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型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新型基因序列是什么含义
据日媒报道,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6月以来在日本扩散的新冠病毒是变异后的、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
新京报快讯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消6月18日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正式发布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三条数据来自北京市确诊病例基因组序列数据(NMDC60013902-01、NMDC60013903-02)以及环境样本基因组序列数据(NMDC60013903-0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向世界卫生组织及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提交了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向国际社会共享。
不管哪个阶段,及时和人民分享结果,才是真的稳定人心。
② 防范电脑病毒的知识大全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下面就让我带你去看看哪些防范电脑病毒的 知识大全 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 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1.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电脑病毒的主要特点如下。
(1)隐蔽性
电脑病毒的隐蔽性使得人们不容易发现它,例如有的病毒要等到某个月13日且是星期五才发作,平时的日子不发作。一台电脑或者一张软盘被感染上病毒一般是无法事先知道的,病毒程序是一个没有文件名的程序。
(2)潜伏性
从被感染上电脑病毒到电脑病毒开始运行,一般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当满足病毒发作的指定环境条件时,病毒程序才开始发作。
(3)传染性
电脑病毒程序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能够将自身的程序复制给其他程序(文件型病毒),或者放入指定的位置,如引导扇区(引导型病毒)。
(4)欺骗性
每个电脑病毒都具有特洛伊木马的特点,用欺骗手段寄生在其他文件上,一旦该文件被加载,就会让病毒发作并破坏电脑的软、硬件资源,迫使电脑无法正常工作。
(5)危害性
病毒的危害性是显然的,几乎没有一个无害的病毒。它的危害性不仅体现在破坏系统,删除或者修改数据方面,而且还要占用系统资源,干扰机器的正常运行等。
2.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2.1按传染方式分类
病毒按传染方式可分为:
1).引导区电脑病毒
2).文件型电脑病毒
3).复合型电脑病毒
4).宏病毒
5).木马
6).蠕虫
1).引导区电脑病毒:
隐藏在磁盘内,在系统文件启动以前电脑病毒已驻留在内存内。这样一来,电脑病毒就可完全控制DOS中断功能,以便进行病毒传播和破坏活动。那些设计在DOS或Windows3.1上执行的引导区病毒是不能够在新的电脑 操作系统 上传播。
2).文件型电脑病毒
又称寄生病毒,通常感染执行文件(.E__E),但是也有些会感染 其它 可执行文件,如DLL,SCR等。每次执行受感染的文件时,电脑病毒便会发作(电脑病毒会将自己复制到其他可执行文件,并且继续执行原有的程序,以免被用户所察觉)。
典型例子:CIH会感染Windows95/98的.E__E文件,并在每月的26号发作日进行严重破坏。于每月的26号当日,此电脑病毒会试图把一些随机资料覆写在系统的硬盘,令该硬盘无法读取原有资料。此外,这病毒又会试图破坏Flash BIOS 内的资料。
3).复合型电脑病毒:
具有引导区病毒和文件型病毒的双重特点。
4).宏病毒:
