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复杂美入选欧盟专利局《区块链专利报告》专利申请数位列全球前十
33复杂美区块链申请专利数再获国际肯定,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之一“欧洲专利局”(European Patent Office)于2018年12月4日在荷兰海牙区块链专利会议上发布《区块链专利报告》,在全球企业区块链申请专利数排行榜中,复杂美位列第十,申请专利数36项。
在《区块链专利报告》中,共有四家中国企业入选,除了复杂美,还包括阿里巴巴、京东方和中国联通,复杂美是唯一的初创企业,说明复杂美的创新能量已和大公司并驾齐驱,被欧洲专利局肯定。
复杂美于2014 年申请第一个区块链发明专利:钱包找回功能,并在2018年初获得授权,2015年研发出多重签名、POS手机轻钱包;2015年11月受政府官方邀请演示区块链票据交易所。复杂美目前已累计申请接近200项区块链发明专利,其中有3项已经获得授权,39项已公开,全球排名前10。复杂美已授权的专利包括可预告钱包支付或找回的加密货币钱包、区块链上的投票及CA证书的管理方法等。
欧洲专利局(EPO)是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之一,和美国专利商标局、日本特许厅、韩国特许厅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并列,欧洲专利局(EPO)是根据欧洲专利公约,于1977年10月7日正式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欧洲地区的专利审批工作。
专局目前有38个成员国,覆盖了整个欧盟地区及欧盟以外的10个国家,早期19个国家为: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摩纳哥、荷兰、葡萄牙、瑞典、瑞士、西班牙、英国、塞浦路斯、芬兰。该局的工作地点分布在德国的慕尼黑、荷兰的海牙、奥地利的维也纳以及德国的柏林四个城市。该局机构的主体部分及多数工作人员集中在慕尼黑和海牙,慕尼黑有1830人,海牙有1681人。
欧洲专利局是世界上实力最强、最现代化的专利局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专利文献资源,先进的专利信息检索系统和丰富的专利审查、申诉及法律研究方面的经验。
复杂美成立于2008年,现有200多名员工,总部设于杭州,在南京和上海设有分部,公司曾荣获2016年中国区块链十强榜单、2017年度中国区块链行业先进集体奖。2017年9月,“复杂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成为首批通过中国信通院-可信区块链预测试产品,公司联合研发的“美的金融区块链票据交易平台”被评为可信区块链-金融类优秀应用案例。
复杂美已为海航海平线、电力巨头和电器巨头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正式上线区块链项目,其他合作单位包括小米、京东、微软、华为、人民电器、浙商国际、上海 汽车 、杭州互联网法院等等。
现拥有完全自主研发的Chain 33区块链底层技术,供应链应收账款转让(企业白条)、商品上链、积分、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加区块链溯源、存证、钱包、区块链交易所等成熟产品。
② 为什么说微软是垄断企业
微软垄断案是一段时间以来在IT 界、法律界甚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的一个案子。一方面微软公司无疑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IT 公司;另一方面无论该案的终审判决结果如何,对已经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反垄断法《谢尔曼法》、微软公司以及美国IT 产业来说都将是一种考验。
1. 案由
该案主要源于Internet 浏览器之争。Netscape(网景)公司通过推出强大的
Navigator 网络浏览器而一举成名。而原本控制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微软公司则针
对Navigator 推出了自己的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IE),并且将IE 与其操作系统
Windows95 捆绑在一起进行销售;进而微软公司还要求PC 制造商在购买Windows
操作系统的时候不准去掉Windows 软件包中的IE,否则就不准将Windows 卖给该
PC 厂商。美国司法部(DOJ)反托拉斯分部因此在1997 年10 月20 日指控微软公
司利用它的影响力抑制来自于Netscape 公司潜在的竞争,从而违反了美国的反垄
断法。
2. 法律程序
根据美国的司法体系,法院分为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共三级。地区法院接受诉讼,进行审理和判决。判决宣布后,原被告双方均有权利向上诉法院提出上诉。同时对于一审判决只有提出延缓执行的请求并且被驳回后,才能向上诉法院提出上诉。对于提出上诉的案件,上诉法院在对地区法院的判决进行审理后将做出裁决。原被告双方如有不服,还可继续上诉到最高法院。通常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审理时间都在1 年左右。同时在垄断案的审理中,可以以案件将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为由越过上诉法院,直接送到最高法院审理,以便缩短审理时间和减少上述影响,此时最高法院的审理时间也会缩短至5~6 个月。
就微软垄断案而言,该案一审由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法院进行审理,一审法官是联邦地区法院Thomas Penfield Jackson(汤姆斯·杰克逊)。2000 年6 月7 日杰克逊法官对该案做出了微软公司败诉的一审判决,下令该公司停止在Windows95的销售中捆绑IE 浏览器的行为,并且命令微软分裂成两个公司:一个负责操作系统业务,另一个公司负责其它业务。微软随后提出了延缓执行的请求。6 月13日,微软因延缓执行被驳回而向上诉法院提出了上诉,上诉法院接受了微软的上诉申请,但上诉法院同时表示,如果最高法院直接受理此案,上诉法院的审理将自动终止。而美国司法部则担心夜长梦多,要求将案子直接交由最高法院审理。杰克逊法官于6 月20 日采纳了美国司法部的意见,将此案送交了最高法院,同时还将对微软在商业行为上的限制处罚推迟到了9 月5 日。由于美国最高法院每年6 月底至9 月底休庭,最快会在今年10 月开庭后审理此案,因此最终判决有可能在明年3~4 月做出。
3. 审理过程
3.1 起诉
1995 年美国司法部曾经与微软就监管该公司的市场行为达成过一项协议,在该反垄断协议中微软同意在2001 年以前,其操作系统许可证的授权不得包含使用其它微软软件的条件。而1996 年, Netscape 公司就向DOJ 投诉微软将其IE 浏览器与Windows 操作系统捆绑销售。随后包括康柏、Gateway2000 和Micron Electronics 在内的OEM 厂商也向美国司法部提供证据控诉微软强迫这些PC 生产厂商必须预装其IE 浏览器软件,将之作为预装Windows95 前提条件的霸道行径。另外微软公司还将IE4.0 与Windows98 操作系统融为了一体,这样一来由于超过85%的PC 使用的是微软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其IE 将随着Windows 很快占据浏览器市场。
由此美国司法部于1997 年10 月20 日向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院对微软公司提出了诉讼,指控微软违反了与政府在1995 年所达成的谅解协议,其IE 捆绑操作系统的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要求微软设法消除用户桌面上的浏览器标志,并且将对微软处以每日100 万美元的罚款。对微软提出相同诉讼的还有美国的20 个州(后来有一个州退出)。
3.2 上诉法院否决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官杰克逊对微软发出禁止令的请求
