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详细分析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生产方式决定历史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生产力和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
应该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为了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达到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而概括出来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曾说,《形态》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释,“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2〕正是为了克服这一不足,马克思以后一直潜心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为此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这一表述也就是理论界称为的“经典性表述”)比较《形态》和《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其差异还是存在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批判旧哲学,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后者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总结;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的现实基础的阐述,后者则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显:都揭示出唯物史观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要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认识历史及历史发展的结论;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及物质因素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内容。从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以为,《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规定其基本内容,搭框架,而《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深刻剖析,为其提供充实的论据。因而,二者都可谓“经典”。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最准确,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彻底发挥唯物主义
还需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
〔3 〕从前面本文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马、恩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Die Deutsche Ideologie.Kritik der neuesten deutschen Philosophie in ihren Repr?sentanten,Feuerbach,B.Bauer und Stirner,und des deutschen Sozialismusin seinen verschie denen Propheten
K.马克思和F.恩格斯批判L.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系统阐发唯物史观的着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B.鲍威尔和M.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书籍章节结构
全书包括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第 1 章《 费尔巴哈 》,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第 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遗失。这部着作在他们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文发表。
着作具体内容
着作具体说明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第一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初步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这部着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着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相关介绍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1847年《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8月和9月号发表了第2卷第4章。全书以手稿形式保存下来,没有总标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B.鲍威尔和M.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这一标题源于马克思在1847年4月6日发表的声明《驳卡尔·格律恩》中对这部着作的称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第43页)
❷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马克思恩格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1AVLG-gHerWVTaD1bAGVZA
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
作者名:] 卡尔·马克思 / [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8-4-1
页数:170
内容介绍:
第一卷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现代德国哲学批判。序言第一章 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❸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 卡尔·马克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46QZ9LYgRz1Gvad6v4wMCQ
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
作者:[德] 卡尔·马克思
译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
豆瓣评分:9.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2
页数:143
内容简介: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主要收入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该章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❹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岩佐茂)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8OMKQg-EAaMzl2kAEOIY2A
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
作者:岩佐茂
译者:梁海峰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
页数:255
❺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x7uj6Ni_aTZqDnJXVplg8w
❻ 《德意志意识形态》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 马克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xYF67a8A-jjhilbQ0IITew
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
作者:(德) 马克思
译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61
页数:728
内容简介: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着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之作。
此单行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译文排印。
❼ 《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德〕赫尔曼61格拉瑟 )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c-Ls-_ENq-vlXfTlSjbSOA
书名: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
豆瓣评分:7.4
作者:[德]赫尔曼•格拉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甲骨文
原作名:Deutsche Kultur(1945-2000)
译者:周睿睿
出版年:2016-6
页数:904
内容简介
说起文化你会想到什么?芭蕾?唐诗宋词?柏林爱乐?提香的画?苏州园林?时装秀?
说起德国你会想到什么?奔驰?马克思?贝多芬?FC拜仁慕尼黑?莱卡?默克尔?新天鹅堡?
那些都是文化,但文化不止那些。那些都是德国,但德国也不止那些。
当代德国始于1945年二战结束。它从纳粹的阴影里挣脱,从废墟里重生,对“真善美”艺术的执着成了困苦迷雾中的唯一航灯。审视历史,从思想根源上清算纳粹的疯狂与罪恶,也由此开启对现代化的反思。经济和政治的正常化带来社会变革,传统的文化观念受到挑战。对“启蒙”和“理性”的旧有信念被拷问。文化社会化和社会文化化成为潮流。统一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到来。在新世纪的路口回望,文化概念已完成了由“阳春白雪的文化”向“社会政治的文化”的转变,德国也完成了由“二战后的德国”向“当代德国”的转变——我们正在生活的文化和我们今日所见的德国。
这是一本当代德国全方位的社会史,亦是一部关于新的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着作。它为你提供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德国——更广阔的文化和更真实的德国。
(上册)
格拉瑟为读者展示了德国文化如何因为国家被不同的意识形态割裂而分道扬镳,各自生长,直至半个世纪以后才重新汇合的历程。他……用平等的视角……构筑了一部战后德国的精神史。
——陈煜,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部主任
德国文化界和史学界的必读经典着作。除了专业贡献……独创了一种叙事艺术。……这部大师之作的基础是格拉瑟本人亲身经历了所有这些他报道的历史,而且他作为作家、活动家,数十年以来甚至左右了德国文化史的进程。因此,很难有另一个史学家能够像他那样,同活生生的德国历史以及其中的事实和数据紧密相连。
——奥利弗•舍伊特,汉堡高等艺术学院教授
(下册)
从1945年到2000年,德国从分裂到统一,从战争到和平,从废墟到富裕,可谓跌宕起伏,令人眼花缭乱。……大量的细节不是来自封尘已久的档案馆,而是直接取自历史过程的现场,鲜活而真切。读者虽然在读历史,却似乎可以身临其境,随历史的脉搏而律动。
——陈洪捷,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格拉瑟的德国文化史不仅记录了德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脉络,更是一部详尽的当代德国社会史,从中可以印证文化对社会与政治的交互影响。
——比姬特•弗敖-艾芬格,德国汉堡大学社会与经济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
赫尔曼•格拉瑟(Hermann Glaser),1928年生于德国纽伦堡。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其专业领域涵盖日耳曼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在文化史、文化政策等方面着作等身。他是德国城市议会文化理事会主席、柏林工业大学荣誉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国际作家笔会成员。曾获包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纽伦堡文化大奖章在内的多个奖项。2013年,格拉瑟在纽伦堡市政厅庆祝85岁生日。
译者简介
周睿睿,1985年生于湖北武汉。现为德国汉堡大学社会与经济学院讲师、全球化管理中心研究员、德国文化政策协会成员。在汉堡大学讲授《文化政策研究导论》和《德中公共文化政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