宏病毒专门针对特定的应用软件,可感染依附于某些应用软件内的宏指令,它可以很容易透过电子邮件附件、软盘、文件下载和群组软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如Microsoft Word和E__cel。
与其他电脑病毒类型的区别是宏病毒是攻击数据文件而不是程序文件。
5).特洛伊或特洛伊木马
是一个看似正当的程序,但事实上当执行时会进行一些恶性及不正当的活动。特洛伊可用作黑客工具去窃取用户的密码资料或破坏硬盘内的程序或数据。
特洛伊木马与电脑病毒的重大区别是特洛伊木马不具传染性,它并不能像病毒那样复制自身,也并不"刻意"地去感染其他文件,它主要通过将自身伪装起来,吸引用户下载执行。
6).蠕虫:
一般认为:蠕虫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恶性病毒,它具有病毒的一些共性,如传播性、隐蔽性、破坏性等等,同时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如不利用文件寄生(有的只存在于内存中),对网络造成拒绝服务,以及和黑客技术相结合,等等。
根据使用者情况将蠕虫病毒分为两类:一种是面向企业用户和局域网而言;这种病毒利用系统漏洞,主动进行攻击,可以对整个互联网可造成瘫痪性的后果。另外一种是针对个人用户的,通过网络(主要是电子邮件、恶意网页形式)迅速传播的蠕虫病毒,以爱虫病毒、求职信病毒为代表。
蠕虫病毒的传染目标是互联网内的所有计算机,局域网条件下的共享文件夹、电子邮件Email、网络中的恶意网页、大量存在着漏洞的服务器等。
它跟电脑病毒有些不同,电脑病毒通常会专注感染其它程序,但蠕虫是专注于利用网络去扩散。
2.2按连接方式分类
病毒按连接方式分为源码型病毒、入侵型病毒、操作系统型病毒、外壳型病毒等四种。
(1) 源码型病毒
该病毒攻击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该病毒在高级语言所编写的程序编译前插入到原程序中,经编译成为合法程序的一部分。
(2)嵌入型病毒
这种病毒是将自身嵌入到现有程序中,把计算机病毒的主体程序与其攻击的对象以插入的方式链接。这种计算机病毒是难以编写的,一旦侵入程序体后也较难消除。如果同时采用多态性病毒技术,超级病毒技术和隐蔽性病毒技术,将给当前的反病毒技术带来严峻的挑战。
(3)外壳型病毒
外壳型病毒将其自身包围在主程序的四周,对原来的程序不作修改。这种病毒最为常见,易于编写,也易于发现,一般测试文件的大小即可知。
(4)操作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用它自已的程序意图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统进行工作,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圆点病毒和大麻病毒就是典型的操作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在运行时,用自己的逻辑部分取代操作系统的合法程序模块,根据病毒自身的特点和被替代的操作系统中合法程序模块在操作系统中运行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病毒取代操作系统的取代方式等,对操作系统进行破坏。
2.3按照计算机病毒激活的时间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激活时间可分为定时的和随机的。定时病毒仅在某一特定时间才发作,而随机病毒一般不是由时钟来激活的。
2.4按照传播媒介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媒介来分类,可分为单机病毒和网络病毒。
(1)单机病毒
单机病毒的载体是磁盘,常见的是病毒从软盘传入硬盘,感染系统,然后再传染其他软盘,软盘又传染其他系统。
(2)网络病毒
网络病毒的传播媒介不再是移动式载体,而是网络通道,这种病毒的传染能力更强,破坏力更大。
2.5按照寄生方式和传染途径分类
计算机病毒按其寄生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引导型病毒,二是文件型病毒;它们再按其传染途径又可分为驻留内存型和不驻留内存型,驻留内存型按其驻留内存方式又可细分。混合型病毒集引导型和文件型病毒特性于一体。
2.6按病毒的特性分类
Trojan--特洛伊木马,有这个前缀的就是木马了,在此类病毒名中有PSW或者什么PWD之类的一般都表示这个病毒有盗取密码的功能。比如 Trojuan.qqpass.a。
