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位大哥大姐能给我一个 《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的pdf或者word什么的,我感谢万分啊!!!!!!!!
唐代石刻文献的重要收获
——评《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特辑》
陈尚君
今年五月在北京见到千唐志斋主人张钫先生的外孙女李鸣女士,她因为与我是大学同年级同学,因此谈得很投机,
给我看了有关张钫先生家族的许多珍贵资料,还谈到河南文物部门准备纪念张先生的安排,最后说到千唐志斋近十多
年来广徵石刻碑志,数量多达五六百方,有许多珍贵的发现,而且不久有出版的可能,引起我更大的兴趣。我始终认
为二十世纪唐代石刻文献的大宗发现,极大地改变了唐代文史研究的格局,造成了全新的气象。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就是三十年代张钫千唐志斋的一千二百多方藏品。近 二十多年新发表的大批唐代碑志,其 中超过一半发现于洛阳一带。
以千唐志斋的地位和影响,新藏品肯定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十分值得期待。承西安碑林博物馆王庆卫先生告知,我得
以见到这批新志的目录,不久又得见全书。披览所及,深感此批墓志是最近二十多年来洛阳地区新发表墓志中分量最
大的一批,其中涉及到唐代政治、社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记载极其丰富,且绝大多数为首次刊布,具有极其重大
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唐代石刻文献的又一次重要收获。
《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藏志特辑》( 后文径称《特辑》,引录时仅注页码), 三秦出版社 2006 年 6 月出版,署吴
刚主编,王京阳、赵跟喜、张建华副主编,点校者除三位副主编外,还有陈忠凯、袁宪、马驰三位,其中赵跟喜为洛
阳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前言》由其撰写;马驰为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可以说是文物学者与唐史学者合作整理的
成果,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全书收入墓志共 589 篇,唐以前35 篇,宋以后 33 篇,唐五代墓志凡 521 篇,其中极
少数为旧志,如《元显儁墓志》,可能发表虽早,后归千唐志斋,因收入。个别墓志在他处也曾发表,如崔颢《唐故
太子洗马荥阳郑府君(齐望)墓志铭》也见于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绝大多数为近十多年出土而为千唐志斋收
集,并在《特辑》中首次发表,显得特别珍贵。
《特辑》承《全唐文补遗》的一贯体例,因收入千唐志斋近年所得全部墓志而稍作变通,将唐以前和宋以后墓志
六十多方,作为附录收入,是妥当的处置。这些墓志中,确有一些很重要的文献。唐前所出弘农杨氏的多方墓志,王
庆卫先生已经另作文考试。李 清臣撰范仲淹妻张氏墓志,涉 及范氏家室生平关系至大,就 不必我再费辞言了。范 杲( 小
传作范景,恐误,杲为宋初名臣范质子)撰刘温叟墓志,对于五代史研究关系至大。我先前作《旧五代史新辑会证》
未能利用,是很可惜的。其中关于刘岳家世和温叟知贡举始末的记录,尤其珍贵。
当然,《 特辑》在体例、标点、作者等方面,仍有一些细节出入。如因为全部唐墓志均按照时间先后编次,以致卢
载、崔从、崔沆、柳雍门等有二篇之作者,均两次列目,有失《全唐文》作者归一的原则。标点之出入,如 244 页《崔
氏墓志》“ 以山越叛,换裴君实施于戎事,以疆场之近,而夫人不获乎偕行”,“ 换”当作“涣”, 应连上句读,“ 疆场”
应作“疆埸”。 未见拓本,可能是原本如此。再如 358页《唐故巨鹿魏府君墓志铭》“ 曾祖知南府,皇守侍中、户部尚
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以其下文求之,知为玄宗相魏知古,“ 南府”二字不可解,可能属于误录而失校。182 页《崔
氏墓志铭》“ 父神基”保存了“基”字末笔的阙笔,也没有必要。以上诸点均属细节出入,并不影响全书的基本质量。
石刻文献多数都属于私家文献,但因为写于特定时地,为特定原因写作,与史书之为官方史家系统整理成史者有
很大不同。墓志当然是为死者盖棺而作的作品,具有不可避免的掩瑕颂德的目的,即使称为谀墓也不为过。但若学者
善于综合分析,去伪存真,也可以发现许多可以补充史实的重大记录。现在的墓志考释类文章大多是将墓志所述与史
书比读,以资于解读墓志,若有与史书不同或者史书不载者,就认为可以订补史书。这种方法不能算错,但史书不能
备载一个时代的所有鸡毛蒜皮的事情,墓志有而史书不载者非常正常,不必指责史书。对此,岑仲勉先生在《贞石证
史》中已经有过经典的论述。本文即拟秉持此一立场,重点揭示本书中所包含的有资唐代文史研究的重要信息。
《特辑》提供了大量唐代着名文人的文章,可以提到的很多,在此仅举两个具体的例子。杜甫《壮游》诗云:“ 斯
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自注:“ 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 魏启心的诗文一直没有存世者。本书收入开元二十一年
太子中舍魏启心撰《唐故冀州刺史姚府君夫人弘农郡君杨氏墓志铭》,颇有文采,对于研究杜甫早期生平很重要。顺
2
便提到,崔尚的墓志也已经在《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发表,可知崔曾为杜甫祖父杜审言赏识,诗歌也颇负时名。中
唐着名诗僧清江,今存诗一卷,其生平详《宋高僧传》卷一五本传,但无文章传世。本书收其撰《唐故安国寺清源律
师墓志》,志主即《宋高僧传》所称之“与同学清源从守直和尚下为弟子”之清源,守直则应从《文苑英华》卷七八
