏、抢、大刀、杆等等。陈氏太极剑实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陈氏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原理,对陈氏太极剑也同样试用。
陈氏太极剑的的传统套路共五十八个动作,剑法多样,有劈、刺、撩、挂;点、崩、云、架;穿、提、扫、抹;带、斩、截、托等。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以身带剑,灵活多变;运动路线缠绵曲折,风格别致,有很高的强身健体的价值。
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陈氏第九世传人陈王庭创造陈式太极拳特点有,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相结合,综合百家拳术之长。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其核心就在于"自缠"。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练好太极拳的主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