Win32 PE Win95 W32 W95--系统病毒,特性是可以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的 __.e__e 和 __.dll 文件。
Worm--蠕虫病毒,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行传播。比较着名的有冲击波。
Script--脚本病毒 一般来说,脚本病毒还会有如下前缀:VBSJS(表明是何种脚本编写的)比如欢乐时光。
Backdoor--后门病毒,特性是通过网络传播,给系统开后门,最着名的就是灰鸽子为代表。
Dropper-- 种植 程序病毒,特性是运行时会从体内释放出一个或几个新的病毒到系统目录下,代表就是落雪了。
Joke--玩笑病毒 ,只是吓吓人而已,没什么危害。
HackTool--黑客工具。
Downloader--木马下载者,以体积小的下载者下载体积大的木马,方便隐藏。
AdWare-- 广告 病毒,监视你在上网时的一举一动,然后把信息反馈到用它的公司。
3.计算机病毒程序结构
3.1引导模块
病毒引导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将静态病毒激活,使之成为动态病毒(加载)。
病毒程序的加载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系统加载过程;二是病毒附加的加载过程。病毒程序选择的加载点、目标多是计算机的固有弱点或软件系统的输入节点。
病毒程序的加载受到操作系统的制约。DOS系统下,病毒程序的加载有3种方式:①参与系统启动过程②依附正常文件加载③直接运行病毒程序
DOS系统下,病毒的加载过程,主要由3个步骤组成:
(1)开辟内存空间;
(2)病毒体定位和驻留;
其中驻留内存的 方法 有以下几种:
① 减少DOS系统可分配空间
② 利用系统模块间的空隙和DOS间隙
③利用功能调用驻留内存
④占用系统程序使用空间(又称程序覆盖方法)
一般Windows环境下的病毒有3种方法驻留内存:一是将病毒作为一个Windows环境下的应用程序,拥有自己的窗口(隐藏的)和消息处理函数;二是使用DPMI申请一块系统内存,将病毒代码放入其中;三是将病毒作为一个V__D(WIN 9__下的设备驱动程序)或VDD(WIN2000/NT下的设备驱动程序)加载到内存中运行。
(3)恢复系统功能
3.2感染模块
感染模块主要完成病毒的动态感染,是各种病毒必不可少的模块。病毒在取得对系统的控制权后,先执行它的感染操作中的条件判断模块,判断感染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感染条件,进行感染,将病毒代码放入宿主程序;然后再执行其他的操作(如执行病毒的表现(破坏)模块),最后再执行系统正确的处理,这是病毒感染经常采取的手段之一。
感染标记又称病毒签名,表明了某种病毒的存在特性,往往是病毒的一个重要的感染条件。感染标记是一些具有唯一不变性的数字或字符串,它们以ASCII码方式存放在程序里的特定位置。感染标记可以存在于病毒程序的任何一点,也有可能是组合在程序中的代码。感染标记是由病毒制造者有意设置的,但也可以不设置标记。不同病毒的感染标记位置不同、内容不同。病毒程序感染宿主程序时,要把感染标记写入宿主程序,作为该程序已被感染的标记。
病毒在感染健康程序以前,先要对感染对象进行搜索,查看它是否带有感染标记。如果有,说明它已被感染过,就不会再被感染;如果没有,病毒就会感染该程序。
病毒的感染目标和感染方式
就目前出现的各种计算机病毒来看,其寄生目标有两种:
一种是寄生在磁盘(主)引导扇区(利用转储或直接存取扇区的方法,此方法还可将病毒驻入磁盘的文件分配表、文件目录区和数据存储区等,常利用INT 13H中断);
另一种是寄生在可执行文件(如.E__E,.COM, .BAT, .SYS, .OVL, .DLL,.V__D文件等)中 。
而近来常被感染的一些数据文件(主要是微软的办公软件系统,Word文档、数据表格、数据库、演示文档等等)其实也是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可执行文件(宏) 。
文件型病毒常利用INT 21H中断来感染可执行文件,病毒的感染通常采用替代法、链接法和独立存在法
病毒的感染机制
病毒在不同的载体上感染的机制不同。网络上或系统上的感染是利用网络间或系统间的通信或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的。存储介质(软盘、硬盘或磁带等)或文件间的感染一般利用内存作为中间媒介,病毒先由带毒介质或文件进入内存,再由内存侵入无毒介质或文件。