六皎然《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作守真。此篇可以见到清江的文章才能,见到他与清源的同学深情,在
僧文中颇罕见。同时,墓志提到清源是严挺之孙,严武子,而前引《宋高僧传》和皎然文均称其为越州人,对于了解
严武一家的实际占籍,也提供了重要线索。
《特辑》收录有诗篇传世者之墓志,即有邵炅(146 页姚重晠《唐故朝请大夫行尚书考功员外郎上柱国魏郡安阳
邵府君墓志铭》)、张锡(152 页邢巨《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绛州刺史上柱国平原郡开国公张府君墓志铭》)、许
景先(160 页韩休《大唐故吏部侍郎高阳许公墓志铭》)、郑虔(详下)、 崔备(324 页张惟素《唐故谏议大夫清河崔府
君墓志铭》)、 徐放(327 页元佑《唐故朝散大夫守衢州刺史上柱国徐君墓志铭》)、 贺兰遂(341 页许丰《唐故河南贺
兰府君墓志铭》)、 卢 载( 376 页卢载自撰《 唐朝议郎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卢载墓志铭》)、裴 夷直( 397
页李景让《唐故朝散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赠工部尚书裴公墓铭》)。 墓 志提供了这些作家研究的完整资料。如贺兰遂,《日
本国见在书目》中有其集二卷,《千载佳句》中存其诗十多联,但其生平一直无从考索。友人孙猛方作《日本国见在
书目》的笺证,苦无资料,我告之此墓志已出,很感兴奋。自撰墓志,《 特辑》中有两篇,卢载自撰墓志是很有特色
的一篇。卢载不按当时的习俗备载家世阀阅,而是自称“性灵疏愚,言语方质,才知耸善,未及有方”, 并引与友人
书,以为“身不登神仙,道不济天下,过此以往,则皆略同,便当处山”, 可见其自负之高。墓志中引到他自认为得
意的文章,有“《 建中德音述》一篇,是兴起德宗皇帝终美之意;《文定》一首,是伸陈伯玉微婉被谤之由”, 另有为
魏博节帅起草的文书,可以见到他道济天下的努力。遗憾的是,虽然官至兵部侍郎,但仅存《元德秀诔》一文和写于
南岳的两句诗。此 篇墓志的发现,让 我们有机会了解一位傲兀文人的自负和追求。日 本京都大学川合康三教授曾着《 中
国的自传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出版蔡毅中译本),着力研究有个性人士在自传中的个人描述。卢载此篇与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收梁宁《唐故尚书水部员外郎以着作郎致仕彭城刘府君墓志文》所引刘复自叙,是近年发现文
献中最有特色的两篇自传,值得向川合教授作介绍。刘复有文集三十卷,凡五百多篇,今存诗十多首,较卢载稍微幸
运一些。
《特辑》中墓志的文学史料也极其丰富。樊宗师《樊凑墓志》( 278 页),是继《千唐志斋藏志》收录其《樊涚墓
志》后再次发现其遗文。这位以文章怪奇名世,但被韩愈许为“文从字顺各识职”的文章家,再次让世人看到其为文
平易顺畅的一面,证明韩愈的评价确非虚誉。陈翃《唐故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驾部郎中兼同州长史郭公(湜)墓志铭》
(271 页)记墓主“着书数十卷”, 今存惟《高力士外传》一种,是研究开元天宝轶事的重要着作,墓志提供了作者
的完整传记。陈翃撰有《郭汾阳家传》,虽然已经亡逸,但宋人引用尚多。本志是其撰文墓志第二次出土。裴虔馀《唐
故秀才河东裴府君(岩)墓志铭》云:“ 数年之间,遂博通群籍,能效古为歌诗,迥出时辈,多诵于人口。前辈有李
白、李贺,皆名工,时人以此方之。” 裴岩没有诗传世,时人的评价恐不免夸张,但以李白与李贺并提,这是很早的
例证,当为文学史家注意。本书 315 页收前试大理评事王建撰《李仲昌墓志》,作者是否诗人王建,还有待查考。
崔胐《刘元贞墓志》(196 页,题长不录)是体例很特殊的一篇墓志,志主为玄宗天宝间的宿卫将领,任职三十
五年,卒于任。作者始称“君子则尔哭,小人则尔歌。小人歌公德,君子哭公恒。” 又云“君子必哭也,小人必歌也”,
在墓志末则附歌一首:面松岳兮小有阳,东望溟兮饮太行。夹河洛兮地一藏,奉天劳兮憩北邙。窀穸奄兮不重光,大
贤邮兮物感伤。甫奇谷兮三畛强,永为古兮从此张。” 体式还是墓志中常见的骚体,但称为歌,值得注意。在墓志中
引诗作,《 特辑》中只有一例,即卢蕃《唐故越州剡县尉卢府君(广)夫人陇西李氏合袝墓志铭》引录卢广赴剡县任
时,吟诗云:“ 挂席日千里,长江乘便风。无心羡鸾凤,自若腾虚空。”《 全唐诗》没有收录卢广的诗。附带说到,《 洛
阳新出土墓志释录》收《崔尚墓志》,收录崔尚所献《温泉诗》和贾升颂美崔尚诗的断句,为石刻存诗的最近例证。
就文学研究来说,《 特辑》发表墓志中学术价值最高的无疑是郑虔墓志。谨全文抄录如下:
大唐故着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府君并夫人琅瑘王氏墓志铭并序
公讳虔,字趍庭,荥阳人也。本枝自周,因国氏郑,尔来千有馀年,世为着族。曾父道瑗,随朗州司法参军。
大父怀节,皇澧州司马,赠卫州刺史。父镜思,皇秘书郎,赠主客郎中、秘书少监。公则秘书之次子。源长庆深,
世继其美。公神冲气和,行纯体素,精心文艺,克己礼乐。弱冠举秀才,进士高第。主司拔其秀逸,翰林推其独
步。又工于草隶,善于丹青,明于阴阳,邃于算术,百家诸子,如指掌焉。家国以为一宝,朝野谓之三绝。解褐
3
补率更司主簿,二转监门卫录事参军,三改尚乘直长,四除太常寺协律郎,五授左青道率府长史,六移广文馆博
士,七迁着作郎。无何,狂寇凭陵,二京失守,公奔窜不暇,遂陷身戎虏。初胁授兵部郎中,次国子司业。国家
克复日,贬公台州司户。非其罪也,国之宪也。经一考,遘疾于台州官舍,终于官舍,享年六十有九,时乾元二
年九月廿日也。夫人琅瑘王氏,皇凤阁侍郎平章事方庆之孙,皇侍御史晙之女。承大贤之后,盛德相继。母仪母
则,传在六亲;妇道妇容,闻于九族。享年廿有五,以开元十四年十一月二日,先公而殁。嗣子元老、野老、魏
老。有女五人。既奉胎中之教,又承庭下之训。动乃应规,言必合则。咸以世事多故,或处遐方,唯长女、次女、
幼子在焉。初,公以权厝于金陵石头山之原,夫人在王城南定鼎门之右,顷以时艰,未遑合袝。昨以询于长老,
卜于龟筮,得以今年协从是礼。长女、次女相谓曰:“ 吾等虽伯仲未集,而吉岁罕逢,今誓将毕乎大事。” 于是自
江涉淮,逾河达洛,万里扶持,归于故乡。昨以六月廿五日,将启城南故窆,言归郑氏新茔。大隧既开,玄堂斯
