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清档案管理的介绍
明(1368~1644)统治者早在反元起义时就注意档案管理。洪武二十四年派监生百余人到各布政使司“考校诸司案牍”,加强中央和地方官府档案册籍的管理。清(1644~1911)在入关前就开始积累保存档案,存留至今的有满文老档和满文木牌等。入关后建立起全国政权,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备,中央和地方衙署设有典籍厅、满本房、 汉本房、档房等文书档案机构。 皇史仍被沿用为保存清代实录、圣训和玉牒的皇家御用档案库, 嘉庆时进行了重修。
② 请问你有《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的电子版吗跪求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pdf
(28.29M)
中国档案汇编。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平装上下两册83万余字。所载史料均选自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所藏清廷军机处上谕档、录副奏折及宫中朱批奏折等有关清末筹备立宪活动的文件,共401件。起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迄于宣统三年(1911),包括诏令文书,内外臣工有关筹备立宪不同意见争论的奏闻、条陈或议复有关筹备立宪的刑律、制度、条例、章程、大纲、办法等事项的奏折、夹片、呈文、清单等档案文件,御史谏臣的奏折以及中央部院大臣及各省督抚大员的奏、咨文书。
③ 四大文化遗产的明清档案
明清档案分为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档案、内务府档案、宗人府档案、国史馆档案、清宫中各处档案和清各部院衙门档案等。其中,除大部分为汉文外,还有满文老档以及英、法、德等文字的外交档案。
民国年间,这批有着重大历史价值的档案,历尽了各种磨难。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将部分明清档案约40万件运到了台湾。在那儿,档案受到了良好保护,并有专人整理研究。解放后,新中国政府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改为档案馆,直接归属档案局管理。五十年代,档案馆将遗存各地的明清档案全部接收回北京。
目前,我国现存明清各种档案约计1000万件。
④ 二十世纪四大史学发现之一的“明清大内档案”,它究竟是如何遗失的
国家的重宝——明清大内档案,在近代史上也曾出现了极为悲惨的一幕。民国初年,军机处方略馆所有保存的明清档案,由北洋政府统一接管,移交存档至中南海集灵囿。1926年的时候,归故宫文献馆管理。
在此之前,明清的大内档案,曾遇到两次大的浩劫,差点被焚之一炬。光绪24年,公元1898年典藏明清近600年档案的军机处大库年久失修,原本国家要进行休憩,奈何发生了八国联军入侵事件,所以休憩之事作罢!宣统年间,公元1909年,典藏大库的一脚,出现了坍塌,维修迫在眉睫。于是,宣统皇帝的生父执政的醇亲王载沣,命人分类将一些年代较近的资料与圣训搬迁到别处,剩下的大部分依旧堆放在大库里面,经受风吹日晒的浩劫。
后来,随着博物馆工资的发不出去,很多人又想到了卖档案换钱。很多文物被卖给了京城的古玩文具店,被第一次与张之洞一起救下这批档案的前清学部参事罗振玉发现,他也仅仅买回了其中一部分,罗振玉后又将40大箱卖给了日本人……解放后,国家积极收集相关资料,这批珍贵的明清档案,被全部收回,分类整理。
⑤ 明清档案管理的明代档案
明代档案的利用,除日常政务活动外,主要用来编纂各朝实录,汇编法令典章如《明大诰》、《明会典》以及撰修历史。
明代档案大都毁于战火,保存下来的仅数千件,主要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一些。
⑥ 《故宫退食录(上下)》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故宫退食录(上下)》(朱家溍)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tv7f5zKtVz99r5bUiKhG_w
书名:故宫退食录(上下)
作者:朱家溍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0
页数:684
内容简介:本书书按性质归类分为十二组,大致是:一、在故宫工作与碑版书画等的鉴定,二、珐琅、牙角、雕漆、书籍等器物的研究,三、先世遗泽,四、书序,五、清宫礼俗,六、有关宫廷生活的作品(包括影片)正误,七、宫庭和贵胃演戏情况,八、四时府邸园林,九、记先贤,十、有关故宫博物院诸事,十一、京剧及一些名演员,十二、方言及饮食。内容多,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记琐闻于备掌故之外,还多有风趣,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书中涉及的门类很多:书法、名画、碑帖、法琅、瓷器、掐丝法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治、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篇篇开卷有益,非常耐读。
作者简介:朱家溍先生(1914年8月11日—2003年9月29日),着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男,字季黄,浙江萧山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社员,着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