病毒从内存侵入无毒介质,经常利用操作系统的读写磁盘中断向量入口地址或修改加载机制(例如INT l3H或INT 21H),使该中断向量指向病毒程序感染模块。内存中的病毒时刻监视着操作系统的每一个操作,这样,一旦系统执行磁盘读写操作或系统功能调用,病毒感染模块就会被激活,感染模块在判断感染条件满足的条件下,把病毒自身感染给被读写的磁盘或被加载的程序,实施病毒的感染,病毒被按照病毒的磁盘储存结构存放在磁盘上,然后再转移到原中断服务程序执行原有的操作。另外还有被动感染。
3.3表现(破坏)模块
表现(破坏)模块主要完成病毒的表现或破坏功能。
它的发作部分应具备两个特征:程序要有一定的隐蔽性及潜伏性,病毒发作的条件性和多样性。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和表现模块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破坏模块的触发条件的判断部分;一个是破坏功能的实施部分。
和病毒的感染模块一样,破坏模块可能在病毒程序第一次加载时就运行,也可能在第一次加载时只将引导模块引入内存,以后再通过某些中断机制触发才运行。破坏机制在设计原则上也与感染机制基本相同。
4.DOS基本系统知识
DOS系统基本程序模块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以MS-DOS为例):
(1)引导程序(BOOT)。它驻留在系统盘的0面0道1扇区,在启动计算机时,它首先被自动读入内存,然后由它负责把DOS的其他程序调入内存。
(2)BOM中的ROMBIOS。它提供对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管理的程序,被固化在主机板上的ROM中,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最低层的接口。
(3)输入输出管理IO.SYS模块。其功能是初始化操作系统,并提供DOS系统与ROM BIOS之间的接口。
(4)核心MSDOS.SYS模块。它主要提供设备管理、内存管理、磁盘文件及目录管理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所谓的系统功能调用INT 21H来使用,它是用户程序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高层软件接口。
(5)命令处理COMMAND.COM模块。它是DOS调入内存的最后一个模块,它的任务是负责接收和解释用户输入的命令,可以执行DOS的所有内、外部命令和批命令。它主要由3部分组成:常驻部分、初始化部分和暂驻部分。
DOS的启动过程主要有以下一些步骤:
(1)在系统复位或加电时,计算机程序的指令指针自动从内存地址0FFFF:0000H外开始执行,该处含有一条无条件转移指令,使控制转移到系统的ROM板上,执行ROM BIOS中的系统自检和最初的初始化工作程序,以及建立INT 1FH以前的中断向量表。如果自检正常,则把系统盘上存于0面0道1扇区的系统引导记录读入内存地址0000:7000H,并把控制权交给引导程序中的第一条指令。
(2)引导记录用于检查系统所规定的两个文件IO.SYS和MSDOS.SYS是否按规定的位置存于启动盘中,如符合要求就把它们读入内存地址0060:0000H,否则启动盘被认为不合法,启动失败。
(3)IO.SYS与MSDOS.SYS被装入内存以后,引导记录的使命即完成,控制权交给IO.SYS,该程序完成初始化系统、定位MSDOS.SYS以及装入COMMAND.COM等工作。
其主要过程是:
①建立新的磁盘基数表并修改INT lEH向量地址指向该磁盘基数表。
②初始化异步通信口R5-232和打印机口。
③修改0lH,03H,04H和1BH中断入口。
④调用INT 11H及INT l2H确定系统的硬件配置和内存RAM容量。
⑤将系统初始化程序移到内存高端并将MSDOS.SYS程序下移占据其位置。
⑥控制权交给MSDOS.SYS。MSDOS.SYS是DOS的核心部分,它在接受控制以后,也进行一系列的初始化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初始化DOS内部表和工作区、初始化DOS的中断向量20H~2EH、建立磁盘输入/输出参数表以及设置磁盘缓冲区和文件控制块等。完成这些工作以后,继续执行IO.SYS的系统初始化程序。
⑦初始化程序检查系统盘上的系统配置程序CONFIG.SYS,如果存在,则执行该程序,按配置命令建立DOS的运行环境:设置磁盘缓冲区大小、能同时打开的句柄文件个数、加载可安装的设备驱动程序等。