俨。盘藤绕塔,彰神理之获安;葛蔓萦棺,未精诚之必感。青乌有言曰:“ 地之吉,草木润。神之安,福后胤。”
此其是也,必不可动。佥曰:“ 此其为万代柽槚,胡造次而易哉!” 于是长女、次女等叹曰:“ 不归故乡,亦闻古礼。”
遂以大历四年八月廿五日,袝于夫人故茔,崇礼经也,议不可动也。外生卢季长备闻旧德,书此贞石。铭曰:于
昭我舅,道德是尊。才高位卑,天道奚论。茫茫野田,苍苍古原。凄凉对阙,冥冥双魂。陇月夜明,松风昼昏。
千秋万祀,传于子孙。鼎门之右,龙门之侧。郁郁佳城,志荥阳茔域。
关于此篇墓志的价值,我将另文详细考释。在此先述要点。十多年前作《郑虔生平与着述补考》(收入《郑虔研究续
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出版),依据杜甫《八哀诗》注,认为郑虔与郑审为叔侄,并据郑审家世推定为郑
述祖五世孙。现据此志及其他郑氏家族墓志,知前述推论并不错,但郑审仅是郑虔从侄,为虔父镜思兄进思之孙。郑
虔生年,临海郑广文纪念馆考证为 685 年,并于去年举办了其诞辰 1320 周年的纪念活动。据本志,则郑虔生卒年应
为 691 年至 759 年,可见据诗文和宗谱考证之难以精密。郑虔曾登进士第,以往记载中都没有述及,可以补《登科记
考》之缺。郑虔七次仕历的经过,也大致可以得到印证。郑虔妻为武后相王方庆孙女,属显宦世族之家。《 特辑》另
收郑虔撰文之《大唐故右千牛卫中郎将王府君(暟)墓志铭》,为洛阳发现的第三方郑虔撰文的墓志,暟为方庆第六
子,为虔奉妻族命而作。郑虔陷伪的任官,史书作水部郎中,墓志作兵部郎中,又多国子司业一职。郑虔至德二年冬
贬台州司户,到乾元二年九月去世,包括赴台州路途,一共不足二年。以往根据杜甫诗和宋人杜诗注,认为郑虔亡于
广德二年,显然差距很大。事实是杜甫在秦州一带生活时,郑虔即已经去世,由于相隔太远,消息不通,杜甫在数年
后方得知郑虔噩耗。墓志对于杜甫一系列诗歌的解读,也都有意义。郑虔的丧葬和子嗣,墓志都交待得很清楚。大约
在台州病故后不久,即权殡于金陵,到大历四年归葬洛阳,时距去世已经十年。现在临海有郑虔墓,似乎需要重新检
讨。郑虔入袝夫人王氏故茔,有些特殊,故墓志有详细说明。但在已见唐代墓志中,也有类似情况。郑虔的子嗣,墓
志提到元老、野老、魏老三子,并云营葬时,二子在遐方。郑虔长子元老墓志也已经出土,见《全唐文补遗》第八辑
103 页,名忠佐,字符老,贞元十一年卒,年六十七。其父子墓志都没有留居台州的记录,今临海有大量郑虔遗裔,
各支谱系出入很大,也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就艺术史研究来说,包佶《大唐故朝请大夫盛王府司马诸王侍书上护军范阳张公(怀瓌)墓志铭》(236 页),对
于唐代着名书学理论家张怀瓘的家世、生平研究,极其重要。今人薛龙春着《张怀瓘书学着作考论》(天津人民美术
出版社 2005年 7 月出版)对怀瓘生平考证已详,本志称张家“侨居于广陵”, 与《述书赋》称张氏为海陵人虽有细节
出入,大体近是。志没有叙及为张华之后,薛着认为怀瓌曾孙《张中立墓志》称华后疑出依托,可得佐证。墓志云:
“曾祖礼。祖隆,唐太子左司御率。父绍宗,赠宜春郡太守。” 可以考知其家世系。薛着依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疑与张说为同一支,但其祖隆与张氏还河东之祖张隆名同,恐非其后人。墓志述其曾祖礼与父绍宗皆无官职(《张绍
宗墓志》称绍宗为邵州武冈令),绍宗赠官当因其二子位达之故。又称怀瓌为绍宗第五子,天宝十四载卒,年六十四,
可据以推知怀瓘约生于垂拱前后。
就唐代家庭社会史研究而言,《 特辑》也提供了一批非常珍贵的资料。笔者不久前发表《唐代的亡妻与亡妾墓志》,
分析唐代男性为其妻、妾所作墓志及其感情和家庭生活的状况,所得亡妻墓志凡八十七篇、亡妾墓志十九篇。据本书
则可以再补充亡妻墓志十二篇,即刘肱《大唐前同州澄城县主簿南阳刘肱妻河东裴氏墓志》( 174 页)、薛襄《大唐前
陈留郡陈留县尉薛襄故夫人王氏墓志铭》(193 页)、郭湜《大理司直郭湜故妻陇西李夫人墓志铭》(248 页)、卢士瑀
《大唐范阳卢公故夫人清河崔氏墓志铭》(285 页)、高锡《唐高氏故夫人夫人河东裴氏墓志铭》(294 页)、 卢载《唐
前黔中观察推官试太常寺协律郎卢载妻郑氏墓志铭》(308 页)、卢士琼《唐东都留守推官试大理评事卢君故夫人荥阳
4
郑氏墓志铭》(314 页)、 郭文应《唐安州都督法曹参军郭文应亡妻范阳卢氏墓志铭》(330 页)、崔彦崇《唐故荥阳郑
夫人墓志铭》(340 页)、皇甫弘《唐泾原节度掌书记试太常寺协律郎皇甫弘妻博陵崔氏夫人墓志铭》(343 页)、张澹
《和州乌江县令敦煌张公故夫人范阳卢氏墓志铭》(369 页)、崔镇《唐乡贡进士崔镇亡妻荥阳郑氏墓志铭》(396 页),
加上《书法丛刊》2005 年 4 妻刊出的李岘为妻撰墓志,使今存唐亡妻墓志达到了百篇,确是很可观的珍贵记录。亡
妾墓志也可以增加一篇,即孙絿《王氏墓志铭》。此志整理者加括注云“孙絿妻”, 不太准确。墓志中云:“ 余年十七,
命尔为箒妾,逮今仅纪矣。” 王氏的身份确为妾而非妻。此批墓志包含的研究信息非常丰富。比方《王氏墓志铭》中,
孙絿云:“ 余湎于酒,尔能排之;余不好书,尔能励之。每言及是,不觉垂涕良久。余自叹曰:‘ 为男子身,束身冕首,
不能行世间美事,反惰其业,为酒所惑,使儿女子勉诫,得不悲乎!’ 遂掷瓢命秩(疑当作帙),贯览坟典,不三二岁,
且有所补。一日,朋友俳余曰:‘ 孙氏子可谓道长矣。’ 余思之,乃尔之力也。” 这一段,几乎就是《李娃传》后半浪
子回头故事的减缩版。墓志记王氏临终所言:“ 余父冢长安中,苟终,愿归窆于其侧。” 也是值得玩味的。虽然孙絿解
释此语为“殁则侍父以孝”, 并以子女祭奠为由没有遵从其遗言,仍窆于孙氏墓地,而此点因关涉唐代出嫁妇女与其
本家的关系,以及妾在葬制中的选择,特别值得重视。
《特辑》收录洛阳出土唐代世家大族墓志之重要,赵跟喜馆长在《前言》中已经说到:“ 这批新收墓志大多出于洛
北邙山、洛南万安山、龙门西山及偃师、关林等地,其价值弥足珍贵,如万安山出土的李、卢、姚、范官僚家族墓志,
龙门张沟一带出土的多与皇亲国戚有关联的人物墓志等,其中人物事件或见诸史册,或补缺拾遗,皆可印证唐史之一
般。” 全书可以补充唐史或者考订唐代世家谱系的资料实在太丰富,本文难以一一遍举,可留待学者今后进一步的研