1997 年12 月,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官杰克逊发布了一项临时命令,禁止微软将Windows95 与IE 浏览器捆绑。而1998 年6 月23 日,美国上诉法院否定了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的判决,驳回了禁止Windows 95 与Explorer 搭售的强制令。各州政府本来寻求在1998 年6 月25 日前对Microsoft 发出禁止令,这样一来结果微软的Windows98 操作系统得以在6 月25 日顺利上市,而且没有进行任何的修正,其中IE 浏览器与Windows98 结合在了一起。
3.3 开庭
1998 年10 月19 日,跨世纪大案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开审,微软与美国政府在法庭上开始了交锋。双方的律师都是阵容豪华,堪称第一流的律师团,双方律师面前放着的都是几千页的文件。就连大厅里坐着的观众也都是通常以“亿”来计算金钱的信息巨头们。
为了使审判能够顺利进行,杰克逊法官规定每一方只能有12 名直接证人和2 名辩护人出庭。政府的证人的名单包括:网景公司总裁James Barksdale,Java 创始人、Sun Microsysterms 总裁JamesGosling 和Apple 高级副总裁Avadis Tevanian等。微软公司也派遣9 名官员和CEO 前往法庭作证。
法庭辩论开始。原告出语直中要害,指责被告采取的行为是垄断行为;一贯叱咤风云的微软这次则摆出受害者的面目,表示自己只是在完善和提高产品,并非是要控制整个世界。原告诘问被告为何要将IE 集成到操作系统中?微软则辩护说,将浏览器集成到Windows 98 中是为消费者和软件开发者带来了方便,这种行为非但没有阻碍竞争,而且是促进了竞争。”原告列举微软利用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赚取高额利润,其利润大约是美国其他公司平均利润的5 倍以上,从长远观点来看不符合国家、消费者、竞争者的利益;被告则一再强调对高技术采取干涉将会损害整个的新经济。
在开审之前,比尔·盖茨在有微软产品的主要买主参加的Gartner 集团ITExpo’98 论坛上,当回答如何面对开庭的案子时面对约5000 名公司信息技术经理说:“微软公司是在为创新的权利进行辩护。”
3.4 杰克逊法官公布事实认定书
1999 年11 月5 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汤姆斯·杰克逊就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公司触犯反垄断法一案公布了长达207 页的事实认定书。应该说,事实认定书的公布仅意味着这场官司又进展了一步。认定书认定:微软在PC 操作系统领域占据了垄断地位,并且利用这种垄断力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打击竞争对手。其中列举了微软公司“垄断”市场的3 条“罪状”:
(1) 操作系统独占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2) 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该市场;
(3) 没有可替代Windows 的商业操作系统。
3.5 一审判决
2000 年6 月7 日这一天将载入史册,当天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杰克逊对微软涉嫌垄断一案做出了拆分微软的一审判决。杰克逊法官判决微软公司败诉,下令该公司停止在Windows95 的销售中捆绑IE 浏览器的行为,不允许把捆绑IE 作为Windows95 许可协议的一个前提条件。不过法官拒绝了司法部对微软每日100万美元的罚款请求。
4. 各方的反应
4.1 微软公司
总裁比尔·盖茨发誓要为对微软的指控而战,并且抱怨政府不懂软件制造业是怎么工作的。他认为,微软的宗旨是让Windows 变得更好,让PC 伴随着Windows 的每一个新版本更容易使用;是人们需要使用PC 来访问Internet,因此微软才在Windows 里提供了浏览器,并且将Internet 浏览器作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如果微软不将与Internet 相关的特征加到Windows 中,并且快速地分发更新版本的Windows,那么将对用户造成损害。
4.2 美国司法部
美国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官员解释说,美国的反垄断法并不禁止由于一家公司的天才形成的市场垄断,但是禁止利用一种产品的垄断地位去强行推广另一种产品。虽然微软说IE 和Windows 是“集成在一起”的产品,但二者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产品。有消息透露,美国司法部还将对微软的其他市场行为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微软对苹果的投资。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司法部已经在针对微软所采取的法律行动中花费了1330 万美元。其中正在审理中的微软反垄断案大约花费700 万美元。
4.3 其他公司
微软垄断案的一审裁决作出后,不消说Netscape、Sun、Oracle 这些微软的老“仇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就连新对手——与Windows 操作系统竞争对手Linux 操作系统的厂商们(如RedHat)也连声叫好。许多即便与微软有合作关系的小公司显然也对微软的锐气受挫感到高兴。
Netscape:Netscape 员工在加州总部所在地举办了庆祝会。该公司认为即使一审判决的胜利是暂时的,对于Netscape 也非同寻常。
PC 厂商:一审裁决对PC 制造商的正常业务好象并未带来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价格,因为IE 作为Windows95 的一部分是免费赠送的,而使用NetscapeNavigator 则要收取5 至10 美元的授权费。分析家指出,PC 制造商将继续把IE 装入计算机中,因为他们不愿做任何触犯微软的事情。据Dell 计算机公司发言人指出,它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Windows95 和IE4.0;IBM 则在商用计算机上将继续使用Navigator,而在PC 上将从IE 和Navigator 中作出选择。
微软盟友:令微软心酸的是,此次向美国司法部作证的,居然是Compaq、Gateway2000、Micron 这三家微软的盟友。他们都向司法部出证了微软是如何强迫
他们购买Windows95 时一定要安装IE4.0 的细节,其中包括大量往来的电子邮件、
合同和其他文件。例如在Compaq 向司法部提供的双方往来信件中显示,微软的一
位副总裁曾明确表示如果Compaq 不以书面形式保证原封不动地安装IE,微软就
停止向它出售Windows95。Gateway2000 和Micron 也都向司法部提供了类似的证
词和证据。
5. 与IBM 反垄断案的比较
微软公司此次里程碑式的反垄断案让人们不由得想起了80 年代IBM 与美国司法部打的那场长达13 年的反托拉斯官司,并且关注微软会不会遭受与IBM 在过去那场官司中相同的痛苦经历。
IBM 反垄断案的经过是:1969 年1 月,美国政府开始对IBM 进行彻底的反垄断调查,并且试图将其分裂成几个小公司。在此案审理的关键6 年中,也就是从1975 年到1980 年, IBM 公司曾经召集了974 名证人,一次就雇佣了多达200 名律师,并且阅读了多达10.44 万页的法院文本。此次调查在80 年代初计算业的未来从大型机转向PC 时不得不偃旗息鼓,政府在1982 年彻底放弃了这次劳民伤财的调查,而IBM PC 也代替了“深蓝”大型机成为了市场上新的统治力量。尽管如此,慑于司法部的注意力,IBM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不遗余力地避免产生垄断的形象。其结果导致在80 年代中期IBM 的情形一泻千里,公司开始了几乎长达十年之久的财政滑坡。
这两起案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发生在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中。而IBM 的案例生动地表现出了僵硬的司法行为与私人企业发展速度之间巨大的差异,同时IBM 在试图分裂公司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同样的,微软公司也宁愿政府采取其它的惩罚措施,宁可纠正某些行为,也想要避免在根本上改变公司的结构。但是6 月10 日法官还宣布将微软公司分裂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两场官司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所处的政治环境,而这对微软公司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专家们认为象政府随便放弃对IBM 起诉这样的情形几乎不可能再发生在微软公司的身上了,这是由于在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美国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变化是优待大型的企业,而这与当前形势相反,目前美国政府比较支持小公司,因此很注意保持自由竞争的环境。