⑧将命令处理程序COMMAND.COM程序装入内存,并把控制权交给该程序。至此IO.SYS文件的使命即告完成。
(4)命令处理程序在接受控制以后,重新设置中断向量22H、23H、24H和27H入口地址,然后检查系统盘上是否存在AUTOE__EC.BAT文件。若系统盘上不存在该文件,则显示日期和时间等待用户输入,显示DOS提示符。若存在该文件,则程序转入暂驻区,由批处理程序对其进行解释和执行,执行完成后显示DOS提示符。至此,DOS的整个启动过程全部结束,系统处于命令接受状态。
DOS启动后,内存的组织即分配如图2.6所示,该图仅说明了DOS在基本内存(640KB)运行时的内存分配状态。在计算机通常的工作方式(实方式)下,总体上来说,DOS可以管理的内存空间为1 MB。此lMByte空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RAM区,另一部分则是ROM区。而RAM区又分为系统程序、数据区和用户程序区两部分。由于DOS的版本不同,DOS系统文件的长度就不同,从而驻留在内存中的系统程序占用的内存空间也就不同,这样用户程序区的段地址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从内存绝对地址0040:0000H~0040:00FFH开始存放一些重要的数据,这些数据是由ROM BIOS程序在引导过程中装入的,记录了有关系统的设备配置和存储单元的系统参数,它们是提供给ROM BIOS例行程序在进行设备操作时必备的重要数据。其中地址为40:13~40:14的两个字节存放了以lKB为单位的内存总容量(含存储扩展板容量),例如640 KB RAM为280H。有些病毒程序通过调入内皴高端并修改40:13~40:14内存而驻留内存;地址为40:6C~40:6F的4个字节为时钟数据区;前两个字节(40:6C~40:6D)为0~65535之间的一个数,由8253定时器每55 ms调1NT 8H使数值加1;后两个字节(40:6E~40:6F)为小时数,当计数值满65 535时(恰好1小时),小时数加1。病毒常通过调用这一时钟数据来检测激活的时机是否成熟。
你get到这些防范电脑病毒知识点吗?
咱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使用电脑,信商的好多小伙伴大都经历过电脑中病毒的烦恼。含有电脑的实验室,老师们也不建议同学们带优盘拷贝东西,就是怕电脑中病毒影响大家日常上课。为了大家的信息安全和安全上网,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如果对你有帮助,别忘了 文章 最后赞赏一下呦!
知识点,圈起来
也许我们曾听人说过:“电脑有病毒了,赶紧找杀毒软件!”电脑又不是动物和人类,它怎么会有病毒呢?
电脑病毒是由人所编写的,存在电脑中的一种短小、特殊的程序,这种程序平时处于“安静”状态,并不马上发作,在一定情况下,它就会发作,对电脑系统造成破坏。例如,小球病毒就是一种电脑病毒,它发作时,会出现许多跳跃的小球,再提示“你的电脑成为石头!”接着,电脑中的数据就慢慢被破坏掉了。使计算机无法启动。另外,蠕虫病毒能通过网络邮件系统快速自动扩散传播,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网络阻塞或造成世界的互联网络瘫痪。有一些病毒还可以通过网络任意控制你的计算机,并获得重要文件等等。电脑病毒能够像生物病毒一样,在许多电脑之间传播,危害极大。电脑可以通过软件盘、网络传播,使电脑“生病”。
预防与防护
1、如何预防电脑中病毒?
安装杀毒软件及网络防火墙,及时更新病毒库。
不随意安装不知晓的软件。
不去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网站 。
从网络下载后及时杀毒。
关闭多余端口,做到使电脑在合理的使用范围之内。
关闭IE安全中的ACTIVE__运行,好多网站都是使用它来入侵你的电脑。
如果有条件,尽量使用非IE内核的浏览器,如OPERA。
不要使用修改版的软件,如果一定要用,请在使用前查杀病毒&木马,以确保安全。
2、中勒索病毒怎么办?
Win7、Win8、Win10的处理流程:
打开控制面板-系统与安全-Windows防火墙,点击左侧启动或关闭Windows防火墙。
选择启动防火墙,并点击确定。
点击高级设置。
点击入站规则,新建规则。
选择端口,下一步。
特定本地端口,输入445,下一步。
选择阻止连接,下一步。
配置文件,全选,下一步。
名称,可以任意输入,完成即可。
3、中其他病毒怎么办?