朱家溍先生的父亲朱文钧先生(号翼盦)是着名金石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院藏古代书画碑帖。先生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祖国传统文化,精研文物及历史等。1941年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在后方粮食部参加工作。1943年开始在重庆参加故宫博物院文物保管和研究等工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平,历任故宫博物院科员、科长、编纂等职务,担任文物提集、整理、编目、陈列等工作。工作中,广泛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名画和工艺品及古建筑、园林、明清历史、戏曲等。1950年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兼任陈列组组长,负责各项大型文物陈列设计和布置,依据明清档案和历史文献等,逐步恢复太和殿、养心殿等部分重要宫殿内部陈设原状。1966年后参加故宫藏书的鉴定和编选出版工作。1983年任研究员。1992年应国家文物局之邀参加全国各省、市、县博物馆和考古所等单位的文物鉴定专家组工作,确认全国各地呈报的一级文物。1988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享受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之突出贡献的专家。
朱家溍先生先后主编了《两朝御览图书》、《明清帝后宝玺》等图书,由先生主编的《国宝》荣获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一流图书奖,他还参加了《故宫珍品全集》、《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等的编写,撰写了《故宫藏善本书目》、《历代着录法书目》等专着,发表数十篇重要学术论文。他的专着《故宫退食录》被评为1999年十大畅销书之一。
朱家溍先生兄弟四人于1953年、1976年、1994年先后将家藏的大批珍贵碑帖、明清家具等文物,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
朱家溍先生学识渊博,涉及学科既广且深,多次解决院内外文物、历史等疑难问题,硕果累累,堪称大师。他为人谦和,生活俭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生活通达乐观,对后辈热情扶持,受到全院同仁和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文物爱好者的尊重和敬爱,他的高风亮节、杰出成就与重大贡献,热爱祖国、热爱文博事业、热爱故宫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刻苦工作的高尚职业道德,不仅受到政府的表彰和社会的称颂,成为学习的楷模,而且将永远被人们怀念。
⑦ 明清档案管理的明代档案库
明代档案库不仅遍及全国, 而且规模、 建筑技术、管理工作都有相当水平。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亲自筹划在南京后湖(今玄武湖)的中心小岛上建造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档案库──后湖黄册库,专藏全国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后湖黄册库与明代相始终,至明末库藏黄册达179 万余册之多。明初还在宫内建古今通集库,收藏皇帝给功臣、将领、藩王、驸马等的诰封、铁券和官员的诰封底簿等档案,由太监掌管,是皇帝的御用档案库。嘉靖十三年(1534)在东苑(今紫禁城外东侧)仿古代石室金匮之制,建造了全用砖石砌成的宫殿式的档案库──皇史。专藏皇族的玉牒、历代皇帝的实录和圣训。皇史在建筑技术上具有适合保存档案的各种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和保护档案技术的知识。明代地方普遍设有黄册库、架阁库、案牍库,有的库房建筑也有相当规模。如江西布政使黄册库,一次修建库房50间,厅事 3间。太平府架阁库,一次修库三连各五楹,“左藏黄册,右藏案牍”,收贮的档案很多。在库房建筑上,注意“凿池蓄水”,“布地以沙”,“覆沙以板”,利于防火、防鼠和防潮。
⑧ 明清档案是什么
就是明代和清代中央和地方官府在工作中来往的各种公文。明代的经过多次毁灭剩余不多。但清代的基本很好的保存下来了。清档案大概有上千万件,基本存在国家第一档案馆,故宫。台湾等地
⑨ 明清档案的清朝档案的种类
故宫明清档案部所存清代档案,包括清天命前九年(1670年)至宣统三年,三百多年间所形成的档案文件,另外溥仪退位后于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一年间所形成的档案,也保存下来。这些清代档案内,约有上百种文件种类。以前有人称清档“浩如烟海”,这是形容其繁、其多。但是每项档案,在其自然形成的过程中,都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效用。凡对清朝档案感兴趣的同志,不仅需要掌握这些档案所记述的内容,而且首先要对其文种情质和运转关系有所了解,以助于从这多如山积的历史档案文件中,掌握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为此,我们在叙述这些档案的主要内容之前,先概要地分析几个重要全宗内的几项重要档案的情况。
