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周髀算经pdf

周髀算经pdf

发布时间:2022-08-30 13:03:42

Ⅰ 有星相学的经典书籍有那些

我发的这些应该算是网络上能收集到的最多最全的天文、星相、历法类的所有古籍资料,网络上基本上很难找到,

我只告诉你这类天文星相类的书籍均出自 古籍阁 且都是pdf高清电子版的星相书籍,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哦

天文星相书籍目录: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着撰者》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

《御制历象考成表 (清)允禄》《授时历故 (清)黄宗义撰》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月令粹编(清)秦嘉谟》

《月令解 (宋)张虙》《浑盖通宪图说 (明)李之藻》《玉烛宝典(隋)杜台卿》

《璇玑遗述 (清)揭暄撰》《神道大编历宗通仪 (明)周述学撰》

《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

《钦定仪象考成》《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着撰者》《钦定天文正义 不着撰者》

《清史天文志》《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

《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圣寿万年历 (明)朱载堉》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天文秘旨 不着撰者》

《天文精义赋 (元)岳熙载撰》《天经或问 (清)游艺》

《天象源委 (清)张永祚辑》《定历玉衡 (清)张雍敬撰》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着撰者》《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着撰者》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

《大统历注 不着撰者》《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

《观象玩占》《通雅·天文》《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隋书·律历志》《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一-卷二》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全史日至源流 (清)许伯政》

《六经天文编 (宋)王应麟》《历代长术辑要 (清)汪曰桢撰》

《历学假如 (清)黄宗义 姜希辙撰》《开元占经(唐)瞿昙悉达》

《御制历象考成 (清)圣祖仁皇帝》《御制历象考成后编 (清)干隆》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恒星星座书.苏菲》《授时历议》

《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晋书·律历志》

《步天歌(影印版)》《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

《玉烛宝典》《甘石星经》《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

Ⅱ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中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一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

本篇共收录了415册古代影印珍版资料,可以说是目前网络上最全的古代天文、历法大合集资料,收集这篇四百多册的资料非常不容易
过程不必细说,也收集整理了这类古代影印版的天文书籍很多年了,目前整理的这些可以说是我能搜到的最全的天文历法类最多最全的书了
部分内容截图:

目录
│ 《清史天文志》稿本01.pdf
│ 《清史天文志》稿本02.pdf
│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pdf
│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着撰者.pdf
│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pdf
│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着撰者.pdf
│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pdf
│ 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pdf
│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pdf
│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着撰者.pdf
│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pdf
│ 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pdf
│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pdf
│ 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pdf
│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pdf
│ 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pdf
│ 大清时宪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pdf
│ 大统历注 不着撰者.pdf
│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pdf
│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pdf
│ 恒星星座书.苏菲.pdf
│ 授时历议.pdf
│ 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pdf
│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pdf
│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pdf
│ 晋书·律历志.pdf
│ 步天歌(影印版).pdf
│ 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pdf
│ 玉烛宝典.pdf
│ 甘石星经.pdf
│ 目录树.bat
│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pdf
│ 观象玩占.pdf
│ 通雅·天文.pdf
│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上).pdf
│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下).pdf
│ 隋书·律历志.pdf

├─七政推步 (明)贝琳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一-卷二.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三-卷四.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五.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六-卷七.pdf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一.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七.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三.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二.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五.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八.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六.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四.pdf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一.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三.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二.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五.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六.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四.pdf

Ⅲ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的书籍

│天文略明 蔡汝楠撰.pdf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pdf
│恒星星座书.苏菲.pdf
│授时历议.pdf
│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pdf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pdf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pdf
│晋书·律历志.pdf
│步天歌(影印版).pdf
│民历铺注解惑(德)汤若望撰.pdf


├─历学假如 (清)黄宗义 姜希辙撰
│ 历学假如 (清)黄宗义 姜希辙撰-一.pdf
│ 历学假如 (清)黄宗义 姜希辙撰-二.pdf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一-卷二.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七.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三-卷五.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三十-三十一.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三十九.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三十二-三十三.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三十六-三十八.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三十四-三十五.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九.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二十一.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二十三-二十四.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二十二.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二十五.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二十八-二十九.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二十六-二十七.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五十-五十一.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五十七.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五十三.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五十九-卷六十.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五十二.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五十五.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五十八.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五十六.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五十四.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八.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六.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十.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十一.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十七-十八.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十九-二十.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十二-十三.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十五-十六.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十四.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四十.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四十一-四十二.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四十七.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四十三.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四十八.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四十六.pdf
│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卷四十四-四十五.pdf

├─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
│ 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卷上.pdf
│ 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卷下.pdf