究。在此仅举皇甫氏一例。郑薰《唐故中散大夫守给事中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刑部侍郎皇甫公(鉟)墓志铭》云:“ 其
先自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为宋司徒。生仲,仲生发,发以王父字为族。汉兴,改父为甫,因氏焉。至武帝初,雍
州牧鸾始自鲁国迁茂陵,故起鸾为始祖。鸾生裒,举至孝,为彭城相,北徙安定,家三水。裒生儁,东汉复为安定都
尉。儁生稜,渡辽将军,以永平初徙居安定朝那,为郡着姓。稜有八子,为八祖,坟墓皆在安定郡城之西石虎谷口。
八祖之后,皆出安定,关中谓之望族,故世为安定人。公即渡辽第六子旗之后也。” 虽然皇甫氏的得姓原委,在《元
和姓纂》卷五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都有所述及,但都没有此节详尽。有关皇甫氏占郡安定的始末,以及八祖
坟墓地点的记录,尤 其珍贵。其 材料来源显然是郑薰得自皇甫家人提供的谱牒记录,虽 汉前事实的记载可能会有出入,
但对于了解汉唐间世族发展历史和皇甫氏家族的重要性,相信会引起学者的兴趣。
又梁涉《大唐故中散大夫襄阳郡别驾上柱国李府君(庭芝)墓志铭》云:“ 十一代祖暠,晋凉武昭王。天宝中,主
上感肇霸之初,载兴王之业,有制册为兴圣皇帝。俾四公之后,咸属籍于宗正焉。”《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云开元二
十三年以姑臧、绛郡、武阳(一作陵)、南阳四房复附属籍,与此作天宝中不同。庭芝为义琛孙,出姑臧大房,可以
知道当时恢复宗室属籍的具体情况。
至于文学世家的材料,可以举着名诗人王之涣家族为例。曲石藏王之涣墓志,曾为学者反复研究。其实在《千
唐志斋藏志》中,还有此一家族的四方墓志,我在 20 年前曾撰文介绍(《 文学遗产》1987 年第 5 期《跋王之涣祖父
王德表、妻李氏墓志》) 。近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王洛客墓志》发表(《书法丛刊》2002 年3 期,又见北京大学
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中国古代碑帖拓本》),详细记载了其一生的文学活动。本书又收入之涣堂弟王之咸
墓志(229 页)及之咸子王绾墓志(280 页),为此一文学家族研究增加了新资料。
唐代海运史研究资料历来很少。《 特辑》169 页徐安贞《朱淑墓志》云:“ 父玄泰,幽州大都督府司马、摄侍御史、
兼河北道海运使。楼船鲸飞,輶车隼击。” 208 页李涓《大唐故北海郡千乘县令卢府君(均方)墓志》云:“ 调补洺州
平恩县丞。秩满,海运使朱玄泰奏君押运。越海有连樯之漕,安边有如京之防。且溟渤穷乎天壤,通波亘于万□ 。舳
舻电逝,委输云集。君皆饰躬履险,率先启行,昭宣国章,敷惠边土,使我东夏,保大定功。” 所叙都是开元年间由
朱玄泰实际领导、卢均方参与的从江南通过海路向河北运输粮食物资的实际情形,对于了解唐代经济史,以及安史之
乱发生的原因和睢阳保卫战对于阻厄乱军夺取江南的意义,也有参考意义。朱玄泰在两《唐书》中未见述及。
有关唐代交通史的资料,可以举出一例。华良夫《唐故殿中侍御史李公(举)墓志铭》云:“ 满岁,调授京兆盩
厔尉。县居剑南东西川谷口,中使、节制郎吏、西南夷宣诏使暨迁客,入者于是乎整驾,出者于是乎税息,亭传马牛
之损,毙不绝日,府为病而难其任。” 所述长安往两川经过盩厔时的境况,是很难得的记录。
有关民族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资料,《 特辑》也极其丰富。我认为史料价值最高的,一是韦承庆撰《大周故镇
军大将军行左金吾卫大将军赠幽州都督上柱国柳城郡开国公高公(质)墓志铭》(79 页),二是缺名《唐故右领军中
5
郎将使持节招抚仆罗大使天水赵府君(臣礼)志文》(210 页)。 高质为高丽贵族,墓志记其十九代祖后汉末封王赐姓
并得赐铁券文云:“ 宜令高密子孙,代代承袭,自非乌头白,鸭绿竭,承袭不绝。” 又载质“曾祖前,本蕃三品位头大
兄;祖式,二品莫离支,独知军国及兵马事;父量,三品栅城都督、位头大兄兼大相”。 对于研究高丽史极其重要。
墓志记高质总章间归唐后,历任军职,万岁通天二年任泸河道讨击大使、充清边东军总管,在与契丹叛军作战中,困
守孤城,城陷被俘而遇害于磨米城。上世纪初洛阳曾出土高质子高慈墓志,罗振玉收入《唐代海东藩阅志存》,有关
其先世及父子战死的内容,与本篇记载一致,可以参看,相信会引起学者较多的注意。赵臣礼一生除曾贬官琼州的一
段经历外,在武后时期经历了西域的多次边疆冲突和招抚出使,更曾两次担任招慰仆罗使,后在归途中卒于武威。墓
志以其与张博望(骞)相比,可以见到其经历的特殊。
最后,特别想指出的是,最近几年发表的唐代墓志数量极其巨大,为唐代文史研究提供了空前丰富的资料,造成
了近年石刻文献研究的学术热点。1997 年,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编《唐代墓志所在总合目录》时,所得凡5482 件;
2004 年此书出版新版时,达到 6459 件,除增加了《全唐文》收录的文献保存的一部分外,多数为新发表者。2004
年以来,新发表的成批墓志,除本书外,还有《全唐文补遗》第八册、《邙洛碑志三百种》、《洛阳新出土墓志考释》
等,总数约达到 1500 方。此外,另行发表而特别重要者,我以为还可以举出魏烜《裴怀古墓志》(《中原文物》2005
年 5 期戴霖文)、《 王洛客墓志》(《书法丛刊》2002年3 期)、崔至《崔翘墓志》(《书法丛刊》2006 年2 期)、徐浩《李
岘墓志》(荣宝斋刊拓本,又见《书法丛刊》2005 年 4 辑)、令狐畲撰《狄兼谟墓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
1 期刊赵振华等文)、房凝《支谟墓志》(《洛阳大学学报》2006 年 1 期董延寿等文)等。此外,如陆邳《杨良瑶神道
碑》(《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 3 期张世民文)、智严《珪禅师纪德幢》(《敦煌研究》2004 年 6 期李文生文)等,
也有重要史料价值。赵跟喜馆长在本书《前言》中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出土的墓志,“ 主要有千唐志斋