(1)电脑还可以运行。
1. 如果电脑中毒后,可以正常运行,那么就千万不要再去进行登录什么账号或者是修改密码等操作,应该及时的使用电脑杀毒软件给你的电脑杀毒。
2. 然后等待杀毒完成后,一定要重启电脑,因为大多数病毒都是在重启后,才会彻底清除的,重启完成后,再去修改你中毒期间用过的账号密码。
(2)电脑无法正常运行。
1.如果中毒后,电脑出现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例如说程序打不开,电脑 键盘鼠标 被锁定 死机 ,那么一定要及时的拔出的你网线,用无线路由器的直接关闭路由器。
2.然后重启电脑的过程中,不停按F8进入网络安全模式,然后再去正常连接网络,下载电脑中的杀毒软件,给你的电脑杀毒就可以了。
3.或者直接重装系统,然所有盘的都格式化一遍。
计算机病毒知识
繁殖性:计算机病毒可以像生物病毒一样进行繁殖。
破坏性: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传染性是指计算机病毒通过修改别的程序将自身的复制品或其变体传染到其它无毒的对象上。
潜伏性:计算机病毒潜伏性是指计算机病毒可以依附于其它媒体寄生的能力,侵入后的病毒潜伏到条件成熟才发作。
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少数,隐蔽性使计算机病毒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来非常困难。
可触发性:编制计算机病毒的人,一般都为病毒程序设定了一些触发条件,例如,系统时钟的某个时间或日期、系统运行了某些程序等。
常见计算机病毒
01
木马/僵尸网络
有些也叫作远程控制软件,如果木马能连通的话,那么可以说控制者已经得到了远程计算机的全部操作控制权限,操作远程计算机与操作自己计算机基本没什么大的区别。
02
蠕虫病毒
蠕虫病毒利用系统漏洞,通过网络和电子邮件传播,蠕虫病毒是自包含的程序(或是一套程序),与一般病毒不同,蠕虫不需要将其自身附着到宿主程序。比如“熊猫烧香”以及其变种都是蠕虫病毒。
03
脚本病毒
脚本病毒通常是脚本语言代码编写的恶意代码,一般带有广告性质,会修改浏览器首页、修改注册表等信息,造成用户使用计算机不方便。
04
宏病毒
宏病毒的感染对象为 Microsoft 开发的办公系列软件。Word、E__cel 这些办公软件本身支持运行可进行某些文档操作的命令,所以也被 Office 文档中含有恶意的宏病毒所利用。
05
文件型病毒
文件型病毒通常寄居于可执行文件(扩展名为.e__e 或.com 的文件),当被感染的文件被运行,病毒便开始破坏电脑。
06
勒索病毒
勒索病毒,是一种新型电脑病毒,这种病毒利用各种加密算法对文件进行加密,被感染者一般无法解密,必须拿到解密的私钥才有可能破译。该病毒性质恶劣、危害极大,一旦感染将给用户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勒索病毒主要通过漏洞、邮件、程序木马、网页挂马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传播。
传播途径和清除方式
计算机病毒主要通过:移动存储设备、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来进行传播。
清除方式:使用杀毒软件、手工清除、格式化存储设备、重装系统。
防范电脑病毒的知识大全相关文章:
★ 【病毒预防】:计算机病毒的基础知识介绍
★ 电脑安全设置及防护
★ 网络安全知识内容
★ Linux防范病毒的方法有哪些?一般需要我们怎么做?
★ 电脑中了病毒如何解决
★ 2020预防春季常见传染病小常识分享
★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 最新2020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口诀大全
★ 网络安全知识主题班会教案最新2020精选5篇
★ 网络安全知识教案设计5篇精选大全
③ 冠状病毒名词解释
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的大家庭。
随着武汉市疫情的爆发,我们开始关注到这个以前从未在人类中发现过的冠状病毒。由于是2019年开始爆发的,世卫组织将它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它所引发的疾病则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即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结构: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包膜、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的RNA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60-140nm,可以直接指导细胞合成它所需的蛋白质,从而快速复制,加强传播。
新冠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由刺突糖蛋白(Spike,S)、血凝素-酯酶蛋白(hemagglutinin-esterase,HE)、膜糖蛋白(membrane glycoprotein,M)、包膜蛋白(envelope,E)和核衣壳(nucleocapsid,
传播途径:
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冠状病毒是一个非常大的类别的病毒,它含有很多的种类,可以引起很多的疾病。患者在感染之后,他的表现可以从普通的感冒到重症的肺部感染,例如中东呼吸综合征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而这一次武汉所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以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
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人群中非常的普遍,在全国多个地区都引起了爆发以及流行,人群普遍易感。并且在感染之后,部分病人可以进展到呼吸衰竭,甚至引起死亡。
④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强吗为什么被列为国际突发卫生事件
山东大学疫情防控知识科普系列讲座—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强吗?为什么被列为国际突发卫生事件?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强吗?为什么被列为国际突发卫生事件?