尽管对于微软公司案件的结果目前还很难预测,但是许多专家还是认为该案件也会将这位软件巨人拖上5 年甚至更久,直到计算时代形势的改变使政府不再担忧为止。专家们指出,在洗碗机和闹钟都能够接入Internet 的这个后PC 时代,微软公司在PC 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可能就不会再显得穷凶极恶了。分析家们甚至担心微软公司在无线方面的策略相比诺基亚这样的无线巨人来说还远不够老练,因此当人们不再采用桌面电脑而是采用蜂窝电话来上网时,微软这家软件公司的统治地位就将逐渐丧失。
6.案件所带来的思考
6.1 美国反垄断法面临新考验
与有着100 多年历史的美国反垄断法相比,IT 业的历史要短得多。但IT 业发展之快、应用面之广、对社会的影响之大,则是其它行业无法企及的。事实上,从1998 年5 月这场官司开始到现在也不过一年半,但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IT 产业就发生了很多变化。那么,历史悠久的反垄断法在变化莫测的今天能否依然“放之四海而皆准”呢?事实上美国的反垄断法并不是铁面无私的,在已了结的垄断重案中涉及IT 企业的案例过半,比例过大。而为什么民用飞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的波音公司能够顺利地兼并麦道公司,兼并后的公司在美国民用飞机市场的占有率远远超出了反垄断的底线呢?道理很简单,波音面对的是欧洲空中客车公司,而IT 业反垄断涉及的都是美国国内的企业,一切都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难怪人们要担心:高技术业过去在没有美国政府的指导下,日新月异地快速成长,政府的干预行动最终会不会伤害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6.2 政府的作用
迄今为止,美国的高技术部门大体上是可以自由竞争的,极少规章制度。高技术的游戏规则与传统不同:首先,高技术市场的利润率正逐渐提高而不是降低,市场欢迎较小公司在某些专业方面的垄断;其次对高技术而言关键问题是创新,创新才是当今推动美国走在欧、日前头的引擎。因此政府应当正确对待垄断,以保证每家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6.3 因特网的反垄断
Internet 是开放而平等的,在诞生之初它就以信息共享为己任,在气质上跟微软截然相反。Internet 为全球各公司创造了一个平等、公平的竞争场所。不论公司大小,通过网络都处在全球的竞争之中。事实是Internet 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兴公司,它们使通信业实现非联合化,从而有力地提高了自由选择、自由竞争的水平。虽然微软涉足Internet,不仅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但是由于微软在Internet 这个本应当开放而平等的领域里有垄断的行为,从而使得其他公司的日子很不好过,对此政府就不得不站出来站出来主持公道。所以此案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对Internet 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6.4 对我国的启示
微软垄断案的最终结果谁也无法预料,因此现在谈论此案对中国软件市场的影响还为时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在软件产业与法制环境之间问题上有益的启发,因为软件产业的发展与健全法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目前国内软件市场突出的问题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制约中国软件业成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国内十年来没有解决的盗版现象。因此最迫切的需求还不是反垄断法方面的问题,而是法律如何保护软件知识产权问题,从而让软件开发厂商不再受盗版困扰。
其次中国软件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的问题,即如何上规模的问题。美国政府反垄断,是因为垄断企业将会压制其他企业革新的创造力,从而阻碍产业的发展。中国所面临的形势与美国不同,中国软件企业还跟在国外的身后,尚未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体制,也根本没有上规模。
另外,反垄断立法的发展对现阶段国内软件产业发展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入世”临近,信息产品零关税只是时间问题。届时除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外,还需要通过反垄断方面的立法来充分保护市场完全开放下的中国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如果说我们的IT 产业是如何上规模而不是反垄断,纯粹对国内企业来讲的确如此;但是在国内市场上,目前最为活跃的恰恰不是我们自己的企业。因此反垄断立法对我们来说同样具有意义,不管是谁,如果它在市场上形成了垄断或者事实上的垄断,从而阻碍了技术的创新,它就应该成为反垄断的对象。
综述:
在微软的这个案子中,美国司法部长说得很明白,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扶持
Netscape 或其他任一与微软在浏览器软件上竞争的厂商,也不是要扶持Sun 或任一
与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竞争的厂商,只是为了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公平竞争是
美国商业的精神。对于公平竞争的保护,也是微软反垄断案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启
示。
附:微软垄断案大事记
1990 年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微软将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捆绑销售,涉嫌
违反竞争的市场行为进行调查。
1993 年
·FTC 结束调查。美国司法部(DOJ)开始接管这一调查。
1994 年
·微软与DOJ 就监管微软的市场行为达成一项协议,微软同意在2001 年以
前,操作系统许可证的授权不得包含使用其它微软软件的条件。
1995 年
·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Stanley Sporkin 拒绝签署1994 年达成的协议,他认
为此项协议做得还不够。美国上诉法院推翻了Sporkin 的决定。
·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批准了1994 年的这项协议。
·DOJ 表示将继续进行调查。
1996 年
·Netscape 公司向DOJ 投诉,称微软使用不公平和非竞争的手段发展其IE 浏
览器。Netscape 还指控微软向不装Navigator 的计算机制造商在Windows95 软件上
提供3 美元的折扣,微软否认了这一指控。
1997 年
·德克萨斯州开始就微软在Internet 上的商业行为正式进行反垄断调查。随后
马萨诸塞州也开始了类似的调查。
·10 月,DOJ 认为微软违反了1995 年法院的命令。如果微软继续违反的话,
DOJ 要求法院对微软课以每天100 万美元的罚金。
·12 月,杰克逊法官发布一项临时命令,禁止微软将Windows95 与IE 浏览器
捆绑。
1998 年
·5 月18 日,美国司法部及19 个州以违反《反垄断法》为由对微软提出起
诉,指控微软利用垄断地位阻止Netscape 潜在的竞争。