六百馀方、洛阳文物二队四百馀方、洛阳师范学院三百馀方、洛阳宋氏、刘氏、王氏等五百馀方,其他散存于市县文
物单位,流散外地者几近千方。” 除《特辑》外,洛阳师范学院藏品部分发表于《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洛阳民间私
人藏品部分收入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洛阳文物工作队藏品收入《洛阳出土历代墓志缉绳》和《洛阳新获墓志》
者约有一千方。估计已经出土而至今未曾发表者,仍有一千多方。千唐志斋秉着学术为天下公器的态度,及时完整地
发表全部藏品,提供学术界作进一步的研究,实在是一件造福学林、功德无量的善事。十分期待有关藏家也能及时发
表藏品,共通开创唐代石刻研究的新局面,并由此为唐代文史研究带来新气象。
㈡ 《历代书法碑帖全集》哪能下载
历代碑帖法书选
到VeryCD网站搜索上边关键词,有宋米芾苕溪诗卷、毛公鼎铭文、明宋克书急就章、北魏张玄墓志、爨宝子碑等碑帖的PDF版本
㈢ 《唐柳公权书金刚经》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2neSKMoL4ZV_DufOCt5YtQ
书名:唐柳公权书金刚经
作者:《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编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4-11
页数:100
内容简介:
《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写刻于唐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柳公权手书,原石早毁于宋。今有甘肃敦煌石窟出唐拓孤本传世,一字未损,凡十二石,每行十一字,惜已流落海外,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馆。
㈣ 初拓皇甫君碑
只有两个在线版,
http://max.book118.com/html/2013/0524/3996742.shtm
http://www.yac8.com/news/8034.html
第二个可以分页下载图片,下来自己做PDF吧。
㈤ 书法碑帖大全下载的文件在哪里
书法碑帖大全下载的文件在到VeryCD网站搜索上边关键词,有宋米芾苕溪诗卷、毛公鼎铭文、明宋克书急就章、北魏张玄墓志、爨宝子碑等碑帖的PDF版本。
先复制你下载的字体文件(必须是解压后的文件),点荧屏左下角 开始----控制面板----双击字体打开----粘贴----双击你粘贴的字体---TT文件----点左上角的--完毕。关闭窗口,打开QQ聊天框--点左边的(A)选字体,在这个对话框里面找到你刚才安装的字体,点一下这个字体就行了。
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㈥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精装套装全24册)》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饶宗颐、叶嘉莹顾问 套装全24册)》(陈洪 、 徐兴无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中国文化二十四品(饶宗颐、叶嘉莹顾问 套装全24册)
作者:陈洪 、 徐兴无等
出版年份:2019-1
内容简介:1、龙凤呈祥
龙是华夏祖先的化身,凤是民族飞翔的理想,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凤呈祥,象征着我们民族多元一统的抟成历程,凝聚着中国文化刚柔相济的力量和阴阳和谐的情韵,象征着太平盛世的到来。中国文化龙飞凤舞,自强不息。其特征沉潜而升腾,悠久而日新;其结构简易而精致,平衡而变通;其精神雄浑而典雅,中庸而刚健。谈龙说凤,走进中国文化的美丽殿堂。
2、书同文字
汉字古老悠远,是一条蜿蜒无垠的历史长河;汉字构形奇妙,是先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汉字灵动飘逸,展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艺术创造。“文”是花纹,是万事万物的象形符号;“字”是生育,是文与文相亲相爱繁衍出的子子孙孙,中国文化的基因和血脉由汉字组成。汉字的理想是“书同文字”,统一的字形与书写,锻造了中国文化的坚强骨骼。汉字以整齐的身姿站立着,砌成中华文明的长城。
3、载之书册
《尚书》有云:“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书籍多的国度,在书写、形制、印刷、流播、收藏、分类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与制度,珍存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典册从契刻发展到书写,以甲骨、简帛、金石等形态而存在,而纸的发明带来了书写与传播的便利,进而制作出纸墨飘香、书法隽美的印刷书籍。经典于是乎产生,传统于是乎继承,学术于是乎发明。
4、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中华伦理的“四维”,支撑起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它们根源于人类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蕴育于上古礼乐文化,由孔子创发,孟子阐明,在汉代形成了牢固的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维系人伦、高扬人道的道德标准。它们既是个人修身养性、努力向善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和谐、民族凝聚、人类和平的道德理想。