⑤ 如何破解新冠病毒基因组全长序列
正如如大家所知,高通量测序在新冠病毒的鉴定及诊断中可以和RT-PCR法形成互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阳性检出率,而且还能进行并发检测,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感染的病原信息。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高通量测序还可以对病毒的序列进行组装,以获得病毒的全长基因组信息,这样为追溯病毒的来源、监测病毒的变异趋势以及探究致病机理提供了研究基础。
通过病原鉴定系统对COVID-19序列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IDBA的方法完成基因的拼接。
⑥ 新型冠状病毒有哪些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有哪些。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
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
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
体外分离培养时,2019-nCoV9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而在VeroE6和Huh-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需约6天。
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r-CoV和MERSr-CoV的研究。
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均可有效杀灭病毒。
⑦ 什么是隐私计算技术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数据领域的技术创新、场景应用与管理服务日益成为各个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数据流通”与“数据安全”间的矛盾也日益升级,成为影响数字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安全VS发展
“安全”与“发展”,一直是数据管理领域的两大重要主题。二者既矛盾对立,相互制约;又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下追寻均衡,最大限度实现数据的价值。
矛盾制约
“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市场资源与生产要素,其自身特点决定只有在更大范围的 社会 共享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资源价值。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 不断提高的算力+不断优化的算法,将通过不同维度、不同领域的大数据发现事物间蕴藏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释过去、预测未来。
智能算法持续优化、提升的重要前提即是通过海量、多元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数据训练, 客观上有着较强的数据共享使用需求, 这与具有“信息数据共享和透明”特点的区块链技术不谋而合,相辅相成,因此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迅速。 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的共享交换虽然提升了数据自身价值,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侵犯数据所有者“数据隐私”的安全问题,数据共享挖掘面临合规监管,数据技术发展应用陷入瓶颈。
均衡发展
“在矛盾中寻找平衡”,是目前数据领域技术创新应用的重要课题。 客观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也为“数据流通”与“数据安全”的均衡发展形成强大驱动力。
2019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肆虐,大量民众不幸罹难,各国经济发展更是遭受沉重打击。在客观疫情防控形势下, “数字化转型发展”成为各国恢复经济秩序和建立全新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措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作为全新的生产要素,随着功能价值不断提升,技术应用不断拓展,数据的“流通使用”和“安全保障”也日益受到行业发展与政府监管的重视。
数据技术创新应用,一方面对数据安全保障提出了全新挑战,另一方面也以技术创新形式给出了相应的答案——“区块链+隐私计算”。
区块链+隐私计算
数据时代的信任机制与隐私保护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通过去中心化、高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 由于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数据存储”、“可追溯性”、“防篡改性”、“公开透明”等优势特点,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数据领域的数据真实性、安全性与开放性问题, 通过建立可信任的数据管理环境,防范和避免各类数据造假、篡改、遗失等数据管理问题,促进数据的高效共享与应用。
一如上文所述,区块链技术具有“信息数据共享和透明”的特点,但无论从市场商业竞争角度还是个人信息安全角度来看,都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数据完全公开、透明。因此, 隐私保护合规成为数据管理领域的一条重要“红线”,一方面保护着数据所有者的隐私安全,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数据流通共享的效率与发展。
那么有没有一种技术既可以保证信息数据的高效流通共享,却又不会越过隐私保护合规红线?