·6 月,联邦上诉法院推翻了杰克逊法官在1997 年底发布的命令。上诉法院认
为微软将IE 与Windows98 结合并不违法。
·8 月29 日,美国司法部正式就微软掠夺性的、垄断性的商业行为对其提出指
控。指控包括微软强迫芯片制造商Intel 排斥其竞争对手Netscape 的软件;微软公
司操纵其Windows 操作系统使之无法与竞争对手的操作系统共存;微软试图与苹
果公司瓜分音频-视频市场。
·10 月,微软涉嫌垄断案正式立案。
·10 月19 日,微软反垄断案正式开庭。Netscape 首席执行官Jim Barksdale 出
庭作证。
·10 月27 日,美司法部出示了上百件证物。AOL 的证人首次出现法庭,表示
AOL 选择微软的IE 作为浏览器是迫于微软公司的巨大诱惑。同一天,苹果公司证
人出庭,提供了微软有意制作Bug 干扰QuickTime 的证词。
·11 月8 日,微软垄断案开庭第三周焦点转向了软件“Bug”,微软首次在法庭
上占据上风。苹果公司的证人Tevanian 公开承认没有能够证明微软有意制作Bug
干扰QuickTime 的证据。
·11 月13 日美司法部提出新的证词,认为微软捆绑IE 并非一种改进。
·11 月23 日,AOL 与Netscape 可能合并的消息成为微软反托拉斯案的争论焦
点。
·11 月24 日,微软对外界发表言论,针对它的反托拉斯讼案应该结束。声称
两个主要竞争对手AOL 和Netscape 公司将合并,这使得政府对微软的有关诉讼已
毫无意义。
·12 月2 日,微软官司进入第7 个星期,Sun 公司的证人同时也是Java 发明
人、Sun 副总裁James Gosling 首次亮相法庭。
1999 年
·3 月,杰克逊要求双方达成协议。
·4 月初,微软内部传出消息,将利用反垄断案的几周休息时间与政府达成和
解协议。面对微软提出和解,政府反应冷淡。
·4 月27 日,IBM 高级官员公开表示,微软曾向IBM 作出拒绝提供Windows
的威胁,并表示将出庭作证。
·4 月28 日,超过10,000 页的关键证词被法庭公布于众。
·6 月1 日,法庭调查开始,微软案件重新开庭。
·6 月8 日,微软垄断案重新开庭审理一周,IBM 公司Garry NOrris 作为控方
最新证人出庭。
·8 月16 日,微软向外界宣称,在对该诉讼案中所作的为期76 天的调查取
证,已经充分证明消费者在微软和网景公司的浏览器竞争中得到了实惠。原告方美
国司法部和19 个州则表示,已有足够证词和证据表明微软在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领域使用了垄断行为。
·8 月27 日,美国政府对微软公司总裁的证词提出质疑,他们向法庭提交了包
括Gates 在1995 年中期写过的一些备忘录在内的一些文件。
·11 月,杰克逊法官指定上诉法院法官里乍得·波斯纳为调停人,在微软与政
府之间寻求庭外和解。
·11 月5 日美国时间18 时30 分,美国联邦法官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正
式公布了长达207 页的“调查报告”,认定微软垄断行为存在。
·11 月9 日,美国19 个州总检察长表示,不论下任总统或司法部长是谁,若
必要的话19 个州政府将把这起划时代的诉讼案提交最高法院审理。
2000 年
·1 月,盖茨辞去微软CEO 一职,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兼任CEO。
·3 月25 日,在杰克逊法官宣判此案的最后期限之前,微软给政府律师发了一
份和解方案的传真。政府消息说,这份传真缺乏新意和实质内容。
·4 月2 日,调停人波斯纳法官宣布他的和解努力失败。
·4 月4 日,法官杰克逊认定微软触犯反垄断法。
·4 月5 日,在约见原被告律师后,法官杰克逊宣布他将在60 天内就此案做出
裁决。
·4 月28 日,DOJ 和19 个州检察长建议将微软一分为二。一个公司负责操作
系统,另一个负责其它业务。盖茨将世界首富的桂冠交给了他的老对手Oracle 公
司CEO 拉里·埃里森。
·5 月10 日,微软提出自律建议,以期避免公司的分解。其中包括:容许PC
制造商在Windows 启动时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以及发放隐藏IE 浏览器的Windows 版
本。
·5 月24 日,法官杰克逊透露,他倾向于将微软一分为三,并要求原告在5 月
26 日提出最终惩治方案。
·5 月26 日,DOJ 建议将微软一分为二。
·6 月7 日,法官杰克逊下令将微软一分为二:一个公司负责操作系统业务,
另一个公司负责其它业务。
·6 月13 日,微软因延缓执行被驳回而向上诉法院提出了上诉,上诉法院接受
了微软的上诉申请。
·6 月20 日,杰克逊法官采纳了美国司法部的意见,将此案送交了最高法院,
同时还将对微软在商业行为上的限制处罚推迟到了9 月5 日。
③ 被比尔盖茨视为天才的中国神童,获得美国60项专利,现在怎么样
很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能生出一个神童宝宝,这样的话一家人该有多么荣耀,而且这样的孩子前途也是充满着希望的。因此在很多孩子还小的时候,有心的父母就会把他们往神童的道路上引,但其实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神童需要外在环境的影响,也要靠内在,比如张亚勤就是这样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他是祖国的神童,被比尔盖茨视为天才,获得美国60项专利后回国。
而如今的张亚勤在行业内的成就非常的显着,他获得美国专利后并没有留在美国,而是毅然回国工作。并成为微软企业中国地区的运营人,据说比尔盖茨为了留住这个人才专门在中国设立一个分公司,然后再把这个分公司交给他去打理。
事实也证明盖茨的眼光非常准确,自从接下微软中国区的CEO职务后,张亚勤为微软集团创造了很多的财富,每年他会源源不断把这些财富输送给远在大洋之外的老板。
之后,张亚勤入职网络,如今的他已是网络的高级副总裁了。
④ 申请软件发明专利的一些案例
计算机软件的专利纠纷案例
近年来,国内外涉及计算机软件专利纠纷的案件不断发生。多媒体、操作系统、浏览器、杀毒软件、电子商务等各个领域都已经发生软件专利诉讼,微软、Oracle、SUN、Adobe、Macromedia、Symantec、Intel、HP等公司都先后卷入过计算机软件专利诉讼,以下举三个案例以供参考:
案例一:Adobe、Macromedia互告专利侵权
案情:Adobe和Macromedia都是令世人尊敬的软件公司,但这两家公司彼此一直处在高度的竞争中。在2000年8月,即Macromedia的Flash5上市前夕,Adobe向法庭起诉Macromedia的Flash软件侵犯了他们的“浮动调色板”软件专利,对此Macromedia一口否认,并认为它是多年以来的公知技术。为了还击,Macromedia在2001年10月突然提出反诉,声称Adobe公司的Photoshop和GoLive两款软件侵犯了他们的专利。法院最后采取的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判决方式,裁定Adobe的侵权为事实,需向Macromedia支付490万美元的赔偿金;同样Macromedia的侵权事实也成立,需向Adobe支付280万美元赔偿金。
评述:首先挑起专利战的Adobe虽然在第一个诉讼中胜出,但是在第二个诉讼却败下阵来且吃亏更大。由于Macromedia拥有自己的重要专利所以无所畏惧,面对Adobe挑起的专利战役,Macromedia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终选择专利反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案例二:小公司Hilgraeve靠专利赚大钱
案情:Symantec(赛门铁克)是全球最大的杀毒软件公司,其名下的Norton系列杀毒软件举世闻名。Symantec为了大规模清理市场,曾经试图通过着作权、反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诉讼控告其他杀毒软件企业,但这些非专利诉讼未能帮助Symantec达到目的而不了了之。使料不及的是,1997年9月15日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Hilgraeve起诉Symantec侵犯其第5319776号美国专利,该专利涉及一种恶意代码扫瞄技术,当文件传输到存储介质的时候,该软件扫描文件以发现病毒;如果软件在存储文件之前检测到病毒,它将自动阻止文件的存储。这次的专利纠纷持续了整整6年时间,最终双方在2003年8月18日签署了和解协议,Symantec将向Hilgraeve公司支付6250万美元,购买第5319776号专利,以及Hilgraeve公司其他专利的使用许可。Symantec首席执行官汤普森说:“我们最终决定解决这一专利纠纷,因为我们必须拥有这一技术,这对公司很重要。”事实上,今年来诸如“冲击波”等蠕虫病毒对网络的威胁,已经使得上述扫瞄技术不仅对于杀毒软件很重要,而且对于防火墙和入侵探测软件也很重要,而杀毒和防火墙软件正是Symantec的核心产品。