├─圣寿万年历 (明)朱载堉
│ 圣寿万年历 (明)朱载堉-卷二-卷三.pdf
│ 圣寿万年历 (明)朱载堉-卷四-卷五.pdf
│ 圣寿万年历 (明)朱载堉-卷首-卷一.pdf

├─大统历志 (清)梅文鼎
│ 大统历志 (清)梅文鼎卷一-卷二.pdf
│ 大统历志 (清)梅文鼎卷七-卷八.pdf
│ 大统历志 (清)梅文鼎卷三-卷四.pdf
│ 大统历志 (清)梅文鼎卷五-卷六.pdf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
│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一.pdf
│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七.pdf
│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三.pdf
│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九.pdf
│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二.pdf
│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五.pdf
│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八.pdf
│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六.pdf
│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十.pdf
│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十一.pdf
│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四.pdf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
│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一.pdf
│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三.pdf
│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二.pdf
│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五.pdf
│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六.pdf
│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四.pdf

Ⅳ 推荐一本星象学的书

1、中国古代天文星象学的入门书:《步天歌》
步天歌
东方七宿:

角两星南北正直着,中有平道上天田,总是黑星两相连。别有一乌名进贤,平道右畔独渊然。最上三星周鼎形,角下天门左平星,双双横于库楼上。库楼十星屈曲明,楼中五柱十五星,三三相似如鼎形。其中四星别名衡,南门楼外两星横。

亢四星恰如弯弓状,大角一星直上明,折威七子亢下横。大角左右摄提星,三三相似如鼎形。折威下左顿顽星,两个斜安黄色精。顽下二星号阳门,色若顿顽直下存。

氐四星似斗测量米,天乳氐上黑一星,世人不识称无名。一个招摇梗河上,梗河横列三星状,帝席三黑河之西。亢池六星近摄提,氐下众星骑官出,骑官之众二十七,三三相连十欠一。阵车氐下骑官次,骑官下三车骑位。天辐两星立阵旁,将军阵里振威霜。

房四星直下主明堂,键闭一黄斜向上,钩钤两个近其旁。罚有三星直键上,两咸夹罚似房状,房西一星号为日,从官两个日下出。

心三星中央色最深,下有积卒共十二,三三相聚心下是。

尾九星如钩苍龙尾,下头五点号龟星,尾上天江四横是,尾东一个名傅说,傅说东畔一鱼子,尾西一室是神宫,所以列在后妃中。

箕四星形状如簸箕,箕下三星名木杵,其前一黑是糠皮。

北方七宿:

斗六星其状似北斗,魁上建星三相对,天弁建上三三九。斗下圆安十四星,虽然名鳖贯索形。天鸡建背双黑星,天龠柄前八黄精,狗国四方鸡下生,天渊十星鳖东边,更有两狗斗魁前,农家丈人斗下眠,天渊十黄狗色玄。

牛六星近在河岸头,头上虽然有两角,腹下从来欠一脚。牛下九黑是天田,田下三三九坎连,牛上直建三河鼓,鼓上三星号织女。左旗右旗各九星,河鼓两畔右边明。更有四黄名天桴,河鼓直下如连珠。罗堰三乌牛东居,渐台四星似口形。辇道东足连五丁。辇道渐台在何许?欲得见时近织女。

女四星如箕主嫁娶,十二诸国在下陈。先从越国向东论,东西两周次二秦,雍州南下双雁门,代国向西一晋伸,韩魏各一晋北轮,楚之一国魏西屯,楚城南畔独燕军,燕西一郡是齐邻,齐北两邑平原君,欲知郑在越下存,十六黄星细区分。五个离珠女上星,败瓜珠上瓠瓜生,两个各五瓠瓜明。天津九个弹弓形,两星入牛河中横。四个奚仲天津上,七个仲侧扶筐星。

虚上下各一如连珠,命禄危非虚上呈,虚危之下哭泣星。哭泣双双下垒城,天垒团圆十三星。败臼四星城下横,臼西三个离瑜明。(注:命禄危非,即司命、司禄、司危、司非)

危三星不直旧先知,危上五黑号人星,人畔三四杵臼形,人上七乌号车府,府上天钩九黄晶,钩上五鸦字造父。危下四星号坟墓,墓下四星斜虚梁,十个天钱梁下黄。墓旁两星能盖屋,身着黑衣危下宿。

室两星上有离宫出,绕室三双有六星。下头六个雷电形,垒壁阵次十二星,十二两头大似井,阵下分布羽林军,四十五卒三为群。军西西下多难论,仔细历历看区分:三粒黄金名𫓧铖,一颗真珠北落门,门东八魁九个子,门西一宿天纲是。电旁两星土公吏,腾蛇室上二十二。

壁两星下头是霹雳,霹雳五星横着行,云雨次之口四方。壁上天厩十圆黄,𫓧锧五星羽林旁,土公两黑壁下藏。

西方七宿:


腰细头尖似破鞋 一十六星绕鞋生 外屏七乌奎下横 屏下七个天溷明
司空右畔土之精 奎上一宿军南门 河中六个阁道形 附路一星道傍明
五个吐花王良星 良星近上一策名 天策天溷与天屏 一十五星皆不明


三星不匀近一颗 左更右更乌夹娄 天仓六个楼下头 天庾三星仓东脚
娄上十一将军侯


三星鼎足河之次 天廪胃下斜四星 天囷十三如乙形 河中八星名大陵
陵北九个天船名 陵中积尸一个星 积水船中一黑精


七星一聚实不少 阿西月东各一星 月下五黄天阴名 阴下六乌刍槁营
营南十六天苑形 河里六星名卷舌 舌中黑点天谗星 砺石舌旁斜四丁


恰似爪叉八星出 附耳毕股一星光 天街两星毕背旁 天节耳下八乌幢
毕上横列六诸王 王下四皂天高星 节下团圆九州城 毕口斜对五车口
车有三柱任纵横 车中五个天潢精 潢畔咸池三黑星 天关一星车脚边
参旗九个参车间 旗下十三乌天园 九游天园参脚边


三星相近作参蕊 觜上座旗直指天 尊卑之位九相连 司怪曲立座旗边
四鸦大近井钺前


总有七星觜相侵 两肩双足三为心 伐星三小足里深 玉井四星右足阴
屏星两扇井南襟 军井四星屏上吟 左足下四天厕临 厕下一物天屎沉

南方七宿:

井宿
八星横列河中净,一星名钺井边安,两河各三南北正,
天樽三星井上头。樽上横列五诸侯,侯上北河西积水,
欲觅积薪东畔是,钺下四星名水府,水位东边四星序。
四渎横列南河里,南河下头是军市,军市团圆十三星,
中有一个野鸡精。孙子丈人市下列,各立两星从东说,
阙丘两个南河东,邱下一狼光蓬茸。左畔九个弯弧弓,
一矢拟射顽狼胸,有个老人南极中,春秋出入寿无穷。

鬼宿
四星册方似木柜,中央白者积尸气,鬼上四星是爟位,
天狗七星鬼下是,外厨六间柳星次,天社六个弧东倚,
社东一星名天纪。

柳宿
八星曲头垂似柳,近上三星号为酒,宴享大酺五星守。

星宿
七星如钩柳下生,星上十七轩辕形,轩辕东头四内平,
平下三个名天相,相下稷星横五灵。

张宿
六星似轸在星傍,张下只是有天庙,十四之星册四方,
长垣少微虽向上,数星欹在太微傍,太尊一星直上黄。

翼宿
二十二星太难识,上五下五横着行,中心六个恰似张,
更有六星在何许?三三相连张畔附,必若不能分处所,
更请向前看记取,五个黑星翼下头,欲知名字是东瓯。

轸宿
四星似张翼相近,中央一个长沙子,左辖右辖附两星,
军门两黄近翼是。门下四个土司空,门东七乌青邱子,
青邱之下名器府,器府之星三十二。以上便为太微宫,
黄道向上看取是。

三垣
紫微宫
中元北极紫微宫 , 北 极 五 星 在 其 中 , 大 帝 之 座 第 二 珠 ,
第三之星庶子居 , 第 一 号 曰 为 太 子 , 四 为 后 宫 五 天 枢 ,
左右四星是四辅 , 天 乙 太 乙 当 门 路 。 左 枢 右 枢 夹 南 门 ,
两面营卫一十五 , 东 藩 左 枢 连 上 宰 , 少 宰 上 辅 次 少 辅 ,
上卫少卫次上丞 , 后 门 东 边 大 赞 府 。 西 藩 右 枢 次 少 尉 ,
上辅少辅四相视 , 上 卫 少 卫 七 少 丞 , 以 次 却 向 前 门 数 。
阴德门星两黄聚 , 尚 书 以 次 其 位 五 , 女 史 柱 史 各 一 户 ,
御女四星五天柱 。 大 理 两 星 阴 德 边 , 勾 陈 尾 指 北 极 巅 ,
六甲六星勾陈前 , 天 皇 独 在 勾 陈 里 , 五 帝 内 座 后 门 间 。
华盖并杠十六星 , 杠 作 柄 象 华 盖 形 , 盖 上 连 连 九 个 星 ,
名曰传舍如连丁 , 垣 外 左 右 各 六 珠 , 右 是 内 阶 左 天 厨 ,
阶前八星名八谷 , 厨 下 五 个 天 棓 宿 。 天 床 六 星 左 枢 右 ,
内厨两星右枢对 , 文 昌 斗 上 半 月 形 , 稀 疏 分 明 六 个 星 。
文昌之下曰三公 , 太 尊 只 向 三 公 明 , 天 牢 六 星 太 尊 边 ,
太阳之守四势前 。 一 个 宰 相 太 阳 侧 , 更 有 三 公 向 西 偏 ,
即是玄戈一星圆 , 天 理 四 星 斗 里 暗 , 辅 星 近 着 开 阳 淡 。
北斗之宿七星明 , 第 一 主 帝 名 枢 精 , 第 二 第 三 璇 玑 是 ,
第四名权第五衡 , 开 阳 摇 光 六 七 名 , 摇 光 左 三 天 枪 明 。