如果说“区块链”技术建立了数据时代的信任机制,那么“隐私计算”则在数据共享洪流中为数据所有者建立了安全的隐私保护防线。
“隐私计算”, 即面向隐私信息全生命周期保护的计算理论和方法,是隐私信息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时隐私度量、隐私泄漏代价、隐私保护与隐私分析复杂性的可计算模型与公理化系统。 简单来说,隐私计算即是从数据的产生、收集、保存、分析、利用、销毁等环节中对隐私进行保护的技术方法。
同区块链技术一样,隐私计算并不特指某一门技术,而是一种融合了密码学、数据科学、经济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硬件、软件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应用。 隐私计算包括一系列信息技术, 如业界较早提出的 安全多方计算(MPC)技术、 以硬件技术隔离保护为主要特点的 可信执行环境(TEE)技术、 基于密码学和分布式计算实现多方协作机器学习的 联邦学习(FL)技术,以及如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差分隐私等辅助性技术,都属于隐私计算范畴。
安全多方计算(MPC),是一种在参与方不共享各自数据且没有可信第三方的情况下安全地计算约定函数的技术和系统。 通过安全的算法和协议,参与方将明文形式的数据加密后或转化后再提供给其他方,任一参与方都无法接触到其他方的明文形式的数据,从而保证各方数据的安全。
可信执行环境(TEE),是指CPU的一个安全区域, 它和操作系统独立开来,且不受操作系统的影响。 在这个安全区域里保存和计算的数据不受操作系统的影响,是保密且不可篡改的。
联邦学习(FL), 是指在多方在不共享本地数据的前提下,进行多方协同训练的机器学习方式。联邦学习技术支持 数据不出域,而是让算法模型进行移动,通过数据训练进而优化算法模型。
隐私计算技术的目的在于让数据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可用不可见”,即只输出数据结果而不输出数据本身。 这一方面保证了数据所有者的数据所有权不受侵犯,满足数据流通的合规性;另一方面在隐私保护技术加持下,各方主体拥有的信息数据能够高效流通使用,不断扩大数据价值,赋能各个行业领域数据应用。
举例如在医疗数据领域, 各类医疗数据的 隐私性要求较高、数据量较大, 通常只保存在本地机构的信息系统中, 很难实现高效的医疗数据流通、共享与使用, 无法为医疗领域的各类病理研究、医疗诊断与技术创新形成数据支持,不利于创新医疗技术研发与应用。
但如果能 通过隐私计算技术支持,在保证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前提下,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医疗数据的高效流通使用,持续优化医疗行业的各类算法模型,将为实现医疗行业的精准医疗、远程医疗、智能医疗等医疗技术服务创新形成强力数据支持。
数字化发展浪潮之下,“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重要市场资源与生产要素,其快速发展与管理应用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并不断赋能各个行业领域发展。同时,数据领域存在的隐私安全问题也令数据管理应用陷入发展困境。 可以预见,区块链技术和隐私计算技术的结合,将是数据管理领域一次重要的尝试 探索 ,对数据领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⑧ 如何从病毒的角度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如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山东大学疫情防控知识科普系列讲座—如何从病毒的角度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如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如何从病毒的角度了解新型冠状病毒? 如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控制要分为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第一、传染源的控制分两个层次:
第二、目前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和接触:
1、呼吸道的预防,国家一直在倡导戴口罩。
目前大家也都知道口罩很紧俏,但是对于呼吸道的预防来说,单纯的戴口罩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保持咳嗽的礼仪,要遮住口鼻。另外要保持足够的安全的人际距离,
比如说要保持一米以上,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室内场所。2、接触传播的预防,主要是要提倡手的卫生。
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标准的六步洗手法,另外要用含酒精的洗手液,如果买不着含酒精也没关系,用肥皂加流动水(洗手)15秒到30秒,也足够起到杀毒的作用。第三、保护易感人群,对于一个新的疾病,所有的人都是易感者。
对于新的传染病出现的时候,大家需要给科学家足够的时间来研制疫苗。在没有疫苗保护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自己足够强大的免疫能力。 我相信,做到上述的这些环节,我们在这场战‘疫’中,将是最后的胜利者,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