评述:这是一个典型的“蛇吞大象”式的案例。Hilgraeve作为一家小公司,通过专利诉讼战胜了不可一世的Symantec,并赚了个金钵满盆,足以证明专利攻击的强大威力。由此可见,中小型软件企业若拥有自己的核心专利则能攻善守,进退自如,软件巨头也是唯恐避之不及。
案例三:微软侵犯阿尔卡特软件专利被判15亿巨额赔偿
案情:2006年11月22日,全球最大的因特网宽带设备供应商阿尔卡特-朗讯在美国将微软告上法庭,指控后者侵犯了其7项专利技术,请求法院责令微软停止专利侵害并赔偿损失。2007年2月23日,美国法院在一审中裁决微软侵犯了其中两项MP3编码和解码的软件专利,微软必须向阿尔卡特-朗讯支付15亿美元的赔偿,这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专利侵权赔偿额。其中,罚金计算公式中乘上了2003年以来的Windows销售量和全球电脑销售价格。微软对此判决表示不满并准备上诉,认为其MP3软件并不涉及阿尔卡特-朗讯的专利,而是从业界公认的授权者Fraunhofer获得使用权。
评述:在软件业可能有很多人都憎恶微软,因为他又霸道又傲慢。但微软也不是神,近年来众多专利官司缠身弄得他是疲惫不堪,这也深深刺激了微软不断加大专利申请的投入。虽说阿尔卡特-朗讯与微软的专利纠纷尚未尘埃落定,但仍然极大地震撼了整个MP3产业的神经。因为微软并不是唯一一家向Fraunhofer购买MP3专利许可的公司,Adobe,Autodesk,苹果,思科,惠普,Sun等数以百家公司都向Fraunhofer购买了MP3专利许可。如果阿尔卡特-朗讯在与微软的专利官司中最终获胜,这些公司很可能因此受到牵连,而如此巨额的侵权赔偿金怎不令人心寒。
结束语:当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已是大势所趋,专利这个“洪水猛兽”也将迟早涌入软件业的各个角落,直至空气令人窒息。历史可以印证,面对劲敌时被动挨打是没有出路的,逃避现实也是没有出路的,唯有自强不息方是上上策。因此我们认为,国内软件企业应与时俱进,尽快熟悉规则并拥有自己的专利武器,为企业的宏图大业保驾护航。
⑤ 关于微软
微软是美国的公司
创建于1975年的微软公司是世界个人和商用计算机软件行业的领袖。微软公司为用户提供范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优秀的软件予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进行沟通的能力。
微软于1975年4月4日由威廉.H.盖茨和保罗.艾伦合伙成立, 并且于1981年6月25日重组为公司。总部位于雷特蒙德,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办公室,全世界雇员人数接近44,000人。
在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产品套件流行的基础上,微软现在正在为下一代的互联网开发技术。公司的.NET平台将使商务活动更加协作,并且提供了一个空前的集成范围和用户化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使客户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想获取信息就能得到。
微软的组织结构支持公司快速增长的软件业务,包括以下核心业务组:
个人服务组(PSG), 由集团副总裁 Bob Muglia 领导, 致力于为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容易的在线连接,并且为各种各样的设备提供软件服务。PSG 包含了微软的个人.NET倡议、服务平台部、移 动组、MSN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设备组以及用户界面平台部。
MSN 和个人服务业务组,由副总裁Yusuf Mehdi 领导,负责网络程序开发、业务发展以及MSN和微软其它服务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和销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组,由集团副总裁Jim Allchin 领导,负责在各个方面不断对Windows平台做出改进 –例如把存储、通讯、消息通知、共享图象及听音乐等变为Windows经历的自然扩展。此外,本组包括.NET企业服务器组、开发工具部和Windows数字媒体部。
办公和商务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Jeff Raikes 领导,负责开发提高生产力和商业流程的应用和服务。工作包括将功能完善且性能强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为以服务于基础的产品。除Office部门之外,商用工具部门,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应用程序部门都将属于该部门。
全球销售、市场和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Orlando Ayala 领导,集成了微软的销售和服务伙伴,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微软用户的需要。这些用户包括:企业用户、中小型组织、教育机构、程序开发人员和个人用户。此外,本组包括微软产品支持服务、网络解决方案组、企业伙伴组、市场营销组织和微软全球三大地区的业务组织。
微软研究院 (MSR),由资深副总裁Rick Rashid 领导,负责对今天或明天的计算课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使用。同时负责为下一代的硬件产品设计软件,改进软件设计流程和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关于MSR更详细的信息可参见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运营组,由总裁和首席运营官Rick Belluzzo 领导,负责管理商业运作和全部的商业计划。包括公司的财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部门。
⑥ 微软的垄断特征体现在哪里,有哪些具体的事例
所谓的垄断就指:几个人或者一个跨国大公司在某一个方面拥有绝对的生产,,加工,以及自己的专利,这样子的公司一般都是体现在国家的一些稀缺资源上,或者是一些刚刚新出现的事物,要不就是一些秘方,不外公开的,比如可口可乐,最早的垄断出现在西方资本时代,一些大的资本家势力加强,有了控制国家某一个方面的能力,最早的就是美国石油大王啊,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各个国家都不在允许垄断,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反垄断法,中国也是这样 ,但是随着时代进步的,还有我们法律法规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为了保护私人财产和利益,都颁布了专利法,像美国就规定私有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所以盖次在美国才可以成为盖次,要在中国他一定不性啊,因为美国有严格私人专利保护,但是即便这样几百年来了,也只有一个盖次诞生啊,用经济学的角度说就是:因为电脑是一个弹性不高的东西,很少有东西可以代替啊,比如如果羊肉贵了,我们大家可以吃牛肉来代替,而电脑没有这样子的代替品,所以盖次成了世界电脑主宰,他一个人拥有了属于世界的稀缺资源,当然很大程度上也和美国是世界第一的强国有很大关系啊!在有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可口可乐,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一个垄断的公司,只是不完全啊,严格的说是半垄断,因为它自己的可乐秘方,可以让他在世界上领先别的同行啊,还有很多在一些特殊专业有垄断的公司,在这里 我就不说了,但是一个垄断公司的出现发展,壮大都是有这个时代的产物,所以说时势造就英雄啊,垄断公司也样啊!在经济学上说呢,垄断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只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形式罢了啊!!