太 微 宫
上 元 天 庭 太 微 宫 , 昭 昭 列 象 布 苍 穹 , 端 门 只 是 门 之 中 ,
左 右 执 法 门 西 东 。 门 左 皂 衣 一 谒 者 , 以 次 即 是 乌 三 公 ,
三 黑 九 卿 公 背 旁 , 五 黑 诸 侯 卿 后 行 。 四 个 门 西 主 轩 屏 ,
五 帝 内 座 于 中 正 , 幸 臣 太 子 并 从 官 , 乌 列 帝 后 从 东 定 。
郎 将 虎 贲 居 左 右 , 常 陈 郎 位 居 其 后 , 常 陈 七 星 不 相 误 ,
郎 位 陈 东 一 十 五 。 两 面 宫 垣 十 星 布 , 左 右 执 法 是 其 数 ,
宫 外 明 堂 布 政 宫 , 三 个 灵 台 候 云 雨 。 少 微 四 星 西 北 隅 ,
长 垣 双 双 微 西 居 , 北 门 西 外 接 三 台 , 与 垣 相 对 无 兵 灾 。

天 市 宫
下 元 一 宫 名 天 市 , 两 扇 垣 墙 二 十 二 , 当 门 六 角 黑 市 楼 ,
门 左 两 星 是 车 肆 , 两 个 宗 正 四 宗 人 , 宗 星 一 双 亦 依 次 ,
帛 度 两 星 屠 肆 前 , 候 星 还 在 帝 座 边 。 帝 座 一 星 常 光 明 ,
四 个 微 茫 宦 者 星 , 以 次 两 星 名 列 肆 , 斗 斛 帝 前 依 其 次 ,
斗 是 五 星 斛 是 四 , 垣 北 九 个 贯 索 星 , 索 口 横 者 七 公 成 ,
天 纪 恰 似 七 公 形 , 数 着 分 明 多 两 星 。 纪 北 三 星 名 女 床 ,
此 坐 还 依 织 女 傍 , 三 元 之 像 无 相 侵 , 二 十 八 宿 随 其 阴 ,
水 火 木 土 与 并 金 , 以 次 别 有 五 行 吟 。 河 中 河 间 晋 郑 周 ,
秦 连 巴 蜀 细 搜 求 , 十 一 星 属 十 一 国 , 梁 楚 韩 邦 在 尽 头 ,
魏 赵 九 河 与 中 山 , 齐 越 吴 徐 东 海 间 , 燕 连 南 海 尽 属 宋 ,
请 君 熟 记 有 何 难 。

2、开元占经(这本就比较深入一点了)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天文学明着。本书的全名是《大唐开元占经》,作者是瞿昙悉达,成书时间约在718~726年之间。唐朝以后,《开元占经》一度失传,所幸在明末又被人发现,才得以流传。本书共120卷,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天文、历法资料和纬书,还介绍了16种历法有关纪年、章率等基本数据。在书中,各种物异和天文星象等方面的术语很多。本书在天文史上很有研究价值。

《开元占经》,一名《大唐开元占经》,清人又或名《唐开元占经》,是唐代瞿昙悉达主编的一部天文学着作。

瞿昙悉达祖籍印度,其先世由印度迁居中国。关于他本人的生平史料传世很少。在《开元占经》卷一中记载,唐睿宗景云二年(711),瞿昙悉达奉敕作为主持人,参加修复北魏晁崇所造铁浑仪的工作,并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完成。在《旧唐书·天文志》中又记载有,瞿昙悉达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奉敕翻译印度历法《九执历》。这部历法后来被录入了《开元占经》,至于瞿昙悉达何时编撰《开元占经》,史无明文。但据今人薄树人考证,瞿昙悉达大概在开元二年二月之后奉敕编撰《开元占经》的,至于编成时间,则不会早晚于开元十二年。