5、君子之学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的文化悠久而绵延、源远而流长、古老而常新,重视教育是其内在的文化动力。古代中国创造了自成系统的官学、私学以及书院等教育机构和制度;确立了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孔子开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多是教育家,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体现了自觉而觉人,己欲立而立人的仁爱精神。教育既是成人之道,更是治民之道,富之而后教之,使之成为君子。
6、王霸之道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国的文化理想就是政治理想,政治是中国历史车轮的轴心。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国体设计、德刑关系有着精致的设计与阐述。从周公制礼,到商鞅变法,中国古代社会由宗法封建王国发展为统一郡县帝国,其政治和文化制度在礼法并存、王霸杂用的张力之中不断地变革、更张。兴亡成败,载舟覆舟,为后世留下有益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塑造了中国人情理兼顾、改革变通的政治性格。
7、四海之内
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国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五十六个民族来自历史上诸多的古老群体,他们都为中国文化贡献了聪明才智,正如孟子所说:舜为东夷人,文王为西夷人,皆能“得志行乎中国”。古代各民族共生共存,既有和亲、会盟、互市、通贡的和平友好,又有对抗、冲突、割据、兼并的利益斗争。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他们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升华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高尚情怀,蕴育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这正是中国不断复兴并走向强盛的关键。
8、赤县神州
中国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大禹治水,又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这是战国时代思想家的奇思妙想,是中国地理文化的神话传说,它消解了封建国家的政治主体,呼唤着宏大的政治空间,“九州”象征着中国统一的文化地理观念。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方式,每一个“州”都具备独特色彩的土壤、独特品质的人性与物产、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名胜。让我们打开古老的《山海经》,游览天下名山大川,领略中国的地理文化。
9、风土人情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纵横万里,百族共生,风土人情,五彩缤纷:合两性之好的婚规、舌尖百味的饮食、继祖正体的姓名、和睦人群的礼仪、祈福求吉的信仰、普天同庆的节日,描绘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推开历史的窗口,用长镜头聚焦源流,管窥先民的生生息息;用近镜头纪录写真,剪裁中国的衣食住行,去发现“人情似故乡”的中国。
10、九流十家
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渊薮与源泉。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知识普及,思想自由而活跃,诸子们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游说救世,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九流十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他们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都是入世或经世之术。相互之间可以论衡而融合,可以并行而不悖。中国思想综合创新的基调和走向由此确立。
11、内圣外王
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虽屡经坎坷,甚至濒临灭顶之灾,但至今仍然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在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与社会心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源起于洙泗之间,由孔子开宗立说,将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创发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伦理价值,经过历代仁人志士的阐释与履践,如大江大河,泽润了中国和东亚,并汇入世界文明的海洋。这就是儒学,是“内圣外王”之道,是成人立德之教。
12、莲花净土
从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佛教,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要的三个精神传统,共同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身心的文化取向,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佛教在其中的形成、绵延和影响。净土开出的莲花,根源于古老的印度文化,延展出中国、东亚和世界的繁茂枝叶,开放出多姿多彩的信仰与艺术之花,结出了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的硕果。