⑦ 微软是全球最大的企业,它拥有哪些专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也步入了一个电子产品的全新时代,网络的出现让我们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大家现在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或者是电脑,相信大家都知道什么是软件,软件就是通过数字编程来实现的,满足我们日常的生活社交需要。微软是全球最大是企业,也是在我国来说,也是家喻户晓的,基本上要使用电脑办公的群体都离不开使用微软的产品,微软主要是以研发、制造、授权和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为主要业务。微软拥有很多专利,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8年,微软以697项世界级专利位列全球第一。
微软是全球最大的企业,而且拥有很多的专利,微软的发展不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乐趣,而且也帮助了各大企业的生产需要。微软对于历史的价值是非常大,微软作为软件的龙头企业也给了很多其他软件企业带来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⑧ 这个让比尔盖茨万分不舍的中国科学家,到底有多厉害
由于受华为5G的影响,美国在科技界现在是弄得灰头土脸,在5G专利数量上,全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加一起,都比不过华为一家公司。
对这件事,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⑨ NFT是什么
NFT(Non-Fungible Token) 定义了一种生态中不可分割的、具有唯一性的代币交互和流通的接口规范。
在区块链上,数字加密货币分为原生币和代币两大类。前者如Bitcoin、Qtum等,拥有自己的主链,使用链上的交易来维护账本数据;后者如BOT、INK等,依附于现有的区块链,使用智能合约来进行账本的记录。代币之中又可分为同质化和非同质化两种。
同质化代币,即FT(Fungible Token),以ERC20和QRC20为基本标准,是互相可以替代、可接近无限拆分的token。而非同质化代币,即NFT,则是唯一的、不可拆分的token,如加密猫、token化的数字门票等。
FT的特性使其可以用来表示现实世界中各种具有可替代性的事物,如货币、积分、股票等。这些事物需要可以拆分,然后在用户之间进行交换。在区块链上,FT被广泛应用于发行新的数字货币。这些数字货币通常与公司的股权或是产品的使用权限进行挂钩,吸引用户的购买或炒作。
如今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也使我们开始认识到FT的局限性:现实生活中真正具有价值的事物是不可替代的,如一件商品、一份合同、一项资质等,这些具有唯一性的资产是无法用FT进行锚定的。
相较于FT,NFT 的关键创新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标记原生数字资产所有权(即存在于数字世界,或发源于数字世界的资产)的方法,且该所有权可以存在于中心化服务或中心化库之外。NFT 的所有权并不阻止其他人视察它或阅读它,NFT 并不是捕获信息然后把它藏起来,只是捕捉信息然后发现该信息与链上所有其它信息的关系和价值。
同时,NFT由于其非同质化、不可拆分的特性,使得它可以锚定现实世界中商品的概念,例如通证化的门票、一瓶珍贵的红酒、独特设计的珠宝等等。NFT 使我们能够将任意有价值的事物通证化,并追溯该信息的所有权,这样就实现了信息与价值的交汇。
⑩ Microsoft(微软) 的介绍,历史
微软
微软
微软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是它的核心。微软公司1981年为IBM-PC机开发的操作系统软件MS-DOS曾用在数以亿计的IBM-PC机及其兼容机上。但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与IBM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1991年,IBM公司和苹果公司解除了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但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从未间断过,两个公司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微软公司的产品包括文件系统软件(MS-DOS和Xenix)、操作环境软件(窗口系统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MS-Office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游戏、有关计算机的书籍以及CDROM产品。1992年,公司买进Fox公司,迈进了数据库软件市场。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语言程序编写本。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197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
197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雷德蒙德),在那里开发PC机编程软件。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这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者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权,再把它改写为磁盘操作系统软件(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办公室,全世界雇员人数接近44,000人。
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但在91年后,由于利益的冲突,IBM、苹果公司已经与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罗·艾伦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伦拥有微软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会。1986年,公司转为公营。盖茨保留公司45%的股权,这使其成为1987年PC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1996年,他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80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了340亿美元,98年超过了500亿大关,成为理所当然的全球首富。
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占有了从PC机到商用工作站甚至服务器的广阔市场,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公司在Internet软件方面也是后来居上,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戒:“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软的巨大影响已经对软件同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垄断法的被告位置。连多年来可靠的合作伙伴Intel也与之反目,对薄公堂。2001年9月,鉴于经济低迷,美国政府有意重振美国信息产业,拒绝拆分微软。至此,诉微软反垄断法案告一段落。
微软的组织结构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业务组:
个人服务组(PSG):由集团副总裁 Bob Muglia 领导, 致力于为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容易的在线连接,并且为各种各样的设备提供软件服务。PSG 包含了微软的个人.NET倡议、服务平台部、移 动组、MSN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设备组以及用户界面平台部。
MSN 和个人服务业务组:由副总裁Yusuf Mehdi 领导,负责网络程序开发、业务发展以及MSN和微软其它服务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和销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组,由集团副总裁Jim Allchin 领导,负责在各个方面不断对Windows平台做出改进 –例如把存储、通讯、消息通知、共享图象及听音乐等变为Windows经历的自然扩展。此外,本组包括.NET企业服务器组、开发工具部和Windows数字媒体部。
办公和商务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Jeff Raikes 领导,负责开发提高生产力和商业流程的应用和服务。工作包括将功能完善且性能强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为以服务于基础的产品。除Office部门之外,商用工具部门,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应用程序部门都将属于该部门。
全球销售、市场和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Orlando Ayala 领导,集成了微软的销售和服务伙伴,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微软用户的需要。这些用户包括:企业用户、中小型组织、教育机构、程序开发人员和个人用户。此外,本组包括微软产品支持服务、网络解决方案组、企业伙伴组、市场营销组织和微软全球三大地区的业务组织。
微软研究院 (MSR):由资深副总裁Rick Rashid 领导,负责对今天或明天的计算课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使用。同时负责为下一代的硬件产品设计软件,改进软件设计流程和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关于MSR更详细的信息可参见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运营组:由总裁和首席运营官Rick Belluzzo 领导,负责管理商业运作和全部的商业计划。包括公司的财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部门。