《开元占经》全书共一二�卷,其中前二卷是集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关于宇宙理论的论述;卷三至卷九集录了古代名家有关天体的状况、运动、各种天文现象等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有关的星占术文献;卷九十一至卷一�二集录了有关各种气象的星占术文献;卷一�三主要抄录了唐代李淳风撰的《麟德历经》;卷一�四讲算法,《九执历》就录在这一卷内;卷一�五集录了从先秦古六历到唐代神龙历为止共二十九种历法的一些最基本的数据,卷一�六至卷一一�则是讲星图,不过书中并没有图象,而是用文字介绍今测恒星位置与旧星图所载之不同;卷一一一至卷一二�是集录古代各种有关草木鸟兽、人鬼器物等等的星占术文献。

那么,《开元占经》究竟有多少内容值得我们珍视呢?简而言之,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开元占经》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关于恒星位置观测的记录。在卷六十至卷六十三有关二十八宿星占和卷六十五至卷六十八有关石氏中、外官星中总共给出了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其中有六颗星的数据在今传各本中已佚失)。这种赤道坐标和现代天文学上所使用的赤道坐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一百二十一颗星的坐标构成了一份我国最古老的星表,研究者名之为“石氏星表”。

(二)《开元占经》中保存了可能是世界最早木星卫星的肉眼观测记录。在卷二十三有关岁星(木星的古代名称)占中有一段甘氏的论述:“单于之岁,岁星在子。与虚、危晨出夕入。其状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是谓同盟。”意思是说,在单于岁那年,木星运动到了这一天区,早、晚和虚、危二宿共升共落。这时的木星看上去又大又亮,而在它的边上仿佛有一颗小的红色的星,这个现象称之为“同盟”。甘氏的这个发现是在公元前364年,这比伽利略在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之后,才发现木星卫星早了近两千年。

(三)《开元占经》保存了石氏、甘氏和王咸三家星官的原来面目。星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恒星命名形式。一个星官是一个恒星组合,其中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颗,多到数十颗。一组星起一个名字,如北斗(七颗星)、牵牛(六颗星)、天官(一颗星)、羽林军(四十五颗星)等等。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有许多流派,大部分流派都有自己的星官体系,彼此略有差异。三国时代时有吴国的一位太史令陈单曾把古代主要的三家官体系——石氏、甘氏和王咸的,并同存异,组成一个二八三个星官包含一四**颗星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被后世接受,成为中国传统的恒星命名系统。由于陈单综合的成功,反使原来的三家星官逐渐不为世人所知。全赖《开元占经》保存了原来三家各自的组成情况,才使后人得以知晓这三家星官的原貌,从而为中国星名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开元占经》中有很高科学水平的关于日蚀现象的论述。卷九中录有西汉天文学家刘向的论断:“日蚀者,月往蔽之。”这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日食发生的原因。同卷中还引有与刘向同时代的一位星占家京房对古代日食观测方法的记述:“日之将蚀,……置盆水庭中,平旦至暮视之。”这段记述表明,当时已发明了预报日食的方法,但在时刻计算上还比较粗疏,因此,耐心的天文学家借助了一盆水使观测者专注的目光从长时间向上仰视刺目的太阳光本身转变为自然微俯观测刺目程度较低的水中太阳像,从而可以大大减轻观测者的痛苦和疲劳。这个观测方法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观测日食的能力和质量。此外,《开元占经》还集录了日全食时人们看到的太阳外层的一些有关现象,如日珥和日冕。

(五)《开元占经》记述了大量古代天文学家有关宇宙结构和运动的认识,而且其中有一些是仅见于此书的。如后秦天文学家姜岌诉《浑天论参难》,梁武帝在长春殿召集群臣讨论天文、星象的记载,以及祖恒对姜岌的批评等等。这些论述在《开元占经》之外迄今尚未发现影迹。还有些论述在别的古书中虽也有所记载,但是《开元占经》所录却更为详尽。如对祖恒的《浑天论》、陆绩的《浑天象说》等的记载都较《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等所记为详。所以,集中记述宇宙理论的《开元占经》卷一、卷二,乃是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史的学者所必读之书。

(六)《开元占经》卷一�三主要介绍了《麟德历经》。《麟德历》是初唐天文学家李淳风所编。该历继承了隋代刘焯《皇极历》的成就,并在天文数据和一些数学计算方面又有许多进步。它是我国历法史上一部重要的着作。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记述,但这二书所载错讹特多,且互有差异。因此瞿昙悉达所录的《麟德历经》对于《麟德历》的整理研究工作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七)《开元占经》卷一�四中记录了印度的数码,提出了“�”的符号。这是中印数学交流史上的一段重要资料。