在封建集权专制制度的国家里,皇权至上,国家庶政,事无巨细,均由皇帝直接处理。所以围绕着皇帝的活动所形成的档案,就均成了国家档案的核心。在清代档案中,这方面的档案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这是在皇帝和官员们实行统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它们是封建国家处理政务的主要的文书形式,也是当是沟通上下的重要手段。其中:
1.题本与奏本
2.奏折
3.谕、旨 这类资料很多,如起居注、实录、圣训、本纪及方略、纪略等。有的是直接记录皇帝的言行并结合有关档案记载而编纂的,更多的是档案文件的汇编和选编,但又作了一些不同程度的删削和改动。其目的都是为皇帝歌功颂德,但同时也保存了大量的史实。
1.起居注。
2.实录、圣训和本纪。
3.方略和纪略。 这部分档案主要集中在内务府、宗人府和宫中全宗中。主要有:
1.玉牒。
2.星源集庆。
3.皇册。
4.皇宫内府的各种档案。
⑩ 明清档案的明朝档案综述
明朝的档案,在明末清初之际,大部分在战乱烽火之中化为灰烬了。遗存的廖廖可数的明档,是清康熙以后修《明史》时为补文献之不足而下诏征集起来的,《明史》修成后,将这部分档案随明史馆档案一起,交内阁保存,成为清内阁大库档案中的一部分。这部分档案,包括有明内阁、兵部、礼部等机构所形成的档案。因其数量不多,作为一个全宗来保管,称之为“朝朝档案全宗”。
在现存明朝档案中,有自洪武四年至崇祯十七年的一些档案,其中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朝。绝大部分是明朝兵部的档案。从文种看,有皇帝颁发的敕谕、诰命;官员们上呈皇帝的题本、奏本;各机关在公务活动中所形成的题行稿、揭帖、呈文、禀文、启本、手本、塘报、咨文、札付;还有舆图、契约、税票、户口单、状纸,以及各种簿册。其中以题行稿和科抄题本、奏本为最多,约占明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
明档的数量虽然有限,内容却比较庞杂,其中有一些比较珍贵的史料。如洪武时期的户口单和卖田契约;永乐八年颁给西藏失家摄聂敕嘛的敕谕等等;另有成化五年和成化二十三年颁给功臣的免死铁券二件、明万历重修的武职选簿等。这些都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具有历史文物性质的档案文件。此外,数量最多、史料价值较大的是天启、崇祯时期的题本、奏本和题行稿。在这些档案中,反映和记载了明末社会经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具体有关于漕运、垦田、租佃等方面的文件;有反映地方灾情、“遍地皆贼,村烟已断,道路不通”等情形的文件。如陕西巡按谢秉谦的一件题本中述及:“各属皆荒歉,兼钱法变乱、粜卖稀疏。此时人情真有折骸而炊、易子而食者!”但明王朝统治者根本不顾人民死活,尽管水旱灾荒连年,人民无以为生,但统治者仍横征暴敛不已,辽饷、剿饷、练饷接踵而至,造成了“奴寇尚未有妇荡之期,小民早已化磷火之场。”官府、将领任意杀戮百姓,甚至敲诈勒索,草菅人命,杀良冒功,官逼民反种种情形,在这些档案中都有生动的记载。尤其是在这部分档案中,有反映和记载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斗争情况的文件,其中有反映农民军所到之处,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一呼而数万”、“望风而归顺”,以及农民起义军在陕西、河南、山西、安徽、湖北、四川、湖南、江西、甘肃、河北等地活动的情形等等。这些文件记载了农民军攻克襄阳等重镇,并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内,杀藩王、建立地方政权的具体史实。这些材料都是关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最直接的历史凭证,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明代档案中,也有不少是属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所建立的满族地方政权,与明王朝中央政权在东北地区打仗的文件,充满了所谓镇防“奴”、“虏”、“达子”的记载,朱明政权为此而调兵遣将、筹办军火、军饷、修筑边防工程,以及明王朝官员密陈与清军的作战机宜、方略情形等等,都跃然于纸上。
明档中还有关于郑芝龙在海上活动的文件,这对民族英雄郑成功家世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明王朝对水西土司用兵的档案,也是明史研究中可贵的史料。如此等告示能一一列举。
明代的武职选簿,是记载明代京内、外各卫所职官袭替补选情况的登记簿。因为许多卫所设在边疆地区,因此这些档案对我国领土疆城管辖权的历史凭证作用就自不待言,非常重要。也还有一些其他簿册,如:新官袭职选簿、优给优养簿、替职官舍簿以及题稿抄存档、锦衣卫题本档、敕稿底簿等。
在明档中,还有一些舆图。如:九州山镇川泽图、九边图、海防图、天球图、西沙地理图、大明混一图等。都是这要历史档案中的稀有珍品。此外,还有《明会要》稿、《明会典》残本、《明史纳目》稿、《明通鉴纲目》稿本、《大明律集解》残本等资料。虽然外间大都已有刻本,但作为稿本保存至今仍是有其一定价值的。
需要说明的是,除故宫明清档案部外,据我们了解,国内还有一些单位和个人,保存有不少明代历史档案,对这些仍处于分散状态中的珍贵历史文件如何集中统一保管,以便更好地提供使用,这个问题应当尽早研究解决。至于被蒋介石运到台湾的明代档案,待台湾归回,终会重归人民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