微软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总部设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图的市郊)。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称(意思为“微型软件”)发展和销售BASIC解释器。最初的总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是现在的首席执行官。
使得微软如此令人瞩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
在经济学,它是一个惊人的网络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扮演着事实上的垄断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创立者跻身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别是掌门人比尔·盖茨多年来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开买卖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来它官司不断,和业界其他公司的明争暗斗已经成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软的产品
微软生产的软件产品包括了很多的种类:
Windows - 称为“视窗”的图形操作系统;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服务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几乎预装在所有的IBM兼容的个人电脑上。请参看Microsoft Windows的历史获取更多详细资料。
MS-DOS - 微软公司的早期产品,它是一个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运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后的产品已经可以脱离MS-DOS运行了,但基于用户因软硬件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运作,微软同时间继续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运行的过渡产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套件,根据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处理)、Excel(试算表)、Access(桌面数据库)、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Outlook(个人邮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项目管理)和Publisher(电子排版)等软件。微软也为Apple Macintosh生产使用于苹果电脑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软的网页浏览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浏览器,从Windows 95开始,被设置为微软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认浏览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软投资了四亿美元来把这种浏览器预装在苹果机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软件。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个用于播放音频和视频的程序。
微软也生产一系列参考产品,例如网络全书和地图册,使用Encarta的名称。
微软还开发用于应用系统开发的集成开发环境,命名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发布用于.NET环境编程的相应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戏
帝国时代 (Age of Empires)
微软模拟飞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软模拟火车
微软模拟货车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环》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开发.
“生态体系”
微软公司试图在其产品周围建立“生态体系”,以为其产品以及品牌增值。
网络产品
1990年代中期,微软开始将其产品线扩张到计算机网络领域。微软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线服务MSN(Microsoft Network,微软网络)。MSN是美国在线的直接竞争对手,也是微软其他网络产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软以及美国的广播业巨擎NBC(国家广播公司)联合创立了MSNBC,一个综合性的24小时新闻频道以及在线新闻服务供应商。
1997年末,微软收购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欢迎的webmail服务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为MSN Hotmail,并成为.NET Passport,一个综合登入服务系统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个即时信息客户程序,由微软在1999年推出,是美国在线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竞争对手。
培训
微软创立了多所培训中心,旨在训练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软产品的雇员。最着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称“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虽然MCSE确实认证对微软产品的熟悉程度,它却并不是一个工程师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评论人员将MCSE称作“必须咨询那些有经验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件产品
虽然微软总体上是一家软件公司,它也生产一些电脑硬件产品,通常用来支援其特殊的软件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个例子是微软鼠标,用来鼓励更多用户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由于使用GUI而不用到鼠标是很罕见的,因此鼠标的流行会帮助更多用户使用Windows。微软确立了IntelliMouse(中键带滚轮的鼠标)鼠标标准,新增的滚轮方便了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上下翻页。
微软还售卖游戏杆等游戏硬件产品。
公司还购买了互联网设备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联网服务。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戏机标志着公司开始进入价值上百亿美元的游戏终端市场,这个市场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两家公司主导。
微软历史
微软公司创立于1975年,公司创立初期以销售BASIC解译器为主。当时的计算机爱好者也常常自行开发小型的BASIC解译器,并免费分发。然而,由于微软是少数几个BASIC解译器的商业生产商,很多家庭计算机生产商在其系统中采用微软的BASIC解译器。随着微软BASIC解译器的快速成长,制造商开始采用微软BASIC的语法以及其他功能以确保与现有的微软产品兼容。正是由于这种循环,微软BASIC逐渐成为公认的市场标准,公司也逐渐占领了整个市场。此后,他们曾经(不太成功地)试图以设计MSX家庭计算机标准来进入家用计算机市场。
1983年,微软与IBM签订合同,为IBM PC提供BASIC解译器,之后微软又向IBM的机器提供操作系统。微软之后购买了Tim Patterson的QDOS使用权,在进行部分改写后通过IBM向市场发售,将其命名为Microsoft DOS。MS-DOS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PC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在技术上并不一定比其所取代的大型程序要好,但它有两项无法超越的优点:它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而且价格更低廉。微软的成功也是个人电脑发展的序幕。
微软开发过多种软件产品,包括了:
操作系统
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以及解译器
文字处理器、数据表等办公软件
互联网客户程序,例如网页浏览器和电邮客户端等
这些产品中有些十分成功,有些则不太成功。从中人们发现了一个规律:虽然微软的产品的早期版本往往漏洞百出,功能匮乏,并且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差,之后的版本却会快速进步,并且广受欢迎。今天,微软公司的很多产品在其不同的领域主宰市场。
微软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市场营销以及产品开发中的可重用工程,并且试图将其产品进一步组合,以提供用户一贯的开发环境。
微软也试图将Windows这个着名品牌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用于PDA的Windows CE以及“支持Windows”的Smartphone产品。
公众看法