(八)《开元占经》卷一�四中还主要记载了《九执历》术文。《九执历》是一部印度历法。九执是指日、月、五星这七个天体和罗�、计都二颗“隐星”,罗�、计都实际上并不是星,而是天球上月亮轨道与太阳轨道相交的两个交点。印度天文学家中把它们看作“隐星”)。《九执历》原来面目如何,已无可考。《开元占经》所载主要是有关日、月运动和日、月食预报的计算方法。印度天文学曾经受到希腊天文学的影响,在计算天体运动时采用了黄道坐标系和几何学方法,和中国之采用赤道坐标系及代数方法大不相同。《九执历》中的基本天文数据中有若干较之中国略有逊色,但其方法和概念也有许多长处。例如,中国古代历法中一直没有分辨出太阳运动的近地点和冬至点、远地点和夏至点的区别,而《九执历》则定出远地点在夏至点之前十度,这是符合当时天文实际的。又如,中国古代历法中不考虑日、月和地球之间直线距离的远近变化问题,所以在日、月食的计算中是有局限,《九执历》则有推算月亮视直径大小变化的方法,较中国古代历法有所进步。此外,《九执历》中引进了三角学里的正弦函数算法和正弦函数表,这在中国古代数学中也是一个新事物。总之,《九执历》的传入乃是中国与印度科学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而这件大事的价值都只有《开元占经》才能为我们提供评价的具体依据。

(九)《开元占经》记录的古代历法基本数据对《二十四史》中的有关记载有所补充。《二十四史》中有多部史书辟有“历志”或“律历志”卷,记载有关时代所用历法的种种情况,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历法留下来的记载很少,而《开元占经》卷一�五“古今历积年及草率”中所记有不少可为史书资料作补充。例如,晋代北凉地方行用的赵匪攵《玄始历》是一部重要的历法。它首先改革了古代历法中十九年里安排七个闰月的规律,创立了六��年中安排二二一个闰月的新规律,由此促进了古代历法中朔望月和回归年时间长度数据的精确性的提高。可是这个历法在古书中记载极少。只有《开元占经》中记述了这个历法的一些基本天文数据,才使我们对它有所了解。又如汉代太初历以前有所谓古六历,后人只知它们都是一种四分历,但它们的历元是哪一年,却仅见于《开元占经》。此外,还有隋代刘孝孙的历法,张容的《开皇历》等,在《开元占经》中都有可以补充《隋书·律历志》中所载的资料。

(十)《开元占经》中保存了大量已失传的古代文献资料。据初步统计,《开元占经》中摘录有现已失传的古代天文学和星占学着作共约七十七种,纬书共约八十二种。这些佚书在其他古籍中间或已有记载,但完全不如《开元占经》丰富。如有关纬书,明代曾有一位学者孙珏从许多唐宋古籍中辑录出一部纬书辑佚集,题为《古微书》。然而,自《开元占经》重新发现后,清朝人所辑的《玉函山房辑佚书》等所辑纬书篇幅超出了《古微书》好几倍。至于天文学和星占学的着作,则还没有人全面重新辑佚过。此外,《开元占经》中还摘有若干现已佚失的经学、史学和兵家着作。总之,可以说,《开元占经》作为保存古代文献的着作来说,称得上是一座宝库。

除了以上十项之外,如果用不同科学学科来检验,肯定还可以发掘出新的令人惊异的科学内容。总之,《开元占经》的科学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开元占经》自撰成以后,传世极少。这是因为书是一部以星占术为主的书,宣扬天命论的本身及笃信迷信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视为高度的机密,生怕有人拿其中的话,结合天上的天象,来“妖言惑众”,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本书在唐、宋时代就流传极少。宋以后即无记载,当已失传。甚至连明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无藏本。直到明神万历四十四年(1616),安徽歙县有叫程明善的学者,因给古佛像布施装金,而在佛腹中发现了一部抄本。当今传世较广的是道光年间的恒德堂刻版巾箱本。近年来,台北出版了文渊阁藏本《四库全书》影印本。中国书店也于一九八九年出版影印本。

3、与开元占经齐名的还有以下:
唐代学者李淳风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占星大家,其着作《乙巳占》则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占星学典籍.但李淳风本人实际上是一位天文学家,在天文仪器制作、历法修订、天文着作编撰乃至数学、气象学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乙巳占》本身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也具有极高价值.

《灵台秘苑》原是北周庾季才撰,据《隋书·经籍志》载,共有一百二十卷,现在见到的只有二十卷,北宋王安礼等人重修。书中有三百四十五颗恒星的赤道坐标值,是我国现存第二份星表,它的观测年代是北宋仁宗皇佑年间(公元1049年到1053年),这对研究宋代的恒星观测很有帮助。

Ⅳ 古代天文和地理方面的书籍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当时丰富的天文学记载资料
汉朝古墓里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彗星图
西汉的《周髀算经》,算天地结构、太阳视轨道大小、周天里数、北极璇玑的方法
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详细的地理学资料 介绍国内地理资源,地理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的书籍
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天文历法 回归年的精密计算为世界第一
明朝末年的《徐霞客游记》,除了很详细的地理知识外,还包含各地的风土人情
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近代史中国认识世界的着作 全方位介绍各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状况。
此外,《二十四史》中有十几卷介绍天文地理的着作。

