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5Ai5dwbWYv0XjqEswXbU9w
书名: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㈡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pdf
㈢ 《人类传播理论》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人类传播理论
作者:斯蒂芬·李特约翰
译者:史安斌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9-1
页数:447
内容简介:我不止一次地发现具备一定背景知识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特别欣赏本书的明白晓畅。……第七版仍然坚持了高标准的读者定位。本书不是写级那些对传播理论一无所知的入门者。虽然我可以把本书的写作“降低”到这种最基础的层次,但那些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更需要一本传播学理论进行概观式介绍的教科书。这本《人类传播理论》旨在为这些学生提供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帮助他们完成本科的专业学习,为他们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林林总总的传播学着述中,这部《人类传播理论》堪称上乘之作。本书自1987年第一版问世,迄今为止已经出到第七版,对传播学这门二战后兴起的新学科来说,一部学术着作能连续25年高居“排行榜”,其地位与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㈣ 《游戏人、Q方法与传播学威廉·斯蒂芬森的传播游戏理论研究》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游戏人、Q方法与传播学》(宗益祥)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ycRfl9DqX0ynK1rjLsMdFA
书名:游戏人、Q方法与传播学
作者:宗益祥
豆瓣评分:7.1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3
页数:318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外传播学界研究英裔美国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威廉·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1902-1989)的传播游戏理论的首部专着。全书充分建立在对大量一手英文文献的文本解读基础上,首次从总体上揭示了传播研究“密苏里学派(Missouri School)”的灵魂人物斯蒂芬森的生活世界与思想流变。本书强调将传播游戏理论置于更加广阔的中西文化史的视界当中进行总体透视,据此将传播游戏理论提炼与发挥为一种立足自由人性的传播文化理论;从Q方法论的诞生背景、科学哲学、技术操作以及它与主流R方法之间的特性差异入手,本书初步展开了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操作主观性”研究方法的细致探究;本书尤其倡导要不断激活“传播学的想象力”,并在切实反思传播思想史及其范式革命问题的基础上,最终将传播游戏理论指认为一种真正走向人性与科学互补整合的科学人本主义传播范式。全书涌现着一种永葆开放的理论与方法气质,切入了近年来传播学界诸多理论热点、疑点和难点,通篇逻辑清晰而文字晓畅,非常值得学界与业界诸君品评。
作者简介:
宗益祥,男。
㈤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4mMUNJu_E9jD1fGToT1qog
㈥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传播理论》(赛佛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QmL5MVvPblVri0ExFRE7Lg
书名:传播理论
作者:赛佛林
译者:郭镇之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1
页数:386
内容简介: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是较早引进中国的介绍传播理论的经典性译着,由美国着名传播学者沃纳.J.赛佛林(Werner J.Severin)博士与小詹姆土·W.卡德博士(James WTankard,Jr)合着,国内着名传播学者郭镇之主译。
有几家出版社推出过该书的不同版本。我社此次推出的是该书的最新版第五版,与之前的版本改动较大。这也是两位传播学大家共同推出的最后一版了,小詹姆士·W.坦卡德博士在与癌症搏斗五年之后,已于2005年8月去世。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为国内各新闻传播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使用最多的权威性教材。也可作为新闻从业者和相关人员的自学读物。
作者简介:
沃纳•J.赛佛林(werner J.sevenin)博士是第一位到中国的富布莱特新闻学者。他于1984到1985年受邀来华工作。他在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并到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做讲座。他共七次到九个亚洲国家旅行,其中到中国两次。沃纳•J.赛佛林在密苏里新闻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职业媒介经验包括在欧洲当摄影记者的七年,其后在美国的一家日报、一家国际通讯社和一个全国性画报社工作。除了合着《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之外,他还在《新闻和大众传播季刊》、《广播与电子媒介学刊》和《音频视频传播评论》上发表过学术文章。
㈦ 《文化传播学通论》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文化传播学通论》(周鸿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zMUzpjK05InD6VbAMAdCQw
书名:文化传播学通论
作者:周鸿铎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8
页数:289
内容简介:
文化传播学是应用传播学核心学科之一,它从文化和文化传播的基础和背景出发,运用比较法,详细分析了物质文化传播、精神文化传播的具体内容及其策略,同时分析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应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案例分析的手段,阐述了文化传播的技巧,介绍了可供借鉴的诸多经验。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学生的教材,同时也是本学科研究人员和教师以及媒体经营者的重要参考书。
㈧ 《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宣传》(刘海龙)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Obt5m-w-EkpuS4urq46_AA
书名:宣传
作者:刘海龙
豆瓣评分:9.2
出版社: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页数:388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宣传概念的历史,也是宣传观念的历史。为了回答什么是宣传、它为什么会存在、大众为什么会容忍宣传等问题,本书追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美国20世纪初宣传与民主的争论、俄国革命的宣传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观念、二十世纪后期的新宣传等宣传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国民党及共产党宣传观念的建立、知识分子与宣传、1949年之后中国宣传观念的变迁等问题。本书以理性中立的笔调,详细描述了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宣传观念和话语的交锋,展示了一幅国家与个人、控制与自由、思想与身体等观念相互冲突的全景图像。本书提出的问题值得每个深受宣传影响的中国人思考。
作者简介:
刘海龙,传播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堡传播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和传播思想史。着有《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现代媒体总论》(合着);译着:《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㈨ 《大众传播模式论》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丹尼斯·麦奎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iy_pPR_UueJLOMIYPK-waQ
书名:大众传播模式论
作者:[英]丹尼斯·麦奎尔
译者:祝建华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0年1月
页数:143
内容简介:
《大众传播模式论》最适合用“经典”来评价了。这本薄薄的册子很轻松地通过述评传播学研究历史上的一些“模式”就把一系列重要的传播理论概括出来,并勾勒了一副完整的图景。除此以外,它还把“模式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凸现出来,使其深入人心。这本书可以给你很多东西,对每个模式的述评包括补充与批评意见,恰好能够让你脱离出原理论作者的窠臼,从外部来看看该模式。
作者简介:
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着名传播学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麦奎尔曾经就读于牛津大学,获得历史学学位,后在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担任教授或客座教授,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长达二十多年。
丹尼斯·麦奎尔在传播学领域有着漫长而辉煌的研究经历。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出版了十几本着作,广泛涉及传播研究的诸多领域。主要着作有:《迈向大众传播社会学》(Towards a Soci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s,1971)、《传播学》(Communication,1975)、《大众传播研究模式论》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1982)、《大众传播理论》(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1983)、《媒介行为》(Media Performance,1992)、《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1997)、《媒介政策》(Media Policy,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