很长一段时间内,微软被广泛认可为一个计算机软件市场上的“乖小孩”,提供低廉的软件以取代原先价格高昂的主流UNIX产品。微软也因赚入大笔钞票而受到钦佩。
然而,即使是在早期,微软被指责故意将其MS-DOS与竞争对手生产的Lotus 1-2-3数据表无法兼容。到90年代,微软是“坏小孩”的看法日益增多。主要的批评意见是他们利用在桌上电脑市场上的优势不公平地剥削用户。
最近几年,有人指责微软涉嫌一系列合法性受怀疑的商业行为。
垄断问题
微软的Windows产品有效地垄断了桌面电脑操作系统市场。那些持上述看法的人指出,几乎所有市场上出售的个人电脑都预装有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
一些观察家声称,微软作为一个垄断企业令其竞争对手处境窘困:
一方面,竞争对手不愿意承认微软的垄断地位。因为在一个被垄断的市场,只有一家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商。因此对竞争对手而言,将微软称为垄断者会将自己置于一个失败者的境地:这样作等于是否定了自己的存在,或否定了自己能够生存、竞争的能力。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又希望将微软比作垄断企业,因为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好处。首先,这有可能导致市场管理者(政府)的介入。其次,被看作是“落水狗”的微软竞争对手有可能在公共关系上取胜,以刺激销售。
无论微软是否是垄断企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在多数微型电脑软件市场,微软是主导企业。
这种主导引发很多的不满。
这种不满不仅仅只存在于竞争对手中间。
微软垄断地位的滥用
有人批评认为微软试图利用其在桌上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来扩大其在其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例如网页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NT),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多媒体播放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
在微软将Internet Explorer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后,微软在浏览器市场获得了非常大的份额。正是部分由于这种行为,微软被美国联邦法庭裁定滥用其在美国的操作系统市场的主导优势。(详情参见微软反垄断案)。
在所有这些指控中,微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由为自己辩护。
也有人批评微软的“包围再扩展”(embrace and extend)的策略。微软试图在开放、已确立的标准之上加入专利功能,以最终达到利用其市场优势来控制“扩展”的标准。有些人将这种策略称之为“包围、扩展再毁灭”(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
安全性
2002年,微软的多项网络以及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在多次出现安全漏洞后被广受讨论。一些恶意的程序员不断利用微软软件的安全漏洞搞破坏,例如通过互联网创造及发布能够消耗系统资源或破坏数据的蠕虫、病毒以及特洛伊木马。这些破坏行为一般的目标是微软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电邮客户程序,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网页服务器,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软件。微软辩解说由于其在互联网软件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自然而然的微软的产品会遭到更多的攻击,因为这些微软产品被广泛使用。而有人则反驳说这些攻击也对准那些微软并不占优势的产品,显示微软的产品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安全性上要低一筹。
在一些案例中,微软的产品为了让新手更容易使用、设置往往导致了这些蠕虫及病毒的散播。例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自1995年起就自动隐藏文件后缀名(档案副档名),这样那些恶意攻击者往往就能够让email收信人打开一些看起来普通却十分危险的附件(最近版本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禁止接收危险的文件类型,这样用户便无法打开)。批评指出微软是在用软件的易用性交换安全性。
盖茨在2002年1月启动了可信赖计算计划(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他将其形容为一个长期的、全公司性的计划,以寻找并修正微软产品中的安全以及泄漏隐私方面的漏洞。在该计划下,公司会重新评估和设计原先的一些规范及过程,也延迟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的上市时间。对可信赖计算计划的反应各不相同,有观察家表扬微软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但也提醒公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微软的政治影响力
微软对这些法律威胁以及公众看法的反应就是紧凑的政治游说活动以及撒入上百万美元的政治捐款。根据政治反应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opensecrets.org)网站的数据,微软在上一次的美国联邦选举的政治捐款中,43%给了民主党,57%给了共和党。
微软产品的优点
微软产品的主要优点是它的普遍性,让用户从所谓的网络效应中得益。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广泛使用使得微软Office文件成为文档处理格式的标准,这样几乎所有的商业用户都离不开Microsoft Office。
微软的软件也被设计成容易设置,允许企业雇佣低廉、水准并不太高的系统管理员。微软的支持者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下降了的“拥有总成本”。
微软的软件对IT经理们在采购软件系统时也代表了“安全”的选择,因为微软软件的普遍性让他们能够说他们跟随的是被广泛接受的选择。这对那些专业知识不足的IT经理来说是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好处。
微软产品的缺点
微软的产品十分倚赖软件的重用。虽然这样做对快速软件开发是十分有效的,它却导致了不同软件包之间的复杂倚赖关系。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举个例子,当微软的浏览器程序崩溃时,会导致操作系统的GUI同样崩溃。
同样的倚赖关系也意味着大多数微软软件的资源能够在其他微软的产品上使用。也就是说,大多数程序可以运行其他程序,即使是在不应当发生类似情况时也是如此。例如,嵌入在电子邮件的文档和HTML中的宏可以运行程序,允许攻击者控制用户的电脑。微软在安全问题上的立场就是“不是禁止就是允许”(permitted unless forbidden)。
这些问题从专门攻击微软程序的蠕虫以及病毒的泛滥中就可见一二。
上面所提到的关于允许雇佣廉价却未有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的优点有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更大的不可靠性,意味着你需要雇佣更多的这类管理员;
有可能导致安全漏洞,因为不管使用什么操作系统,只有受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才可能提升系统安全性。
微软的批评者指出运行微软的产品需要花费更大代价,因为微软软件的用户事实上并不拥有他们所使用的软件:这对微软的商业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微软与自由软件的关系
微软将自由软件看作是它可能的主要竞争对手,特别是Linux。从万圣节文件(Halloween documents)中我们可以看到,微软已经对自由软件以及开放源代码软件采取了“包围、扩展、毁灭”的策略。
为了在桌上电脑市场上建立其领导地位,微软冒着失去低廉价格以及更多自由度——这正是个人电脑快速发展以及微软自身成功的重要因素——风险。单就价格层面而言,微软很难与自由软件相抗衡。很多相信微软并没有赋予他们选择自由的用户已经从自由软件那里找到了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已经开放标准。
传统的微软策略,例如购买竞争对手,或者FUD策略,对于自由软件而言毫无作用。因为自由软件无法被收购或控制,自由软件即使失去了创造它的公司也依然能够生存。
微软首席行政执行官史蒂夫·巴尔默已经将Linux称作一个“坚强的竞争力量……它是非传统的,自由的,而且很便宜。我们必须告诉人们,为什么他们所付(给我们的)其实物超所值。我们的产品曾经都很便宜。我们要比Novell,甲骨文都要便宜。但这次我们不能这样办。”(CRN.com报道,2002年6月17日)
巴尔默在一个微软伙伴的会议上说:“我们曾经十分自豪,自己提供最便宜的产品——我们的价格最低,提供的内容却最多,不论是Novell,Lotus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过我们。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独特的竞争对手,Linux。对我们这样的公司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VARbusiness 2002年7月15日报道)
对于那些预装Linux的低廉个人电脑,微软的反应是他们不会降低Windows的销售价格。一些观察家指出,这种拒绝进行价格战的行为正是垄断企业的特点。
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8年11月5日,微软公司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 并于2001年11月1日将其正式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也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基础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