Ⅵ 求中国古代天文学书籍


├─钦定仪象考成
│ 钦定仪象考成-01_钦定仪象考成_卷首上.pdf
│ 钦定仪象考成-02_钦定仪象考成_卷首下.pdf
│ 钦定仪象考成-03_钦定仪象考成_卷一至卷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04_钦定仪象考成_卷四至卷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05_钦定仪象考成_卷七至卷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06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至卷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07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三至卷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08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七至卷十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09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至卷二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10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11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12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七至卷三十.pdf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一.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七.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八.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一.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四.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四.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一.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七.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三.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九.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十.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十一.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十七.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十三.pdf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一.pdf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二.pdf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一.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七.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三.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九.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五.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八.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六.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一.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三.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四.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四.pdf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一.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三.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二.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五.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四.pdf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一.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三.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二.pdf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一-卷二.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三-卷四.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五.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八-卷九.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六-卷七.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十.pdf

Ⅶ 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书

中国大网络全书-天文卷

Ⅷ 关于天文类的书籍

中国古代天文学大系一套,目前我看过古代《天文学思想》《古代星占学》《古代历法史》这三本。非醉心于此者绕道,非十年之功难见一隅。推荐《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全十册很不错。《基础天文学》《通俗天文学》《行星与恒星》《天文爱好者手册》天文爱好者杂志,《天文学新概论》这些都强烈推荐

不过讲真没必要一下上那么深的,《天文学史话》,入门很好用,用心看一天就能看完。
还有一些比较偏门的,《中国占星术的世界》桥本敬造。也是小册子级别,但是对于系统了解肯定不够。
学差不多了有精力再去读什么二十四史的天文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历书或者律历志之类的内容含有很多天文内容。别光看天文志。天文志以记录和占卜为主。后来加入仪器天象之类的……


有些古代天文类的的书籍在 古籍阁 差不多都能找到PDF格式电子版,还有很多国外图书馆藏的地天文书籍


还有些古代的天文书籍也非常不错,非常值得参考

古代天文书籍推荐目录如下:

《民历铺注解惑》《玉烛宝典》《甘石星经》《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

《嚣嚣子历镜 (清)》《四时气候集解【明】》《步天歌(影印版)》《清史天文志》

《地球图说 (法)》《观象玩占》《通雅·天文》《春秋日食辨正(清)》

《历象本要 (清)》《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古周髀算经 (汉)》

《全史日至源流 (清)》《历算全书 (清) 》 《周髀算经 (汉)》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六经天文编 (宋) 》《乙巳占 (唐)》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宋)》《隋书·律历志》