13、抱朴归真
道教是中国古代巫术与道家思想凝聚而成的本土宗教,在宗教、哲学、美学、文学、科技等诸多方面对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产生了浪漫而深刻的影响。它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长生的秘诀,故而炼丹、画符、运气、行医;它并不禁欲,但摈弃名利,故而仙乐飘缈,男女神交;它并不玄想,故而饮酒服药,羽化登仙。它热爱生命,崇尚自然,抱朴归真。
14、文苑英华
中国古代文学是礼乐文明开出的奇葩,礼是社会规范,发为文章;乐是心志情怀,发为诗歌。诗言志而缘情,文明道以立言,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是中国书写的范式。诗意和文采是中国任何一种艺术的灵魂。在艺术上,它们或温柔敦厚,或绮靡朗丽,或平淡自然,或空明宁静,或豪迈飘逸,或沉郁顿挫;沉思翰藻,炼字度句;比兴寄托,境界高远;文苑英华,美不胜收。
15、今古传奇
说部之体,渊源于史传;志怪志人,滥觞于六朝。唐传奇、宋话本,各擅其胜,文言白话,自此始分,小说之义,渐与今同。章回长篇,明清为盛,四大奇书,雅俗共赏,《红楼》一梦,是为*。而话本短篇,“三言”“二拍”,坊间刊刻,流播市井。讽时骂世,谈鬼说神,演说痴情,了断公案,演绎历史,表彰忠义,尽在今古传奇之中。
16、花雅争胜
百戏杂剧、南戏传奇、海盐弋阳、花雅争胜,中国戏曲早形成于民间社会,随着历史的推移,文人雅士参与创作,产生了许多精湛的经典之作,由民间文化上升为高雅文化,进入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中。悲壮的《窦娥冤》、凄凉的《梧桐雨》、华美的《牡丹亭》、幻灭的《桃花扇》,舞台春秋,人生写照;生旦净丑,粉墨登场;一折一出,顾盼生姿;感天动地,曲尽悲欢。
17、艺舟双楫
毛笔是中国造型艺术独步于世界的工具,书写勾勒,气韵生动,浓墨淡彩,随类赋形。书画同生于锥颖,如江河同源于昆仑,流为山水花鸟的画卷,流为篆隶真草的碑帖。在墨香纸韵的支持下,毛笔抒发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胸襟意气和对人生的心灵感怀:“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8、金声玉振
音乐是维持道德教化和抒发个人情志的工具,中国古代音乐在制度、机构、乐器、乐理等方面均有独造,《诗经》皆是乐曲,《楚辞》亦为歌诗。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制礼作乐,金声玉振;五声六律,调和律吕;祭唱歌赞,和谐天人。汉武乐府,广采“赵、代之讴”“秦、楚之风”;隋唐燕乐,融汇胡汉中外之音。而音乐高妙,知音难觅,令人怅惘。所谓高山流水,大音希声。古人诗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19、采菊东篱
山水、园林、饮馔、游艺,表达了中国人高雅的生活姿态和诗意的栖居方式。山水本是自然之物,古人却赋予它生命肌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托了人生的志向与抱负。古典园林,壶天自春,以小见大,融自然、艺术、意境之美为一体。饮食茶酒,调和鼎鼐,烹煮蒸炒而特重滋味。围棋、蹴鞠、投壶、酒令,游于艺而娱身心,虽为小道而见妙理,蕴含着智慧和乐趣。
20、红粉闺秀
红粉与闺秀,是中国古代两大女性群体。在家庭伦理和男权社会的制约下,她们的社会生活空间受到制约,但是她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文化,赢得了尊严与地位,母教淑仪、贤媛才女,层出不穷,尤其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突出,因为她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或温婉地抒发了闺怨之情,或率性地吟唱着艳歌情曲。山间竹喧归浣女,浔阳江头听琵琶。感伤如梦青春,珍惜花样年华。
21、天工开物
被科学视为巫术的中国古代数术文化,积累了中国人与大自然交往的经验和手段,恰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中国人用阴阳五行分析物质关系,催生了发达的物质文明。被全世界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皆发明于汉唐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中医、陶瓷、制茶、丝绸及其它传统手工艺至今仍是独到的科技。中国的科技思想充满了伦理因素,主张道技结合,天工开物,启发我们反思现代科技面临的伦理和生态困境,是珍贵的思想遗产。
22、悬壶济世
中国古代医学辨五味以养形,节情欲以养神,和天气以养精。从调养五脏,到调治性情,再到察占节气,使自然赋予身体的元气精神得以保持,形体血气得以长养,包涵于其中的道德心灵得以培育,人民安康而臻于王道。故医道即人道,治病即治国,悬壶济世,救民水火,古人云:“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又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传统中医学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积极探索天人之道和伦理精神。
23、风月同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公元8世纪日本圣德太子的话,呼唤起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东渡传法的信心。从汉至唐,东亚各国分享中国的文化成果,并各自奉献出智慧,共同建构了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古代东亚文明。儒学和佛教抟成了整个东亚文明圈的制度与信仰,而汉字成为东亚文明的通用文字,中国的诗文典范和书写体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精英的书写,创造了精神文明的高级成果。正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句所云:“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24、变法图强