《宣西通 (清)》《恒星星座书》《授时历议》《推春秋日食法 (清)》

《天文略》《晋书·律历志》《三才实义天集 (清)》《唐月令注全一册》

Ⅸ 四部备要的子部

周秦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补遗一卷) (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 FB.59:9.264(1)
孔丛子(七卷释文一卷) (汉)孔鲋撰 FB.59:9.264(2)
孙子十家注(十三卷叙录一卷遗说一卷) (宋)吉天保辑 FB.59:9.265
吴子(二卷) (战国)吴起撰 FB.59:9.266(1)
司马法(三卷) (春秋)司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评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龄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遗文一卷) (战国)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 FB.59:9.268(1)
商君书(五卷附考一卷) (战国)商鞅撰、(清)严可均校 FB.59:9.268(2)
邓析子(一卷) (春秋)邓析撰 FB.59:9.268(3)
韩非子(二十卷识误三卷) (战国)韩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战国)墨翟撰、(清)毕沅校注 FB.59:9.270(2)
鬼谷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录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复校 FB.59:9.271(1)
公孙龙子(一卷) (春秋)公孙龙撰、(宋)谢希深注 FB.59:9.271(2)
尸子(二卷) (战国)尸佼撰、(清)孙星衍辑 FB.59:9.271(3)
鹖冠子(三卷) (宋)陆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孙星衍校 FB.59:9.271(5)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经(二卷音义一卷) (春秋)李耳撰、(晋)王弼注 FB.59:9.273(1)
关尹子(一卷) (战国)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战国)列御寇撰、(晋)张湛注 FB.59:9.273(3)
庄子(十卷) (战国)庄周撰、(晋)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辛钘撰、(清)钱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缵义(十二卷) (元)杜道坚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别下斋补刻宋本第六卷) (唐)马总辑 FB.59:9.275(3)
儒家
扬子法言(十三卷音义一卷) (汉)扬雄撰、(唐)李轨注 FB.59:9.276(1)
新语(二卷) (汉)陆贾撰 FB.59:9.276(2)
新书(十卷) (汉)贾谊撰、(清)卢文弨校 FB.59:9.276(3)
盐铁论(十卷校勘小识一卷) (汉)桓宽撰、王先谦撰校勘小识 FB.59:9.276(4)
论衡(三十卷) (汉)王充撰 FB.59:9.277
潜夫论(十卷)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 FB.59:9.278(1)
桓子新论(一卷) (汉)桓谭撰、(清)孙冯翼辑 FB.59:9.278(2)
申鉴(五卷) (汉)荀悦撰、(明)黄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志(三卷) (魏)刘邵撰、(北魏)刘曌? FB.59:9.279(2)
中说(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访录(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书(一卷) (宋)周敦颐撰 FB.59:9.279(5)
二程全书(六种) (宋)程颐、(宋)程颢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 (宋)朱熹辑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 (宋)朱熹辑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颐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 (宋)程颐撰 FB.59:9.280(4)
伊川易传(四卷) (宋)程颐撰 FB.59:9.281(1)
伊川经说(八卷) (宋)程颐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杨时订定 FB.59:9.281(3)
张子全书(十五卷) (宋)张载撰、(宋)朱熹注释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目录二卷) (宋)朱熹着 FB.59:9.283-289
陆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陆九渊撰、(清)李绂评点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传习录(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论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录(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别录(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录续编(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谱(三卷附录二卷) (明)钱德洪编、(明)王畿辑附录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纪(一卷附录一卷) (明)钱德洪,(明)王畿辑 FB.59:9.292(4)
五种遗规(十六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294
养正遗规(二卷补编一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1)
训俗遗规(四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2)
从政遗规(二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1)
教女遗规(三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2)
在官法戒录(四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3)
小学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陈选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辑 FB.59:9.295(2)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吕祖谦撰 FB.59:9.295(3)
宋元学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师说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300-301
国朝学案小识(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鉴撰 FB.59:9.302
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国朝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风俗通义(十卷) (汉)应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晋)崔豹撰 FB.59:9.303(5)
中华古今注(三卷) (晋)马缟撰 FB.59:9.303(6)
困学纪闻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 (清)顾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 (清)钱大昕撰 FB.59:9.309
东塾读书记(二十五卷) (清)陈澧撰 FB.59:9.310
农家
齐民要术(十卷) (北魏)贾思勰撰 FB.59:9.311(1)
农桑辑要(七卷) (元)司农司撰 FB.59:9.311(2)
蚕事要略(一卷) (清)张行孚撰 FB.59:9.311(3)
医家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唐)启玄子注、(宋)林亿等校正 FB.59:9.312(1)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 (宋)刘温舒原本 FB.59:9.312(2)
难经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辑 FB.59:9.313(1)
本草经(三卷)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 FB.59:9.313(2)
注解伤寒论(十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编 FB.59:9.314
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算法术数
周髀算经(二卷音义一卷) (汉)赵爽注、(北周)甄鸾述 FB.59:9.316(1)
历代长术辑要(十卷古今推步诸术考二卷) (清)汪曰桢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汉)焦赣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马光撰 FB.59:9.317(2)
皇极经世书绪言(八卷卷首一卷杂着一卷) (宋)邵康节撰 FB.59:9.318
杂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晋)葛洪撰 FB.59:9.320
颜氏家训(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补正一卷注补并重校一卷) (北齐)颜之推着 FB.59:9.321
小说家
博物志(十卷) (晋)张华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说新语(三卷)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 FB.59:9.322(2)
续世说(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释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释僧佑撰 FB.59:9.323
广弘明集(四十卷) (唐)释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宋)朱熹撰、(清)钱熙祚校 FB.59:9.326(1)
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孙撰 FB.59:9.326(2)

阅读全文

与周髀算经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数控车床子程序编程 浏览:103
floydwarshall算法 浏览:713
丢失微信app怎么找 浏览:248
php能写前端吗 浏览:3
服务器如何更改raid模式 浏览:82
方舟服务器怎么导出来 浏览:606
手机显示服务器异常什么鬼 浏览:377
新闻服务器的网址是什么 浏览:669
程序员年底招人 浏览:319
广发app怎么查房贷 浏览:860
安卓手机怎么下薯仔 浏览:921
只有一个app显示网络异常怎么回事 浏览:988
解压玩具是水宝宝 浏览:817
压缩机保护怎么解决 浏览:944
单片机简易电子时钟 浏览:402
pdf影印版 浏览:689
单片机的中断技术 浏览:626
表格加密才能打开 浏览:39
多态可以提高编译可靠性吗 浏览:599
拼好魔方的app怎么下载 浏览: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