文化因传承而不息,因变通而不衰。明清以来,中国因专制自大而固步自封,渐失活力,国势不振,弊政丛生。至近代列强纷至,国门洞开,民族危难日益深重。于是穷则思变,仁人志士借鉴西方文化,探寻救国之道,企求革故鼎新,变法图强,虽屡遭挫折,仍前赴后继,谱写了争取民族和文化复兴的壮丽乐章。
㈦ 《故宫退食录(上下)》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故宫退食录(上下)》(朱家溍)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tv7f5zKtVz99r5bUiKhG_w
书名:故宫退食录(上下)
作者:朱家溍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0
页数:684
内容简介:本书书按性质归类分为十二组,大致是:一、在故宫工作与碑版书画等的鉴定,二、珐琅、牙角、雕漆、书籍等器物的研究,三、先世遗泽,四、书序,五、清宫礼俗,六、有关宫廷生活的作品(包括影片)正误,七、宫庭和贵胃演戏情况,八、四时府邸园林,九、记先贤,十、有关故宫博物院诸事,十一、京剧及一些名演员,十二、方言及饮食。内容多,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记琐闻于备掌故之外,还多有风趣,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书中涉及的门类很多:书法、名画、碑帖、法琅、瓷器、掐丝法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治、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篇篇开卷有益,非常耐读。
作者简介:朱家溍先生(1914年8月11日—2003年9月29日),着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男,字季黄,浙江萧山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社员,着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
朱家溍先生的父亲朱文钧先生(号翼盦)是着名金石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院藏古代书画碑帖。先生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祖国传统文化,精研文物及历史等。1941年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在后方粮食部参加工作。1943年开始在重庆参加故宫博物院文物保管和研究等工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平,历任故宫博物院科员、科长、编纂等职务,担任文物提集、整理、编目、陈列等工作。工作中,广泛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名画和工艺品及古建筑、园林、明清历史、戏曲等。1950年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兼任陈列组组长,负责各项大型文物陈列设计和布置,依据明清档案和历史文献等,逐步恢复太和殿、养心殿等部分重要宫殿内部陈设原状。1966年后参加故宫藏书的鉴定和编选出版工作。1983年任研究员。1992年应国家文物局之邀参加全国各省、市、县博物馆和考古所等单位的文物鉴定专家组工作,确认全国各地呈报的一级文物。1988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享受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之突出贡献的专家。
朱家溍先生先后主编了《两朝御览图书》、《明清帝后宝玺》等图书,由先生主编的《国宝》荣获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一流图书奖,他还参加了《故宫珍品全集》、《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等的编写,撰写了《故宫藏善本书目》、《历代着录法书目》等专着,发表数十篇重要学术论文。他的专着《故宫退食录》被评为1999年十大畅销书之一。
朱家溍先生兄弟四人于1953年、1976年、1994年先后将家藏的大批珍贵碑帖、明清家具等文物,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
朱家溍先生学识渊博,涉及学科既广且深,多次解决院内外文物、历史等疑难问题,硕果累累,堪称大师。他为人谦和,生活俭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生活通达乐观,对后辈热情扶持,受到全院同仁和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文物爱好者的尊重和敬爱,他的高风亮节、杰出成就与重大贡献,热爱祖国、热爱文博事业、热爱故宫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刻苦工作的高尚职业道德,不仅受到政府的表彰和社会的称颂,成为学习的楷模,而且将永远被人们怀念。
㈧ 求《首都博物馆珍品集萃第一辑》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首都博物馆珍品集萃 第一辑》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zZq-YfpQ37YSf2n-sbUFlQ